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津綱久一退下,德川家綱立即與保科正之、德川光國、井伊直孝、酒井忠勝、鬆平信綱、阿部忠秋商議。
阿部忠秋先開了口:“鎖國乃是國策,不可輕易改變。一旦增開港口,萬一西夷的基督教卷土重來該怎麽辦?而且,那些外樣大名有了港口,勢力大增,便難以扼製了”。
保科正之反駁道:“我們隻是對明國和朝鮮增開港口,西夷的船隻依然不許入港,基督教便傳不進來;另外,臣下以為可以隻增開咱們自己領地上的港口,比如大阪、靜岡,羽前(屬會津藩)、津島(屬尾張藩),便不用擔心那些外樣大名勢力大增了”。
德川光國說道:“主公,臣下以為增開港口十分有必要。以生絲為例,我日本每年需要生絲四十四萬斤,本國產量僅有一半,若不增加港口,番舶不通?,則無絲可織。除了生絲,綢緞、瓷器等貨物亦短缺。而明國也需要我國的硝石、硫磺,這些貨物因為港口太少,堆積在國內,無法售出。増開港口,利國利民。請主公恩準!”
德川光國是水戶藩藩主,水戶徳川氏是江戶徳川氏的宗親,又離江戶近,藩主經常來往於江戶、水戶之間,很多人稱他們為幕府副將軍。徳川光國的話在徳川家綱的心中,自然是有份量的。
德川家綱點點頭,又轉向井伊直孝問道:“直孝公,您怎麽看?”
井伊直孝道:“主公,諸家臣說的皆有道理,可是卻隻觸及表象,未能看到本質。我徳川氏其實已經站在了火山口上,現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增開港口,而是如何增開港口,才能化解危機?”
“直孝公,情況有這麽嚴重嗎?”
“主公,明國使臣、上皇禦批、各藩請願忽然一起出現,您不覺得奇怪嗎?”
德川家綱清醒的時候還是很睿智的,聞言道:“您是說這三股勢力已經勾結在一起了?”
“正是。此事若處理不當,我日本國可能又要重迴戰國時代。血雨腥風,百姓何辜?”
一聽說有重新爆發內戰的危險,在座的一眾德川氏家臣,俱都神態凝重、沉默不語。
“撲嗤”,德川家綱忽然笑了,以一個十二歲的孩子特有的狡黠說道,“予記得父親活著的時候常說,有麻煩便去找井伊直孝,全日本沒有他解決不了的事情。直孝公一定有辦法!”
井伊直孝見德川家綱聰明伶俐的樣子,一陣恍惚。小主公像極了家康、秀忠、家光三代老主公,卻比老主公更聰明。可惜,要是不生這病,一定是一代英主啊!
半晌方道:“臣以為,解決此事隻需四個字:‘分化瓦解’”。
“哦,直孝公打算如何分化瓦解他們?”
“主公,明國隻想促進與我們的貿易而已,隻要我們同意增加港口,他們便不會幹涉日本內政;天皇並無實際權勢,隻需派兵封鎖禦所,不使其與外界互通消息,亦不足為慮”。
“直孝公所言有理。那該如何對付那些外邦大名呢?”
井伊直孝雙目炯炯,“主公,自古‘擒賊先擒王’。這些逆藩中,薩摩藩是領頭的,實力也最雄厚。因此一定要狠狠打壓,絕不能給薩摩藩半點好處!”
“嗯,予明白了”。
“東北的仙台藩與西南諸藩一向不合;西南諸藩中,長州藩又與薩摩藩經常打仗。他們之所以加入聯盟與幕府作對,不過是為了利益;可以允許仙台藩的石卷港、長州藩的下關港與明國貿易。如此,這兩個強藩必然退出聯盟。剩下的便好對付了”。
“妙啊!直孝公真是足智多謀!”
“主公,臣下覺得多開港口能夠增加幕府的財政收入。不妨將幕府直轄的靜岡港、尾張藩(幕府親藩)的津島港亦開放了”。
“嗯,予全聽直孝公的”。
在井伊直孝等家臣的建議下,幕府增開了直轄的靜岡、尾張藩的津島、仙台藩的石卷、長州藩的下關與明國、朝鮮貿易。又劃分好了利益,津島、石卷、下關的關稅,幕府與各藩各占一半。
消息傳出,幾家歡喜幾家愁。
最開心的是明朝、朝鮮,多了四個港口貿易;尾張藩、仙台藩、長州藩也開心,終於有了自己的外貿港口;幕府避免了一場危機,增加了財政收入;天皇增添了威望。
不開心的是薩摩、肥前、土佐等藩,費了那麽大勁,什麽好處都沒得到。
尤其是薩摩藩,出力最大,卻一無所獲。島津光久氣得將茶盅摔碎了幾個,不顧幕府禁令,偷偷利用日向港、硫球的大奄島貿易。本來鎖國令禁止日本人出海貿易和與海外往來,偷渡者要處以死刑,島津光久卻組織藩民出海與外國貿易。薩摩藩的走私船與幕府的水師在海上多次交火。
??
