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急與緩——三峽工程快建緩建和不建的方案比較
“吵”出來的世界之最 作者:三峽纖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峽工程,說急,已急了36 年。《 人民日報》 36 年前就曾在頭版頭條位置刊登消息:“長江水利資源查勘工作結束”, 把三峽工程的上馬氣氛引向高潮。
三峽工程,講慢,卻慢了半個多世紀。自最早擬定三峽開發計劃的中國人惲震、美國人薩凡奇到如今的林一山、魏廷錚、潘家錚、李伯寧、陳賡儀… … 光陰茬冉,歲月如流—— 這《江與堤》、《 人與峽》、《 高與低》(水位之爭入《 疏與淤》(泥沙問題)、《 難與易》(移民問題)、《 費與省》(投資問題》…… 攪擾著多少人的夢啊!
筆者接著撰寫這篇《急與緩》的文稿,實在是不大情願:因為我是葛洲壩人,又從事新聞工作多年,雖不敢說對長江三峽和葛洲壩的情況了若指掌,但落筆行文絕不會寫瞎話和空話;不情願寫卻又不得不寫,是出於一個普通公民和新聞工作者的良知和責任——三峽工程“不上不下”狀態,耽誤的豈止是金錢?它,耽誤了一輩年輕人的寶貴青春啊,長江和三峽作證!
試問:物資和財產有價,青春和生命何價?!
*急上三峽,急什麽?
關於長江的洪災,已有許多文章見諸報刊,無須贅述了。如今,嚴酷的現實
擺在我們麵前:“萬裏長江,險在荊江”,荊江 大堤因曆史原因造成的南高北低
的危險局麵,令許多水利專家夜不能寢;這段險堤,隻能抵禦20年一遇洪水…… 負責長江流域規劃治理的“總工程師”林一山,自青壯年就喊叫“狼來了”,
30 多年過去,他已老了,但他仍在提醒著呐減著:千萬不能抱僥幸心理,不建
三峽,荊江大堤終會決口……
1991 年的夏季,長江中下遊的悲劇發生了。
誰能保證,長江上遊的悲劇不會發生呢?洪水無情,1981 年的特大洪峰已使
荊江大堤險象環生、武漢三鎮如頂水缸…… 如果1870 年型千年一遇特大洪峰
再度來臨,我們怎麽辦?
—— 修三峽,首要的任務是防洪,如何不急?!
原水電部長錢正英曾經歎息:“萬裏長江滾滾流,流的都是煤和油。”
原能源部部長黃毅誠發表的《從發電效益看三峽工程》的長文,指出:三峽
水電站發電能力巨大,技術經濟指標優良,其年發電量840 億千瓦小時,等於
建國以來建成的80 餘座大中型水電站1990 年度的總和;三峽水電站是華中、
華東地區現實可行、經濟合理的電源,它建成後,可節煤4200 一5000 萬噸,
華東地區能源短缺的現狀急需三峽實現“西電東送”加以解決,三峽水電站地理位置適中,將是形成全國性聯合電網的支柱。
黃毅誠部長說:大電網有如下好處:有利於優化電源結構,充分利用水能;可利用各地區之間的時差和負荷特性,取得錯峰效益,可取得各流域水電站之間的相互補償效益。可減少備用裝機容量。
黃毅誠認為:“不論從我國能源工業的發展需要,還是從提高經濟效益來考慮,三峽工程都是一個難得的好的水電站項目,為實現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應
該盡早列為國家近期興建項目。
——修三峽,關係國民經濟發展和宏偉戰略目標的實現,如何不急?
