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內與外—— 三峽工程的國際合作
“吵”出來的世界之最 作者:三峽纖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圍繞宏偉的三峽工程,非但國內專家學者們幾十年爭論不休,而且有許多國際友人和著名人士參與論戰和進行技術合作。國內的爭論眾所周知,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情況,少有人撰文介紹,致使大多數炎黃子孫知之甚少。
這篇《 內與外》 ,著重披露三峽工程之國際合作。
*中美合作
介紹中美合作之前,筆者披露一件舊事:1984 年春,我在一家行業報協助編輯一套叢書,與水電部計劃司朱成章先生相識。他非但是一位水電專家,而且是一位熱心的讀者和撰稿人。一天,他拿出篇《 最早擬定長江三峽開發計劃的是中閏沐》 的文稿, 使我異常驚奇且如獲至寶:因為在此以前,全世界公認最早提出長江三峽開發計劃的是外國人、為“改寫曆史”,我立即建議這家行業報在頭版顯要位置發表朱文, 並配發附件影印件加編者按,以正視聽。
遺憾的是,這家報社未采納我這個小人物的意見。
於是,近一年時間後,朱成章先生的這篇文章在我的新崗位----《 葛洲壩報》首次披露。沒幾天,《 湖北日報》 頭版轉截,全國許多報刊亦相繼轉載或摘登。
史實是這樣的----
1932年10月,由國民政府建委會發起,組織長江上遊水力發電勘測隊。由電氣工程師揮震、水力工程師曹瑞芝、水利工程師宋希尚3 人籌組。楊子江水道管理委員會派美籍測量總工程師史篤培(g •;; g , stroebe )參加。
這位史先生,便是第一位參與三峽工程的美國人。
勘測隊從10 月底入三峽,於1933 年3 月,向國民政府提交了老楊子江上遊水力發電勘測報告》 :主張在葛洲壩和黃陵廟(令三峽壩址)各建一座滾水壩。
1944 年4 月,中國政府戰時生產局美籍顧問、經濟學家潘綏(g •;; g •;; pa , shal ) ,提出《 利用美貸籌建中國水力發電廠與清償貸款方法》 的報告,建議向美國貸款9 億美元,在三峽修建1000萬千瓦水力發電廠及年產500 萬噸的化肥廠,利用廉價水電製造化肥,向美國出口,15年內還清債務。
享譽全球的壩工專家薩凡奇,1944 年和1945年兩次來華,醉心中國三峽工程的故事,許多人已經知道了。不再贅述。
1970 年代中美建交後,中美專家在三峽工程技術方麵的合作與交流十分頻繁:
1980 年3 月,美國政府水電代表團來華,簽署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水力發電和有關的水資源利用合作議定書》。提出雙方專家互訪,商定水資源合作利用和三峽工程科技合作項目,探討三峽工程設計方案。 1980 年10 月,中國代表團訪美,考察墾務局、陸軍工程師團及田納西河流域工程局等單位。
1981 年4 月,美國代表團訪華並提出三峽綜合考察報告。
1982 年9 月,中美兩國政府在華盛頓簽訂合作議定書《 附件二》 。
1983 年10 月,中國水電部三峽代表團訪美,討論三峽工程通航、投資及工期、50 萬千瓦大型水輪機組等問題。
1984 年6 月,美國墾務局三峽代表團訪華並到長委會工作。此後,在兩年內,多次派專家來華就諸多問題進行廣泛磋商。
1985 年7 月,美國內政部部長助理富爾曼、墾務局副局長威柏爾等向我國水電部提交三峽工程合作建議書。
1986 年後,美國墾務局,陸軍工程師團、田納西河流域工程局三大水利係統,石韋公司諮詢代表團、加利福尼亞州、猶他州等水資源代表團及世界銀行,國際大壩委員會等國際組織中的美籍專家,先後多次多批來三峽壩址考察和到葛洲壩考觀訪問。
*中蘇合作
眾所周知,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蘇兩國在三峽工程技術方麵的合作,分兩個時期,50 年代和80 年代。
50 年代的合作,據長委會負責人介紹:是“老大哥”似的同誌間的合作:
1954 年,中國遭受長江特大洪災之後,於年底商請蘇聯政府派專家來華,協助編製長江流域規劃。
1955 年3 月,中蘇雙方簽訂聘請蘇聯專家合同,當年6 月,首批專家來華查勘三峽,建議對美人沱、太平溪、黃陵廟等斷麵進行鑽孔勘探。
