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直隸長蘆鹽場的碼頭上,範氏商隊管事範守富指揮著力夫將一袋袋鹽運上船,準備經衛河(海河),運往北直隸、河南、山西各地銷售。


    “五公子,要不要掛出咱‘範字號’?”範守富開心地問,語氣中帶著幾分希冀。


    這段時間,老範家在商戰中連遭打擊,損失了很多大生意。介休範氏的家主範三拔本能地感到了危險,下令各地的商隊低調行事,能不掛“範”字旗便不掛,避免招搖。


    範守富的商隊,有日子沒掛“範字號”了。他是範氏家奴,為老範家行了一輩子商,真的想掛“範”字旗。


    “嗯,掛起來吧”,範毓奇低聲微笑道,募地,又提高了音調,“不僅要掛出咱家的旗,還要敲鑼打鼓。吾要讓所有人都知道,咱介休範氏,依然是天下第一商!”


    “咣當當~咣當當~”


    老範家的船隊沿著衛河行駛,一路上敲鑼打鼓,好不熱鬧!那杆覇氣的“範”字旗,迎風招展,似乎在與鑼鼓聲交相唿應。


    “這是誰家的船隊,這麽招搖!去,打聽一下”。


    青縣碼頭,一名身著青袍、三十歲左右的書生淡淡地吩咐身邊的家仆。


    家仆去了一會兒,很快返還。這麽招搖,想不知道是誰家的船隊都難。


    “什麽!介休範氏!”


    書生聽完攥緊了拳頭,手腕上的青筋因為憤怒而暴起,“豈有此理,一窩漢奸,居然敢招搖過市!本府要上疏聖上,抄了這漢奸的家!”


    此人不是別人,乃是新任的河間知府呂留良。


    呂留良,字莊生,浙江崇德縣人,博學多藝,精通天文、讖緯、樂律、兵法、騎射等二十四項絕藝。血性漢子,從小便有咯血疾,身體弱,十五歲那年,帶病在太湖一帶募義兵抗清,左股中箭,遇天雨輒痛。後來,光武帝開科舉,他又從浙江跑去應試,得中探花。


    他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在大明收複澳門的時候,立下大功,剛升任正四品河間知府。


    大明各府,除了國都所在的應天府尹、順天府尹為正三品外,其他皆為正四品知府。


    正四品官看著蠻高,可以呂留良的資曆,則有些慢了。當年第一批科舉的一甲三人:狀元王介之,任正三品左副都禦史;榜眼史大成,任正二品漠北巡撫;唯有探花呂留良,才是個正四品的知府。


    之所以升得慢,跟呂探花的個性有關。這位隻會做事,不會做官,雖有一腔熱血、兩袖清風,卻完全不懂人情世故,在大明朝,真得很難吃得開。


    比如,他任香山知縣時,別的知縣上任前都要找知府等上官匯報思想,他倒好,直接上任,甩開膀子大幹特幹,完全不知道還有向上官匯報思想這種事;再比如,他一點都沒有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覺悟,喜歡管閑事,任香山知縣時,看澳門佛朗機人的炮台不順眼,多次向兩廣總督鄭封、遼東總督佟養甲(當時協管澳門通商事務)、廣東巡撫金維新等人請求拆掉夷人炮台。這麽大事,豈是汝一個小知縣管得了的?沒人搭理他。一怒之下,直接上疏朱亨嘉。完了,又犯了官場大忌:越級上報,得罪了一大幫上官。


    如果這麽發展下去,呂留良十有八九要在香山知縣的位置上生黴、發臭、幹到死了。


    命好,新上任的武英殿大學士、兩廣總督蘇觀生,性格和呂良留相似,也是大明朝出了名的“二貨”。


    蘇觀生,字宇霖,莞城(東莞)人。此人科舉不順,大器晚成,三十歲才考上生員。雖然科舉蹉跎,卻有一副硬骨,人送外號“三不要老爺”。那一年,他任無極知縣,為百姓平反冤案,得罪了上官,遭到誣陷。他說:“我不要官,不要錢,不要命,奈我何!”從此得了個外號:“三不要老爺”。


    “二貨”看“二貨”,自然是極順眼的,蘇觀生怎麽看呂留良,怎麽喜歡,多次誇獎呂留良是國之幹城。


    可惜呂探花得罪的人太多,在吏部三年一次考核外官的大計中,居然隻得了個“中等”。


    蘇觀生大怒,使人騎快馬帶書信給當時負責大計的吏部侍郎顧奕,說:“香山知縣呂留良,若是不能列為優等,必是汝考核不公,予定要參汝一本!”


