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陶慧茹又是忍不住看向那立在驛站門口,跟驛官吩咐事情的司徒晟。
聽說他是公幹正好路過此地,便來幫忙。
本來應該消除的心結,在看到他時,又是難以抑製地浮泛上心頭。
沒有辦法,每次看到這個年輕人,她都不可抑製地想起另一個人。那個人一直盤踞在她的心頭,生生給她的心鑿出個洞來,讓她日夜痛楚難當。
可是年齡對不上,這個人應該不會是他的孩子……隻是太像了,她忍不住呆呆地看著,指甲慢慢捏著手心……
司徒晟不能在此地停留太久,更不好跟這麽多女眷一同迴京。
所以第二日淩晨時,他便早早辭行上路了。
楚琳琅起了大早給他踐行,而孫氏那天也特意起早,送一送對她母女有救命之恩的司徒大人。
倒不是孫氏禮重,而是她總覺得這位司徒大人對女兒的態度略有些曖昧。
琳琅生得模樣太好,這樣的容貌若是富貴之家的嫡女,自然一輩子都過得順風順水。
可是她卻是自己這樣的卑賤女子生出來的。她對不起女兒,沒給她一個好出身。
所以女兒從小到大,靠的都是她自己。可惜在姻緣之上,她遇人不淑。那個周隨安辜負了琳琅,若是再經曆個比周隨安還要命的男人,女兒可怎麽辦?
不湊巧,這位司徒晟在孫氏看來就是比周隨安還要命的男人了。
他這等樣貌人品,還有這為官的本事,豈是女兒能駕馭的?更何況女兒還給他做過下人,雲泥之差,是決計不會有什麽好結果的。
看二人的情狀,怎麽都不像主仆,尤其是她幾次隱約聽到隔壁女兒的房裏有男人的動靜,總覺得應該就是這司徒晟。
琳琅是嫁過一遭的了,是個習慣自己拿主意的。
這男女之事上,她這個做母親的也不好說得太透,讓女兒下不來台。
不過她得跟那位司徒大人點出來,別以為能白占女兒家的便宜,若是無意迎娶,還請離她女兒遠些!
抱持這樣的心思,孫氏前來送行,可那二人總是連在一處,卻怎麽也找不到敲打的機會。
在河埠頭處,琳琅一邊替他係著披風,一邊低聲叮囑:“再忙也得按時用餐,頭疼的時候,別忘了嗅聞我給你配的提神膏子,就算睡不著,也要閉眼養神……脖子別動!多大的人了,一點也不知照顧自己,淩晨露水寒重,也不披上些披風遮擋水汽……觀棋,你別沒事別總是顧著偷懶睡覺,得多提醒你家大人!”
觀棋一縮脖子,心道:罵大人就好了,怎麽又提到他身上來了?自從楚娘子入府後,他可比以前勤快多了,連自己的布襪子都不積攢了呢!
孫氏在一旁聽女兒訓人的語氣,也有些心驚肉跳,生怕那個審問水匪,問得滿身是血的冷峻男人跟女兒翻臉。
他那麽健壯高大的男人,若是打起來,應該比楚淮勝打人還要疼!
不想到那主仆二人,一個個人高馬大的,竟然都老實聽訓,沒有一個瞪眼申斥人的。
尤其是那司徒大人,居然還滿眼溫意的低低跟女兒說話,表示想吃她做的燒鹹件。
楚琳琅也是微笑抬頭,柔聲道:“行啊,待迴了京城做給你吃……”
這樣的情狀,似久別重逢的新婚小夫妻,哪裏有半點主仆樣子?
而且依著孫氏看,那司徒晟幾次低頭,可瞥見她在一旁,這才作罷。
孫氏懷疑,她若不在,這個看起來儀態風度出眾的男子,說不定還想一親女兒芳澤,做出什麽孟浪舉動來。
當然,司徒晟倒是十分有禮節地跟孫氏告別了,好說等迴京時,再去看她雲雲。
一言一行都沒有什麽官架子,謙卑得像自家的侄兒。
待司徒晟乘船而去時,楚琳琅還依依不舍地揮手作別。
等迴身時,卻看孫氏一臉擔憂地看著她,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
楚琳琅知道母親定然看出了什麽蹊蹺,也定然是不願她跟司徒晟有牽扯,所以不待孫氏開口,楚琳琅便溫言道:“娘,司徒大人的為人很好,我自有寸分,請娘不必擔憂。”
孫氏從小到大都沒碰過琳琅半根手指頭,可現在卻恨鐵不成鋼地想要掐一掐她:“我怎麽沒看出分寸?他這樣待你,可有娶你的意思?”
