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熱的夏季在轟轟烈烈的維新變法之中匆匆過去了,西山峰嶺濃密的叢林被秋風染紅,京郊大地上的穀子黃了,收獲的季節到了。辛苦了一年的農夫佝僂著腰,托起穀穗掂掂分量,掐下幾粒穀子放在嘴裏嚼嚼,癟癟的。便發出一聲無奈的歎息:唉,老天不憐惜莊稼人,半年不見雨滴兒,哪來的好收成啊!迴首當年,天子腳下的這片土地,曾經有過多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不要說遙遠的康、乾盛世,就是當今皇上登基以來的頭二十年,大清國也還是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京師二十裏以內,地畝永不幹旱,莊稼連年豐收,有民謠唱道:“光緒坐龍樓,五穀迴豐收,四海民安樂,福如長水流。”自甲午戰敗,國家傷了元氣,老天也雨露不施,光景一年不如一年了。
京西官道上,浩浩蕩蕩的皇家儀仗簇擁著天子鑾駕,正朝著頤和園方向疾行。自從光緒十四年,皇帝十八歲大婚,皇太後“歸政”之後,一年十二個月之中,她在紫禁城寧壽宮住兩個月,在中南海住三個月,其餘大半年時間,從立夏開始便到頤和園避暑,待十月初十過了她的生辰,才起駕迴宮。然而,“歸政”的皇太後並沒有放棄大清國的權柄,皇帝每十天就要到頤和園請安,把國策政務一一奏稟皇太後,獲準懿旨之後才可以執行。現在是農曆七月末,公曆已是9月中旬,這是光緒自頒布《明定國是詔》以來,第十一次赴頤和園請安。
立秋一個多月了,迎麵吹來的秋風已有些涼意襲人。光緒皇帝坐在鑾駕之中,尊貴的龍體隨著轎夫那有節奏的顛簸而顫動,他雙眉微蹙,深褐色的眸子蘊含著悒鬱之色。維新變法已將近百日,這九十多天來,他經曆了太多的艱辛。他的朝廷設置著那麽多衙門,養著那麽多官員,卻大半是屍位素餐、坐享富貴的顢頇庸碌之輩,正如他曾經擁有龐大的艦隊而國難當頭之際卻經不起一戰,現在他開創的維新變法正需要群臣盡力輔佐,那些銀樣蠟槍頭哪一個用得上?樞臣耆老或者裝聾作啞,袖手旁觀,或者仇視新政,百般抵製。兩江總督劉坤一在長達兩個月的時間裏,對皇帝諭令籌辦之事無一字奏複,皇帝以電報催促,才借口“部文未到”,一電塞責。兩廣總督譚鍾麟則連電報也不複,置若罔聞。皇帝怒責他們“因循玩懈”,“該督臣等皆受恩深重、久膺疆寄之人,泄遝如此,朕何複望?倘再借詞宕延,定必予以懲處!”然而比起京官來,劉坤一、譚鍾麟這兩名外官還算好的,京官的膽子更大。禮部的滿、漢尚書懷塔布和許應騤,當部下司員上書言事時,不僅拒絕代遞,挾製阻撓,甚而至於許
應騤惡人先告狀,誣其“咆哮署堂”。別看許應騤在與英使竇納樂談判時純屬廢物點心,阻撓新政倒成了一馬當先的好漢。皇帝拍案大怒,諭令將懷塔布、許應騤連同禮部侍郎囗岫、徐會灃、溥頲、曾廣漢一體罷免,終於吐了一口惡氣!皇帝嚴辭諭令:此後各衙門司員上書言事,即由該各部堂官將原件封呈,毋庸拆看,“誠以是非得失,朕心自有權衡,無煩該堂官等鰓鰓過慮也!”
罷免禮部六堂官的驚人之舉,震動了全國,士民爭相上書,言路大開。都察院和各部衙門每天各有數十摺進呈,某些奏摺長達數十頁。言路壅塞得太久了,民怨積壓得太多了,士紳百姓有萬語千言,要向皇帝訴說!中國曆朝曆代,對奏章的格式限製最嚴,若不慎有一筆之誤,便獲“欺君之罪”,而今那些下僚寒士,哪裏懂得這些規矩?隻顧隨意寫來,格式雜遝不一,更有山野農夫漁民,寄來二尺長條,稱“皇上”不知抬頭,遇避諱不知缺筆,皇帝也隻是笑笑而已,並不動怒。外省有一腐儒,竟鬥膽上書責難皇帝“變亂祖宗之法”,樞臣主張嚴懲,皇帝卻說:“方開言路之時,不宜譴責,恐塞言路,亦容寬之。”皇帝每天聞雞而起,日暮不息,成千上萬份奏摺尚不能盡覽,由新任軍機處四章京譚嗣同、劉光第、楊銳、林旭代為披閱。年輕的皇帝思賢若渴,把焦灼的目光投向他的臣民,孜孜以求良謀善策,挽救危難中的國家。
在浩如煙海的奏摺之中,有兩份引起了他特別的注意。
一份來自順天府舉人易君恕。對大清天子來說,易君恕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但他的奏摺卻講的是國政大端。目睹那連篇俊逸挺秀的小楷,咀嚼那滿懷悲憤、激蕩肺腑的話語,皇帝被深深地觸動了,今年夏天揮淚來批《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的情景又浮現在眼前。香港是光緒皇帝的一塊心病。當年道光爺“深以棄香港為恥”的遺詔至今言猶在耳,那麽他呢?他這個不肖子孫比祖先走得更遠,不但割讓了比香港大得多的台灣,而且租讓了旅大、膠州灣、威海衛、廣州灣,還有廣東新安縣那片土地,也被英國以“展拓界址”為名劃歸了香港,租約一簽就是九十九年,是租讓期最久的一塊租借地!九十九年是個多麽漫長的期限,二十八歲的光緒皇帝窮其天年也不可能看到將國土收迴的那一天,那麽,當他告別人世之時,將給子孫後代留下怎樣的遺詔呢?大清開國聖祖留下的是廣闊的疆土和國家的尊嚴,而他留下的卻是破碎的江山和民族的恥辱,僅僅“深以為恥”一句話能夠洗刷他深重的罪孽嗎?不,他死後也不得瞑目,將
長久地被後世子孫和臣民怨恨、詛咒!劇烈的痛楚使皇帝震顫,仿佛軀體四肢被割裂,五髒六腑被撕碎!