1956 年2 月,蘇聯電站部專家瓦西連柯來華,了解長江流域規劃,商議技術援助方案。
1956 年7 月,蘇聯航測隊百餘人連同十餘架飛機,來長江流域航拍。
1956 年8 月,蘇聯地質專家波波夫等,與中國地質學家侯德封等組成鑒定委員會,對三峽壩址工程地質進行鑒定,10月提交鑒定報告。
1959 年5 月,蘇聯駐軍使館經濟聯絡局負責人符明,召集在華專家26 人,
對長委會提出的《 三峽水利樞紐初步設計要點報告》 進行評盡討論,提出書麵意見,一致認為:《 報告》 論證是充分的,並同意選擇三鬥坪壩址。
同年5 月25 日,長委會蘇聯專家組織組長巴克塞耶夫說:“三峽壩線等問題已解決,可以開始施工準備了。”然而,由於誰都清楚的原因,1960年蘇聯政府單方麵決定撤走全部在華專家,8 月中旬,在長委會工作的蘇聯專家全部“拜拜了… …”
進入80 年代,尤其是三峽工程重新論證後,蘇聯政府與我國政府的關係又有所改善。
1988 年,蘇聯全蘇動力機械出口公司曾兩次派水輪發電專家組來我國三峽考察。
兩批代表團在參觀了葛洲壩電站和三峽壩址後,與中國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有關專家進行了技術交流,希望就三峽工程進行科技合作,
1988 年8 月及109 。年10 月,中國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應蘇聯全蘇動力機械出口公司邀請,亦曾先後兩次派專家組迴訪,彼此就共同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了廣泛地交流。
*中加合作
中國政府首次向加拿大政府及世界提供三峽工程建設信息是1984 年l 月。兩國政府於1984 年11 月、1985 年6 月達成協議,先後兩次簽署備忘錄。
1985 年11 月加拿大國際項目管理集團----長江聯營公司(cyjv )成立;
1986 年6 月,中國水電部和加拿大國際開發署代表兩國政府,正式聘用cy jv 進行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cyjv 由加拿大拉瓦林、snc 和愛克爾斯3 家著名的私營諮詢公司和魁北克省水電局、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水電局聯合組成。
在進行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時,據權威人士透露:成立了以中國水電部代表潘家錚為主席、世界銀行代表南亞為副主席、中國水電部代表趙傳紹及加拿大國際開發署代表漢斯為成員的指導委員會,聘請國際著名的水電工程設計、施工、泥沙、機電、生態、環境、地質與經濟財務等方麵的專家共13 人,組成國際諮詢專家組,參與指導和監督,對cyjv 成員進行審查。
據統計:加拿大來中國的專家109 人,中國去加拿大的專家有69 位。gyjv 對各個專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於1988年1 月提出《 三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 ,共11 卷正文, 51 個附錄。
該報告的主要結論是:三峽工程技術上是可行的,經濟、財務上是合理的,不存在影響工程環境可行性的問題。建議早日興建。
cyjv 推薦的方案是:壩頂高程185 米,正常蓄水位165米,防洪限製水位140米,電站總裝機容量1675萬千瓦,總工期18年,第一批機組發電12 年。
*中日合作
日本首次派代表接觸中國三峽工程是1986 年1 月中旬。
其電源開發株式會社海外技術協力部部長森木時夫率團來三峽考察時,興趣極大,建議派員長駐三峽,希望與中國加強經濟和技術方麵的合作,
1986年10年25日,日本大成土木建設株式會社駐北京代表參觀葛洲壩和三峽壩址,亦希望在三峽工程建設中與中方密切合作(大成公司在我國雲南魯布格引水工程國際招標中,以8463 萬元低標中標,與水電部十四局合作,曾形成著名的“魯布格衝擊” )。
1987年10 月,以鬆延洋本為團長的日本水資源代表團,11月以水野光章為團長的日本建設省代表團先後考察三峽,亦表達了希望與中方加強科技交流與諮詢合作的強烈願望。
*外國人關心三峽工程,目的何在?
