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像種植紅樹林時,使用竹筒護住苗,好讓幼嫩的種苗可以頑強地生長。
孫澤趕緊衝勤務兵嚷嚷:“找杯子去,把團部裏頭的一次性紙杯都給我拿來。”
他就不信了,他能在甘肅種出沙棗來,到了新疆還種不下大棗樹?
整個團部被掃蕩一空。
孫澤活像土匪進村,實行的都是三光政策,連一個杯子都沒給領導們留下。逼得領導連招待客人都讓人家自備茶缸子。
饒是這樣,他還不滿足,催著團部領導趕緊給他進新杯子來。
其實照他說,還是竹筒更實用,畢竟竹筒紮實。
然而南疆不是江南,要有這麽多竹子給他用,也就不用他辛辛苦苦地種大棗樹防沙了。
紙杯還得去掉底,否則就這麽套上去的話,小樹苗長不出來。
縱然如此,再碰上沙暴天氣,那些劈頭蓋臉落進杯子裏頭的沙還是會蓋住樹苗,他又要一個個的再倒掉,折騰了他自己都要崩潰了。
孫澤沒有時間想到底還有沒有什麽更好的解決辦法,隻能先做再說。
從三月頭忙到三月尾,幾乎全鎮的男女老少全都動員起來了,才勉勉強強地種下了兩萬株棗樹苗。
這裏頭能有多少棵正兒八經地活下來,孫澤也沒數。
好在溫室大棚已經建起來,建設大型風力發電場不合適,小型的混合發電係統,對於大棚來說倒是能用。
如此一來的話,直接上氣霧噴灌係統,倒是能夠快點兒將樹苗也催出來,也方便後麵補種。
氣霧栽培床豎起來了,一棵棵菜苗也發出來了,孫澤一屁.股坐在地上,完全不想動。
他管不了許多了,他必須得好好歇一歇,不然肯定得年紀輕輕就過勞死。
孫澤直接躺在地上,看著圓形柱子發呆。
那上頭爬滿了嫩生生水芹菜跟空心菜,旁邊的架子上長的是茼蒿跟生菜。
過不了多久,番茄樹估計也能長起來。
要是運氣好結了果子,那可是足足能夠采上好幾個月的。
運氣不好就拉倒,孫澤看著吐泡泡的魚,撇撇嘴巴。
反正他也是第一次種木本蕃茄,失敗了再正常不過。
不行,地方還是太小了,得擴大規模。
把塔型霧培區、柱型霧培區以及快繁育苗區跟二層桶式霧培區分開來。要建個專門培育樹果苗的地方。
治沙是關係南.疆發展的大問題,必須得盡快盡早盡多地做。
既然南.疆光熱資源充沛,那就肯定要好好利用起來。
孫澤掙紮著起了身,抓緊時間找筆記本上畫圖。
還得再去團部化緣,得趁著這股勁頭一並做下去,這樣才能綜合效益最高。
他剛站直了,還沒來得及掏出筆記本,外頭就傳來一陣嘈雜的腳步聲。
“這裏,是我們跟南.疆的老百姓一塊兒建起來的生態種植園。”
孫澤下意識地迴過頭,待看清楚來人時,他的腦海中隻剩下一個念頭:艸,老子剛從地上爬起來,還沒有拍身上的灰呀。
老人家倒是不介意他這副灰頭土臉,雙眼猩紅胡子拉碴的野人模樣,還笑著招手讓他過去。
團裏頭的政委趕緊朝他使眼色,示意他充當講解員。
整個生態種植園就是他一手打造出來的,速度快的驚人。
從立項到建好,總共就花了一個月。
在這段時間裏頭,他居然還沒有忘記培育種苗,愣是無縫對接。
真不知道他究竟是怎樣擠出的時間精力,居然能夠一心三用,樁樁都不落下。
孫澤趕緊過去,介紹起大棚的情況。
這其實是個氣霧栽培加魚菜共生循環係統,使用紫外線燈殺菌外加防蟲網,不打農藥。
“那這個園子一年能種多少菜呀?”
