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得與失---三峽文物風光淹沒考察
“吵”出來的世界之最 作者:三峽纖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萬裏長江,不擇細流,笑納百川,遂成巨龍騰飛之勢;
千裏三峽,兩岸連山,重巒疊嶂,無處非畫,無處不詩。
三峽,以迂迴曲折的西陵峽,姿態秀麗,嫵媚動人的巫峽,懸岩壁立、雄偉險峻的瞿塘峽、著稱於世。三峽遊覽區,西起忠縣石寶寨,東至宜昌南津關,全長3 能公裏,其間經萬縣、雲陽、奉節、巫山、巴東、株歸六個縣市。遊人涉足其間,定會賞心悅目,增廣見聞。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有豐都“鬼城“、忠縣石寶寨、雲陽張飛廟、奉節白帝城、秭歸屈原祠、宜昌三遊洞和雄偉壯觀的葛洲壩水利樞紐。三峽兩岸,除了許多曆史悠久的文物古跡外,還有許多令人歎為觀止的自然風光。遊人至此,仿佛置身於詩林畫廊,如醉如癡,流連忘返。
人們也許會問:若是興建三峽巨型水利樞紐後,高峽出平湖,那些膾炙人口的古跡風光豈不大受影響,甚至被淹沒殆盡麽?
為了迴答這個問題,筆者最近專門走訪了三峽庫區各地(市)縣,實地進行一番考察---
*文物古跡淹沒情況
三峽水利樞紐壩址選在三鬥坪。該樞紐若按“150-130-135 ”方案施工,千年一遇洪水防洪庫容可達220 億立方米。裝機容量可達1300萬千瓦,年發電量677億度,等於葛洲壩水利樞紐全部投產後年發電能力的5 倍,防洪能力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三峽巨型樞紐正常蓄水位150 米時,整個樞紐工程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堪稱世界奇跡。壩下不遠處乃黃陵廟勝境,一古一今,與三峽樞紐相映成趣。150米方案實現後,迴水末端抵達長壽縣境。壩下與葛洲壩水庫相連,將形成從宜昌至長壽縣長達千裏的我國獨享的“地中海”,危礁險灘盡沒水底,奔騰咆哮的激流景觀消失,素以險灘稠密,礁石嶙峋,水流湍急,泡漩翻滾的“難於上青天”的蜀道成為坦途,萬噸船隊可利通過三峽樞紐船閘,直抵重慶。
在兩岸峭壁對峙,懸崖高聳的夔門峽口,水位壅高區,峭崖陡壁的水上淨高度將稍有減少,但峽內水麵寬度幾無增加,陡崖頂部高程為350 米,再加上背後赤甲山、白鹽山相襯,“夔門天下雄”的險竣氣魄不致減色。巫峽和西陵峽一線,兩岸山勢直插霄,庫水位壅高幾十米,人們的視覺上將難以感其變化,那種“峰與天相接,舟從地窟行”的詩境依然存在。
三峽中的一些膾炙人口的浮石勝跡,如兵書寶劍、倒吊和尚、唐僧師徒石形等,均處幹懸崖絕壁之上,仍將繼續供人觀賞;巫山十二峰等神奇傳說和勝景,更不會受三峽樞紐庫水位壅高的影響。