不言而愉,眾多的外國政府、國際組織關心中國的三峽工程,除了一個錢字,有些國家還有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本來,這篇《 內與外》弄到這裏,該打住了。但三峽工程議案即將在全國人大最後審議通過,‘上馬”可謂既定。在對待外國人的“熱心”的問題上,我們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因為在中國曆史上與外國人打交道吃虧上當的事件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殊不知就在國務院1984年原則批準長委會提出的三峽150方案,國內反對派掀起一場史無前例的大爭論時,美國《工程新聞紀錄》,便發表題為“尚未得到的水電美差”的文章,表達了欲在中國掙錢的願望。但在1980年,美國政府第一個訪向中國的代表團團長弗裏曼返美後卻得意地宣外:“我想我們的代表團成功地取消了揚子江上遊高213米的大壩方案,那裏的一些工程師已與這個方案戀愛了20 多年”。
這個代表團當時與水電部副部長李銳先生進行過直接對話,李銳先生作為三峽工程“替代方案”的創始人和反對派代表人物,無論在其《 論三峽工程》 一書,還是呈送中央領導人的意見書裏,曾多次引用和表達美國人的觀點。顯而易見,他是讚成美國人的意見的,而美國人卻說,自己“成功扼殺了三峽工程……”
當然,我們也不能說美國所有人都對中國的三峽工程懷有政治用心。否則,1980 年後,他們就不再與中國有關部門打交道了。恰恰相反,眾多的國際機構興致勃勃參與三峽工程的研究,其著眼點都在一個錢字上麵。
中國不是有句俗話,叫“花錢買經驗”麽?我們搞改革開放,就是要引進和借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吸收外國人發展經濟的經驗,使其化為“中國特色”,三峽工程在技術上與國際組織進行廣泛交流與合作,正是為了更慎重地進行比較和鑒別,為重新論證提供國際參照,以利最後定奪。
讀者諸君也許己經發現:經過我國數百名專家重新論證最後推薦的三峽工程方案,與加拿大cyjv 提供的權威性報告,何其相似!
試想:這種有利於最高決策機關作出決定的重大工程方案,有著國際性權威諮詢機構提供國際參照,由此產生共識,不可以避免失誤和少犯曆史性的錯誤麽?
“拿來主義”並沒有錯。問題是怎麽個“拿法”!
( 1992年2 月23 日於廢思堂)
這篇《 內與外》 ,著重披露三峽工程之國際合作。
*中美合作
介紹中美合作之前,筆者披露一件舊事:1984 年春,我在一家行業報協助編輯一套叢書,與水電部計劃司朱成章先生相識。他非但是一位水電專家,而且是一位熱心的讀者和撰稿人。一天,他拿出篇《 最早擬定長江三峽開發計劃的是中閏沐》 的文稿, 使我異常驚奇且如獲至寶:因為在此以前,全世界公認最早提出長江三峽開發計劃的是外國人、為“改寫曆史”,我立即建議這家行業報在頭版顯要位置發表朱文, 並配發附件影印件加編者按,以正視聽。
遺憾的是,這家報社未采納我這個小人物的意見。
於是,近一年時間後,朱成章先生的這篇文章在我的新崗位----《 葛洲壩報》首次披露。沒幾天,《 湖北日報》 頭版轉截,全國許多報刊亦相繼轉載或摘登。
史實是這樣的----
1932年10月,由國民政府建委會發起,組織長江上遊水力發電勘測隊。由電氣工程師揮震、水力工程師曹瑞芝、水利工程師宋希尚3 人籌組。楊子江水道管理委員會派美籍測量總工程師史篤培(g •;; g , stroebe )參加。
這位史先生,便是第一位參與三峽工程的美國人。
勘測隊從10 月底入三峽,於1933 年3 月,向國民政府提交了老楊子江上遊水力發電勘測報告》 :主張在葛洲壩和黃陵廟(令三峽壩址)各建一座滾水壩。
1944 年4 月,中國政府戰時生產局美籍顧問、經濟學家潘綏(g •;; g •;; pa , shal ) ,提出《 利用美貸籌建中國水力發電廠與清償貸款方法》 的報告,建議向美國貸款9 億美元,在三峽修建1000萬千瓦水力發電廠及年產500 萬噸的化肥廠,利用廉價水電製造化肥,向美國出口,15年內還清債務。
享譽全球的壩工專家薩凡奇,1944 年和1945年兩次來華,醉心中國三峽工程的故事,許多人已經知道了。不再贅述。
1970 年代中美建交後,中美專家在三峽工程技術方麵的合作與交流十分頻繁:
