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時分,怏怏而歸的易君恕迴到他所居住的南城。
這裏是個“丁”字街口,那上麵的一橫,往東通虎坊橋,往西通廣安門;下麵的一堅,往北通宣武門;一橫一豎相交的地方,叫做“菜市口”。菜市口當然得名於菜市,但它的出名卻不是因為尋常的蘿卜青菜,而是另有一番用處:宰殺活人。據說,菜市口在元朝時叫柴市,南宋丞相文天祥被元軍俘虜,公元1279年在此就義,菜市口近旁有一條文丞相胡同,便是因此而得名。又有一說,柴市故址在交道口文丞相胡同,與此相連的府學胡同並有文丞相祠,可作確證。盡管其說不一,但元大部刑場名為柴市則無異議。明朝的刑場設在西市,地點是西四牌樓“十”字路口,1449年明英宗北征瓦刺被俘,兵部尚書於謙擁立景帝,為保衛北京立下赫赫功勳,卻又被獲釋後的英宗以“謀逆”論罪,於1457年殺害於西市;1629年,清朝的前身後金軍從古北口進入長城,攻打北京,明兵部尚書袁崇煥星夜馳援,而崇禎皇帝卻中了敵人的反間之計,以“通敵謀反”罪名將袁崇煥問斬,也是在西市行刑。清朝以菜市口為刑場,這裏東望虎坊橋,取驅羊入虎口之意。每年冬至之前,經過秋審定案的死刑犯一律押解到此處行刑。宗室貴族如果犯了死罪,通常在宗人府內“賜盡”,但也有例外,比如1861年鹹豐皇帝在熱河晏駕之後,皇子載淳繼位,載淳的生母葉赫那拉氏和鹹豐的六弟奕訢發動北京政變,將反對垂簾聽政的顧命大臣處死,其中之一的肅順就是在菜市口行刑,那肅順在人頭落地之前還破口大罵“鬼子六”呢!
菜市口這塊橫屍流血之地,每年也就隻用一次,遇有特殊的重大案犯,也有不待秋審,隨時拉來處決的,但畢竟不是月月都有、天天都有,所以在平常日子,這個“丁”字街口依舊熱鬧繁華,酒旗商幌高掛,五行八作雲集,士農工商、男女老幼摩肩接踵,刑場的血雨腥風便不著一絲痕跡了。
老中藥鋪鶴年堂的門旁,停著一輛獨輪小車,那是栓子賣豌豆黃兒的攤子。車子上擺塊案子,鋪著藍布,潲了水,濕漉漉、水靈靈,栓子手裏操刀,熟練地把豌豆黃兒切成菱角塊,嘴裏像唱歌似地吆喝:“哎,這兩大塊兒嘞哎,哎兩大塊兒嘞哎!小棗兒混糖兒的豌豆黃兒嘞哎!哎這摩登的手絹兒呀,你們兜也充不下嘞哎!兩大塊兒嘞哎嗨哎,哎這今年不吃呀,過年見了!這虎不拉打盹兒都掉了架兒嘞哎!”
虎不拉就是胡伯勞,是北京養鳥的人喜愛的玩藝兒,它在籠子裏要是一犯困,打個盹
兒,不就“吧嘰!”從架兒上掉下來了嗎?其實豌豆黃兒跟虎不拉一點兒關係也沒有,他是借那個“掉架兒”說這個“掉價兒”,豌豆黃兒是節令小吃,每年開春之後、立夏之前上市,閏三月裏已是尾聲,賤賣了,再不買就得明年見了。
栓子吆喝著,瞧見易君恕從東邊走過來。
喲,那不是大少爺嗎?栓子心裏正尋思著,易君恕已經走到跟前,卻並沒看見他,連他的吆喝也像沒聽見似的,皺著眉頭,緊閉著嘴唇,神色沮喪地徑直往西走去,從栓子的攤子跟前擦肩而過。
栓子正唱到“虎不拉打盹兒”,忙住了口,喊了一聲:“哎,大少爺!”
易君恕一愣,站住了,望著這個五大三粗的漢子:“噢,是栓子?”
栓子放下手裏的刀,繞過攤子,上前一步:“大少爺,我這兒跟您請安了!”
說著,彎腰就要打千兒。
易君恕連忙伸手扶住:“哎,何必總是這麽客氣?”
栓子一臉的虔誠:“這話說的!甭管到什麽時候,老規矩不能破!想當年,我爹要不是得著老太爺的恩典,哪有我栓子?”
“算了,算了,老年陳賬,還提它幹什麽?栓子,你這一向還好啊?”
“托您的福,開春兒的小買賣,也還湊和,總不至於賠本兒賺吆喝。哎,大少爺,您嚐嚐,我這是老家香河縣的豌豆,小棗兒混糖,兩大的塊兒,吃到嘴裏,那個膩乎兒,那個滋潤,清熱敗火,吃了還想吃您哪!”
栓子說著,從案子上抄起刀來就切。易君恕一把攔住他,說:“不啦,我還有事兒……”
“有事兒?也不差這麽一會兒工夫!要不,”栓子就手從車子上抽出一張荷葉,飛快地把豌豆黃兒包起來,“您給老太太帶迴家去!您跟她說,栓子惦記她老人家,一半天我就到府上給、老人家請安!”
“那就……改日再說吧!我先走一步了,你忙你的生意!”
易君恕把他的一番好意推了個幹幹淨淨,一轉身,急急忙忙地奔西走了。
栓子愣在那裏,望著那遠去的背影,琢磨著:瞧大少爺的臉色,不大對頭,是不是家裏出了什麽事兒啊?咳,他怎麽不跟我言語一聲呢?
