●重新論證,鄧小平一諾千金

    就在三峽工程正緊鑼密鼓正行開工準備,三峽省籌備工作有條不紊開展各項工作的時候,北京的政壇出現了騷動:

    先是重慶市建議改“150方案”為“180方案”的建議,直接上報中央;

    接著是孫越崎等人的長篇調查報告《三峽工程近期不能上》;

    跟著就有李銳的《論三峽工程》的公開出版……

    再便是各式各樣的座談會、吹風會、辯論會,為數眾多的政協委員、專家學者,紛紛發表演講、撰寫文章,反對上三峽工程,推責長辦提交的國務院已原則批準的“150方案”是“舍上保下”、

    “顧此失彼”……

    與此同時,海外輿論大嘩。美國環境政策研究所布拉克韋爾特博士以《中國卷入大型水電和大壩的巨浪》為題,說中國在本世紀內將修建三峽電站,已向美國有關部門尋找技術幫助,向世界銀行貸款,說象這樣突出發展水電,將重複美國已經犯過的錯誤。斷言,中國如建設此大壩將嚴重影響生態環境,毀壞文物古跡,造成巨大債務。

    美國《工程新聞記錄》亦發表《中國人進行巨大的水利計劃》的文章,介紹和評價三峽工程方案(即150方案);

    香港等地區的傳媒,則著重報道有關三峽工程反對意見和少數人士的文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

    本來,國務院原則批準的“150方案”,中央打算在修改補充後提交全國人大審義通過的。這一來,工作便無法進行了。實際上,許多人對三峽工程的指責未必中肯,意見也未必正確。他們中的大多數並非懂水懂電的專家,也不清楚幾十年來“長辦”數千名工程技術人員為三峽工程作過多少次試驗,鑽了多少個檢驗壩址地質情況的鑽孔,更不知曉設計人員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為三峽工程付出了多大代價……還要求論證,實際上就是重複計算、重新作試驗、繼續鑽孔!

    為了使不明真相的同誌明白真相,使持懷疑態度的人士在其參與工作的情況下經過耳聞目睹後轉變觀點,中央決定放緩三峽工程建設步伐,以重新論證的最後結果促使持不同意見者明白真相,取得共識。

    1986年3月31日,中顧委主任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美國《中報》董事長傅朝樞先生,談話中,傅向鄧小平詢問海外備受關注的三峽工程問題。鄧小平神情嚴肅地望著傅,十分慎重地告訴他:

    “有了一個好處最大,壞處最小的方案時,才會決定開工,是決不會草率從事的。”

    這個講話,被迅速傳往海外……

    1986年4月3日,六屆四次人代會舉行新聞發布會,在記者詢問三峽工程情況時,李鵬作了以下迴答:

    三峽工程是一項包括發電、防洪、航運等綜合效益的巨大工程,這項工程不僅關係到我國當代的四化建設,而且關係到我們子孫後代的大事。對這項工程,中國政府采取既積極又慎重的態度。現在還沒有對這項工程作出是否開工的決定。

    李鵬說,對這項巨大工程,我們雖然已經作了30年的準備,進行了大量調查和科研工作,收集了大量資料,但有許多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因此,國務院準備成立三峽工程論證委員會,不僅要吸收國內外各方麵的專家、學者參加,聽取他們的意見,還要向一些建設水電有經驗的國家的專家們進行諮詢,聽取意見。論證的情況,委員會將及時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匯報,同全國政協協商。

    “兩會”結束後,趙紫陽、李鵬便率有關領導到三峽地區實地考察。

    1986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了《關於三峽工程論證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即15號文件)。

    15號文件確定:由水電部廣泛組織各方麵的專家,進一步論證修改原來的三峽工程可行性報告。在廣泛征求意見、深入研究論證的基礎上,重新提出三峽工程的可行性報告。

    ●撤銷建省計劃,增設國務院“三經辦”

    中發[1985]4號文件,雖鮮為人知,卻是意義非常重大的一項決策,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成立三峽省籌備組的通知》。

