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三年春節的大年初一,於誌堅拋開家裏的一切事情,帶領全體領導班子來到市中心醫院看望張獻生,這時的他病情已經很嚴重了,處於半昏迷狀態。他的妻子趙貴娥見到於誌堅眼淚一個勁兒地往下流,非常悲傷。於誌堅勸她說:
“你不要太悲傷了,現在正是要控製住自己情緒的時候,時間長了,會受不了的。家裏你現在是頂梁柱了,還有很多事等著你辦。”
於誌堅來到張獻生身邊,喊:“獻生啊,獻生!”張獻生慢慢地睜開眼睛。“我們領導班子的全體人員都來看你來了。”
他聲音很微弱,說:“誌堅,你們都來了,我不行了。”說著拿出厚厚一個本子,又說:“這是我在住院期間寫的教育教學體會,可以說也是我多年來教學經驗的總結,這也算是我對學校對教育事業的一點貢獻,我把它交給你。”另外,他又拿出一封信說:“這是給我分包的留守孩子寫的一封信,也請你轉交給她。我的願望就希望我們的學校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希望北崗四中不斷發展壯大,希望我們的貧困孩子都能完成學業走進大學,用知識去改變他們的命運。”
於誌堅握住張獻生的手說:“我們決不辜負你的希望,還要把你的所有資料保存起來載入校史。你的一生是艱苦奮鬥的一生;是無私奉獻的一生。你為北崗的教育事業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北崗四中的全體師生不會忘記,北崗人民不會忘記。”
二零零三年三月四日十七時五十五分,張獻生老師與世長辭了,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消息傳到學校,人們無不感到悲痛。三月六日,張獻生的骨灰運迴了學校,安放在學校專門搭建的靈堂裏。下午,學校召開了全體師生參加的追悼會,於誌堅致悼詞。悼詞上說: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模範教師,優秀班主任張獻生老師,因病醫治無效,於二零零三年三月四日十七時五十五分與世長辭,享年五十六歲,為此,我們表示沉痛的哀悼。
張獻生北京師範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紅橋高中任教,一九七六年調入北崗四中任教直到現在。工作上,幾十年如一日,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任勞任怨,隻講奉獻,不講條件,在當初學校條件非常差的情況下,一家人就住在一間房子裏,隨著孩子們的長大成人,又住在兩間舊瓦房裏,一住就是十五六年。
他嚴謹治學,刻苦鑽研業務,博覽群書,活到老,學到老;教學上精益求精,認真備課,認真上好每一節課;麵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耐心輔導學生;認真批改作業。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經常開展教育科研。針對學生實際,不斷改革教學方法,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得到了市、縣教育主管部門的好評。他在有病住院期間還寫了厚厚的一本教育教學體會,交給了學校,把他多年積累的教育教學經驗一點不留地奉獻給了後人;他在病情非常嚴重的情況下還沒忘記他分包的留守孩子宋穎穎同學,還專門給她寫了一封關懷備至的信。他那自甘清苦,樂為人梯;即重言傳,又重身教;摯愛學生,嘔心瀝血,撫育一代代新人健康成長,表現了高尚地奉獻情操。在教書育人的實踐中,不沾沾自喜於一得之功,一孔之見;而是以極大的熱情,潛心學習,銳意進取,勇於創新;總結新經驗,創造新方法。表現了可貴的探索精神。那樁樁動人的事跡,一則則育人的體會,正是滋潤禾苗的春風化雨;哺育棟梁的精神乳汁。無愧於師德的表率,育人的模範,教學的專家。
一個才華橫溢的名牌大學生,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一幹就是幾十年,從沒提過一個“走”字,無怨無悔。他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高尚的品格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張獻生同誌的一生是艱苦奮鬥的一生,是無私奉獻的一生,是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的一生。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向張獻生同誌學習,不辜負張獻生同誌的希望,努力把北崗四中建設得更加美好。
張獻生同誌安息吧!
安葬那天,師生們都自發的胸戴白花,跟在靈柩後麵為張獻生送行。送行的路上擠滿了人,張獻生班上的學生控製不住內心的悲傷,失聲痛哭,所有師生都潸然淚下。宋穎穎同學哭著說著:
“張老師,你在臨終前還在關心我,教育我。我一定聽你的話,要自立,自律,堅強,自信,刻苦學習,用知識去改變命運。”
人們含淚為他送去最後的祝福:“張獻生老師走好,張獻生老師安息!”