1980 年3 月,美國政府水電代表團來華,簽署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水力發電和有關的水資源利用合作議定書》。提出雙方專家互訪,商定水資源合作利用和三峽工程科技合作項目,探討三峽工程設計方案。 1980 年10 月,中國代表團訪美,考察墾務局、陸軍工程師團及田納西河流域工程局等單位。
1981 年4 月,美國代表團訪華並提出三峽綜合考察報告。
1982 年9 月,中美兩國政府在華盛頓簽訂合作議定書《 附件二》 。
1983 年10 月,中國水電部三峽代表團訪美,討論三峽工程通航、投資及工期、50 萬千瓦大型水輪機組等問題。
1984 年6 月,美國墾務局三峽代表團訪華並到長委會工作。此後,在兩年內,多次派專家來華就諸多問題進行廣泛磋商。
1985 年7 月,美國內政部部長助理富爾曼、墾務局副局長威柏爾等向我國水電部提交三峽工程合作建議書。
1986 年後,美國墾務局,陸軍工程師團、田納西河流域工程局三大水利係統,石韋公司諮詢代表團、加利福尼亞州、猶他州等水資源代表團及世界銀行,國際大壩委員會等國際組織中的美籍專家,先後多次多批來三峽壩址考察和到葛洲壩考觀訪問。
*中蘇合作
眾所周知,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蘇兩國在三峽工程技術方麵的合作,分兩個時期,50 年代和80 年代。
50 年代的合作,據長委會負責人介紹:是“老大哥”似的同誌間的合作:
1954 年,中國遭受長江特大洪災之後,於年底商請蘇聯政府派專家來華,協助編製長江流域規劃。
1955 年3 月,中蘇雙方簽訂聘請蘇聯專家合同,當年6 月,首批專家來華查勘三峽,建議對美人沱、太平溪、黃陵廟等斷麵進行鑽孔勘探。
1956 年2 月,蘇聯電站部專家瓦西連柯來華,了解長江流域規劃,商議技術援助方案。
1956 年7 月,蘇聯航測隊百餘人連同十餘架飛機,來長江流域航拍。
1956 年8 月,蘇聯地質專家波波夫等,與中國地質學家侯德封等組成鑒定委員會,對三峽壩址工程地質進行鑒定,10月提交鑒定報告。
1959 年5 月,蘇聯駐軍使館經濟聯絡局負責人符明,召集在華專家26 人,
對長委會提出的《 三峽水利樞紐初步設計要點報告》 進行評盡討論,提出書麵意見,一致認為:《 報告》 論證是充分的,並同意選擇三鬥坪壩址。
同年5 月25 日,長委會蘇聯專家組織組長巴克塞耶夫說:“三峽壩線等問題已解決,可以開始施工準備了。”然而,由於誰都清楚的原因,1960年蘇聯政府單方麵決定撤走全部在華專家,8 月中旬,在長委會工作的蘇聯專家全部“拜拜了… …”
進入80 年代,尤其是三峽工程重新論證後,蘇聯政府與我國政府的關係又有所改善。
1988 年,蘇聯全蘇動力機械出口公司曾兩次派水輪發電專家組來我國三峽考察。
兩批代表團在參觀了葛洲壩電站和三峽壩址後,與中國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有關專家進行了技術交流,希望就三峽工程進行科技合作,
1988 年8 月及109 。年10 月,中國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應蘇聯全蘇動力機械出口公司邀請,亦曾先後兩次派專家組迴訪,彼此就共同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了廣泛地交流。
*中加合作
中國政府首次向加拿大政府及世界提供三峽工程建設信息是1984 年l 月。兩國政府於1984 年11 月、1985 年6 月達成協議,先後兩次簽署備忘錄。
1985 年11 月加拿大國際項目管理集團----長江聯營公司(cyjv )成立;
1986 年6 月,中國水電部和加拿大國際開發署代表兩國政府,正式聘用cy jv 進行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cyjv 由加拿大拉瓦林、snc 和愛克爾斯3 家著名的私營諮詢公司和魁北克省水電局、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水電局聯合組成。