目前,長江上遊重慶以下,隻可通行3000噸級船隊,中遊宜昌至臨湘能通行6000~8000噸級船隊;臨湘至漢口可通行萬噸級船隊。1985年幹線港口吞吐量已達2。3億噸,據專家預測,到200o 年其吞吐量將會達到小4。8億噸。
葛洲壩工程建成後,抬高上遊水位20 多米,已淹沒暗礁險灘19 處,大大提高了航行的安全,改善了三峽航運條件。三峽航行時間縮短,運輸成本降低,上行船隻自宜昌到巴東可減少3 小時行程,下行船隻可節省7小時之多。
眾所周知.重慶至宜昌全光660 公裏,俗稱川江。葛洲壩這種低壩徑流式電站,縱然抬高水頭20 多米,對於整個川江航運條件的改善,無能為力。三峽工程175 米方案實施後,體現航運效益的中心問題是萬噸級船隊渝漢直達。
重慶乃西南地區之經濟中心,據專家介紹,該地區通過長江出川的物資約60 %要經過重慶港。九龍坡是日前重慶港最主要的水鐵聯運作業區和運往武漢以及下遊物資的主要集散地。實現萬噸級航隊渝漢直達將有利於重慶及西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在西南出川運時大幅度增長的愉況下,隻有大量使用萬噸級船隊,現在的葛洲壩船閘和三峽工程的通航建築物以及今後的川江航道、港口的通過能力才能適應航運發展的需要。
葛洲壩船閘的設計年通過能力,近期為2500 萬噸,遠期為5 000 萬噸,而川江航道目前的年通航能力甚低,為什麽?
——西南物資葫盼三峽大壩改善航運條件早“出嫁”,如何不急?!
*唿籲緩建三峽,擔心什麽?
急與緩,是一對矛盾,針鋒相對擺在三峽工程座談或論證會上,數十年難分
勝負。
所謂緩者,即慢上三峽或不上三峽是也。
緩上派和反對派的主要理由是什麽呢?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擔心國家財力無法承受。持不同意見者,各持已見,各算各的賬;有人說
300 億,有人說600 億也打不住,還有人算出800億,甚至還有1000 億的算法。
擔心發生戰爭,大壩被毀。反時派認為,以要世界不安宇,存在戰爭危險,
就不能考慮修三峽;在國防力量尚不能確保大壩安全時,修三峽不是明智之舉。
認為三峽大壩防洪效益低(指150方案),為了發電,可在支流築壩,搞“替
代方案”。反對派認為,因泥沙問題不能圓滿解決,三峽水庫興建後很快就會被
泥沙淤滿,今後談不上什麽防洪效益,航運效益也很差,甚至,有萬能使長江變
成“駝背”(有一段會被泥沙淤塞);如果僅僅考慮發電,則可用支流20個電站
替代三峽工程。
弊大於利,利在明處,弊在暗處。反對者認為:興建三峽工程移民難度太大。
文物風若破壞嚴重,生態環境大受影響,甚至可能誘發地震;三峽工程對航運利
少弊多;三峽水庫下泄清水後,荊江河段的格向衝刷可能危及荊江大堤安全,增
加武漢洪水威脅……
*論證,早建與晚建方案比較
最近,著名水利專家張光鬥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題目是《長江三峽工程宜早日興建》,觀點十分明確。
去年底,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慕華率團實地考察三峽後,建議國務院盡早將三峽建設方案提交人大審議;全國省長考察團考察三峽後,認為該工程關係全國造福當代惠及子孫,建議國家盡早決策興建;政協副主席王光英率團考察三峽後,也提議盡早安排興建三峽工程。
早上三峽,己成為舉國上下絕大多數炎黃子孫的共同心願,因為眾多專家和國家領導人對三峽工程己經形成共識,得出最終結論:三峽工程對我國四化建設是必要的,工程技術可行,經濟上合理,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
為什麽說“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呢?
