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崔氏,就要聊到他的先祖。

    先秦時期,崔姓有人曾為齊國的卿大夫,活動在山東地區。

    秦漢時期,崔姓發展很快,成為河北地區的大族,以此為源地向四周播遷,大凡崔姓尋祖,都要追到河北的清河和博陵二郡望。

    崔姓自西漢至宋,官宦不絕。

    魏晉至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崔姓居首位,連國姓李氏也屈於其後,可見崔姓的輝煌。

    尤其在唐朝崔姓最為顯耀,為宰相者出自清河的有11位,出自博陵的12位,這個數字是多麽的可怕,崔氏的能量也可見一斑。

    不止是崔氏,太原王家家主王珪,亦是官拜諫議大夫之職,盧家家主盧彥卿位石門令,東宮學士……

    不說別的,五姓七望,這幾個望族是絕對不會同意李二如此意氣用事的。

    未過幾日,崔民幹風塵仆仆的歸來,以崔民幹為首的五姓七望家主都相聚於崔府,共同商討應對之策。

    “道貞兄,我等幾家可是為你馬首是瞻,陛下此次改製科舉,擺明了是要針對崔氏呐!”

    崔民幹,字道貞,為諱唐太宗李世民的諱又稱崔幹。

    崔民幹畢竟也是官場混了多年的老油子了,哪還能被他這小小的激將法所激,斜睨了盧彥卿一眼,說道:

    “彥卿,此言差矣,我們五姓七望同氣連枝,榮辱與共,我們崔氏受損,你們範陽盧氏又會好到哪去?”

    “崔世叔教訓的是,這次陛下似乎下了大決心,正是想要削弱我們這些士族門閥的實力。”

    說話的王敬直,乃王家家主王珪之子,因為其父王珪已五十六歲高齡,近日偶染風寒,便派了王敬直前來商討。

    王敬直平日裏也是極為傲氣之人,二十多歲的年紀,已經是南城縣男,在同齡人中已屬於佼佼者,甚至唐太宗將第三女南平公主於貞觀十一年下嫁於王敬直。

    出身五姓七望,又有爵位加身,王敬直怎能不傲氣?

    但這一切,都隨著一個名叫秦風的男人而改變。

    秦風雖然出身不好,是一個地主家的兒子,到卻不知走了什麽狗屎運,有個奇人道士師父,馬蹄鐵、製冰、製鹽等手段層出不窮,尚未弱冠就已經成為了藍田伯。

    而且,聽他的父親諫議大夫王珪所說,李二陛下對秦風甚是看中,尤其這次令他作科舉考試主考官,這可是天大的榮譽。

    就算他是諫議大夫的兒子,也得乖乖按照科舉製度來,這主考官主持一次科舉便是一份功績,那些個榜上有名之人還會成為他的門生。

    王敬直越想越氣,出身低賤的秦風,憑什麽事事都比他強?

    崔民幹和盧彥卿互相看了一下,都從對方的臉上看出了老狐狸般的笑容。

    崔民幹親切的問道:“是極,那麽敬直賢侄有何妙計?”

    看著兩位家主都期待的看著自己,王敬直心裏很受用,但他知道他在這二位麵前還是要露出低姿態的。

    “崔世叔謬讚了,妙計不敢當,不過陛下不是要令秦風做科舉主考官嗎,那我們五姓七望派出幾個代表,對他進行考校。”

    見兩位家主都在認真傾聽,王敬直心裏更是得意,接著說道:“若是他勝了,我們自不會多說,若是輸了,那陛下又憑什麽堵住天下百姓的悠悠之口?”

    崔民幹聽後,大加讚賞道:“敬直賢侄小小年紀,便能想出如此妙計,果然英雄出少年,日後成就必不在我等之下!”

    王敬直還是第一次被這樣級別的人誇讚,別提心裏多美了,平日裏他的父親王珪對她甚是嚴厲,極少誇讚。

    這次要不是王珪染了風寒,加上王敬直不斷請求,恐怕也輪不到他來商討。

    “敬直賢侄,我與崔兄一把年紀,對一個未弱冠之人考校,恐怕有失、身份,貽人口實,不如我們派出些年輕一輩,由你帶領他們一同考校,你看如何?”

    盧彥卿這番話,先是將他和崔民幹年事、身份地位擺在麵前,不方便出麵,讓王敬直帶隊考校,完全是合情合理。

    王敬直也很想一口答應下來,但實在不敢如此托大,便推脫道:“這……這可使不得,崔氏、盧氏人才輩出,哪輪得到我帶?”

    崔民幹繼續勸解道:“誒,敬直賢侄不必自謙,你的成就在五姓七望年輕一輩裏,已是佼佼者了,你不帶誰還有這個資格?”

    王敬直又假意推脫了幾次,兩個老狐狸自然能看得出,仍是不住地誇讚。

    最終,王敬直一咬牙,說道:“好吧,既然兩位家主都這麽說,敬直也不好在推脫了。”

    崔民幹拍了拍王敬直的肩膀道:“由你帶領我們就放心了,明日早朝你便跟我們一同上殿。”

    王敬直躬身行禮道:“那侄兒就恭敬不如從命了,對了,那秦風善工匠之事,我們避開他的長處即可。侄兒不才,對詩詞歌賦略知一二,還請兩位世叔選取的子弟善明算、明經、明字等。”

    得到了兩位家主的首肯,王敬直說道:“那好,侄兒這就迴去準備準備,先行告退了。”

    等王敬直離開,崔民幹和盧彥卿臉上都露出奸計得逞的笑容。

    他們都深知,李二陛下絕不是一個意氣用事之人,帶兵伐隋,玄武門之變幹掉太子,逼父親退位,與突厥可汗訂立渭水之盟。

    李二陛下經曆的種種,都是常人一輩子都無法經曆的,這些經曆也磨煉了他的心性。

    由此看來,李二陛下已經不滿他們這些山東士族了,想要憑借著這科舉製度進一步削弱其實力。

    但作為五姓七望,朝中那麽多雙眼睛盯著,他們必須做點什麽,維護士族的利益。

    如果今天王家來的是王珪,那麽他們或許還忌憚,不會用考校這個辦法,但來的是王敬直。

    年輕人畢竟是年輕人,隻要稍稍暗示,便能讓他衝鋒陷陣,賣命在前。

    考校一事,贏了那邊是五姓七望的勝利,輸了,也隻是太原王家王敬直背鍋,畢竟他才是眾矢之的,盧氏、崔氏立於不敗之地。

    不過,他們二人當然也希望王敬直能贏,讓世人看看,五姓七望仍舊是當世最耀眼的家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慎重型發明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乘風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乘風歸並收藏大唐慎重型發明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