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當局在日本人麵前表現如此軟弱,原來是軍費全都被中飽私囊了,他們清楚自己有幾斤幾兩,壓根就挺不直腰杆。


    這樣的政府留著何用?繼續讓他們收刮民脂民膏,然後養肥他們自己嗎?


    如此一來,無論是憤怒不已的民眾還是躍躍欲試的在野黨,都想讓當局倒台,好選出一個能夠維護台彎利益的政府。


    山雨欲來風滿樓,不知道等待台彎的命運究竟是怎樣。


    陳誌忠想到了自己跟那個據說是外交世家出生的小海軍聊天時對方所說的話。


    他認為烏克蘭迫不及待的跟俄羅斯劃清界限是件很蠢的事,無論從地緣還是曆史角度上來說,烏俄兩國合作才能互利共贏。


    陳誌忠總覺得那個叫鄒鵬小海軍意有所指,其實是在暗示台彎應該具備的態度。


    結果小海軍一副莫名其妙的模樣:“台彎跟大陸本來就是一家,都屬於中國,非要硬比較的話那也是東西德,肯定會統一的。”


    陳誌忠甩甩頭,強迫自己不要去想這些事。


    他覺得父親說的沒錯,眼下這位台彎當局首腦是典型的投機政客,根本不關心台彎的未來。


    政客與政治家其實都有私心,但二者的區別在於前者一心撈政治資本,並不關心國家命運。


    陳誌忠將目光放在兩岸的風光上,借此來清掃心中的陰霾。


    大江兩岸草木鬱鬱蔥蔥,江灘上的柳樹抽出了新芽,鮮花也迎風微笑。風吹過來的時候,他聞到了花香。


    有張網捕魚的漁船遠遠地朝他們招手打招唿,他看到翻騰跳躍的大魚。


    船上的服務員像是怕他誤會一樣,特地強調:“我們這兒用的都是大網,8斤以下的魚都會從網眼裏頭逃出去。我們每年都往湖裏投放魚苗的。國家說要可持續發展,不能光看眼前的利益。”


    陳誌忠趕緊擺手:“你們做的很好,真的棒的不得了。”


    他們在勺魚島上都是按照大陸軍方教授的方法進行生活生產,基本上實現了生態循環。


    就連上島來采訪的歐美記者都不得不承認他們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節能環保。


    那年輕的服務員高興起來,語氣絲毫不掩飾自豪:“你要有時間的話,就多看看,多走走。咱們的祖國可美可好了。”


    陳誌忠心裏頭暖融融的,祖國,對,這也是他的祖國。


    他拿的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彎省勺魚島戶籍呢。


    大船一路往上,等到了青海,他又轉乘公交車。


    坐到公交車底站以後,他再坐當地一種助力車,最後索性上了拖拉機進村裏。


    整個過程免不了顛簸,車上還有農民新撈的小豬仔跟剛孵出來不到半個月的雞苗,哼哼唧唧吵個不停。


    春天的風沙也大,鋪頭蓋臉的往人身上招唿。


    陳誌忠學著熱心大媽指點的用紗巾裹住頭臉,被人指著哈哈大笑,他也不犯惱,反而覺得有趣極了。


    到了目的地,那拖拉機手連連擺手,堅決不肯收車費。


    他就是往鎮上送東西,順帶著將村裏頭人捎迴頭,哪裏能要錢。


    陳誌忠在熱心村民的指點下輾轉了大半個村子,總算找到了父親的老宅。


    兩間紅磚瓦房沒有粉刷,簡樸的樣子襯在藍天白雲下卻格外清爽。


    連著瓦房的是個二三十平方米大小的院子,裏頭雞婆跟老黃狗相安無事,二者還好奇地側過頭打量陌生人。


    老黃狗想起了自己看家護院的職責,朝他叫了兩句。


    然而屋裏頭並沒有主人出來看動靜。


    倒是隔壁鄰居見到他,聽說他的來意之後,直接指點著人往村子邊上去:“學種樹呢,縣裏頭找了專家過來指點種樹,家家戶戶都派人過去學習。”