在進行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時,據權威人士透露:成立了以中國水電部代表潘家錚為主席、世界銀行代表南亞為副主席、中國水電部代表趙傳紹及加拿大國際開發署代表漢斯為成員的指導委員會,聘請國際著名的水電工程設計、施工、泥沙、機電、生態、環境、地質與經濟財務等方麵的專家共13 人,組成國際諮詢專家組,參與指導和監督,對cyjv 成員進行審查。
據統計:加拿大來中國的專家109 人,中國去加拿大的專家有69 位。gyjv 對各個專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於1988年1 月提出《 三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 ,共11 卷正文, 51 個附錄。
該報告的主要結論是:三峽工程技術上是可行的,經濟、財務上是合理的,不存在影響工程環境可行性的問題。建議早日興建。
cyjv 推薦的方案是:壩頂高程185 米,正常蓄水位165米,防洪限製水位140米,電站總裝機容量1675萬千瓦,總工期18年,第一批機組發電12 年。
*中日合作
日本首次派代表接觸中國三峽工程是1986 年1 月中旬。
其電源開發株式會社海外技術協力部部長森木時夫率團來三峽考察時,興趣極大,建議派員長駐三峽,希望與中國加強經濟和技術方麵的合作,
1986年10年25日,日本大成土木建設株式會社駐北京代表參觀葛洲壩和三峽壩址,亦希望在三峽工程建設中與中方密切合作(大成公司在我國雲南魯布格引水工程國際招標中,以8463 萬元低標中標,與水電部十四局合作,曾形成著名的“魯布格衝擊” )。
1987年10 月,以鬆延洋本為團長的日本水資源代表團,11月以水野光章為團長的日本建設省代表團先後考察三峽,亦表達了希望與中方加強科技交流與諮詢合作的強烈願望。
*外國人關心三峽工程,目的何在?
不言而愉,眾多的外國政府、國際組織關心中國的三峽工程,除了一個錢字,有些國家還有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本來,這篇《 內與外》弄到這裏,該打住了。但三峽工程議案即將在全國人大最後審議通過,‘上馬”可謂既定。在對待外國人的“熱心”的問題上,我們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因為在中國曆史上與外國人打交道吃虧上當的事件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殊不知就在國務院1984年原則批準長委會提出的三峽150方案,國內反對派掀起一場史無前例的大爭論時,美國《工程新聞紀錄》,便發表題為“尚未得到的水電美差”的文章,表達了欲在中國掙錢的願望。但在1980年,美國政府第一個訪向中國的代表團團長弗裏曼返美後卻得意地宣外:“我想我們的代表團成功地取消了揚子江上遊高213米的大壩方案,那裏的一些工程師已與這個方案戀愛了20 多年”。
這個代表團當時與水電部副部長李銳先生進行過直接對話,李銳先生作為三峽工程“替代方案”的創始人和反對派代表人物,無論在其《 論三峽工程》 一書,還是呈送中央領導人的意見書裏,曾多次引用和表達美國人的觀點。顯而易見,他是讚成美國人的意見的,而美國人卻說,自己“成功扼殺了三峽工程……”
當然,我們也不能說美國所有人都對中國的三峽工程懷有政治用心。否則,1980 年後,他們就不再與中國有關部門打交道了。恰恰相反,眾多的國際機構興致勃勃參與三峽工程的研究,其著眼點都在一個錢字上麵。
中國不是有句俗話,叫“花錢買經驗”麽?我們搞改革開放,就是要引進和借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吸收外國人發展經濟的經驗,使其化為“中國特色”,三峽工程在技術上與國際組織進行廣泛交流與合作,正是為了更慎重地進行比較和鑒別,為重新論證提供國際參照,以利最後定奪。
讀者諸君也許己經發現:經過我國數百名專家重新論證最後推薦的三峽工程方案,與加拿大cyjv 提供的權威性報告,何其相似!
試想:這種有利於最高決策機關作出決定的重大工程方案,有著國際性權威諮詢機構提供國際參照,由此產生共識,不可以避免失誤和少犯曆史性的錯誤麽?
“拿來主義”並沒有錯。問題是怎麽個“拿法”!
( 1992年2 月23 日於廢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