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抵達了義州南部,正欲紮營,忽見漫山遍野的大軍奔來。
“敵襲!敵襲!敵襲!”警報聲不斷。
“列陣!”
楊懷威嚴地吐出了這兩個字,任獵獵西風掀起了他的披風,一動不動。
長槍如林、輔以刀盾火銃,擺開陣勢,正欲殺個痛快。
“咦?不對呀”,他端起千裏鏡,發現鏡頭裏出現的並非八旗龍旗,而是朝鮮軍旗。
再一瞅,兩個白胡子老頭踉踉蹌蹌地跑來,卻是朝鮮領議政鄭太和和兵曹判書元鬥杓。看這架勢是吃了敗仗,不由得一歎,命人喚來二人。
“參見大帥!”
“鄭公、元公,汝等為何如此狼狽啊?”
二人老臉一紅:“吾等為義州的夷狄所敗!”
楊懷臉一沉,“本帥不是讓汝等緩緩行軍,等吾大軍到後,再打義州嗎?”
鄭太和畢竟是領議政,有擔當,“是老夫一時貪功,致為韃虜所乘。請大帥責罰”。
北伐前,朝鮮國王李淏下過令,朝鮮各軍皆歸楊懷節製,理論上楊懷有處置鄭太和的權力。但是不能這麽幹,若斬了鄭太和,明、朝之間必生齷齪,大軍的補給可主要靠著朝鮮人呢。
來遼東前,光武大帝千叮嚀、萬囑咐,要其和朝鮮人搞好關係。楊懷牢記於心,因而隻是說道:“為將者,一舉一動關係著全軍性命,下次行事切不可如此孟浪,先下去歇息吧”。
見楊懷並未追究自己的責任,二人感激涕零,又痛哭請求參與攻城。原來他倆擔心李淏會治自己喪師之罪,想立功贖罪。
楊懷追隨朱亨嘉多年,又多次任主帥,自然也是人精。當下便表態,有機會定讓二人戴罪立功。二人愈發感激,直道楊大帥是厚道人。
朝軍吃了這麽大虧後,更加恭順,楊懷指揮起來,如臂使指,得心應手。
??
沈陽城,城牆周長九裏十步,高二丈五尺,乃是大明的沈陽中衛、清廷的“盛京”。努爾哈赤在此建都,皇太極改沈陽為盛京。
昂邦章京府,六十歲的老將輝和·葉克書(又譯葉克舒)坐立不安,看著對麵的那人泡茶。
紅泥小火爐燃著炭,燒了許久,水仍未開。那人不過二十多歲的年紀,倒是好耐性,好整以暇地掰碎了茶餅,等著水開。
按說年紀大的,耐性應該好,偏這葉克書是個急性子,薑桂之性,老而彌辣。
他是努兒哈赤時代的老臣了,跟著太祖、太宗戎馬一生,參加過無數大戰,功勳卓著。
不過,自從當上盛京昂邦章京後,諸事不順。先是羅刹鬼入侵,他派猛將海色帶兩千多鐵騎清剿。不料那海色以前打仗挺勇敢,關鍵時刻卻犯豬腦子。都已經把羅刹鬼包圍在烏紮拉村了,卻覺得這些羅刹與中華人種不同,若是活捉了獻給皇上,皇上見了肯定喜歡,竟下令部下抓活的。搞得部下畏手畏腳,吃了大敗仗。
此戰過後,順治帝對他很不滿,成立了寧古塔昂邦章京轄區,任命沙爾虎達做了寧古塔昂邦章京。
一想起老沙爾虎達,葉克書就火大。那位一上任,便著實打了幾個漂亮仗,把羅刹人趕到黑龍江邊去了。這下,越發顯得自己無能,而他沙爾虎達善戰。據朝中跟自己關係好的同僚透露,說皇上有次談論遼東的老將,說這沙爾虎達最善戰,其他老將皆不及也。直把自己氣得要死!皇上,您年紀小,不知道以前的事。遼東的這些老將,我葉克書資曆最老、戰功最大。那沙爾虎達不過是巴牙喇前哨兵的章京,一介莽夫而已!
正鬱悶著,八百裏加急傳來軍報,明軍在朝鮮登陸,朝鮮國王李淏叛亂,明、朝聯軍攻下了皮島、獐子島、鎮江堡,正在進攻義州。
本想率軍去救義州。可盛京的軍隊一部分被調到南邊打明朝光武帝,另一部分調往北邊防範羅刹人。自己手中隻有幾千人,還得守城,哪還有兵去救義州?一著急,便請來了自己的智囊、一等公棟鄂·朋春。
“好我的國公爺,都什麽時候了,您還有心情煮茶?”
葉克書實在憋不住勁,先開了口。
朋春(又譯彭春)一笑,他和葉克書同屬正紅旗,雖然年齡相差了三十多歲,卻是忘年之交,彼此無話不談。
他是滿清開國五大臣之一何和禮的曾孫,襲封一等公。平素最喜歡研究漢人的那一套,什麽琴棋書畫、兵法韜略,無所不曉。搞得許多老滿洲很看不慣,說何和禮家的小朋春,不像滿人,倒似尼堪。唯有老葉克書對其青睞有加,稱之為滿洲不可多得的青年俊傑。
“大帥何須著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派軍去援義州便是”。
葉克書沒好氣道:“如今盛京駐軍不過數千,得留下守衛京城,哪還有兵?”