三峽樞紐正常蓄水位150 米時,有些古跡,反倒因高峽平湖之出現,更透姿色。忠縣石寶寨,依山取勢,建有十二層塔樓,該樓底層高程約為165 米,頂層約210 米,迴水至此,塔樓將是依山瀕水之勢,更加壯觀,奉節的白帝城,山頭庭院建築物在200 米以上,山腰埡口處高程約149米,庫水位壅高後,白帝城形成天然小島,遊人乘遊船往返,更添情趣。
當然,由於庫水位壅高,按150方案,有些文物古跡將遭淹沒。
較為著名的有:秭歸屈原故裏牌坊、巫山縣境內的孔明牌、大寧河古找道、奉節的永安宮(劉備托孤)遺址、孟良梯、瞿塘峽口的粉壁堂、雲陽的張飛廟、豐都的東嶽殿等。大寧河古棧道共6888 孔,均6 寸見方,深約尺許,蓄水後,將被淹沒掉不少。張飛廟乃巴蜀勝境(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當地政府已計劃搬遷至新縣城對麵,仍按原貌重建於江南。屈原故裏牌坊,豐都東嶽殿等,亦將隨著新城的興建而重建。象粉壁堂、孔明牌等石刻,則可拓帖攝影,重選岩壁,重新鑿刻。
三峽庫區地下文物甚為豐富,有不少古文化遺址和墓葬群。據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考古隊負責人林春介紹,在150 米水位線以下較著名的古文化遺址有四處,它們是:巫山大溪遺址(新石器時代,己發掘)、巫山大昌西壩遺址(已發掘,商代)、忠縣幹井口遺址和幹井中壩子遺址。湖北段古遺址和墓葬,基本發掘完畢;四川段古遺址和墓葬,有關單位已擬定計劃,將搶在三峽大壩建成前,分期分批進行發掘。
*水位壅高後出現的新景觀
伴隨著三峽庫區水位的蜜高,許多“不是三峽,勝似三峽”的壯麗景致將會相繼開發利用,成為未來三峽庫區的璀燦明珠,以其絢麗的光彩吸引中外遊客,這些新的風景點,在幹裏三峽勝境構成縱橫交錯的旅遊網絡,形成我國最負盛名的三峽黃金旅遊線!
三峽樞紐的興建,將為開辟新的遊覽勝地奠定良好基礎。其中,最有現實價值的是巴東新發現的巨大溶洞群和格子河石林,雲陽永穀河風景區的“龍缸、龍洞”,巫山大寧河風景區,宜昌地區的高嵐風景區和圈椅摘原始森林公園。
巴東縣豐家鄉新發現的巨大而奇特溶洞群,距長江60餘公裏,庫區蓄水後,距長江僅30公裏。這個鄉有溶洞50餘座,挨界的四個鄉有40餘座,景象十分壯觀,堪稱天下一絕。
白龍洞與老龍洞穴相通,陰風瑟瑟,令人毛骨驚然;水溪套洞有巨大的地下河流,可劃船遊覽,洞口高大寬闊,可與江西九江地區龍宮洞媲美.花樓洞內有舒卷自如的鍾乳石、石桌石凳、石人石鼓;水晶洞內有潔白透明的鍾乳石珍品,四璧一片潔白.屋牛洞內有八道石門,一裏多路雜亂的“犀牛腳印”,以及‘寶塔”、“菩薩”、“尼姑”、“玉柱”等奇景,二等岩猴洞口有自生“牛角”,吹出的聲響和真牛角一樣,十分有趣。巴東境內格子河大片石林的發現,將會引起旅遊觀光者的更大興趣,因為該石林足可與雲南的石林爭奇竟俏,且距長江甚近。
