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明軍既已攻下林縣,想必潞安府已經丟了,可此前為何沒有消息傳來?”


    陳元與張恩達大驚失色,麵麵相覷。


    “稟副戎,明軍的騎兵提前搶占了林縣西邊的林慮山、天平山,封鎖了潞安與林縣的交通,所以沒有消息傳來”。


    陳元一個激靈,愁眉苦臉道:“張兄,這可如何是好?”


    張恩達卻是個有主意的,“三十六計,走為上策,須趕緊率軍渡過洹水,往遼州方向撤”。


    二將片刻都不敢耽擱,率軍前往洹水南岸,隻叫了聲苦,隻見洹水北岸已有明軍駐守。


    大明總兵李占春、楊秉胤的一萬兵馬等候多時。範友賢既然已經打定主意吃掉清軍陳元、張恩達部,又豈會不在洹水設防?


    二人心裏一涼,絕望之下,困獸猶鬥,令部下多紮木筏,拚死渡河。


    “殺~殺~殺~”


    煙塵滾滾,卻是安陽城裏的錢謙益發現圍城的清軍想逃,派王之綱、嚴孝勇、羅綸、趙潛、陸文野諸將領一萬兵馬追來。


    張恩達把牙一咬,“賢弟,事急矣!吾來擋住明軍,汝速渡河,為全軍殺出一條生路!”


    洹水河,血染紅。


    南岸,明清雙方混戰在一起,張恩達拚死擋住明軍。


    河中,數千木筏,冒著火炮箭石衝向岸邊。陳元拚命了,他知道衝不過河,便是全軍覆滅的下場,親冒矢石,衝在最前麵。將為兵膽,部下也被鼓舞起鬥誌,奮不顧身地殺去。


    一排排竹筏靠了岸。


    岸上到處都是鐵蒺藜,不時地有士卒被紮傷了腳。


    好不容易衝至明軍跟前,卻有一道寬寬的壕溝。


    陳元無法,隻得令部下一邊填壕,一邊與明軍隔壕互射。


    “嗖嗖嗖”,“呯呯呯”,中彈者不斷,有倒黴鬼被射中栽倒在溝內,變成了壕溝的一部分。


    “大帥,清軍正在渡河”,斥侯報於範友賢,此時他的三萬多兵馬已經趕到了洹水南岸。


    “傳令各部,立即消滅南岸之敵,然後再打北岸的韃子”。


    “殺”,“殺”,“殺”??


    三萬多明軍唿嘯著殺向清軍,氣吞萬裏如虎。


    清軍張恩達部與安陽明軍激戰多時,早已是強弩之末,再也抵擋不住三萬多虎狼,被殺得七零八落。


    “將士們,隨我殺,為在林縣死去的弟兄報仇”,陸文野虎吼一聲,奔張恩達的將旗衝去。


    一想起在林縣戰死的那麽多羅教老兄弟,劉正、潘虎紅了眼,緊緊跟隨著陸文野,如三尊殺神。


    “去死!”


    張恩達嘶吼著,大槍挑死了一名明軍。“撲嗤”,跨下的戰馬打了個響鼻,喘起了粗氣,真正的人疲馬乏。


    “嘭”,槍對槍,陸文野的大槍壓到了張恩達的槍上。


    張恩達堪堪擋住,劉正的刀劈下,閃身躲過,又來了潘虎的長矛。


    “噗”地一刺,血滲矛身。


    明軍殲滅了張恩達部,乘竹筏往洹水北岸而來。


    陳元始終無法突破李占春、楊秉胤的防線,全軍覆沒於洹水邊。


    洹水之戰,明軍以三千不到的傷亡,全殲了近兩萬清軍,堪稱大捷。


    這場戰役的勝利,不在於解了安陽之圍,而在於大量殲滅了山西清軍的有生力量。全取山西的時機成熟了!


    ??


    範友賢與李定國一商量,決定繼續北上,攻打遼州、太原。


    遼州因遼山縣界箕山為名,不大,州城邊有遼陽水。


    “報!明軍離遼州城不足三十裏”。


    聽了這情報,遼州知州楊天錫問守備侯維泰:“侯守備覺得以守備營的軍力能擋住明軍嗎?”


    傻子都知道守不住,不過楊天錫中的是清朝的科舉,主動提投降有點不好意思,希望侯維泰提。


    不料侯維泰奸滑得很,竟不說投降二字,隻淡淡地講了聲:“末將全聽楊公號令”。


    楊天錫無法,隻得連聲歎氣,正準備自己提投降,遼州學正薄言震闖了進來,“知州,明軍已近,您有何打算?”


    楊天錫眼珠滴溜溜一轉,“本官乃天子門生,自然要死守遼州,為皇上盡忠”。


    “哎呀,楊兄謬矣。您雖中了清朝的科舉,但滿清乃是夷狄。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您乃堂堂華夏子民,卻為夷狄之君盡忠,此乃愚忠,既負聖人教誨,又受後人唾罵,愚蠢之極也!”


    楊天錫裝出恍然大悟的樣子,“哎呀,幸虧薄學正指點迷津,不然予差點因為君臣小義,忘了華夏大防,做出令祖宗蒙羞之事”。


    義正言辭地說道:“來人,下令全州剪辮易幟,恭迎王師”。


    要歸順,自然要徹底,不僅是州城遼州,連所轄的和順、榆順二縣一起易幟,還準備了大量的糧草輜重。


    範永賢對楊天錫很滿意,大讚他心懷忠義、實心任事。然後,繼續前往太原。


    太原的清軍皆在防範汾州方向,卻沒料到明軍從遼州殺來,方寸大亂,連丟祁縣等太原南部六縣。


    範友賢與先前奉命監視太原的副將石琳部三千兵馬會合後,逼近了太原。


    ??


    太原府,“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為河東之根本,誠古今必爭之地”。曆史悠久,足有四千七百多年。


    府治陽曲縣內,清總兵劉武和參將吳丹,大眼瞪著小眼,長籲短歎。


    劉武長籲,“吳賢弟,偽明的範友賢、李定國皆是天下名將,兵馬又多。太原城裏隻有九千守軍,如何守得住?看來你我殉國的日子要到了”。


    吳丹短歎,“劉兄,死倒是容易,奈家中小妾何?不如咱們棄太原北撤吧!”


    一聽吳丹說“奈家中小妾何”,劉武想起了自己家中那十幾個如花似玉的妻妾,頓時便改了主意,“賢弟說得是,咱們速速準備北撤”。


    古老的陽曲城打開了北城門,劉武、吳丹率先出城,後麵跟著一眾部下。


    “不好了,總鎮,前邊有明軍”,親信忽然大唿了起來。


    劉武大驚,隻見前方煙塵滾滾,“咦?明軍怎麽從北邊來了?”


    煙塵散去,仔細一看,不對呀,對方打的是綠旗,自己人。


    “援兵來了!”


    前隊的清軍驚喜地叫了起來。


    “噠~噠~噠~”


    一騎飛馳到劉武、吳丹麵前,馬上的騎士五十多歲的年紀,麵如冠玉、雙眸如電,不怒而威。


    “賈侍郎,您怎麽來了?”劉、吳二將驚喜地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明靖江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泱泱大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泱泱大明並收藏南明靖江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