琳琅有些悵然道:“就是他想娶,我也不想嫁。我不能生養,嫁給他,豈不是又要將以前的日子再過一遍?我又不靠人養,嫁不嫁的有什麽關係?”
孫氏沒想到女兒竟然是這般腔調,她一時啞然,不知該如何是好,隻能懦懦道:“你豈不是吃了大虧?”
楚琳琅卻噗嗤一笑:“誰吃虧還不一定呢?”
孫氏也受不了女兒這般街溜子的德行,可女兒老早就不服管的,不然當初也不會跟周書生私奔。
養了個膽子能包天的女兒,真是急也急不得!
她隻能無奈一跺腳,便扭身迴去了。
接下來的行程,大部隊不再走水路,而是改為陸路,雖然顛簸受累了些,但是卻一路太平的折返迴了京城。
就在她們快要入京的時候,那被劫走的宜秀郡主也終於有了消息。
聽說是在去往北地的人牙子馬車上發現的,她和另外幾個被俘的女子一起,要被送往荊國。
據說是有荊國的貴族喜好這口,指明要弄些大晉的貴女來調劑口味。
可以想象,若是當初一船的貴女掉入了水中,又沒有人及時發現,這麽多的大晉相門侯府的名門千金們,就要都薄衫透裙,匍匐在荊國人的帳中受辱了。
這就不是一個兩個的門戶醜聞,而是要變成驚天國恥,就算陛下想要息事寧人,若是被那些文人知道了,也是要鬧著一戰雪恥的。
這樣的消息,也讓劫後餘生的諸位小姐敢到害怕。倒不見得是擔心國運,而是感同身受,為自己而後怕。
可楚琳琅除了倒吸一口冷氣之餘,更多的是不敢相信的震驚。
若是真有不良的荊國貴族喜好大晉女子,完全可以買來啊。每年被那些缺德拐子拐賣出關的婦人,總是有些的。
可如此大費周章,又派出那麽多訓練有素的人手,就隻是做尋常拐子的勾當?
這真有一種用力過猛之感。她怎麽覺得,做這勾當的人,用意更加歹毒,他就是立意要招惹大晉文武百官的憤怒,打破大晉和荊國這十來年“和平”的假象,再轟轟烈烈地打一場吧?
可這麽做的好處又是什麽?這就真不是一個不問政事的婦人能想明白的了。
總之此事幹係太大,雖然因為幹係諸位小姐的清譽,沒有大肆宣揚,卻也不能不上報朝廷。
至於雲家,更是愁雲慘淡。
畢竟宜秀郡主是在那麽多人眼前被劫走的,又過去那麽多天。
在賊窩裏發現的時候,宜秀衣衫不整,神色恍惚,迴來之後也是不吃不喝,問她發生了什麽,也不肯說。
陛下也知道了此事,聽聞十分震怒,畢竟事發之地乃是大晉腹地,更是官家運河之上,並非邊關接壤之處。
有人如此肆無忌憚逞兇,還把官家小姐運出去,這是要將大晉的臉麵踩在腳下!
那日,陛下去了靜妃娘娘的宮裏,卻陰沉著臉不說話,最後對著靜妃娘娘長歎了一聲:“若早知有今日之辱,當初楊毅被俘投降,朕也不該怒極賜死他全家……”
留了這麽一句沒頭沒尾的話,陛下就起身走人了,此後數日再沒來靜妃的宮中。
上麵神仙一個屁,塵世凡人能品斷腸。
靜妃娘娘越琢磨越不是滋味,也越發心驚——當初楊毅被俘,本該以死明誌殉國。
可他卻投降荊國,讓陛下很沒臉麵,因而暴怒抄斬了楊家。
而現在宜秀除了不是男的,那情形不是跟楊毅一模一樣?
