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寶,順寶,你也來了哦?”突然身後傳來一個有些熟悉的聲音,顧啟珪皺眉,不是吧,這麽巧?
僵直著身子,顧啟珪轉過身,嗯……就看見了昨日見到的,呃……長靈長公主的孫子,郫縣張家的小孩,顧啟珪一陣頭疼,不過還好今日隻有一個。
顧啟珪不怎麽記得他的名字,也不知道昨日介紹了沒有,因為昨日他幾乎沒插上話,後麵就一直在神遊。
“昨日忘了說,我叫張文欽,在家裏行五,你也可以叫我小五,順寶,你是一個人來的嗎?”如昨日一樣,聲音很是歡快,但到底給顧啟珪留下了說話的時間。
“我叫顧啟珪。叫我啟珪就好了。”顧啟珪加重聲明,他可不想‘順寶’這個名字傳遍整個學堂,看張文欽點頭,才接著說道:“我是一個人來的。”
“我也是一個人來的,二祖父和三祖父他們不同意,四哥哥和小六他們應是不會過來了,今日就我就一個人跟著三哥來了國子監,以後我們做朋友吧。”張文欽滿懷期待。
看著眼前思想跳脫的小孩,顧啟珪就想起昨日在明璋院,自己詢問爹爹時,爹爹的迴答。
“張家,雖號稱世家,但因男子皆不出仕,以前是很少出現在京城各世家中的。但自從長公主嫁入張家後,張家男嗣雖不出仕,但第四代被皇上特批可以進入國子監讀書。其他兩房暫且不論,長公主這一支,第四代應都是會入監的。”
顧啟珪疑惑,這不是和張家祖訓是相悖的嗎?
“今上養在先皇後身邊,與長公主感情深厚,超過今上一母胞妹鳳起二公主。長公主之前,張家雖稱世家,卻並不被世家尊重認可;長公主之後,張家才以神秘世家的名號顯名天下。”顧國安點到為止,這本不是幼子這麽小的孩子能理解的,但幼子既然發問,他就不會敷衍,現在聽不懂沒關係,慢慢培養就好了。看著幼子似懂非懂點頭。顧國安覺得好笑,沒再說話。
顧啟珪若有所思,這個世間,真正甘於平凡的人還真是少見,權勢還真是一個好東西。
現在,聽著張文欽這樣說,看來這張家內部分化的極其嚴重啊,不過識時務者為俊傑,今上既然特批張家子弟可以進入國子監讀書,就是想把張家拖進京中這一攤渾水中,現在選擇明哲保身並不是明智之舉,遭遇風浪迎難而上才是正理。這長靈長公主的夫君,張家大老爺倒是個人物。
“小五。”身後傳來一個溫潤的聲音,顧啟珪抬頭就看到一個氣質溫和的少年。
“三哥,你看,這是我昨日隨祖母進宮交到的好朋友,順寶,啊…不,不,是顧啟珪。”看見少年,張文欽忙著炫耀。
“啟珪,這是我三哥,張文麟,是前年進入國子監的。”
那就是上一次國子監招錄入學的?國子監隔年招錄一次,顧啟珪心裏想著。
“我是張文麟,小五性子最是歡脫,但本質不壞的。”少年看向顧啟珪說道,自己家裏這幾個弟弟,各個性子跳脫,但總體來講還是不錯的。
“師兄好,我是顧啟珪。”
張文麟還待再說什麽,“文麟,你在這?正好高監學讓我們給新來的師弟們講授入學禮儀。”一個黑瘦的少年走過來。
“好,我知道了。”張文麟迴答,有嚴肅的對張文欽說道:“小五,要乖乖的,不然迴家我要告訴祖母的。”說完,他就急匆匆的走了。
接下來,就有師兄把他們分成了幾組,給他們講授入學禮要注意的地方,還專門演示了一遍入學禮。倒是沒看到張文麟,應是分在了其他組。
再接下來就是正式的入學禮。國子監祭酒,也就是季皇後的父親坐在正席中央,各位監丞,也就是國子監的老師分列兩旁,顯得莊嚴肅穆。
顧啟珪跟著大部隊,認真的對待每一個動作。
看著夫子拿著自己的手在紙上寫下一撇一捺的“人”,顧啟珪感慨萬千,他這一輩子,如果能做到紙上的這一個字,就心滿意足了。
朱砂開智,是他們一列一列上台,由席上各位老師給他們點上朱砂。
顧啟珪正巧排在了季太傅這邊,前一個學生離去,顧啟珪就到了季太傅前麵。
“你是顧昌逸家的?”季太傅看了看他,突然發問。
顧啟珪趕緊行禮,恭敬地迴答:“學生正是。”
“陳恪那小子,不得為你點過朱砂了?”季太傅接著問,現在京中能直唿陳首輔姓名的人並不多,不過他輩分高,倒是沒人敢說什麽。
“是,師父點過。”不大清楚季太傅為何這樣問。
季太傅沒在說什麽,拿著蘸著朱砂的毛筆隨便在顧啟珪額頭上點了一下,揮揮手,“下去吧,下去吧。”這麽好的苗子,竟然讓陳恪捷足先登了,可氣的是他還得給他教育弟子。
顧啟珪站定,衝季太傅恭恭敬敬行了一個禮,才退了下去。他是不大明白,季太傅為什麽生氣,這是不喜歡他師父?
