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節
穿成七零女知青[穿書] 作者:夜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還好女的們不用像男的六點多就得去地裏,不然非得凍死。
蘇敏穿著線衣湊活到農曆八月底,她實在冷的受不了,就把棉衣翻出來了。
棉衣棉花已經發硬,穿上是比線衣好一點,但根本過不了冬。
女知青們都知道蘇敏生了一場病壞了底子,才深秋就穿上了棉衣。
但蘇敏自己知道根本不是什麽病壞了身子,而是她以前沒被這麽凍過。
就算冬天為了俏穿的少,那也是因為受凍的時候少。
最多不過是從暖烘烘的宿舍到暖烘烘的教室,還沒感受到多少冷氣就立刻緩過來了。
外出車裏也有暖風吹。
可現在呢,不隻是身上凍,腳也冷的不行。
蘇敏的鞋子還有三雙,也是在鞋麵上補著補丁。
一雙是剛下鄉的第二年做的布鞋,已經小了,但她沒舍得扔。
平時在知青點都是穿著這雙鞋,鞋小了也沒事,把腳後跟那塊兒踩進去就當拖鞋穿。
可這鞋鞋底也磨平磨爛了,走路不僅硌腳,腳底板還有一部分能直接和地麵接觸。
另一雙也是原主抽閑功夫做的,刻意做了大尺碼,就怕自己腳長大了鞋給小了。
兩年前做的鞋就是現在穿都有些大,原主給裏麵塞了三層鞋墊,這樣走起來鞋子就不會掉了。
可鞋子做大了也沒用,鞋底是布的千層底,這是從村子裏大媽手裏換來的,
大媽手藝好也耐穿。可這麽長時間也撐不住,湊合著能穿,但也處於時刻報廢的狀態中。
還有一雙棉鞋是把從家帶來的舊的那雙拆了換了鞋底補了一點棉花做的,這點棉花還是拆開棉衣的袖子取了一點。
反正身上不冷,那胳膊冷一點也沒關係。
原主在日記裏把這些生活小技巧都記下來,連帶著在這過程中誰幫她縫了幾針,誰借了她塊巴掌大的布頭都要記錄,等著之後還了人情就再寫‘已還’二字。
蘇敏剛來的時候還覺得原主活的太仔細了,這麽點事情都要這樣清楚的記下來。
可生活了一段時間,蘇敏才發現巴掌大一塊布頭在這個時候都是大資產,它可以讓你破了的衣服打個補丁繼續穿。
蘇敏刷新了對貧窮的認知。
看原主的記賬本,她就算省吃儉用,一塊肥皂用了一年半,一管子牙膏用了一年,鉛筆也用的實在捏不住了再換,可也沒攢下多少錢。
這還是他們公社富裕,蘇敏的工分隊長給的也高。
四年時間,原主所有的積蓄也隻有七十來塊錢。
可這是因為原主有七個工分,相比其他女知青每天多記一個工分,算下來一年比別人多十塊錢左右,四年也就是四十多。
若是沒有大隊長的幫助,原主幾年這麽辛苦也隻能攢個二十來塊。
這幾年間除了這次原主沒生過病,這也省了一筆錢。
可重要的是原主現在單衣單褲內衣褲衩秋衣秋褲線衣線褲棉衣棉褲單鞋棉鞋統統都處於不能繼續使用的邊緣。
如果想要再買齊這麽一套,不說蘇敏沒有票,就是買毛線棉花買布沒有三十塊錢下不來。
而且原主還沒有來大姨媽,等她來了大姨媽不管是買月經帶的錢,買紅糖的錢這都是錢啊。
蘇敏還想著現在這個身體是八月份的生日,已經滿十七周歲了。
那這個年紀還不來大姨媽是不是已經有些晚了。
但她去問了村裏衛生站的大夫,人家很痛快的說她是因為營養不良發育遲緩所以沒來大姨媽。
為了身體考慮,蘇敏還不能繼續和原主一樣省吃儉用,哦不,儉用可以,外在的條件忍一忍就過去了。
省吃卻是不行,她以後得想辦法至少每天吃一個雞蛋,一個月喝一斤紅糖水。
雞蛋和村裏的大媽們偷偷買的話一塊錢能買一個月的,吃一年就得十二。
紅糖要票八毛多一斤,一年也得十來塊。
蘇敏算賬算的頭疼,她把自己需要購買東西的列了一下表,發現原主辛苦攢的錢她能很快就能給敗光了。
蘇敏終於了解到為什麽那麽多知青們要找本地人結婚了。
不隻是下地太累,成了本地人偷懶也會被包容些。
還因為一個人生活壓根兒養不活自己啊!