栓子的心亂了。想當年,他爹從老家京東香河縣進京謀生,大冬天裏穿一件單褂兒,光著腳丫子,沒著沒落,易君恕的父親易元傑收留了他,管家看門帶打雜兒,從此飽暖不愁。
那時候易元傑還年輕,是易府的大少爺。後來,易元傑投筆從戎,栓子他爹要跟著去伺候他,易元傑不肯,說:“你也老大不小的了,總不能跟我一輩子,該料理料理自己的事了。”就贈給他一筆銀子,搬出易府,娶妻成家。這都是栓子出生之前的事。易元傑效命北洋水師,長年在外,家裏的太太、少爺,少不了栓子他爹跑前跑後地照應。到了栓子這一輩,也依然如此,雖然早已沒有了主仆的名分,還是像當初一樣恭恭敬敬。栓子他爹八年前過世,臨咽氣對栓子說:“我把老太太和大少爺交給你了……”甲午年易元傑死難劉公島,栓子跟著大少爺易君恕,披麻戴孝,一步一個頭,從家門口磕到墳地,給老太爺修了個衣冠墳。看出殯的兩旁世人還以為老太爺有兩個兒子,讚歎說:“瞧瞧,人家前世積了陰德,這兩個孝子,難得!”栓子當然不能跟大少爺稱兄道弟,可聽了這話,心裏熱唿唿的。人哪,滴水之恩也當湧泉相報,何況易老太爺對他家的再造之恩!大少爺沒有三兄二弟,甭管什麽事兒,栓子都得上前!
想起這些,栓子就沒心思再做生意了。看看天色已晚,便收拾攤子,推上車子迴家。
匆匆吃了晚飯,栓子換上一身幹淨衣裳,精心切了一案子豌豆黃兒,拿荷葉包好,托在手裏,直奔易府而去。
易府就在菜市口迤西、廣安門迤東的彰義大街路北,緊鄰報國寺。報國寺始建於元代,明成化年間改名“大慈仁寺”,民間俗稱“報國寺”。此寺本來規模宏敞,殿閣巍然,古鬆蒼鬱,因年久失修,已經殿宇摧頹,塵黯無光,古刹荒涼。寺前有一條曲曲折折的報國寺西夾道,易君恕祖祖輩輩就居住在這裏。
易府是一座尋常的四合院,臨街一排灰色磚牆,院門開在東南“巽”方,清水脊門樓,黑漆大門,石鼓石階。這座宅於好多年沒有翻修了,磨磚對縫的院牆已經斑斑駁駁,門樓上的瓦校中長著半尺高的雜草,門扇上的黑漆也已黯淡剝落,露出木質本色,上麵陰刻著一副對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也是常見的對聯,毫無特色。易君恕少年時曾嫌此聯落於陳套,欲取而代之,便自撰一聯,用仿紙寫了,貼在門上:“家居報國寺,門對斷頭台。”父親易元傑看見,怒不可遏,訓斥道:
“‘斷頭台’這樣不祥的字句,怎麽能貼在門上?混帳!”一把扯了下來,撕得粉碎。等怒氣稍歇,卻又對兒子說:“不過,就對子本身而論,此聯倒算得上一副佳聯。我家院牆後麵就是報國寺,而大門開在東南方向,恰恰對著刑人於市的菜
市口,說得十分準確,上下聯對仗也屬工穩。而且,更難得的是道出了真理大義,報國是要獻身的啊!”及至父親殉國之後,易君恕猛然想起當年那副對子,恍然有一語成讖之悟,驚詫不已……
夜已初更,纖細的上弦月和滿天星鬥散發著淡淡的光輝,籠罩著易府飽經風霜的門樓。
栓子來到門前,登上石階,左手托著豌豆黃兒,抬起右手,拍響門環。
隨著一串細碎的腳步聲,大門“呀”地一聲打開了,丫頭杏枝一臉的驚慌:“栓子哥?你來得正好,家裏出了事了!”
“噢?”栓子聽得心裏發緊,“什麽事兒?”
說著,一步跨到門裏,朝上房跑去。
上房一明兩暗,都打著隔斷,東間是老太爺和老太太的臥房,西間是老太爺的書房,當中的堂屋供奉著祖先牌位,也是每天少爺、家仆昏定晨省,老人家訓令家政的地方,如今老太爺不在了,格局仍然一切依舊。正中擺著一副硬木條案,撣瓶雀尾分列兩邊,兩支白蠟當中一座香爐,供著老太爺的牌位:“先考易公諱元傑靈位”。牌位後麵,牆上掛著一軸中堂,一副楹聯,都是易元傑的遺墨。聯語曰:“仰天長嘯出師表,臨海浩歌梁父吟。”中堂則是全文抄錄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前出師表》。易元傑生前最愛孔明此表,每日吟詠,無數遍地書寫,這一幅是他在甲午年出征之前,匆匆迴家與妻兒一見,留下的最後紀念,真正是“今當遠行,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現在,堂屋裏寂靜無聲。昏黃的燭光下,易君恕雙膝跪在案前,兩眼定定地望著前麵,像是在默默地禱告。
栓子急急忙忙地跑進來,不知道家裏出了什麽事,看見易君恕,叫道:“大少爺!”
易君恕知道是栓子來了,卻沒有言語。
“大少爺,”栓子湊到他跟前,問,“您這是……”
易君恕仍然沒有迴答他,隻是轉臉朝著右首的隔扇,輕輕地歎了口氣。
栓子莫名其妙,便繞過隔扇,朝東間老太太的臥房走去。
東間裏,老太太腿上蓋著一條夾被,半躺在那張陳舊的雕花棚架床上,閉著眼睛。據說,老太太年輕的時候極其端莊秀美,膚色細白如象牙色,如今雖然年逾花甲,長年臥病,瘦骨嶙峋,也仍然不失莊嚴。老太太的床前,跪著易君恕的妻子。她的娘家姓謝,名叫安如,嫁到易府來,這個名字就不常用了,老太太高興的時候叫她“孩子”,不高興的時
候喊一聲“東屋裏”就表示要召見她;栓子和杏枝稱她“少奶奶”,隻有大少爺一個人叫她“安如”。現在,少奶奶也像大少爺似地,直直地跪在磚地上,腹部顯出一個微微隆起的拱形。少奶奶正懷著孩子呢,栓子聽杏校說,到秋天老太太就該抱孫子了。今兒是怎麽了?連少奶奶挺重的身子也在這兒罰跪?
安如聽見外屋的說話聲,側過頭來望了一眼,正趕上栓子往東間裏走過來,兩人打了個照麵。栓子看見她那滿腮的淚痕。
“少奶奶,這……到底是怎麽迴事兒?”栓子問。
安如沒應聲,隻用那淚汪汪的眼睛看了看婆婆。
栓子左手裏還托著他那一包豌豆黃兒,右手往地下一戳,打了個千兒:“老太太,栓子給您請安!”