季太傅小孩似的擺手,示意他趕緊下去,看這禮儀也不錯,看多了糟心。
顧啟珪沒怎麽放在心上,看季太傅的表現,倒像在生悶氣似的。
之後,叩拜夫子,誦讀《論語》,接著就到了宣讀國子監戒律的時間。
作為官方最高水平的學府,國子監教學自有他的一套體係,戒律可以說甚是嚴格。就逃學來說,按照次數,懲罰一次比一次嚴重,“無故而逃學一次,罰誦書二百遍;二次,加樸撻,罰紙十張;三次,撻罰如前,仍罰其父兄。”
當然,關於國子監的日常作息也做了介紹,國子監辰時三刻(早上八點左右)夫子開始講學,申時三刻(下午四點左右)方可迴家,有旬假,和田假,甚是講究勞逸結合。
總之戒律涉及方方麵麵,國子監傳承已久,裏麵的規矩健全,帶著獨特的保守趨勢。
整個入學禮結束以後,所有學子要抽取舍號,雖然不滿十歲不用留宿國子監,但午休時間還是要在監內的。舍號是隨便抽取的,相對公平,也有利於防止官員之間的小團體,影響學子的交友狀況,可以減少在國子監內拉幫結派,小團體的形成。不過隻要是有人參與的環節,就有可以操作的空間,至於這裏所說的公平有多大,就仁者見仁了。
這些,在顧啟珪看來就是隨緣,拿著手裏寫著“七”的號牌,他帶著顧擎走去七號監舍,打開門之後,他覺得有時候這個緣分也有可能是孽緣。
“啊,順寶,你也在這裏。”張文欽很是開心,他剛交到的朋友又和他住在一起,他自是極開心的,早上知道四哥和六弟不能和他一起來國子監的低落心情,現在完全沒有了。
顧啟珪……在心裏調適自己,嗯,他就一個人,其實還好,嗯,希望還好吧。
不管如何,從這日起,顧啟珪的國子監生活正式開始了。
第31章 往事
送完幼子,迴到家的朱氏,在把兩個女兒送迴自己的院子之後,才迴到“閔熙堂”。
“夫人,這是今早本家來的信箋。”管家遞過來一個信封。
朱氏略微驚訝,她已經很久都沒有接到本家來的信了,就算她每個月都會寄東西給長子啟陵,半年來也幾乎沒有收到過他的迴信。
前幾次她還很是擔心,寫信給娘家七哥,讓他去顧府看看,後來七哥迴信說啟陵很好,她才放心。其實她能感覺到七哥去顧府見長子,過程怕是並不多愉快,因為最是灑脫性子的七哥,和她最是親近的七哥,就連平常和自己通信,都是三頁紙才說個開頭的習性,那一次給她迴信很是簡短,信曰:挺好,勿念。
朱氏接過信封,上麵並沒有署名。她突然想起,年前公爹來信說,年後進京,莫不是現在就來了吧,這些天她一直忙著,倒是把這茬兒忘得幹幹淨淨的了。
朱氏迅速拆開信封,確實是公爹和婆母來的來信。信上說,因為顧家二爺顧國平要出任保定府知府一職,他們隨行,就要帶著長子北上京城來看看。
大齊朝注重孝道,一般公婆都是跟著嫡長子生活的,再加上顧雍實權皆無,雖有爵位在身,卻沒有話語權。再加上今年整個江南世家解禁,大家都放鬆很多,所以他上京本也天經地義,沒人說什麽。
朱氏瞧著落款,竟是年後不久,他們就出發了?那上元節應該也是在路上度過的。就是不知道他們是先去保定府,還是直接進京城,照信上的意思,應該是先上保定府,再繞道迴來京城。
朱氏拉迴心神,吩咐管家:“顧伯,先把南邊兒的院子收拾出來吧,公婆近期應是就到了。再把旁邊的院子收拾下,陵兒也一起到。”
管家稱是下去了,朱氏拿著手裏的信坐在躺椅上,臉上有些晦澀不明。自家公婆緣何要到京中來,自己和夫君心知肚明。
長子進京本來是他們夫婦應該十分興奮的事情,畢竟已經盼了這麽些年。可思及公婆進京的目的又實在高興不起來。長子今年已經十歲,她和夫君欠他頗多,這是不容忽視的事實。