送走了張獻生,於誌堅心裏還仍然不能平靜,他為失去一個好老師而感到惋惜,為失去一個摯友而感到傷心,為失去一個誌同道合者而感到憒憾。他暗下決心,不辜負張獻生對學校的期望,他要向張獻生那樣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於誌堅讀書那些年代,一直是按照招生計劃,按照通知書上指定學校去上學,君民人等,不存在擇校,不存在無序;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於誌堅當老師的時候,是改革開放初期,那時已開始有個別憑關係擇校;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於誌堅當校長的時候,就開始進入無序狀態,不過那個時候學生上學還沒有出現“商品化”的現象;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這種無序狀態從量變發展到質變,一些私立學校,一些中專、技校下到初中去,對準學校及畢業班班主任開出價格,提供一份畢業生信息名單給多少錢,班主任給他們送去一個學生給多少錢。一些私立大學及高職高專也是用同樣的方法,如出一轍。這種現象愈演愈烈,因為學校之間的相互競爭,價格也不斷抬高,就像炒股一樣,班主任把老百姓的子女當作股票一樣,將價格一個勁兒地往上炒,哪個學校給的多,就往哪個學校裏送。到了二零零三夏季年招生的時候,畢業班班主任送給技校、中專、職高一個學生,若報到交押金後,給班主任五百元至六百元。硬是把老百姓的子女當作賺錢的工具或者說“商品”。羊毛出在羊身上,這錢實際上就是學生拿出來的,也就是說是老百姓拿出來的。什麽師德、職業道德早就沒把這當迴事兒。一次,於誌堅到市區辦事遇到了他原來的一個老同行,叫周誌強,當過多年初中校長,現在在開辦技校。於誌堅問他為什麽要這樣做,他說:
“我也不願意這樣做呀!沒人來管,無序狀態,你不搞他搞,你不抬價他抬價,搞得人人自危。老同行,我跟你說實話,不就是騙嗎?誰騙到錢是誰的。學生在學校不到一年,就讓他們去實習了,後期的學費不就是淨賺了嗎?迴扣那點錢算什麽?”
這年高考剛結束,一所高職院校的招生人員來到北崗四中找到於誌堅,也給他開出個價格,這價格更誘惑人,比中專、技校招初中生開出的價格高得多,招生人員說:
“於校長,我們合作一下行嗎?”
“怎麽合作法?”
“你給我們學校提供一個學生給你迴扣兩仟元。”
“你們為什麽要這樣做?”
“不這樣做生源不足啊,你想,多去一個學生幾年下來學費是多少,兩三萬哪!我給你兩仟元算什麽呢?”
於誌堅一聽這就非常氣憤,一口迴絕,他從開始當校長就一直受到這無序招生不正當競爭的困擾,對於這普通的農村高中來講辦學真是太難了。多少年來,北崗四中為什麽那麽多貧困生,因為貧困孩子沒有錢到其他學校讀書,這些孩子不能給那些人帶來利益。所以,北崗四中也隻能招收窮人的孩子,窮人的孩子也隻能到這樣的學校讀書。
隨著形勢的不斷變化,於誌堅的思想也在不斷的變化,不斷地調整戰略戰術來迎接新地挑戰。
有誌者事竟成,截止到二零零四年夏季,北崗四中高考上本科線人數從當初的實現“零”的突破,到現在的突破六百人大關;在校生人數從低穀時三百多人發展到現在的三仟多人;為貧困生免學費和補助特困生生活費累計達二百多萬元;教職工分包管理留守孩子累計達八百多人。從當初的吃水排隊,用水肩挑,教師用房學生用房全是一棟棟舊瓦房發展到現在的高樓林立,公寓樓、住宅樓、學生餐廳、實驗室、多媒體教室、運動場一應俱全;自來水全天二十四小時供應。從當初的校園一片片黃土地發展到現在的校園四季常青,綠樹成蔭,花香地綠,像沙漠裏長出了一片綠洲。這一年是於誌堅當校長的第十四年,正好是北崗四中建校二十八年的一半時間。前七任占據了一半時間,他這一任已占據了另一半時間。通過這十四年的奮鬥,他再一次驗證了奮鬥不止,總有希望。
“你不要太悲傷了,現在正是要控製住自己情緒的時候,時間長了,會受不了的。家裏你現在是頂梁柱了,還有很多事等著你辦。”
於誌堅來到張獻生身邊,喊:“獻生啊,獻生!”張獻生慢慢地睜開眼睛。“我們領導班子的全體人員都來看你來了。”
他聲音很微弱,說:“誌堅,你們都來了,我不行了。”說著拿出厚厚一個本子,又說:“這是我在住院期間寫的教育教學體會,可以說也是我多年來教學經驗的總結,這也算是我對學校對教育事業的一點貢獻,我把它交給你。”另外,他又拿出一封信說:“這是給我分包的留守孩子寫的一封信,也請你轉交給她。我的願望就希望我們的學校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希望北崗四中不斷發展壯大,希望我們的貧困孩子都能完成學業走進大學,用知識去改變他們的命運。”