研究早建、晚建和不建三峽工程方案,是在滿足同一國民經濟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的。具體講,晚建和不建三峽工程方案,防洪要計算其遭受洪災損失的差別,發電要計算“替代方案”所需的費用,航運要計算替代措施費用。三峽工程綜合經濟評價專家組遊吉壽先生介紹說:“為此,要先分別計算了防洪、發電和航運三個方案早建三峽、推遲12 年建設和不建三峽的現值,然後進行綜合分析,以費用現值最小為準則,得出早建、晚建和不建的最佳選擇。”
1、防洪方麵:其費用差別在於方案間減少的洪災損失。早建三峽比不建三峽方案,減少洪災損失總折現值為55。88 億元;早建比晚建方案減少洪災損失為32。1億元。
2 、發電方麵;
方案 費用總現值 與早建方案的差值
早建 1876。6 億元 0
晚建 1914。5 億元 37。9億元
不建 1924。5 億元 47。9 億元
由此可見,早建方案節約的費用總現值為37。9 億元和47。9 億元。
3 、航運方麵(年水運4300萬噸,鐵運700 萬噸方案)
方案 費用總現值 與早建方案的差值
早建 32。1 億元
晚建 34。9 億元 2。8 億元
不建 38。5 億元 6。4 億元
●綜合比較如下:
方案 合計費用總現值 與早建方案的差值
早建 1908。7 億元 o
晚建 1981。4 億元 72。7 億元
不建 2018。8 億元 110。1 億元
●結論:三個方案中早建方案總現值最小,說明是最佳方案。晚建費用現值雖比早建大,但晚建優於不建。
遊吉壽先生說:“分析三個方案的費用流程,早建方案比不建方案初期有9 年時間(假定1989 一1997 )要多投入,累計多投入79 。4 億元(靜態值),其中1993 年費用差值最大,當年多投入13。9 億元。1998 年以後與此相反,不建方案多投入,到2002 年5 年內早建方案少投的費用可以抵銷前9 年多投入的費用。自此以後,不建方案多投的費用逐年增大,到2011年,不建方案多投入的費用累計達377。1 億元,相當於三峽工程的全部投資。晚建方案的費用流程,在前期幾乎與不建方案一樣,與早建方案比,到2002 年早建方案也可以抵消前期多投入的費用。”
在進行“靜態指標分析”和“不確定性分析”後,遊吉壽又介紹了財務評價。他認為:“采用1988 年價格,假定的早建開工改為1992 年,其財務評價指標仍然是好的。價格變動,推遲3 年開工,不影響三峽工程的財務可行性。隻是上網電價由樂3 分每千瓦小時提高到12 分,這是投入物價格上升,上網電價(產出物價格)也應相應提高的結果”。
*建三峽,國家沒經濟能力承擔嗎?
按1986 年價格計算,三峽工程總投資為361。1 億元。首先,讓我們看看
三峽工程投資占施工期內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比例。據國家有關部門
1986 年預測:1989 ~2008年,國民生產總值累計為494492 億元,國民收入
累計為294258 億元,三峽靜態投資占同期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0 。73 ‰
和1。23 ‰。
那麽寶鋼的情況呢2?
寶鋼一期工程(1978~1987)總投資占施工期國民生產總和國民收入的2。16
%。和2。54 %。。
攀鋼基地(1965~1974 ),總投資占施工期國民收入1。55 %。。
難道說,我們當年有能力建設寶鋼和攀鋼這樣的大工程,現在卻沒有能力建
設大三峽工程?
說國力不能承擔三峽工程,如何評價改革開放10 年來的巨大成就呢?難道
有誰認為,10 年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實力不是增強而是削弱了麽?
*建三峽,資金籌措有辦法
三峽工程從第12 年起機組開始陸續投產,工程本身發揮效益,可以將其盈利用於後期建設,因而籌措三峽工程建設資金的關鍵是前12 年.按電價9。3分每千瓦小時算,前12 年需要資金180。3 億元,年平均12 。8 億元,其籌措方案如下:
1 、國家基建投資
2 、國外貸款
3 、國內貸款
4 、發行質券
眾所周知,葛洲壩電廠全麵投產後,每年上交利稅頗為可觀。本著“以電養
電”原則,三峽工程前期開工資金即可以從葛洲壩電廠創造的利稅中不斷補充。葛洲壩工程本來就是三峽工程的組成部份,用葛洲壩賺的錢投入三峽工程建設,三峽電站投產後,葛洲壩電廠的保證出力將大大提高,發電量可以從現在年均159 億千瓦時提高到200 億千瓦時。如此良性循環,難道不好麽?
這篇《急與緩》,寫到這裏應該打住了,既然“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那麽,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為興建三峽工程出謀獻策——為跨世紀的宏偉大業作出你該作的貢獻吧t
——讓我們擁抱長江!擁抱21 世紀!!