直到現在提起長子,夫君都是一臉沉默,她自是知道那是因為愧疚,她明白他在自責。
可這怎麽能怪他呢?
自己與夫君大婚時,顧家祖父已經去世了三年,那個時候,顧家已經從頂級的世家跌下來了。
再加上,先帝爺晚年昏庸、無能又好大喜功,獨寵袁貴妃,那幾年,整個大齊朝都處在黑暗中,官官勾結,暗箱操作,天下百姓民不聊生,各地也紛紛爆發起義,幸虧當時還是太子的今上力挽狂瀾,整個大齊才轉危為安。
祖父走後,公爹連降三等稱伯,整個顧家的地位一落千丈。
成親後,夫君參加科舉,實力力壓群雄,特封狀元,進入翰林院本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卻因今袁太後從中作梗,在最後時刻被告知要外放,外放,京中官員去外地做官,還是今科狀元郎,這是整個顧家、乃至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結果,何等荒唐卻不得不接受。
本朝有著“仕官避本籍”的傳統,所以夫君外放雖說稱為江南,地點卻在平吉。一個距離顧氏本家所在地安慶超過六百裏的地方,一個極其貧窮困苦的縣州。
那幾年,整個顧家蟄居江南,為江南各世家所不齒。再加上,公爹顧雍著實平庸,且目光短淺,耳根子又軟,性子能力皆不堪為一家之主,整個顧家一片昏暗,看不到前途。當年哪個世家願與顧家交往啊。
其中落差最大的當屬夫君了,祖父在時,夫君是意氣風發的儒雅才子,顯名於江南。當年誰不知道顧老侯爺嫡孫,顧氏昌逸可繼承老侯爺衣缽,助力顧家至少可綿延富貴三代。祖父去後,他隻能硬著頭皮去做縣官。
朱氏拿著信,思緒飄得又遠了些。
夫君外放的第一年,是她這輩子過的最苦的時候。當時夫君是不同意她跟著去的,但她硬是跟著了,成親不久,要是再兩地分居,還是個沒定數的,她自不會這麽傻。
剛到平吉的時候,朱氏真的極其震驚,原來這世上還存在這樣的地方,和她平時所見實在相差甚遠。就連府衙都是極其破爛,是的,破爛,她第一次見過這樣的地方,街上到處堆放著雜物,雜亂無章,顯得極其混亂。
人都說江南富庶,那是沒有見過江南真正不富的地方吧。
最最令人受不了的是,當時平吉正值梅雨季節,終日難見太陽,淅淅瀝瀝的雨絲,仿佛心中斬不斷的愁緒,令人惱怒。
夫君把她安置在馬車裏,領著人收拾了很久,整個院子才算是將將能下腳。
晚上連睡覺都是艱難,雨稍微下的大了些,整個房子都在漏雨,即使剛拿出來的被褥,都覺得是散發著黴味的,令人十分不舒服。
連著幾天,都是整夜整夜的睡不著,她就想說說話,夫君本不是多話的人,但為了能讓她舒服一些,就整宿整宿的陪著。
那幾個月真的很是辛苦,他們初到平吉,什麽都不懂,什麽都不知道,還要克服生活上所有的困難。長子就是在他們最困難的時候來的。
當時她年紀小,什麽都不知道,一直都是懵懂的,夫君又忙於平吉地方事務,就連奶娘也以為是水土不服,才導致她身子有些異樣。
一直到,她整日整日的嗜睡,奶娘不放心,請來當地的大夫才知道她有有了孕。
那是他們第一個孩子,真的是很期待他的出生,還記得夫君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那一臉的呆愣。