    顧奕一瞅,蘇老兒那“三不要”的臭脾氣上來了,咱惹不起!左右不過一個小知縣的考核而已,賣個麵子吧。下令底下人,把呂留良由“中等”改為“優等”。


    就這樣,“三不要老爺”頂著重重壓力硬挺呂探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挺上了知府的位置。


    不知是什麽人使了壞,雖然升了知府,卻沒能留在廣東、繼續跟在欣賞他的蘇大學士後麵混,而是被人一腳踢到北直隸河間府去了。


    調走前,蘇觀生請呂留良吃了頓飯,語重心長地點撥道:“莊生啊,汝稟性剛烈,嫉惡如仇。隻是北直隸可不比廣東,不在老夫身邊,凡事須得小心!為人當學著圓滑一些,方是處世之道”。


    呂留良不禁感動,眼眶紅了,“蘇公良言,予銘記在心。隻是天生這副強脾氣,怎麽改也改不了。此生若能如蘇公一般,被百姓加個美號,於願足矣!”


    此話撓到了蘇觀生的癢處,他一生最得意的便是任無極知縣期間,不畏強權,平反冤案,被無極百姓起了個“三不要老爺”綽號,百姓們還為他在無極縣立了塊功德碑。每當遇到困難,一想到那塊碑,蘇大學士便恢複了無窮鬥誌。


    聽呂留良這麽說,蘇觀生不再勸他圓滑,反而勉勵道:“昔年於忠肅公曾言,‘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汝這強脾氣真要是改不了,不改也罷。隻要汝行得正,坐得端,老夫定為汝之後援!”


    得了“三不要老爺”的鼓勵後,呂探花豪情滿懷地乘船去北直隸河間府上任。


    剛下船,不急著去府衙,而是化作一書生,去各縣探訪民情。至青縣時,正巧遇到了老範家的商船隊,彩旗飄飄、鑼鼓喧天的熱鬧場麵。一問,竟是偽清“八大皇商”之首介休範氏。


    呂留良直氣得渾身發抖。他是和清虜血戰過的,當年在太湖組織義軍反清,比他大四歲的侄子呂宣忠殉國,他悲憤莫名、嘔血數升。為了恢複中華,多少烈士捐軀!可那介休範氏,甘為清虜走狗,販運軍事物資,出賣明軍情報。一窩漢奸,到了今日,竟仍敢橫行!


    人一生氣,火就旺;火一旺,便顧不得三七二十一。


    呂留良的臭脾氣一上來,立即給光武帝上疏。因為實在太氣,這道疏竟然是用密折的形式上的。


    朱亨嘉為了鞏固皇權,建立了密折製度,允許和鼓勵四品及以上的官員,直接向皇帝遞密折。偏呂留良是個有主見的,上疏反對,認為密折鼓勵臣下告密,使廣大臣僚人人自危;密折內容彼此都不得而知,大臣即使被誣陷也無處申訴;若用密折越級言事,必定會引起上下猜疑,不利於政務的推行。建議取締。


    可朱亨嘉卻覺得密折能增添皇權的權威和神秘感;讓官員相互告密,以後便沒人敢欺瞞朕;有利於下情上達。所以,這是個好東西,能讓普天之下,唯朕獨尊。不能取締,得保留。


    呂留良勸皇帝,沒成功,一賭氣,堅決不上密折。哼,如果每個四品及以上官員,都和予一樣,堅決不給陛下上密折,這密折製度便也就名存實亡了!


    不過,這密折卻有一宗好處,速度快,可以直遞君前。


    這一次,呂留良被老範家的囂張激怒了,為了盡快收拾他們,第一次使用了密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明靖江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泱泱大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泱泱大明並收藏南明靖江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