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的心情隨著陳子龍所言大起大落,得聞徐光啟竟已經在生前就有了抗災的準備,留下了對策,心中隱藏甚深的慌亂,瞬間就去了大半,不再是六神無主,千頭萬緒。他之前問這個問那個,其實心中懷疑之處少,恐慌之處多。人家既然敢說,就沒必要拿假的來說事,災情不是功勞,對他沒有好處,無需謊報。但崇禎實在是想不到如何應對連年的災情,所以問這問那,心中期盼著有人告訴他那異人所言有誤,這樣才能心安。如今雖然陳子龍說的不是災情不實,但他說的有了對策,豈不比尋理由推斷預測不準更加令他心安?
如今崇禎心中隻有兩個念頭,一個是惋惜徐光啟去世得早,一個是一定要再給徐光啟追封,如果他準備的方案最後行之有效,哪怕封神祭祀,也在所不惜。
緩了緩波折的心情,崇禎惋惜道:“惜乎徐閣老!徐閣老仙逝是大明最大的損失,若徐閣老尚在,想必可多活無數百姓。”
徐光啟畢竟已經去世,死者為大,何況又有救災應急的對策,哪怕是溫體仁這些閹黨也不可能在這個時候唱反調,誇多少也不會影響他們如今職位,所以所有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都是交口稱讚。吳偉業在一邊連插話稱讚都來不及,陳子龍就被眾人的誇讚淹沒了。
陳子龍聽眾人稱頌說徐師,心中自然高興,但一想到徐師去世當時,朝廷雖有追封,但當時眾朝臣可不是這樣團結一心,為了個諡號都要爭吵幾日,心下對許多朝臣更是不屑,他又不是個能藏住心事的,甚至表示在了臉上。不過眾人都以為他是因為想起徐光啟,心中悲痛,所以表情不自然,也沒有人想到他居然是個純真到七情上臉的。
崇禎等眾人停下,繼續說道:“徐閣老有如此功績,竟不為世人所知,等當務之急過後,朝廷必然大加封賞,普告萬民!”
頓了頓,又問:“子龍你看這《農書》的整理,還需多少時日?朕欲去蘇州請那異人出山,你覺得跟朕同去與那異人交流一番,對你整理書稿是否有裨益?”
陳子龍毫不猶豫:“陛下,大有裨益!徐師手稿,臣得自徐師之孫爾爵,隨身隻有一卷,餘者皆在鬆江家中。若僅臣一人整理,必將遙遙無期。但徐師門下弟子,非臣一人。徐師子孫,也多得徐師傳授。徐師之子安友,年五十有六,精力或許難以集中。但徐師之孫,尤其爾爵、爾鬥二人,深得徐師真傳,對於農政頗有見解。今番南下,先不說與異人交流的收獲。臣可以廣招同門,並徐師子孫,共同整理徐師手稿,當可在數月之中完成。”
崇禎點點頭:“此事是重中之重,多勞子龍了。所有參與整理之人,事後必大加封賞。至於與異人的交流,子龍又有何看法?”崇禎也是讀過《三國演義》的,《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相反,裏麵忠的部分比反的部分精彩太多,所以為朝廷所推崇。關羽武聖的封號顯然也是朝廷在不斷地在民間推廣,進而深入民心。崇禎剛才一時嘴順喊出“子龍”之後,就越叫越順口,頗有一種叫的不是“陳子龍”,而是“趙子龍”的感覺。心中也未嚐沒有一種盼望陳子龍能如趙子龍長阪坡七進七出一般,能夠單騎救主。
陳子龍道:“陛下,那異人所學,雖與徐師所傳有所差異,但毫無疑問都是‘學以致用’思想的體現。其視角與結論雖然與眾不同,但其得出結論的思辨過程,卻與徐師所授可謂一般無二。兩者的研究可謂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同樣的資料分析,得出的結論雖然不同,卻可以很完美的互補。異人所思,是在探究災情的成因,而徐師所授,是在應對災情的結果。兩者相互結合,必定相得益彰,對於雙方都有進益。”
崇禎琢磨了一下陳子龍話中之意:“子龍是說,想請異人一同來整理徐閣老留下的手稿,並期望他能從中獲得啟發,還是想要他教你他的研究,令你有所啟發?”
陳子龍道:“臣惶恐,若是徐師尚在,與異人相互交流,必定互相啟發。可臣所學,徐師十之一二,尚沒有研究透徐師的手稿,又如何能夠分心在另一種理論上?而那異人已經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在自己的研究中顯然已經足夠深入了。看過徐師的手稿後,想必能夠從中得到啟發。若世間還有其他人能完全理解徐師手稿,想必就是那位異人了吧!”
崇禎點點頭,想要給人家資料的難度比讓人家拿出自己的傳承的難度要低多了。這次去請異人是去諮詢人家,請人家出山幫忙。要是一副把你的傳承拿來我看的態度,這事情鐵定就黃了。
“子龍你手稿帶著嗎?還是需要迴去取?”
“還放在徐府。”
崇禎疑惑:“徐府?”
“臣自殿試得中之後,就一直在徐師故居裏整理書稿,也有借閱徐師生前藏書的想法。所以之前勞傳召臣的中官找了很久。”
崇禎秒懂,心說這陳子龍還一副好心腸,這是擔心那小太監迴來太晚辦事不力被責罰。看了一眼旁邊的曹化淳,曹化淳領悟,點點頭以示明白。陳子龍雖然低著頭沒有看到崇禎和曹化淳的交流,但他也明白大家都不是傻子,自己的意思肯定表達明白了,能被派出宮的小太監一般都是大太監的心腹,有正當理由,就肯定不會被罰。
崇禎道:“那讓他去徐府取手稿迴來可行?”