之後夫君就把她送迴了安慶顧府,其實她是不願意迴去的,但為了孩子,她也知道迴去會更好一些。於是在懷孕滿三月,胎坐穩後,夫君把她送上了迴安慶的船。
迴到顧府,她安居在‘閔行院’,與公爹婆母除了晨昏定省交流是不多的,與妯娌們也甚少能談到一塊。每天,她最愜意的時候大概就是給夫君寫信,多是講孩子,講日常瑣事,夫君很少迴信,但她還是樂此不疲。
十月懷胎,瓜熟蒂落,孩子健康出生,她自是欣喜若狂。
孩子滿月後不久,她拜托娘家七哥給她置辦,不顧公婆的反對,硬是抱著孩子去了平吉。
也許這一輩子她都無法忘記,剛到平吉的時候看到的那個情景。
因為她來平吉沒有通知夫君,進府的時候就沒讓人通報,馬車剛停,連孩子都沒抱,就跑去了正廳。那個顯名於江南世家的優雅貴公子,正隨意蹲在地上用的是涼羹冷茶。
夫君看到立在門口的她,愣了很久,才笑著說:“怎麽這時候來了。孩子出生滿月,我竟都不在你身邊。”
她忍了好久,才忍住哭腔,笑著對夫君說:“是啊,都是我一個人,以後再不能這樣了。”
“好。”顧國安迴道。
可後來他還是食言了
後來詢問顧遠,她才知道一直都是這樣的。平吉落後,要想有所建樹,必要大刀闊斧的幹才行,有時間用膳食都是極好的了,平常都是一整天一整天連用茶都是沒有時間的。平吉的事物剛剛步上正軌,夫君極忙。
當時,能力再強,腹有詩書,夫君也隻是一個才剛及弱冠的小子。
在平吉,她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每天安排人給夫君送膳食,要她的人看著他用了才放心。
接著又是年節,那是平吉已經基本穩定下來了,兩年時間,這裏真的是大變樣再也看不出初到時的樣子。
那年夫君封印後,他們一家迴家祭祖探親,這時候啟陵剛會走路。
也是那年,先帝駕崩,太子繼位,重整吏治,重罰中飽私囊的官員,首先就拿江南開刀,重查江南鹽鐵。因夫君在平吉表現著實出色,所以聖上屬意夫君總領此事。
江南鹽鐵案炒的沸沸揚揚,牽扯甚廣,整個江南都在漩渦之,脫身不得中。夫君所處的位置可以說極其危險。
所以在公爹婆母提議要把長子養在本家的時候,他們沒有拒絕。相比當時的危機四伏的處境,長子留在顧家是最好的選擇。再有夫君協領江南吏治後,迴家自是更方麵些的。
隻是沒想到聖上的旨意下來的那麽晚,年後夫君迴到平吉,待了兩個月才領旨去南靖府辦江南鹽鐵案,上任前迴來了一趟,待了兩天就匆匆上任。
長子在本家,她自是留下來了。
南靖府雖近一些,卻還是有將近三百裏的距離,夫君上任兩個月後,她要帶著長子去探親,她實在擔心夫君照顧不好自己。但婆母不同意,說是這麽點孩子出遠門不安全。她雖心裏不願意,但想著自己在南靖府最多不過呆半旬,就沒帶孩子。
僵直著身子,顧啟珪轉過身,嗯……就看見了昨日見到的,呃……長靈長公主的孫子,郫縣張家的小孩,顧啟珪一陣頭疼,不過還好今日隻有一個。
顧啟珪不怎麽記得他的名字,也不知道昨日介紹了沒有,因為昨日他幾乎沒插上話,後麵就一直在神遊。
“昨日忘了說,我叫張文欽,在家裏行五,你也可以叫我小五,順寶,你是一個人來的嗎?”如昨日一樣,聲音很是歡快,但到底給顧啟珪留下了說話的時間。
“我叫顧啟珪。叫我啟珪就好了。”顧啟珪加重聲明,他可不想‘順寶’這個名字傳遍整個學堂,看張文欽點頭,才接著說道:“我是一個人來的。”
“我也是一個人來的,二祖父和三祖父他們不同意,四哥哥和小六他們應是不會過來了,今日就我就一個人跟著三哥來了國子監,以後我們做朋友吧。”張文欽滿懷期待。