陛下的意思,難道是責怪宜秀不能在被抓的時候自盡保全名節,丟盡了雲氏國戚的臉麵?
靜妃娘娘如此領會之後,越想越是這個意思。
陛下又是久久不來她這,怎麽不叫人著急?於是她便給弟弟去了一封長信,隱晦地表示宜秀雖然際遇可憐,可雲家上下近百口人,那麽多的女孩子還沒嫁人,名節不能不考量。
雲國舅捏著信瞪眼看了一遍後,嚎啕大哭。
姐姐是什麽意思,他全懂。
如今宜秀被荊國人抓走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不光是雲家人沒臉,就是靜妃娘娘在陛下跟前也短了氣場。
雲家人必須拿出些氣節來,給陛下和全天下人看,不然這恥辱就是牢牢掛在了雲家人的身上,讓靜妃娘娘和全家男女老少一輩子都抬不起頭!
第74章 再續前緣
就在宜秀被送到京城的幾日後, 雲家就傳來了宜秀暴斃的消息。
至於人是怎麽沒的,沒人知道,雲家也閉口藏舌, 一律以病重搪塞。
於是有人猜測, 有的說是夜半自縊,有的說是投井, 總之是烈女行徑, 堪入烈女書傳。
這消息傳到容林女學,眾人皆是動容。
同窗一場,就算宜秀平日為人有些倨傲,可讓認識的人聽了, 心底都不是滋味。
與雲家關係親近的, 親自去雲府吊唁,不方便去的, 便在女學一角給宜秀設立了祭壇, 燒去了她留在女學裏的課本, 還有她們一起寫給宜秀的訣別詩信。
有幾個跟宜秀感情要好的,在繚繞的火光裏,忍不住互相抱肩膀哭泣。
楚琳琅也抱著小友關金禾, 任著她啜泣。
關金禾一直在自責, 若是她那日能多勸勸宜秀, 讓她也跟著下船,是不是就不會有今日的慘劇?
楚琳琅沒有說話, 生死世事難料,若是有那麽多的早知道, 怎麽會有這麽多的世間不平事?
意誌消沉的不光是關金禾, 那日從女學出來, 陶雅姝並沒急著迴去,而是請楚娘子陪著她飲了一杯茶。
在茶樓雅間裏時,陶雅姝揮退了左右仆從後,就變得異常沉默。
楚琳琅問她是不是替宜秀郡主感到難過?陶雅姝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我不光是替她難過,更是為我自己……那日若不是你攔著,你說,我是不是要跟宜秀一個下場?”
楚琳琅聽明白了,陶雅姝是在後怕。
什麽宜秀為了保全名節自盡?她哪裏是那麽剛烈的人?熟悉她性情的人都半點不會相信。
陶雅姝忍不住想,若她不管不顧地與四姑姑那幾人鬧翻了,逼得人編排她的名聲,陶家比雲家的家風更甚,能做出的事情,也會比雲家更狠絕。
她的結局並不會比宜秀好太多,這怎能不叫人後怕?
楚琳琅忍不住伸手攬住了陶雅姝,也感覺到她身上微微的戰栗。
無論再怎麽大家閨秀,沉穩早熟,她也終究是個年輕的女孩子。
風華正好的同窗,一轉眼的功夫,人就沒了,死因又是這般神秘叫人猜忌。對每個相類經曆的人,都蒙上了一層難以磨滅的陰影。
楚琳琅安撫著陶雅姝,低聲道:“是宜秀的父兄無能,女兒受辱,他們本該庇護,若想為家族正名,也可從軍上陣殺除韃虜。女兒家的恥辱,該用男兒的熱血來洗清。若是這般,誰不敬他們是條真漢子?可偏偏他們能想到的所謂保全名節,須得用最柔弱女孩的性命來補全,人死了,難道這個家族就幹淨了?狗屁的名節,不要也罷!”
這樣的論調,陶雅姝是第一次聽到,既覺得新鮮,又覺得讓人熱血為之一振。
她輕聲道:“你竟然能這麽想,還真像個巾幗豪傑!”