“噢,是栓子啊?”老太太眼皮微微翻了翻,慢條斯理地說。
“您身子骨兒本來就不硬朗,得愛惜自個兒,遇事往開處想,大少爺跟少奶奶有什麽不周到的地方,您多擔待。這地下齁硬的,齁涼的,他們都是金枝玉葉,老跪著可不是個事兒,要罰您就罰我得了!”栓子模樣長得糙,可是嘴巧,就像天橋說相聲的,張口就是一大套。
“咳,你不招不惹,我罰你幹什麽?”老太太說。
“說得是啊,”栓子等的就是這句話,趕緊接茬兒說,“罰也要罰個明白,您倒是告訴我,大少爺和少奶奶,堂屋跪著一位,裏屋跪著一位,倒是因為什麽?”
“栓子,”老太太沒有迴答,卻反問他,“你說,人長著兩條腿,是幹嗎使的?”
栓子聽得發愣,說:“腿?走路的!”
老太太猛地睜開眼:“不是還能下跪嘛!”
栓子不明白這是什麽意思。看看身旁的少奶奶,再探頭瞧瞧外間的大少爺,難道說,老太太罰他們兩人下跪,就是因為要證明人長著兩條腿不光能走路,還能下跪?
老太太這才說:“人生在世,頂天立地,這兩條腿,隻可跪天地君親師,除此之外,是不能輕易彎一彎的,‘男兒膝下有黃金’,懂不懂?可是我這個不爭氣的兒子,他倒去給李鴻章下跪!李鴻章是什麽人?賣國賊!甲午年那一場大仗,咱大清國有二十多艘鐵艦,比小鬼子不在以下,本來咱們能打贏,可是他李鴻章畏敵如虎,貽誤戰機,見死不救,北洋水師毀在他的手裏,我的丈夫死在他的手裏,他是我們易家不共戴天的仇人!如今家仇未報,易家的子孫反而給仇人下跪,實在是
辱沒祖先!”
隔扇外麵,傳來易君恕的聲音:“娘,家仇再大,也比不上國仇,我是怕李鴻章再把國土拱手讓人……”
“李鴻章肯聽你的?當年康有為帶頭‘公車上書’,一千三百名舉子泣血唿號,也沒能阻止他把台灣割讓給日本,北洋水師全軍將士的血都白流了!”老太太說著,動了感情,湧出兩行熱淚,在那象牙色的臉腮上緩緩地墜落。
栓子這才算弄明白了這娘兒仁今兒唱的這是怎麽一出。當年老太爺死就死在愛這個大清國土,現而今易府都這模樣兒了,怎麽還是張口閉口國家大事啊?咱一個平頭百姓,管得了嗎?今兒晚半晌兒碰見大少爺,瞧他那一腦門子官司,原來是打李鴻章那兒來!咳,您一不為吃,二不為喝,替國家擔憂,給宰相磕頭,實在迂腐得可悲可歎!老太太再因為這事兒責罰兒子,還搭上兒媳婦替兒子求情,跟著陪跪,就更不值了!大清國的皇上恐怕連想都想不到,菜市口旁邊的小胡同裏還有這麽一家子滿門忠烈!
“就為這事兒?唉!”栓子歎了口氣,心裏的那番話不敢直說,就順著老太太的話茬兒往下接,“老太太,您說得在理,大少爺是個明白人,往後一準聽您的話。這大清國的事,上有皇太後和皇上,下有各位王爺、九卿、六部、總理衙門,由他們操心去吧,咱們老百姓踏踏實實過自個兒的日子,吃涼不管酸!您哪,還是保重自個兒的身體要緊,老太太,瞧瞧,我給您送豌豆黃兒來了,您嚐個鮮兒,消消氣兒,也別讓大少爺和少奶奶再跪著了!”
“娘,”安如也說,“君恕知道自個兒錯了,往後再不惹您生氣了,您就饒了他這一迴吧,啊?”
“唉,這本來也礙不著你的事兒,倒跟著他受累!”老太太的臉上溫和多了,望著兒媳婦,說,“你挺重的身子了,得愛惜自個兒,快起來吧,迴東屋歇著去!”
“是!”安如早已跪得支持不住,手扶著錢櫃,晃晃悠悠地站了起來,遲疑地望著隔扇外頭,“那,君恕他……”
“他呀,”老太太卻說,“你甭管,讓他跪著去!”
“這……”安如剛要往外走,又站住了,心裏忐忑不安。
“老太太,”栓子忙說,“您不給我麵子,也不給少奶奶一點兒麵子?您就這麽一個兒子,還真忍心罰個沒完?”
“我要讓他長長記性!”老太太似乎還餘怒未息。
“唉!”隔扇外邊,易君恕無可奈何地一聲歎息。
這時,杏枝匆匆忙忙地跑了進來:“老太太,來客人了,一位姓鄧的公子要見大少爺!”
“啊?”易君恕一愣,“一定是鄧伯雄!”
“鄧伯雄是誰啊?”老太太在裏間問道,“我怎麽沒聽你說起過?”
“這是我新近結識的朋友,廣東新安縣進京赴試的舉子,”易君恕說,“我跟他約好了,今天晚上在粵東會館見麵……”
“人家走的是正路,那麽老遠地進京趕考,”老太太一聽,心裏就來氣,“你呢,家住北京城,朝廷的會考你倒不去,不知進取的東西!那還跟人家湊什麽熱鬧?甭見了!杏枝,你去跟客人說,大少爺沒在家……”
“娘!”易君恕急了,“這位朋友可不能不見!我去總理衙門就是受他所托,他還等著迴話呢!”
“你是朝廷的幾品大員?”老太太憤然道,“白丁一個,這樣的大事也敢應承,我看你怎麽迴複人家?”
“我……”易君恕也感到為難。
“唉,”老太太煩躁地擺了擺手,“去吧!”
“是!”易君恕這才敢站起身來,心煩意亂地朝外麵走去。
大門旁邊,倒座南房的外客廳裏,一位客人正在焦急地踱步,等待著和易君恕見麵。此人正是鄧伯雄,他年約二十四五歲,身材魁梧,虎背熊腰,頭戴青緞便帽,腦後垂著一條粗黑的大辮子,身穿元青直羅長衫,外罩青緞馬褂,足蹬雙梁布鞋。“國”字型臉盤兒,濃眉大眼,膚色黑裏透紅,麵頰和顴骨如斧鑿刀削,棱角分明。
院子裏一串腳步聲,易君恕迎了過來,急步跨進外客廳:“啊,伯雄,讓你久等了!”
