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弟聽得目瞪口呆,半信半疑地問道:“是這個韓將軍解了建安之圍?二哥,我下山之後,也曾在鄉間茶樓從說書先生那裏也聽過這個。。。韓將軍的故事。”

    “據說因涼州兵危,韓將軍憑陛下的旨意領大將軍銜前往涼州駐守。在大梁受到戎狄人進攻,且建安被圍的時候,韓將軍率涼州一萬重騎兵從長歌山上衝下,先一舉衝垮戎狄人的包圍圈。然後,韓將軍再一對一單槍挑戰唿勒圖,憑手中一杆白龍槍,將唿勒圖打得大敗,戎狄人驚歎韓將軍乃是戰神下凡,紛紛逃走。最後韓將軍再揮軍追擊,將戎狄人趕迴了漠北。”

    “由於官方沒有韓將軍的記載,我那時便一直以為是民間杜撰,僅當作笑談,絕不相信是真事,沒放在心上。但莫非實情真是如此?”

    文士與黑衣大哥聞聽,皆啞然失笑。文士笑道:“民間說書,大多憑道聽途說,外加虛誇編造而成。雖然大體結局如此,但其間具體種種卻與事實相去甚遠。那韓將軍其實本是文人,因考中舉人,得以成為一個小文官,後因得罪權臣,被貶去西涼,遂棄文從武,但也隻是西涼一員參將。”

    “按大梁軍製,參將不能直接管理西涼防務,也不能擅自領軍出涼州作戰。但當時涼州卻是西方偏荒之地,西涼則更是偏遠,常年風沙迷漫,且邊境戰事頻繁,既艱苦又兇險。時任主將楊作疇難忍其苦,故憑其姑姑係五王爺小妾的關係,求五王爺疏通,以養病為由,逃離西涼,迴到了建安,十多年不迴西涼。走時直接將西涼防務丟給了韓崇嶽,這才使得韓將軍無統兵之職,卻有帶兵之責。”

    “最終韓將軍卻將西涼軍民打造成一支鐵軍,又因建安城下擊敗戎狄大軍而一戰成名。但韓將軍雖治軍有方,本人卻隻是半路出家而成為武將,並無萬夫不擋之勇,且其身有多種殘疾,絕不可能單挑唿勒圖。”

    三弟仍覺不可信,“那個韓崇嶽將軍真的僅憑一萬人擊敗戎狄人的十萬精騎?莫非。。莫非他的一萬人真是重騎兵?”

    黑衣大哥搖搖頭,平靜道:“他隻有五千步卒,且其中三千為自己組建的民團。”

    三弟驚得差點從馬背上掉下,“這。。這怎麽可能?這樣的人馬怎麽可能打得贏戎狄騎兵?”

    文士麵上俱是神往之色,感歎道:“這是三十年來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據說,當年韓將軍僅率五千步兵抵達戎狄人包圍圈外,提出與戎狄人在建安北門外平原上決戰。戎狄唿勒圖身經百戰,熟知兵法,初時疑有埋伏,但經探察發現的確隻有五千步兵,且是名不見經傳的韓崇嶽帶兵,遠處即使有其他軍隊,也不可能迅速趕來救援。隨即大笑答應,甚至打開包圍,任由涼州步兵順利進到城下,擺好陣勢。然後,一場空前絕後慘烈至極的騎兵與步兵的攻防戰在大梁國昌泰帝、滿朝文武及守城軍士的注視下,在建安城下上演了。”

    三弟雖然已知整場戰役的勝負,但一聽說五千名步兵要在平原與十多萬精騎決戰,仍是張口結舌,不敢相信。誰都知道,騎兵在平原更能發揮其快速、靈活的優勢,更有衝擊力,更易占據主動性。

    一般情況下,步兵要同騎兵決戰,隻能選擇險要地勢或高城固寨進行防守,消耗騎兵戰力,然後伺機反擊。將步兵放置在平原地帶,任由騎兵衝擊,是違背任何兵法常理的做法,無異於自尋死路。

    但既然想不明白,三弟便不再空費腦力,隻急切地問道:“韓將軍用的什麽戰法?”

    文士感歎一陣道:“韓將軍的五千步兵以每千人為一方陣,組成一個五棱大陣,具體則有雁行、七星、衝軛等不同陣型變化。初時,所有人都覺得這隻是一場屠殺。戎狄人甚至隻派出五千騎兵來衝擊,結果出人意料,這五千精騎一撞到西涼軍的陣勢上,便如飛蛾撞到荊棘上,西涼軍陣形紋絲不動,戎狄五千精騎卻傷亡慘重,敗退而迴。唿勒圖也是大吃一驚,根本想不到往日無堅不摧的戎狄精兵會如此狼狽,隨即派出二萬騎兵先從外圍萬箭齊發,趁西涼軍立盾防禦時,再從兩側發起衝擊。激戰三個時辰,雙方均有大量傷亡,但仍衝不破西涼軍的陣形。”

    三弟不禁讚歎道:“韓將軍真是奇人,對陣法竟有如此精深研究,能創出如此奇陣。想來,戎狄人要包圍建安城,威脅聖上和朝中大臣,就不能撤銷包圍,派出全部兵力攻擊,如此韓將軍便可以多支撐一陣。”

