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推理了半天,最後總結道:“卿覺得,這樣是不是更能解釋為什麽連三十六歲的董嗣成也轉過年就死了?”
陳洪謐都聽呆了,聽崇禎這麽問,陳洪謐迴道:“陛下的推理的確更加合理,似乎更接近真相。但是,陛下您一國之君,行事當堂皇大氣。這些推論雖然更加合乎邏輯,但陰翳之氣過重,陛下還是應該多接觸些陽謀才是。這些陰謀接觸多了,對心性和行事都不好。”
這恰恰是崇禎的問題所在。崇禎登基前整日惶惶,處心積慮規避魏忠賢的各種陰謀,導致其雖然意誌磨練得堅韌不拔,但心性過於陰暗了些。
也因為這樣,崇禎雖然信一個人時,堅定不移,但一旦失去了信任,發現了疑點,他卻能據此推斷出無數對方背叛他的陰謀,並對自己的推理深信不疑。
袁崇煥就是因為這個出的問題。初時崇禎對他信用非常,要什麽給什麽。但是己巳之變時,建虜直接打到了京城,這使得崇禎對他深深的失望了,不再信任。又發現了他通敵的疑點,一番推理之下,便覺得袁崇煥所做所為,盡皆都不對了,越想越恨,直至恨之入骨,淩遲都不解恨。
心性這東西,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崇禎自己顯然認識不到這個問題。他身邊無論曹化淳還是王承恩,都是一路和他一起應對各種陰謀過來的,非但不覺得這是問題,反而覺得這樣的崇禎安全更有保障,更不會提出來。
崇禎在京師時,整日勤政,通宵達旦,政務都忙不過來,哪有時間去發展懸疑推理的業餘愛好?百官跟崇禎講的淨是假大空的套路,有半點邏輯漏洞的東西哪敢呈給崇禎看?真當歐陽一敬去世後大明就沒有靠譜的言官了嗎?瀆職的帽子扣起來可是最容易的。
種種原因,崇禎這還是第一次聽人這麽跟自己說,很不以為然:“節寰公處理那麽多案件,可以說是整日跟陰謀作鬥爭,其行事不也堂皇大氣嗎?”
陳洪謐語塞,他總不能說:人家袁可立是讀了一肚子聖賢書,養了一輩子浩然氣,時時不忘修身養性,你不學無術,與之不能想比吧?
他是剛直不阿,不是傻。這話說出去,崇禎不得氣瘋了?
陳洪謐想了會兒,盡量委婉的迴道:“節寰公也是時時不忘自省,一日三省其身。再者,節寰公熟讀兵書,身經百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陰謀陽謀存乎一心,境界已然不同。”
崇禎也被噎了一下,知道自己要不是身份在這裏,陳洪謐肯定就直接說:你什麽水平,能跟節寰公比?
反思了一下過往,崇禎不得要領,問道:“卿如此說,可是朕哪件事行差踏錯,行事陰謀之氣過重了?”
陳洪謐嚇了一跳,他隻是覺得這樣不好,可沒到逼皇帝認錯的地步。再說了,崇禎如果哪件事情用了陰謀,是他一個遠在蘇州的知府能知道的麽?是手伸得長了,還是耳朵聽得太遠?