“君恕兄!”鄧伯雄迫不及待地說,“我在粵東會館等不見你,心裹著急,就冒昧地來到府上,怎麽樣?李中堂他……”
“唉!”易君恕未曾迴答,便先歎了口氣,“李鴻章這個人慣於結黨營私,因為家父這一層關係,開始對我倒還客氣,以為我要投靠於他,謀個一官半職;而談到公事,他卻一口迴絕,不許我們幹預朝政,甚至還怒而逐客!”
“啊?!”鄧伯雄驟然一驚,大失所望。
“伯雄,”易君恕說,“我辜負了你的重托,深感慚愧!”
“不,君恕兄,你已經盡力了,大清的朝政被這種誤國奸臣把持,又可奈何!”鄧伯雄喟然歎道,怏怏地拱了拱手,“那麽,我就告辭了!”
這時,栓子從院子裏匆匆走來,說,“大少爺,老太太請客人到上房敘話……”
“噢?”易君恕一愣。剛才母親責罰他,沒有讓鄧伯雄撞見,倒也罷了,豈料母親還要和客人見麵,不知老人家要說些什麽,心裏便發慌,猶猶豫豫地說,“伯雄,這……”
“我初次造訪,理應拜望伯母,”鄧伯雄卻說,“煩請兄長引見!”
易君恕無可奈何,隻好帶著鄧伯雄往裏麵走去,硬著頭皮進了上房。到了隔扇前,又為難地向鄧伯雄解釋說:“家母長年臥病,行動不便,隻好請你到臥房裏敘話……”
上房東間裏,安如和杏技已經迴東廂房去了,老太太強打精神,支撐著在床上坐起來,等著和客人見麵。
“娘,”易君恕陪著客人進了裏屋,介紹說,“這位就是孩兒的好友鄧冠英,表字伯雄。”
“愚侄拜見伯母大人!”鄧伯雄朝著老太太深深一揖。
老太太端詳著麵前的這位年輕人,見他儀表端正,舉止莊重,倒不是那種虛華浮浪子弟,便說:“鄧公子免禮!我老病纏身,禮貌不周,鄧公子不要見怪,請坐吧!”
“伯母太客氣了,”鄧伯雄道,“我進京已有兩月,至今才來看望伯母,還請老人家海涵!”
栓子搬過來兩把椅子,請大少爺和客人坐下,又捧上茶來。
老太太望著鄧伯雄,問道:“我聽君恕說,鄧公子是廣東人?”
“是,伯母,”鄧伯雄答道,“敝鄉廣東新安縣。”
“噢,”老太太說,“過去我家老爺子在世的時候,也有一些廣東的朋友來往,他們說話,語音侏忄離,聽不明白,不像鄧公子的官話說得這麽好。”
“伯母過獎,”鄧伯雄道,“愚侄祖上本來也是中原人……”
“噢?中原何方人氏?”老太太問道。
“這……說來話長,”鄧伯雄盡管憂心忡忡,但既然老人家問他,還是恭敬地答道,“我始祖‘曼’公,乃軒轅黃帝二十七世孫,殷商之際受封於鄧城,在今天的湖北、河南交界之處,以南陽為郡,國名曰‘鄧’,為天下鄧氏之始。後來,鄧氏一支遷居江西吉水縣白沙村,至北宋年間,‘曼’公八十六世孫‘漢黻’公,官拜承務郎,於開寶六年宦遊嶺南,到了今天的新安縣境內,看到屯門、元朗一帶山川秀美,水土肥沃,民風淳樸,不禁樂而忘返。待卸任之後,便舉家南遷,定居於岑田,築室耕讀。由此
,‘漢黻’公成為新安鄧氏始祖,至今已九百餘年,子孫遍及新安、東莞各地,愚侄為‘漢黻’公第二十四世孫,仍然居住在先祖最初遷粵之地岑田,現稱錦田。而祖籍吉水、南陽也未敢忘懷,說到底,鄧氏的根抵在中原,中國百姓千家萬戶,也都是軒轅於孫!”
“鄧公子說得好,”老太太點了點頭,對這個年輕人深表讚許,“有道是‘四海之內皆兄弟’,我兒君恕與鄧公子天南地北,相隔幾千裏,素昧生平,如今有緣相識,也是幸事!”
“是,伯母,”鄧伯雄道,“愚侄來自邊遠省份。在京師人地生疏,舉目無親。那天前往府學胡同拜謁文丞相詞,與君恕兄偶然相遇,得到他諸多指點,一見如故,遂成為知己之交,也真是有緣。君恕兄學問優長,待人寬厚,視我如兄弟,愚侄深感三生有幸!”
易君恕聽他這樣誇讚自己,心中很是不安,白皙的麵龐微微地紅了,但在母親麵前卻又不敢辯白,嘴張了張,惶惶然欲言又止。
“鄧公子不必誇他了!”老太太果然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不以為然地看了兒子一眼,說,“我這兒子很是不成器,小時候就好讀書而不求甚解,誌大才疏,好高騖遠,如今已經二十八歲,功也未成,名也未就。今年是戊戌正科,他放著朝廷的會試不考,倒一門心思讀起了外國書,研究什麽‘西學’,又能成得了什麽大事?”
“娘,”易君恕終於忍不住,辯解道,“您長年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不知道外邊的情形,如今有識之士都在研究西學,倡言變法,康南海多次上書,說變法先要廢科舉……”
“我怎麽不知道?”老太太見兒子竟然當著客人的麵和她頂嘴,臉色便陰沉起來,說,“康有為自個兒就是科舉出身,乙未科進士,六品工部主事,他已然功成名就,說話才有分量。依我看,這世界無論如何變化,朝廷開科取士總是正途,廢不了的!你看人家鄧公子,於裏迢迢從廣東來到北京,不也是為了博取功名、光宗耀祖嗎?”
鄧伯雄聽到這裏,微微皺起了眉頭。
“鄧公子,”老太太轉過臉問他,“這次會試,還順利嗎?”
“前麵兩場,都已考過,試題倒也不難,”鄧伯雄木然答道,“還有最後一場,到本月十五前去貢院應試。”
“嗯,”老太太讚賞地點點頭,“三關已然過了兩關,看來,鄧公子贍宮折桂是大有希望了!”
