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謐心中懷疑,臉上自然作色。
花雪以前作為小姐的貼身奴隸,因為年紀尚小,最主要的任務並非保鏢,而隻是哄小姐開心。而因為奴隸枷鎖的限製,在那時的他心中,小姐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
花雪過往的十三年,幾乎從記事起,整個心中就隻琢磨一件事:怎樣哄小姐開心。要哄小姐開心,了解小姐開不開心,以及為什麽會不開心,就是首要前提。所以花雪在小姐身上,練成了一身察言觀色的本領。盡管這本領原本隻是針對小姐一人,但是觸類旁通之下,其他人的心理活動,雖然不能洞徹,但至少是信是疑,還是看得懂的。
另一方麵,前身一個孤兒,在收養他的先生去世後,能夠保住那一份家業,固然有鄰裏照顧,也有他一身功夫震懾宵小,但人情世故,必然也是通透的。
花雪既有自己自小練成的察言觀色的本領,又有前身幾年間鍛煉出來的早熟,雖然保持著一顆情深勝海的赤子之心,但為人處世,卻是個八麵見光的。
花雪也知道自己的說辭,不可能讓陳洪謐馬上相信,他也早做好了解釋的準備。
不等陳洪謐發問,花雪便解釋道:“大人不要因為學生年幼,便懷疑學生的學識。昌黎先生說‘術業有專攻’,學生隻是因為精研天文,所以才能做出關於天災的判斷。天災,至少大明這些年北旱南澇的災情,絕不是什麽蒼天示警,而是如日升月落,春夏秋冬一般的自然現象。隻是常人不懂其中的道理,才將天災歸咎於人禍。”
陳洪謐本來已經準備開口問難了,結果花雪真的把話題引到學術上了。
陳洪謐畢竟是進士出身,韓愈《師說》這等名篇自然是熟記的。
儒家尊孔孟,荀子的學說雖然與孟子大相徑庭,但這是儒家內部矛盾。四書五經中雖然沒有《荀子》,但這樣重要的儒家典籍,大部分儒家學子也要精研,陳洪謐自然也學過《荀子》。聽花雪一說,陳洪謐本能的反應就是《荀子?天論》的開篇“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有了同宗的理論依據,陳洪謐對花雪的說辭便信了幾分。隻是荀子尚且沒聽說能預言天氣,麵前這孩子又何德何能?
陳洪謐心中搖擺不定。不過荀子的學說一向對於統治階層有利。尤其是大明如今的形勢,內憂外患,內憂的根源便是這天災。
自從崇禎即位以來,十年間隻有一兩年災情不重。這災情,被反朝廷勢力指責為朝廷不作為,今上失德,此為天災連年示警。對於朝廷,對於崇禎,都是壓在身上難以搬開的山嶽。
這孩子說天災並非示警,與荀子“天行有常”之說暗合。這說法有利於安定民心,穩定朝局。一旦能夠證實,便能搬開壓在朝廷頭上的這座大山。因此,對於花雪的說辭,陳洪謐是很願意相信的,可是那還要持續至少五年的天災,又是實實在在讓人難以接受的噩訊。
花雪知道不拿出證明,想要空口白話,讓陳洪謐相信,顯然不現實。於是繼續解釋道:“大人,莊子說‘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井蛙不可以語海,夏蟲不可以語冰。人生百年,對於千萬年流轉的天象,了解不足,無可厚非。但人類比之蟲豸鳥獸,強在智慧,強在傳承。學生遍查手中可以搜集到的曆朝曆代,全國各地的天象變化,方有所得,找到了一些規律。又聯係生活中所見所聞,格物致知,終於明白雨雪形成之原因,四時流轉之奧秘。”
陳洪謐見花雪出口成章,顯然也是飽學之士,對花雪因年齡而帶來的輕視,便減少了幾分。尤其天文一道,對於沒有係統的科學研究方法的古人而言,天賦遠比年齡重要。這不是某個人的觀點,而是孔子自身的經曆。當年項橐七歲而教孔子,兩小兒辨日,孔子尚言“後生可畏”。陳洪謐心下懷疑,這孩子難道真的有項橐的天賦?
陳洪謐問:“四時流轉之奧秘先不說,這雨雪形成之原因是怎麽迴事?”
