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勉勵吳偉業:“卿當真學富五車!卿此次隨朕前往,關於曆史方麵的資料對照,分析判斷,就全賴卿之力了。卿看看還需要哪些可能的資料,隻管提出,讓人去文淵閣取來。朕知卿博聞強識,想必可以將之都記在心中。異人也自言資料不齊,這書庫又不能搬去,就隻能拜托卿做活的書庫了。想必從今而後,說人有才不再用‘學富五車’,而用‘學貫文淵’了。”
吳偉業哭笑不得:“陛下也太抬舉臣了。這文淵閣中《永樂大典》卷帙浩繁,或許臣在裏麵呆一輩子,這一輩子活得又夠長,才有希望真的‘學貫文淵’,以臣如今所學,說有其中十之一二都是抬舉臣。”
頓了頓,吳偉業續道:“這與災情有關的曆史,容臣迴憶一下,看看都有哪些地方記得不清楚,今日就算通宵,定將所需盡量記清。餘下的想必也就一二本書可以總結齊全,不妨找人抄錄,隨身攜帶。屆時縱臣有疏漏之處,還可作為補充。”
另一邊,兜兜轉轉,小太監總算找到了陳子龍。
陳子龍為人雖然風流,卻是個極為愛國的,一腔報國熱血。聽聞皇帝召見,二話不說,放下手中書稿就要跟太監去覲見。小太監一看急了:“陳大人,您就這身打扮去覲見?這不妥妥的君前失儀嗎?不隻您受掛落,咱也得跟著遭罪。”
陳子龍低頭一看,可不是,自己這些日子埋頭修書,儀表都沒打理。以前在家的時候雖然自己也不注意,但少時有母親收拾,長大有妻子照顧,在南樓柳如是自然也能幫忙打點,所以人前都是儀表堂堂。心中對母親的擔憂,對妻子的愧疚,對柳如是的思念都更甚了幾分。
“多謝公公提點。”陳子龍是複社骨幹,與閹黨不合。但並不是所有太監都被劃分在“閹黨”裏。在崇禎年間,因為之前魏忠賢權勢實在是太大,所以所謂“閹黨”指的就是魏忠賢的黨羽。宮內魏忠賢的黨羽基本都被崇禎清理了,曹化淳也不是吃素的,這小太監自然是曹化淳手底下的。曹化淳至少在這個時候,和東林黨以及複社還是關係十分友好的。
陳子龍感謝了小太監提醒,就趕緊大刀闊斧的收拾起自己,急急忙忙的梳洗一番,才跟著小太監進宮覲見。因為耽擱了許多時候,所以明明皇帝先派人去找的陳子龍,陳子龍反倒是後到的。
崇禎讓人將那奏折先給陳子龍看。
陳子龍還沒有職司,早晨自然沒有參加早朝,所以並不知曉這篇奏折之事。看過奏折中關於降雨的原因的說法,不由暗暗點頭,心中大有遇到知己之感:此人雖說所言多有與自己所學迥異之處,但是和老師教給自己的科學的研究方法是一個路子的。心中思量這說法是否合理,旋即點頭:這說法很有道理,當是真的。本以為這就應該到這裏了,對後麵還寫了什麽既疑惑,又期待。
看到奏折中關於災情的預測,他首先想的不是這預測是不是真的,而是一旦這預測是真,有哪些農田水利上的方法可以盡量減少災情的危害,心思便又迴到了這些日子一直在整理的《農書》上。
崇禎之前聽吳偉業分析的頭頭是道,覺得朝中也不是沒有人能看懂異人的理論,所以也不多說,想要看看陳子龍看完之後能不能給出更有建設性的意見。此時見陳子龍看完之後果然陷入沉思,想必是大有所得,也不打擾,翻著其他資料,等著陳子龍自己想清楚。
足足過了想了一刻鍾,陳子龍總算是將抗災的方案想了個雛形,從沉思中醒來,才意識到自己君前失儀了,趕緊補救:“陛下,臣陷入沉思當中,失態了。”
崇禎搖搖頭:“無妨。卿思考如此之久,當有所得,這奏折中所說之事真偽如何?”
陳子龍迴到:“奏折中所言風行雨落之事,當是真的。不僅如此,從中臣發現,和下雨一樣,這一年四季的氣候,恐怕也同樣是因為這風形成的。冬天的時候刮西北風,我大明西北方是廣漠而寒冷的大陸,所以西北風既幹又冷,冬天因此十分寒冷。夏天的時候刮東南風,大明東南方是無垠且炎熱的大海,所以東南風既熱又濕,夏天因此炎熱而多雨。至於春秋兩季,應該是轉變的時期。”
崇禎現在已經對下雨的原因興趣不大了,每個人都覺得這部分是真的,所以見陳子龍如此說,隻是點點頭:“現在的關鍵是那災情的預測,你覺得這預測可信嗎?