“多謝伯母勉勵,”鄧伯雄說,“愚侄在進京之
這裏是個“丁”字街口,那上麵的一橫,往東通虎坊橋,往西通廣安門;下麵的一堅,往北通宣武門;一橫一豎相交的地方,叫做“菜市口”。菜市口當然得名於菜市,但它的出名卻不是因為尋常的蘿卜青菜,而是另有一番用處:宰殺活人。據說,菜市口在元朝時叫柴市,南宋丞相文天祥被元軍俘虜,公元1279年在此就義,菜市口近旁有一條文丞相胡同,便是因此而得名。又有一說,柴市故址在交道口文丞相胡同,與此相連的府學胡同並有文丞相祠,可作確證。盡管其說不一,但元大部刑場名為柴市則無異議。明朝的刑場設在西市,地點是西四牌樓“十”字路口,1449年明英宗北征瓦刺被俘,兵部尚書於謙擁立景帝,為保衛北京立下赫赫功勳,卻又被獲釋後的英宗以“謀逆”論罪,於1457年殺害於西市;1629年,清朝的前身後金軍從古北口進入長城,攻打北京,明兵部尚書袁崇煥星夜馳援,而崇禎皇帝卻中了敵人的反間之計,以“通敵謀反”罪名將袁崇煥問斬,也是在西市行刑。清朝以菜市口為刑場,這裏東望虎坊橋,取驅羊入虎口之意。每年冬至之前,經過秋審定案的死刑犯一律押解到此處行刑。宗室貴族如果犯了死罪,通常在宗人府內“賜盡”,但也有例外,比如1861年鹹豐皇帝在熱河晏駕之後,皇子載淳繼位,載淳的生母葉赫那拉氏和鹹豐的六弟奕訢發動北京政變,將反對垂簾聽政的顧命大臣處死,其中之一的肅順就是在菜市口行刑,那肅順在人頭落地之前還破口大罵“鬼子六”呢!
菜市口這塊橫屍流血之地,每年也就隻用一次,遇有特殊的重大案犯,也有不待秋審,隨時拉來處決的,但畢竟不是月月都有、天天都有,所以在平常日子,這個“丁”字街口依舊熱鬧繁華,酒旗商幌高掛,五行八作雲集,士農工商、男女老幼摩肩接踵,刑場的血雨腥風便不著一絲痕跡了。
老中藥鋪鶴年堂的門旁,停著一輛獨輪小車,那是栓子賣豌豆黃兒的攤子。車子上擺塊案子,鋪著藍布,潲了水,濕漉漉、水靈靈,栓子手裏操刀,熟練地把豌豆黃兒切成菱角塊,嘴裏像唱歌似地吆喝:“哎,這兩大塊兒嘞哎,哎兩大塊兒嘞哎!小棗兒混糖兒的豌豆黃兒嘞哎!哎這摩登的手絹兒呀,你們兜也充不下嘞哎!兩大塊兒嘞哎嗨哎,哎這今年不吃呀,過年見了!這虎不拉打盹兒都掉了架兒嘞哎!”
虎不拉就是胡伯勞,是北京養鳥的人喜愛的玩藝兒,它在籠子裏要是一犯困,打個盹
兒,不就“吧嘰!”從架兒上掉下來了嗎?其實豌豆黃兒跟虎不拉一點兒關係也沒有,他是借那個“掉架兒”說這個“掉價兒”,豌豆黃兒是節令小吃,每年開春之後、立夏之前上市,閏三月裏已是尾聲,賤賣了,再不買就得明年見了。
栓子吆喝著,瞧見易君恕從東邊走過來。
喲,那不是大少爺嗎?栓子心裏正尋思著,易君恕已經走到跟前,卻並沒看見他,連他的吆喝也像沒聽見似的,皺著眉頭,緊閉著嘴唇,神色沮喪地徑直往西走去,從栓子的攤子跟前擦肩而過。
栓子正唱到“虎不拉打盹兒”,忙住了口,喊了一聲:“哎,大少爺!”
易君恕一愣,站住了,望著這個五大三粗的漢子:“噢,是栓子?”
栓子放下手裏的刀,繞過攤子,上前一步:“大少爺,我這兒跟您請安了!”
說著,彎腰就要打千兒。
易君恕連忙伸手扶住:“哎,何必總是這麽客氣?”
栓子一臉的虔誠:“這話說的!甭管到什麽時候,老規矩不能破!想當年,我爹要不是得著老太爺的恩典,哪有我栓子?”
“算了,算了,老年陳賬,還提它幹什麽?栓子,你這一向還好啊?”
“托您的福,開春兒的小買賣,也還湊和,總不至於賠本兒賺吆喝。哎,大少爺,您嚐嚐,我這是老家香河縣的豌豆,小棗兒混糖,兩大的塊兒,吃到嘴裏,那個膩乎兒,那個滋潤,清熱敗火,吃了還想吃您哪!”
栓子說著,從案子上抄起刀來就切。易君恕一把攔住他,說:“不啦,我還有事兒……”
“有事兒?也不差這麽一會兒工夫!要不,”栓子就手從車子上抽出一張荷葉,飛快地把豌豆黃兒包起來,“您給老太太帶迴家去!您跟她說,栓子惦記她老人家,一半天我就到府上給、老人家請安!”
“那就……改日再說吧!我先走一步了,你忙你的生意!”
易君恕把他的一番好意推了個幹幹淨淨,一轉身,急急忙忙地奔西走了。
栓子愣在那裏,望著那遠去的背影,琢磨著:瞧大少爺的臉色,不大對頭,是不是家裏出了什麽事兒啊?咳,他怎麽不跟我言語一聲呢?