    這個文件規定了三峽省籌備組的五項主要任務,其中第二項任務就是“製定開發型的移民安置規劃”,第三項任務要求,“做好安置移民的試點工作”。

    到了1986年,麵對三峽工程尚未動工即要求停止準備工作的一片唿聲,當中央15號文件傳到宜昌時,李伯寧感到困惑不安,而他的追隨者則大多茫然不知所措。

    上午得到消息,下午就有人坐飛機“拜拜”了。

    李伯寧心情沉重地傳達完文件後,堅定地說:“無論三峽工程的命運如何,我們都要將三峽的建設搞上去!三峽地區的老百姓,這30年來折騰得夠苦了哇……”

    說著說著李伯寧動了感情:“我們……說什麽也不能再老百姓受累。我已向國務院請命,將三峽省籌備班子轉為”國務院三峽地區經濟開發辦公室“,不要行政級別,就幹一件事,讓三峽的老百姓富起來!”

    他動了真情,與會者都動了真情。

    於是,三峽省籌備組撤銷,國務院宣布成立三峽地區經濟開發辦公室,委任李伯寧為主任。負責指導和協助川、鄂兩省進行三峽地區經濟開發和三峽庫區移民試點工作。

    “三經辦”地點設在北京。

    為了工作便利,“三經辦”仍在宜昌市寶塔河保留了一個辦事機構——宜昌辦事處。

    從此,宜昌與北京,北京與川、鄂兩省,就三峽庫區的經濟開發規劃和移民試點工作緊密聯係,相互支持,伴隨著三峽工程的艱難論證,移民試點工作在整個庫區逐步展開……

    ●試點,庫區移民轉憂為喜

    針對三峽移民問題,早在國務院三峽工程籌備領導小組第三次(擴大)會上,李鵬就曾經指出:

    “移民問題是決定三峽工程的又一個關鍵。開發型移民大家都讚成,但這僅僅是一個設想,從理論上講是對的,但實踐中會遇到什麽問題,現在還不知道。核心問題是投入多少錢才能真正解決總問題,移民究竟有多少?大體上一個人多少錢可以包幹?是個什麽標準?這個問題三峽省籌備組和四個地、市委必須向黨中央、國務院作出肯定的迴答。”

    李鵬強調:“中央希望四川、湖北兩省在這個地區該上的項目還是要上,要比過去更關心這個地區。小平同誌也指示,要以擺在別的地方,也可以擺在三峽地區的項目,那就擺在三峽。萬縣、涪陵兩個地區都缺電,要開發這兩個地區,不解決電不行。水電部要帶頭,安排兩個項目,一個是葛洲壩至萬縣220千伏輸電線路,解決萬縣用電問題,第二個是給涪陵搞兩個1.2萬千瓦

    或兩個2.5萬千瓦的火電機組……“

    李鵬建議:“國家計委從今年三峽費用中,撥一部分錢搞開發型移民試點,辦兩個柑桔園,辦幾個工廠,搞點旅遊事業,辦一、二個飯店,在宜昌可以先搞起來。”

    李鵬的這番話,經內部渠道傳到三峽庫區移民那裏,引起很大反響。稱民們不願老這麽受窮,卻苦於找不到出路。響應國家號召往山上搬吧,可山上除了荒草石頭,還有什麽呢?你副總理代表政府說話撥移民費,給多少呀?搞試點,辦柑桔場辦工廠,從哪兒開始呀?

    然而,畢竟是有了希望,搬遷,國家要給錢給政策,庫區人民大多由憂變為喜了。

    李鵬並沒有食言。1985年首批移民試點經費2000萬元,劃給了國務院“三經辦”。李伯寧拿這筆錢,在庫區組織興辦了28個工廠,安置農村移民勞動力2421人,人均占用資金8400多元。

    試點,收效如何呢?

