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年因為多了一個閏三月,陰曆和陽曆的差距就拉大了,到了五月中旬,已經進入陽曆7月。北京城炎熱而沉悶,飽脹的空氣仿佛浸透了油,一點火星就可以燃起衝天烈焰。
午後熾烈的陽光把菜市口“丁”字街照得白花花一片,鶴年堂門前的國槐樹枝幹低垂,葉子都曬蔫了。藥鋪廊簷下麵新添了一口大缸,盛滿清熱解暑的酸梅湯,任客飲用,不取分文。這是鶴年堂掌櫃的一項醫德,也是招徠主顧的一件法寶。“要吃丸散膏丹,請到同仁堂;要吃湯劑飲片,請到鶴年堂。”買賣的信譽一半是自己創出來的,一半是主顧捧出來的,主顧是生意人的衣食父母。鶴年堂的東家深諳此道,所以對主顧格外恭敬,即使不買藥的人路過門口,也請你白喝酸梅湯。喝的是鶴年堂的字號,揚的是鶴年堂的名聲。
這就擠了栓子的生意。栓子賣的都是節令小吃,秋冬天賣薩其馬、艾窩窩,春天賣豌豆黃兒,夏天賣涼粉兒。這會兒就離開鶴年堂門口的老地盤兒,把獨輪小車順“丁”字街口往西推,在路南房簷下的蔭涼裏支下攤子,“涼粉兒!酸辣涼粉兒喲!”這吆喝聲,在鶴年堂聽來,就顯得遠了。
鶴年堂店堂裏,易君恕坐在櫃台外邊的椅子上,等著夥計抓藥,悶悶地想著心事……
近來,朝廷裏發生的一樁樁大事,令人目不暇接。就在李鴻章與竇納樂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的前數日,恭親王奕訢壽終正寢。“鬼子六”之死,對於光緒皇帝變法維新未始不是一件好事,走了一位頑固守舊大臣,便減少了一份阻力;然而對於他的皇帝之位,卻又增加了一份威脅,愛新覺羅家族這位最年長的王爺撒手西歸,皇太後若要廢黜皇上,也就更少了顧忌。形勢逼人。皇帝在朱批香港拓界《專條》之後,便頒布《明定國是詔》,厲行變法。變法第三天,侍讀學士徐致靖向皇帝保薦工部主事康有為、廣東舉人梁啟超、江蘇候補知府譚嗣同等通達時務人士。然而,變法剛到第五天,為皇帝起草《明定國是詔》的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帝師翁同龢在他六十九歲誕辰之日卻突然被開缺迴籍,同時宣布:授榮祿署理直隸總督;嗣後凡賞二品以上文武廷臣須具折詣太後前謝恩;皇帝將於今秋恭奉皇太後赴天津閱兵……。這一切,意味著什麽呢?
鶴年堂老掌櫃搖著芭蕉扇,從裏邊走出來,一眼瞧見易君恕,親切地打個招唿:“喲,易先生來了,老太太的貴恙好些了嗎?”
“噢,老掌櫃,”易君恕從獨自遐想中被驚醒,也隻好客氣地應酬,
“家母是長年老病,需要慢慢調理;自從換了您賜給的方子,倒是見輕了一些,我還要多謝您呢!”
“哪裏,哪裏!治病救人是本店的宗旨,還提什麽‘謝’字?”老掌櫃笑眯眯地說,“不過,易先生,我倒是早就想敬求您一幅墨寶,掛在店堂裏,為這三百年老店增光!”
“哦,老掌櫃過獎,”易君恕忙說,“貴店早有鎮店之寶,我哪敢獻拙?”
他轉過臉,望著店堂裏左右兩根抱柱上的一副金漆楹聯,“欲求養性延年物,須向兼收並蓄家。”據說,書寫此聯的乃是明朝嘉靖年間兵部武選員外郎楊繼盛,字仲芳,號椒山,因上書彈劾權相嚴嵩十大罪狀,下獄三年,受酷刑,被殺。
“楊椒山是一位不畏權勢、寧折不彎的鐵漢子,字也寫得極有氣勢,貴店留有他的遺墨,足可引為自豪!”易君恕感歎道,“可惜,店門口那塊‘鶴年堂’匾卻是嚴嵩的手筆,這兩個死對頭,一忠一奸,怎麽好共處一堂呢?老掌櫃若是把嚴嵩的字取下,我一定替您重寫一塊匾!”
“那是本店的金字招牌,可摘不得!”老掌櫃笑道,“易先生,您也忒較真兒了,甭管哪朝哪代,朝廷裏頭也不會一水兒清,總是有忠有奸,就好比我這藥鋪裏,有補藥,也有瀉藥!”
“嗯?”易君恕聽他這個比喻,心中一動,沉吟道,“朝廷,藥鋪……”
“您琢磨琢磨,是不是這麽個理兒?”老掌櫃說,“咱們眼前的事就是如此,皇上要變法,給大清國開了一服補藥,起用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皇太後馬上給他下一劑瀉藥,把皇上的師傅翁同龢打下去了!
易君恕暗暗吃驚,朝廷裏錯綜複雜的權力爭鬥,倒被這位中藥鋪老板一語破的!
兩人正在閑談,店門口進來一位主顧。此人年約三十出頭,身材不甚高大,寬腦門,高顴骨,厚嘴唇,高聳的眉弓下,一雙黑亮的眼睛炯炯有神;頭戴青緞便帽,身穿一件瀏陽圓絲細夏布長衫,腳蹬雙梁布鞋。進了店門那幾步走,唿唿生風,不經意地帶出身上的“功夫”。
“來了您呐?”老掌櫃暫且中止了閑談,上前招唿道,雖然是生客,也笑臉相迎,“這位先生,您是抓藥啊,還是來歇歇涼兒?”
“抓藥。”那人遞過來一張方子,一口京腔地說,“勞駕,您給抓快點兒!”
“好嘞,”老掌櫃伸手接過方子,“您坐下歇會兒,這就給您抓,說話就得!”