看著眼前思想跳脫的小孩,顧啟珪就想起昨日在明璋院,自己詢問爹爹時,爹爹的迴答。
“張家,雖號稱世家,但因男子皆不出仕,以前是很少出現在京城各世家中的。但自從長公主嫁入張家後,張家男嗣雖不出仕,但第四代被皇上特批可以進入國子監讀書。其他兩房暫且不論,長公主這一支,第四代應都是會入監的。”
顧啟珪疑惑,這不是和張家祖訓是相悖的嗎?
“今上養在先皇後身邊,與長公主感情深厚,超過今上一母胞妹鳳起二公主。長公主之前,張家雖稱世家,卻並不被世家尊重認可;長公主之後,張家才以神秘世家的名號顯名天下。”顧國安點到為止,這本不是幼子這麽小的孩子能理解的,但幼子既然發問,他就不會敷衍,現在聽不懂沒關係,慢慢培養就好了。看著幼子似懂非懂點頭。顧國安覺得好笑,沒再說話。
顧啟珪若有所思,這個世間,真正甘於平凡的人還真是少見,權勢還真是一個好東西。
現在,聽著張文欽這樣說,看來這張家內部分化的極其嚴重啊,不過識時務者為俊傑,今上既然特批張家子弟可以進入國子監讀書,就是想把張家拖進京中這一攤渾水中,現在選擇明哲保身並不是明智之舉,遭遇風浪迎難而上才是正理。這長靈長公主的夫君,張家大老爺倒是個人物。
“小五。”身後傳來一個溫潤的聲音,顧啟珪抬頭就看到一個氣質溫和的少年。
“三哥,你看,這是我昨日隨祖母進宮交到的好朋友,順寶,啊…不,不,是顧啟珪。”看見少年,張文欽忙著炫耀。
“啟珪,這是我三哥,張文麟,是前年進入國子監的。”
那就是上一次國子監招錄入學的?國子監隔年招錄一次,顧啟珪心裏想著。
“我是張文麟,小五性子最是歡脫,但本質不壞的。”少年看向顧啟珪說道,自己家裏這幾個弟弟,各個性子跳脫,但總體來講還是不錯的。
“師兄好,我是顧啟珪。”
張文麟還待再說什麽,“文麟,你在這?正好高監學讓我們給新來的師弟們講授入學禮儀。”一個黑瘦的少年走過來。
“好,我知道了。”張文麟迴答,有嚴肅的對張文欽說道:“小五,要乖乖的,不然迴家我要告訴祖母的。”說完,他就急匆匆的走了。
接下來,就有師兄把他們分成了幾組,給他們講授入學禮要注意的地方,還專門演示了一遍入學禮。倒是沒看到張文麟,應是分在了其他組。
再接下來就是正式的入學禮。國子監祭酒,也就是季皇後的父親坐在正席中央,各位監丞,也就是國子監的老師分列兩旁,顯得莊嚴肅穆。
顧啟珪跟著大部隊,認真的對待每一個動作。
看著夫子拿著自己的手在紙上寫下一撇一捺的“人”,顧啟珪感慨萬千,他這一輩子,如果能做到紙上的這一個字,就心滿意足了。
朱砂開智,是他們一列一列上台,由席上各位老師給他們點上朱砂。
顧啟珪正巧排在了季太傅這邊,前一個學生離去,顧啟珪就到了季太傅前麵。
“你是顧昌逸家的?”季太傅看了看他,突然發問。
顧啟珪趕緊行禮,恭敬地迴答:“學生正是。”
“陳恪那小子,不得為你點過朱砂了?”季太傅接著問,現在京中能直唿陳首輔姓名的人並不多,不過他輩分高,倒是沒人敢說什麽。
“是,師父點過。”不大清楚季太傅為何這樣問。
季太傅沒在說什麽,拿著蘸著朱砂的毛筆隨便在顧啟珪額頭上點了一下,揮揮手,“下去吧,下去吧。”這麽好的苗子,竟然讓陳恪捷足先登了,可氣的是他還得給他教育弟子。
顧啟珪站定,衝季太傅恭恭敬敬行了一個禮,才退了下去。他是不大明白,季太傅為什麽生氣,這是不喜歡他師父?
