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光武四年元月二日,大雪紛飛,冷,淮安府桃源縣明軍盤龍大帳內,暖意融融。
朱亨嘉在帳內生了火爐,擺了酒席,宴客。請的既不是王公貴族,也不是文臣武將,而是商人,鹽商。原因很簡單,北伐之戰打到現在,國庫快空了。沒銀子怎麽行?他將主意打到了鹽商的身上。
大明朝以前實行“綱鹽製”。將持有鹽引的商人按地區分為十綱,每綱二十萬鹽引,每引折鹽三百斤,或銀六錢四厘,稱為“窩本”,另稅銀三兩,公使(運輸)銀三兩,未入綱者,無權經營鹽業。官府將鹽運到各地指定的地方,賣給固定的鹽商,各地鹽價自定,不能跨界售鹽。
後來,光武大帝聽了曹登榜的話,改“專商引岸”為“一例通銷”,不再實行專商壟斷,由官府在指定場所發售給任何想買鹽的商人。隻要信譽良好、本金充足,皆可入綱冊參與食鹽買賣,且銷售食鹽,不再有地域限製。
“一例通銷”依然保留了鹽引,商人必須先向官府取得鹽引,才能憑鹽引到指定的場所支鹽。為了防止一些巨商憑借資金實力,壟斷食鹽銷售,鹽課提舉司規定,既使名籍在綱冊,每戶每年最多也隻能買五萬引、一千五百萬斤鹽。
現在北伐缺銀子,朱亨嘉把主意打到了這些鹽商身上。想讓人家掏銀子,不給好處不行。他發話了,允許八家鹽商每年多買五萬引鹽,條件是每家掏五十萬兩銀子勞軍。
為搶這八個名額,鹽商們頭都要擠破了。他們不缺銀子。《明史·鹽政議》記載,大明的鹽業資本非常集中,僅在揚州一地就有三千萬兩之多,“在廣陵(揚州)者不啻三千萬兩,每年子息可生九百萬兩”。
而大明全國的稅收總額,每年平均不過才一千萬兩。大明鹽商,真的不缺銀子。
狼多肉少,戶部隻得提請朱亨嘉聖裁。
光武大帝是個重感情的人,他還記得徽商幫自己走私食鹽、堵塞運河的交情。大筆一揮,將八個名額中的六個,給了徽州商幫;江西商幫、廣東商幫各得了一個。
這八位很痛快地交了銀子,每年的支鹽量增加了一倍,開心;光武大帝不費吹灰之力,得了四百萬兩的軍費,也開心。
“來,朕敬諸君一杯”,朱亨嘉舉起了酒樽。
“草民謝主隆恩”,八大鹽商齊拜謝舉杯,有的還留下了激動的眼淚。
自商鞅變法起,中華商人的地位便很低。秦國對商人“廢逆旅”、加重稅;漢朝不許商人穿絲綢,到哪兒都得步行;晉代更離譜,規定商人隻能一隻腳穿白鞋,一隻腳穿黑鞋;唐代不許商人子弟參加科舉??
大明光武皇帝陛下竟然請吾等商人吃飯,真乃一代聖君啊!
盤龍大帳內,充滿了酒食的香氣和感激涕零之聲。
??
請商人吃飯這事,順治帝比朱亨嘉幹得更早。滿清剛入關,他便請了範永鬥等八大巨商吃飯,民間也有了八大皇商的傳說。
現在,南方的賦稅漕運斷了,順治帝也缺銀子打仗,他想到了晉陝商幫。
皇帝開了金口,晉陝商人們自然要給麵子,大家七拚八湊,湊了兩百萬兩。
不夠,遠遠不夠!
順治帝的日子比光武帝更難過。光武帝占據著江南財賦重地,開銷雖大,收入也多,緊一緊,仗還打得下去;順治帝占據的北方,受小冰河影響嚴重,財政收入本不如南方,還有那麽多不事生產的八旗要養,壓力真得很大。
北京城乾清宮,順治帝正為軍費不足發愁,昭聖皇太後來了。
“皇額涅,您怎麽來了?”
“予聽說皇帝為銀子發愁,組織後宮和一些皇親國戚,為皇帝募到了六十萬銀子”,昭聖皇太後盈盈一笑。
聽說母親為自己籌錢,順治帝十分感動,關鍵時刻,還是自己的娘親啊!
“皇額涅,朕不孝,讓您擔憂了”。
昭聖皇太後微笑道:“皇帝,如今國家危如累卵,您何不遣使和明國劃黃河而治?隻要能有喘息之機,不妨向明國稱臣”。
“向明國稱臣?那大清的顏麵何存?”
