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甄對關守箴說:“關公,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您何不以陳曾禹為突破口,牽扯出孫閣老?”
關守箴皺了皺眉:“孫賊聖眷極隆,憑此事未必能動得了他啊!”
從龍諸臣中,孫金鼎和皇帝的關係最好。當年孫金鼎犯了罪被流放桂林,人皆厭之。唯有靖江王朱亨嘉把他當寶,待之若劉玄德待諸葛孔明。他也以諸葛孔明自居,為朱亨嘉出了很多壞主意。後來,清軍攻陷南京,宏光帝被俘,靖江王想謀逆,第一個便找他商量。他大唿“獨秀峰上有王氣,今日應在殿下身上也”,上竄下跳、勾連亂黨,為朱亨嘉篡位立下汗馬功勞。
關守箴雖也是從龍之臣,聖眷和孫金鼎比還是略遜幾分,也沒有孫金鼎那麽了解光武帝。
朱亨嘉打下九江後,見一奇石蒼翠嶙峋,喟然長歎,茶飯不思,悶悶不樂。眾臣皆不解,唯孫金鼎曰:“此乃監國出征久了,思念石妃娘娘。可請旨迴師長沙,以長沙為行都,將後宮及文武遷往長沙”。眾人聽其言請旨,果然龍顏大悅。
祭孝陵時,官員、將士擁立,黃袍也已加身,朱亨嘉卻賴在禁約碑前,死活不肯迴去。大臣們皆不懂光武帝的心思,唯孫金鼎道:“陛下是因為少了百姓勸進,所以不肯走”,眾臣恍然,忙弄了些百姓勸進。果然,一見勸進的百姓來了,朱亨嘉開開心心地迴了京。
還有一次,光武帝和孫金鼎竊竊私語,說的話,別人都聽不懂,唯獨他倆聊得興高采烈。
凡此種種,讓關守箴如何不忌憚孫金鼎?打蛇不死,必遭蛇咬。封建王朝最高層的權力爭奪,向來是你死我活。講究的是一劍封喉,如果不能整死對手,讓對手緩過勁來,下一個遭殃的,恐怕便是自己。
關守箴沒有一舉扳倒孫金鼎的把握,所以很猶豫。
唐甄卻笑了,“依下官之意,關公不可輕舉妄動,但也不可不動。不妨將陳曾禹勾結範氏之事,散布出去。一則可令孫閣老自亂陣角;二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關守箴思索了一下,暗叫了聲妙。那陳曾禹可是孫金鼎的女婿,他勾結介休範氏,很容易讓人覺得是孫金鼎授意,此事傳開,必能讓孫金鼎方寸大亂,方寸一亂,便容易出錯,一出錯,出手的機會便來了。另外,孫金鼎的政敵可不止自己一個,文淵閣大學士何吾騶,一向不恥孫之為人,又有心次輔之位。若是傳到他的耳朵,必會有所動作。自己正好用他,來試探一下孫金鼎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如何。
雖然心中稱妙,但堂堂首輔之尊,散布流言蜚語之事,不能親自幹,傳出去不好聽。
關守箴正色道:“予堂堂首輔,豈可散布流言?此事休提”。
唐甄腹誹:首輔不能幹,那意思便是要咱們這些底下人幹嘍!
笑道:“關公不肯為此事,怎奈人多嘴雜,天下悠悠眾口,如何堵得住?下官估摸著,用不了多久,此事便會傳得人所盡知了”。
??
聽聞孫金鼎的女婿陳曾禹勾結漢奸範氏之事,文淵閣大學士何吾騶坐不住了,召來了心腹左副都禦史王介之商議。
王介之可不是一般人,乃是朱亨嘉首場科舉的狀元,雖然是湖廣衡陽人,卻出於赫赫有名的太原王氏。從曾祖王雍起,便是大儒。三兄弟王介之、王參之、王夫之,皆有才名,做著大明的官。
“石子,此事,汝怎麽看?”
何吾騶興奮地問王介之,他今年虛歲六十八了,乃是萬曆年間的庶吉士,有名的大儒,跟同樣出身名門的王氏三兄弟關係極好。
他出身名門,自然看不起草根出身的孫金鼎;孫金鼎又素有貪腐之名,這讓自認為清白的他更加不恥;最重要的是,他比孫金鼎大十歲,名望也比孫高,內閣排名卻在孫後,這便祖父可忍、祖母不可忍也!
“閣老,依予看,孫氏翁婿,皆貪婪狂悖的小人。此事八成是真的。予立即修書給三弟,讓其見機行事”。
三弟,指的是保定巡撫王夫之。
保定巡撫雖然和順天巡撫都屬北直隸地區,地位卻和順天巡撫沒法比,王夫之也一直被陳曾禹壓著一頭,心裏自然是不服氣的。
收到長兄寫的信,王夫之長嘯一聲:“機會來也”,奮筆疾書,寫起了彈劾陳曾禹的奏疏。
??