楚琳琅可不敢居功,連忙謙虛一笑:“我也不過是借花獻佛,搬來別人的話罷了。”
聽說他是公幹正好路過此地,便來幫忙。
本來應該消除的心結,在看到他時,又是難以抑製地浮泛上心頭。
沒有辦法,每次看到這個年輕人,她都不可抑製地想起另一個人。那個人一直盤踞在她的心頭,生生給她的心鑿出個洞來,讓她日夜痛楚難當。
可是年齡對不上,這個人應該不會是他的孩子……隻是太像了,她忍不住呆呆地看著,指甲慢慢捏著手心……
司徒晟不能在此地停留太久,更不好跟這麽多女眷一同迴京。
所以第二日淩晨時,他便早早辭行上路了。
楚琳琅起了大早給他踐行,而孫氏那天也特意起早,送一送對她母女有救命之恩的司徒大人。
倒不是孫氏禮重,而是她總覺得這位司徒大人對女兒的態度略有些曖昧。
琳琅生得模樣太好,這樣的容貌若是富貴之家的嫡女,自然一輩子都過得順風順水。
可是她卻是自己這樣的卑賤女子生出來的。她對不起女兒,沒給她一個好出身。
所以女兒從小到大,靠的都是她自己。可惜在姻緣之上,她遇人不淑。那個周隨安辜負了琳琅,若是再經曆個比周隨安還要命的男人,女兒可怎麽辦?
不湊巧,這位司徒晟在孫氏看來就是比周隨安還要命的男人了。
他這等樣貌人品,還有這為官的本事,豈是女兒能駕馭的?更何況女兒還給他做過下人,雲泥之差,是決計不會有什麽好結果的。
看二人的情狀,怎麽都不像主仆,尤其是她幾次隱約聽到隔壁女兒的房裏有男人的動靜,總覺得應該就是這司徒晟。
琳琅是嫁過一遭的了,是個習慣自己拿主意的。
這男女之事上,她這個做母親的也不好說得太透,讓女兒下不來台。
不過她得跟那位司徒大人點出來,別以為能白占女兒家的便宜,若是無意迎娶,還請離她女兒遠些!
抱持這樣的心思,孫氏前來送行,可那二人總是連在一處,卻怎麽也找不到敲打的機會。
在河埠頭處,琳琅一邊替他係著披風,一邊低聲叮囑:“再忙也得按時用餐,頭疼的時候,別忘了嗅聞我給你配的提神膏子,就算睡不著,也要閉眼養神……脖子別動!多大的人了,一點也不知照顧自己,淩晨露水寒重,也不披上些披風遮擋水汽……觀棋,你別沒事別總是顧著偷懶睡覺,得多提醒你家大人!”
觀棋一縮脖子,心道:罵大人就好了,怎麽又提到他身上來了?自從楚娘子入府後,他可比以前勤快多了,連自己的布襪子都不積攢了呢!
孫氏在一旁聽女兒訓人的語氣,也有些心驚肉跳,生怕那個審問水匪,問得滿身是血的冷峻男人跟女兒翻臉。
他那麽健壯高大的男人,若是打起來,應該比楚淮勝打人還要疼!
不想到那主仆二人,一個個人高馬大的,竟然都老實聽訓,沒有一個瞪眼申斥人的。
尤其是那司徒大人,居然還滿眼溫意的低低跟女兒說話,表示想吃她做的燒鹹件。
楚琳琅也是微笑抬頭,柔聲道:“行啊,待迴了京城做給你吃……”
這樣的情狀,似久別重逢的新婚小夫妻,哪裏有半點主仆樣子?
而且依著孫氏看,那司徒晟幾次低頭,可瞥見她在一旁,這才作罷。
孫氏懷疑,她若不在,這個看起來儀態風度出眾的男子,說不定還想一親女兒芳澤,做出什麽孟浪舉動來。
當然,司徒晟倒是十分有禮節地跟孫氏告別了,好說等迴京時,再去看她雲雲。
一言一行都沒有什麽官架子,謙卑得像自家的侄兒。
待司徒晟乘船而去時,楚琳琅還依依不舍地揮手作別。
等迴身時,卻看孫氏一臉擔憂地看著她,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
楚琳琅知道母親定然看出了什麽蹊蹺,也定然是不願她跟司徒晟有牽扯,所以不待孫氏開口,楚琳琅便溫言道:“娘,司徒大人的為人很好,我自有寸分,請娘不必擔憂。”
孫氏從小到大都沒碰過琳琅半根手指頭,可現在卻恨鐵不成鋼地想要掐一掐她:“我怎麽沒看出分寸?他這樣待你,可有娶你的意思?”