皇帝反複將易君恕的奏摺看了兩遍,英國推遲接管新租借地的信息使他怦然心動,和上書的那個同齡人一樣,年輕的皇帝心中升騰起一個強烈的願望:借此時機,與英夷重開談判,推翻屈辱的條約,收迴新安縣!他拈起朱筆,在奏摺的上端批道:“著總理衙門照會英使……”
剛剛寫了這幾個字,手腕猛地一抖,又停住了。他突然想到,今年西曆8月6日,中國公使羅豐祿已經在倫敦和英國首相兼外交大臣索爾茲伯裏互換《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並且申明此《專條》已從7月1日生效,再也沒有談判的餘地,要想推翻成約已經根本不可能了!英國政府和駐華公使竇納樂是好惹的嗎7如果中國就此再和英國交涉,隻能被人家無情地嘲弄:你們早幹嗎呢?是啊,李鴻章、許應騤、張蔭桓與竇納樂談判長達兩個月之久,步步退讓,何曾向英夷力爭國權?滿朝文武又何曾挺身而出、捍衛國士?你們都早幹嘛呢?!如果在簽約之前皇帝能聽到這個布衣書生易君恕的聲音,也許還來得及……不,李鴻章背後有皇太後作主,早已抱定了以和戎求苟安的宗旨,連大清國的天子也沒有迴天之力,割讓台灣和租讓旅大、膠州灣、威海衛、廣州灣的條約不都是皇帝朱批禦準的嗎?李鴻章釀成的苦酒逼迫著他喝下去,已經多少次了!
一盆冷水當頭潑下,一腔怒火從心頭升起!大清國的外交大權掌握在這種人手裏,外侮接連不斷,國家何談自強、自立?自甲午喪師、乙未議和,皇帝已經對李鴻章忍耐了多年,現在忍無可忍了!他既然可以罷免禮部六名堂官,難道就不能罷免一個李鴻章嗎?
屈辱、悲憤凝聚於筆端,皇帝把剛才所寫的半句話勾去,重新寫下禦批:“著李鴻章毋庸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欽此!”
作出了這項決定,皇帝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他覺得自己這才像個皇帝了。
另一份奏摺來自英國牧師林若翰。皇帝雖不曾見過此人,但對這個名字並不算陌生,曾經聽到過關於這位“鬼子大人”的傳聞,也曾經讀過他的專著《甲午戰紀;,印象之中留有相當的好感。皇帝痛恨列強對中國的巧取豪奪,卻並非仇視所有的洋人。英、法、德、俄、日東西各強國都曾給中國帶來災難和恥辱,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列強何以能夠強大?英國的“工業革命”、俄國的“大彼得變政”、日本的“明治維新”……這些成功的經驗都
值得中國借鑒,正如林若翰在這份奏摺中所說:學問無論中西,以實用者為取。何況林若翰這個洋人又有特別之處,他既不是英國政府官員,又不是軍事將領,隻是一位以宗教為職業的牧師,一位對中國有著濃厚興趣的學者,有道是“遠來的和尚會念經”,若這位“洋和尚”念得好則聽,念得不好,不聽也就罷了。
林若翰的奏摺,是由康有為作了精心修改,然後才代為遞呈給皇帝的。盡管修改後的摺子已經削弱了林若翰的某些鋒芒,加進了康有為自己的主張,仍然涉及了大多的禁忌。光緒皇帝閱過之後,沒有批複,僅僅“留中”,把其中有用的東西化為自己的主張,予以推行。他頒布了一係列詔令:開辦學堂、報館、譯書局;京師設礦務鐵路總局、農工商總局,沿江沿海開辦商會、商務局,提倡實業,振興商務,獎勵新著作新發明;裁減綠營,實行征兵,籌造兵輪,興建槍炮廠,以洋操、洋槍練兵,出洋采辦軍火,選派宗室王公和學生出國“遊學”,令駐外使臣博考各國律例……這已經是盡最大努力在各行各業全麵推廣西法。
使他猶豫不能決斷的,是林若翰關於聘用洋人的建議。皇帝認為,工、礦、企業聘用洋人技師是完全可以的,正可以“師夷之長技”,但洋人不可入朝做官。雖然大清國也有“客卿”,像總稅務司赫德就是英國人,把持中國海關至今已經三十七年,今年正月英使竇納樂又以“英國在華貿易既已超過他國”,“英商納稅幾達外國所納全數十分之八”為由,迫使中國繼續聘用赫德為總稅務司,欲罷不能。赫德之例不可循,如果搞得朝廷樞臣華洋參半,後患無窮,國將不國。因此,他悄悄地采用了林若翰建議的切實可行之處,卻把其中的關鍵之筆抹掉了。至於在皇帝身旁可不可以設外國顧問,他打算看一看再說。現在,來華訪問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已到天津,這位卸任的東洋政治家此行的目的,據說一為考察中國的維新變法,二為自己尋求再顯身手的機會,意欲改換門庭,投靠大清皇帝,建功立業。光緒皇帝不敢輕信,但準備見一見伊藤博文,聽聽他對維新變法的見解。還有那位執著上摺的英國傳教士林若翰,也不妨一見,或許他本人正是想謀求顧問之職?