“保定巡撫臣王夫之謹奏;為彈劾順天巡撫陳曾禹陰結奸商範氏、橫行不法事:
前日,陛下下旨查辦山右八大奸商,人皆拍手稱快。彼輩忘忠孝節義、華夷大防,為銀錢之利,奴顏事清,輸虜物資,賣我軍情。罄南山之竹,難寫其惡。凡有人心,莫不欲啖彼輩之肉。
然如陳曾禹之流,乃罪人陳邦傳之後,狼狽之性,殘忍狡詐。陛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免其死罪,拔擢行伍。本應感念聖恩,恪守臣節。竟陰結奸黨,荒淫無狀,忘恩負義,一至於此!
其與範氏五子範毓奇結為知己,兄弟相稱,收其賄賂,為其張目。嚐與奸商宿於秦淮河,梳攏名妓為妾,動輒百萬。珠寶金銀、古董奇珍、田產大宅,皆奸商所贈。又指使鹽課提舉分司員外郎劉岩,為奸商獲取長蘆鹽場之鹽。
嗚唿!鹽鐵之利,操於國家,非忠義之士不可為。豈有操於賣國奸商之理哉?直隸之民聞之,皆憤懣難平。
朗朗乾坤、昭昭日月,天道輪迴,自有報焉。伏惟陛下著有司徹查此案,窮究奸黨,以順民意。明國法,正人心,正其時也。臣不勝翹首盼望之至,為此具本親齎,謹具奏聞”。
??
王夫之的奏疏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表麵上看,彈劾的隻是順天巡撫陳曾禹,實際上矛頭卻是對準著陳曾禹的老泰山:孫金鼎。
不料此疏上過後,光武帝留中不發,猶如石沉大海,靜悄悄的,毫無動靜。
何吾騶與王氏兄弟大憤,磨拳擦掌地準備第二份奏疏。
暗中觀察的關守箴卻是倒吸一口涼氣,沒想到孫金鼎的聖眷竟然如此之隆!聖上居然連他的女婿都不想懲辦。幸虧老夫沒有先出手啊!
政治鬥爭一旦開始了,便停不下來。大明朝堂,山雨欲來風滿樓。
關守箴皺了皺眉:“孫賊聖眷極隆,憑此事未必能動得了他啊!”
從龍諸臣中,孫金鼎和皇帝的關係最好。當年孫金鼎犯了罪被流放桂林,人皆厭之。唯有靖江王朱亨嘉把他當寶,待之若劉玄德待諸葛孔明。他也以諸葛孔明自居,為朱亨嘉出了很多壞主意。後來,清軍攻陷南京,宏光帝被俘,靖江王想謀逆,第一個便找他商量。他大唿“獨秀峰上有王氣,今日應在殿下身上也”,上竄下跳、勾連亂黨,為朱亨嘉篡位立下汗馬功勞。
關守箴雖也是從龍之臣,聖眷和孫金鼎比還是略遜幾分,也沒有孫金鼎那麽了解光武帝。
朱亨嘉打下九江後,見一奇石蒼翠嶙峋,喟然長歎,茶飯不思,悶悶不樂。眾臣皆不解,唯孫金鼎曰:“此乃監國出征久了,思念石妃娘娘。可請旨迴師長沙,以長沙為行都,將後宮及文武遷往長沙”。眾人聽其言請旨,果然龍顏大悅。
祭孝陵時,官員、將士擁立,黃袍也已加身,朱亨嘉卻賴在禁約碑前,死活不肯迴去。大臣們皆不懂光武帝的心思,唯孫金鼎道:“陛下是因為少了百姓勸進,所以不肯走”,眾臣恍然,忙弄了些百姓勸進。果然,一見勸進的百姓來了,朱亨嘉開開心心地迴了京。
還有一次,光武帝和孫金鼎竊竊私語,說的話,別人都聽不懂,唯獨他倆聊得興高采烈。
凡此種種,讓關守箴如何不忌憚孫金鼎?打蛇不死,必遭蛇咬。封建王朝最高層的權力爭奪,向來是你死我活。講究的是一劍封喉,如果不能整死對手,讓對手緩過勁來,下一個遭殃的,恐怕便是自己。
關守箴沒有一舉扳倒孫金鼎的把握,所以很猶豫。
唐甄卻笑了,“依下官之意,關公不可輕舉妄動,但也不可不動。不妨將陳曾禹勾結範氏之事,散布出去。一則可令孫閣老自亂陣角;二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關守箴思索了一下,暗叫了聲妙。那陳曾禹可是孫金鼎的女婿,他勾結介休範氏,很容易讓人覺得是孫金鼎授意,此事傳開,必能讓孫金鼎方寸大亂,方寸一亂,便容易出錯,一出錯,出手的機會便來了。另外,孫金鼎的政敵可不止自己一個,文淵閣大學士何吾騶,一向不恥孫之為人,又有心次輔之位。若是傳到他的耳朵,必會有所動作。自己正好用他,來試探一下孫金鼎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如何。
雖然心中稱妙,但堂堂首輔之尊,散布流言蜚語之事,不能親自幹,傳出去不好聽。
關守箴正色道:“予堂堂首輔,豈可散布流言?此事休提”。
唐甄腹誹:首輔不能幹,那意思便是要咱們這些底下人幹嘍!
