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室無詔不能離開封地。從代府長吏遞上代王長子離開封地入京的奏章,再到禮部批準,等代王長子朱俊枤入京已經過去了小半個月。
朱俊枤在大同威風八麵,隻要不做謀反的事,就是土霸王一枚,文武官員都管不到他頭上。似乎過著人人羨慕的錦衣玉食生活。但三十多歲的朱俊枤卻是第一次踏出大同地界。他像一個小孩子,看到什麽景致都讓他感覺新鮮。一路上山川地貌,哪怕是一個小水潭都能讓多瞧幾眼。來到永定門前,站在巍峨繁盛的京師城下,頃刻間覺察到大同城的渺小。同時心中也湧起了一股悲涼。宗室,是一群關在籠中的金絲雀。
朱俊枤先去禮部報道,然後住進了入京藩王的臨時住所十王府街,與衡王成為了鄰居。由於代王識相地借出三萬兩,朱厚照委托衡王代為接待,讓很會來事兒的劉瑾跟在兩人後頭買單。
衡王領著朱俊枤走遍京師的大街小巷,見識京師風土人情、品嚐各種小吃。打聽到弘治帝近幾日不會召見後,劉瑾安排他們搭乘熱氣球去往南京遊玩。先是祭拜了明孝陵,又去了獅子山的閱江樓、朝天宮等風景名勝領略江南風光。當然更不會錯過“一池春水胭脂色”的秦淮河。
別說朱俊枤是第一次來江南,衡王同樣如此。兩人在南京流連忘返,直到囚牛商行送來弘治帝五日之後召見的消息,兩人才意猶未盡地迴京。
因為天氣晴朗時間充裕,熱氣球隻在白天飛行,讓衡王和朱俊枤好好看一眼大江南北迥異的風景。
“劉公公,太子可有用得著本王的地方?”衡王在熱氣球快抵達京師的時候開門見山地問了。
一個王爺、一個郡王不值得太子用心巴結。更何況朱俊枤進京帶著任憑處罰的認罪之意。除了幫太子吆喝幾聲,衡王也想不到他有什麽可利用的地方。
“代王府以太子馬首是瞻。”
朱俊枤抱著躺平任罰的端正態度來京。《京報》刊登了一則從錦衣衛打聽到的消息:火篩刺殺太子受到了未知勢力的支持。很多人把懷疑的目光投到差一點奪了弘治帝太子之位的興王身上。分封在大同的代王也擺脫不了嫌疑。代王為此焦慮地寢食難安。朱俊枤倒覺得以太子的聰明勁,肯定不會懷疑代王府。
同住十王府街的雍王就不同。身為興王同胞兄弟,雍王閉門謝客。朱俊枤連人影都沒見著。
“衡王爺說笑了。太子在大同受到代王的熱情招待。於情於理,太子都應該好好招待郡王。如今宗人府和禮部逐步放寬對宗室行動範圍的限製,太子便趁機讓衡王和郡王出京透透氣。最近的京師……可不太平。”劉瑾不緊不慢地解釋,話裏話外透出很多訊息。
朱俊枤心下一曬,父王可沒招待過太子。太子那他和衡王當廣告,傳遞朝廷放寬限製宗室的信號?
衡王訝然:“放寬對宗室行動範圍的限製?本王為何沒聽到隻字片語?”
“朝廷邸報上有,衡王爺大概沒留意吧?”劉瑾笑道。
衡王撇嘴,藩王根本不應該關心朝廷大事。他看《京報》也從來不會看時政版麵。
朱俊枤也知道衡王不清楚京師的動向。他是到京師認罰的,上心地向劉瑾詢問了些消息。
劉瑾隨意地道:“也沒什麽大事。就是皇爺退迴了幾位大人蔭蔽子孫入國子監的請求。”
這還不是大事?連不關心朝政的衡王都知道此事的影響有多大。無法在會試中脫穎而出,想要當官就隻能入國子監,然後通通吏部的路子得一低品級的官職。官宦世家的子弟哪怕不是進士出身,也有可能憑借家世升到五、六品。入不了國子監,隻能和成千上萬的落榜舉子一樣等待八九品的官職空缺。大部分人是等不到授官的那一天。
這一切和宗室無關。朱俊枤順利地見到弘治帝,聽了幾句和善、寬宥的話語,魂不守舍地捧著全套四書五經迴大同。
臨行前,朱俊枤向衡王辭行。
“皇上賜下四書五經,說宗室的年輕子弟應該多看點書、多學寫知識,將來才能為大明出力。”朱俊枤不敢置信地問衡王,“宗室如何為大明出力?”