昭聖皇太後正色道:“皇帝,大清的顏麵是一場場勝仗打出來的,稱不稱臣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打勝仗。如今八旗主力已敗,需要時間整頓兵馬、籌集糧草。若稱臣能為大清獲得幾個月的時間,稱臣又何妨?”
順治帝覺得母親的話很有道理,派致仕在家的議政大臣範文程、內翰林弘文院學士麻勒吉、禮部右侍郎祁徹白去找明軍談判。
??
清使來到明軍大營後,大營沸騰了,因為一個人:範文程。
這位大漢奸實在太有名,正是因為有他和寧完我等一批最早期的漢奸幫助,努爾哈赤才成了氣候。
“陛下,臣等請誅範文程,以謝全天下的漢人”,何吾騶、鄭封、孫貴、袁宗第等文武官員,皆義憤填膺,跪請誅殺此獠。
“諸卿快快請起!朕亦深恨這廝,然兩國交兵,不斬來使。先不殺,等打下北京後,朕夷其三族”。
雖不殺,卻密布甲兵,施以威壓。
範文程等人,一路上見明軍盔甲鮮明、兵強馬壯,不由得暗自凜然。
“奴酋使汝等見朕,是來請降的嗎?”一見麵,朱亨嘉便喝問清使。
範文程定了定神,道:“非也!吾大清順治皇帝陛下使吾等至此,乃是向大明表達和談誠意,願與大明劃黃河而至”。
“黃河,乃吾華夏起源之地,大好山河,豈能落於夷狄犬羊之手?朕不允”。
“若大明同意與大清劃黃河而治,大清願向大明稱臣”,範文程不緊不慢地說,以他的經驗,大明皇帝最重麵子,稱臣給足了麵子,議和沒準能成。
“哈哈哈!朕打了十年清虜,終於把彼等打得稱臣了!不容易啊”,朱亨嘉放聲大笑。
“哈哈哈!”
大帳內,明軍的文臣武將,個個笑得肚疼。
“大好江山,豈有兩家封的道理?汝迴去告訴順治,速速歸降,可保性命;負隅頑抗,追悔莫及。這幾個字,汝帶迴給順治看”,說完,光武大帝刷刷刷,在一張紙上寫了幾個字,令人交於範文程。
範文程一看,隻有七個字,“早降可作富家翁”。
朱亨嘉在帳內生了火爐,擺了酒席,宴客。請的既不是王公貴族,也不是文臣武將,而是商人,鹽商。原因很簡單,北伐之戰打到現在,國庫快空了。沒銀子怎麽行?他將主意打到了鹽商的身上。
大明朝以前實行“綱鹽製”。將持有鹽引的商人按地區分為十綱,每綱二十萬鹽引,每引折鹽三百斤,或銀六錢四厘,稱為“窩本”,另稅銀三兩,公使(運輸)銀三兩,未入綱者,無權經營鹽業。官府將鹽運到各地指定的地方,賣給固定的鹽商,各地鹽價自定,不能跨界售鹽。
後來,光武大帝聽了曹登榜的話,改“專商引岸”為“一例通銷”,不再實行專商壟斷,由官府在指定場所發售給任何想買鹽的商人。隻要信譽良好、本金充足,皆可入綱冊參與食鹽買賣,且銷售食鹽,不再有地域限製。
“一例通銷”依然保留了鹽引,商人必須先向官府取得鹽引,才能憑鹽引到指定的場所支鹽。為了防止一些巨商憑借資金實力,壟斷食鹽銷售,鹽課提舉司規定,既使名籍在綱冊,每戶每年最多也隻能買五萬引、一千五百萬斤鹽。
現在北伐缺銀子,朱亨嘉把主意打到了這些鹽商身上。想讓人家掏銀子,不給好處不行。他發話了,允許八家鹽商每年多買五萬引鹽,條件是每家掏五十萬兩銀子勞軍。
為搶這八個名額,鹽商們頭都要擠破了。他們不缺銀子。《明史·鹽政議》記載,大明的鹽業資本非常集中,僅在揚州一地就有三千萬兩之多,“在廣陵(揚州)者不啻三千萬兩,每年子息可生九百萬兩”。
而大明全國的稅收總額,每年平均不過才一千萬兩。大明鹽商,真的不缺銀子。
狼多肉少,戶部隻得提請朱亨嘉聖裁。
光武大帝是個重感情的人,他還記得徽商幫自己走私食鹽、堵塞運河的交情。大筆一揮,將八個名額中的六個,給了徽州商幫;江西商幫、廣東商幫各得了一個。
這八位很痛快地交了銀子,每年的支鹽量增加了一倍,開心;光武大帝不費吹灰之力,得了四百萬兩的軍費,也開心。
“來,朕敬諸君一杯”,朱亨嘉舉起了酒樽。
“草民謝主隆恩”,八大鹽商齊拜謝舉杯,有的還留下了激動的眼淚。
自商鞅變法起,中華商人的地位便很低。秦國對商人“廢逆旅”、加重稅;漢朝不許商人穿絲綢,到哪兒都得步行;晉代更離譜,規定商人隻能一隻腳穿白鞋,一隻腳穿黑鞋;唐代不許商人子弟參加科舉??