栓子的心亂了。想當年,他爹從老家京東香河縣進京謀生,大冬天裏穿一件單褂兒,光著腳丫子,沒著沒落,易君恕的父親易元傑收留了他,管家看門帶打雜兒,從此飽暖不愁。
那時候易元傑還年輕,是易府的大少爺。後來,易元傑投筆從戎,栓子他爹要跟著去伺候他,易元傑不肯,說:“你也老大不小的了,總不能跟我一輩子,該料理料理自己的事了。”就贈給他一筆銀子,搬出易府,娶妻成家。這都是栓子出生之前的事。易元傑效命北洋水師,長年在外,家裏的太太、少爺,少不了栓子他爹跑前跑後地照應。到了栓子這一輩,也依然如此,雖然早已沒有了主仆的名分,還是像當初一樣恭恭敬敬。栓子他爹八年前過世,臨咽氣對栓子說:“我把老太太和大少爺交給你了……”甲午年易元傑死難劉公島,栓子跟著大少爺易君恕,披麻戴孝,一步一個頭,從家門口磕到墳地,給老太爺修了個衣冠墳。看出殯的兩旁世人還以為老太爺有兩個兒子,讚歎說:“瞧瞧,人家前世積了陰德,這兩個孝子,難得!”栓子當然不能跟大少爺稱兄道弟,可聽了這話,心裏熱唿唿的。人哪,滴水之恩也當湧泉相報,何況易老太爺對他家的再造之恩!大少爺沒有三兄二弟,甭管什麽事兒,栓子都得上前!
想起這些,栓子就沒心思再做生意了。看看天色已晚,便收拾攤子,推上車子迴家。
匆匆吃了晚飯,栓子換上一身幹淨衣裳,精心切了一案子豌豆黃兒,拿荷葉包好,托在手裏,直奔易府而去。
易府就在菜市口迤西、廣安門迤東的彰義大街路北,緊鄰報國寺。報國寺始建於元代,明成化年間改名“大慈仁寺”,民間俗稱“報國寺”。此寺本來規模宏敞,殿閣巍然,古鬆蒼鬱,因年久失修,已經殿宇摧頹,塵黯無光,古刹荒涼。寺前有一條曲曲折折的報國寺西夾道,易君恕祖祖輩輩就居住在這裏。
易府是一座尋常的四合院,臨街一排灰色磚牆,院門開在東南“巽”方,清水脊門樓,黑漆大門,石鼓石階。這座宅於好多年沒有翻修了,磨磚對縫的院牆已經斑斑駁駁,門樓上的瓦校中長著半尺高的雜草,門扇上的黑漆也已黯淡剝落,露出木質本色,上麵陰刻著一副對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也是常見的對聯,毫無特色。易君恕少年時曾嫌此聯落於陳套,欲取而代之,便自撰一聯,用仿紙寫了,貼在門上:“家居報國寺,門對斷頭台。”父親易元傑看見,怒不可遏,訓斥道:
“‘斷頭台’這樣不祥的字句,怎麽能貼在門上?混帳!”一把扯了下來,撕得粉碎。等怒氣稍歇,卻又對兒子說:“不過,就對子本身而論,此聯倒算得上一副佳聯。我家院牆後麵就是報國寺,而大門開在東南方向,恰恰對著刑人於市的菜
市口,說得十分準確,上下聯對仗也屬工穩。而且,更難得的是道出了真理大義,報國是要獻身的啊!”及至父親殉國之後,易君恕猛然想起當年那副對子,恍然有一語成讖之悟,驚詫不已……
夜已初更,纖細的上弦月和滿天星鬥散發著淡淡的光輝,籠罩著易府飽經風霜的門樓。
栓子來到門前,登上石階,左手托著豌豆黃兒,抬起右手,拍響門環。
隨著一串細碎的腳步聲,大門“呀”地一聲打開了,丫頭杏枝一臉的驚慌:“栓子哥?你來得正好,家裏出了事了!”
“噢?”栓子聽得心裏發緊,“什麽事兒?”
說著,一步跨到門裏,朝上房跑去。
上房一明兩暗,都打著隔斷,東間是老太爺和老太太的臥房,西間是老太爺的書房,當中的堂屋供奉著祖先牌位,也是每天少爺、家仆昏定晨省,老人家訓令家政的地方,如今老太爺不在了,格局仍然一切依舊。正中擺著一副硬木條案,撣瓶雀尾分列兩邊,兩支白蠟當中一座香爐,供著老太爺的牌位:“先考易公諱元傑靈位”。牌位後麵,牆上掛著一軸中堂,一副楹聯,都是易元傑的遺墨。聯語曰:“仰天長嘯出師表,臨海浩歌梁父吟。”中堂則是全文抄錄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前出師表》。易元傑生前最愛孔明此表,每日吟詠,無數遍地書寫,這一幅是他在甲午年出征之前,匆匆迴家與妻兒一見,留下的最後紀念,真正是“今當遠行,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現在,堂屋裏寂靜無聲。昏黃的燭光下,易君恕雙膝跪在案前,兩眼定定地望著前麵,像是在默默地禱告。
栓子急急忙忙地跑進來,不知道家裏出了什麽事,看見易君恕,叫道:“大少爺!”
易君恕知道是栓子來了,卻沒有言語。
“大少爺,”栓子湊到他跟前,問,“您這是……”
易君恕仍然沒有迴答他,隻是轉臉朝著右首的隔扇,輕輕地歎了口氣。
栓子莫名其妙,便繞過隔扇,朝東間老太太的臥房走去。
東間裏,老太太腿上蓋著一條夾被,半躺在那張陳舊的雕花棚架床上,閉著眼睛。據說,老太太年輕的時候極其端莊秀美,膚色細白如象牙色,如今雖然年逾花甲,長年臥病,瘦骨嶙峋,也仍然不失莊嚴。老太太的床前,跪著易君恕的妻子。她的娘家姓謝,名叫安如,嫁到易府來,這個名字就不常用了,老太太高興的時候叫她“孩子”,不高興的時
候喊一聲“東屋裏”就表示要召見她;栓子和杏枝稱她“少奶奶”,隻有大少爺一個人叫她“安如”。現在,少奶奶也像大少爺似地,直直地跪在磚地上,腹部顯出一個微微隆起的拱形。少奶奶正懷著孩子呢,栓子聽杏校說,到秋天老太太就該抱孫子了。今兒是怎麽了?連少奶奶挺重的身子也在這兒罰跪?
安如聽見外屋的說話聲,側過頭來望了一眼,正趕上栓子往東間裏走過來,兩人打了個照麵。栓子看見她那滿腮的淚痕。
“少奶奶,這……到底是怎麽迴事兒?”栓子問。
安如沒應聲,隻用那淚汪汪的眼睛看了看婆婆。
栓子左手裏還托著他那一包豌豆黃兒,右手往地下一戳,打了個千兒:“老太太,栓子給您請安!”