雲陽縣境永穀河的龍缸、龍洞,亦屬天下奇觀.支洞分前後兩洞,中間由一小洞銜接,兩麵石壁全是鍾乳石構成,前洞內有床,龍帳,龍盤、龍柱、龍倚、龍鍾、龍鏡等,幹姿百態,形象逼真;後洞呈橢圓形,較前洞更高更闊,波浪式的璧麵上,突現出各式各樣的浮雕,不同形態的石鍾乳更是幹奇百怪,其妙無窮。接近四壁的地麵上,聳立著許多比人還高的山.宛如一些現代派的雕塑,每個組皆可編出一個故事.龍缸距龍洞不足一華裏,其特點是奇、幽、險,尤以險為著,缸口呈橢圓形,直徑200 米,深約500 米,缸底是灌木林,確係天下第一缸.龍缸,龍洞己被國家列為乙類旅遊開發區。
風光秀麗的大寧河,伴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將成為全國旅遊勝地之一。大寧河的奇山異水,最為迷人的是其中的七個峽和兩個洞,即,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廟峽、剪刀峽、荊竹峽和月芽峽;兩洞即寧廠仙人洞和不久前發現的雙溪溶洞。此外,大寧河還有三個謎:懸棺之謎,棧道之謎。三峽大壩庫水位壅高後,江水將抵達大昌古鎮七裏峽河段,中型客輪可直達大昌。如果還想領略目前這種“柳葉舟”逆水行駛和飛舟而下的滋昧,遊人還可從大昌換乘小舟直抵巫峽,再去月芽峽“一線天”,雙溪溶洞等處探勝尋幽。
高嵐和圈椅徜,均在昭君故裏。高嵐風景區,位於興山縣高嵐河與夏陽河之匯合處,即兩河口,這裏山勢崢嶸,上懸下削,峭峰突出,千迴百轉,輕風、淡雲、濃霧渾然一體,山壑、激流、密林相輝映,構成一幅神奇莫測的自然景觀。其主要風景點有:屈洞寒煙、五指列秀、筆架橫空、珠筆側立、睡佛山、石柱觀、八段錦、棋盤柱、鴛鴦石、紅石筍、朝天吼、棺撐洞、撣娟岩、駱駝峰、獅子石、神驢跨澗、高嵐石壁等。為了開發旅遊事業,方便中外遊客,國家旅遊局已撥專款在高嵐風景區興建賓館,令年八月即可從香溪迎接遊船。興山縣旅遊開發公司負責同誌告訴筆者,昭君故裏還將仿蒙古包建築搞一些風景點,如草原、馬匹、蒙古小吃,化妝接待,將昭君第二故鄉的景致濃縮其間,使遊人領略一番塞外風光。
圈椅徜,亦將作為我國第一大原始森林公園開放,成為三峽庫區最受人歡迎的避暑勝地。圈椅躺北臨壑大漳深、風興綺麗的孔子峽,東接宜昌縣的樟樹坪,西鄰高嵐風景區,南接大老森林區,距三峽樞紐僅60 公裏.圈椅倘地勢條件極好,最高處之觀景台,海拔1900 米,比廬山大漢陽峰還高200 米,況且乘車可直抵觀景台下。這裏不僅有封閉極好的4 。 2 萬畝原始森林。還有解放後林業工人精心培育的2 。 8 萬畝華山鬆林。這兒既有開發價值極大的青龍口幹尺爆、人字瀑、三龍瀑、吊龍瀑、龜馱碑以及維妙維肖的石人,景色奇幽,更有天下少有的梁山溝十裏一線天。
綜上所述,筆者根據實地考察得出結論:三峽的未來更壯美,三峽水利樞紐興建後,平湖風光更為迷人。雖然隨著庫水位之壅高難免要淹掉一些文物古跡(有些無法挽救,有些卻是可挽救或重新布置的)。但新增的風景點很多,這些新增風景點與淹沒點,就得失而言,可以肯定地迴答:得大於失!
