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下鎮江堡後,明軍繼續沿鴨綠江而上,往義州奔去。


    這一日,楊懷正坐船遠眺,忽然見鴨綠江畔,有極長一道殘垣,一眼望不到盡頭,不禁好奇地問道:“鴨綠江畔,怎會有這麽長的城牆?”


    “大帥,此乃虎山長城”,遼東巡撫鄺露說道。


    鄺露是大學士何吾騶的弟子,亦是名士,勸降李成棟、鄭彩,理政安民,屢立功勳,被拔擢為遼東巡撫。本來以他和何吾騶的交情,放到安全的地方做巡撫,壓根就不叫事。但他偏要來遼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真名士風采也!


    楊懷吃了一驚,“長城!鴨綠江畔有長城?怎麽隻剩下這殘垣?”


    “唉!吾大明邊防慎重,東起鴨綠,西至嘉峪,皆有城牆相連,這鴨綠江畔的虎山長城建於成化年間,本是為防禦建奴而建”,鄺露喟然長歎,“後來奴酋努爾哈赤禁止漢民進入蒙古和遼東,下令修建柳條邊,將遼東長城拆了一大半。這虎山長城,便成了這副光景”。


    “豈有此理”,楊懷恨得牙癢,低吼道:“此國恥也!本帥誓報之!”


    “不錯,凡吾大明臣民,皆應報仇血恥”,鄺露亦道。


    他是名士,當即慷慨激昂地作詞唱道:


    《浪淘沙·虎山恨》


    血戰至遼東,唿嘯北風。


    虎山深處恨無窮。


    萬裏長城殘壁在,難以從容。


    雪後海棠紅,心事誰懂?


    滿山碧血慰孤忠。


    唯願饑餐胡虜肉,再賞花叢。


    “好,鄺兄唱得好”,楊懷擊掌讚道,“這滿山的紅海棠,正象征著我大明忠魂,我等當以韃虜之血,血祭海棠花!”


    ??


    就在楊懷與鄺露擊節高歌之時,義州城外卻打了一場大仗。


    朝鮮領議政鄭太和、兵曹判書元鬥杓率領著六萬大軍,慢悠悠逼近義州。


    楊懷給他們的將令是大張旗鼓、虛張聲勢,慢慢走。走得越慢越好,牽製住義州之敵便可。


    前兩天,二人倒還聽令,慢騰騰行軍。


    第三天,元鬥杓不幹了,來找鄭太和,“鄭兄,那明軍楊帥是何打算?為何要吾軍減速慢行?”


    “哎,可能是覺得吾等的部下戰力不足,隻能虛張聲勢吧”,鄭太和歎了口氣。


    “此言差矣!就算吾等的部下戰力較弱,可卻有足足六萬大軍,義州的夷狄不過六千,吾軍十倍於夷,用人命拚也能將義州拚下來。吾看那楊帥是生怕我朝軍搶了明軍的風頭,欲獨吞北伐大功!鄭兄切不可聽其詭言,當令三軍急進,搶在明軍抵達前攻下義州,使其不敢小覷吾朝鮮”。


    聽了元鬥杓的話,鄭太和有些動心,他和金堉輪流為領議政,卻不像金堉那樣深得孝宗大王之心。因此,立功固位之心特別迫切。一聽,便有些動心。


    不過,畢竟是堂堂的領議政,並不偏聽元鬥杓之言,而是又喚來心腹、弘文館副校理閔鼎重商議。


    一聽弘文館副校理這官名,便知是個文化人。書讀得多,愛國的骨氣是有的。可惜一樣,沒帶過兵,書生意氣,自然覺得軍隊越多,戰鬥力便越強。


    “元判書說得甚有理,您當迅速北上,搶在明軍前獨攬收複義州的大功才是”。


    “哦,閔校理也覺得吾北上義州必勝?”


    閔鼎重慨然說道:“兵者,莫測事也,豈有必勝之理?隻是十倍於敵,反不敢戰,恐為天下笑!”


    鄭太和聞此言,憤然道:“大明有忠臣,吾朝鮮豈無義士?傳令三軍,加速行進!”