“唿唿唿”,爐水沸騰了。
朋春莞爾一笑,給葉克書衝了碗茶,“明安達理剛打完羅刹人,在赫圖阿拉休整。您何不一邊上疏朝廷,調明安達理部援義州,一邊移文明安達理,請其率軍往義州移動?”
葉克書眼神瞬間變得明亮,隨即又道:“可明安達理去了義州,羅刹人又南侵,該如何?”
“大帥勿憂,有寧古塔昂邦章京沙爾虎達在,吾料羅刹人翻不了多大浪”。
“哼”,一聽朋春提到沙爾虎達,葉克書重重地哼了一聲,卻也沒再多說話。
“大帥,其實我大清在遼東還有數萬精兵,隻是未用罷了”。
“什麽?數萬精兵?”
葉克書直以為自己聽錯了,“國公何出此言?”
“嗬嗬,遼東大地、三姓地方,大大小小的各族部落幾百個,若征調各部兵馬,豈不是數萬精兵?”
朋春此言倒也沒錯。遼東一帶,錫伯、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赫哲、奇勒爾、費雅喀、庫頁等各族人口其實還是挺多的。皇太極時期,僅嫩江流域的索倫各部,就編設了16個牛錄。
葉克書一楞,“這些部落,有的雖被編了旗,卻聽調不聽宣;有的簡直就是山林間的野人,如何會聽本帥的話?”
“大帥可對入了旗的部落說,不出兵,便取消‘賞烏林’資格;對未入旗部落說,隻要出兵,便允許他們也參與賞烏林”。
“賞烏林”,又稱“賞烏綾”,賞財帛之意。遼東大地,許多名義上被編入伊徹滿洲的部落,為滿清打仗幾乎是沒有軍餉的。為了酬勞這些人,清廷給這些部落編了戶,每戶每年隻需上繳一張貂皮,就可以得到大量的衣物、糧食等物資。
說白了,賞烏林,就是給這些廉價士兵的報酬。
葉克書聽完點點頭,“此事,吾立即修書與沙爾虎達商議”。
賞烏林的地點在寧古塔,所以葉克書須和沙爾虎達商議。
“大帥”,朋春臉色鄭重地說道,“吾有一言,不知當不當講”。
“敵襲!敵襲!敵襲!”警報聲不斷。
“列陣!”
楊懷威嚴地吐出了這兩個字,任獵獵西風掀起了他的披風,一動不動。
長槍如林、輔以刀盾火銃,擺開陣勢,正欲殺個痛快。
“咦?不對呀”,他端起千裏鏡,發現鏡頭裏出現的並非八旗龍旗,而是朝鮮軍旗。
再一瞅,兩個白胡子老頭踉踉蹌蹌地跑來,卻是朝鮮領議政鄭太和和兵曹判書元鬥杓。看這架勢是吃了敗仗,不由得一歎,命人喚來二人。
“參見大帥!”
“鄭公、元公,汝等為何如此狼狽啊?”
二人老臉一紅:“吾等為義州的夷狄所敗!”
楊懷臉一沉,“本帥不是讓汝等緩緩行軍,等吾大軍到後,再打義州嗎?”
鄭太和畢竟是領議政,有擔當,“是老夫一時貪功,致為韃虜所乘。請大帥責罰”。
北伐前,朝鮮國王李淏下過令,朝鮮各軍皆歸楊懷節製,理論上楊懷有處置鄭太和的權力。但是不能這麽幹,若斬了鄭太和,明、朝之間必生齷齪,大軍的補給可主要靠著朝鮮人呢。
來遼東前,光武大帝千叮嚀、萬囑咐,要其和朝鮮人搞好關係。楊懷牢記於心,因而隻是說道:“為將者,一舉一動關係著全軍性命,下次行事切不可如此孟浪,先下去歇息吧”。
見楊懷並未追究自己的責任,二人感激涕零,又痛哭請求參與攻城。原來他倆擔心李淏會治自己喪師之罪,想立功贖罪。
楊懷追隨朱亨嘉多年,又多次任主帥,自然也是人精。當下便表態,有機會定讓二人戴罪立功。二人愈發感激,直道楊大帥是厚道人。
朝軍吃了這麽大虧後,更加恭順,楊懷指揮起來,如臂使指,得心應手。
??