宗室不得當官,不能入伍參軍。怎麽出力?
衡王從南京迴來一直在思索弘治帝放寬限製宗室的原因。思來想去,最可能是太子的主意。太子打什麽主意連老奸巨猾的官員們都猜不透,衡王也就不費那個力揣測。
“到時候總會知道的。聽皇上的話,沒事多讀點書。”
因為宗室什麽都不能做,很多人從小不學無術,連字也認不全。弘治帝對弟弟們的學業比較重視,衡王也隻有熟讀四書五經的水平。
朱俊枤帶著不可對人言的期望迴大同。代王得知長子有幸去了趟南京,羨慕的眼珠子都紅了。代王試探著讓長吏呈上去南京祭拜明孝陵的奏章,禮部竟然批了!批複中竟然還夾著一份價目表。詳細注明租用熱氣球全程的費用。代王選了最悠閑的線路,在支付了兩千兩的巨款後,樂淘淘地出行了。
————
傅瀚以禮部尚書的身份批複了代王出行南京的奏章。
萬壽節後,宗人府悄然之間拿迴了宗室的管理權。弘治帝任命英宗之女淳安公主的夫婿、駙馬都尉蔡震接替英國公掌宗人府。但由於宗人府官吏寥寥,暫時仍由禮部負責具體事務。
與此前唯一的區別是,宗室事務不用經由內閣。
弘治帝放寬宗室出行的限製起先遭遇到禦史地堅決反對。反對的理由單一:此舉有違祖製。內閣同樣不讚成。
弘治帝失去一向的好脾氣,直接繞過內閣下中旨。按照曆代官員們立起的規矩,各衙門的官員可以不遵中旨。但弘治帝給宗室的下的中旨本就不用官員們遵從。宗人府的官員從皇親國戚、勳貴中挑選,同樣無需官員集團的承認。
這件事讓官員嗅到了危機。
沒過多久,禮部尚書徐瓊致仕。禮部左侍郎傅瀚經過廷推成為禮部尚書。傅瀚剛當上禮部尚書,立刻無視內閣的意見,批複了代王出遊南京的請求。
而這隻是弘治十二年官場動蕩的開始。
朱俊枤在大同威風八麵,隻要不做謀反的事,就是土霸王一枚,文武官員都管不到他頭上。似乎過著人人羨慕的錦衣玉食生活。但三十多歲的朱俊枤卻是第一次踏出大同地界。他像一個小孩子,看到什麽景致都讓他感覺新鮮。一路上山川地貌,哪怕是一個小水潭都能讓多瞧幾眼。來到永定門前,站在巍峨繁盛的京師城下,頃刻間覺察到大同城的渺小。同時心中也湧起了一股悲涼。宗室,是一群關在籠中的金絲雀。
朱俊枤先去禮部報道,然後住進了入京藩王的臨時住所十王府街,與衡王成為了鄰居。由於代王識相地借出三萬兩,朱厚照委托衡王代為接待,讓很會來事兒的劉瑾跟在兩人後頭買單。
衡王領著朱俊枤走遍京師的大街小巷,見識京師風土人情、品嚐各種小吃。打聽到弘治帝近幾日不會召見後,劉瑾安排他們搭乘熱氣球去往南京遊玩。先是祭拜了明孝陵,又去了獅子山的閱江樓、朝天宮等風景名勝領略江南風光。當然更不會錯過“一池春水胭脂色”的秦淮河。
別說朱俊枤是第一次來江南,衡王同樣如此。兩人在南京流連忘返,直到囚牛商行送來弘治帝五日之後召見的消息,兩人才意猶未盡地迴京。
因為天氣晴朗時間充裕,熱氣球隻在白天飛行,讓衡王和朱俊枤好好看一眼大江南北迥異的風景。
“劉公公,太子可有用得著本王的地方?”衡王在熱氣球快抵達京師的時候開門見山地問了。
一個王爺、一個郡王不值得太子用心巴結。更何況朱俊枤進京帶著任憑處罰的認罪之意。除了幫太子吆喝幾聲,衡王也想不到他有什麽可利用的地方。
“代王府以太子馬首是瞻。”
朱俊枤抱著躺平任罰的端正態度來京。《京報》刊登了一則從錦衣衛打聽到的消息:火篩刺殺太子受到了未知勢力的支持。很多人把懷疑的目光投到差一點奪了弘治帝太子之位的興王身上。分封在大同的代王也擺脫不了嫌疑。代王為此焦慮地寢食難安。朱俊枤倒覺得以太子的聰明勁,肯定不會懷疑代王府。
同住十王府街的雍王就不同。身為興王同胞兄弟,雍王閉門謝客。朱俊枤連人影都沒見著。
“衡王爺說笑了。太子在大同受到代王的熱情招待。於情於理,太子都應該好好招待郡王。如今宗人府和禮部逐步放寬對宗室行動範圍的限製,太子便趁機讓衡王和郡王出京透透氣。最近的京師……可不太平。”劉瑾不緊不慢地解釋,話裏話外透出很多訊息。
朱俊枤心下一曬,父王可沒招待過太子。太子那他和衡王當廣告,傳遞朝廷放寬限製宗室的信號?