笑道:“關公不肯為此事,怎奈人多嘴雜,天下悠悠眾口,如何堵得住?下官估摸著,用不了多久,此事便會傳得人所盡知了”。
??
聽聞孫金鼎的女婿陳曾禹勾結漢奸範氏之事,文淵閣大學士何吾騶坐不住了,召來了心腹左副都禦史王介之商議。
王介之可不是一般人,乃是朱亨嘉首場科舉的狀元,雖然是湖廣衡陽人,卻出於赫赫有名的太原王氏。從曾祖王雍起,便是大儒。三兄弟王介之、王參之、王夫之,皆有才名,做著大明的官。
“石子,此事,汝怎麽看?”
何吾騶興奮地問王介之,他今年虛歲六十八了,乃是萬曆年間的庶吉士,有名的大儒,跟同樣出身名門的王氏三兄弟關係極好。
他出身名門,自然看不起草根出身的孫金鼎;孫金鼎又素有貪腐之名,這讓自認為清白的他更加不恥;最重要的是,他比孫金鼎大十歲,名望也比孫高,內閣排名卻在孫後,這便祖父可忍、祖母不可忍也!
“閣老,依予看,孫氏翁婿,皆貪婪狂悖的小人。此事八成是真的。予立即修書給三弟,讓其見機行事”。
三弟,指的是保定巡撫王夫之。
保定巡撫雖然和順天巡撫都屬北直隸地區,地位卻和順天巡撫沒法比,王夫之也一直被陳曾禹壓著一頭,心裏自然是不服氣的。
收到長兄寫的信,王夫之長嘯一聲:“機會來也”,奮筆疾書,寫起了彈劾陳曾禹的奏疏。
??
“保定巡撫臣王夫之謹奏;為彈劾順天巡撫陳曾禹陰結奸商範氏、橫行不法事:
前日,陛下下旨查辦山右八大奸商,人皆拍手稱快。彼輩忘忠孝節義、華夷大防,為銀錢之利,奴顏事清,輸虜物資,賣我軍情。罄南山之竹,難寫其惡。凡有人心,莫不欲啖彼輩之肉。
然如陳曾禹之流,乃罪人陳邦傳之後,狼狽之性,殘忍狡詐。陛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免其死罪,拔擢行伍。本應感念聖恩,恪守臣節。竟陰結奸黨,荒淫無狀,忘恩負義,一至於此!
其與範氏五子範毓奇結為知己,兄弟相稱,收其賄賂,為其張目。嚐與奸商宿於秦淮河,梳攏名妓為妾,動輒百萬。珠寶金銀、古董奇珍、田產大宅,皆奸商所贈。又指使鹽課提舉分司員外郎劉岩,為奸商獲取長蘆鹽場之鹽。
嗚唿!鹽鐵之利,操於國家,非忠義之士不可為。豈有操於賣國奸商之理哉?直隸之民聞之,皆憤懣難平。
朗朗乾坤、昭昭日月,天道輪迴,自有報焉。伏惟陛下著有司徹查此案,窮究奸黨,以順民意。明國法,正人心,正其時也。臣不勝翹首盼望之至,為此具本親齎,謹具奏聞”。
??
王夫之的奏疏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表麵上看,彈劾的隻是順天巡撫陳曾禹,實際上矛頭卻是對準著陳曾禹的老泰山:孫金鼎。
不料此疏上過後,光武帝留中不發,猶如石沉大海,靜悄悄的,毫無動靜。
何吾騶與王氏兄弟大憤,磨拳擦掌地準備第二份奏疏。
暗中觀察的關守箴卻是倒吸一口涼氣,沒想到孫金鼎的聖眷竟然如此之隆!聖上居然連他的女婿都不想懲辦。幸虧老夫沒有先出手啊!
政治鬥爭一旦開始了,便停不下來。大明朝堂,山雨欲來風滿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