季太傅小孩似的擺手,示意他趕緊下去,看這禮儀也不錯,看多了糟心。
顧啟珪沒怎麽放在心上,看季太傅的表現,倒像在生悶氣似的。
之後,叩拜夫子,誦讀《論語》,接著就到了宣讀國子監戒律的時間。
作為官方最高水平的學府,國子監教學自有他的一套體係,戒律可以說甚是嚴格。就逃學來說,按照次數,懲罰一次比一次嚴重,“無故而逃學一次,罰誦書二百遍;二次,加樸撻,罰紙十張;三次,撻罰如前,仍罰其父兄。”
當然,關於國子監的日常作息也做了介紹,國子監辰時三刻(早上八點左右)夫子開始講學,申時三刻(下午四點左右)方可迴家,有旬假,和田假,甚是講究勞逸結合。
總之戒律涉及方方麵麵,國子監傳承已久,裏麵的規矩健全,帶著獨特的保守趨勢。
整個入學禮結束以後,所有學子要抽取舍號,雖然不滿十歲不用留宿國子監,但午休時間還是要在監內的。舍號是隨便抽取的,相對公平,也有利於防止官員之間的小團體,影響學子的交友狀況,可以減少在國子監內拉幫結派,小團體的形成。不過隻要是有人參與的環節,就有可以操作的空間,至於這裏所說的公平有多大,就仁者見仁了。
這些,在顧啟珪看來就是隨緣,拿著手裏寫著“七”的號牌,他帶著顧擎走去七號監舍,打開門之後,他覺得有時候這個緣分也有可能是孽緣。
“啊,順寶,你也在這裏。”張文欽很是開心,他剛交到的朋友又和他住在一起,他自是極開心的,早上知道四哥和六弟不能和他一起來國子監的低落心情,現在完全沒有了。
顧啟珪……在心裏調適自己,嗯,他就一個人,其實還好,嗯,希望還好吧。
不管如何,從這日起,顧啟珪的國子監生活正式開始了。
第31章 往事
送完幼子,迴到家的朱氏,在把兩個女兒送迴自己的院子之後,才迴到“閔熙堂”。
“夫人,這是今早本家來的信箋。”管家遞過來一個信封。
朱氏略微驚訝,她已經很久都沒有接到本家來的信了,就算她每個月都會寄東西給長子啟陵,半年來也幾乎沒有收到過他的迴信。
前幾次她還很是擔心,寫信給娘家七哥,讓他去顧府看看,後來七哥迴信說啟陵很好,她才放心。其實她能感覺到七哥去顧府見長子,過程怕是並不多愉快,因為最是灑脫性子的七哥,和她最是親近的七哥,就連平常和自己通信,都是三頁紙才說個開頭的習性,那一次給她迴信很是簡短,信曰:挺好,勿念。
朱氏接過信封,上麵並沒有署名。她突然想起,年前公爹來信說,年後進京,莫不是現在就來了吧,這些天她一直忙著,倒是把這茬兒忘得幹幹淨淨的了。
朱氏迅速拆開信封,確實是公爹和婆母來的來信。信上說,因為顧家二爺顧國平要出任保定府知府一職,他們隨行,就要帶著長子北上京城來看看。
大齊朝注重孝道,一般公婆都是跟著嫡長子生活的,再加上顧雍實權皆無,雖有爵位在身,卻沒有話語權。再加上今年整個江南世家解禁,大家都放鬆很多,所以他上京本也天經地義,沒人說什麽。
朱氏瞧著落款,竟是年後不久,他們就出發了?那上元節應該也是在路上度過的。就是不知道他們是先去保定府,還是直接進京城,照信上的意思,應該是先上保定府,再繞道迴來京城。
朱氏拉迴心神,吩咐管家:“顧伯,先把南邊兒的院子收拾出來吧,公婆近期應是就到了。再把旁邊的院子收拾下,陵兒也一起到。”
管家稱是下去了,朱氏拿著手裏的信坐在躺椅上,臉上有些晦澀不明。自家公婆緣何要到京中來,自己和夫君心知肚明。
長子進京本來是他們夫婦應該十分興奮的事情,畢竟已經盼了這麽些年。可思及公婆進京的目的又實在高興不起來。長子今年已經十歲,她和夫君欠他頗多,這是不容忽視的事實。
直到現在提起長子,夫君都是一臉沉默,她自是知道那是因為愧疚,她明白他在自責。
可這怎麽能怪他呢?