當下趕緊搖頭:“可沒有。臣隻是就事論事。陛下的推理雖然嚴密,但有些陰謀論了。《尚書》中說‘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所有沒有證據的推論,都不應該被執政者拿出來下結論,何況是陛下?您金口玉言,若是在朝堂上說出這樣的推論,雖然對您來說隻是推理,但對於聽到您推論的經手的官員來說,就是聖旨,就是結論。無論事實如何,他們都得照著您的推理去辦。”
陳洪謐說就事論事,其實已經把話題悄悄轉移了。
聽他說的有道理,崇禎隻以為他本來真的是這麽想的,就此錯過了一次反思自我的機會。
崇禎道:“朕也知道朕作為皇帝,關鍵時刻不能隨便說話。尤其是大朝會之時,眾說紛紜,互相攻訐,都說自己有理。朕如果隨意表態,到時候又覺得自己錯了想改,君主威信何在?看著坐在高台上威風,實際上最初的時候朕也是兩股顫顫,生怕失了君主威嚴。不過朕在位也近十年了,早就習慣了。”
陳洪謐知道這話不能接,隨意評價皇帝是大不敬,隻是低頭不語。
崇禎也明白陳洪謐再剛直也不敢接這個話,當下也失了說話的興致,便派人叫來那徐家少年,一行人又接著遊園。
花雪和王班主和好,又八拜認了幹娘,當下往日情分複燃,連帶薰娘,相談甚歡。
花雪記掛著家中陳沅,便道:“娘親,薰姨,沅沅姐還在家等孩兒消息,孩兒已經等不及迴去跟她分享‘娘親已經原諒孩兒了’這個消息了。反正來日方長,也不在這一時,孩兒今天就先迴去了。等明日孩兒帶著沅沅姐一同來給娘親請安。”
王班主一看天時,知道幽蘭館的營業時間就要到了,花雪說要迴去分享消息,也未嚐沒有避嫌的想法。心裏好笑花雪這麽小就被陳沅吃的死死的,將來恐怕是沒有尋花問柳,收美納妾的膽量了。
她是個通情達理的,陳沅既然已經迴了民籍,就沒有讓陳沅再來這煙花之地的道理,當下道:“娘在這幽蘭館也隻是防止有些身份的人來,底下人不好應對,平日裏其實也用不到。今晚我將這幽蘭館的生意該處理的處理一下,明日晌午之前,我便迴那梨園住些時日,你倆明日直接到梨園便了。”
花雪當然明白班主的意思,心中更是感動,對前身情商之低愈發感到無奈,這麽通情達理的人都能誤會成那樣,哎!
“娘親真是體恤孩兒。明日可用孩兒來接娘親?”
“娘這麽大的人,還有薰娘和一眾護衛,難不成還能丟了?你就跟陳沅在家等著吧。娘到了梨園,你在家自然聽得到動靜,屆時過去便是。”
花雪點頭:“那孩兒就去了。”言罷離去。
王班主也不相送,看著沾著花雪鮮血的樹枝,眼淚又想往外流。趕緊讓薰娘用厚布包了放好,眼不見為淨。
陳洪謐都聽呆了,聽崇禎這麽問,陳洪謐迴道:“陛下的推理的確更加合理,似乎更接近真相。但是,陛下您一國之君,行事當堂皇大氣。這些推論雖然更加合乎邏輯,但陰翳之氣過重,陛下還是應該多接觸些陽謀才是。這些陰謀接觸多了,對心性和行事都不好。”
這恰恰是崇禎的問題所在。崇禎登基前整日惶惶,處心積慮規避魏忠賢的各種陰謀,導致其雖然意誌磨練得堅韌不拔,但心性過於陰暗了些。
也因為這樣,崇禎雖然信一個人時,堅定不移,但一旦失去了信任,發現了疑點,他卻能據此推斷出無數對方背叛他的陰謀,並對自己的推理深信不疑。
袁崇煥就是因為這個出的問題。初時崇禎對他信用非常,要什麽給什麽。但是己巳之變時,建虜直接打到了京城,這使得崇禎對他深深的失望了,不再信任。又發現了他通敵的疑點,一番推理之下,便覺得袁崇煥所做所為,盡皆都不對了,越想越恨,直至恨之入骨,淩遲都不解恨。
心性這東西,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崇禎自己顯然認識不到這個問題。他身邊無論曹化淳還是王承恩,都是一路和他一起應對各種陰謀過來的,非但不覺得這是問題,反而覺得這樣的崇禎安全更有保障,更不會提出來。
崇禎在京師時,整日勤政,通宵達旦,政務都忙不過來,哪有時間去發展懸疑推理的業餘愛好?百官跟崇禎講的淨是假大空的套路,有半點邏輯漏洞的東西哪敢呈給崇禎看?真當歐陽一敬去世後大明就沒有靠譜的言官了嗎?瀆職的帽子扣起來可是最容易的。
種種原因,崇禎這還是第一次聽人這麽跟自己說,很不以為然:“節寰公處理那麽多案件,可以說是整日跟陰謀作鬥爭,其行事不也堂皇大氣嗎?”