    六萬朝軍晝夜兼程,終於搶在明軍之前,抵達了義州。


    義州城內,六千清軍的統帥、理藩院副理事官那喇·瑪拉看著輿圖沉思不語。


    他是滿洲鑲白旗人,尚書尼堪的從子。其部六千清軍,有正規八旗蒙古兩個甲喇三千人,另有來自使犬部的十個牛錄三千人。


    所謂“使犬部”,亦稱“魚皮部”,乃是清廷對赫哲、費雅喀、庫頁等部落的泛稱。這幾個部落以漁獵為生。冬天喜歡乘坐以犬駕拽的冰橇,故得名。


    “兄長,朝鮮軍隊已至義州,您得拿個主意呀”,甲喇章京那喇·兆資急匆匆闖進來了。


    “二弟,跟汝說過多少次,要多讀些尼堪的書,每逢大事有靜氣”,瑪拉沉穩地說道。


    雖然他是理藩院副理事官,可卻著實打過大仗。順治五年,他征調蒙古兵隨英親王阿濟格征討過薑鑲。因為這幾年滿八旗傷亡太眾,清廷隻好派蒙八旗威懾朝鮮。理藩院管著蒙古事務,便派了他來。


    瑪拉皺眉道:“此事不太對勁呀!朝鮮人一向孱弱,哪來這麽大膽子打義州?必有倚仗”。


    想了想又道:“鎮江堡可有什麽消息?”


    “兄長,前些日子,鎮江堡尚有消息傳來,如今已好幾天沒有消息了”。


    瑪拉臉色陰沉,“速派斥侯去鎮江堡查看。義州地勢較平坦,適合騎兵作戰,既然朝鮮人來了,便讓這些朝鮮人嚐嚐我軍的厲害!”


    ??


    大明光武三年九月十日,清、朝義州之戰打響。


    “全軍出擊,滅盡夷狄”,領議政鄭太和發出了怒吼,這是被壓迫民族對壓迫民族的反抗。


    “殺殺殺!”


    兵曹判書元鬥杓率諸部殺向清軍。


    中央各軍,什麽五軍營(訓煉都監、禦營廳、禁衛營、摠戎廳、守禦廳)、訓練院、扈衛廳、捕盜廳、鎮撫營、管理營、龍虎營??;地方各軍,什麽道兵、府兵、州兵;名級將領,什麽都提調、提調、大將、副將、鎮撫使、別將、節度使、統禦使、虞侯、節製使??浩浩蕩蕩,無邊無際。


    就連文官、弘文館副校理閔鼎重也提了一柄寶劍,上陣殺敵。


    沒有哪個民族願意承受屈辱,朝鮮人的血也是熱的。


    見朝軍一窩鋒的衝來,瑪拉樂了,朝鮮人擺的是什麽陣?完全不成章法嘛!


    這也難怪,最精銳的一萬朝軍已經隨楊懷出征了,剩下的六萬人馬,兩萬多中央軍好些,起碼有兵器,三萬多地方軍很慘,一大半連兵器都沒有,提著根木棍殺敵。這樣一支軍隊,能有勇氣衝鋒,已經十分難得,讓他們列陣衝鋒,簡直是為難人!


    “兆資,汝率使犬部步兵居後,吾率騎兵居前。跟著吾的將旗前進”,瑪拉下達了軍令。


    “嗻!”


    “噠噠噠!”


    三千蒙八旗率先馳入朝軍陣中,後麵跟著驍勇善戰的使犬部。


    其實蒙八旗和使犬部的裝備比滿八旗差得多,但是依然比朝軍好很多,尤其是他們有馬和雪橇犬,機動力遠遠超過朝軍。


    “駕駕駕!”


    瑪拉馭馬衝在最前麵,兵少打兵多,靠的就是士氣,再沒有什麽比主將帶頭衝鋒更能鼓舞士氣的了!


    “嘭!”


    跨下的戰馬撞飛了一手持木棒的朝軍。


    “嘭嘭嘭!”


    又接連撞飛幾個。


    這些朝軍的木棍對高速衝鋒的戰馬威脅不大,瑪拉索性馭馬撞死他們。


    “嗯?”


    見到一個提刀的朝軍,手中騎槍握穩,槍口對人,一槍便刺穿胸膛。


    三千清騎個個狀若猛虎,遠的用槍刺,近的刀砍馬撞,殺得朝軍屍橫遍野。


    清軍的騎兵連續貫穿朝軍數次,步兵則趁勢砍殺亂成一團的朝軍。


    衝在最前麵的朝軍是最悍勇的,傷亡也最慘重。等前麵的悍卒傷亡殆盡,後麵的士卒熱血退去時,朝軍便崩潰了。


    鄭太和與元鬥杓僥幸逃得一命,清點人馬,足足損失了三萬,弘文館副校理閔鼎重也歿於軍中,而清軍不過傷亡了數百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明靖江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泱泱大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泱泱大明並收藏南明靖江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