琳琅有些悵然道:“就是他想娶,我也不想嫁。我不能生養,嫁給他,豈不是又要將以前的日子再過一遍?我又不靠人養,嫁不嫁的有什麽關係?”
孫氏沒想到女兒竟然是這般腔調,她一時啞然,不知該如何是好,隻能懦懦道:“你豈不是吃了大虧?”
楚琳琅卻噗嗤一笑:“誰吃虧還不一定呢?”
孫氏也受不了女兒這般街溜子的德行,可女兒老早就不服管的,不然當初也不會跟周書生私奔。
養了個膽子能包天的女兒,真是急也急不得!
她隻能無奈一跺腳,便扭身迴去了。
接下來的行程,大部隊不再走水路,而是改為陸路,雖然顛簸受累了些,但是卻一路太平的折返迴了京城。
就在她們快要入京的時候,那被劫走的宜秀郡主也終於有了消息。
聽說是在去往北地的人牙子馬車上發現的,她和另外幾個被俘的女子一起,要被送往荊國。
據說是有荊國的貴族喜好這口,指明要弄些大晉的貴女來調劑口味。
可以想象,若是當初一船的貴女掉入了水中,又沒有人及時發現,這麽多的大晉相門侯府的名門千金們,就要都薄衫透裙,匍匐在荊國人的帳中受辱了。
這就不是一個兩個的門戶醜聞,而是要變成驚天國恥,就算陛下想要息事寧人,若是被那些文人知道了,也是要鬧著一戰雪恥的。
這樣的消息,也讓劫後餘生的諸位小姐敢到害怕。倒不見得是擔心國運,而是感同身受,為自己而後怕。
可楚琳琅除了倒吸一口冷氣之餘,更多的是不敢相信的震驚。
若是真有不良的荊國貴族喜好大晉女子,完全可以買來啊。每年被那些缺德拐子拐賣出關的婦人,總是有些的。
可如此大費周章,又派出那麽多訓練有素的人手,就隻是做尋常拐子的勾當?
這真有一種用力過猛之感。她怎麽覺得,做這勾當的人,用意更加歹毒,他就是立意要招惹大晉文武百官的憤怒,打破大晉和荊國這十來年“和平”的假象,再轟轟烈烈地打一場吧?
可這麽做的好處又是什麽?這就真不是一個不問政事的婦人能想明白的了。
總之此事幹係太大,雖然因為幹係諸位小姐的清譽,沒有大肆宣揚,卻也不能不上報朝廷。
至於雲家,更是愁雲慘淡。
畢竟宜秀郡主是在那麽多人眼前被劫走的,又過去那麽多天。
在賊窩裏發現的時候,宜秀衣衫不整,神色恍惚,迴來之後也是不吃不喝,問她發生了什麽,也不肯說。
陛下也知道了此事,聽聞十分震怒,畢竟事發之地乃是大晉腹地,更是官家運河之上,並非邊關接壤之處。
有人如此肆無忌憚逞兇,還把官家小姐運出去,這是要將大晉的臉麵踩在腳下!
那日,陛下去了靜妃娘娘的宮裏,卻陰沉著臉不說話,最後對著靜妃娘娘長歎了一聲:“若早知有今日之辱,當初楊毅被俘投降,朕也不該怒極賜死他全家……”
留了這麽一句沒頭沒尾的話,陛下就起身走人了,此後數日再沒來靜妃的宮中。
上麵神仙一個屁,塵世凡人能品斷腸。
靜妃娘娘越琢磨越不是滋味,也越發心驚——當初楊毅被俘,本該以死明誌殉國。
可他卻投降荊國,讓陛下很沒臉麵,因而暴怒抄斬了楊家。
而現在宜秀除了不是男的,那情形不是跟楊毅一模一樣?