林若翰奏摺原稿中關於“尊奉皇太後如英國女王,而由皇上組內閣、開議會”的建議被康有為刪除了。康有為認為:皇太後猜忌陰騖,為萬不可造就之物,即使用翰翁之策,也難保她安於虛位而不亂政。康有為把這一條改為設製度局、開懋勤殿以議製度,這實際上是西方議會在中國的一個變相嚐
試。皇帝采納了這一建議,為此他特命軍機章京譚嗣同從康熙、乾隆、鹹豐三朝檔案中查找有關開“懋勤殿”的先例,以作為說服皇太後的依據。如果能獲得皇太後首肯,便可以“特開專司,妙選通才,商鴻業而定巨典”,中國就有了一個類似議會的參政議政機構,皇太後獨擅專權的局麵將大為改觀了。但是,這一意在從皇太後手中奪權的舉措,卻又必須經皇太後批準,其難度可想而知。現在,皇帝正忍耐著幾十裏路的顛簸,懷著一顆惴惴不安的心,前往頤和園叩請懿旨,至於皇太後將會如何答複,則難以預測了……
浩浩蕩蕩的儀仗向西疾行,頤和國越來越近了,巍巍萬壽山已經清晰地出現在眼前,顫顫悠悠的鑾駕之中,光緒皇帝的那顆心懸在半空,慌慌地跳個不止。每次前來頤和園請安都是如此,越是靠近他的那位“皇額娘”,就越覺得自己不像個皇帝,天子威儀消失殆盡……
頤和園裏的樂壽堂,南望昆明湖,北倚萬壽山,東臨德和大戲樓,西接彩畫長廊,這是皇太後居住的地方。時令將近中秋,殿堂樓閣,廊榭亭台,金桂飄香。
樂壽堂的禦座上,端坐著大清國當今聖母皇太後。她身穿明黃軟緞夾袍,繡紫色牡丹,密綴明珠無數,以碧玉為紐;肩披領巾,繡“壽”字紋,嵌以明珠碧玉;一頭黑發左右中分,梳成“兩把頭”,左戴玉蝴蝶,右簪鮮花,垂明珠八串,長及肩頭,搖曳生輝,光彩奪目。皇太後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然而由於保養得當,卻並不見老態,廣額豐頤,明眸隆準,眉目如畫,柔軟的雙手戴著玉觀和玉護指,從容撫膝,神態平和而安詳。長期以來,民間盛傳皇太後是個殘暴不可理喻的老婦人,抱定這種成見者如果有機會得瞻皇太後的慈顏,一定會驚歎不已,不是懷疑自己的眼睛出了毛病,便要懷疑那外界的謠傳了。
此刻,禦座前跪倒了一片老臣:罷了官的禮部尚書懷塔布、許應騤和禮部侍郎囗岫、徐會灃、溥頲、曾廣漢,被趕出總理衙門的李鴻章。還有一位官職不高也未被罷免的禦史楊崇伊,也跟著湊熱鬧,他是李鴻章的兒女親家。這些人跪在皇太後腳下,一個個神情沮喪,淚水漣漣,這個說:“請老佛爺給奴才作主!”那個說:“臣冤枉!”樂壽堂裏哭聲一片。這些人都是大清老臣,為什麽卻稱唿不一?按大清規定,凡受皇家豢養者必須自稱“奴才”,上自皇族世襲王公,下至太監,莫不如此,滿員建樹卓越者始可稱“臣”,而漢員則必須稱“臣”,非有大功封為侯爵才有資格稱“奴才”,所以有“漢官盼稱奴才,旗官
盼稱臣”之說。
“老佛爺!”懷塔布哭訴道,“變法先拿咱們葉赫那拉氏開刀,奴才實在咽不下這口氣……”
“懷塔布,你這話說得差點兒,”皇太後慢條斯理地說,“這大清天下是愛新覺羅家族的,我的娘家人兒也得乖乖兒地守規矩!”
“皇太後,懷大人他沒錯,臣也沒錯!”許應騤說,“臣等從未阻撓皇上的新政……”
“這麽說,是皇上冤枉你了?”皇太後微微一笑,“你擁護新政,真是皇上的好臣於,皇上倒是應該有賞啊!”
“哦,臣不是這個意思……”許應騤突然意識到這話拉了空,表白自己沒有阻撓新政就等於擁護新政,犯了皇太後的忌諱,連忙改口說,“臣等循規蹈矩,奉公守法,是皇上壞了祖宗之法,如今連芝麻大的官兒、芥子兒小民,都可以上摺奏本,成何體統?”
“許應騤,話可別這麽說,”皇太後又說,陰陽怪氣使人摸不著底,“芝麻大的官兒能辦大事,皇上新提拔的那四位軍機章京:譚嗣同、劉光第、楊銳、林旭,為皇上披閱奏章,草擬詔令,已然在行宰相之職了,你們可別不服氣!”她微微眯著眼,望望跪著的這群人當中資格最老的李鴻章說,“李鴻章,你這位四朝元老,嘎噔給撤了,是不是也覺著挺委屈啊?”
“啟奏皇太後,”李鴻章抬起頭,鼓著鬆鬆的淚囊,仰望著皇太後,“臣不敢!臣何德何能?一輩子不過辦了幾件事,練兵也,海軍也,洋務也,外交也,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如今臣老矣,甘願辭位讓賢,惟願皇太後萬壽無疆,教導皇上,治國安邦,臣淪為布衣也無所怨!”
“嗯,疾風知勁草,世亂見忠臣。”皇太後對他的迴答相當滿意,這才點點頭,說出幾句心裏話,“皇上撤了你的總理衙門大臣,可是他撤不了你的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摘不了你的三眼花翎,扒不了你的黃馬褂,你還是你!皇上不讓你幹,你就先歇著吧,保養保養自個兒的身子!”
“謝皇太後隆恩眷顧!”李鴻章自然聽得出其中深意,無限感激地伏地叩拜,稀疏的白須被涕淚打濕了。
他的親家楊崇伊就跪在身後,得了皇太後這樣的許諾還不解氣:“皇太後!朝廷裏已然亂得不成樣子,您得作主!臣冒死懇請皇太後以國事為重,臨朝訓政!”
“懇請皇太後臨朝訓政!”前禮部六堂官立即附和。他們這才明白,各訴自個兒的委屈管不了多大用,楊崇伊說到了根本上,一
損俱損,一榮俱榮,皇太後迴宮重新執政比什麽都要緊。
這時,太監總管李連英匆匆從樂壽堂外走進來,“嚓嚓”擼下馬蹄袖,一哈腰,單膝下跪:“老佛爺,皇上來了!”
啊?!跪在地上的這一群革職的老臣頓時黃了臉!
“瞧你們,聽說皇上來了,都嚇得跟避貓鼠似的!”皇太後依然是那麽平和而安詳,“放心吧,皇上還沒說要剪辮子、改國號呢,這天塌不了,跪安吧!”
“嗻!”這群老臣磕了頭,忙不迭地退去了,害怕被皇上撞見,那就說不清道不明了。
光緒皇帝站在樂壽堂前的那塊名叫“青芝岫”的巨石前,等待著皇太後召見。那巨石本是明朝米萬鍾的心愛之物,從房山開采而得,雇用大批人夫、器械,從房山運至良鄉,已經把資財耗盡,因此落下個“敗家石”的俗稱。皇帝倒背著手,抬頭凝視著“敗家石”,耳畔傳來嘁嘁嚓嚓的說話聲,雖然沒有看見裏麵都是些什麽人,心裏也明白了七八分。
“皇上,”李連英笑眯眯地出來了,“老佛爺正等著您呢!”