孫澤在心裏頭估算了一下,審慎地報出答案:“10萬斤是有的。這個屬於立體栽培,氣霧噴罐長得快。綠葉菜一旦長起來,每天收獲六七百斤不是問題。”
老人看著剛種下去不久的菜苗,高興地點點頭:“我看你在南海那邊就種得挺好,那個菜下麵條很香。到了南疆也要加加油啊。”
他轉過頭看著跟隨進來的當地群眾,微微頷首示意,“咱們有這麽多老百姓,都是要吃菜的。”
孫澤立刻敬禮,大聲宣布:“如果團裏頭能夠再給我批下20畝地,我保證可以滿足人民群眾的吃菜問題。”
政委差點兒沒昏過去,這小子一張嘴就是20畝地的生態種植園。
知不知道建個生態種植園多貴呀?他們可都是從牙縫裏頭省錢。
老人家笑著點點頭:“還是要多想想辦法的,保證大家生活好了才是第一步。”
他看著跟進來的群眾誇獎道,“我們的人民是好樣的,我們的民族幹部也是好樣的。大家力氣往一個地方使,肯定都能過上好日子。”
有年紀大的人聽不懂漢語,伊力哈木江趕緊哆哆嗦嗦地幫著翻譯。
他從剛才見到老人家開始,就好像踩在棉花堆裏頭。
他腦海中隻有一個念頭,原來爺爺說的是真的。
當年爺爺被毛.主席接見以後,迴到家什麽都不記得了,隻覺得渾身暖融融的,仿佛整個人都陷在新棉被當中。
現場的群眾們情緒都激動起來,站得遠的人拚命地朝老人家揮手。
老人笑著揮手迴禮,然後側過腦袋,笑眯眯地看孫澤:“你讓大家夥兒都吃你園子裏頭種出來的蔬菜瓜果,那外頭的地用來幹什麽呀?”
孫澤鼓足了勇氣:“種樹!除了種果樹之外,還得種胡楊。種植一切能夠防風沙的樹。”
樹木產生經濟效應需要時間,然而對於保護生態環境,治理沙塵暴而言,種樹肯定是效果最好的。
如果采取傳統的方式就存在矛盾,樹跟人爭糧,人們要生活,那就肯定會想方設法拓展耕地。
“我想應該試著打破這個模式。用盡可能少的土地,而且是不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地進行現代化的立體種植,以此來滿足大家的生活所需。”
孫澤膽子大的很,“這樣一來,可以最大限度的節省能耗以及農業用水,還可以盡可能多的種植樹木。”
他給老人家分析,“一開始我們主要種植防風沙效果好的樹,短時間內不考慮經濟效應。等到綠樹成蔭,氣候條件改善了,我們就可以進一步種植果樹這樣的經濟樹種,來增加收入。”
老人家等他說完了才追問,“糧食呢?大家除了吃菜之外,還要吃米麵啊。”
孫澤踟躕了一下,語氣不是很肯定:“我想試著在這兒種植一年生多年收的懶人稻。但是南海那邊剛開始實驗的時候,我就調到這邊來了,還沒顧得上打聽情況。”
老人笑了起來:“這個我倒是知道,長得快的很,既然想試,那就試試嘛。人哪有做什麽事情都能保證成功的呢。失敗是成功之母,多做幾次,終究能夠找出門路來。”
孫澤精神為之一振,趕緊大聲應下。
這個生態種植園才剛剛開始建,裏麵也拿不出什麽東西招待老人,實在有點兒不夠看。
團部的政委趕緊引著老人往外頭走,他們剛種下一大片棗林呢。
結果眾人到達防沙林邊上,政委剛開始介紹他們利用滴灌加地膜覆蓋技術,確保樹苗成活率,突然間就變了天。
原本明晃晃的太陽突然間退去,天空開始淅淅瀝瀝的下起雨來。
旁邊人趕緊張羅著找傘,伊力哈木江更是著急地想脫下自己的衣服,幫老人擋雨。
一群人當中唯一想不起來管這茬的就是孫澤,他隻關心雨水蓄積係統有沒有正常運轉。
政委被這人氣得要翻白眼,真是我行我素,一點樣子都沒有。
老人家卻是心情很好:“春雨貴如油,今年肯定能有個好收成。”
可不是嗎,原本被風刮起的沙子叫雨水一打,全都乖乖的落下。
綿綿細雨當中,從紙杯裏冒出來的小樹泛出了的翠色。
旁邊挖出來的長長的蓄水溝也發揮了作用,貪婪地吸收每一滴落下來的雨。
雨傘撐起來了,老人笑容滿麵:“這個好,水利建設要跟起來,這樣子,老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
他側過頭又跟伊力哈木江打聽鄉裏頭的群眾現在用的是什麽水?