衡王訝然:“放寬對宗室行動範圍的限製?本王為何沒聽到隻字片語?”
“朝廷邸報上有,衡王爺大概沒留意吧?”劉瑾笑道。
衡王撇嘴,藩王根本不應該關心朝廷大事。他看《京報》也從來不會看時政版麵。
朱俊枤也知道衡王不清楚京師的動向。他是到京師認罰的,上心地向劉瑾詢問了些消息。
劉瑾隨意地道:“也沒什麽大事。就是皇爺退迴了幾位大人蔭蔽子孫入國子監的請求。”
這還不是大事?連不關心朝政的衡王都知道此事的影響有多大。無法在會試中脫穎而出,想要當官就隻能入國子監,然後通通吏部的路子得一低品級的官職。官宦世家的子弟哪怕不是進士出身,也有可能憑借家世升到五、六品。入不了國子監,隻能和成千上萬的落榜舉子一樣等待八九品的官職空缺。大部分人是等不到授官的那一天。
這一切和宗室無關。朱俊枤順利地見到弘治帝,聽了幾句和善、寬宥的話語,魂不守舍地捧著全套四書五經迴大同。
臨行前,朱俊枤向衡王辭行。
“皇上賜下四書五經,說宗室的年輕子弟應該多看點書、多學寫知識,將來才能為大明出力。”朱俊枤不敢置信地問衡王,“宗室如何為大明出力?”
宗室不得當官,不能入伍參軍。怎麽出力?
衡王從南京迴來一直在思索弘治帝放寬限製宗室的原因。思來想去,最可能是太子的主意。太子打什麽主意連老奸巨猾的官員們都猜不透,衡王也就不費那個力揣測。
“到時候總會知道的。聽皇上的話,沒事多讀點書。”
因為宗室什麽都不能做,很多人從小不學無術,連字也認不全。弘治帝對弟弟們的學業比較重視,衡王也隻有熟讀四書五經的水平。
朱俊枤帶著不可對人言的期望迴大同。代王得知長子有幸去了趟南京,羨慕的眼珠子都紅了。代王試探著讓長吏呈上去南京祭拜明孝陵的奏章,禮部竟然批了!批複中竟然還夾著一份價目表。詳細注明租用熱氣球全程的費用。代王選了最悠閑的線路,在支付了兩千兩的巨款後,樂淘淘地出行了。
————
傅瀚以禮部尚書的身份批複了代王出行南京的奏章。
萬壽節後,宗人府悄然之間拿迴了宗室的管理權。弘治帝任命英宗之女淳安公主的夫婿、駙馬都尉蔡震接替英國公掌宗人府。但由於宗人府官吏寥寥,暫時仍由禮部負責具體事務。
與此前唯一的區別是,宗室事務不用經由內閣。
弘治帝放寬宗室出行的限製起先遭遇到禦史地堅決反對。反對的理由單一:此舉有違祖製。內閣同樣不讚成。
弘治帝失去一向的好脾氣,直接繞過內閣下中旨。按照曆代官員們立起的規矩,各衙門的官員可以不遵中旨。但弘治帝給宗室的下的中旨本就不用官員們遵從。宗人府的官員從皇親國戚、勳貴中挑選,同樣無需官員集團的承認。
這件事讓官員嗅到了危機。
沒過多久,禮部尚書徐瓊致仕。禮部左侍郎傅瀚經過廷推成為禮部尚書。傅瀚剛當上禮部尚書,立刻無視內閣的意見,批複了代王出遊南京的請求。
而這隻是弘治十二年官場動蕩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