難怪劉霞使勁兒勸她找人嫁了,劉霞實在是太清楚原主一個人沒有家裏補貼過的多辛苦了。
算清了家當,她更加感激大隊長了,
之前心裏知道人家照顧自己,但這賬一算下來就知道人家多給的這一個工分有多重要。
這部分錢三天一個雞蛋一碗紅糖水是夠一年吃到頭的了。
蘇敏也越發的佩服原主了,十二三的年紀,她就這樣兩眼一抹黑的下了鄉。
親爹後媽和沒有一樣,每天都得自己盤算著過日子,這不是一般的心誌堅定。
她希望原主可以去到她那裏,如果不喜歡她的大學那正好複讀重考,反正她也剛高考完大學才讀了一個月不到。
她有很多錢,零花錢壓歲錢還有上大學的紅包加起來好幾萬,原主可以去吃好吃的食物,去買好看的衣服。
還有她媽她爸她姥姥她爺奶,她們都是天底下最好的家人,原主會有一個超級好的家。
原主這樣聰明又堅強的好姑娘也一定會代替蘇敏,好好照顧她的家人。
願我愛的人幸福,蘇敏虔誠的想。
第16章
果然如蘇敏所想,到了農曆九月底她就被凍得不成了。
每天感覺自己就是一根冰棍兒。
手涼腳涼渾身涼。
按著這情況,到了深冬她估計得被凍成帕金森。
雖然這個時間說算是農閑的時候,地裏沒什麽大活兒,但其實壓根兒閑不下來。
趁著天還沒冷下去,地裏莊稼也收了,就要挖河泥了。
這個時候雖然有化肥但每個生產隊申請了也輪不到多少,而且買化肥得花錢。
那錢都是農民自己出。
為了肥田,就隻能自己想法子。
河泥就是個好東西,趁著河水還沒有結冰挖泥出來。
河泥夏天閑下來的時候就會挖一次,等秋收了陸隊長就吆喝著再來一次。
河泥,就是河水中淤積的泥。
挖河泥就是把淤積河中的泥挖上來當作肥料來肥田。
一般是在夏天挖河泥。
社員們會跟著大河挖些比較淺的小河,引水進來,然後在小河裏種些苜蓿,紫雲英,草木犀。
這些都是綠肥作物,能增加土壤的肥力。
每到夏天,由於天氣炎熱,這些人工挖的小河又很淺,所以多半會發生幹涸,沒有幹涸的也積水不多。
但水幹涸了,泥還是濕濕的。
這個時候生產隊的社員們就要挖河泥了。
這活兒也不輕鬆,得先用鐵鍁清除河底淤泥上麵的雜草,不然有草根綴著會挖不動。
挖了雜草,再把積水排出去。
社員們要跳入淤泥中,先在自己身邊挖一個小坑,讓小坑積攢一些水。
再把手中的鐵鍁在水中濕一下,這算是做潤滑,鏟起濕潤的泥土來也不費勁兒。
用濕過水的鐵鍁鏟起那一塊泥土,甩它到岸上。
甩上去的淤泥要等到好幾天太陽暴曬才能完全曬幹。
曬幹後的淤泥就是很有肥力的土,這時就要趕緊把它們放在地裏頭。
一場大雨以後,這些泥巴就會隨著下雨和原來地裏的土成了一體的。
它們會給田地增加不少的肥力。
別的大隊都是夏天挖淤泥,因為夏天人工挖的小河很容易幹,天氣也暖和,下水也不冷。
但陸隊長卻想著多弄一些肥,多一點肥就能多收一些莊稼。
連村子裏本來的那條大河他都要領著社員去清清淤泥。
但這河和人挖的小河不一樣,它更寬更深。
社員們隻能挖河邊的那些淤泥,一個人在河邊上挖,腰上拴著麻繩以防栽河裏。
另一個就幫著拉繩子,像蘇敏她們這些女知青都是幫著拽人的。
每天十來點的時候水被太陽曬熱點,人們就忙活開了。
這活兒比下地還累,而且一不小心濺上水那衣服不僅不能保暖,還會凍得你直哆嗦。
蘇敏幹了幾天都快哭了,辛苦勞累她能忍受,但凍這就不成了。
她下了決心要先給自己做身棉衣穿,不然冬天一定會被凍死的。
可她沒有票買棉花,何況棉花是很難買的,就是有票都不一定能搶上。
但不好弄也得想辦法,哪怕先做個小馬甲貼身穿著,隻要前胸後背保了暖那就成。
棉花這東西很是緊俏。