光緒皇帝整整衣冠,俯首低眉走了進去;一步步接近了皇太後的禦座,心跳得更厲害了。
“兒臣恭請皇額娘聖安,皇額娘萬歲萬歲萬萬歲……”他跪在禦座前,機械地背誦著每次來到頤和園必說的話,聲音微微地顫抖。
皇太後沒有迴答,“母子”兩人相對無言,樂壽堂鴉雀無聲。
光緒皇帝定了定神,把要請示的事情說了一遍,強製著慌慌的心跳,等待皇太後定奪。她說“成”,此事就可行;她要是說“不成”,一切準備就算白費了。
“設製度局、開懋勤殿,這個主意好啊,”皇太後說話了,神態還是那麽安詳,語氣還是那麽平和,“把康有為、譚嗣同那些人都弄進來,天大的事兒,捏咕捏咕就定了,也省得你老是顛兒顛兒地往我這兒跑!”
“皇額娘,”光緒皇帝一聽這話音兒,心裏就涼了,趕緊說,“兒臣沒有這個意思……”
“我明白你的意思,”皇太後說,“你四歲進宮,是我把你拉扯大的,知於莫若母,你一舉一動都在我的眼兒裏。小時候,你膽兒小,下雨天兒一聽到打雷就害怕,嚇得撲到娘的懷裏,我就緊緊地抱著你,說:兒啊,別怕,娘在這兒呢……”老太後說起二十多年前的往事,恍若昨日,兩眼不覺濕潤了。
“皇額娘,”光緒皇帝低著頭說,“兒臣
永遠記著您的恩典!”
“是啊,你是個孝順兒子!如今長大了,膽兒也大了,用不著娘再護著你了,祖宗的家法也敢破,我的那些老臣也敢撤,這就是你對我的報答!”皇太後的聲音高了起來,“天地良心!你就不怕天打五雷轟?”
“皇額娘!”光緒皇帝如雷殛頂,惶然抬起頭來,“兒臣不敢……”
“你不敢?你什麽不敢?”皇太後伸手指著他,那長長的玉護指好似利刃迎麵刺過來,“我聽說,你還要請洋人進宮當顧問?那好哇,有洋人‘顧’著你,我就什麽都別‘問’了!”
“兒臣沒有這個意思,那都是外界的謠傳。”光緒皇帝趕緊說,“皇額娘聖明,兒臣一切請皇額娘作主……”
“哼!”皇太後連看也不再看他,轉過臉去,伸出那尖尖五指。在旁侍奉的宮女連忙攙著她,皇太後緩緩地站起身,輕移花盆鞋,下了禦座,迴寢宮去了。
光緒皇帝愣愣地跪在那裏,茫然望著皇太後的背影消失在帷幔深處,一顆心涼到了底,不知如何是好……
他怏怏地退出樂壽堂,來到玉瀾堂,這是他每次請安之後的駐蹕之處。頹然坐在專為皇帝而設的禦座上,他覺得這莊嚴的擺設也實在是“擺設”了!變法之初,皇太後曾經傳話給他:“讓皇上放手去做,我不管他的事。”那句話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總算是一個許諾,而今天,連那句空話也被皇太後收迴了,不算數了。現在維新變法尚不滿百日,擢用軍機四章京還不到十天,而皇太後早已宣布的九月天津閱兵之期卻已經逼近了!一股不祥之兆從光緒皇帝的心頭掠過,他意識到也許將有劇變發生……
心重如鉛的皇帝提起筆來,給軍機四章京之一的楊銳寫下一封密詔:
近來朕仰窺皇太後聖意,不願將法盡變,並不欲將此輩老謬昏庸大臣罷黜,而登用英勇通達之人,令其議政,以為恐失人心。雖經朕屢降旨整飭,而並且有隨時幾諫之事,但聖意堅定,終恐無濟於事。即如十九日之朱諭,皇太後已以為過重,故不得不徐圖之,此近來實在為難之情形也。朕亦豈不知中國積弱不振,至於陸危,皆由此輩所誤,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將舊法盡變,而盡黜此輩昏庸之人,則朕之權力,實有未足。果使如此,則朕位且不能保,何況其他?今朕問汝,可有何良策,俾舊法可以漸變,將老謬昏庸之大臣盡行罷黜,而登用英勇通達之人,令其議政。使中國轉危為安,化弱為強,而又不致有拂聖意。爾其與林旭、譚嗣同、
劉光第及諸同誌等妥速籌商,密繕封奏,由軍機大臣代遞,候朕熟思審處,再行辦理。朕實不勝十分緊急翹盼之至!特諭。
密詔由他的親信太監悄悄地送出去了,光緒皇帝“緊急翹盼”地等待著迴音。
與此同時,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榮祿在緊急行動,把北洋三軍之一的聶士成手中的武毅軍由蘆台調到天津,駐紮在陳家溝一帶,截斷北京和小站之間的交通;調董福祥的甘軍移駐北京長辛店,專供皇差彈壓之用!京津一帶車磷磷,馬蕭蕭,箭在弦,刀出鞘,一觸即發!
八月初六日淩晨,濛濛霧靄籠罩著千年古都,天子腳下的子民們還沉睡在夢中,紫禁城裏卻已經天翻地覆。迅雷不及掩耳,沸沸揚揚的戊戌變法在第一百零三天戛然而上……
天亮了,霧散了,太陽出來了,北京城又一個喧囂的早晨開始了。和往常一樣,大街上奔跑著騾車、馬車,擁擠著南來北往的人群,早點鋪子生意興隆,豆汁兒、焦圈兒、麵茶、油炸鬼,熱氣騰騰,老百姓還不知道禁苑深宮裏所發生的一切。
疲憊不堪的易君恕穿過熙熙攘攘的大街,快步走進胡同,迴到自己的家門口,伸手拍響門鈸。
門開了,杏枝一眼看見他,驚叫了一聲:“啊,大少爺!您怎麽這個樣子?嚇死我了!”
“我……”易君恕不知道自己現在是什麽樣子,他身子一閃,跨進了大門,又趕快把門扇關上,把整個身體靠在上麵,長長地籲了一口氣。
“大少爺,您這是怎麽了?”杏枝一臉的驚駭,滿眼的疑惑,“您上哪兒去了?這是打哪兒來?”
“別……別問我,老太太怎麽樣?”
“您好幾天不見影兒,老太太和少奶奶都快急死了!”
“噢……”易君恕倏地挺起身子,“我去見老太太!”
杏枝趕緊閂好了門,搶在他前頭朝裏跑,一麵喊著:“老太太,大少爺迴來了!”