據有關部門統計,1983 年到葛洲壩參觀旅遊的已有15 萬人,其中外國人和華僑、港澳同胞約3000 人。胡耀邦1984 年視察宜昌時,提出每年要接待100 萬人的期望。1983 年石寶寨接待遊客3 萬人,其中大陸以外來客約200人。白帝城接待遊客10 萬人,其中大陸以外約2000人,豐都接待31 萬人,其中大陸以外來客2000 多人。
創造條件,開發三峽旅遊資源,大有可為,大有前途。•;;; 據聯合國世界組織調查,1950 年全世界出國旅遊的總人數為2520 萬人次,旅遊花費為21 億美元;1979 年出國旅遊人數增長到2 , 7 億多人次,旅遊花費高達750 億美元。在二十多年的時間中,旅遊人次增長近12 倍,旅遊收入增長30 多倍。據一些國際旅遊業的專家預測到2000 年,出國旅遊的人數將超過10 億人次,旅遊花費將達5000 億美元,旅遊業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部門之一。
我國旅遊業發展較慢,近年才有較大幅度增長。據水電部政策研究中心撰文介紹,我國1983 年共接待國際旅遊者200 萬人次,比1 卯8 年翻一番多。迴鄉探親的港澳同胞700 多萬,比1978 年增長約5 倍。外匯收入由1978 年的2 億6 千萬美元增長到1983 年的9 億5 幹萬美元。根據旅遊部門的材料,到1990 年計劃全國接待國夕舫儀遊者300 萬人左右(不包括迴鄉探親的港澳台同胞),外匯收入為18 至20 億美元.至2000年,計劃全年接待國外旅遊者400 萬人左右,外匯收入約40 億美元.
1983 年到葛洲壩、三峽白帝城、石寶寨、豐都等地的海外旅遊者為2000 一3000 人次,其中外國人約為1 500 一2200人次。如果以此為基數,按全國接待人數平均增長率計算,至1990 年則為4000~6000 人次。但是,1983 年的基數,是在三峽旅遊資源未正式開發、三峽水利樞紐未興建、兒芳設施接待能力極其薄弱的條件下的基數。當三峽樞紐興建之後,三峽旅遊接待能力相應增強,至 1990 年接待11000 ? 15000 人次,2000年全年接待15000一20000人次,恐怕還是比較保守的數字哩。
神奇的長江三峽,將隨著三峽巨型水利樞紐的興建而吸•;;; 弓l 更多的中外遊客。隻要把開發三峽的水利資源與發展旅遊事業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全麵規劃,正確設計,使兩者相得益彰,可以想見,長江三峽地區,必將成為我國重要的黃金旅遊線,成為世界上最享盛名的遊覽勝地。
(注:此篇發表於1986年l月號《中國水利》雜誌。考慮到三峽樞紐水位新方案較本文“150方案”差異不大(最大差別僅25米),故不擬改動。)
千裏三峽,兩岸連山,重巒疊嶂,無處非畫,無處不詩。
三峽,以迂迴曲折的西陵峽,姿態秀麗,嫵媚動人的巫峽,懸岩壁立、雄偉險峻的瞿塘峽、著稱於世。三峽遊覽區,西起忠縣石寶寨,東至宜昌南津關,全長3 能公裏,其間經萬縣、雲陽、奉節、巫山、巴東、株歸六個縣市。遊人涉足其間,定會賞心悅目,增廣見聞。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有豐都“鬼城“、忠縣石寶寨、雲陽張飛廟、奉節白帝城、秭歸屈原祠、宜昌三遊洞和雄偉壯觀的葛洲壩水利樞紐。三峽兩岸,除了許多曆史悠久的文物古跡外,還有許多令人歎為觀止的自然風光。遊人至此,仿佛置身於詩林畫廊,如醉如癡,流連忘返。
人們也許會問:若是興建三峽巨型水利樞紐後,高峽出平湖,那些膾炙人口的古跡風光豈不大受影響,甚至被淹沒殆盡麽?