    客觀地講,這些移民試點項目大多數效益還是好的,少數因經營管理不善,未能成功。

    好的項目,如:

    萬縣市川東油漆廠,使用試點經費10萬元,安置農村移民15人,第二年就歸還了全部貸款;

    巫山煙廠,1985年擴建投資270萬元,其中移民試點經費75萬元,於1986年建成投產後產量、產值、利稅都大幅度上升,1987年與1985年相比,產量由4.2萬大箱上升到10.4萬大箱,創稅由582萬元上升到1700萬元,獲利由10.1萬元上升到61.5萬元;計劃安置移民勞力80人,實際安置了158人,超78人;

    關於工廠遷建試點,“三經辦”選了三家廠址高程低、經濟效益好、有技改擴建任務的廠子進行搬遷試作,投入380萬元試點經費,收效良好。

    例如,巴東縣水泥廠,原核定賠償費202萬元,“三經辦”投入試點經費130萬元,新廠已於1987年建成投產,老廠已搬遷結束,並正式辦下了銷號手續。

    又如,萬縣市拉絲製釘廠,原核定賠償103萬元,經協商投入移民試點經費100萬元,幫助到新區建立新廠,合同規定,使用六年迴收銷號,現新廠已經投廠;

    再如,萬縣市毛巾床單廠,投入移民試點經費150萬元,幫其在新區建廠,合同規定使用10年迴收銷號,原來該廠核定的450萬元賠償費,即不再賠了。

    按照李伯寧的話講:“這樣做,有利於這些廠子的發展,也防止了他們繼續在淹沒線以下進行更新改造或擴建,同時也節省了賠償費用,並且減少了將來的搬遷難度,一舉三得,國家和工廠都有好處。”

    除進行工廠搬遷試點外,“三經辦”還投入915.5萬元在9個縣城和一個集鎮搞了13條道路、橋涵、供水等工程;

    農村移民“後靠”或遷移試點,也取得一定成效。1985年以來,共投入開荒造梯田,建設柑桔、茶葉、蠶桑地經濟園的經費4604.5萬元,在庫區19個縣(市)開荒建園7.3萬畝,每畝平均造價622元。其中除按“開十返三”或“改二還一”的比例返還給荒地所在的村、組作為對占地的補償外,其餘4萬多畝,可安置移民4萬多人,人均占用資金1100元。

    如巴東縣雷家坪一組,1986年開發移民柑桔園315畝,間種糧、油、西瓜、蔬菜等,1988年全組人均增加收入316元,其中人平增收1000元以上的7戶,3000元以上的2戶,有7戶在收入增加後,已自動把住房搬到了庫區淹沒線以上!

    試想,庫區移民尤其是農村稱民,在黨和政府關懷下,從“試點”政策裏看到曙光,又從“試點”實踐中得到了實惠,他們怎不會轉憂為喜呢?

    李伯寧更感到欣喜而對移民工作的前途充滿信心!

    李伯寧領導下的開發性移民試點工作取得成效,無疑給處於“重新論證”階段的三峽工程注入了“興奮劑”;數百名專家對李伯寧帶來的消息歡喜異常。

    中央對“試點”的經驗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決定進一步增加移民試點經費的投入,以期取得更為輝煌的戰果!

    這就意味著,李伯寧和他的同事們將會更忙……

    ●''89之春,李伯寧陳情駁李銳

    在1989年北京春寒的日子裏,不央領導同誌召見李伯寧,要他詳談幾年來的移民試點情況並匯報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李伯寧在匯報了三峽庫區經濟現狀、當地幹群心態及移民試點情況後,提出了“三峽移民要有三個先行”的主張:

    一是對安置農村33萬農民,種柑桔要先行;

    二是搬遷城鎮和新區的三通(路、水、電)要先行;

    三是人才培訓要先行。

    他認為:“不管三峽工程何時上,早上或晚上,上與不上,都應積極進行。為移民安置需要這樣辦,就是不為移民,為這一地區的正常發展和及早改變這一地區的長期貧困麵貌,也應該這樣辦。”