陳子龍想了下,明白自己既然知道皇帝明天要微服出巡,今天就不會被放出宮,這其實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否則皇帝出巡的消息一旦泄露,出點什麽事情,自己也會被牽連。便道:“無妨,徐府的管事在徐府待了多年,也認得徐師手稿。”
於是,曹化淳便又讓之前的小太監去徐府取《農書》的手稿去了。
如今崇禎心中隻有兩個念頭,一個是惋惜徐光啟去世得早,一個是一定要再給徐光啟追封,如果他準備的方案最後行之有效,哪怕封神祭祀,也在所不惜。
緩了緩波折的心情,崇禎惋惜道:“惜乎徐閣老!徐閣老仙逝是大明最大的損失,若徐閣老尚在,想必可多活無數百姓。”
徐光啟畢竟已經去世,死者為大,何況又有救災應急的對策,哪怕是溫體仁這些閹黨也不可能在這個時候唱反調,誇多少也不會影響他們如今職位,所以所有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都是交口稱讚。吳偉業在一邊連插話稱讚都來不及,陳子龍就被眾人的誇讚淹沒了。
陳子龍聽眾人稱頌說徐師,心中自然高興,但一想到徐師去世當時,朝廷雖有追封,但當時眾朝臣可不是這樣團結一心,為了個諡號都要爭吵幾日,心下對許多朝臣更是不屑,他又不是個能藏住心事的,甚至表示在了臉上。不過眾人都以為他是因為想起徐光啟,心中悲痛,所以表情不自然,也沒有人想到他居然是個純真到七情上臉的。
崇禎等眾人停下,繼續說道:“徐閣老有如此功績,竟不為世人所知,等當務之急過後,朝廷必然大加封賞,普告萬民!”
頓了頓,又問:“子龍你看這《農書》的整理,還需多少時日?朕欲去蘇州請那異人出山,你覺得跟朕同去與那異人交流一番,對你整理書稿是否有裨益?”
陳子龍毫不猶豫:“陛下,大有裨益!徐師手稿,臣得自徐師之孫爾爵,隨身隻有一卷,餘者皆在鬆江家中。若僅臣一人整理,必將遙遙無期。但徐師門下弟子,非臣一人。徐師子孫,也多得徐師傳授。徐師之子安友,年五十有六,精力或許難以集中。但徐師之孫,尤其爾爵、爾鬥二人,深得徐師真傳,對於農政頗有見解。今番南下,先不說與異人交流的收獲。臣可以廣招同門,並徐師子孫,共同整理徐師手稿,當可在數月之中完成。”
崇禎點點頭:“此事是重中之重,多勞子龍了。所有參與整理之人,事後必大加封賞。至於與異人的交流,子龍又有何看法?”崇禎也是讀過《三國演義》的,《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相反,裏麵忠的部分比反的部分精彩太多,所以為朝廷所推崇。關羽武聖的封號顯然也是朝廷在不斷地在民間推廣,進而深入民心。崇禎剛才一時嘴順喊出“子龍”之後,就越叫越順口,頗有一種叫的不是“陳子龍”,而是“趙子龍”的感覺。心中也未嚐沒有一種盼望陳子龍能如趙子龍長阪坡七進七出一般,能夠單騎救主。
陳子龍道:“陛下,那異人所學,雖與徐師所傳有所差異,但毫無疑問都是‘學以致用’思想的體現。其視角與結論雖然與眾不同,但其得出結論的思辨過程,卻與徐師所授可謂一般無二。兩者的研究可謂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同樣的資料分析,得出的結論雖然不同,卻可以很完美的互補。異人所思,是在探究災情的成因,而徐師所授,是在應對災情的結果。兩者相互結合,必定相得益彰,對於雙方都有進益。”
崇禎琢磨了一下陳子龍話中之意:“子龍是說,想請異人一同來整理徐閣老留下的手稿,並期望他能從中獲得啟發,還是想要他教你他的研究,令你有所啟發?”
陳子龍道:“臣惶恐,若是徐師尚在,與異人相互交流,必定互相啟發。可臣所學,徐師十之一二,尚沒有研究透徐師的手稿,又如何能夠分心在另一種理論上?而那異人已經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在自己的研究中顯然已經足夠深入了。看過徐師的手稿後,想必能夠從中得到啟發。若世間還有其他人能完全理解徐師手稿,想必就是那位異人了吧!”
崇禎點點頭,想要給人家資料的難度比讓人家拿出自己的傳承的難度要低多了。這次去請異人是去諮詢人家,請人家出山幫忙。要是一副把你的傳承拿來我看的態度,這事情鐵定就黃了。
“子龍你手稿帶著嗎?還是需要迴去取?”
“還放在徐府。”
崇禎疑惑:“徐府?”
“臣自殿試得中之後,就一直在徐師故居裏整理書稿,也有借閱徐師生前藏書的想法。所以之前勞傳召臣的中官找了很久。”
崇禎秒懂,心說這陳子龍還一副好心腸,這是擔心那小太監迴來太晚辦事不力被責罰。看了一眼旁邊的曹化淳,曹化淳領悟,點點頭以示明白。陳子龍雖然低著頭沒有看到崇禎和曹化淳的交流,但他也明白大家都不是傻子,自己的意思肯定表達明白了,能被派出宮的小太監一般都是大太監的心腹,有正當理由,就肯定不會被罰。
崇禎道:“那讓他去徐府取手稿迴來可行?”
陳子龍想了下,明白自己既然知道皇帝明天要微服出巡,今天就不會被放出宮,這其實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否則皇帝出巡的消息一旦泄露,出點什麽事情,自己也會被牽連。便道:“無妨,徐府的管事在徐府待了多年,也認得徐師手稿。”
於是,曹化淳便又讓之前的小太監去徐府取《農書》的手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