    文士卻搖搖頭道:“唿勒圖既然能統一戎狄,且戰無不勝,自然有其過人之處。他竟然未經多少考慮,即撤銷包圍,集中全部兵力,對西涼軍陣全力展開圍攻”。

    三弟驚道:“這麽做豈不是任由先帝和城中重臣轉移出城?”他用轉移一詞,想來是覺得逃跑一詞多有不敬。

    黑衣大哥道:“唿勒圖這麽做既是無奈之舉,卻也有其英明之處。若不能快速擊敗涼州軍,他也很難攻下建安城。且戎狄人一向自負於戰力強悍,出動這麽多騎兵,卻攻不破五千步兵,對他們實是奇恥大辱,對其軍心士氣也是一種打擊。而如果撤銷包圍,任由先帝和大臣撤出建安,但隻要快速擊破西涼軍,憑他們的快馬,也能很快追上。而且一國國君出逃,也可能瓦解梁國所有軍隊包括西涼軍的戰鬥意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文士點頭道:“大哥說的極是。想那唿勒圖也是這般考慮,故而集中八萬多騎兵,先將西涼軍陣重重包圍,再親自上陣,集中精兵,從四麵發起猛攻。”

    三弟麵色駭然,喃喃自語:“這。。這卻要如何抵擋?”

    文士語聲悲壯,“當時的戎狄騎兵在屢屢擊敗其他遊牧民族和梁國軍隊後,已被公認是天下第一精兵,八萬戎狄騎兵從八麵猛攻而來,無異於怒濤巨浪,足以粉碎一切。可是戰況卻令人想象不到,西涼軍陣象巨浪中的一方頑石,任其如何兇猛撞擊,始終屹立不倒。雙方一直大戰一天一夜,均傷亡慘重,精疲力竭。很多士兵不是被箭穿刀砍而死,而是累得倒地不起,死於戰馬踩踏。最後,一支援軍悄悄抵達,在戎狄人筋疲力竭時,發起攻擊,終擊退戎狄人。”

    說到這裏,文士停了下來,三人盡皆默然。他們明白,戰局至此已定。韓崇嶽將軍先以五千步兵組成防守陣型,憑決死之心消耗戎狄十萬騎兵的戰力,在其疲弱至極之後憑騎兵發起突襲,終於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說起來,這種戰術並不奇特,但之所以能成功,關鍵在於沒有人相信他的五千步兵能在平原與戎狄十萬騎兵連續對攻一天一夜,將戎狄騎兵的戰力幾乎消耗怠盡。

    三弟心中既感且佩,但苦思良久,卻始終想不出要怎樣的陣勢戰法才能使步兵在平原之上抵擋得住騎兵,隻好問道:“二哥,韓將軍布下的陣勢到底有何過人之處?為何會有如此威力?”

    文士答道:“韓將軍的陣勢初時稱為連槍陣,具體戰鬥中有多種陣形變化。後被世人稱為生死一心陣。該陣以十人為一伍,百人為一環,千人為一陣。作戰時絕不許單人作戰,必須整隊出擊,隨陣而行。”

    三弟詫異問道:“何謂連槍?莫非是特製的長槍?韓將軍就是靠連槍兵對付戎狄騎兵衝擊的嗎?”

    文士微微搖頭,“據傳,韓將軍的步兵陣每個人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連槍兵的確是這個陣的關鍵所在,四杆長槍可憑特製的接口連接成一杆大槍。攻擊時,由隊前刀盾兵指引,整隊合力將連成一體的大槍刺出。再強的戰馬近前,也會被此槍刺穿倒地。”

    三弟將信將疑,“合十人之力,便能抵擋騎兵的衝擊嗎?這陣勢看起來也不是那麽複雜。此次若戎狄人來犯,我們就用他的陣勢去對付就好了。”

    文士麵帶苦笑,“若是如此簡單那就好了。戎狄人敗退後,朝廷曾命韓將軍演練講解布陣之法,再挑選年青將領依樣操練,最後不顧韓將軍的反對,由李奐將軍領十萬大軍進入草原圍擊戎狄人,欲趁戎狄人大敗之機,將其徹底消滅。結果卻是一觸即潰。出戰的十萬步兵近乎全軍覆沒,僅李奐和部分騎兵得以逃迴。”

    三弟大為吃驚,問道:“朝廷為何不繼續派韓將軍領兵出擊?那李奐想來對陣勢仍不熟悉,故而戰敗。”

    文士道:“聽說朝廷本意是授韓將軍大將軍之職,並帶兵進擊,但韓將軍卻拒絕了,並且建議朝廷不要派兵追擊戎狄。”

    三弟奇怪道:“這又是為什麽?”

    文士悵然道:“據說,因為韓將軍自西涼出兵時,就向西涼軍民承諾,要將所有西涼戰死的士兵屍身帶迴西涼,並繼續守衛西涼。而且,他認為建安守衛戰勝得僥幸,一旦出兵進入北境草原,我方不占地利,騎兵較戎狄騎兵也有很大差距,取勝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先帝及其他人均對戎狄人痛恨不已,且認為戎狄新敗,機會難得,故堅持已見,依然派兵出戰,結果招致大敗。”

    三弟黯然道:“韓將軍果然見解獨到,可惜朝廷不聽他的建議,否則何致於白白犧牲那麽多生命。事後,韓將軍是不是更得朝廷重用?”

    文士卻嘿嘿一聲冷笑,“剛好相反,正是這件事給韓將軍埋下了禍根,導致他在十年後不得不銷聲匿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長河流殤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古瀾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古瀾滄並收藏長河流殤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