那人卻不
坐,雙手背在身後,抬頭瀏覽著店堂,目光落在了鐫刻著楊繼盛遺墨的抱柱上,細細地觀看。
自從那人一進門,易君恕就在一旁打量著他,依稀覺得似曾相識,卻又一時想不起來他是誰。待到那人背手而立,凝視抱柱上的楹聯,猛然從那副神情辨認了出來,不覺倏地站起,試探地問道:“這位先生,請問您可是貴姓譚?”
“嗯,”那人驀然迴首,“不錯,先生怎麽認識我?請問您是……”
“複生兄,”易君恕興奮地叫道,“您不認識我了?我姓易……”
“姓易?”那人端詳著他,“看你的麵目,和易元傑老伯十分相似,莫非你是君恕小弟?”
“是啊,是啊!”
“你真是君恕?”那人一陣驚喜,“多年不見,你長大了,一條男子漢了!”
兩人四手相握,激動不已。
“複生兄!”易君恕說,“我從《京報》上看到皇上諭令,便知道您要進京了……”
“我剛剛到京,親朋故舊還沒有來得及一一看望,”那人說,“今天得通賢弟,真是太好了!”
旁邊,老掌櫃和夥計們聽他們左一個“皇上”,右一個“諭令”,驚得張口結舌!老掌櫃把手裏的藥方交給夥計,連忙問易君恕:“易先生,請問這位爺是……”
易君恕說:“這是現任湖北巡撫譚大人的三公子譚嗣同,字複生……”
“哎呀,您就是譚大人?”老掌櫃不等他說完,就驚叫起來。其實他對於遠在天邊的那位湖北巡撫譚大人倒並不在意,而眼前這位年輕的譚大人卻令他肅然起敬,此番奉詔進京,眼看就要大紅大紫,老掌櫃在京城地麵混事,對此等新貴敢不巴結?“譚大人,小人不知您大駕光臨,有失迎迓,您多多包涵,我這兒給您請安了!”說著,就彎腰打千兒。
譚嗣同忙扶住他:“哦,不敢當!”
“哪裏,該當的!”老掌櫃不知說什麽才好,慌忙撣了撣椅子,請譚嗣同坐下,又朝櫃台裏頭嚷道,“沏茶!”
夥計端出兩盞蓋碗茶,擺在兩張椅子之間的茶幾上,連易君恕也叨了光了。
“您二位請用茶!”老掌櫃恭恭敬敬地伺候在旁邊,“譚大人光臨小店,我們真是不勝榮幸!”
“老掌櫃太客氣了,”譚嗣同說,“其實,您和我所做的是一迴事,您調和鼎鼐,濟世活人,治天下病;我奉詔進京,輔佐皇上,針砭時
弊,扶正驅邪,也是治天下病。”
“這真是高抬小店了!”老掌櫃謙恭有加,關切地說,“大人身負重任,還望保重貴體。剛才這方子……”
“我來京時舊恙未愈,”譚嗣同道,“照原方再吃它幾服藥,早些除根兒才好。”
“這事兒,小店責無旁貸,大人要用什麽藥,隻管吩咐!”老掌櫃滿口應承,忽然心裏一動,壓低了聲音說,“小人鬥膽,向大人打聽一件事兒……”
“請講!”譚嗣同說。
“打今年春天起,就不斷聽說皇上龍體欠安,淋病、腹瀉、遺精、咳嗽,其說不一……”老掌櫃眯起兩眼,專注地望著譚嗣同,“不知皇上到底得的是什麽病?”
“您聽誰說的?”譚嗣同一愣。
“街頭巷尾都在流傳,”老掌櫃說,“還說康南海給皇上進獻了一種紅丸……”
“紅丸?”譚嗣同聽得離奇,問道,“什麽紅丸?”
“小人隻是聽說,並沒見到,”老掌櫃神色肅然說,“譚大人,關乎皇上的龍體,用藥可要慎重!您熟讀史書,一定知道,明朝泰昌元年,光宗即位之後就得了重病,禦藥房用了瀉藥,病情更是加劇。當時鴻腫寺丞李可灼就向光宗進了一種紅丸,說是仙方,有迴春之效。可是,光宗服下之後,立即駕崩。這件事兒鬧得好大,史稱‘紅丸案’!如今聽說康南海也向皇上進獻紅丸,小人不免擔心,萬一出了事兒,對皇上不好,對康先生也不好。所以向您打聽打聽,皇上到底得的是什麽病?無論是淋病、腹瀉、遺精、咳嗽,隻要太醫確診,都並不難治,小店倒願意為皇上效勞,保證藥到病除,我有祖傳秘方兒……”
譚嗣同哭笑不得。一個平民百姓,如此關心皇上的健康,當然忠心可嘉;但畢竟在商言商,三句話不離本行,時時不忘攬生意,還想攬到紫禁城裏去!
“皇上青春年少,正是精神飽滿、奮發有為之時,日理萬機,孜孜不倦,哪有什麽病啊?”譚嗣同正色說,“康先生也從未進獻過什麽藥物!”
“噢,那就好!”老掌櫃趕緊拱拱手說,“我們就巴望著皇上龍體康健,國泰民安!”
“嗯,”譚嗣同點點頭,“那些語言,想必是仇視新政的人放出來的,萬萬不可聽信,也不要再傳。老掌櫃,您雖是個生意人,倒還是很關心國家大事!”
“那當然!”老掌櫃說,“老百姓都想過幾年安穩日子,就怕天下大亂!譚大人,您
大概還不知道,每逢朝廷出了大事兒,連小店都不得安寧……”
“我知道,”譚嗣同說,“您這門口是個殺頭的地方。”
“是啊,”老掌櫃說,“每逢這時候,官府頭一天就告知小店:‘明日有差事,進備酒菜,日後付款。’我們這就得備酒備菜,第二天行刑之前招待監斬官和劊子手,然後才開斬。嗬,到時候菜市口人山人海,當街鮮血淋漓,十天半月也去不了腥味兒!唉,店裏頭治病救人,店門口砍頭殺人,您說這叫什麽事兒?”
“世界就是如此,有救人的,也有殺人的。”譚嗣同目光冷峻地望著鶴年堂門口那片曾經無數次被鮮血染紅的地方,喃喃地說,“誰也不願意流血,可是血總在流,下一個流血的不知是誰?”
易君恕聽得心中一動:譚嗣同現在正是新官上任,春風得意,這句話是什麽意思?
