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多尼進了帳,朱亨嘉一瞅,二十歲左右的年紀,唇紅齒白,整個人猶如一幅山水畫,散發著儒雅之氣。


    越發增添了好感,溫和地問道:“汝便是多尼?聽說汝喜歡讀漢書,習漢字。敗在朕的手上,服嗎?”


    多尼由衷地讚道:“予棋差一招,敗在陛下手中,心服口服!”


    朱亨嘉又高看了多尼一眼,此人心胸豁達,拿得起,放得下,輸了便服輸,倒是條漢子!


    微微一笑,“既然服輸,何不歸順大明?朕定善待汝”。


    “多謝陛下美意,奈何予姓愛新覺羅。今日之事,唯求一死。請陛下成全”。


    “做人何必過於執著?那阿濟格的兩個兒子傅勒赫和墨爾遜,也姓愛新覺羅,最後不都歸順了朕?傅勒赫還立了戰功,升總兵了”,朱亨嘉不死心,笑眯眯地繼續勸。


    多尼的眼神裏閃過一絲嘲弄,“人各有誌,不可強求。鬆柏高潔,不與蘆葦同論”。


    光武大帝何等人,當即捕捉到了這一絲不屑。為帝王者,不僅喜歡在肉體上奴役臣民,更喜歡在精神上壓迫人。當下便釋放出王霸之氣,威脅道:“朕打算封禪泰山,需要祭品。汝年紀輕輕,到時候千刀萬剮,著實可憫”。


    說是憐憫多尼,可做皇帝的,又豈會真有慈悲心?雙目陰冷如毒蛇,緊盯著多尼,一動不動。


    多尼打了個冷顫,隨即恢複了平靜,笑道:“陛下千古一帝,又豈會為難一個已經認輸的敗軍之將?請賜予一個痛快”。


    朱亨嘉忽然笑了,“汝這孩子,倒著實招人喜歡。這段時間想吃什麽、喝什麽,便跟看守說。等到了泰山腳下,朕給汝一個痛快”。


    封禪前一日,賜多尼服毒自盡,保留全屍下葬。


    ??


    朱亨嘉想做一件大明朝其他皇帝沒做過的事:封禪。


    封為“祭天”,禪為“祭地”。一般帝王沒有資格封禪,一定要受命於天,奄有四海,致天下太平者方有此資格。


    此儀式在中嶽嵩山和東嶽泰山中都曾舉行過,尤以泰山的次數多、影響大而出名。自秦始皇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禪泰山,女皇武則天與眾不同,她偏要封禪嵩山。


    《史記·封禪書》記載春秋前有七十二帝封禪泰山,認為此禮始於上古無懷氏,但大多數史家認為始於秦始皇。


    那始皇帝削平六國、統一寰宇,自認為功勞如天般大。於是巡行東方,在泰山舉行封禪儀式,立石頌德。他令人在泰山之頂聚土築圓台以祭天帝;在泰山腳下的小山丘上積土築方壇以祭地神。


    自此,凡自認為立了千秋偉業的帝王,都想去泰山封禪,漢武帝一人封禪了五次。一次比一次排場大,隨行隊伍綿延十餘裏。先到梁父山禮祠“地主”神;再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埋玉牒;接著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又從岱陰山那邊下山,實施祭後土禮;最後封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


    好家夥,皇帝們這麽個搞法,真的能把國家搞窮!


    直到大好人宋真宗出現,才結束了這股歪風。


    封禪,非大功於社稷的帝王不能為。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哪個沒有赫赫之功?


    宋真宗趙恆真沒有。


    這位皇帝膽小怕事,與遼國簽下“澶淵之盟”,放棄了燕雲十六州。沒有大一統中國,卻非要封禪泰山。怕天下人不服,想出個餿主意:人為炮製“天書”,製造祥瑞。


    公元1008年,他老人家自汴京出發,千乘萬騎,東封泰山。正封著,幾冊“天書”從天而降。汝等快看,“天書”下凡,朕封禪泰山乃是天意!