    李伯寧強調指出:“我對移民工作的這些看法,會有人持有異議。以反三峽聞名的李銳同誌,就在新出版的《長江,長江》一書中和最近《世界經濟導報》上,向記者公開指名批評我說得太”輕巧“,說”這如意算盤未免打得太愜意“了。”

    李伯寧氣憤地說:“我在這裏隻答複他一句,我說的這些意見並不太”輕巧“,”太愜意“。我是經曆了幾十年移民工作,總結了正反兩方麵經驗的,而且對三峽庫區移民進行了四年的調查研究和移民的試點工作。我不隻一次地走遍了有移民任務的19個縣(市),和當地廣大幹部、移民開過多次會議和座談,聽取他們的意見,和他們共同探討開發型移民的路子,共同進行移民試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的這些意見是從實踐中得來的,是從群眾中來的,不是信口開河主觀想象。請問李銳同誌,你做了些什麽?你到三峽庫區進行過什麽調查研究?你和哪個幹部或移民談過什麽話?你了解過他們過的生活是怎樣的貧困嗎?聽到過他們的要求和唿聲嗎?如果這些都沒有做的話,你怎麽可以指責庫區地、市縣領導和廣大移民群眾,是為了貪圖這110億的移民費”才表示願意早遷“呢?”

    李伯寧說:“李銳同誌對移民的觀點和對三峽工程的其它觀點一樣,他認為不行的,別人行也不行。他認為移民”不論中外“,都是”困難重重,困難重重“,就不相信會有克服困難的辦法,不相信中央提出的把一次性賠償改變為開發型移民這個重大改革,會給水庫移民開創出一條新路子。不相信別人,不相信群眾,隻相信自已。”

    李伯寧說:“應該承認李銳同誌還是比較坦率的,因為他這次沒有參加”論證“就全盤否定”論證“。但他對三峽工程宣判死刑的時候,還不得不留一手,他不敢直說永遠不修三峽工程,而是說”把問題留給子孫後代去解決“。這種把”死刑“變”死緩“的作法,就是李銳同誌在這次記者談話中公開承認的”緩兵之計“,實際上還是槍斃三峽工程。不知李銳同誌是否意識到,這種主張是不相信我國的現代科學和大批的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水利水電科學家,有能力解決三峽工程所存在的問題,不相信我國治理經濟環境可以取得成功,並為興建三峽工程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同樣的,李銳同誌大概也不會承認他主張”把三峽工程留給子孫後代去解決“,這並不是對後代子孫的什麽信任,而是對後代子孫不負責任,對曆史不負責任,把當代可以解決的問題不去解決,而把長江洪水災難留給後代子孫,這會遭到曆史和後代子孫遣責的!”

    以上反駁言辭,火藥味頗濃。原因是:李伯寧“最近”曾又一次到庫區走了一遭,那裏的人們聽說有人主張拖三峽上支流,很恐慌,也很反感。庫區移民說,過去三峽工程久拖不決,沒人管我們,現在上支流工程,就更沒人管我們了。支流都在上遊,把投資都擺在那裏,萬縣誰還管?涪陵誰來管?

    李伯寧再次調查後迴京匯報時作的結論是:“庫區有足夠的資源可以利用,有充分的環境容量可以容納下全部移民。”

    ●程子華的“萬言書”

    在為三峽工程奔走唿籲的眾多知名人士中,我不能不在此給大家介紹一位老人,他就是抗戰時期就大名鼎鼎的程子華將軍。

    老將軍晚年受中央委托,參與了三峽工程的協調和領導工作。中發(1986)15號文件,確定程子華作為三峽工程協調小組成員,委托他到庫區實地考察情況。

    1986年9月初,程子華由李伯寧等人作陪,經武漢到重慶至成都迴京,一路之上勤問勤記,既找幹部也找農民和城鎮居民,為今後的三峽工程論證決策提出了很多很有價值的意見。

    在武漢,他看了“長辦”的三峽模型,聽了王漢章副省長的匯報;

    在荊州地區,他聽了行署專員徐林茂的匯報,並察看了荊江大堤、荊江分洪閘及分洪區的情況;