老掌櫃也發覺他的神色有些不大好看,忙賠著笑臉說:“譚大人,我不該在您麵前提起這讓人堵心的事兒!反正這種事兒一年也就那麽一兩迴,管他砍誰的頭呢!”
這時,櫃台上的夥計嚷了一聲:“譚大人,您的藥得了!”
譚嗣同和易君恕同時站了起來。
老掌櫃連忙從夥計手裏接過那捆紮好的幾服中藥,恭恭敬敬地遞給譚嗣同。易君恕的藥早已抓好,夥計也取過來奉上。
譚嗣同和易君恕拿了藥,一起向門外走去。老掌櫃跟著送出來,殷勤地說:“譚大人,您公務繁忙,日後需要什麽,不必親勞大駕,吩咐一聲,給您送到府上就是了!請問您的官邸在……”
“我剛到北京,哪有什麽官邸?”譚嗣同說,“住在北半截胡同瀏陽會館。”
“噢,那和小店真是近鄰了,”老掌櫃又奉承道,“不勝榮幸,不勝榮幸!”
譚嗣同迴頭說聲:“請留步!”。
老掌櫃這才站住了,拱拱手說:“譚大人慢走,改日到會館給您請安!”
譚嗣同和易君恕朝前走去,到了“丁”字街口,譚嗣同停住了腳,高聳的眉弓下那雙深造的眼睛凝望著麵前這片橫屍流血之地。此時此刻,在這片土地上當然看不到絲毫血跡,陳年瘀血早已滲入黃土,被千千萬萬隻腳踏平,踩實,在當頭烈日的照耀之下,慘白閃亮,不像血,倒像是水——一條流過了許多年總也流不斷的“丁”字形的河流。
兩人從“丁”字街口往西,敘說著別後之情,往西走去。前
麵不遠,路南一個小小的巷口,便是北半截胡同,譚嗣同所住的例陽會館就在這條胡同裏。
譚嗣同走到胡同口,就站住了。
“複生兄,”易君恕說,“我們多年不見,請到舍下一敘,我給您接風!”
“改日,我專程到府上給伯母請安,”譚嗣同遲疑地說,“今晚我還有個約會……”
“噢,兄長有事,盡管去忙,”易君恕悵然若失,“我明天再去看您……”
“現在時間還早,”譚嗣同看看西斜的太陽,說,“請你到會館坐坐,如何?”
“也好!”易君恕說著,就跟著他往南拐彎兒。
在路邊賣涼粉兒的栓子一眼瞧見了他:“哎,大少爺!您這是上哪兒去啊?”
“栓子?”易君恕迴過頭看看他,指著譚嗣同說,“這就是前幾天我跟你說起的那位譚府三少爺……”
話還沒說完,栓子就大唿小叫起來:“哎喲!譚大人?栓子給您請安!”
北京人多禮,動不動就是打千兒。
譚嗣同伸手托住他的胳膊:“另外,這位兄弟,初次見麵……”
“您哪兒能認得我?您離開北京那會兒,我還光著屁股呢!”栓子笑著說。
譚嗣同祖籍湖南製陽,卻是出生在北京。那是同治四年,當時他父親譚繼洵在京師任刑部主事,家住在爛麵胡同,也在菜市口附近,因此,譚繼洵和易君恕的父親易元傑有文字之交。同治十三年,譚府搬到了瀏陽會館,和易府仍然常有來往。同治十四年,北京白喉肆虐,譚老夫人和女兒、次子都染上時疫,不治而亡。光緒三年,譚老太爺調任甘肅道,譚嗣同隨父赴任,那年他十三歲,易君恕比他小五歲,還是個剛剛發蒙的小學童,從此一別多年。後來,譚嗣同雖然也曾幾次進京,都是來去匆匆,未及一一尋訪故舊,多年隔絕,他也不知道易府的後人現在何處……
“譚大人,”栓子眉開眼笑地望著譚嗣同,“您這迴可真是衣錦還鄉啊!”
“衣錦還鄉?”譚嗣同撫了撫自己的夏布長衫,“‘衣錦’無從談起,‘還鄉’倒是真情!北京是我的出生地,才是真正的故鄉!”
一口純正的京腔,充滿了濃濃的鄉情。
“譚大人,皇上召您進京的消息已然轟動京城,萬民仰望啊!”栓子伶牙俐齒,練就了一張生意口,見什麽人說什麽話,但他對譚嗣同說的這幾句話卻是出自內心的
,“譚大人,我沒什麽孝敬您的,敬您一碗涼粉兒!”
“噢,涼粉兒!”譚嗣同臉上綻開了笑容,嘴裏饞饞的,“好些年沒吃到北京的涼粉兒了!”
栓子得意極了,抄起家夥就去盛涼粉兒,易君恕攔住他說:“複生兄,以您的身分,在大街上托著個碗吃涼粉兒,恐怕不是個樣子……”
譚嗣同已經伸出手要接涼粉兒,他這麽一說,就不好意思地縮了迴去。
“栓子,你給送到會館去!”易君恕說。
“不必了,”譚嗣同說,“迴頭我叫家人來端兩碗就是了,省得耽誤他的生意。”
“也好,”易君恕說,把手裏的中藥遞給栓子,“你迴頭把這個帶家去!”
易君恕和譚嗣同順著北半截胡同往南走,進了瀏陽會館。
這會館坐西朝東,有前後兩進院子,還帶一個跨院,房屋三十多間。前院五間正房,其中的北套間就是譚嗣同現在的住所。
隨譚嗣同赴任的兩名家人胡理臣和羅升迎了出來,接過譚嗣同手裏的藥,向易君恕見了禮。
易君恕舉步正要進門,迎麵先看見門媚上高懸一塊匾額,上書四個蒼勁的大字:“莽蒼蒼齋”,頓感一股宏闊蒼茫之氣,不覺讚歎:“這齋名起得好!”
譚嗣同說:“聊以寄情罷了!”
易君恕又看那門兩旁的機聯:“家無儋石,氣雄萬夫。”更覺肅然,說:“這聯語也好!複生兄離京二十年,歸來已是一條英雄好漢!”