    沒人信!文人們把他罵得很慘,認為他無功勞也敢封禪,太無恥!自宋真宗後,其他皇帝不敢輕易封泰山了,生怕成為宋真宗第二,倒是為國庫省下不少銀子。


    大明太祖高皇帝逐蒙元、複中華,按說這功勞當得封泰山的待遇。可太祖他老人家是窮苦人出身,舍不得瞎花銀子幹這勞民傷財的事。便找了個借口說,泰山是神,神應該由天地來封,不應該由人間帝王來封,取消了泰山的封號。自此,大明朝不再封禪,隻是派些官員、道士時不時祭祀一下,倒是節省了公帑。


    朱亨嘉不如太祖多矣!虛榮心極強,認為自己恢複漢家衣冠,功勞與天同高,又好巧不巧地來到泰山了,不封禪一下,對不起自己這麽多年的辛苦。不過,他和太祖倒是有一點相同:摳,舍不得花銀子。在山頂隨便壘了土壇,便算是圓台;山腳隨便堆了個土包,便算是封壇??總之,一切從簡。


    這麽簡單,會不會被後人恥笑?不怕,有禦用大文人丁魁楚在。


    他召來丁魁楚:“丁卿,如今國用不足,這封禪儀式難免簡單了些,汝編《明史》,須得稍微點綴一番”。


    作為《明史》的編篡者、光武朝第一馬屁精,丁魁楚自然心領神會,在自家編的《明史》上稍微點綴了一番。什麽“帝立高台於九天,紅日如火,仙人臨台”,“滿山錦繡,皆是紅綾”,“千乘萬騎,人馬奔流百裏”??按丁魁楚這寫法,此次封禪,至少花了五百萬兩銀子,實際隻花五萬兩而已。


    朱亨嘉看完後很滿意,又怕後世子孫真的信了《明史》所言,有樣學樣,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敗光。於是在《家訓》中假惺惺自責道:“朕此次封禪,耗費甚多,深自悔之。後世子孫,若無複國之功,斷不可為此事。否則,即為不孝”。


    後世有號“泱泱大明”者,就此事作打油詩諷剌曰:


    《皇威》


    光武皇帝最威風,


    自家封完不許封。


    子孫若是敢違逆,


    便是不孝欺祖宗。


    ??


    光武皇帝年紀大了,懶得爬山,便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天貺殿舉辦了儀式。


    這岱廟建於漢代,是曆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各個時期留下的石碑,到處都是。這些石碑下方都有負重的神獸贔屭。


    岱廟是按照宮殿規模和布局修建的,核心便是天貺殿,為東嶽大帝的神宮,毫不遜色於皇宮三大殿。


    “把那些抓到的虜將、虜官們剮了祭神”,光武帝忽然記起清平郡王羅可鐸啐自己一口飛痰的事,“尤其是那個羅可鐸,告訴劊子手,給朕剮仔細嘍!”


    禮祠、封祀、封壇、登封禮、祭後土、封禪,一道道程序往下走。


    封存了玉碟和玉冊。


    玉碟文曰:“有明嗣天子臣亨嘉,敢昭告於昊天上帝:天啟朱氏,運興火德。高祖受命立極,六合殷盛。烈皇崩殂,神州板蕩。上帝眷,錫臣忠武,底綏內艱,恢複中華,恭承大寶,已有四年。今北伐中原,敬仰天意,封祀岱嶽,謝成於天。蕩平腥膻,天下太平”。


    玉冊文曰:惟光武四年歲次癸祀六月丁巳朔十六日辛卯,嗣天子臣亨嘉,敢昭告於皇地祗:臣繼承祖誌,北伐中原,途經泰山,未敢忘徳。願諸將用命,掃平胡酋,偃兵息民,天下太平。式展時巡,報功厚載,敬以犧牲、玉帛、果脯、庶品,備茲瘞禮,式表至誠。尚饗!”


    又宣讀祭文曰:“茲者,甲申國變,天下大亂,韃虜亂華,文明盡廢。朕實傷切於懷,憂心忡忡,不得已舉義廣西,為眾所擁,承繼大統,指揮諸將,北伐建奴。夫朕敷政以惠民,征戰以衛道,皆上帝所命。茲特齎香帛以告於神,冀體上帝好生之德,護佑我軍,北伐功成,百戰百勝。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康。專侯感通,以慰懸切,神其鑒之。尚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明靖江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泱泱大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泱泱大明並收藏南明靖江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