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派出去的差役迴來了,前身實實在在住在桃花庵中,街坊鄰居看著他長大的,雖少交際,但低頭不見抬頭見,都是熟識。衙役特意招了兩個桃花塢的鄉裏,來府衙認人。得到確定的答複,才來迴話。
陳洪謐得到衙役迴複,確認了花雪確實是桃花庵中長大,心中也就相信了花雪的地圖。同時也認為,先前關於寶藏的說辭,都是從唐伯虎那裏遺留下來的。
可是他沒有意識到,花雪先用自己住處引出唐伯虎,又說唐伯虎曾經發現闔閭墓門,接著說唐伯虎對遺跡感興趣,得到了這張圖,其實從未說過這張圖是唐伯虎傳給他的。
花雪說這些,都是為了將他的注意力從發掘寶藏這件事是否有負麵效果,轉移到對圖的來曆的疑惑上,並將這些疑惑,推給頗有傳奇色彩的才子唐伯虎身上,將自己身上的可疑之處摘除。
陳洪謐因花雪的年齡,對他的心思沒有細查。再加上陳洪謐也盼著,這些藏寶如果夠多,不僅今年賦稅有著落,百姓今後幾年年抗災保收,也有了資金去運作,即便有什麽負麵效果,他陳洪謐連降職都不怕,還怕什麽?
當然,最重要的是,陳洪謐如今心思都在花雪對於災情的預測上,那寶藏的來源,誰有心思管?
陳洪謐繼續問:“既然雨雪是這樣形成的,有河自然有雨,又怎麽會北旱南澇呢?”
“從鍋裏散逸的水汽在外麵凝結成霧狀,我們可以理解,這水汽凝結,實際上是因為驟然遇冷。而我大明西北是廣袤的大陸,寒冷而幹旱,東南是無垠的大海,溫暖而濕潤。夏天風從東南而來,將海上的溫暖而濕潤的水氣吹到大明,每次遇冷,都凝結一部分,形成降雨。所以大明從東南到西北,降雨逐漸減少。正常年景,水氣直到甘陝以北,才會全部降完。但如今天氣,逐年變冷。水氣在南方便遇到足夠的寒冷,全部變成降雨。這樣一來,本該下在北方的降雨,全部下到南方,自然形成這北旱南澇的災情。所以,大明所遇的天災,本質上並不是旱與澇,而是這逐年變冷的大寒。”
這番解釋淺顯易懂,陳洪謐一聽就明白了,但是還是有疑問:“那這寒冷,又是因為什麽?”
花雪當然知道這寒冷是因為冰河期,但是如何跟陳洪謐解釋冰河期?好在也不用解釋得那麽明白,隻要忽悠過去就好:“大地上的溫暖,來源於太陽的照射。而日之遠近,非止早晚不同,四季亦不同,年與年之間,也有並不顯著的差異。另一方麵,太陽發光發熱,恰如爐火。爐火並非一成不變,又如何能夠要求太陽沒有變化?太陽的熱度,應該也是在不斷變化之中,隻是相對於太陽自身的熱度,以及太陽離我們的距離,這變化並不顯著而已。”
陳洪謐點頭表示理解,又問:“你這說辭,確實可以解釋每年的冷熱並不相同。但是這僅僅隻是說辭,並無實證,也沒有解釋為什麽如今會變冷。”
“‘天行有常’,太陽離我們遠近,或者太陽自身溫度的變化,實際上是有規律的。然而,日月升降的周期是日,月圓月缺的周期是月,四季輪轉的周期是年。這些對於人生來說,恰恰處於我們能夠分辨的階段。可這太陽遠近冷暖的周期,是幾百上千年,遠遠超過常人的壽命,所以一直以來,都沒有人發覺。”
陳洪謐想起花雪之前掉的書袋,又是《逍遙遊》,又是《秋水》,恍然道:“你之前說的朝菌、蟪蛄、井蛙、夏蟲,原來是這個意思。你自稱遍查史料,從中到底發現了什麽?”