(1992 年元月上旬於葛洲壩》
三峽工程,講慢,卻慢了半個多世紀。自最早擬定三峽開發計劃的中國人惲震、美國人薩凡奇到如今的林一山、魏廷錚、潘家錚、李伯寧、陳賡儀… … 光陰茬冉,歲月如流—— 這《江與堤》、《 人與峽》、《 高與低》(水位之爭入《 疏與淤》(泥沙問題)、《 難與易》(移民問題)、《 費與省》(投資問題》…… 攪擾著多少人的夢啊!
筆者接著撰寫這篇《急與緩》的文稿,實在是不大情願:因為我是葛洲壩人,又從事新聞工作多年,雖不敢說對長江三峽和葛洲壩的情況了若指掌,但落筆行文絕不會寫瞎話和空話;不情願寫卻又不得不寫,是出於一個普通公民和新聞工作者的良知和責任——三峽工程“不上不下”狀態,耽誤的豈止是金錢?它,耽誤了一輩年輕人的寶貴青春啊,長江和三峽作證!
試問:物資和財產有價,青春和生命何價?!
*急上三峽,急什麽?
關於長江的洪災,已有許多文章見諸報刊,無須贅述了。如今,嚴酷的現實
擺在我們麵前:“萬裏長江,險在荊江”,荊江 大堤因曆史原因造成的南高北低
的危險局麵,令許多水利專家夜不能寢;這段險堤,隻能抵禦20年一遇洪水…… 負責長江流域規劃治理的“總工程師”林一山,自青壯年就喊叫“狼來了”,
30 多年過去,他已老了,但他仍在提醒著呐減著:千萬不能抱僥幸心理,不建
三峽,荊江大堤終會決口……
1991 年的夏季,長江中下遊的悲劇發生了。
誰能保證,長江上遊的悲劇不會發生呢?洪水無情,1981 年的特大洪峰已使
荊江大堤險象環生、武漢三鎮如頂水缸…… 如果1870 年型千年一遇特大洪峰
再度來臨,我們怎麽辦?
—— 修三峽,首要的任務是防洪,如何不急?!
原水電部長錢正英曾經歎息:“萬裏長江滾滾流,流的都是煤和油。”
原能源部部長黃毅誠發表的《從發電效益看三峽工程》的長文,指出:三峽
水電站發電能力巨大,技術經濟指標優良,其年發電量840 億千瓦小時,等於
建國以來建成的80 餘座大中型水電站1990 年度的總和;三峽水電站是華中、
華東地區現實可行、經濟合理的電源,它建成後,可節煤4200 一5000 萬噸,
華東地區能源短缺的現狀急需三峽實現“西電東送”加以解決,三峽水電站地理位置適中,將是形成全國性聯合電網的支柱。
黃毅誠部長說:大電網有如下好處:有利於優化電源結構,充分利用水能;可利用各地區之間的時差和負荷特性,取得錯峰效益,可取得各流域水電站之間的相互補償效益。可減少備用裝機容量。
黃毅誠認為:“不論從我國能源工業的發展需要,還是從提高經濟效益來考慮,三峽工程都是一個難得的好的水電站項目,為實現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應
該盡早列為國家近期興建項目。
——修三峽,關係國民經濟發展和宏偉戰略目標的實現,如何不急?