以前蘇敏和劉霞借的都是劉霞自己用了之後餘下的票。
蘇敏穿著線衣湊活到農曆八月底,她實在冷的受不了,就把棉衣翻出來了。
棉衣棉花已經發硬,穿上是比線衣好一點,但根本過不了冬。
女知青們都知道蘇敏生了一場病壞了底子,才深秋就穿上了棉衣。
但蘇敏自己知道根本不是什麽病壞了身子,而是她以前沒被這麽凍過。
就算冬天為了俏穿的少,那也是因為受凍的時候少。
最多不過是從暖烘烘的宿舍到暖烘烘的教室,還沒感受到多少冷氣就立刻緩過來了。
外出車裏也有暖風吹。
可現在呢,不隻是身上凍,腳也冷的不行。
蘇敏的鞋子還有三雙,也是在鞋麵上補著補丁。
一雙是剛下鄉的第二年做的布鞋,已經小了,但她沒舍得扔。
平時在知青點都是穿著這雙鞋,鞋小了也沒事,把腳後跟那塊兒踩進去就當拖鞋穿。
可這鞋鞋底也磨平磨爛了,走路不僅硌腳,腳底板還有一部分能直接和地麵接觸。
另一雙也是原主抽閑功夫做的,刻意做了大尺碼,就怕自己腳長大了鞋給小了。
兩年前做的鞋就是現在穿都有些大,原主給裏麵塞了三層鞋墊,這樣走起來鞋子就不會掉了。
可鞋子做大了也沒用,鞋底是布的千層底,這是從村子裏大媽手裏換來的,
大媽手藝好也耐穿。可這麽長時間也撐不住,湊合著能穿,但也處於時刻報廢的狀態中。
還有一雙棉鞋是把從家帶來的舊的那雙拆了換了鞋底補了一點棉花做的,這點棉花還是拆開棉衣的袖子取了一點。
反正身上不冷,那胳膊冷一點也沒關係。
原主在日記裏把這些生活小技巧都記下來,連帶著在這過程中誰幫她縫了幾針,誰借了她塊巴掌大的布頭都要記錄,等著之後還了人情就再寫‘已還’二字。
蘇敏剛來的時候還覺得原主活的太仔細了,這麽點事情都要這樣清楚的記下來。
可生活了一段時間,蘇敏才發現巴掌大一塊布頭在這個時候都是大資產,它可以讓你破了的衣服打個補丁繼續穿。
蘇敏刷新了對貧窮的認知。
看原主的記賬本,她就算省吃儉用,一塊肥皂用了一年半,一管子牙膏用了一年,鉛筆也用的實在捏不住了再換,可也沒攢下多少錢。
這還是他們公社富裕,蘇敏的工分隊長給的也高。
四年時間,原主所有的積蓄也隻有七十來塊錢。
可這是因為原主有七個工分,相比其他女知青每天多記一個工分,算下來一年比別人多十塊錢左右,四年也就是四十多。
若是沒有大隊長的幫助,原主幾年這麽辛苦也隻能攢個二十來塊。
這幾年間除了這次原主沒生過病,這也省了一筆錢。
可重要的是原主現在單衣單褲內衣褲衩秋衣秋褲線衣線褲棉衣棉褲單鞋棉鞋統統都處於不能繼續使用的邊緣。
如果想要再買齊這麽一套,不說蘇敏沒有票,就是買毛線棉花買布沒有三十塊錢下不來。
而且原主還沒有來大姨媽,等她來了大姨媽不管是買月經帶的錢,買紅糖的錢這都是錢啊。
蘇敏還想著現在這個身體是八月份的生日,已經滿十七周歲了。
那這個年紀還不來大姨媽是不是已經有些晚了。
但她去問了村裏衛生站的大夫,人家很痛快的說她是因為營養不良發育遲緩所以沒來大姨媽。
為了身體考慮,蘇敏還不能繼續和原主一樣省吃儉用,哦不,儉用可以,外在的條件忍一忍就過去了。
省吃卻是不行,她以後得想辦法至少每天吃一個雞蛋,一個月喝一斤紅糖水。
雞蛋和村裏的大媽們偷偷買的話一塊錢能買一個月的,吃一年就得十二。
紅糖要票八毛多一斤,一年也得十來塊。
蘇敏算賬算的頭疼,她把自己需要購買東西的列了一下表,發現原主辛苦攢的錢她能很快就能給敗光了。
蘇敏終於了解到為什麽那麽多知青們要找本地人結婚了。
不隻是下地太累,成了本地人偷懶也會被包容些。
還因為一個人生活壓根兒養不活自己啊!