當聽說大家現在是取用河水的時候,他點點頭道:“還是要淨化水源的,咱們要從源頭上保證老百姓的健康。”
伊力哈木江犯難:“現在引自來水過來不太容易。”
“那我們就先過渡著,一邊建自來水,一邊先用水淨化裝置。”老人側頭又看孫澤,示意伊力哈木江,“這個你可以跟他打聽打聽。”
孫澤耳朵一豎,頓覺不妙。
果不其然,他剛抬起頭,就對上了伊力哈木江那雙一樣的眼睛。
這種眼神他實在太熟悉了,每個想壓榨他剩餘勞動價值的人,都會這樣看著他。
保健醫生過來,再三勸說老人家趕緊迴屋裏頭去。
春捂秋凍,這個時節不能受涼的。
老人家笑著點點頭,還自我表揚了一句:“看,我遵醫囑,是個配合的好同誌。”
眾人都笑了起來。
已經到了餐點,老人家一行人被團部裏頭的同誌簇擁著,直接去部隊食堂用餐。
因為團部主要領導也就是今天上午才知道的消息,根本沒什麽準備,端上來的主食還是玉米棒子跟土豆。
老人高興得連聲叫好:“這個味兒好,我81年的時候在石河子軍墾那邊吃過這個,很香。軍墾好啊,很有意義,咱們南.疆也不能放鬆。”
政委等人趕緊讓他嚐嚐,保健醫生又急得團團轉,真怕他吃了不消化。
老人笑了起來,特地挑最小的:“我就嚐嚐,不多吃。”
他說話的口氣帶著點討好的意思,看的孫澤都忍不住想笑。
原來大家都是一樣的呀。
老人側過頭,又主動跟他說起話來:“聽說你沒有打申請在這兒建個風力發電廠?”
孫澤趕緊挺起脊背,放下手中的筷子:“是的。”
老人朝他做了個手勢:“沒關係,一邊說一邊吃,人是鐵飯是鋼。”
孫澤有點兒不好意思地笑了,趕緊喝了一大口湯,做好長篇大論的準備。
孫澤趕緊衝勤務兵嚷嚷:“找杯子去,把團部裏頭的一次性紙杯都給我拿來。”
他就不信了,他能在甘肅種出沙棗來,到了新疆還種不下大棗樹?
整個團部被掃蕩一空。
孫澤活像土匪進村,實行的都是三光政策,連一個杯子都沒給領導們留下。逼得領導連招待客人都讓人家自備茶缸子。
饒是這樣,他還不滿足,催著團部領導趕緊給他進新杯子來。
其實照他說,還是竹筒更實用,畢竟竹筒紮實。
然而南疆不是江南,要有這麽多竹子給他用,也就不用他辛辛苦苦地種大棗樹防沙了。
紙杯還得去掉底,否則就這麽套上去的話,小樹苗長不出來。
縱然如此,再碰上沙暴天氣,那些劈頭蓋臉落進杯子裏頭的沙還是會蓋住樹苗,他又要一個個的再倒掉,折騰了他自己都要崩潰了。
孫澤沒有時間想到底還有沒有什麽更好的解決辦法,隻能先做再說。
從三月頭忙到三月尾,幾乎全鎮的男女老少全都動員起來了,才勉勉強強地種下了兩萬株棗樹苗。
這裏頭能有多少棵正兒八經地活下來,孫澤也沒數。
好在溫室大棚已經建起來,建設大型風力發電場不合適,小型的混合發電係統,對於大棚來說倒是能用。
如此一來的話,直接上氣霧噴灌係統,倒是能夠快點兒將樹苗也催出來,也方便後麵補種。
氣霧栽培床豎起來了,一棵棵菜苗也發出來了,孫澤一屁.股坐在地上,完全不想動。
他管不了許多了,他必須得好好歇一歇,不然肯定得年紀輕輕就過勞死。
孫澤直接躺在地上,看著圓形柱子發呆。