江戶港,朱之瑜帶著行裝,正欲登船迴國。
忽聽有人喚他,“先生留步!”
一瞅,來了一幫日本友人:德川光國、保科正之、小宅生順、安積澹泊、木下道順、山鹿素行??
“哎呀,諸君怎麽來了?”
德川光國道:“聞聽先生歸國,吾等特來送行”。
朱之瑜很感動:“予一介腐儒,怎勞諸君遠送?”
保科正之道:“先生在我日本國著書傳道,教化人心,於我日本實有天高地厚之恩,我等相送,理所應當”,又取出一個信劄,遞於朱之瑜,“一點心意,謹作留念”。
一點心意?朱之瑜暗道:莫非是藩劄(古代日本的銀票)?
此時的日本受中華文化影響很深,對明朝很友善,認為清朝是狄夷。皇太極試圖通過朝鮮和日本交往;順治帝借送還日本漂民的機會,向日本表達善意。日本均不予理睬。聽說朱之瑜要迴國抗清,日本朋友紛紛捐錢捐物相助,收到了不少金銀珠寶。
打開一看,不是藩劄,卻是一幅丹青。畫著一白發儒者手持戒尺,正在講學,底下一眾莘莘學子洗耳恭聽。
“此圖是安積覺、今井弘濟他們幾個畫的,留於先生做個紀念”。
“祝先生一帆風順!”
安積覺、今井弘濟、五十川剛伯、服部其衷、下川三省等幾個在日本收的弟子,紛紛向朱之瑜行禮。
朱之瑜眼睛紅了,自己還沒來得及認真傳授,便要迴國了,未盡到一個好老師的責任啊!
“吾迴國後,汝等要認真研習經義,切不可荒廢了學業!”
“學生謹記先生教導,先生保重!”
朱之瑜眼眶濕潤了,登船,揚帆欲行,岸邊傳來踏歌聲:
巍巍先生,明之義民。
迎浪乘槎,來止秋津。
寤寐憂國,熱淚沾巾。
衡門常杜,簞瓢樂貧。
韜光晦跡,德必有鄰。
威容堂堂,文質彬彬。
思出風塵,學貫古今。
函丈師事,恭禮夤賓。
滔滔海洋,悠悠我心。
後會有期,再訴衷情。
阿部忠秋先開了口:“鎖國乃是國策,不可輕易改變。一旦增開港口,萬一西夷的基督教卷土重來該怎麽辦?而且,那些外樣大名有了港口,勢力大增,便難以扼製了”。
保科正之反駁道:“我們隻是對明國和朝鮮增開港口,西夷的船隻依然不許入港,基督教便傳不進來;另外,臣下以為可以隻增開咱們自己領地上的港口,比如大阪、靜岡,羽前(屬會津藩)、津島(屬尾張藩),便不用擔心那些外樣大名勢力大增了”。
德川光國說道:“主公,臣下以為增開港口十分有必要。以生絲為例,我日本每年需要生絲四十四萬斤,本國產量僅有一半,若不增加港口,番舶不通?,則無絲可織。除了生絲,綢緞、瓷器等貨物亦短缺。而明國也需要我國的硝石、硫磺,這些貨物因為港口太少,堆積在國內,無法售出。増開港口,利國利民。請主公恩準!”
德川光國是水戶藩藩主,水戶徳川氏是江戶徳川氏的宗親,又離江戶近,藩主經常來往於江戶、水戶之間,很多人稱他們為幕府副將軍。徳川光國的話在徳川家綱的心中,自然是有份量的。
德川家綱點點頭,又轉向井伊直孝問道:“直孝公,您怎麽看?”
井伊直孝道:“主公,諸家臣說的皆有道理,可是卻隻觸及表象,未能看到本質。我徳川氏其實已經站在了火山口上,現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增開港口,而是如何增開港口,才能化解危機?”
“直孝公,情況有這麽嚴重嗎?”
“主公,明國使臣、上皇禦批、各藩請願忽然一起出現,您不覺得奇怪嗎?”
德川家綱清醒的時候還是很睿智的,聞言道:“您是說這三股勢力已經勾結在一起了?”
“正是。此事若處理不當,我日本國可能又要重迴戰國時代。血雨腥風,百姓何辜?”
一聽說有重新爆發內戰的危險,在座的一眾德川氏家臣,俱都神態凝重、沉默不語。
“撲嗤”,德川家綱忽然笑了,以一個十二歲的孩子特有的狡黠說道,“予記得父親活著的時候常說,有麻煩便去找井伊直孝,全日本沒有他解決不了的事情。直孝公一定有辦法!”