為了迴答這個問題,筆者最近專門走訪了三峽庫區各地(市)縣,實地進行一番考察---
*文物古跡淹沒情況
三峽水利樞紐壩址選在三鬥坪。該樞紐若按“150-130-135 ”方案施工,千年一遇洪水防洪庫容可達220 億立方米。裝機容量可達1300萬千瓦,年發電量677億度,等於葛洲壩水利樞紐全部投產後年發電能力的5 倍,防洪能力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三峽巨型樞紐正常蓄水位150 米時,整個樞紐工程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堪稱世界奇跡。壩下不遠處乃黃陵廟勝境,一古一今,與三峽樞紐相映成趣。150米方案實現後,迴水末端抵達長壽縣境。壩下與葛洲壩水庫相連,將形成從宜昌至長壽縣長達千裏的我國獨享的“地中海”,危礁險灘盡沒水底,奔騰咆哮的激流景觀消失,素以險灘稠密,礁石嶙峋,水流湍急,泡漩翻滾的“難於上青天”的蜀道成為坦途,萬噸船隊可利通過三峽樞紐船閘,直抵重慶。
在兩岸峭壁對峙,懸崖高聳的夔門峽口,水位壅高區,峭崖陡壁的水上淨高度將稍有減少,但峽內水麵寬度幾無增加,陡崖頂部高程為350 米,再加上背後赤甲山、白鹽山相襯,“夔門天下雄”的險竣氣魄不致減色。巫峽和西陵峽一線,兩岸山勢直插霄,庫水位壅高幾十米,人們的視覺上將難以感其變化,那種“峰與天相接,舟從地窟行”的詩境依然存在。
三峽中的一些膾炙人口的浮石勝跡,如兵書寶劍、倒吊和尚、唐僧師徒石形等,均處幹懸崖絕壁之上,仍將繼續供人觀賞;巫山十二峰等神奇傳說和勝景,更不會受三峽樞紐庫水位壅高的影響。
三峽樞紐正常蓄水位150 米時,有些古跡,反倒因高峽平湖之出現,更透姿色。忠縣石寶寨,依山取勢,建有十二層塔樓,該樓底層高程約為165 米,頂層約210 米,迴水至此,塔樓將是依山瀕水之勢,更加壯觀,奉節的白帝城,山頭庭院建築物在200 米以上,山腰埡口處高程約149米,庫水位壅高後,白帝城形成天然小島,遊人乘遊船往返,更添情趣。
當然,由於庫水位壅高,按150方案,有些文物古跡將遭淹沒。
較為著名的有:秭歸屈原故裏牌坊、巫山縣境內的孔明牌、大寧河古找道、奉節的永安宮(劉備托孤)遺址、孟良梯、瞿塘峽口的粉壁堂、雲陽的張飛廟、豐都的東嶽殿等。大寧河古棧道共6888 孔,均6 寸見方,深約尺許,蓄水後,將被淹沒掉不少。張飛廟乃巴蜀勝境(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當地政府已計劃搬遷至新縣城對麵,仍按原貌重建於江南。屈原故裏牌坊,豐都東嶽殿等,亦將隨著新城的興建而重建。象粉壁堂、孔明牌等石刻,則可拓帖攝影,重選岩壁,重新鑿刻。
三峽庫區地下文物甚為豐富,有不少古文化遺址和墓葬群。據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考古隊負責人林春介紹,在150 米水位線以下較著名的古文化遺址有四處,它們是:巫山大溪遺址(新石器時代,己發掘)、巫山大昌西壩遺址(已發掘,商代)、忠縣幹井口遺址和幹井中壩子遺址。湖北段古遺址和墓葬,基本發掘完畢;四川段古遺址和墓葬,有關單位已擬定計劃,將搶在三峽大壩建成前,分期分批進行發掘。
*水位壅高後出現的新景觀
伴隨著三峽庫區水位的蜜高,許多“不是三峽,勝似三峽”的壯麗景致將會相繼開發利用,成為未來三峽庫區的璀燦明珠,以其絢麗的光彩吸引中外遊客,這些新的風景點,在幹裏三峽勝境構成縱橫交錯的旅遊網絡,形成我國最負盛名的三峽黃金旅遊線!