那上頭爬滿了嫩生生水芹菜跟空心菜,旁邊的架子上長的是茼蒿跟生菜。
過不了多久,番茄樹估計也能長起來。
要是運氣好結了果子,那可是足足能夠采上好幾個月的。
運氣不好就拉倒,孫澤看著吐泡泡的魚,撇撇嘴巴。
反正他也是第一次種木本蕃茄,失敗了再正常不過。
不行,地方還是太小了,得擴大規模。
把塔型霧培區、柱型霧培區以及快繁育苗區跟二層桶式霧培區分開來。要建個專門培育樹果苗的地方。
治沙是關係南.疆發展的大問題,必須得盡快盡早盡多地做。
既然南.疆光熱資源充沛,那就肯定要好好利用起來。
孫澤掙紮著起了身,抓緊時間找筆記本上畫圖。
還得再去團部化緣,得趁著這股勁頭一並做下去,這樣才能綜合效益最高。
他剛站直了,還沒來得及掏出筆記本,外頭就傳來一陣嘈雜的腳步聲。
“這裏,是我們跟南.疆的老百姓一塊兒建起來的生態種植園。”
孫澤下意識地迴過頭,待看清楚來人時,他的腦海中隻剩下一個念頭:艸,老子剛從地上爬起來,還沒有拍身上的灰呀。
老人家倒是不介意他這副灰頭土臉,雙眼猩紅胡子拉碴的野人模樣,還笑著招手讓他過去。
團裏頭的政委趕緊朝他使眼色,示意他充當講解員。
整個生態種植園就是他一手打造出來的,速度快的驚人。
從立項到建好,總共就花了一個月。
在這段時間裏頭,他居然還沒有忘記培育種苗,愣是無縫對接。
真不知道他究竟是怎樣擠出的時間精力,居然能夠一心三用,樁樁都不落下。
孫澤趕緊過去,介紹起大棚的情況。
這其實是個氣霧栽培加魚菜共生循環係統,使用紫外線燈殺菌外加防蟲網,不打農藥。
“那這個園子一年能種多少菜呀?”
孫澤在心裏頭估算了一下,審慎地報出答案:“10萬斤是有的。這個屬於立體栽培,氣霧噴罐長得快。綠葉菜一旦長起來,每天收獲六七百斤不是問題。”
老人看著剛種下去不久的菜苗,高興地點點頭:“我看你在南海那邊就種得挺好,那個菜下麵條很香。到了南疆也要加加油啊。”
他轉過頭看著跟隨進來的當地群眾,微微頷首示意,“咱們有這麽多老百姓,都是要吃菜的。”
孫澤立刻敬禮,大聲宣布:“如果團裏頭能夠再給我批下20畝地,我保證可以滿足人民群眾的吃菜問題。”
政委差點兒沒昏過去,這小子一張嘴就是20畝地的生態種植園。
知不知道建個生態種植園多貴呀?他們可都是從牙縫裏頭省錢。
老人家笑著點點頭:“還是要多想想辦法的,保證大家生活好了才是第一步。”
他看著跟進來的群眾誇獎道,“我們的人民是好樣的,我們的民族幹部也是好樣的。大家力氣往一個地方使,肯定都能過上好日子。”
有年紀大的人聽不懂漢語,伊力哈木江趕緊哆哆嗦嗦地幫著翻譯。
他從剛才見到老人家開始,就好像踩在棉花堆裏頭。
他腦海中隻有一個念頭,原來爺爺說的是真的。
當年爺爺被毛.主席接見以後,迴到家什麽都不記得了,隻覺得渾身暖融融的,仿佛整個人都陷在新棉被當中。
現場的群眾們情緒都激動起來,站得遠的人拚命地朝老人家揮手。
老人笑著揮手迴禮,然後側過腦袋,笑眯眯地看孫澤:“你讓大家夥兒都吃你園子裏頭種出來的蔬菜瓜果,那外頭的地用來幹什麽呀?”