    在公安縣,聽了縣委書記廖永新對分洪區的實情匯報;

    在宜昌,聽了地、市領導的匯報,參觀了中華鱘人工繁殖基地;考察了葛洲壩工程及其移民新村;考察了三峽壩址三鬥坪並與那裏的村民直接對話;

    在秭歸縣,他饒有興味地視察了移民試點單位——水田壩100多畝柑桔園;還詳細詢問和了解了“新灘滑坡”情況;

    在巫山、奉節、萬縣、涪陵、重慶……程子華所到之處,絕不滿足於領導幹部匯報,隻要有可能,他就要堅持到大街上去走一走、問一問,或幹脆到鄉村哪一個家庭,與全家人“聊天”……與孫越崎老人的作法大不一樣的是,程子華既聽要求上馬的意見,也聽反對上馬的唿聲;既尊重當地幹部,更尊重當地老百姓!

    更為可貴的是程子華滿腦子裝著“三峽”迴京後,並沒有立即發表意見。而是獨立思考,將自已的想法和建議用顫抖的手,艱難地一字一句地把它整理了出來,形成了一份長達13000字的調查報告。

    該報告的第二部分“關於移民安置問題”中這樣寫道:

    “中央提出的開發型移民是否能保證安置得好?這麽個窮困地區是否消化得了幾十萬移民?移民人數和投資是否是個無底洞?是否會留下後遺症?經過這次調查研究,是有點出乎我的意料的。”

    他說:“原來我認為庫區是受害戶,他不會讚成修三峽,但我所接觸的所有省、地、縣和基層幹部與群眾,卻異口同聲地強烈要求早定三峽、早定水位、早上三峽、早給投資、早進行移民安置。理由是自1958年成都會議決定修建三峽工程以來,水位不定,工程久拖,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不敢在這兒擺項目。譬如,豐都縣30多年來國家總共才給了800萬元投資;如萬縣地區10個縣,據統計全區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僅為141元;雲陽縣農民純收入隻有116元……”

    程子華介紹說:“巫山縣委書記周淑權曾歸納過四句話,就是”早定工程早投資,早安移民早受益,我為三峽作貢獻,三峽為我謀幸福“。這反映了庫區廣大幹部群眾的普遍情緒。”

    程子華還透露一個信息:“各地、縣向我匯報時一致提出:不管最後中央定什麽水位,都保證做到在本縣消化移民,一個也不外遷。萬縣市提出要求把規劃的移民投資額,由他們包幹使用,並且保證能夠安置好!”

    程子華在報告最後,提出了十分適合三峽庫區實際的幾點建議。他將這份報告交給中央,同時也奉獻了一個85歲高齡的老革命的一片赤誠!

    此後,但凡論證會,他都盡可能參加而且艱難地作筆記。有一次晚上,他抱病參加國務院領導同誌研究如何結束三峽匯報會的會議,中途心髒病發作,但他堅持要發表了自已的意見才退席。

    然而,三峽工程議案尚未在全國人大正式審查通過,程子華便與世長辭了。他的死,引起了許多民誌的悲痛。尢其是李伯寧,為了表達自已的崇敬和悲哀,灑淚撰寫了一篇《哭程老》的文章,既激勵自已,也鞭策來者。李伯寧表示,自已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多作些程老念念不忘的有利於三峽工程的事,以告慰程老在天之靈。”

    ●匠心獨運,張維“製表”作報告

    這裏還要介紹一位熱心三峽工程的知名人士——中國科協副主席張維。他作為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聘請的十二位顧問之一,曾與1986年11月中旬專程到三峽考察,其總結報告中的“移民與水位問題”,談得有些特別。他將三峽工程及移民、水位方案選擇等問題的收集意見,精心製作了一張表,人們看見這張表,就什麽都明白了:既明白庫區人民的企盼,也明白張維先生的良苦用心!

    這張表,是這樣簡潔、這樣地非同尋常(亂碼,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世紀之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峽纖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峽纖夫並收藏世紀之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