沈陽城,城牆周長九裏十步,高二丈五尺,乃是大明的沈陽中衛、清廷的“盛京”。努爾哈赤在此建都,皇太極改沈陽為盛京。
昂邦章京府,六十歲的老將輝和·葉克書(又譯葉克舒)坐立不安,看著對麵的那人泡茶。
紅泥小火爐燃著炭,燒了許久,水仍未開。那人不過二十多歲的年紀,倒是好耐性,好整以暇地掰碎了茶餅,等著水開。
按說年紀大的,耐性應該好,偏這葉克書是個急性子,薑桂之性,老而彌辣。
他是努兒哈赤時代的老臣了,跟著太祖、太宗戎馬一生,參加過無數大戰,功勳卓著。
不過,自從當上盛京昂邦章京後,諸事不順。先是羅刹鬼入侵,他派猛將海色帶兩千多鐵騎清剿。不料那海色以前打仗挺勇敢,關鍵時刻卻犯豬腦子。都已經把羅刹鬼包圍在烏紮拉村了,卻覺得這些羅刹與中華人種不同,若是活捉了獻給皇上,皇上見了肯定喜歡,竟下令部下抓活的。搞得部下畏手畏腳,吃了大敗仗。
此戰過後,順治帝對他很不滿,成立了寧古塔昂邦章京轄區,任命沙爾虎達做了寧古塔昂邦章京。
一想起老沙爾虎達,葉克書就火大。那位一上任,便著實打了幾個漂亮仗,把羅刹人趕到黑龍江邊去了。這下,越發顯得自己無能,而他沙爾虎達善戰。據朝中跟自己關係好的同僚透露,說皇上有次談論遼東的老將,說這沙爾虎達最善戰,其他老將皆不及也。直把自己氣得要死!皇上,您年紀小,不知道以前的事。遼東的這些老將,我葉克書資曆最老、戰功最大。那沙爾虎達不過是巴牙喇前哨兵的章京,一介莽夫而已!
正鬱悶著,八百裏加急傳來軍報,明軍在朝鮮登陸,朝鮮國王李淏叛亂,明、朝聯軍攻下了皮島、獐子島、鎮江堡,正在進攻義州。
本想率軍去救義州。可盛京的軍隊一部分被調到南邊打明朝光武帝,另一部分調往北邊防範羅刹人。自己手中隻有幾千人,還得守城,哪還有兵去救義州?一著急,便請來了自己的智囊、一等公棟鄂·朋春。
“好我的國公爺,都什麽時候了,您還有心情煮茶?”
葉克書實在憋不住勁,先開了口。
朋春(又譯彭春)一笑,他和葉克書同屬正紅旗,雖然年齡相差了三十多歲,卻是忘年之交,彼此無話不談。
他是滿清開國五大臣之一何和禮的曾孫,襲封一等公。平素最喜歡研究漢人的那一套,什麽琴棋書畫、兵法韜略,無所不曉。搞得許多老滿洲很看不慣,說何和禮家的小朋春,不像滿人,倒似尼堪。唯有老葉克書對其青睞有加,稱之為滿洲不可多得的青年俊傑。
“大帥何須著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派軍去援義州便是”。
葉克書沒好氣道:“如今盛京駐軍不過數千,得留下守衛京城,哪還有兵?”
“唿唿唿”,爐水沸騰了。
朋春莞爾一笑,給葉克書衝了碗茶,“明安達理剛打完羅刹人,在赫圖阿拉休整。您何不一邊上疏朝廷,調明安達理部援義州,一邊移文明安達理,請其率軍往義州移動?”
葉克書眼神瞬間變得明亮,隨即又道:“可明安達理去了義州,羅刹人又南侵,該如何?”
“大帥勿憂,有寧古塔昂邦章京沙爾虎達在,吾料羅刹人翻不了多大浪”。
“哼”,一聽朋春提到沙爾虎達,葉克書重重地哼了一聲,卻也沒再多說話。
“大帥,其實我大清在遼東還有數萬精兵,隻是未用罷了”。
“什麽?數萬精兵?”
葉克書直以為自己聽錯了,“國公何出此言?”
“嗬嗬,遼東大地、三姓地方,大大小小的各族部落幾百個,若征調各部兵馬,豈不是數萬精兵?”
朋春此言倒也沒錯。遼東一帶,錫伯、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赫哲、奇勒爾、費雅喀、庫頁等各族人口其實還是挺多的。皇太極時期,僅嫩江流域的索倫各部,就編設了16個牛錄。
葉克書一楞,“這些部落,有的雖被編了旗,卻聽調不聽宣;有的簡直就是山林間的野人,如何會聽本帥的話?”
“大帥可對入了旗的部落說,不出兵,便取消‘賞烏林’資格;對未入旗部落說,隻要出兵,便允許他們也參與賞烏林”。
“賞烏林”,又稱“賞烏綾”,賞財帛之意。遼東大地,許多名義上被編入伊徹滿洲的部落,為滿清打仗幾乎是沒有軍餉的。為了酬勞這些人,清廷給這些部落編了戶,每戶每年隻需上繳一張貂皮,就可以得到大量的衣物、糧食等物資。
說白了,賞烏林,就是給這些廉價士兵的報酬。
葉克書聽完點點頭,“此事,吾立即修書與沙爾虎達商議”。
賞烏林的地點在寧古塔,所以葉克書須和沙爾虎達商議。
“大帥”,朋春臉色鄭重地說道,“吾有一言,不知當不當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