大明光武皇帝陛下竟然請吾等商人吃飯,真乃一代聖君啊!
盤龍大帳內,充滿了酒食的香氣和感激涕零之聲。
??
請商人吃飯這事,順治帝比朱亨嘉幹得更早。滿清剛入關,他便請了範永鬥等八大巨商吃飯,民間也有了八大皇商的傳說。
現在,南方的賦稅漕運斷了,順治帝也缺銀子打仗,他想到了晉陝商幫。
皇帝開了金口,晉陝商人們自然要給麵子,大家七拚八湊,湊了兩百萬兩。
不夠,遠遠不夠!
順治帝的日子比光武帝更難過。光武帝占據著江南財賦重地,開銷雖大,收入也多,緊一緊,仗還打得下去;順治帝占據的北方,受小冰河影響嚴重,財政收入本不如南方,還有那麽多不事生產的八旗要養,壓力真得很大。
北京城乾清宮,順治帝正為軍費不足發愁,昭聖皇太後來了。
“皇額涅,您怎麽來了?”
“予聽說皇帝為銀子發愁,組織後宮和一些皇親國戚,為皇帝募到了六十萬銀子”,昭聖皇太後盈盈一笑。
聽說母親為自己籌錢,順治帝十分感動,關鍵時刻,還是自己的娘親啊!
“皇額涅,朕不孝,讓您擔憂了”。
昭聖皇太後微笑道:“皇帝,如今國家危如累卵,您何不遣使和明國劃黃河而治?隻要能有喘息之機,不妨向明國稱臣”。
“向明國稱臣?那大清的顏麵何存?”
昭聖皇太後正色道:“皇帝,大清的顏麵是一場場勝仗打出來的,稱不稱臣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打勝仗。如今八旗主力已敗,需要時間整頓兵馬、籌集糧草。若稱臣能為大清獲得幾個月的時間,稱臣又何妨?”
順治帝覺得母親的話很有道理,派致仕在家的議政大臣範文程、內翰林弘文院學士麻勒吉、禮部右侍郎祁徹白去找明軍談判。
??
清使來到明軍大營後,大營沸騰了,因為一個人:範文程。
這位大漢奸實在太有名,正是因為有他和寧完我等一批最早期的漢奸幫助,努爾哈赤才成了氣候。
“陛下,臣等請誅範文程,以謝全天下的漢人”,何吾騶、鄭封、孫貴、袁宗第等文武官員,皆義憤填膺,跪請誅殺此獠。
“諸卿快快請起!朕亦深恨這廝,然兩國交兵,不斬來使。先不殺,等打下北京後,朕夷其三族”。
雖不殺,卻密布甲兵,施以威壓。
範文程等人,一路上見明軍盔甲鮮明、兵強馬壯,不由得暗自凜然。
“奴酋使汝等見朕,是來請降的嗎?”一見麵,朱亨嘉便喝問清使。
範文程定了定神,道:“非也!吾大清順治皇帝陛下使吾等至此,乃是向大明表達和談誠意,願與大明劃黃河而至”。
“黃河,乃吾華夏起源之地,大好山河,豈能落於夷狄犬羊之手?朕不允”。
“若大明同意與大清劃黃河而治,大清願向大明稱臣”,範文程不緊不慢地說,以他的經驗,大明皇帝最重麵子,稱臣給足了麵子,議和沒準能成。
“哈哈哈!朕打了十年清虜,終於把彼等打得稱臣了!不容易啊”,朱亨嘉放聲大笑。
“哈哈哈!”
大帳內,明軍的文臣武將,個個笑得肚疼。
“大好江山,豈有兩家封的道理?汝迴去告訴順治,速速歸降,可保性命;負隅頑抗,追悔莫及。這幾個字,汝帶迴給順治看”,說完,光武大帝刷刷刷,在一張紙上寫了幾個字,令人交於範文程。
範文程一看,隻有七個字,“早降可作富家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