陳子龍聞言一頓,他剛才一見災情,下意識去想如何抗災去了,倒是沒有去想此事真假,不過這顯然難不倒他:“迴陛下,徐師在世時,在農業與抗災方麵多有建樹。臣蒙徐師指點,對於曆法和農時也頗有研究。從天文的角度講,周期性的天象變化是肯定存在的。滿天星辰整體上是在繞著北辰旋轉的,一年就是一個周期。
“又有其他星辰有自己本身特異的周期,其中就有彗星以約七十六年為周期現世。春秋說:‘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鬥’,說的就是彗星。《史記?秦始皇本紀》說:‘七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自秦始皇七年以後,每隔大約七十六年,都有詳實的資料記載彗星現世。上一次彗星現世是在‘萬曆三十五年八月辛酉朔,彗星見於東井,指西南,漸往西北。壬午自房曆心滅。’
“由此推之,異人所說的天災頻發期以幾百年為周期,從天文的角度講是完全可能的。隻是很多現象的周期推算,並不是如彗星一般準確。更有一些現象會因為各種因素而產生變化,周期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就以彗星為例,彗星出現的時間我們由記載中基本可以確定,但是出現的位置就很難推測。這種情況對我們去推測災情的周期以及持續時間造成了很多困難。
“臣也不知道此人是從哪些地方推測出災情將持續一甲子的推論。但氣候開始變化確實是從萬曆十三年前後開始的,而不是萬曆二十八年,這一點臣很有把握。正如異人所言,萬曆二十八年時,氣候已經很不穩定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氣候也不是突然變得混亂,這其間是有一個緩慢變化的過程。徐師就曾跟臣說過,他發現萬曆二十八年開始出現的氣候大規模混亂,是有征兆的,在之前的十到十五年間,各地都小範圍出現了異常的氣候,因為範圍並不顯著,造成的災情也並不嚴重,所以往往被忽略。徐師說他也沒能弄清楚氣候變化產生的原因。但他也說這些天災肯定與氣候的異常有關,隻是沒有確鑿的證據來證實,也找不到其中的原因。此也是徐師生平一大憾事。
“徐師生前擔心天災還將持續,在《農書》中收錄了很多應對災害,行之有效的方式。隻可惜徐師生前未能完稿,隻有草稿如今在臣手中。臣這些日子一直在整理徐師遺稿,希望能夠早日付梓。”
吳偉業哭笑不得:“陛下也太抬舉臣了。這文淵閣中《永樂大典》卷帙浩繁,或許臣在裏麵呆一輩子,這一輩子活得又夠長,才有希望真的‘學貫文淵’,以臣如今所學,說有其中十之一二都是抬舉臣。”
頓了頓,吳偉業續道:“這與災情有關的曆史,容臣迴憶一下,看看都有哪些地方記得不清楚,今日就算通宵,定將所需盡量記清。餘下的想必也就一二本書可以總結齊全,不妨找人抄錄,隨身攜帶。屆時縱臣有疏漏之處,還可作為補充。”
另一邊,兜兜轉轉,小太監總算找到了陳子龍。
陳子龍為人雖然風流,卻是個極為愛國的,一腔報國熱血。聽聞皇帝召見,二話不說,放下手中書稿就要跟太監去覲見。小太監一看急了:“陳大人,您就這身打扮去覲見?這不妥妥的君前失儀嗎?不隻您受掛落,咱也得跟著遭罪。”
陳子龍低頭一看,可不是,自己這些日子埋頭修書,儀表都沒打理。以前在家的時候雖然自己也不注意,但少時有母親收拾,長大有妻子照顧,在南樓柳如是自然也能幫忙打點,所以人前都是儀表堂堂。心中對母親的擔憂,對妻子的愧疚,對柳如是的思念都更甚了幾分。
“多謝公公提點。”陳子龍是複社骨幹,與閹黨不合。但並不是所有太監都被劃分在“閹黨”裏。在崇禎年間,因為之前魏忠賢權勢實在是太大,所以所謂“閹黨”指的就是魏忠賢的黨羽。宮內魏忠賢的黨羽基本都被崇禎清理了,曹化淳也不是吃素的,這小太監自然是曹化淳手底下的。曹化淳至少在這個時候,和東林黨以及複社還是關係十分友好的。
陳子龍感謝了小太監提醒,就趕緊大刀闊斧的收拾起自己,急急忙忙的梳洗一番,才跟著小太監進宮覲見。因為耽擱了許多時候,所以明明皇帝先派人去找的陳子龍,陳子龍反倒是後到的。
崇禎讓人將那奏折先給陳子龍看。
