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案件跟刑事案件相比,追責時已經從輕發落了很多。
袁可立又根據相關規定,通過退還和平價贖迴的手段,將董家田產轉給貧民。
因為袁可立更精通律法,他的做法也同樣是在律法限定範圍以內,讓董家有苦說不出,也算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待到處理完畢,董家田產所剩已十不及其三,而貧民獲益頗多。這一次民變也就因此平息。
轉過年,八十六歲的董份和其孫三十六歲的董嗣成便相繼去世了,顯然都是在整件事情當中,驚恐憂心憤怒悲傷,負麵情緒過度。
崇禎聽完表情很奇怪,一時間也不知道該說什麽。
陳洪謐講完故事也陷入沉默,講到一半的時候他才反應過來,他為了把崇禎從牛角尖中引出來才轉移的話題,比原來的問題更容易讓人迷惘。但是既然講了,就實話實說,沒必要也不能隱瞞。
好一會兒,崇禎才道:“你這個故事我小時候也聽過,民間稱之為‘湖州案’,隻是我聽過的版本和你所講的,差距很大,我一時之間,也沒有反應過來。直到最後你說處理結果的時候,我才意識到你說的便是那湖州案。”
陳洪謐當然也聽說過民間傳說的版本,解釋道:“董家所在的烏程及周邊各縣,都屬於湖州境內。陛下所說的民間傳說,臣也聽過,董範兩家被描述的十惡不赦,被罷的官員被描述的不畏強權,最後結局是節寰公秉公辦理,懲戒了董範二家,將二家巧取豪奪的田地分給了百姓。民間傳說,自然是相關百姓流傳出去的,所言自然是站在百姓的立場上的,甚至這些傳說就是當時受益的險些民變的百姓傳出去的,當然要這麽描述。”
崇禎點點頭,又用有些飄忽的語氣問道:“董範兩家所做所為,真的都在律法的限度之內?”
陳洪謐沒有猶豫的點頭道:“董份是個老狐狸,為官時攀附嚴嵩,卻沒有跟嚴嵩一黨一起被清算,隻是被彈劾罷官,已經算是全身而退了。若非當年彈劾他的是歐陽一敬,或許都不一定會被牽連。”
崇禎聽到歐陽一敬的名字,表情也很驚奇。
歐陽一敬可以說是整個大明朝最傳奇,最有成就的言官,平生隻愛彈劾不法官員。歐陽一敬一生彈劾三品以上文武官員二十餘人,侯爵一人,伯爵兩人,全部成功,無一失敗。其中甚至包括在兩代權相嚴嵩、徐階間周旋不倒的太師高拱。直到高拱東山再起,歐陽一敬才隻好金盆洗手,辭官迴家。需要歐陽一敬彈劾才倒,甚至可以當成能力的體現。
陳洪謐繼續說道:“董份所為,從道德角度為人不齒,但其心胸和能力都是非同一般的。罷官迴家之後三十年間,從無怨憤不說,連沮喪失落都罕有,一直活到八十六歲高齡,可見其度量之大。連節寰公調查之後,都沒有發現其家有絲毫逾越律法之處,可見其人能力與治家之嚴謹。”
頓了頓又道:“節寰公是什麽樣的人陛下也知道。如若他家有絲毫違法之處,別說平日裏節寰公不會為他隱瞞,在當時的情況下,愁的就是找不到他家的錯處,更是會小事大辦,以平息民怨。在節寰公專門找他家錯處的時候,都還能無懈可擊,顯然其人平日治家,嚴謹到了極致。”
最後陳洪謐言語中有些唏噓:“董份在之後第二年就身死,與其說是悲憤過度,還不如說是他之前一年強撐著查漏補缺,和節寰公鬥法,心力交瘁而亡,畢竟是八十六歲高齡。”
崇禎聽後臉色越發嚴肅,如果這些官員為國為民辦事的時候也能這麽嚴謹,還愁什麽大明不能再次中興?可惜他們把幾乎全部精力都用來謀身了,工作中能投入三五分精力的已經是忠臣了。
想了想,崇禎還有疑問:“董份行事周密也就罷了,範應期又是怎麽迴事?範家也這樣周密?”