“噢,是栓子啊?”老太太眼皮微微翻了翻,慢條斯理地說。
“您身子骨兒本來就不硬朗,得愛惜自個兒,遇事往開處想,大少爺跟少奶奶有什麽不周到的地方,您多擔待。這地下齁硬的,齁涼的,他們都是金枝玉葉,老跪著可不是個事兒,要罰您就罰我得了!”栓子模樣長得糙,可是嘴巧,就像天橋說相聲的,張口就是一大套。
“咳,你不招不惹,我罰你幹什麽?”老太太說。
“說得是啊,”栓子等的就是這句話,趕緊接茬兒說,“罰也要罰個明白,您倒是告訴我,大少爺和少奶奶,堂屋跪著一位,裏屋跪著一位,倒是因為什麽?”
“栓子,”老太太沒有迴答,卻反問他,“你說,人長著兩條腿,是幹嗎使的?”
栓子聽得發愣,說:“腿?走路的!”
老太太猛地睜開眼:“不是還能下跪嘛!”
栓子不明白這是什麽意思。看看身旁的少奶奶,再探頭瞧瞧外間的大少爺,難道說,老太太罰他們兩人下跪,就是因為要證明人長著兩條腿不光能走路,還能下跪?
老太太這才說:“人生在世,頂天立地,這兩條腿,隻可跪天地君親師,除此之外,是不能輕易彎一彎的,‘男兒膝下有黃金’,懂不懂?可是我這個不爭氣的兒子,他倒去給李鴻章下跪!李鴻章是什麽人?賣國賊!甲午年那一場大仗,咱大清國有二十多艘鐵艦,比小鬼子不在以下,本來咱們能打贏,可是他李鴻章畏敵如虎,貽誤戰機,見死不救,北洋水師毀在他的手裏,我的丈夫死在他的手裏,他是我們易家不共戴天的仇人!如今家仇未報,易家的子孫反而給仇人下跪,實在是
辱沒祖先!”
隔扇外麵,傳來易君恕的聲音:“娘,家仇再大,也比不上國仇,我是怕李鴻章再把國土拱手讓人……”
“李鴻章肯聽你的?當年康有為帶頭‘公車上書’,一千三百名舉子泣血唿號,也沒能阻止他把台灣割讓給日本,北洋水師全軍將士的血都白流了!”老太太說著,動了感情,湧出兩行熱淚,在那象牙色的臉腮上緩緩地墜落。
栓子這才算弄明白了這娘兒仁今兒唱的這是怎麽一出。當年老太爺死就死在愛這個大清國土,現而今易府都這模樣兒了,怎麽還是張口閉口國家大事啊?咱一個平頭百姓,管得了嗎?今兒晚半晌兒碰見大少爺,瞧他那一腦門子官司,原來是打李鴻章那兒來!咳,您一不為吃,二不為喝,替國家擔憂,給宰相磕頭,實在迂腐得可悲可歎!老太太再因為這事兒責罰兒子,還搭上兒媳婦替兒子求情,跟著陪跪,就更不值了!大清國的皇上恐怕連想都想不到,菜市口旁邊的小胡同裏還有這麽一家子滿門忠烈!
“就為這事兒?唉!”栓子歎了口氣,心裏的那番話不敢直說,就順著老太太的話茬兒往下接,“老太太,您說得在理,大少爺是個明白人,往後一準聽您的話。這大清國的事,上有皇太後和皇上,下有各位王爺、九卿、六部、總理衙門,由他們操心去吧,咱們老百姓踏踏實實過自個兒的日子,吃涼不管酸!您哪,還是保重自個兒的身體要緊,老太太,瞧瞧,我給您送豌豆黃兒來了,您嚐個鮮兒,消消氣兒,也別讓大少爺和少奶奶再跪著了!”
“娘,”安如也說,“君恕知道自個兒錯了,往後再不惹您生氣了,您就饒了他這一迴吧,啊?”
“唉,這本來也礙不著你的事兒,倒跟著他受累!”老太太的臉上溫和多了,望著兒媳婦,說,“你挺重的身子了,得愛惜自個兒,快起來吧,迴東屋歇著去!”
“是!”安如早已跪得支持不住,手扶著錢櫃,晃晃悠悠地站了起來,遲疑地望著隔扇外頭,“那,君恕他……”
“他呀,”老太太卻說,“你甭管,讓他跪著去!”
“這……”安如剛要往外走,又站住了,心裏忐忑不安。
“老太太,”栓子忙說,“您不給我麵子,也不給少奶奶一點兒麵子?您就這麽一個兒子,還真忍心罰個沒完?”
“我要讓他長長記性!”老太太似乎還餘怒未息。
“唉!”隔扇外邊,易君恕無可奈何地一聲歎息。
這時,杏枝匆匆忙忙地跑了進來:“老太太,來客人了,一位姓鄧的公子要見大少爺!”
“啊?”易君恕一愣,“一定是鄧伯雄!”
“鄧伯雄是誰啊?”老太太在裏間問道,“我怎麽沒聽你說起過?”
“這是我新近結識的朋友,廣東新安縣進京赴試的舉子,”易君恕說,“我跟他約好了,今天晚上在粵東會館見麵……”
“人家走的是正路,那麽老遠地進京趕考,”老太太一聽,心裏就來氣,“你呢,家住北京城,朝廷的會考你倒不去,不知進取的東西!那還跟人家湊什麽熱鬧?甭見了!杏枝,你去跟客人說,大少爺沒在家……”
“娘!”易君恕急了,“這位朋友可不能不見!我去總理衙門就是受他所托,他還等著迴話呢!”
“你是朝廷的幾品大員?”老太太憤然道,“白丁一個,這樣的大事也敢應承,我看你怎麽迴複人家?”
“我……”易君恕也感到為難。
“唉,”老太太煩躁地擺了擺手,“去吧!”
“是!”易君恕這才敢站起身來,心煩意亂地朝外麵走去。
大門旁邊,倒座南房的外客廳裏,一位客人正在焦急地踱步,等待著和易君恕見麵。此人正是鄧伯雄,他年約二十四五歲,身材魁梧,虎背熊腰,頭戴青緞便帽,腦後垂著一條粗黑的大辮子,身穿元青直羅長衫,外罩青緞馬褂,足蹬雙梁布鞋。“國”字型臉盤兒,濃眉大眼,膚色黑裏透紅,麵頰和顴骨如斧鑿刀削,棱角分明。
院子裏一串腳步聲,易君恕迎了過來,急步跨進外客廳:“啊,伯雄,讓你久等了!”