易君恕匆匆穿過垂花門,往上房快步走去。當他踏上上房廊下的台階,老太太已經拄著拐杖,由安如攙扶著,顫顫巍巍地迎出來了,娘兒倆,一個瘦骨嶙峋,弱不禁風;一個大腹便便,步履蹣跚。猛地看見易君恕迴來了,驟然一驚,差點兒摔倒!
易君恕快步向前,扶住了老太太:“娘!”
“兒啊,”老太太深陷的眼睛飽含著驚恐和焦慮,“你……”
“君恕!”安如急切地問,“你
京西官道上,浩浩蕩蕩的皇家儀仗簇擁著天子鑾駕,正朝著頤和園方向疾行。自從光緒十四年,皇帝十八歲大婚,皇太後“歸政”之後,一年十二個月之中,她在紫禁城寧壽宮住兩個月,在中南海住三個月,其餘大半年時間,從立夏開始便到頤和園避暑,待十月初十過了她的生辰,才起駕迴宮。然而,“歸政”的皇太後並沒有放棄大清國的權柄,皇帝每十天就要到頤和園請安,把國策政務一一奏稟皇太後,獲準懿旨之後才可以執行。現在是農曆七月末,公曆已是9月中旬,這是光緒自頒布《明定國是詔》以來,第十一次赴頤和園請安。
立秋一個多月了,迎麵吹來的秋風已有些涼意襲人。光緒皇帝坐在鑾駕之中,尊貴的龍體隨著轎夫那有節奏的顛簸而顫動,他雙眉微蹙,深褐色的眸子蘊含著悒鬱之色。維新變法已將近百日,這九十多天來,他經曆了太多的艱辛。他的朝廷設置著那麽多衙門,養著那麽多官員,卻大半是屍位素餐、坐享富貴的顢頇庸碌之輩,正如他曾經擁有龐大的艦隊而國難當頭之際卻經不起一戰,現在他開創的維新變法正需要群臣盡力輔佐,那些銀樣蠟槍頭哪一個用得上?樞臣耆老或者裝聾作啞,袖手旁觀,或者仇視新政,百般抵製。兩江總督劉坤一在長達兩個月的時間裏,對皇帝諭令籌辦之事無一字奏複,皇帝以電報催促,才借口“部文未到”,一電塞責。兩廣總督譚鍾麟則連電報也不複,置若罔聞。皇帝怒責他們“因循玩懈”,“該督臣等皆受恩深重、久膺疆寄之人,泄遝如此,朕何複望?倘再借詞宕延,定必予以懲處!”然而比起京官來,劉坤一、譚鍾麟這兩名外官還算好的,京官的膽子更大。禮部的滿、漢尚書懷塔布和許應騤,當部下司員上書言事時,不僅拒絕代遞,挾製阻撓,甚而至於許
應騤惡人先告狀,誣其“咆哮署堂”。別看許應騤在與英使竇納樂談判時純屬廢物點心,阻撓新政倒成了一馬當先的好漢。皇帝拍案大怒,諭令將懷塔布、許應騤連同禮部侍郎囗岫、徐會灃、溥頲、曾廣漢一體罷免,終於吐了一口惡氣!皇帝嚴辭諭令:此後各衙門司員上書言事,即由該各部堂官將原件封呈,毋庸拆看,“誠以是非得失,朕心自有權衡,無煩該堂官等鰓鰓過慮也!”
罷免禮部六堂官的驚人之舉,震動了全國,士民爭相上書,言路大開。都察院和各部衙門每天各有數十摺進呈,某些奏摺長達數十頁。言路壅塞得太久了,民怨積壓得太多了,士紳百姓有萬語千言,要向皇帝訴說!中國曆朝曆代,對奏章的格式限製最嚴,若不慎有一筆之誤,便獲“欺君之罪”,而今那些下僚寒士,哪裏懂得這些規矩?隻顧隨意寫來,格式雜遝不一,更有山野農夫漁民,寄來二尺長條,稱“皇上”不知抬頭,遇避諱不知缺筆,皇帝也隻是笑笑而已,並不動怒。外省有一腐儒,竟鬥膽上書責難皇帝“變亂祖宗之法”,樞臣主張嚴懲,皇帝卻說:“方開言路之時,不宜譴責,恐塞言路,亦容寬之。”皇帝每天聞雞而起,日暮不息,成千上萬份奏摺尚不能盡覽,由新任軍機處四章京譚嗣同、劉光第、楊銳、林旭代為披閱。年輕的皇帝思賢若渴,把焦灼的目光投向他的臣民,孜孜以求良謀善策,挽救危難中的國家。
在浩如煙海的奏摺之中,有兩份引起了他特別的注意。
一份來自順天府舉人易君恕。對大清天子來說,易君恕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但他的奏摺卻講的是國政大端。目睹那連篇俊逸挺秀的小楷,咀嚼那滿懷悲憤、激蕩肺腑的話語,皇帝被深深地觸動了,今年夏天揮淚來批《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的情景又浮現在眼前。香港是光緒皇帝的一塊心病。當年道光爺“深以棄香港為恥”的遺詔至今言猶在耳,那麽他呢?他這個不肖子孫比祖先走得更遠,不但割讓了比香港大得多的台灣,而且租讓了旅大、膠州灣、威海衛、廣州灣,還有廣東新安縣那片土地,也被英國以“展拓界址”為名劃歸了香港,租約一簽就是九十九年,是租讓期最久的一塊租借地!九十九年是個多麽漫長的期限,二十八歲的光緒皇帝窮其天年也不可能看到將國土收迴的那一天,那麽,當他告別人世之時,將給子孫後代留下怎樣的遺詔呢?大清開國聖祖留下的是廣闊的疆土和國家的尊嚴,而他留下的卻是破碎的江山和民族的恥辱,僅僅“深以為恥”一句話能夠洗刷他深重的罪孽嗎?不,他死後也不得瞑目,將
長久地被後世子孫和臣民怨恨、詛咒!劇烈的痛楚使皇帝震顫,仿佛軀體四肢被割裂,五髒六腑被撕碎!