陳洪謐想了想才道:“這臣也不是很清楚。不過想來不過是兩方麵,一是範應期中狀元時,正是董份罷官前任禮部尚書之時,二人又是同鄉,幾乎相當於範應期就是董份的門下弟子和接班人。於是從範應期在京為官時起,其在家鄉的家業就都是拜托歸鄉的董份照應的,所以兩家看似兩分,實際上背後管事的都是董份。二是範應期本就無辜,所以受辱後才不能忍,整件事其實董家才是關鍵,範家不過是同是同鄉的豪紳,誤中了副車。”
陳洪謐為官一向靠的是剛正不阿和民望,很少接觸陰謀,反而是崇禎是和魏忠賢鬥過法並以弱勝強,戰而勝之的,對於陰謀相當敏感。
想了一會兒,崇禎幽幽地道:“其實還有一種可能。”
在陳洪謐驚奇的目光下,崇禎也不賣關子:“範應期常年在京城,其家可能早已被董份所掌控。範應期歸家後有所察覺,董嗣成又恰恰激起民變,董份便引導民變至範家,一是破壞證據,二是殺人滅口。換句話說,範應期是被自縊而死的。若範應期的妻子一直在京城,她可能不知道這些,被董份蒙蔽,告禦狀是胸有成竹的董份引導。若範應期的妻子常年在家鄉,她甚至可能是董份的同謀,告禦狀是為了針對接了百姓狀子的那幾個官員。”
崇禎一邊說一邊繼續完善自己的推理:“結果他們也想不到事情鬧得太大,浙江官員沒了章程,借調來了節寰公這樣的大能。董份做的滴水不漏,卻瞞不過節寰公法眼。但是一是他做的確實完美,以節寰公之能,也隻能做出判斷,卻找不到證據,二是範應期本人確實無辜,節寰公不想他死後還髒了名聲,選擇了隱瞞。但是節寰公又不願兇手逃脫法網,便用陽謀,將董家田地分與百姓,既懲戒了董家,又還利於民。但兇手仍然逍遙法外,所以節寰公又威嚇了董家祖孫,做出隨時可能掌握更多線索的樣子,以至於轉過年,董氏祖孫相繼驚懼而死。”
袁可立又根據相關規定,通過退還和平價贖迴的手段,將董家田產轉給貧民。
因為袁可立更精通律法,他的做法也同樣是在律法限定範圍以內,讓董家有苦說不出,也算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待到處理完畢,董家田產所剩已十不及其三,而貧民獲益頗多。這一次民變也就因此平息。
轉過年,八十六歲的董份和其孫三十六歲的董嗣成便相繼去世了,顯然都是在整件事情當中,驚恐憂心憤怒悲傷,負麵情緒過度。
崇禎聽完表情很奇怪,一時間也不知道該說什麽。
陳洪謐講完故事也陷入沉默,講到一半的時候他才反應過來,他為了把崇禎從牛角尖中引出來才轉移的話題,比原來的問題更容易讓人迷惘。但是既然講了,就實話實說,沒必要也不能隱瞞。
好一會兒,崇禎才道:“你這個故事我小時候也聽過,民間稱之為‘湖州案’,隻是我聽過的版本和你所講的,差距很大,我一時之間,也沒有反應過來。直到最後你說處理結果的時候,我才意識到你說的便是那湖州案。”
陳洪謐當然也聽說過民間傳說的版本,解釋道:“董家所在的烏程及周邊各縣,都屬於湖州境內。陛下所說的民間傳說,臣也聽過,董範兩家被描述的十惡不赦,被罷的官員被描述的不畏強權,最後結局是節寰公秉公辦理,懲戒了董範二家,將二家巧取豪奪的田地分給了百姓。民間傳說,自然是相關百姓流傳出去的,所言自然是站在百姓的立場上的,甚至這些傳說就是當時受益的險些民變的百姓傳出去的,當然要這麽描述。”
崇禎點點頭,又用有些飄忽的語氣問道:“董範兩家所做所為,真的都在律法的限度之內?”