“君恕兄!”鄧伯雄迫不及待地說,“我在粵東會館等不見你,心裹著急,就冒昧地來到府上,怎麽樣?李中堂他……”
“唉!”易君恕未曾迴答,便先歎了口氣,“李鴻章這個人慣於結黨營私,因為家父這一層關係,開始對我倒還客氣,以為我要投靠於他,謀個一官半職;而談到公事,他卻一口迴絕,不許我們幹預朝政,甚至還怒而逐客!”
“啊?!”鄧伯雄驟然一驚,大失所望。
“伯雄,”易君恕說,“我辜負了你的重托,深感慚愧!”
“不,君恕兄,你已經盡力了,大清的朝政被這種誤國奸臣把持,又可奈何!”鄧伯雄喟然歎道,怏怏地拱了拱手,“那麽,我就告辭了!”
這時,栓子從院子裏匆匆走來,說,“大少爺,老太太請客人到上房敘話……”
“噢?”易君恕一愣。剛才母親責罰他,沒有讓鄧伯雄撞見,倒也罷了,豈料母親還要和客人見麵,不知老人家要說些什麽,心裏便發慌,猶猶豫豫地說,“伯雄,這……”
“我初次造訪,理應拜望伯母,”鄧伯雄卻說,“煩請兄長引見!”
易君恕無可奈何,隻好帶著鄧伯雄往裏麵走去,硬著頭皮進了上房。到了隔扇前,又為難地向鄧伯雄解釋說:“家母長年臥病,行動不便,隻好請你到臥房裏敘話……”
上房東間裏,安如和杏技已經迴東廂房去了,老太太強打精神,支撐著在床上坐起來,等著和客人見麵。
“娘,”易君恕陪著客人進了裏屋,介紹說,“這位就是孩兒的好友鄧冠英,表字伯雄。”
“愚侄拜見伯母大人!”鄧伯雄朝著老太太深深一揖。
老太太端詳著麵前的這位年輕人,見他儀表端正,舉止莊重,倒不是那種虛華浮浪子弟,便說:“鄧公子免禮!我老病纏身,禮貌不周,鄧公子不要見怪,請坐吧!”
“伯母太客氣了,”鄧伯雄道,“我進京已有兩月,至今才來看望伯母,還請老人家海涵!”
栓子搬過來兩把椅子,請大少爺和客人坐下,又捧上茶來。
老太太望著鄧伯雄,問道:“我聽君恕說,鄧公子是廣東人?”
“是,伯母,”鄧伯雄答道,“敝鄉廣東新安縣。”
“噢,”老太太說,“過去我家老爺子在世的時候,也有一些廣東的朋友來往,他們說話,語音侏忄離,聽不明白,不像鄧公子的官話說得這麽好。”
“伯母過獎,”鄧伯雄道,“愚侄祖上本來也是中原人……”
“噢?中原何方人氏?”老太太問道。
“這……說來話長,”鄧伯雄盡管憂心忡忡,但既然老人家問他,還是恭敬地答道,“我始祖‘曼’公,乃軒轅黃帝二十七世孫,殷商之際受封於鄧城,在今天的湖北、河南交界之處,以南陽為郡,國名曰‘鄧’,為天下鄧氏之始。後來,鄧氏一支遷居江西吉水縣白沙村,至北宋年間,‘曼’公八十六世孫‘漢黻’公,官拜承務郎,於開寶六年宦遊嶺南,到了今天的新安縣境內,看到屯門、元朗一帶山川秀美,水土肥沃,民風淳樸,不禁樂而忘返。待卸任之後,便舉家南遷,定居於岑田,築室耕讀。由此
,‘漢黻’公成為新安鄧氏始祖,至今已九百餘年,子孫遍及新安、東莞各地,愚侄為‘漢黻’公第二十四世孫,仍然居住在先祖最初遷粵之地岑田,現稱錦田。而祖籍吉水、南陽也未敢忘懷,說到底,鄧氏的根抵在中原,中國百姓千家萬戶,也都是軒轅於孫!”
“鄧公子說得好,”老太太點了點頭,對這個年輕人深表讚許,“有道是‘四海之內皆兄弟’,我兒君恕與鄧公子天南地北,相隔幾千裏,素昧生平,如今有緣相識,也是幸事!”
“是,伯母,”鄧伯雄道,“愚侄來自邊遠省份。在京師人地生疏,舉目無親。那天前往府學胡同拜謁文丞相詞,與君恕兄偶然相遇,得到他諸多指點,一見如故,遂成為知己之交,也真是有緣。君恕兄學問優長,待人寬厚,視我如兄弟,愚侄深感三生有幸!”
易君恕聽他這樣誇讚自己,心中很是不安,白皙的麵龐微微地紅了,但在母親麵前卻又不敢辯白,嘴張了張,惶惶然欲言又止。
“鄧公子不必誇他了!”老太太果然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不以為然地看了兒子一眼,說,“我這兒子很是不成器,小時候就好讀書而不求甚解,誌大才疏,好高騖遠,如今已經二十八歲,功也未成,名也未就。今年是戊戌正科,他放著朝廷的會試不考,倒一門心思讀起了外國書,研究什麽‘西學’,又能成得了什麽大事?”
“娘,”易君恕終於忍不住,辯解道,“您長年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不知道外邊的情形,如今有識之士都在研究西學,倡言變法,康南海多次上書,說變法先要廢科舉……”
“我怎麽不知道?”老太太見兒子竟然當著客人的麵和她頂嘴,臉色便陰沉起來,說,“康有為自個兒就是科舉出身,乙未科進士,六品工部主事,他已然功成名就,說話才有分量。依我看,這世界無論如何變化,朝廷開科取士總是正途,廢不了的!你看人家鄧公子,於裏迢迢從廣東來到北京,不也是為了博取功名、光宗耀祖嗎?”
鄧伯雄聽到這裏,微微皺起了眉頭。
“鄧公子,”老太太轉過臉問他,“這次會試,還順利嗎?”
“前麵兩場,都已考過,試題倒也不難,”鄧伯雄木然答道,“還有最後一場,到本月十五前去貢院應試。”
“嗯,”老太太讚賞地點點頭,“三關已然過了兩關,看來,鄧公子贍宮折桂是大有希望了!”
“多謝伯母勉勵,”鄧伯雄說,“愚侄在進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