譚嗣同說:“英雄好漢,不敢自詡,不過,這二十年間,我遊曆直隸、甘肅、新疆、山東、山西、江蘇、安徽、浙江,親見民間疾苦、世上瘡痍,更覺得讀萬卷書不如走萬裏路,科舉仕途於國家、民族毫無意義,中國要自立,要富強,隻有走變法之路,大丈夫生逢此時,要擔當起天降之大任!”
“說得好!”易君恕深表讚同,這幾句話字字打動了他的心,“君恕正愁報國無門,願以兄長為師!”
“你不要學我,我這個人鋒芒太露,說不定會惹麻煩。康先生就不讚成我把這樣的對子貼出來,勸我另寫一副,文字要含蓄一些。”
“嗯?寫什麽呢?”
“我已經想好了:‘視爾夢夢,天胡此醉;於時處處,人亦有言。’如何?”
“好,果然含蓄得多了,把萬夫不當之勇,化為俯瞰人世之思,有聖哲之風!”
兩人高談闊論,忘乎所以,老家人胡理臣說:“三少爺,請易少爺到裏邊兒坐下說話吧!”
“噢,”譚嗣同這才意識到客人還站在門外,笑笑說,“君恕,請!”
易君恕隨著譚嗣同走進莽蒼蒼齋,穿過客廳,到了書房。譚嗣同說:“你我兄弟,不拘禮節,隨便坐吧!”
易君恕不待落座,見這裏滿架圖書,倍覺親切,便走上前去,信手翻檢。
老家人胡理臣捧上茶來。譚嗣同吩咐道:“你到胡同北口的攤子上去端兩碗涼粉兒來!”
“是!”胡理臣應聲去了。
此時,易君恕已經被滿架圖書深深地吸引,站在那裏,一一瀏覽:康有為所著《新學偽經考》、《孔子改製考》、《日本變政考》、《俄大彼得變政考》,梁啟超所編《西政叢書》、《西學書目表》,英國人傅蘭雅所譯《各國交涉公法論》、《佐治芻言》……一時目不暇給,不由得讚歎道:“您這裏真是新學的汪洋大海!”
譚嗣同說:“這些書,你喜歡哪些,盡管拿去看!”
胡理臣迴來了,把兩碗涼粉兒放在書案上。
譚嗣同說:“君恕,請!”
易君恕手裏捧著書,笑笑說:“這東西,在北京並不算新鮮,複生兄請吧!”
譚嗣同早已饞涎欲滴,便不再客氣,左手端起碗來,右手拈起羹匙,“唿嚕嚕”吞下一口,便覺如醍醐灌頂:“啊,又吃到北京的涼粉兒了!”
易君恕卻隻顧如饑似渴地翻檢圖書。猛然間看見其中一本,封麵印著《甲午戰紀》,便立即取過來,打開了,急急地翻閱。此書自甲午戰前起,至乙未議和止,把整個戰爭過程中的中外電報、皇帝詔令、大臣奏折、中日雙方軍事裝備、作戰方略、議和曆程,盡行收錄,洋洋大觀。尤其是其中一節,列有北洋水師陣亡將士名單,“易元傑”三字赫然在列,更使易君恕激動不已!那場浩劫早已震動中外,雖然著文評說者不乏其人,但都是擇其大端,述其概略,易君恕還是第一次看到這樣詳盡的記錄,第一次看到白紙黑字的行世書刊中提到父親的名字!父親既不是提督、管帶,也不是槍手、炮手,他隻是一介書生,懷著報國之誌,卷入了那場戰爭,最終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對這樣一個默默無聞的殉國者,也有人記得他,在煌煌巨著之中列上他的名字,傳布天下,流傳後世,那麽,父親的死也就值得了!
匆匆瀏覽,易君恕自然不可能通讀全
書,但心中已經對這位作者升起了敬意。他連忙翻過書來,重新審視封麵,才注意到剛才未曾在意的一行小字:“林若翰著”。
“複生兄,”他迫不及待地問譚嗣同,“我孤陋寡聞,不知這位林若翰林先生是……”
“噢,”譚嗣同已經把兩碗涼粉一口氣吃光,把空碗遞給胡理臣,朝易君恕手中的那本書看了一眼,說,“你不認識他,並不足怪,林若翰是個英國傳教士……”
“英國人?而且還是個傳教士?”易君恕很覺意外。
“是啊,”譚嗣同說,“十幾年前他就到華北賑災、傳教,還得了個雅號叫‘鬼子大人’。”
“‘鬼子大人’?”易君恕琢磨著這個不倫不類的稱唿,“我一向對傳教士並無好感,不過,這位‘鬼子大人’倒是頗有學識,一個外國人,能夠對甲午之戰作如此深人的研究,著書立辯,倒是令人刮目相看!”
“這也不足怪。像傅蘭雅、李提摩太、林樂知、花之安等人,都是西方的傳教士,但他們的著作卻遠遠超出了宗教範圍,把西方的科學、文化傳到了中國,對中國的許多事情都很關注。林若翰寫過不少著作,《甲午戰紀》是其中最好的一部,資料翔實,立論公允,對中國戰敗的原因作了透徹的分析,值得一讀
“我一定仔細拜讀。不知這位林若翰現在哪裏?”
“現在北京,”譚嗣同說,“和我約定今晚來訪的,便是此人!”
“噢?”易君恕又是出乎意料,“你和他認識?”
“也不過是一麵之交。他久居香港,也常到內地走動,去年他到湖南拜會張之洞,我就是那時候和他認識的。這次,我剛到北京,就收到了他的帖子,說有要事和我相商,”譚嗣同說著,看了看窗外,院牆已經被夕照染紅,“現在,他也該動身了。”
易君恕聽譚嗣同說到“香港”二字,心中便不禁一陣刺痛。抬頭看看外麵,見天色不早,便闔上手中的書,說:“兄長還要會客,我就告辭了。”
“不妨,不妨,”譚嗣同忙說,“我的朋友,也就是你的朋友,你完全不必迴避,和他認識認識又有何不可?”