陳子龍還沒有職司,早晨自然沒有參加早朝,所以並不知曉這篇奏折之事。看過奏折中關於降雨的原因的說法,不由暗暗點頭,心中大有遇到知己之感:此人雖說所言多有與自己所學迥異之處,但是和老師教給自己的科學的研究方法是一個路子的。心中思量這說法是否合理,旋即點頭:這說法很有道理,當是真的。本以為這就應該到這裏了,對後麵還寫了什麽既疑惑,又期待。
看到奏折中關於災情的預測,他首先想的不是這預測是不是真的,而是一旦這預測是真,有哪些農田水利上的方法可以盡量減少災情的危害,心思便又迴到了這些日子一直在整理的《農書》上。
崇禎之前聽吳偉業分析的頭頭是道,覺得朝中也不是沒有人能看懂異人的理論,所以也不多說,想要看看陳子龍看完之後能不能給出更有建設性的意見。此時見陳子龍看完之後果然陷入沉思,想必是大有所得,也不打擾,翻著其他資料,等著陳子龍自己想清楚。
足足過了想了一刻鍾,陳子龍總算是將抗災的方案想了個雛形,從沉思中醒來,才意識到自己君前失儀了,趕緊補救:“陛下,臣陷入沉思當中,失態了。”
崇禎搖搖頭:“無妨。卿思考如此之久,當有所得,這奏折中所說之事真偽如何?”
陳子龍迴到:“奏折中所言風行雨落之事,當是真的。不僅如此,從中臣發現,和下雨一樣,這一年四季的氣候,恐怕也同樣是因為這風形成的。冬天的時候刮西北風,我大明西北方是廣漠而寒冷的大陸,所以西北風既幹又冷,冬天因此十分寒冷。夏天的時候刮東南風,大明東南方是無垠且炎熱的大海,所以東南風既熱又濕,夏天因此炎熱而多雨。至於春秋兩季,應該是轉變的時期。”
崇禎現在已經對下雨的原因興趣不大了,每個人都覺得這部分是真的,所以見陳子龍如此說,隻是點點頭:“現在的關鍵是那災情的預測,你覺得這預測可信嗎?
陳子龍聞言一頓,他剛才一見災情,下意識去想如何抗災去了,倒是沒有去想此事真假,不過這顯然難不倒他:“迴陛下,徐師在世時,在農業與抗災方麵多有建樹。臣蒙徐師指點,對於曆法和農時也頗有研究。從天文的角度講,周期性的天象變化是肯定存在的。滿天星辰整體上是在繞著北辰旋轉的,一年就是一個周期。
“又有其他星辰有自己本身特異的周期,其中就有彗星以約七十六年為周期現世。春秋說:‘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鬥’,說的就是彗星。《史記?秦始皇本紀》說:‘七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自秦始皇七年以後,每隔大約七十六年,都有詳實的資料記載彗星現世。上一次彗星現世是在‘萬曆三十五年八月辛酉朔,彗星見於東井,指西南,漸往西北。壬午自房曆心滅。’
“由此推之,異人所說的天災頻發期以幾百年為周期,從天文的角度講是完全可能的。隻是很多現象的周期推算,並不是如彗星一般準確。更有一些現象會因為各種因素而產生變化,周期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就以彗星為例,彗星出現的時間我們由記載中基本可以確定,但是出現的位置就很難推測。這種情況對我們去推測災情的周期以及持續時間造成了很多困難。
“臣也不知道此人是從哪些地方推測出災情將持續一甲子的推論。但氣候開始變化確實是從萬曆十三年前後開始的,而不是萬曆二十八年,這一點臣很有把握。正如異人所言,萬曆二十八年時,氣候已經很不穩定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氣候也不是突然變得混亂,這其間是有一個緩慢變化的過程。徐師就曾跟臣說過,他發現萬曆二十八年開始出現的氣候大規模混亂,是有征兆的,在之前的十到十五年間,各地都小範圍出現了異常的氣候,因為範圍並不顯著,造成的災情也並不嚴重,所以往往被忽略。徐師說他也沒能弄清楚氣候變化產生的原因。但他也說這些天災肯定與氣候的異常有關,隻是沒有確鑿的證據來證實,也找不到其中的原因。此也是徐師生平一大憾事。
“徐師生前擔心天災還將持續,在《農書》中收錄了很多應對災害,行之有效的方式。隻可惜徐師生前未能完稿,隻有草稿如今在臣手中。臣這些日子一直在整理徐師遺稿,希望能夠早日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