這麽基礎的物理知識,星際時代出身的花雪當然張嘴就來,隻是措辭不能太科學化:“大人想必也知道:雪化則為水,水凍可成冰,冰化複為水。雪,水,冰,說來說去其實是同一種東西,隻是外觀不同而已。”
陳洪謐點頭:“不錯,路上雪化而複凍,與水直接上凍一樣,都是冰麵。”
花雪繼續解釋:“與之相似,收集之後便可以發現,雨露雹霧,其實也都是水的不同形式。水撒到石板上,石板不吸水,但一段時間之後水會幹。鍋裏的水保持燒開,水會不斷減少,直到最後幹鍋。這兩個現象說明,水會散逸到空中,變成我們看不到的形態。燒水的時候蓋著鍋蓋,燒開後拿開鍋蓋,可以見到大量的水霧在鍋的上方形成。鍋蓋拿到一邊,大量的水滴從鍋蓋下麵往下滴。水往低處流,鍋裏的水本來不應該跑到鍋蓋上,隻能是散逸在空中的水在鍋蓋上凝結。”
陳洪謐沉思半晌,點頭表示同意花雪的說法。
見這樣解釋陳洪謐可以接受,花雪鬆了口氣。他唯一擔心的就是,這個時代的人理解不了蒸發與凝結,這種科技時代的思路。陳洪謐能理解這些,其他人自然也能理解。
“賈誼《鵩鳥賦》說‘天地為爐’,這地上的河流,就如爐中的水。水會散逸到空中,在半空中凝結便成霧,在爐蓋上凝結,凝結之後便成了雲。爐蓋上水聚得多了就會滴落,便如雲聚,然後雨落。至於雪與雹,顯然是凝結的時候溫度太低,凍成了冰。凝結成水之後,凍成雹,直接上凍,便成為雪與霜。”
聽得花雪此番解釋,陳洪謐頗有豁然開朗之感。花雪由鍋爐而天地,以小見大,這番解釋源於生活,淺顯易懂。隻是前人沒有往這方麵想罷了。雖然對於北旱南澇的天災還沒有解釋,但這番解釋至少可以看出,這孩子確實是天縱奇才,說是再世項橐也不為過。
花雪以前作為小姐的貼身奴隸,因為年紀尚小,最主要的任務並非保鏢,而隻是哄小姐開心。而因為奴隸枷鎖的限製,在那時的他心中,小姐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
花雪過往的十三年,幾乎從記事起,整個心中就隻琢磨一件事:怎樣哄小姐開心。要哄小姐開心,了解小姐開不開心,以及為什麽會不開心,就是首要前提。所以花雪在小姐身上,練成了一身察言觀色的本領。盡管這本領原本隻是針對小姐一人,但是觸類旁通之下,其他人的心理活動,雖然不能洞徹,但至少是信是疑,還是看得懂的。
另一方麵,前身一個孤兒,在收養他的先生去世後,能夠保住那一份家業,固然有鄰裏照顧,也有他一身功夫震懾宵小,但人情世故,必然也是通透的。
花雪既有自己自小練成的察言觀色的本領,又有前身幾年間鍛煉出來的早熟,雖然保持著一顆情深勝海的赤子之心,但為人處世,卻是個八麵見光的。
花雪也知道自己的說辭,不可能讓陳洪謐馬上相信,他也早做好了解釋的準備。
不等陳洪謐發問,花雪便解釋道:“大人不要因為學生年幼,便懷疑學生的學識。昌黎先生說‘術業有專攻’,學生隻是因為精研天文,所以才能做出關於天災的判斷。天災,至少大明這些年北旱南澇的災情,絕不是什麽蒼天示警,而是如日升月落,春夏秋冬一般的自然現象。隻是常人不懂其中的道理,才將天災歸咎於人禍。”
陳洪謐本來已經準備開口問難了,結果花雪真的把話題引到學術上了。
陳洪謐畢竟是進士出身,韓愈《師說》這等名篇自然是熟記的。
儒家尊孔孟,荀子的學說雖然與孟子大相徑庭,但這是儒家內部矛盾。四書五經中雖然沒有《荀子》,但這樣重要的儒家典籍,大部分儒家學子也要精研,陳洪謐自然也學過《荀子》。聽花雪一說,陳洪謐本能的反應就是《荀子?天論》的開篇“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有了同宗的理論依據,陳洪謐對花雪的說辭便信了幾分。隻是荀子尚且沒聽說能預言天氣,麵前這孩子又何德何能?