目前,長江上遊重慶以下,隻可通行3000噸級船隊,中遊宜昌至臨湘能通行6000~8000噸級船隊;臨湘至漢口可通行萬噸級船隊。1985年幹線港口吞吐量已達2。3億噸,據專家預測,到200o 年其吞吐量將會達到小4。8億噸。
葛洲壩工程建成後,抬高上遊水位20 多米,已淹沒暗礁險灘19 處,大大提高了航行的安全,改善了三峽航運條件。三峽航行時間縮短,運輸成本降低,上行船隻自宜昌到巴東可減少3 小時行程,下行船隻可節省7小時之多。
眾所周知.重慶至宜昌全光660 公裏,俗稱川江。葛洲壩這種低壩徑流式電站,縱然抬高水頭20 多米,對於整個川江航運條件的改善,無能為力。三峽工程175 米方案實施後,體現航運效益的中心問題是萬噸級船隊渝漢直達。
重慶乃西南地區之經濟中心,據專家介紹,該地區通過長江出川的物資約60 %要經過重慶港。九龍坡是日前重慶港最主要的水鐵聯運作業區和運往武漢以及下遊物資的主要集散地。實現萬噸級航隊渝漢直達將有利於重慶及西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在西南出川運時大幅度增長的愉況下,隻有大量使用萬噸級船隊,現在的葛洲壩船閘和三峽工程的通航建築物以及今後的川江航道、港口的通過能力才能適應航運發展的需要。
葛洲壩船閘的設計年通過能力,近期為2500 萬噸,遠期為5 000 萬噸,而川江航道目前的年通航能力甚低,為什麽?
——西南物資葫盼三峽大壩改善航運條件早“出嫁”,如何不急?!
*唿籲緩建三峽,擔心什麽?
急與緩,是一對矛盾,針鋒相對擺在三峽工程座談或論證會上,數十年難分
勝負。
所謂緩者,即慢上三峽或不上三峽是也。
緩上派和反對派的主要理由是什麽呢?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擔心國家財力無法承受。持不同意見者,各持已見,各算各的賬;有人說
300 億,有人說600 億也打不住,還有人算出800億,甚至還有1000 億的算法。
擔心發生戰爭,大壩被毀。反時派認為,以要世界不安宇,存在戰爭危險,
就不能考慮修三峽;在國防力量尚不能確保大壩安全時,修三峽不是明智之舉。
認為三峽大壩防洪效益低(指150方案),為了發電,可在支流築壩,搞“替
代方案”。反對派認為,因泥沙問題不能圓滿解決,三峽水庫興建後很快就會被
泥沙淤滿,今後談不上什麽防洪效益,航運效益也很差,甚至,有萬能使長江變
成“駝背”(有一段會被泥沙淤塞);如果僅僅考慮發電,則可用支流20個電站
替代三峽工程。
弊大於利,利在明處,弊在暗處。反對者認為:興建三峽工程移民難度太大。
文物風若破壞嚴重,生態環境大受影響,甚至可能誘發地震;三峽工程對航運利
少弊多;三峽水庫下泄清水後,荊江河段的格向衝刷可能危及荊江大堤安全,增
加武漢洪水威脅……
*論證,早建與晚建方案比較
最近,著名水利專家張光鬥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題目是《長江三峽工程宜早日興建》,觀點十分明確。
去年底,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慕華率團實地考察三峽後,建議國務院盡早將三峽建設方案提交人大審議;全國省長考察團考察三峽後,認為該工程關係全國造福當代惠及子孫,建議國家盡早決策興建;政協副主席王光英率團考察三峽後,也提議盡早安排興建三峽工程。
早上三峽,己成為舉國上下絕大多數炎黃子孫的共同心願,因為眾多專家和國家領導人對三峽工程己經形成共識,得出最終結論:三峽工程對我國四化建設是必要的,工程技術可行,經濟上合理,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
為什麽說“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呢?