井伊直孝見德川家綱聰明伶俐的樣子,一陣恍惚。小主公像極了家康、秀忠、家光三代老主公,卻比老主公更聰明。可惜,要是不生這病,一定是一代英主啊!
半晌方道:“臣以為,解決此事隻需四個字:‘分化瓦解’”。
“哦,直孝公打算如何分化瓦解他們?”
“主公,明國隻想促進與我們的貿易而已,隻要我們同意增加港口,他們便不會幹涉日本內政;天皇並無實際權勢,隻需派兵封鎖禦所,不使其與外界互通消息,亦不足為慮”。
“直孝公所言有理。那該如何對付那些外邦大名呢?”
井伊直孝雙目炯炯,“主公,自古‘擒賊先擒王’。這些逆藩中,薩摩藩是領頭的,實力也最雄厚。因此一定要狠狠打壓,絕不能給薩摩藩半點好處!”
“嗯,予明白了”。
“東北的仙台藩與西南諸藩一向不合;西南諸藩中,長州藩又與薩摩藩經常打仗。他們之所以加入聯盟與幕府作對,不過是為了利益;可以允許仙台藩的石卷港、長州藩的下關港與明國貿易。如此,這兩個強藩必然退出聯盟。剩下的便好對付了”。
“妙啊!直孝公真是足智多謀!”
“主公,臣下覺得多開港口能夠增加幕府的財政收入。不妨將幕府直轄的靜岡港、尾張藩(幕府親藩)的津島港亦開放了”。
“嗯,予全聽直孝公的”。
在井伊直孝等家臣的建議下,幕府增開了直轄的靜岡、尾張藩的津島、仙台藩的石卷、長州藩的下關與明國、朝鮮貿易。又劃分好了利益,津島、石卷、下關的關稅,幕府與各藩各占一半。
消息傳出,幾家歡喜幾家愁。
最開心的是明朝、朝鮮,多了四個港口貿易;尾張藩、仙台藩、長州藩也開心,終於有了自己的外貿港口;幕府避免了一場危機,增加了財政收入;天皇增添了威望。
不開心的是薩摩、肥前、土佐等藩,費了那麽大勁,什麽好處都沒得到。
尤其是薩摩藩,出力最大,卻一無所獲。島津光久氣得將茶盅摔碎了幾個,不顧幕府禁令,偷偷利用日向港、硫球的大奄島貿易。本來鎖國令禁止日本人出海貿易和與海外往來,偷渡者要處以死刑,島津光久卻組織藩民出海與外國貿易。薩摩藩的走私船與幕府的水師在海上多次交火。
??
江戶港,朱之瑜帶著行裝,正欲登船迴國。
忽聽有人喚他,“先生留步!”
一瞅,來了一幫日本友人:德川光國、保科正之、小宅生順、安積澹泊、木下道順、山鹿素行??
“哎呀,諸君怎麽來了?”
德川光國道:“聞聽先生歸國,吾等特來送行”。
朱之瑜很感動:“予一介腐儒,怎勞諸君遠送?”
保科正之道:“先生在我日本國著書傳道,教化人心,於我日本實有天高地厚之恩,我等相送,理所應當”,又取出一個信劄,遞於朱之瑜,“一點心意,謹作留念”。
一點心意?朱之瑜暗道:莫非是藩劄(古代日本的銀票)?
此時的日本受中華文化影響很深,對明朝很友善,認為清朝是狄夷。皇太極試圖通過朝鮮和日本交往;順治帝借送還日本漂民的機會,向日本表達善意。日本均不予理睬。聽說朱之瑜要迴國抗清,日本朋友紛紛捐錢捐物相助,收到了不少金銀珠寶。
打開一看,不是藩劄,卻是一幅丹青。畫著一白發儒者手持戒尺,正在講學,底下一眾莘莘學子洗耳恭聽。
“此圖是安積覺、今井弘濟他們幾個畫的,留於先生做個紀念”。
“祝先生一帆風順!”
安積覺、今井弘濟、五十川剛伯、服部其衷、下川三省等幾個在日本收的弟子,紛紛向朱之瑜行禮。
朱之瑜眼睛紅了,自己還沒來得及認真傳授,便要迴國了,未盡到一個好老師的責任啊!
“吾迴國後,汝等要認真研習經義,切不可荒廢了學業!”
“學生謹記先生教導,先生保重!”
朱之瑜眼眶濕潤了,登船,揚帆欲行,岸邊傳來踏歌聲:
巍巍先生,明之義民。
迎浪乘槎,來止秋津。
寤寐憂國,熱淚沾巾。
衡門常杜,簞瓢樂貧。
韜光晦跡,德必有鄰。
威容堂堂,文質彬彬。
思出風塵,學貫古今。
函丈師事,恭禮夤賓。
滔滔海洋,悠悠我心。
後會有期,再訴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