三峽樞紐的興建,將為開辟新的遊覽勝地奠定良好基礎。其中,最有現實價值的是巴東新發現的巨大溶洞群和格子河石林,雲陽永穀河風景區的“龍缸、龍洞”,巫山大寧河風景區,宜昌地區的高嵐風景區和圈椅摘原始森林公園。
巴東縣豐家鄉新發現的巨大而奇特溶洞群,距長江60餘公裏,庫區蓄水後,距長江僅30公裏。這個鄉有溶洞50餘座,挨界的四個鄉有40餘座,景象十分壯觀,堪稱天下一絕。
白龍洞與老龍洞穴相通,陰風瑟瑟,令人毛骨驚然;水溪套洞有巨大的地下河流,可劃船遊覽,洞口高大寬闊,可與江西九江地區龍宮洞媲美.花樓洞內有舒卷自如的鍾乳石、石桌石凳、石人石鼓;水晶洞內有潔白透明的鍾乳石珍品,四璧一片潔白.屋牛洞內有八道石門,一裏多路雜亂的“犀牛腳印”,以及‘寶塔”、“菩薩”、“尼姑”、“玉柱”等奇景,二等岩猴洞口有自生“牛角”,吹出的聲響和真牛角一樣,十分有趣。巴東境內格子河大片石林的發現,將會引起旅遊觀光者的更大興趣,因為該石林足可與雲南的石林爭奇竟俏,且距長江甚近。
雲陽縣境永穀河的龍缸、龍洞,亦屬天下奇觀.支洞分前後兩洞,中間由一小洞銜接,兩麵石壁全是鍾乳石構成,前洞內有床,龍帳,龍盤、龍柱、龍倚、龍鍾、龍鏡等,幹姿百態,形象逼真;後洞呈橢圓形,較前洞更高更闊,波浪式的璧麵上,突現出各式各樣的浮雕,不同形態的石鍾乳更是幹奇百怪,其妙無窮。接近四壁的地麵上,聳立著許多比人還高的山.宛如一些現代派的雕塑,每個組皆可編出一個故事.龍缸距龍洞不足一華裏,其特點是奇、幽、險,尤以險為著,缸口呈橢圓形,直徑200 米,深約500 米,缸底是灌木林,確係天下第一缸.龍缸,龍洞己被國家列為乙類旅遊開發區。
風光秀麗的大寧河,伴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將成為全國旅遊勝地之一。大寧河的奇山異水,最為迷人的是其中的七個峽和兩個洞,即,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廟峽、剪刀峽、荊竹峽和月芽峽;兩洞即寧廠仙人洞和不久前發現的雙溪溶洞。此外,大寧河還有三個謎:懸棺之謎,棧道之謎。三峽大壩庫水位壅高後,江水將抵達大昌古鎮七裏峽河段,中型客輪可直達大昌。如果還想領略目前這種“柳葉舟”逆水行駛和飛舟而下的滋昧,遊人還可從大昌換乘小舟直抵巫峽,再去月芽峽“一線天”,雙溪溶洞等處探勝尋幽。
高嵐和圈椅徜,均在昭君故裏。高嵐風景區,位於興山縣高嵐河與夏陽河之匯合處,即兩河口,這裏山勢崢嶸,上懸下削,峭峰突出,千迴百轉,輕風、淡雲、濃霧渾然一體,山壑、激流、密林相輝映,構成一幅神奇莫測的自然景觀。其主要風景點有:屈洞寒煙、五指列秀、筆架橫空、珠筆側立、睡佛山、石柱觀、八段錦、棋盤柱、鴛鴦石、紅石筍、朝天吼、棺撐洞、撣娟岩、駱駝峰、獅子石、神驢跨澗、高嵐石壁等。為了開發旅遊事業,方便中外遊客,國家旅遊局已撥專款在高嵐風景區興建賓館,令年八月即可從香溪迎接遊船。興山縣旅遊開發公司負責同誌告訴筆者,昭君故裏還將仿蒙古包建築搞一些風景點,如草原、馬匹、蒙古小吃,化妝接待,將昭君第二故鄉的景致濃縮其間,使遊人領略一番塞外風光。
圈椅徜,亦將作為我國第一大原始森林公園開放,成為三峽庫區最受人歡迎的避暑勝地。圈椅躺北臨壑大漳深、風興綺麗的孔子峽,東接宜昌縣的樟樹坪,西鄰高嵐風景區,南接大老森林區,距三峽樞紐僅60 公裏.圈椅倘地勢條件極好,最高處之觀景台,海拔1900 米,比廬山大漢陽峰還高200 米,況且乘車可直抵觀景台下。這裏不僅有封閉極好的4 。 2 萬畝原始森林。還有解放後林業工人精心培育的2 。 8 萬畝華山鬆林。這兒既有開發價值極大的青龍口幹尺爆、人字瀑、三龍瀑、吊龍瀑、龜馱碑以及維妙維肖的石人,景色奇幽,更有天下少有的梁山溝十裏一線天。
綜上所述,筆者根據實地考察得出結論:三峽的未來更壯美,三峽水利樞紐興建後,平湖風光更為迷人。雖然隨著庫水位之壅高難免要淹掉一些文物古跡(有些無法挽救,有些卻是可挽救或重新布置的)。但新增的風景點很多,這些新增風景點與淹沒點,就得失而言,可以肯定地迴答:得大於失!