皇帝反複將易君恕的奏摺看了兩遍,英國推遲接管新租借地的信息使他怦然心動,和上書的那個同齡人一樣,年輕的皇帝心中升騰起一個強烈的願望:借此時機,與英夷重開談判,推翻屈辱的條約,收迴新安縣!他拈起朱筆,在奏摺的上端批道:“著總理衙門照會英使……”
剛剛寫了這幾個字,手腕猛地一抖,又停住了。他突然想到,今年西曆8月6日,中國公使羅豐祿已經在倫敦和英國首相兼外交大臣索爾茲伯裏互換《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並且申明此《專條》已從7月1日生效,再也沒有談判的餘地,要想推翻成約已經根本不可能了!英國政府和駐華公使竇納樂是好惹的嗎7如果中國就此再和英國交涉,隻能被人家無情地嘲弄:你們早幹嗎呢?是啊,李鴻章、許應騤、張蔭桓與竇納樂談判長達兩個月之久,步步退讓,何曾向英夷力爭國權?滿朝文武又何曾挺身而出、捍衛國士?你們都早幹嘛呢?!如果在簽約之前皇帝能聽到這個布衣書生易君恕的聲音,也許還來得及……不,李鴻章背後有皇太後作主,早已抱定了以和戎求苟安的宗旨,連大清國的天子也沒有迴天之力,割讓台灣和租讓旅大、膠州灣、威海衛、廣州灣的條約不都是皇帝朱批禦準的嗎?李鴻章釀成的苦酒逼迫著他喝下去,已經多少次了!
一盆冷水當頭潑下,一腔怒火從心頭升起!大清國的外交大權掌握在這種人手裏,外侮接連不斷,國家何談自強、自立?自甲午喪師、乙未議和,皇帝已經對李鴻章忍耐了多年,現在忍無可忍了!他既然可以罷免禮部六名堂官,難道就不能罷免一個李鴻章嗎?
屈辱、悲憤凝聚於筆端,皇帝把剛才所寫的半句話勾去,重新寫下禦批:“著李鴻章毋庸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欽此!”
作出了這項決定,皇帝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他覺得自己這才像個皇帝了。
另一份奏摺來自英國牧師林若翰。皇帝雖不曾見過此人,但對這個名字並不算陌生,曾經聽到過關於這位“鬼子大人”的傳聞,也曾經讀過他的專著《甲午戰紀;,印象之中留有相當的好感。皇帝痛恨列強對中國的巧取豪奪,卻並非仇視所有的洋人。英、法、德、俄、日東西各強國都曾給中國帶來災難和恥辱,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列強何以能夠強大?英國的“工業革命”、俄國的“大彼得變政”、日本的“明治維新”……這些成功的經驗都
值得中國借鑒,正如林若翰在這份奏摺中所說:學問無論中西,以實用者為取。何況林若翰這個洋人又有特別之處,他既不是英國政府官員,又不是軍事將領,隻是一位以宗教為職業的牧師,一位對中國有著濃厚興趣的學者,有道是“遠來的和尚會念經”,若這位“洋和尚”念得好則聽,念得不好,不聽也就罷了。
林若翰的奏摺,是由康有為作了精心修改,然後才代為遞呈給皇帝的。盡管修改後的摺子已經削弱了林若翰的某些鋒芒,加進了康有為自己的主張,仍然涉及了大多的禁忌。光緒皇帝閱過之後,沒有批複,僅僅“留中”,把其中有用的東西化為自己的主張,予以推行。他頒布了一係列詔令:開辦學堂、報館、譯書局;京師設礦務鐵路總局、農工商總局,沿江沿海開辦商會、商務局,提倡實業,振興商務,獎勵新著作新發明;裁減綠營,實行征兵,籌造兵輪,興建槍炮廠,以洋操、洋槍練兵,出洋采辦軍火,選派宗室王公和學生出國“遊學”,令駐外使臣博考各國律例……這已經是盡最大努力在各行各業全麵推廣西法。
使他猶豫不能決斷的,是林若翰關於聘用洋人的建議。皇帝認為,工、礦、企業聘用洋人技師是完全可以的,正可以“師夷之長技”,但洋人不可入朝做官。雖然大清國也有“客卿”,像總稅務司赫德就是英國人,把持中國海關至今已經三十七年,今年正月英使竇納樂又以“英國在華貿易既已超過他國”,“英商納稅幾達外國所納全數十分之八”為由,迫使中國繼續聘用赫德為總稅務司,欲罷不能。赫德之例不可循,如果搞得朝廷樞臣華洋參半,後患無窮,國將不國。因此,他悄悄地采用了林若翰建議的切實可行之處,卻把其中的關鍵之筆抹掉了。至於在皇帝身旁可不可以設外國顧問,他打算看一看再說。現在,來華訪問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已到天津,這位卸任的東洋政治家此行的目的,據說一為考察中國的維新變法,二為自己尋求再顯身手的機會,意欲改換門庭,投靠大清皇帝,建功立業。光緒皇帝不敢輕信,但準備見一見伊藤博文,聽聽他對維新變法的見解。還有那位執著上摺的英國傳教士林若翰,也不妨一見,或許他本人正是想謀求顧問之職?