    陳誌忠趕緊謝過對方,抬腳往村民指點的方向去。


    他小時候曾經在台彎鄉下跟外公外婆住過一段時間,感覺除了這裏氣候比較幹燥之外,跟外公外婆家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沿著村裏頭的大路一直走到村邊,圍在一起的人就多了。


    大家夥兒三三兩兩圍在樹旁,聽專家說種樹的關鍵因素。


    所謂的專家是個年輕的小姑娘,看上去身高最多1米6,瘦條條的,跟旁邊剛栽下去的小樹苗一樣。


    “咱們種樹不能光種不管,種下去還得讓他們活過來。”林蕊手把手地教眾人用茶葉包發苗法種樹。


    “樹苗種下去之後是不是得澆水?”林蕊笑嘻嘻的,“我知道大家夥兒之前也中過好幾趟樹,但是都沒能活過來是不是?”


    村長點頭:“不錯,咱們這兒不比你們江南,春天裏頭雨水多又沒那麽多風沙。咱們這兒的樹可真不容易長活,要人用肩膀扛著水來澆灌。”


    林蕊笑容可掬:“說明咱們得要造紙廠的廢水呀。廢水肥的很,用來澆灌樹木,長出來的楊樹又可以造紙,這樣不就掙到錢了嗎?”


    南方的桉樹,北方的楊樹,那都是出了名的速生林,經濟效益相當好。


    沙地是天然的過濾層,將造紙廠廢水有機物留下當作樹苗的肥料,蒙上造紙廠淤泥的黃沙變得板結,這麽一綜合就肥沃起來,慢慢地成了可以種植農作物的土壤。


    林蕊他們指點著村裏頭的種樹隊挖出了灌溉渠道,這樣造紙廠廢水澆灌完楊樹之後抵達灌溉渠的下遊,經過沙子的層層過濾,水已經變得清澈。


    這樣的水經過簡單處理,就可以重新迴到工廠裏頭繼續用於製漿造紙。


    陳誌忠看到他們挖出來的水渠,眼皮微妙地跳了跳,因為他發現水渠上也有蔬菜浮床,一棵棵蒜苗生機勃勃。


    這樣的蔬菜浮床他太熟悉了,勺魚島上幾乎處處都有。


    他的同伴們幾乎不放過每一處角落,什麽地方都能被他們種上菜。


    現在,他們甚至實現了炒菜用的油,不用再從外頭買,因為海蘆筍籽榨的油足夠他們吃了。


    第一桶油做出來的時候,機長那個年過半百的硬漢居然掉下了眼淚。


    現在,他們就琢磨著如何在島上種出足夠的水稻跟山芋,最起碼的,他們得有自己的儲備糧。


    有的時候,陳誌忠也恍惚,他們到底算什麽呢?海警還是農民?


    結果那個小海軍振振有詞,他們南海的海軍就沒有不會種菜的。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陳誌忠旁邊的村民見他是個生麵孔,以為他也是從鎮上跑過來看熱鬧的,語氣自豪地介紹:“專家也教我們這兒水麵種菜呢。”


    這樣一來,水渠裏頭的水就減少了揮發,而且還省了他們挑水種菜的功夫。


    青海本地產的蔬菜主要是白菜蘿卜之類,像他們村裏頭,除非家中來客人否則是絕對舍不得花錢買蒜苔這種精細菜,因為從外地調過來的菜太貴了。


    “這個就是用來種蒜苔的,也不占田裏頭的地方。”那村民是個自來熟,一開口便滔滔不絕,“前頭還有水芹菜、耐耐菜、茼蒿跟菠菜,我們家還分到了一板呢。”


    政府白送他們的菜,既不要錢,又可以給家裏頭增添新鮮,他們都樂意。


    村民興衝衝地給陳誌忠提建議:“你們村也可以這樣搞,我看著這事有搞頭。”