陳洪謐語塞,他總不能說:人家袁可立是讀了一肚子聖賢書,養了一輩子浩然氣,時時不忘修身養性,你不學無術,與之不能想比吧?
他是剛直不阿,不是傻。這話說出去,崇禎不得氣瘋了?
陳洪謐想了會兒,盡量委婉的迴道:“節寰公也是時時不忘自省,一日三省其身。再者,節寰公熟讀兵書,身經百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陰謀陽謀存乎一心,境界已然不同。”
崇禎也被噎了一下,知道自己要不是身份在這裏,陳洪謐肯定就直接說:你什麽水平,能跟節寰公比?
反思了一下過往,崇禎不得要領,問道:“卿如此說,可是朕哪件事行差踏錯,行事陰謀之氣過重了?”
陳洪謐嚇了一跳,他隻是覺得這樣不好,可沒到逼皇帝認錯的地步。再說了,崇禎如果哪件事情用了陰謀,是他一個遠在蘇州的知府能知道的麽?是手伸得長了,還是耳朵聽得太遠?
當下趕緊搖頭:“可沒有。臣隻是就事論事。陛下的推理雖然嚴密,但有些陰謀論了。《尚書》中說‘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所有沒有證據的推論,都不應該被執政者拿出來下結論,何況是陛下?您金口玉言,若是在朝堂上說出這樣的推論,雖然對您來說隻是推理,但對於聽到您推論的經手的官員來說,就是聖旨,就是結論。無論事實如何,他們都得照著您的推理去辦。”
陳洪謐說就事論事,其實已經把話題悄悄轉移了。
聽他說的有道理,崇禎隻以為他本來真的是這麽想的,就此錯過了一次反思自我的機會。
崇禎道:“朕也知道朕作為皇帝,關鍵時刻不能隨便說話。尤其是大朝會之時,眾說紛紜,互相攻訐,都說自己有理。朕如果隨意表態,到時候又覺得自己錯了想改,君主威信何在?看著坐在高台上威風,實際上最初的時候朕也是兩股顫顫,生怕失了君主威嚴。不過朕在位也近十年了,早就習慣了。”
陳洪謐知道這話不能接,隨意評價皇帝是大不敬,隻是低頭不語。
崇禎也明白陳洪謐再剛直也不敢接這個話,當下也失了說話的興致,便派人叫來那徐家少年,一行人又接著遊園。
花雪和王班主和好,又八拜認了幹娘,當下往日情分複燃,連帶薰娘,相談甚歡。
花雪記掛著家中陳沅,便道:“娘親,薰姨,沅沅姐還在家等孩兒消息,孩兒已經等不及迴去跟她分享‘娘親已經原諒孩兒了’這個消息了。反正來日方長,也不在這一時,孩兒今天就先迴去了。等明日孩兒帶著沅沅姐一同來給娘親請安。”
王班主一看天時,知道幽蘭館的營業時間就要到了,花雪說要迴去分享消息,也未嚐沒有避嫌的想法。心裏好笑花雪這麽小就被陳沅吃的死死的,將來恐怕是沒有尋花問柳,收美納妾的膽量了。
她是個通情達理的,陳沅既然已經迴了民籍,就沒有讓陳沅再來這煙花之地的道理,當下道:“娘在這幽蘭館也隻是防止有些身份的人來,底下人不好應對,平日裏其實也用不到。今晚我將這幽蘭館的生意該處理的處理一下,明日晌午之前,我便迴那梨園住些時日,你倆明日直接到梨園便了。”
花雪當然明白班主的意思,心中更是感動,對前身情商之低愈發感到無奈,這麽通情達理的人都能誤會成那樣,哎!
“娘親真是體恤孩兒。明日可用孩兒來接娘親?”
“娘這麽大的人,還有薰娘和一眾護衛,難不成還能丟了?你就跟陳沅在家等著吧。娘到了梨園,你在家自然聽得到動靜,屆時過去便是。”
花雪點頭:“那孩兒就去了。”言罷離去。
王班主也不相送,看著沾著花雪鮮血的樹枝,眼淚又想往外流。趕緊讓薰娘用厚布包了放好,眼不見為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