研究早建、晚建和不建三峽工程方案,是在滿足同一國民經濟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的。具體講,晚建和不建三峽工程方案,防洪要計算其遭受洪災損失的差別,發電要計算“替代方案”所需的費用,航運要計算替代措施費用。三峽工程綜合經濟評價專家組遊吉壽先生介紹說:“為此,要先分別計算了防洪、發電和航運三個方案早建三峽、推遲12 年建設和不建三峽的現值,然後進行綜合分析,以費用現值最小為準則,得出早建、晚建和不建的最佳選擇。”
1、防洪方麵:其費用差別在於方案間減少的洪災損失。早建三峽比不建三峽方案,減少洪災損失總折現值為55。88 億元;早建比晚建方案減少洪災損失為32。1億元。
2 、發電方麵;
方案 費用總現值 與早建方案的差值
早建 1876。6 億元 0
晚建 1914。5 億元 37。9億元
不建 1924。5 億元 47。9 億元
由此可見,早建方案節約的費用總現值為37。9 億元和47。9 億元。
3 、航運方麵(年水運4300萬噸,鐵運700 萬噸方案)
方案 費用總現值 與早建方案的差值
早建 32。1 億元
晚建 34。9 億元 2。8 億元
不建 38。5 億元 6。4 億元
●綜合比較如下:
方案 合計費用總現值 與早建方案的差值
早建 1908。7 億元 o
晚建 1981。4 億元 72。7 億元
不建 2018。8 億元 110。1 億元
●結論:三個方案中早建方案總現值最小,說明是最佳方案。晚建費用現值雖比早建大,但晚建優於不建。
遊吉壽先生說:“分析三個方案的費用流程,早建方案比不建方案初期有9 年時間(假定1989 一1997 )要多投入,累計多投入79 。4 億元(靜態值),其中1993 年費用差值最大,當年多投入13。9 億元。1998 年以後與此相反,不建方案多投入,到2002 年5 年內早建方案少投的費用可以抵銷前9 年多投入的費用。自此以後,不建方案多投的費用逐年增大,到2011年,不建方案多投入的費用累計達377。1 億元,相當於三峽工程的全部投資。晚建方案的費用流程,在前期幾乎與不建方案一樣,與早建方案比,到2002 年早建方案也可以抵消前期多投入的費用。”
在進行“靜態指標分析”和“不確定性分析”後,遊吉壽又介紹了財務評價。他認為:“采用1988 年價格,假定的早建開工改為1992 年,其財務評價指標仍然是好的。價格變動,推遲3 年開工,不影響三峽工程的財務可行性。隻是上網電價由樂3 分每千瓦小時提高到12 分,這是投入物價格上升,上網電價(產出物價格)也應相應提高的結果”。
*建三峽,國家沒經濟能力承擔嗎?
按1986 年價格計算,三峽工程總投資為361。1 億元。首先,讓我們看看
三峽工程投資占施工期內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比例。據國家有關部門
1986 年預測:1989 ~2008年,國民生產總值累計為494492 億元,國民收入
累計為294258 億元,三峽靜態投資占同期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0 。73 ‰
和1。23 ‰。
那麽寶鋼的情況呢2?
寶鋼一期工程(1978~1987)總投資占施工期國民生產總和國民收入的2。16
%。和2。54 %。。
攀鋼基地(1965~1974 ),總投資占施工期國民收入1。55 %。。
難道說,我們當年有能力建設寶鋼和攀鋼這樣的大工程,現在卻沒有能力建
設大三峽工程?
說國力不能承擔三峽工程,如何評價改革開放10 年來的巨大成就呢?難道
有誰認為,10 年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實力不是增強而是削弱了麽?
*建三峽,資金籌措有辦法
三峽工程從第12 年起機組開始陸續投產,工程本身發揮效益,可以將其盈利用於後期建設,因而籌措三峽工程建設資金的關鍵是前12 年.按電價9。3分每千瓦小時算,前12 年需要資金180。3 億元,年平均12 。8 億元,其籌措方案如下:
1 、國家基建投資
2 、國外貸款
3 、國內貸款
4 、發行質券
眾所周知,葛洲壩電廠全麵投產後,每年上交利稅頗為可觀。本著“以電養
電”原則,三峽工程前期開工資金即可以從葛洲壩電廠創造的利稅中不斷補充。葛洲壩工程本來就是三峽工程的組成部份,用葛洲壩賺的錢投入三峽工程建設,三峽電站投產後,葛洲壩電廠的保證出力將大大提高,發電量可以從現在年均159 億千瓦時提高到200 億千瓦時。如此良性循環,難道不好麽?
這篇《急與緩》,寫到這裏應該打住了,既然“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那麽,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為興建三峽工程出謀獻策——為跨世紀的宏偉大業作出你該作的貢獻吧t
——讓我們擁抱長江!擁抱21 世紀!!
(1992 年元月上旬於葛洲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