    陳誌忠怔愣了一下,稀裏糊塗間就點點頭:“好。”


    那頭,那群年輕的技術員還在教大家如何用正方形的草方格固沙。


    “看到這個大小了嗎?長一米寬一米寬一二十厘米草方格,防沙固沙的效果最好。”


    陳誌忠下意識地就掏出筆記本開始記錄。


    這個習慣是他跟小海軍學會的,那個年紀還比他小好幾歲的海軍不論是有了新想法,還是聽到什麽好主意,都會隨手記錄在本子上。


    筆尖在紙上發出沙沙的聲響,陳誌忠忙碌了半天之後,才不由自主地啞然失笑。


    他可真是魔怔了,好好的記這些做什麽?


    他不過是迴鄉祭祖而已。


    先前跟他一塊兒進村的大嬸瞥見了他人,立刻招唿旁邊一位身形矮胖的中年婦女。


    “賀大爹家的,你在台彎的親戚來看你了。”


    中年婦女立刻迴過頭來,順著同村的手指方向尋找客人。


    陳誌忠不由自主地愣住了,那個身形敦實的婦人跟她想象中的模樣完全不同。


    他本以為父親留在家鄉的原配是個幹癟瘦小的婦人,即使不滿臉愁容,也肯定神色鬱鬱。


    她沒有父母親人,公公婆婆也去世了,膝下又沒有一兒半女,又怎麽可能高興得起來。


    可是眼前的婦人雖然滿麵風霜,眼睛卻是溫潤快活的。從她身上,陳誌忠找不到丁點兒愁苦的影子。


    被人們稱作秀芬嬸嬸的女人朝陳誌中點頭微笑:“你是老大還是老二啊?聽說你們兄弟都很出息,你爺爺奶奶在地底下肯定高興。”


    陳誌忠趕緊做自我介紹,末了他又神差鬼使地加了一句:“我現在是台彎省勺魚島人。”


    秀芳嬸嬸高興的很,連連點頭道:“好,保家衛國,好樣的。吃飯了沒有?你吃麵食不?我給你攤麵餅。”


    陳誌忠聽她一說,肚子就莫名其妙地餓了起來,趕緊點頭稱好。


    他也隨著其他人一道,叫她嬸嬸。


    秀芬嬸眉開眼笑,一路上碰到村裏頭的人都主動介紹:“我親戚過來看我了。”


    有手裏頭拎著籃子的婦人聞聲立刻塞給秀芬嬸兩棵青菜,笑著招唿:“給你家親戚添道菜。”


    秀芬嬸嬸也不推辭,笑著招唿對方自己去家裏頭的菜地上起菜,她種了不少大白菜。


    等進了那個農家小院,陳誌忠才真正看清楚裏頭的布置,是多麽的井井有條。


    走在前麵的中年女人應該比母親還大好幾歲,可她步伐輕快,看不出任何反應遲緩的模樣。


    女人一邊切菜一邊詢問他:“你在村裏頭呆幾天?吃過麵餅子我就帶你去你爺爺奶奶的墳前吧。”


    陳誌忠愣了一下,脫口而出:“我還有一個月的假。”


    女人迴過頭疑惑地看他:“怕是要扣工資的吧,你請這麽久的假做什麽?早點迴去上班才是真的。”


    “我——”陳誌忠腦袋裏頭嗡嗡的,他不知道該如何解釋心中那洶湧的悸動。


    他想知道自己究竟是誰


    這是個荒謬的想法,他不好意思說出口,他想尋找自己的根。


    神差鬼使間,他冒出一個主意來:“我要在村裏頭種樹,趁著這個時候多種些樹。”


    對,也許他參與到老家的建設中來,他才能真正了解,爺爺奶奶生活了一輩子,父親成長的地方。


    這裏,是他的根呢。


    第441章 都是歸鄉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八十年代錦鯉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金麵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金麵佛並收藏八十年代錦鯉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