陳洪謐心中搖擺不定。不過荀子的學說一向對於統治階層有利。尤其是大明如今的形勢,內憂外患,內憂的根源便是這天災。
自從崇禎即位以來,十年間隻有一兩年災情不重。這災情,被反朝廷勢力指責為朝廷不作為,今上失德,此為天災連年示警。對於朝廷,對於崇禎,都是壓在身上難以搬開的山嶽。
這孩子說天災並非示警,與荀子“天行有常”之說暗合。這說法有利於安定民心,穩定朝局。一旦能夠證實,便能搬開壓在朝廷頭上的這座大山。因此,對於花雪的說辭,陳洪謐是很願意相信的,可是那還要持續至少五年的天災,又是實實在在讓人難以接受的噩訊。
花雪知道不拿出證明,想要空口白話,讓陳洪謐相信,顯然不現實。於是繼續解釋道:“大人,莊子說‘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井蛙不可以語海,夏蟲不可以語冰。人生百年,對於千萬年流轉的天象,了解不足,無可厚非。但人類比之蟲豸鳥獸,強在智慧,強在傳承。學生遍查手中可以搜集到的曆朝曆代,全國各地的天象變化,方有所得,找到了一些規律。又聯係生活中所見所聞,格物致知,終於明白雨雪形成之原因,四時流轉之奧秘。”
陳洪謐見花雪出口成章,顯然也是飽學之士,對花雪因年齡而帶來的輕視,便減少了幾分。尤其天文一道,對於沒有係統的科學研究方法的古人而言,天賦遠比年齡重要。這不是某個人的觀點,而是孔子自身的經曆。當年項橐七歲而教孔子,兩小兒辨日,孔子尚言“後生可畏”。陳洪謐心下懷疑,這孩子難道真的有項橐的天賦?
陳洪謐問:“四時流轉之奧秘先不說,這雨雪形成之原因是怎麽迴事?”
這麽基礎的物理知識,星際時代出身的花雪當然張嘴就來,隻是措辭不能太科學化:“大人想必也知道:雪化則為水,水凍可成冰,冰化複為水。雪,水,冰,說來說去其實是同一種東西,隻是外觀不同而已。”
陳洪謐點頭:“不錯,路上雪化而複凍,與水直接上凍一樣,都是冰麵。”
花雪繼續解釋:“與之相似,收集之後便可以發現,雨露雹霧,其實也都是水的不同形式。水撒到石板上,石板不吸水,但一段時間之後水會幹。鍋裏的水保持燒開,水會不斷減少,直到最後幹鍋。這兩個現象說明,水會散逸到空中,變成我們看不到的形態。燒水的時候蓋著鍋蓋,燒開後拿開鍋蓋,可以見到大量的水霧在鍋的上方形成。鍋蓋拿到一邊,大量的水滴從鍋蓋下麵往下滴。水往低處流,鍋裏的水本來不應該跑到鍋蓋上,隻能是散逸在空中的水在鍋蓋上凝結。”
陳洪謐沉思半晌,點頭表示同意花雪的說法。
見這樣解釋陳洪謐可以接受,花雪鬆了口氣。他唯一擔心的就是,這個時代的人理解不了蒸發與凝結,這種科技時代的思路。陳洪謐能理解這些,其他人自然也能理解。
“賈誼《鵩鳥賦》說‘天地為爐’,這地上的河流,就如爐中的水。水會散逸到空中,在半空中凝結便成霧,在爐蓋上凝結,凝結之後便成了雲。爐蓋上水聚得多了就會滴落,便如雲聚,然後雨落。至於雪與雹,顯然是凝結的時候溫度太低,凍成了冰。凝結成水之後,凍成雹,直接上凍,便成為雪與霜。”
聽得花雪此番解釋,陳洪謐頗有豁然開朗之感。花雪由鍋爐而天地,以小見大,這番解釋源於生活,淺顯易懂。隻是前人沒有往這方麵想罷了。雖然對於北旱南澇的天災還沒有解釋,但這番解釋至少可以看出,這孩子確實是天縱奇才,說是再世項橐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