“嗯……”易君恕便猶猶豫豫地坐了下來,心中泛起一股複雜的情感,難以言表。手中這本《甲午戰紀》的作者即將來訪,不能不說對他具有相當的吸引力,但林若翰那來自香港的英國傳教士身分又使他本能地產生抵觸情緒,見與不見都無關緊要了。他本想走開,
午後熾烈的陽光把菜市口“丁”字街照得白花花一片,鶴年堂門前的國槐樹枝幹低垂,葉子都曬蔫了。藥鋪廊簷下麵新添了一口大缸,盛滿清熱解暑的酸梅湯,任客飲用,不取分文。這是鶴年堂掌櫃的一項醫德,也是招徠主顧的一件法寶。“要吃丸散膏丹,請到同仁堂;要吃湯劑飲片,請到鶴年堂。”買賣的信譽一半是自己創出來的,一半是主顧捧出來的,主顧是生意人的衣食父母。鶴年堂的東家深諳此道,所以對主顧格外恭敬,即使不買藥的人路過門口,也請你白喝酸梅湯。喝的是鶴年堂的字號,揚的是鶴年堂的名聲。
這就擠了栓子的生意。栓子賣的都是節令小吃,秋冬天賣薩其馬、艾窩窩,春天賣豌豆黃兒,夏天賣涼粉兒。這會兒就離開鶴年堂門口的老地盤兒,把獨輪小車順“丁”字街口往西推,在路南房簷下的蔭涼裏支下攤子,“涼粉兒!酸辣涼粉兒喲!”這吆喝聲,在鶴年堂聽來,就顯得遠了。
鶴年堂店堂裏,易君恕坐在櫃台外邊的椅子上,等著夥計抓藥,悶悶地想著心事……
近來,朝廷裏發生的一樁樁大事,令人目不暇接。就在李鴻章與竇納樂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的前數日,恭親王奕訢壽終正寢。“鬼子六”之死,對於光緒皇帝變法維新未始不是一件好事,走了一位頑固守舊大臣,便減少了一份阻力;然而對於他的皇帝之位,卻又增加了一份威脅,愛新覺羅家族這位最年長的王爺撒手西歸,皇太後若要廢黜皇上,也就更少了顧忌。形勢逼人。皇帝在朱批香港拓界《專條》之後,便頒布《明定國是詔》,厲行變法。變法第三天,侍讀學士徐致靖向皇帝保薦工部主事康有為、廣東舉人梁啟超、江蘇候補知府譚嗣同等通達時務人士。然而,變法剛到第五天,為皇帝起草《明定國是詔》的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帝師翁同龢在他六十九歲誕辰之日卻突然被開缺迴籍,同時宣布:授榮祿署理直隸總督;嗣後凡賞二品以上文武廷臣須具折詣太後前謝恩;皇帝將於今秋恭奉皇太後赴天津閱兵……。這一切,意味著什麽呢?
鶴年堂老掌櫃搖著芭蕉扇,從裏邊走出來,一眼瞧見易君恕,親切地打個招唿:“喲,易先生來了,老太太的貴恙好些了嗎?”
“噢,老掌櫃,”易君恕從獨自遐想中被驚醒,也隻好客氣地應酬,
“家母是長年老病,需要慢慢調理;自從換了您賜給的方子,倒是見輕了一些,我還要多謝您呢!”
“哪裏,哪裏!治病救人是本店的宗旨,還提什麽‘謝’字?”老掌櫃笑眯眯地說,“不過,易先生,我倒是早就想敬求您一幅墨寶,掛在店堂裏,為這三百年老店增光!”
“哦,老掌櫃過獎,”易君恕忙說,“貴店早有鎮店之寶,我哪敢獻拙?”
他轉過臉,望著店堂裏左右兩根抱柱上的一副金漆楹聯,“欲求養性延年物,須向兼收並蓄家。”據說,書寫此聯的乃是明朝嘉靖年間兵部武選員外郎楊繼盛,字仲芳,號椒山,因上書彈劾權相嚴嵩十大罪狀,下獄三年,受酷刑,被殺。
“楊椒山是一位不畏權勢、寧折不彎的鐵漢子,字也寫得極有氣勢,貴店留有他的遺墨,足可引為自豪!”易君恕感歎道,“可惜,店門口那塊‘鶴年堂’匾卻是嚴嵩的手筆,這兩個死對頭,一忠一奸,怎麽好共處一堂呢?老掌櫃若是把嚴嵩的字取下,我一定替您重寫一塊匾!”
“那是本店的金字招牌,可摘不得!”老掌櫃笑道,“易先生,您也忒較真兒了,甭管哪朝哪代,朝廷裏頭也不會一水兒清,總是有忠有奸,就好比我這藥鋪裏,有補藥,也有瀉藥!”
“嗯?”易君恕聽他這個比喻,心中一動,沉吟道,“朝廷,藥鋪……”
“您琢磨琢磨,是不是這麽個理兒?”老掌櫃說,“咱們眼前的事就是如此,皇上要變法,給大清國開了一服補藥,起用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皇太後馬上給他下一劑瀉藥,把皇上的師傅翁同龢打下去了!
易君恕暗暗吃驚,朝廷裏錯綜複雜的權力爭鬥,倒被這位中藥鋪老板一語破的!
兩人正在閑談,店門口進來一位主顧。此人年約三十出頭,身材不甚高大,寬腦門,高顴骨,厚嘴唇,高聳的眉弓下,一雙黑亮的眼睛炯炯有神;頭戴青緞便帽,身穿一件瀏陽圓絲細夏布長衫,腳蹬雙梁布鞋。進了店門那幾步走,唿唿生風,不經意地帶出身上的“功夫”。
“來了您呐?”老掌櫃暫且中止了閑談,上前招唿道,雖然是生客,也笑臉相迎,“這位先生,您是抓藥啊,還是來歇歇涼兒?”
“抓藥。”那人遞過來一張方子,一口京腔地說,“勞駕,您給抓快點兒!”
“好嘞,”老掌櫃伸手接過方子,“您坐下歇會兒,這就給您抓,說話就得!”
那人卻不
坐,雙手背在身後,抬頭瀏覽著店堂,目光落在了鐫刻著楊繼盛遺墨的抱柱上,細細地觀看。
自從那人一進門,易君恕就在一旁打量著他,依稀覺得似曾相識,卻又一時想不起來他是誰。待到那人背手而立,凝視抱柱上的楹聯,猛然從那副神情辨認了出來,不覺倏地站起,試探地問道:“這位先生,請問您可是貴姓譚?”