花雪的預測本來就是其他相似位麵未來的史料記載,但他當然不能這麽和陳洪謐說。
“東漢末年,張角能夠掀起黃巾之亂,一個月內席卷七州二十八郡,參與者居然都是底層百姓,而幾乎沒有世家門閥,顯然是因為天災嚴重,百姓衣食無著。唐末,黃巢帶著一幫農民,能夠轉戰半個大唐江山,直接殺透長安,除了實在餓得受不了,如何會有那麽多百姓造反?如果不是天災,大部分百姓盡管挨餓受凍,但其實還是能找到吃的,不至於民變如此。”
陳洪謐不明白:“你為何隻說這兩個?陳勝吳廣,綠林赤眉,規模也不小啊?”
花雪敢說,自然有解釋:“陳勝吳廣,隻是首先豎起了旗幟,真正滅亡秦國的,是項羽等楚國遺民。真正打敗秦軍主力的,都是六國貴族率領的精銳部隊,與那些農民軍,關係不大。而且陳勝吳廣是因為延誤了期限,而不是吃不飽飯。綠林赤眉,的確是農民出身,但是他們無論是規模還是戰鬥力,都與官軍差距甚大。昆陽之戰時,綠林軍一共才一萬七千,而王莽軍足有四十三萬。如果不是天降流星火雨,勝負之勢難說。這期間,肯定是有天災的,但是天災無論是持續時間,還是規模,都沒有達到一定限度。”
陳洪謐繼續追問:“隋末瓦崗總夠強吧?”
花雪點點頭,又搖搖頭:“瓦崗的確強,隋末的各路反王,也有不少農民。但是隋與秦,都不是因為天災而亡的。隋朝是因為楊廣要把成百上千年的功業在幾年之內做完,抽調了過多的人力,使得田間勞力不足,田地荒廢,沒有人種植。這才導致了隋末百姓沒有飯吃,起來造反。相反,李唐立國之後,唐太宗初年,倒是發生了幾場天災。但是唐初的文臣們,都經曆過隋末吃不上飯的年景,對於災民的安置賑濟等事務,都有充足的經驗。所以,並不嚴重的災情,隻是在淩煙閣上,給他們增添了功績而已。不僅於國力損傷不大,反而還給這些文臣們更多的曆練,最終成就了貞觀之治。貞觀滿朝明君賢臣,不是他們本來就賢明,恰恰是因為戰勝了天災,才成就了賢明。”
頓了頓,花雪繼續道:“如果大明能夠戰勝這場連漢唐都倒下了的連年天災,那麽大明必將中興,甚至,成就更勝貞觀。”
陳洪謐得到衙役迴複,確認了花雪確實是桃花庵中長大,心中也就相信了花雪的地圖。同時也認為,先前關於寶藏的說辭,都是從唐伯虎那裏遺留下來的。
可是他沒有意識到,花雪先用自己住處引出唐伯虎,又說唐伯虎曾經發現闔閭墓門,接著說唐伯虎對遺跡感興趣,得到了這張圖,其實從未說過這張圖是唐伯虎傳給他的。
花雪說這些,都是為了將他的注意力從發掘寶藏這件事是否有負麵效果,轉移到對圖的來曆的疑惑上,並將這些疑惑,推給頗有傳奇色彩的才子唐伯虎身上,將自己身上的可疑之處摘除。
陳洪謐因花雪的年齡,對他的心思沒有細查。再加上陳洪謐也盼著,這些藏寶如果夠多,不僅今年賦稅有著落,百姓今後幾年年抗災保收,也有了資金去運作,即便有什麽負麵效果,他陳洪謐連降職都不怕,還怕什麽?
當然,最重要的是,陳洪謐如今心思都在花雪對於災情的預測上,那寶藏的來源,誰有心思管?
陳洪謐繼續問:“既然雨雪是這樣形成的,有河自然有雨,又怎麽會北旱南澇呢?”
“從鍋裏散逸的水汽在外麵凝結成霧狀,我們可以理解,這水汽凝結,實際上是因為驟然遇冷。而我大明西北是廣袤的大陸,寒冷而幹旱,東南是無垠的大海,溫暖而濕潤。夏天風從東南而來,將海上的溫暖而濕潤的水氣吹到大明,每次遇冷,都凝結一部分,形成降雨。所以大明從東南到西北,降雨逐漸減少。正常年景,水氣直到甘陝以北,才會全部降完。但如今天氣,逐年變冷。水氣在南方便遇到足夠的寒冷,全部變成降雨。這樣一來,本該下在北方的降雨,全部下到南方,自然形成這北旱南澇的災情。所以,大明所遇的天災,本質上並不是旱與澇,而是這逐年變冷的大寒。”
這番解釋淺顯易懂,陳洪謐一聽就明白了,但是還是有疑問:“那這寒冷,又是因為什麽?”
