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的這位在曆史上頗有些名氣,乃是大明朝著名漢奸賈漢複,名“漢複”,卻一心隻想“忠清”。
他是山西曲沃安吉人,曾任大明淮安副將,跟孫傳庭打過李闖,順治二年降了清,跟著多鐸打南明,屢立戰功,被編入正藍旗漢軍,此後官運亨通,如今已是工部右侍郎。
山西吃緊,順治帝抽不出太多兵馬救援,想起這賈漢複是山西人,便給了他一批糧餉、兩千綠營,讓他去山西鎮募兵。他來到寧武城附近,從周圍的守備營、團練營、衛所中,裁弱留強,居然將兵馬擴充到了五千。
此人是將才,將部下兵馬操練得十分精熟。聞太原危急,急忙從寧武率軍來援,不料剛到便趕上陽曲城的清軍北逃。
一見這亂糟糟的樣子,賈漢複立即明白是怎麽迴事了,故意問道:“劉總鎮、吳參戎,汝等這是做何呀?”
劉武、吳丹臉上一紅,“明軍勢大,我軍兵少,我等欲撤往大同,與馬督憲合兵一處,阻擋明軍”。
賈漢複怒了,“太原,河東之根本,太原若丟,大同難守。汝等身為武將,守土有責,今欲棄城而走,不畏朝廷軍法乎?本侍郎離京時,皇上親賜寶劍,今便以汝二人試此劍之鋒芒。來呀,將此二人綁了,斬首示眾”。
他是資深大漢奸、滿清的名將,在一眾漢奸中威望甚高,劉武、吳丹不敢反抗,隻一個勁地磕頭求饒。
“賈公,吾等是因為太原孤立無援,方才北撤。您既然來了,斷不敢後撤”。
“是啊,賈公,請饒吾等一命,願為賈公效死”。
如今清廷勢弱,正是用人之際,賈漢複其實並不想殺二人。隻是他久居行伍,深諳帶兵之道,“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些兵頭,不服軟的,隻服狠的,所以上來便給劉、吳二將施了個下馬威,以懾其心,將來指揮起來方便。
見倆人求饒,便趁勢說道:“本當斬汝等以正軍法,念是初犯,且先記下項上人頭。若再敢不戰而逃,吾必斬之!”
劉武、吳丹僥幸逃得一命,汗濕衣背,態度愈發恭順,“多謝賈公不殺之恩,願為賈公效死”。
“嗯,汝二人準備一下,隨吾南下,去太原縣”,賈漢複淡淡地下令。
原來這太原府治,並非太原縣,而是太原北部的陽曲縣。古太原城乃是氣魄雄偉的晉陽古城,此時早已荒廢。如今的太原城乃是後來建的,不及古太原城的二十分之一。因為城小,作府治不太合適,所以大明朝以陽曲縣為太原府治。
劉武小心翼翼地問道:“賈公,陽曲是大城,太原是小城。您為何不守陽曲,反而去守太原?”
賈漢複心裏一嘻,這劉武真是有勇無謀,難怪先前屢戰屢敗。
心裏不屑,麵上卻很和善。帶兵之道,一張一弛,不能總板著臉。溫和地笑道:“為將者,豈能不識地利?太原城小卻堅固,而且東有汾水、南依晉水、西倚懸甕山、北靠蒙山,易守難攻。且太原為陽曲的門戶,守住太原,便是守住了陽曲”。
“賈公高見,末將佩服”。
聽完賈漢複的話,劉武、吳丹心悅誠服,率軍趕往太原。
劉武逃到陽曲後,兵馬損失慘重,所以又招了兩千新兵,不過剛入伍不久,並不堪戰。賈漢複便留這兩千新兵守陽曲,帶著一萬四千老兵往太原城而來。
一至太原,便視察起了城防,讚不絕口。
太原城很小,周長不到八裏,但因為居於戰略要地,城牆卻修得極堅極高,三丈高的城牆,有城堵五十一堵,敵台三十二座,四座城門,皆有甕城,城外還有一丈深壕。
賈漢複看完城牆,十分滿意,又去城內的九街十八巷走了走,忽然對眾將說道:“汝等看,此城像不像隻鳳凰?”
吳丹很奇怪:“賈公,您何以覺得這太原城像隻鳳凰?”
“汝等看,此城東西甕城的城門都是朝南開的,南門位於城池正南,像不像鳳凰的翅膀在展翅高飛?北甕城內有兩口水井,像不像鳳凰的一雙眼睛?南門附近的寶華閣,像不像鳳凰的尾羽高高翹起?城內的十字街,像不像高高隆起的鳳凰腹部?”