“嗯,”那人驀然迴首,“不錯,先生怎麽認識我?請問您是……”
“複生兄,”易君恕興奮地叫道,“您不認識我了?我姓易……”
“姓易?”那人端詳著他,“看你的麵目,和易元傑老伯十分相似,莫非你是君恕小弟?”
“是啊,是啊!”
“你真是君恕?”那人一陣驚喜,“多年不見,你長大了,一條男子漢了!”
兩人四手相握,激動不已。
“複生兄!”易君恕說,“我從《京報》上看到皇上諭令,便知道您要進京了……”
“我剛剛到京,親朋故舊還沒有來得及一一看望,”那人說,“今天得通賢弟,真是太好了!”
旁邊,老掌櫃和夥計們聽他們左一個“皇上”,右一個“諭令”,驚得張口結舌!老掌櫃把手裏的藥方交給夥計,連忙問易君恕:“易先生,請問這位爺是……”
易君恕說:“這是現任湖北巡撫譚大人的三公子譚嗣同,字複生……”
“哎呀,您就是譚大人?”老掌櫃不等他說完,就驚叫起來。其實他對於遠在天邊的那位湖北巡撫譚大人倒並不在意,而眼前這位年輕的譚大人卻令他肅然起敬,此番奉詔進京,眼看就要大紅大紫,老掌櫃在京城地麵混事,對此等新貴敢不巴結?“譚大人,小人不知您大駕光臨,有失迎迓,您多多包涵,我這兒給您請安了!”說著,就彎腰打千兒。
譚嗣同忙扶住他:“哦,不敢當!”
“哪裏,該當的!”老掌櫃不知說什麽才好,慌忙撣了撣椅子,請譚嗣同坐下,又朝櫃台裏頭嚷道,“沏茶!”
夥計端出兩盞蓋碗茶,擺在兩張椅子之間的茶幾上,連易君恕也叨了光了。
“您二位請用茶!”老掌櫃恭恭敬敬地伺候在旁邊,“譚大人光臨小店,我們真是不勝榮幸!”
“老掌櫃太客氣了,”譚嗣同說,“其實,您和我所做的是一迴事,您調和鼎鼐,濟世活人,治天下病;我奉詔進京,輔佐皇上,針砭時
弊,扶正驅邪,也是治天下病。”
“這真是高抬小店了!”老掌櫃謙恭有加,關切地說,“大人身負重任,還望保重貴體。剛才這方子……”
“我來京時舊恙未愈,”譚嗣同道,“照原方再吃它幾服藥,早些除根兒才好。”
“這事兒,小店責無旁貸,大人要用什麽藥,隻管吩咐!”老掌櫃滿口應承,忽然心裏一動,壓低了聲音說,“小人鬥膽,向大人打聽一件事兒……”
“請講!”譚嗣同說。
“打今年春天起,就不斷聽說皇上龍體欠安,淋病、腹瀉、遺精、咳嗽,其說不一……”老掌櫃眯起兩眼,專注地望著譚嗣同,“不知皇上到底得的是什麽病?”
“您聽誰說的?”譚嗣同一愣。
“街頭巷尾都在流傳,”老掌櫃說,“還說康南海給皇上進獻了一種紅丸……”
“紅丸?”譚嗣同聽得離奇,問道,“什麽紅丸?”
“小人隻是聽說,並沒見到,”老掌櫃神色肅然說,“譚大人,關乎皇上的龍體,用藥可要慎重!您熟讀史書,一定知道,明朝泰昌元年,光宗即位之後就得了重病,禦藥房用了瀉藥,病情更是加劇。當時鴻腫寺丞李可灼就向光宗進了一種紅丸,說是仙方,有迴春之效。可是,光宗服下之後,立即駕崩。這件事兒鬧得好大,史稱‘紅丸案’!如今聽說康南海也向皇上進獻紅丸,小人不免擔心,萬一出了事兒,對皇上不好,對康先生也不好。所以向您打聽打聽,皇上到底得的是什麽病?無論是淋病、腹瀉、遺精、咳嗽,隻要太醫確診,都並不難治,小店倒願意為皇上效勞,保證藥到病除,我有祖傳秘方兒……”
譚嗣同哭笑不得。一個平民百姓,如此關心皇上的健康,當然忠心可嘉;但畢竟在商言商,三句話不離本行,時時不忘攬生意,還想攬到紫禁城裏去!
“皇上青春年少,正是精神飽滿、奮發有為之時,日理萬機,孜孜不倦,哪有什麽病啊?”譚嗣同正色說,“康先生也從未進獻過什麽藥物!”
“噢,那就好!”老掌櫃趕緊拱拱手說,“我們就巴望著皇上龍體康健,國泰民安!”
“嗯,”譚嗣同點點頭,“那些語言,想必是仇視新政的人放出來的,萬萬不可聽信,也不要再傳。老掌櫃,您雖是個生意人,倒還是很關心國家大事!”
“那當然!”老掌櫃說,“老百姓都想過幾年安穩日子,就怕天下大亂!譚大人,您
大概還不知道,每逢朝廷出了大事兒,連小店都不得安寧……”
“我知道,”譚嗣同說,“您這門口是個殺頭的地方。”
“是啊,”老掌櫃說,“每逢這時候,官府頭一天就告知小店:‘明日有差事,進備酒菜,日後付款。’我們這就得備酒備菜,第二天行刑之前招待監斬官和劊子手,然後才開斬。嗬,到時候菜市口人山人海,當街鮮血淋漓,十天半月也去不了腥味兒!唉,店裏頭治病救人,店門口砍頭殺人,您說這叫什麽事兒?”
“世界就是如此,有救人的,也有殺人的。”譚嗣同目光冷峻地望著鶴年堂門口那片曾經無數次被鮮血染紅的地方,喃喃地說,“誰也不願意流血,可是血總在流,下一個流血的不知是誰?”
易君恕聽得心中一動:譚嗣同現在正是新官上任,春風得意,這句話是什麽意思?