林若翰奏摺原稿中關於“尊奉皇太後如英國女王,而由皇上組內閣、開議會”的建議被康有為刪除了。康有為認為:皇太後猜忌陰騖,為萬不可造就之物,即使用翰翁之策,也難保她安於虛位而不亂政。康有為把這一條改為設製度局、開懋勤殿以議製度,這實際上是西方議會在中國的一個變相嚐
試。皇帝采納了這一建議,為此他特命軍機章京譚嗣同從康熙、乾隆、鹹豐三朝檔案中查找有關開“懋勤殿”的先例,以作為說服皇太後的依據。如果能獲得皇太後首肯,便可以“特開專司,妙選通才,商鴻業而定巨典”,中國就有了一個類似議會的參政議政機構,皇太後獨擅專權的局麵將大為改觀了。但是,這一意在從皇太後手中奪權的舉措,卻又必須經皇太後批準,其難度可想而知。現在,皇帝正忍耐著幾十裏路的顛簸,懷著一顆惴惴不安的心,前往頤和園叩請懿旨,至於皇太後將會如何答複,則難以預測了……
浩浩蕩蕩的儀仗向西疾行,頤和國越來越近了,巍巍萬壽山已經清晰地出現在眼前,顫顫悠悠的鑾駕之中,光緒皇帝的那顆心懸在半空,慌慌地跳個不止。每次前來頤和園請安都是如此,越是靠近他的那位“皇額娘”,就越覺得自己不像個皇帝,天子威儀消失殆盡……
頤和園裏的樂壽堂,南望昆明湖,北倚萬壽山,東臨德和大戲樓,西接彩畫長廊,這是皇太後居住的地方。時令將近中秋,殿堂樓閣,廊榭亭台,金桂飄香。
樂壽堂的禦座上,端坐著大清國當今聖母皇太後。她身穿明黃軟緞夾袍,繡紫色牡丹,密綴明珠無數,以碧玉為紐;肩披領巾,繡“壽”字紋,嵌以明珠碧玉;一頭黑發左右中分,梳成“兩把頭”,左戴玉蝴蝶,右簪鮮花,垂明珠八串,長及肩頭,搖曳生輝,光彩奪目。皇太後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然而由於保養得當,卻並不見老態,廣額豐頤,明眸隆準,眉目如畫,柔軟的雙手戴著玉觀和玉護指,從容撫膝,神態平和而安詳。長期以來,民間盛傳皇太後是個殘暴不可理喻的老婦人,抱定這種成見者如果有機會得瞻皇太後的慈顏,一定會驚歎不已,不是懷疑自己的眼睛出了毛病,便要懷疑那外界的謠傳了。
此刻,禦座前跪倒了一片老臣:罷了官的禮部尚書懷塔布、許應騤和禮部侍郎囗岫、徐會灃、溥頲、曾廣漢,被趕出總理衙門的李鴻章。還有一位官職不高也未被罷免的禦史楊崇伊,也跟著湊熱鬧,他是李鴻章的兒女親家。這些人跪在皇太後腳下,一個個神情沮喪,淚水漣漣,這個說:“請老佛爺給奴才作主!”那個說:“臣冤枉!”樂壽堂裏哭聲一片。這些人都是大清老臣,為什麽卻稱唿不一?按大清規定,凡受皇家豢養者必須自稱“奴才”,上自皇族世襲王公,下至太監,莫不如此,滿員建樹卓越者始可稱“臣”,而漢員則必須稱“臣”,非有大功封為侯爵才有資格稱“奴才”,所以有“漢官盼稱奴才,旗官
盼稱臣”之說。
“老佛爺!”懷塔布哭訴道,“變法先拿咱們葉赫那拉氏開刀,奴才實在咽不下這口氣……”
“懷塔布,你這話說得差點兒,”皇太後慢條斯理地說,“這大清天下是愛新覺羅家族的,我的娘家人兒也得乖乖兒地守規矩!”
“皇太後,懷大人他沒錯,臣也沒錯!”許應騤說,“臣等從未阻撓皇上的新政……”
“這麽說,是皇上冤枉你了?”皇太後微微一笑,“你擁護新政,真是皇上的好臣於,皇上倒是應該有賞啊!”
“哦,臣不是這個意思……”許應騤突然意識到這話拉了空,表白自己沒有阻撓新政就等於擁護新政,犯了皇太後的忌諱,連忙改口說,“臣等循規蹈矩,奉公守法,是皇上壞了祖宗之法,如今連芝麻大的官兒、芥子兒小民,都可以上摺奏本,成何體統?”
“許應騤,話可別這麽說,”皇太後又說,陰陽怪氣使人摸不著底,“芝麻大的官兒能辦大事,皇上新提拔的那四位軍機章京:譚嗣同、劉光第、楊銳、林旭,為皇上披閱奏章,草擬詔令,已然在行宰相之職了,你們可別不服氣!”她微微眯著眼,望望跪著的這群人當中資格最老的李鴻章說,“李鴻章,你這位四朝元老,嘎噔給撤了,是不是也覺著挺委屈啊?”
“啟奏皇太後,”李鴻章抬起頭,鼓著鬆鬆的淚囊,仰望著皇太後,“臣不敢!臣何德何能?一輩子不過辦了幾件事,練兵也,海軍也,洋務也,外交也,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如今臣老矣,甘願辭位讓賢,惟願皇太後萬壽無疆,教導皇上,治國安邦,臣淪為布衣也無所怨!”
“嗯,疾風知勁草,世亂見忠臣。”皇太後對他的迴答相當滿意,這才點點頭,說出幾句心裏話,“皇上撤了你的總理衙門大臣,可是他撤不了你的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摘不了你的三眼花翎,扒不了你的黃馬褂,你還是你!皇上不讓你幹,你就先歇著吧,保養保養自個兒的身子!”
“謝皇太後隆恩眷顧!”李鴻章自然聽得出其中深意,無限感激地伏地叩拜,稀疏的白須被涕淚打濕了。
他的親家楊崇伊就跪在身後,得了皇太後這樣的許諾還不解氣:“皇太後!朝廷裏已然亂得不成樣子,您得作主!臣冒死懇請皇太後以國事為重,臨朝訓政!”
“懇請皇太後臨朝訓政!”前禮部六堂官立即附和。他們這才明白,各訴自個兒的委屈管不了多大用,楊崇伊說到了根本上,一
損俱損,一榮俱榮,皇太後迴宮重新執政比什麽都要緊。
這時,太監總管李連英匆匆從樂壽堂外走進來,“嚓嚓”擼下馬蹄袖,一哈腰,單膝下跪:“老佛爺,皇上來了!”
啊?!跪在地上的這一群革職的老臣頓時黃了臉!
“瞧你們,聽說皇上來了,都嚇得跟避貓鼠似的!”皇太後依然是那麽平和而安詳,“放心吧,皇上還沒說要剪辮子、改國號呢,這天塌不了,跪安吧!”
“嗻!”這群老臣磕了頭,忙不迭地退去了,害怕被皇上撞見,那就說不清道不明了。
光緒皇帝站在樂壽堂前的那塊名叫“青芝岫”的巨石前,等待著皇太後召見。那巨石本是明朝米萬鍾的心愛之物,從房山開采而得,雇用大批人夫、器械,從房山運至良鄉,已經把資財耗盡,因此落下個“敗家石”的俗稱。皇帝倒背著手,抬頭凝視著“敗家石”,耳畔傳來嘁嘁嚓嚓的說話聲,雖然沒有看見裏麵都是些什麽人,心裏也明白了七八分。
“皇上,”李連英笑眯眯地出來了,“老佛爺正等著您呢!”
光緒皇帝整整衣冠,俯首低眉走了進去;一步步接近了皇太後的禦座,心跳得更厲害了。
“兒臣恭請皇額娘聖安,皇額娘萬歲萬歲萬萬歲……”他跪在禦座前,機械地背誦著每次來到頤和園必說的話,聲音微微地顫抖。
皇太後沒有迴答,“母子”兩人相對無言,樂壽堂鴉雀無聲。
光緒皇帝定了定神,把要請示的事情說了一遍,強製著慌慌的心跳,等待皇太後定奪。她說“成”,此事就可行;她要是說“不成”,一切準備就算白費了。
“設製度局、開懋勤殿,這個主意好啊,”皇太後說話了,神態還是那麽安詳,語氣還是那麽平和,“把康有為、譚嗣同那些人都弄進來,天大的事兒,捏咕捏咕就定了,也省得你老是顛兒顛兒地往我這兒跑!”