陛下的意思,難道是責怪宜秀不能在被抓的時候自盡保全名節,丟盡了雲氏國戚的臉麵?
靜妃娘娘如此領會之後,越想越是這個意思。
陛下又是久久不來她這,怎麽不叫人著急?於是她便給弟弟去了一封長信,隱晦地表示宜秀雖然際遇可憐,可雲家上下近百口人,那麽多的女孩子還沒嫁人,名節不能不考量。
雲國舅捏著信瞪眼看了一遍後,嚎啕大哭。
姐姐是什麽意思,他全懂。
如今宜秀被荊國人抓走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不光是雲家人沒臉,就是靜妃娘娘在陛下跟前也短了氣場。
雲家人必須拿出些氣節來,給陛下和全天下人看,不然這恥辱就是牢牢掛在了雲家人的身上,讓靜妃娘娘和全家男女老少一輩子都抬不起頭!
第74章 再續前緣
就在宜秀被送到京城的幾日後, 雲家就傳來了宜秀暴斃的消息。
至於人是怎麽沒的,沒人知道,雲家也閉口藏舌, 一律以病重搪塞。
於是有人猜測, 有的說是夜半自縊,有的說是投井, 總之是烈女行徑, 堪入烈女書傳。
這消息傳到容林女學,眾人皆是動容。
同窗一場,就算宜秀平日為人有些倨傲,可讓認識的人聽了, 心底都不是滋味。
與雲家關係親近的, 親自去雲府吊唁,不方便去的, 便在女學一角給宜秀設立了祭壇, 燒去了她留在女學裏的課本, 還有她們一起寫給宜秀的訣別詩信。
有幾個跟宜秀感情要好的,在繚繞的火光裏,忍不住互相抱肩膀哭泣。
楚琳琅也抱著小友關金禾, 任著她啜泣。
關金禾一直在自責, 若是她那日能多勸勸宜秀, 讓她也跟著下船,是不是就不會有今日的慘劇?
楚琳琅沒有說話, 生死世事難料,若是有那麽多的早知道, 怎麽會有這麽多的世間不平事?
意誌消沉的不光是關金禾, 那日從女學出來, 陶雅姝並沒急著迴去,而是請楚娘子陪著她飲了一杯茶。
在茶樓雅間裏時,陶雅姝揮退了左右仆從後,就變得異常沉默。
楚琳琅問她是不是替宜秀郡主感到難過?陶雅姝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我不光是替她難過,更是為我自己……那日若不是你攔著,你說,我是不是要跟宜秀一個下場?”
楚琳琅聽明白了,陶雅姝是在後怕。
什麽宜秀為了保全名節自盡?她哪裏是那麽剛烈的人?熟悉她性情的人都半點不會相信。
陶雅姝忍不住想,若她不管不顧地與四姑姑那幾人鬧翻了,逼得人編排她的名聲,陶家比雲家的家風更甚,能做出的事情,也會比雲家更狠絕。
她的結局並不會比宜秀好太多,這怎能不叫人後怕?
楚琳琅忍不住伸手攬住了陶雅姝,也感覺到她身上微微的戰栗。
無論再怎麽大家閨秀,沉穩早熟,她也終究是個年輕的女孩子。
風華正好的同窗,一轉眼的功夫,人就沒了,死因又是這般神秘叫人猜忌。對每個相類經曆的人,都蒙上了一層難以磨滅的陰影。
楚琳琅安撫著陶雅姝,低聲道:“是宜秀的父兄無能,女兒受辱,他們本該庇護,若想為家族正名,也可從軍上陣殺除韃虜。女兒家的恥辱,該用男兒的熱血來洗清。若是這般,誰不敬他們是條真漢子?可偏偏他們能想到的所謂保全名節,須得用最柔弱女孩的性命來補全,人死了,難道這個家族就幹淨了?狗屁的名節,不要也罷!”
這樣的論調,陶雅姝是第一次聽到,既覺得新鮮,又覺得讓人熱血為之一振。
她輕聲道:“你竟然能這麽想,還真像個巾幗豪傑!”
楚琳琅可不敢居功,連忙謙虛一笑:“我也不過是借花獻佛,搬來別人的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