老掌櫃也發覺他的神色有些不大好看,忙賠著笑臉說:“譚大人,我不該在您麵前提起這讓人堵心的事兒!反正這種事兒一年也就那麽一兩迴,管他砍誰的頭呢!”
這時,櫃台上的夥計嚷了一聲:“譚大人,您的藥得了!”
譚嗣同和易君恕同時站了起來。
老掌櫃連忙從夥計手裏接過那捆紮好的幾服中藥,恭恭敬敬地遞給譚嗣同。易君恕的藥早已抓好,夥計也取過來奉上。
譚嗣同和易君恕拿了藥,一起向門外走去。老掌櫃跟著送出來,殷勤地說:“譚大人,您公務繁忙,日後需要什麽,不必親勞大駕,吩咐一聲,給您送到府上就是了!請問您的官邸在……”
“我剛到北京,哪有什麽官邸?”譚嗣同說,“住在北半截胡同瀏陽會館。”
“噢,那和小店真是近鄰了,”老掌櫃又奉承道,“不勝榮幸,不勝榮幸!”
譚嗣同迴頭說聲:“請留步!”。
老掌櫃這才站住了,拱拱手說:“譚大人慢走,改日到會館給您請安!”
譚嗣同和易君恕朝前走去,到了“丁”字街口,譚嗣同停住了腳,高聳的眉弓下那雙深造的眼睛凝望著麵前這片橫屍流血之地。此時此刻,在這片土地上當然看不到絲毫血跡,陳年瘀血早已滲入黃土,被千千萬萬隻腳踏平,踩實,在當頭烈日的照耀之下,慘白閃亮,不像血,倒像是水——一條流過了許多年總也流不斷的“丁”字形的河流。
兩人從“丁”字街口往西,敘說著別後之情,往西走去。前
麵不遠,路南一個小小的巷口,便是北半截胡同,譚嗣同所住的例陽會館就在這條胡同裏。
譚嗣同走到胡同口,就站住了。
“複生兄,”易君恕說,“我們多年不見,請到舍下一敘,我給您接風!”
“改日,我專程到府上給伯母請安,”譚嗣同遲疑地說,“今晚我還有個約會……”
“噢,兄長有事,盡管去忙,”易君恕悵然若失,“我明天再去看您……”
“現在時間還早,”譚嗣同看看西斜的太陽,說,“請你到會館坐坐,如何?”
“也好!”易君恕說著,就跟著他往南拐彎兒。
在路邊賣涼粉兒的栓子一眼瞧見了他:“哎,大少爺!您這是上哪兒去啊?”
“栓子?”易君恕迴過頭看看他,指著譚嗣同說,“這就是前幾天我跟你說起的那位譚府三少爺……”
話還沒說完,栓子就大唿小叫起來:“哎喲!譚大人?栓子給您請安!”
北京人多禮,動不動就是打千兒。
譚嗣同伸手托住他的胳膊:“另外,這位兄弟,初次見麵……”
“您哪兒能認得我?您離開北京那會兒,我還光著屁股呢!”栓子笑著說。
譚嗣同祖籍湖南製陽,卻是出生在北京。那是同治四年,當時他父親譚繼洵在京師任刑部主事,家住在爛麵胡同,也在菜市口附近,因此,譚繼洵和易君恕的父親易元傑有文字之交。同治十三年,譚府搬到了瀏陽會館,和易府仍然常有來往。同治十四年,北京白喉肆虐,譚老夫人和女兒、次子都染上時疫,不治而亡。光緒三年,譚老太爺調任甘肅道,譚嗣同隨父赴任,那年他十三歲,易君恕比他小五歲,還是個剛剛發蒙的小學童,從此一別多年。後來,譚嗣同雖然也曾幾次進京,都是來去匆匆,未及一一尋訪故舊,多年隔絕,他也不知道易府的後人現在何處……
“譚大人,”栓子眉開眼笑地望著譚嗣同,“您這迴可真是衣錦還鄉啊!”
“衣錦還鄉?”譚嗣同撫了撫自己的夏布長衫,“‘衣錦’無從談起,‘還鄉’倒是真情!北京是我的出生地,才是真正的故鄉!”
一口純正的京腔,充滿了濃濃的鄉情。
“譚大人,皇上召您進京的消息已然轟動京城,萬民仰望啊!”栓子伶牙俐齒,練就了一張生意口,見什麽人說什麽話,但他對譚嗣同說的這幾句話卻是出自內心的
,“譚大人,我沒什麽孝敬您的,敬您一碗涼粉兒!”
“噢,涼粉兒!”譚嗣同臉上綻開了笑容,嘴裏饞饞的,“好些年沒吃到北京的涼粉兒了!”
栓子得意極了,抄起家夥就去盛涼粉兒,易君恕攔住他說:“複生兄,以您的身分,在大街上托著個碗吃涼粉兒,恐怕不是個樣子……”
譚嗣同已經伸出手要接涼粉兒,他這麽一說,就不好意思地縮了迴去。
“栓子,你給送到會館去!”易君恕說。
“不必了,”譚嗣同說,“迴頭我叫家人來端兩碗就是了,省得耽誤他的生意。”
“也好,”易君恕說,把手裏的中藥遞給栓子,“你迴頭把這個帶家去!”
易君恕和譚嗣同順著北半截胡同往南走,進了瀏陽會館。
這會館坐西朝東,有前後兩進院子,還帶一個跨院,房屋三十多間。前院五間正房,其中的北套間就是譚嗣同現在的住所。
隨譚嗣同赴任的兩名家人胡理臣和羅升迎了出來,接過譚嗣同手裏的藥,向易君恕見了禮。
易君恕舉步正要進門,迎麵先看見門媚上高懸一塊匾額,上書四個蒼勁的大字:“莽蒼蒼齋”,頓感一股宏闊蒼茫之氣,不覺讚歎:“這齋名起得好!”
譚嗣同說:“聊以寄情罷了!”
易君恕又看那門兩旁的機聯:“家無儋石,氣雄萬夫。”更覺肅然,說:“這聯語也好!複生兄離京二十年,歸來已是一條英雄好漢!”