“皇額娘,”光緒皇帝一聽這話音兒,心裏就涼了,趕緊說,“兒臣沒有這個意思……”
“我明白你的意思,”皇太後說,“你四歲進宮,是我把你拉扯大的,知於莫若母,你一舉一動都在我的眼兒裏。小時候,你膽兒小,下雨天兒一聽到打雷就害怕,嚇得撲到娘的懷裏,我就緊緊地抱著你,說:兒啊,別怕,娘在這兒呢……”老太後說起二十多年前的往事,恍若昨日,兩眼不覺濕潤了。
“皇額娘,”光緒皇帝低著頭說,“兒臣
永遠記著您的恩典!”
“是啊,你是個孝順兒子!如今長大了,膽兒也大了,用不著娘再護著你了,祖宗的家法也敢破,我的那些老臣也敢撤,這就是你對我的報答!”皇太後的聲音高了起來,“天地良心!你就不怕天打五雷轟?”
“皇額娘!”光緒皇帝如雷殛頂,惶然抬起頭來,“兒臣不敢……”
“你不敢?你什麽不敢?”皇太後伸手指著他,那長長的玉護指好似利刃迎麵刺過來,“我聽說,你還要請洋人進宮當顧問?那好哇,有洋人‘顧’著你,我就什麽都別‘問’了!”
“兒臣沒有這個意思,那都是外界的謠傳。”光緒皇帝趕緊說,“皇額娘聖明,兒臣一切請皇額娘作主……”
“哼!”皇太後連看也不再看他,轉過臉去,伸出那尖尖五指。在旁侍奉的宮女連忙攙著她,皇太後緩緩地站起身,輕移花盆鞋,下了禦座,迴寢宮去了。
光緒皇帝愣愣地跪在那裏,茫然望著皇太後的背影消失在帷幔深處,一顆心涼到了底,不知如何是好……
他怏怏地退出樂壽堂,來到玉瀾堂,這是他每次請安之後的駐蹕之處。頹然坐在專為皇帝而設的禦座上,他覺得這莊嚴的擺設也實在是“擺設”了!變法之初,皇太後曾經傳話給他:“讓皇上放手去做,我不管他的事。”那句話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總算是一個許諾,而今天,連那句空話也被皇太後收迴了,不算數了。現在維新變法尚不滿百日,擢用軍機四章京還不到十天,而皇太後早已宣布的九月天津閱兵之期卻已經逼近了!一股不祥之兆從光緒皇帝的心頭掠過,他意識到也許將有劇變發生……
心重如鉛的皇帝提起筆來,給軍機四章京之一的楊銳寫下一封密詔:
近來朕仰窺皇太後聖意,不願將法盡變,並不欲將此輩老謬昏庸大臣罷黜,而登用英勇通達之人,令其議政,以為恐失人心。雖經朕屢降旨整飭,而並且有隨時幾諫之事,但聖意堅定,終恐無濟於事。即如十九日之朱諭,皇太後已以為過重,故不得不徐圖之,此近來實在為難之情形也。朕亦豈不知中國積弱不振,至於陸危,皆由此輩所誤,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將舊法盡變,而盡黜此輩昏庸之人,則朕之權力,實有未足。果使如此,則朕位且不能保,何況其他?今朕問汝,可有何良策,俾舊法可以漸變,將老謬昏庸之大臣盡行罷黜,而登用英勇通達之人,令其議政。使中國轉危為安,化弱為強,而又不致有拂聖意。爾其與林旭、譚嗣同、
劉光第及諸同誌等妥速籌商,密繕封奏,由軍機大臣代遞,候朕熟思審處,再行辦理。朕實不勝十分緊急翹盼之至!特諭。
密詔由他的親信太監悄悄地送出去了,光緒皇帝“緊急翹盼”地等待著迴音。
與此同時,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榮祿在緊急行動,把北洋三軍之一的聶士成手中的武毅軍由蘆台調到天津,駐紮在陳家溝一帶,截斷北京和小站之間的交通;調董福祥的甘軍移駐北京長辛店,專供皇差彈壓之用!京津一帶車磷磷,馬蕭蕭,箭在弦,刀出鞘,一觸即發!
八月初六日淩晨,濛濛霧靄籠罩著千年古都,天子腳下的子民們還沉睡在夢中,紫禁城裏卻已經天翻地覆。迅雷不及掩耳,沸沸揚揚的戊戌變法在第一百零三天戛然而上……
天亮了,霧散了,太陽出來了,北京城又一個喧囂的早晨開始了。和往常一樣,大街上奔跑著騾車、馬車,擁擠著南來北往的人群,早點鋪子生意興隆,豆汁兒、焦圈兒、麵茶、油炸鬼,熱氣騰騰,老百姓還不知道禁苑深宮裏所發生的一切。
疲憊不堪的易君恕穿過熙熙攘攘的大街,快步走進胡同,迴到自己的家門口,伸手拍響門鈸。
門開了,杏枝一眼看見他,驚叫了一聲:“啊,大少爺!您怎麽這個樣子?嚇死我了!”
“我……”易君恕不知道自己現在是什麽樣子,他身子一閃,跨進了大門,又趕快把門扇關上,把整個身體靠在上麵,長長地籲了一口氣。
“大少爺,您這是怎麽了?”杏枝一臉的驚駭,滿眼的疑惑,“您上哪兒去了?這是打哪兒來?”
“別……別問我,老太太怎麽樣?”
“您好幾天不見影兒,老太太和少奶奶都快急死了!”
“噢……”易君恕倏地挺起身子,“我去見老太太!”
杏枝趕緊閂好了門,搶在他前頭朝裏跑,一麵喊著:“老太太,大少爺迴來了!”
易君恕匆匆穿過垂花門,往上房快步走去。當他踏上上房廊下的台階,老太太已經拄著拐杖,由安如攙扶著,顫顫巍巍地迎出來了,娘兒倆,一個瘦骨嶙峋,弱不禁風;一個大腹便便,步履蹣跚。猛地看見易君恕迴來了,驟然一驚,差點兒摔倒!
易君恕快步向前,扶住了老太太:“娘!”
“兒啊,”老太太深陷的眼睛飽含著驚恐和焦慮,“你……”
“君恕!”安如急切地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