陳洪謐沒有猶豫的點頭道:“董份是個老狐狸,為官時攀附嚴嵩,卻沒有跟嚴嵩一黨一起被清算,隻是被彈劾罷官,已經算是全身而退了。若非當年彈劾他的是歐陽一敬,或許都不一定會被牽連。”
崇禎聽到歐陽一敬的名字,表情也很驚奇。
歐陽一敬可以說是整個大明朝最傳奇,最有成就的言官,平生隻愛彈劾不法官員。歐陽一敬一生彈劾三品以上文武官員二十餘人,侯爵一人,伯爵兩人,全部成功,無一失敗。其中甚至包括在兩代權相嚴嵩、徐階間周旋不倒的太師高拱。直到高拱東山再起,歐陽一敬才隻好金盆洗手,辭官迴家。需要歐陽一敬彈劾才倒,甚至可以當成能力的體現。
陳洪謐繼續說道:“董份所為,從道德角度為人不齒,但其心胸和能力都是非同一般的。罷官迴家之後三十年間,從無怨憤不說,連沮喪失落都罕有,一直活到八十六歲高齡,可見其度量之大。連節寰公調查之後,都沒有發現其家有絲毫逾越律法之處,可見其人能力與治家之嚴謹。”
頓了頓又道:“節寰公是什麽樣的人陛下也知道。如若他家有絲毫違法之處,別說平日裏節寰公不會為他隱瞞,在當時的情況下,愁的就是找不到他家的錯處,更是會小事大辦,以平息民怨。在節寰公專門找他家錯處的時候,都還能無懈可擊,顯然其人平日治家,嚴謹到了極致。”
最後陳洪謐言語中有些唏噓:“董份在之後第二年就身死,與其說是悲憤過度,還不如說是他之前一年強撐著查漏補缺,和節寰公鬥法,心力交瘁而亡,畢竟是八十六歲高齡。”
崇禎聽後臉色越發嚴肅,如果這些官員為國為民辦事的時候也能這麽嚴謹,還愁什麽大明不能再次中興?可惜他們把幾乎全部精力都用來謀身了,工作中能投入三五分精力的已經是忠臣了。
想了想,崇禎還有疑問:“董份行事周密也就罷了,範應期又是怎麽迴事?範家也這樣周密?”
陳洪謐想了想才道:“這臣也不是很清楚。不過想來不過是兩方麵,一是範應期中狀元時,正是董份罷官前任禮部尚書之時,二人又是同鄉,幾乎相當於範應期就是董份的門下弟子和接班人。於是從範應期在京為官時起,其在家鄉的家業就都是拜托歸鄉的董份照應的,所以兩家看似兩分,實際上背後管事的都是董份。二是範應期本就無辜,所以受辱後才不能忍,整件事其實董家才是關鍵,範家不過是同是同鄉的豪紳,誤中了副車。”
陳洪謐為官一向靠的是剛正不阿和民望,很少接觸陰謀,反而是崇禎是和魏忠賢鬥過法並以弱勝強,戰而勝之的,對於陰謀相當敏感。
想了一會兒,崇禎幽幽地道:“其實還有一種可能。”
在陳洪謐驚奇的目光下,崇禎也不賣關子:“範應期常年在京城,其家可能早已被董份所掌控。範應期歸家後有所察覺,董嗣成又恰恰激起民變,董份便引導民變至範家,一是破壞證據,二是殺人滅口。換句話說,範應期是被自縊而死的。若範應期的妻子一直在京城,她可能不知道這些,被董份蒙蔽,告禦狀是胸有成竹的董份引導。若範應期的妻子常年在家鄉,她甚至可能是董份的同謀,告禦狀是為了針對接了百姓狀子的那幾個官員。”
崇禎一邊說一邊繼續完善自己的推理:“結果他們也想不到事情鬧得太大,浙江官員沒了章程,借調來了節寰公這樣的大能。董份做的滴水不漏,卻瞞不過節寰公法眼。但是一是他做的確實完美,以節寰公之能,也隻能做出判斷,卻找不到證據,二是範應期本人確實無辜,節寰公不想他死後還髒了名聲,選擇了隱瞞。但是節寰公又不願兇手逃脫法網,便用陽謀,將董家田地分與百姓,既懲戒了董家,又還利於民。但兇手仍然逍遙法外,所以節寰公又威嚇了董家祖孫,做出隨時可能掌握更多線索的樣子,以至於轉過年,董氏祖孫相繼驚懼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