譚嗣同說:“英雄好漢,不敢自詡,不過,這二十年間,我遊曆直隸、甘肅、新疆、山東、山西、江蘇、安徽、浙江,親見民間疾苦、世上瘡痍,更覺得讀萬卷書不如走萬裏路,科舉仕途於國家、民族毫無意義,中國要自立,要富強,隻有走變法之路,大丈夫生逢此時,要擔當起天降之大任!”
“說得好!”易君恕深表讚同,這幾句話字字打動了他的心,“君恕正愁報國無門,願以兄長為師!”
“你不要學我,我這個人鋒芒太露,說不定會惹麻煩。康先生就不讚成我把這樣的對子貼出來,勸我另寫一副,文字要含蓄一些。”
“嗯?寫什麽呢?”
“我已經想好了:‘視爾夢夢,天胡此醉;於時處處,人亦有言。’如何?”
“好,果然含蓄得多了,把萬夫不當之勇,化為俯瞰人世之思,有聖哲之風!”
兩人高談闊論,忘乎所以,老家人胡理臣說:“三少爺,請易少爺到裏邊兒坐下說話吧!”
“噢,”譚嗣同這才意識到客人還站在門外,笑笑說,“君恕,請!”
易君恕隨著譚嗣同走進莽蒼蒼齋,穿過客廳,到了書房。譚嗣同說:“你我兄弟,不拘禮節,隨便坐吧!”
易君恕不待落座,見這裏滿架圖書,倍覺親切,便走上前去,信手翻檢。
老家人胡理臣捧上茶來。譚嗣同吩咐道:“你到胡同北口的攤子上去端兩碗涼粉兒來!”
“是!”胡理臣應聲去了。
此時,易君恕已經被滿架圖書深深地吸引,站在那裏,一一瀏覽:康有為所著《新學偽經考》、《孔子改製考》、《日本變政考》、《俄大彼得變政考》,梁啟超所編《西政叢書》、《西學書目表》,英國人傅蘭雅所譯《各國交涉公法論》、《佐治芻言》……一時目不暇給,不由得讚歎道:“您這裏真是新學的汪洋大海!”
譚嗣同說:“這些書,你喜歡哪些,盡管拿去看!”
胡理臣迴來了,把兩碗涼粉兒放在書案上。
譚嗣同說:“君恕,請!”
易君恕手裏捧著書,笑笑說:“這東西,在北京並不算新鮮,複生兄請吧!”
譚嗣同早已饞涎欲滴,便不再客氣,左手端起碗來,右手拈起羹匙,“唿嚕嚕”吞下一口,便覺如醍醐灌頂:“啊,又吃到北京的涼粉兒了!”
易君恕卻隻顧如饑似渴地翻檢圖書。猛然間看見其中一本,封麵印著《甲午戰紀》,便立即取過來,打開了,急急地翻閱。此書自甲午戰前起,至乙未議和止,把整個戰爭過程中的中外電報、皇帝詔令、大臣奏折、中日雙方軍事裝備、作戰方略、議和曆程,盡行收錄,洋洋大觀。尤其是其中一節,列有北洋水師陣亡將士名單,“易元傑”三字赫然在列,更使易君恕激動不已!那場浩劫早已震動中外,雖然著文評說者不乏其人,但都是擇其大端,述其概略,易君恕還是第一次看到這樣詳盡的記錄,第一次看到白紙黑字的行世書刊中提到父親的名字!父親既不是提督、管帶,也不是槍手、炮手,他隻是一介書生,懷著報國之誌,卷入了那場戰爭,最終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對這樣一個默默無聞的殉國者,也有人記得他,在煌煌巨著之中列上他的名字,傳布天下,流傳後世,那麽,父親的死也就值得了!
匆匆瀏覽,易君恕自然不可能通讀全
書,但心中已經對這位作者升起了敬意。他連忙翻過書來,重新審視封麵,才注意到剛才未曾在意的一行小字:“林若翰著”。
“複生兄,”他迫不及待地問譚嗣同,“我孤陋寡聞,不知這位林若翰林先生是……”
“噢,”譚嗣同已經把兩碗涼粉一口氣吃光,把空碗遞給胡理臣,朝易君恕手中的那本書看了一眼,說,“你不認識他,並不足怪,林若翰是個英國傳教士……”
“英國人?而且還是個傳教士?”易君恕很覺意外。
“是啊,”譚嗣同說,“十幾年前他就到華北賑災、傳教,還得了個雅號叫‘鬼子大人’。”
“‘鬼子大人’?”易君恕琢磨著這個不倫不類的稱唿,“我一向對傳教士並無好感,不過,這位‘鬼子大人’倒是頗有學識,一個外國人,能夠對甲午之戰作如此深人的研究,著書立辯,倒是令人刮目相看!”
“這也不足怪。像傅蘭雅、李提摩太、林樂知、花之安等人,都是西方的傳教士,但他們的著作卻遠遠超出了宗教範圍,把西方的科學、文化傳到了中國,對中國的許多事情都很關注。林若翰寫過不少著作,《甲午戰紀》是其中最好的一部,資料翔實,立論公允,對中國戰敗的原因作了透徹的分析,值得一讀
“我一定仔細拜讀。不知這位林若翰現在哪裏?”
“現在北京,”譚嗣同說,“和我約定今晚來訪的,便是此人!”
“噢?”易君恕又是出乎意料,“你和他認識?”
“也不過是一麵之交。他久居香港,也常到內地走動,去年他到湖南拜會張之洞,我就是那時候和他認識的。這次,我剛到北京,就收到了他的帖子,說有要事和我相商,”譚嗣同說著,看了看窗外,院牆已經被夕照染紅,“現在,他也該動身了。”
易君恕聽譚嗣同說到“香港”二字,心中便不禁一陣刺痛。抬頭看看外麵,見天色不早,便闔上手中的書,說:“兄長還要會客,我就告辭了。”
“不妨,不妨,”譚嗣同忙說,“我的朋友,也就是你的朋友,你完全不必迴避,和他認識認識又有何不可?”
“嗯……”易君恕便猶猶豫豫地坐了下來,心中泛起一股複雜的情感,難以言表。手中這本《甲午戰紀》的作者即將來訪,不能不說對他具有相當的吸引力,但林若翰那來自香港的英國傳教士身分又使他本能地產生抵觸情緒,見與不見都無關緊要了。他本想走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