“像!”
諸將異口同聲地說像,沒有一個敢說不像的。
劉武更是湊趣道:“天將神鳥,佑我大清。妙啊!”
一聽此言,賈漢複來了興致,提筆寫道:
《登鳳凰城》
控帶山河百戰地,
躍馬揚鞭將軍意。
幹戈起時鳳聲起。
靜候日月睹羽儀。
此詩用日月指代明軍,所謂“靜候日月睹羽儀”,意思是盼著明軍趕緊來太原,他已經等候多時了,驕狂之意躍然詩中。
賈漢複雖然狂,卻著實有兩下子。迅速擬定了作戰計劃。
他令劉武率軍沿晉水北岸布防,自己則列陣於劉武之後三裏處。又令吳丹率軍藏於晉水西側的懸甕山中。
“劉總鎮,明軍渡晉水時,汝稍加抵抗便後撤至吾中軍所在,誘明軍深入”。
“嗻!”
“吳參戎,汝隱於懸甕山中,待明軍渡河時,攻擊晉水南岸的明軍”。
“嗻!”
“其餘諸將隨本帥列陣,有畏戰者,斬!”
??
明軍先鋒李占春、石琳部一萬兵馬抵達了晉水南岸。
一到李占春便要渡河,石琳勸道:“總鎮,何不等大將軍的後續兵馬抵達後再渡晉水?”
李占春樂了,“根據情報,對麵的清軍不足一萬,那劉武又是我軍手下敗將,割雞焉用牛刀?不需等大將軍的大軍,你我的本部兵馬足可破敵”。
“可是~”石琳還欲再勸。
李占春不耐煩了,“汝既怕,便留在南岸、吾自去北岸破敵”。遂令石琳部三千兵馬留在南岸,自率七千部下,氣洶洶渡晉水而來。
劉武見明軍來得兇猛,依賈漢複之計,抵抗了一陣子,便向後撤去。
“弟兄們,莫要讓韃子逃了,隨我追”,李占春生怕清軍逃了,少了軍功,大聲唿道。
“殺虜”,“殺虜”,“殺虜”??
明軍高唿“殺虜”,跟在清軍各麵,緊追不舍。
他是山西曲沃安吉人,曾任大明淮安副將,跟孫傳庭打過李闖,順治二年降了清,跟著多鐸打南明,屢立戰功,被編入正藍旗漢軍,此後官運亨通,如今已是工部右侍郎。
山西吃緊,順治帝抽不出太多兵馬救援,想起這賈漢複是山西人,便給了他一批糧餉、兩千綠營,讓他去山西鎮募兵。他來到寧武城附近,從周圍的守備營、團練營、衛所中,裁弱留強,居然將兵馬擴充到了五千。
此人是將才,將部下兵馬操練得十分精熟。聞太原危急,急忙從寧武率軍來援,不料剛到便趕上陽曲城的清軍北逃。
一見這亂糟糟的樣子,賈漢複立即明白是怎麽迴事了,故意問道:“劉總鎮、吳參戎,汝等這是做何呀?”
劉武、吳丹臉上一紅,“明軍勢大,我軍兵少,我等欲撤往大同,與馬督憲合兵一處,阻擋明軍”。
賈漢複怒了,“太原,河東之根本,太原若丟,大同難守。汝等身為武將,守土有責,今欲棄城而走,不畏朝廷軍法乎?本侍郎離京時,皇上親賜寶劍,今便以汝二人試此劍之鋒芒。來呀,將此二人綁了,斬首示眾”。
他是資深大漢奸、滿清的名將,在一眾漢奸中威望甚高,劉武、吳丹不敢反抗,隻一個勁地磕頭求饒。
“賈公,吾等是因為太原孤立無援,方才北撤。您既然來了,斷不敢後撤”。
“是啊,賈公,請饒吾等一命,願為賈公效死”。
如今清廷勢弱,正是用人之際,賈漢複其實並不想殺二人。隻是他久居行伍,深諳帶兵之道,“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些兵頭,不服軟的,隻服狠的,所以上來便給劉、吳二將施了個下馬威,以懾其心,將來指揮起來方便。
見倆人求饒,便趁勢說道:“本當斬汝等以正軍法,念是初犯,且先記下項上人頭。若再敢不戰而逃,吾必斬之!”