孫澤鼓足了勇氣:“種樹!除了種果樹之外,還得種胡楊。種植一切能夠防風沙的樹。”
樹木產生經濟效應需要時間,然而對於保護生態環境,治理沙塵暴而言,種樹肯定是效果最好的。
如果采取傳統的方式就存在矛盾,樹跟人爭糧,人們要生活,那就肯定會想方設法拓展耕地。
“我想應該試著打破這個模式。用盡可能少的土地,而且是不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地進行現代化的立體種植,以此來滿足大家的生活所需。”
孫澤膽子大的很,“這樣一來,可以最大限度的節省能耗以及農業用水,還可以盡可能多的種植樹木。”
他給老人家分析,“一開始我們主要種植防風沙效果好的樹,短時間內不考慮經濟效應。等到綠樹成蔭,氣候條件改善了,我們就可以進一步種植果樹這樣的經濟樹種,來增加收入。”
老人家等他說完了才追問,“糧食呢?大家除了吃菜之外,還要吃米麵啊。”
孫澤踟躕了一下,語氣不是很肯定:“我想試著在這兒種植一年生多年收的懶人稻。但是南海那邊剛開始實驗的時候,我就調到這邊來了,還沒顧得上打聽情況。”
老人笑了起來:“這個我倒是知道,長得快的很,既然想試,那就試試嘛。人哪有做什麽事情都能保證成功的呢。失敗是成功之母,多做幾次,終究能夠找出門路來。”
孫澤精神為之一振,趕緊大聲應下。
這個生態種植園才剛剛開始建,裏麵也拿不出什麽東西招待老人,實在有點兒不夠看。
團部的政委趕緊引著老人往外頭走,他們剛種下一大片棗林呢。
結果眾人到達防沙林邊上,政委剛開始介紹他們利用滴灌加地膜覆蓋技術,確保樹苗成活率,突然間就變了天。
原本明晃晃的太陽突然間退去,天空開始淅淅瀝瀝的下起雨來。
旁邊人趕緊張羅著找傘,伊力哈木江更是著急地想脫下自己的衣服,幫老人擋雨。
一群人當中唯一想不起來管這茬的就是孫澤,他隻關心雨水蓄積係統有沒有正常運轉。
政委被這人氣得要翻白眼,真是我行我素,一點樣子都沒有。
老人家卻是心情很好:“春雨貴如油,今年肯定能有個好收成。”
可不是嗎,原本被風刮起的沙子叫雨水一打,全都乖乖的落下。
綿綿細雨當中,從紙杯裏冒出來的小樹泛出了的翠色。
旁邊挖出來的長長的蓄水溝也發揮了作用,貪婪地吸收每一滴落下來的雨。
雨傘撐起來了,老人笑容滿麵:“這個好,水利建設要跟起來,這樣子,老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
他側過頭又跟伊力哈木江打聽鄉裏頭的群眾現在用的是什麽水?
當聽說大家現在是取用河水的時候,他點點頭道:“還是要淨化水源的,咱們要從源頭上保證老百姓的健康。”
伊力哈木江犯難:“現在引自來水過來不太容易。”
“那我們就先過渡著,一邊建自來水,一邊先用水淨化裝置。”老人側頭又看孫澤,示意伊力哈木江,“這個你可以跟他打聽打聽。”
孫澤耳朵一豎,頓覺不妙。
果不其然,他剛抬起頭,就對上了伊力哈木江那雙一樣的眼睛。
這種眼神他實在太熟悉了,每個想壓榨他剩餘勞動價值的人,都會這樣看著他。
保健醫生過來,再三勸說老人家趕緊迴屋裏頭去。
春捂秋凍,這個時節不能受涼的。
老人家笑著點點頭,還自我表揚了一句:“看,我遵醫囑,是個配合的好同誌。”
眾人都笑了起來。
已經到了餐點,老人家一行人被團部裏頭的同誌簇擁著,直接去部隊食堂用餐。
因為團部主要領導也就是今天上午才知道的消息,根本沒什麽準備,端上來的主食還是玉米棒子跟土豆。
老人高興得連聲叫好:“這個味兒好,我81年的時候在石河子軍墾那邊吃過這個,很香。軍墾好啊,很有意義,咱們南.疆也不能放鬆。”
政委等人趕緊讓他嚐嚐,保健醫生又急得團團轉,真怕他吃了不消化。
老人笑了起來,特地挑最小的:“我就嚐嚐,不多吃。”
他說話的口氣帶著點討好的意思,看的孫澤都忍不住想笑。
原來大家都是一樣的呀。
老人側過頭,又主動跟他說起話來:“聽說你沒有打申請在這兒建個風力發電廠?”
孫澤趕緊挺起脊背,放下手中的筷子:“是的。”
老人朝他做了個手勢:“沒關係,一邊說一邊吃,人是鐵飯是鋼。”
孫澤有點兒不好意思地笑了,趕緊喝了一大口湯,做好長篇大論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