花雪當然知道這寒冷是因為冰河期,但是如何跟陳洪謐解釋冰河期?好在也不用解釋得那麽明白,隻要忽悠過去就好:“大地上的溫暖,來源於太陽的照射。而日之遠近,非止早晚不同,四季亦不同,年與年之間,也有並不顯著的差異。另一方麵,太陽發光發熱,恰如爐火。爐火並非一成不變,又如何能夠要求太陽沒有變化?太陽的熱度,應該也是在不斷變化之中,隻是相對於太陽自身的熱度,以及太陽離我們的距離,這變化並不顯著而已。”
陳洪謐點頭表示理解,又問:“你這說辭,確實可以解釋每年的冷熱並不相同。但是這僅僅隻是說辭,並無實證,也沒有解釋為什麽如今會變冷。”
“‘天行有常’,太陽離我們遠近,或者太陽自身溫度的變化,實際上是有規律的。然而,日月升降的周期是日,月圓月缺的周期是月,四季輪轉的周期是年。這些對於人生來說,恰恰處於我們能夠分辨的階段。可這太陽遠近冷暖的周期,是幾百上千年,遠遠超過常人的壽命,所以一直以來,都沒有人發覺。”
陳洪謐想起花雪之前掉的書袋,又是《逍遙遊》,又是《秋水》,恍然道:“你之前說的朝菌、蟪蛄、井蛙、夏蟲,原來是這個意思。你自稱遍查史料,從中到底發現了什麽?”
花雪的預測本來就是其他相似位麵未來的史料記載,但他當然不能這麽和陳洪謐說。
“東漢末年,張角能夠掀起黃巾之亂,一個月內席卷七州二十八郡,參與者居然都是底層百姓,而幾乎沒有世家門閥,顯然是因為天災嚴重,百姓衣食無著。唐末,黃巢帶著一幫農民,能夠轉戰半個大唐江山,直接殺透長安,除了實在餓得受不了,如何會有那麽多百姓造反?如果不是天災,大部分百姓盡管挨餓受凍,但其實還是能找到吃的,不至於民變如此。”
陳洪謐不明白:“你為何隻說這兩個?陳勝吳廣,綠林赤眉,規模也不小啊?”
花雪敢說,自然有解釋:“陳勝吳廣,隻是首先豎起了旗幟,真正滅亡秦國的,是項羽等楚國遺民。真正打敗秦軍主力的,都是六國貴族率領的精銳部隊,與那些農民軍,關係不大。而且陳勝吳廣是因為延誤了期限,而不是吃不飽飯。綠林赤眉,的確是農民出身,但是他們無論是規模還是戰鬥力,都與官軍差距甚大。昆陽之戰時,綠林軍一共才一萬七千,而王莽軍足有四十三萬。如果不是天降流星火雨,勝負之勢難說。這期間,肯定是有天災的,但是天災無論是持續時間,還是規模,都沒有達到一定限度。”
陳洪謐繼續追問:“隋末瓦崗總夠強吧?”
花雪點點頭,又搖搖頭:“瓦崗的確強,隋末的各路反王,也有不少農民。但是隋與秦,都不是因為天災而亡的。隋朝是因為楊廣要把成百上千年的功業在幾年之內做完,抽調了過多的人力,使得田間勞力不足,田地荒廢,沒有人種植。這才導致了隋末百姓沒有飯吃,起來造反。相反,李唐立國之後,唐太宗初年,倒是發生了幾場天災。但是唐初的文臣們,都經曆過隋末吃不上飯的年景,對於災民的安置賑濟等事務,都有充足的經驗。所以,並不嚴重的災情,隻是在淩煙閣上,給他們增添了功績而已。不僅於國力損傷不大,反而還給這些文臣們更多的曆練,最終成就了貞觀之治。貞觀滿朝明君賢臣,不是他們本來就賢明,恰恰是因為戰勝了天災,才成就了賢明。”
頓了頓,花雪繼續道:“如果大明能夠戰勝這場連漢唐都倒下了的連年天災,那麽大明必將中興,甚至,成就更勝貞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