於誌堅握住張獻生的手說:“我們決不辜負你的希望,還要把你的所有資料保存起來載入校史。你的一生是艱苦奮鬥的一生;是無私奉獻的一生。你為北崗的教育事業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北崗四中的全體師生不會忘記,北崗人民不會忘記。”
二零零三年三月四日十七時五十五分,張獻生老師與世長辭了,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消息傳到學校,人們無不感到悲痛。三月六日,張獻生的骨灰運迴了學校,安放在學校專門搭建的靈堂裏。下午,學校召開了全體師生參加的追悼會,於誌堅致悼詞。悼詞上說: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模範教師,優秀班主任張獻生老師,因病醫治無效,於二零零三年三月四日十七時五十五分與世長辭,享年五十六歲,為此,我們表示沉痛的哀悼。
張獻生北京師範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紅橋高中任教,一九七六年調入北崗四中任教直到現在。工作上,幾十年如一日,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任勞任怨,隻講奉獻,不講條件,在當初學校條件非常差的情況下,一家人就住在一間房子裏,隨著孩子們的長大成人,又住在兩間舊瓦房裏,一住就是十五六年。
他嚴謹治學,刻苦鑽研業務,博覽群書,活到老,學到老;教學上精益求精,認真備課,認真上好每一節課;麵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耐心輔導學生;認真批改作業。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經常開展教育科研。針對學生實際,不斷改革教學方法,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得到了市、縣教育主管部門的好評。他在有病住院期間還寫了厚厚的一本教育教學體會,交給了學校,把他多年積累的教育教學經驗一點不留地奉獻給了後人;他在病情非常嚴重的情況下還沒忘記他分包的留守孩子宋穎穎同學,還專門給她寫了一封關懷備至的信。他那自甘清苦,樂為人梯;即重言傳,又重身教;摯愛學生,嘔心瀝血,撫育一代代新人健康成長,表現了高尚地奉獻情操。在教書育人的實踐中,不沾沾自喜於一得之功,一孔之見;而是以極大的熱情,潛心學習,銳意進取,勇於創新;總結新經驗,創造新方法。表現了可貴的探索精神。那樁樁動人的事跡,一則則育人的體會,正是滋潤禾苗的春風化雨;哺育棟梁的精神乳汁。無愧於師德的表率,育人的模範,教學的專家。
一個才華橫溢的名牌大學生,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一幹就是幾十年,從沒提過一個“走”字,無怨無悔。他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高尚的品格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張獻生同誌的一生是艱苦奮鬥的一生,是無私奉獻的一生,是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的一生。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向張獻生同誌學習,不辜負張獻生同誌的希望,努力把北崗四中建設得更加美好。
張獻生同誌安息吧!
安葬那天,師生們都自發的胸戴白花,跟在靈柩後麵為張獻生送行。送行的路上擠滿了人,張獻生班上的學生控製不住內心的悲傷,失聲痛哭,所有師生都潸然淚下。宋穎穎同學哭著說著:
“張老師,你在臨終前還在關心我,教育我。我一定聽你的話,要自立,自律,堅強,自信,刻苦學習,用知識去改變命運。”
人們含淚為他送去最後的祝福:“張獻生老師走好,張獻生老師安息!”