劉武、吳丹僥幸逃得一命,汗濕衣背,態度愈發恭順,“多謝賈公不殺之恩,願為賈公效死”。
“嗯,汝二人準備一下,隨吾南下,去太原縣”,賈漢複淡淡地下令。
原來這太原府治,並非太原縣,而是太原北部的陽曲縣。古太原城乃是氣魄雄偉的晉陽古城,此時早已荒廢。如今的太原城乃是後來建的,不及古太原城的二十分之一。因為城小,作府治不太合適,所以大明朝以陽曲縣為太原府治。
劉武小心翼翼地問道:“賈公,陽曲是大城,太原是小城。您為何不守陽曲,反而去守太原?”
賈漢複心裏一嘻,這劉武真是有勇無謀,難怪先前屢戰屢敗。
心裏不屑,麵上卻很和善。帶兵之道,一張一弛,不能總板著臉。溫和地笑道:“為將者,豈能不識地利?太原城小卻堅固,而且東有汾水、南依晉水、西倚懸甕山、北靠蒙山,易守難攻。且太原為陽曲的門戶,守住太原,便是守住了陽曲”。
“賈公高見,末將佩服”。
聽完賈漢複的話,劉武、吳丹心悅誠服,率軍趕往太原。
劉武逃到陽曲後,兵馬損失慘重,所以又招了兩千新兵,不過剛入伍不久,並不堪戰。賈漢複便留這兩千新兵守陽曲,帶著一萬四千老兵往太原城而來。
一至太原,便視察起了城防,讚不絕口。
太原城很小,周長不到八裏,但因為居於戰略要地,城牆卻修得極堅極高,三丈高的城牆,有城堵五十一堵,敵台三十二座,四座城門,皆有甕城,城外還有一丈深壕。
賈漢複看完城牆,十分滿意,又去城內的九街十八巷走了走,忽然對眾將說道:“汝等看,此城像不像隻鳳凰?”
吳丹很奇怪:“賈公,您何以覺得這太原城像隻鳳凰?”
“汝等看,此城東西甕城的城門都是朝南開的,南門位於城池正南,像不像鳳凰的翅膀在展翅高飛?北甕城內有兩口水井,像不像鳳凰的一雙眼睛?南門附近的寶華閣,像不像鳳凰的尾羽高高翹起?城內的十字街,像不像高高隆起的鳳凰腹部?”
“像!”
諸將異口同聲地說像,沒有一個敢說不像的。
劉武更是湊趣道:“天將神鳥,佑我大清。妙啊!”
一聽此言,賈漢複來了興致,提筆寫道:
《登鳳凰城》
控帶山河百戰地,
躍馬揚鞭將軍意。
幹戈起時鳳聲起。
靜候日月睹羽儀。
此詩用日月指代明軍,所謂“靜候日月睹羽儀”,意思是盼著明軍趕緊來太原,他已經等候多時了,驕狂之意躍然詩中。
賈漢複雖然狂,卻著實有兩下子。迅速擬定了作戰計劃。
他令劉武率軍沿晉水北岸布防,自己則列陣於劉武之後三裏處。又令吳丹率軍藏於晉水西側的懸甕山中。
“劉總鎮,明軍渡晉水時,汝稍加抵抗便後撤至吾中軍所在,誘明軍深入”。
“嗻!”
“吳參戎,汝隱於懸甕山中,待明軍渡河時,攻擊晉水南岸的明軍”。
“嗻!”
“其餘諸將隨本帥列陣,有畏戰者,斬!”
??
明軍先鋒李占春、石琳部一萬兵馬抵達了晉水南岸。
一到李占春便要渡河,石琳勸道:“總鎮,何不等大將軍的後續兵馬抵達後再渡晉水?”
李占春樂了,“根據情報,對麵的清軍不足一萬,那劉武又是我軍手下敗將,割雞焉用牛刀?不需等大將軍的大軍,你我的本部兵馬足可破敵”。
“可是~”石琳還欲再勸。
李占春不耐煩了,“汝既怕,便留在南岸、吾自去北岸破敵”。遂令石琳部三千兵馬留在南岸,自率七千部下,氣洶洶渡晉水而來。
劉武見明軍來得兇猛,依賈漢複之計,抵抗了一陣子,便向後撤去。
“弟兄們,莫要讓韃子逃了,隨我追”,李占春生怕清軍逃了,少了軍功,大聲唿道。
“殺虜”,“殺虜”,“殺虜”??
明軍高唿“殺虜”,跟在清軍各麵,緊追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