難怪劉霞使勁兒勸她找人嫁了,劉霞實在是太清楚原主一個人沒有家裏補貼過的多辛苦了。
算清了家當,她更加感激大隊長了,
之前心裏知道人家照顧自己,但這賬一算下來就知道人家多給的這一個工分有多重要。
這部分錢三天一個雞蛋一碗紅糖水是夠一年吃到頭的了。
蘇敏也越發的佩服原主了,十二三的年紀,她就這樣兩眼一抹黑的下了鄉。
親爹後媽和沒有一樣,每天都得自己盤算著過日子,這不是一般的心誌堅定。
她希望原主可以去到她那裏,如果不喜歡她的大學那正好複讀重考,反正她也剛高考完大學才讀了一個月不到。
她有很多錢,零花錢壓歲錢還有上大學的紅包加起來好幾萬,原主可以去吃好吃的食物,去買好看的衣服。
還有她媽她爸她姥姥她爺奶,她們都是天底下最好的家人,原主會有一個超級好的家。
原主這樣聰明又堅強的好姑娘也一定會代替蘇敏,好好照顧她的家人。
願我愛的人幸福,蘇敏虔誠的想。
第16章
果然如蘇敏所想,到了農曆九月底她就被凍得不成了。
每天感覺自己就是一根冰棍兒。
手涼腳涼渾身涼。
按著這情況,到了深冬她估計得被凍成帕金森。
雖然這個時間說算是農閑的時候,地裏沒什麽大活兒,但其實壓根兒閑不下來。
趁著天還沒冷下去,地裏莊稼也收了,就要挖河泥了。
這個時候雖然有化肥但每個生產隊申請了也輪不到多少,而且買化肥得花錢。
那錢都是農民自己出。
為了肥田,就隻能自己想法子。
河泥就是個好東西,趁著河水還沒有結冰挖泥出來。
河泥夏天閑下來的時候就會挖一次,等秋收了陸隊長就吆喝著再來一次。
河泥,就是河水中淤積的泥。
挖河泥就是把淤積河中的泥挖上來當作肥料來肥田。
一般是在夏天挖河泥。
社員們會跟著大河挖些比較淺的小河,引水進來,然後在小河裏種些苜蓿,紫雲英,草木犀。
這些都是綠肥作物,能增加土壤的肥力。
每到夏天,由於天氣炎熱,這些人工挖的小河又很淺,所以多半會發生幹涸,沒有幹涸的也積水不多。
但水幹涸了,泥還是濕濕的。
這個時候生產隊的社員們就要挖河泥了。
這活兒也不輕鬆,得先用鐵鍁清除河底淤泥上麵的雜草,不然有草根綴著會挖不動。
挖了雜草,再把積水排出去。
社員們要跳入淤泥中,先在自己身邊挖一個小坑,讓小坑積攢一些水。
再把手中的鐵鍁在水中濕一下,這算是做潤滑,鏟起濕潤的泥土來也不費勁兒。
用濕過水的鐵鍁鏟起那一塊泥土,甩它到岸上。
甩上去的淤泥要等到好幾天太陽暴曬才能完全曬幹。
曬幹後的淤泥就是很有肥力的土,這時就要趕緊把它們放在地裏頭。
一場大雨以後,這些泥巴就會隨著下雨和原來地裏的土成了一體的。
它們會給田地增加不少的肥力。
別的大隊都是夏天挖淤泥,因為夏天人工挖的小河很容易幹,天氣也暖和,下水也不冷。
但陸隊長卻想著多弄一些肥,多一點肥就能多收一些莊稼。
連村子裏本來的那條大河他都要領著社員去清清淤泥。
但這河和人挖的小河不一樣,它更寬更深。
社員們隻能挖河邊的那些淤泥,一個人在河邊上挖,腰上拴著麻繩以防栽河裏。
另一個就幫著拉繩子,像蘇敏她們這些女知青都是幫著拽人的。
每天十來點的時候水被太陽曬熱點,人們就忙活開了。
這活兒比下地還累,而且一不小心濺上水那衣服不僅不能保暖,還會凍得你直哆嗦。
蘇敏幹了幾天都快哭了,辛苦勞累她能忍受,但凍這就不成了。
她下了決心要先給自己做身棉衣穿,不然冬天一定會被凍死的。
可她沒有票買棉花,何況棉花是很難買的,就是有票都不一定能搶上。
但不好弄也得想辦法,哪怕先做個小馬甲貼身穿著,隻要前胸後背保了暖那就成。
棉花這東西很是緊俏。
以前蘇敏和劉霞借的都是劉霞自己用了之後餘下的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