送走了張獻生,於誌堅心裏還仍然不能平靜,他為失去一個好老師而感到惋惜,為失去一個摯友而感到傷心,為失去一個誌同道合者而感到憒憾。他暗下決心,不辜負張獻生對學校的期望,他要向張獻生那樣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於誌堅讀書那些年代,一直是按照招生計劃,按照通知書上指定學校去上學,君民人等,不存在擇校,不存在無序;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於誌堅當老師的時候,是改革開放初期,那時已開始有個別憑關係擇校;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於誌堅當校長的時候,就開始進入無序狀態,不過那個時候學生上學還沒有出現“商品化”的現象;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這種無序狀態從量變發展到質變,一些私立學校,一些中專、技校下到初中去,對準學校及畢業班班主任開出價格,提供一份畢業生信息名單給多少錢,班主任給他們送去一個學生給多少錢。一些私立大學及高職高專也是用同樣的方法,如出一轍。這種現象愈演愈烈,因為學校之間的相互競爭,價格也不斷抬高,就像炒股一樣,班主任把老百姓的子女當作股票一樣,將價格一個勁兒地往上炒,哪個學校給的多,就往哪個學校裏送。到了二零零三夏季年招生的時候,畢業班班主任送給技校、中專、職高一個學生,若報到交押金後,給班主任五百元至六百元。硬是把老百姓的子女當作賺錢的工具或者說“商品”。羊毛出在羊身上,這錢實際上就是學生拿出來的,也就是說是老百姓拿出來的。什麽師德、職業道德早就沒把這當迴事兒。一次,於誌堅到市區辦事遇到了他原來的一個老同行,叫周誌強,當過多年初中校長,現在在開辦技校。於誌堅問他為什麽要這樣做,他說:
“我也不願意這樣做呀!沒人來管,無序狀態,你不搞他搞,你不抬價他抬價,搞得人人自危。老同行,我跟你說實話,不就是騙嗎?誰騙到錢是誰的。學生在學校不到一年,就讓他們去實習了,後期的學費不就是淨賺了嗎?迴扣那點錢算什麽?”
這年高考剛結束,一所高職院校的招生人員來到北崗四中找到於誌堅,也給他開出個價格,這價格更誘惑人,比中專、技校招初中生開出的價格高得多,招生人員說:
“於校長,我們合作一下行嗎?”
“怎麽合作法?”
“你給我們學校提供一個學生給你迴扣兩仟元。”
“你們為什麽要這樣做?”
“不這樣做生源不足啊,你想,多去一個學生幾年下來學費是多少,兩三萬哪!我給你兩仟元算什麽呢?”
於誌堅一聽這就非常氣憤,一口迴絕,他從開始當校長就一直受到這無序招生不正當競爭的困擾,對於這普通的農村高中來講辦學真是太難了。多少年來,北崗四中為什麽那麽多貧困生,因為貧困孩子沒有錢到其他學校讀書,這些孩子不能給那些人帶來利益。所以,北崗四中也隻能招收窮人的孩子,窮人的孩子也隻能到這樣的學校讀書。
隨著形勢的不斷變化,於誌堅的思想也在不斷的變化,不斷地調整戰略戰術來迎接新地挑戰。
有誌者事竟成,截止到二零零四年夏季,北崗四中高考上本科線人數從當初的實現“零”的突破,到現在的突破六百人大關;在校生人數從低穀時三百多人發展到現在的三仟多人;為貧困生免學費和補助特困生生活費累計達二百多萬元;教職工分包管理留守孩子累計達八百多人。從當初的吃水排隊,用水肩挑,教師用房學生用房全是一棟棟舊瓦房發展到現在的高樓林立,公寓樓、住宅樓、學生餐廳、實驗室、多媒體教室、運動場一應俱全;自來水全天二十四小時供應。從當初的校園一片片黃土地發展到現在的校園四季常青,綠樹成蔭,花香地綠,像沙漠裏長出了一片綠洲。這一年是於誌堅當校長的第十四年,正好是北崗四中建校二十八年的一半時間。前七任占據了一半時間,他這一任已占據了另一半時間。通過這十四年的奮鬥,他再一次驗證了奮鬥不止,總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