據有關部門統計,1983 年到葛洲壩參觀旅遊的已有15 萬人,其中外國人和華僑、港澳同胞約3000 人。胡耀邦1984 年視察宜昌時,提出每年要接待100 萬人的期望。1983 年石寶寨接待遊客3 萬人,其中大陸以外來客約200人。白帝城接待遊客10 萬人,其中大陸以外約2000人,豐都接待31 萬人,其中大陸以外來客2000 多人。
創造條件,開發三峽旅遊資源,大有可為,大有前途。•;;; 據聯合國世界組織調查,1950 年全世界出國旅遊的總人數為2520 萬人次,旅遊花費為21 億美元;1979 年出國旅遊人數增長到2 , 7 億多人次,旅遊花費高達750 億美元。在二十多年的時間中,旅遊人次增長近12 倍,旅遊收入增長30 多倍。據一些國際旅遊業的專家預測到2000 年,出國旅遊的人數將超過10 億人次,旅遊花費將達5000 億美元,旅遊業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部門之一。
我國旅遊業發展較慢,近年才有較大幅度增長。據水電部政策研究中心撰文介紹,我國1983 年共接待國際旅遊者200 萬人次,比1 卯8 年翻一番多。迴鄉探親的港澳同胞700 多萬,比1978 年增長約5 倍。外匯收入由1978 年的2 億6 千萬美元增長到1983 年的9 億5 幹萬美元。根據旅遊部門的材料,到1990 年計劃全國接待國夕舫儀遊者300 萬人左右(不包括迴鄉探親的港澳台同胞),外匯收入為18 至20 億美元.至2000年,計劃全年接待國外旅遊者400 萬人左右,外匯收入約40 億美元.
1983 年到葛洲壩、三峽白帝城、石寶寨、豐都等地的海外旅遊者為2000 一3000 人次,其中外國人約為1 500 一2200人次。如果以此為基數,按全國接待人數平均增長率計算,至1990 年則為4000~6000 人次。但是,1983 年的基數,是在三峽旅遊資源未正式開發、三峽水利樞紐未興建、兒芳設施接待能力極其薄弱的條件下的基數。當三峽樞紐興建之後,三峽旅遊接待能力相應增強,至 1990 年接待11000 ? 15000 人次,2000年全年接待15000一20000人次,恐怕還是比較保守的數字哩。
神奇的長江三峽,將隨著三峽巨型水利樞紐的興建而吸•;;; 弓l 更多的中外遊客。隻要把開發三峽的水利資源與發展旅遊事業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全麵規劃,正確設計,使兩者相得益彰,可以想見,長江三峽地區,必將成為我國重要的黃金旅遊線,成為世界上最享盛名的遊覽勝地。
(注:此篇發表於1986年l月號《中國水利》雜誌。考慮到三峽樞紐水位新方案較本文“150方案”差異不大(最大差別僅25米),故不擬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