自己與夫君大婚時,顧家祖父已經去世了三年,那個時候,顧家已經從頂級的世家跌下來了。
再加上,先帝爺晚年昏庸、無能又好大喜功,獨寵袁貴妃,那幾年,整個大齊朝都處在黑暗中,官官勾結,暗箱操作,天下百姓民不聊生,各地也紛紛爆發起義,幸虧當時還是太子的今上力挽狂瀾,整個大齊才轉危為安。
祖父走後,公爹連降三等稱伯,整個顧家的地位一落千丈。
成親後,夫君參加科舉,實力力壓群雄,特封狀元,進入翰林院本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卻因今袁太後從中作梗,在最後時刻被告知要外放,外放,京中官員去外地做官,還是今科狀元郎,這是整個顧家、乃至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結果,何等荒唐卻不得不接受。
本朝有著“仕官避本籍”的傳統,所以夫君外放雖說稱為江南,地點卻在平吉。一個距離顧氏本家所在地安慶超過六百裏的地方,一個極其貧窮困苦的縣州。
那幾年,整個顧家蟄居江南,為江南各世家所不齒。再加上,公爹顧雍著實平庸,且目光短淺,耳根子又軟,性子能力皆不堪為一家之主,整個顧家一片昏暗,看不到前途。當年哪個世家願與顧家交往啊。
其中落差最大的當屬夫君了,祖父在時,夫君是意氣風發的儒雅才子,顯名於江南。當年誰不知道顧老侯爺嫡孫,顧氏昌逸可繼承老侯爺衣缽,助力顧家至少可綿延富貴三代。祖父去後,他隻能硬著頭皮去做縣官。
朱氏拿著信,思緒飄得又遠了些。
夫君外放的第一年,是她這輩子過的最苦的時候。當時夫君是不同意她跟著去的,但她硬是跟著了,成親不久,要是再兩地分居,還是個沒定數的,她自不會這麽傻。
剛到平吉的時候,朱氏真的極其震驚,原來這世上還存在這樣的地方,和她平時所見實在相差甚遠。就連府衙都是極其破爛,是的,破爛,她第一次見過這樣的地方,街上到處堆放著雜物,雜亂無章,顯得極其混亂。
人都說江南富庶,那是沒有見過江南真正不富的地方吧。
最最令人受不了的是,當時平吉正值梅雨季節,終日難見太陽,淅淅瀝瀝的雨絲,仿佛心中斬不斷的愁緒,令人惱怒。
夫君把她安置在馬車裏,領著人收拾了很久,整個院子才算是將將能下腳。
晚上連睡覺都是艱難,雨稍微下的大了些,整個房子都在漏雨,即使剛拿出來的被褥,都覺得是散發著黴味的,令人十分不舒服。
連著幾天,都是整夜整夜的睡不著,她就想說說話,夫君本不是多話的人,但為了能讓她舒服一些,就整宿整宿的陪著。
那幾個月真的很是辛苦,他們初到平吉,什麽都不懂,什麽都不知道,還要克服生活上所有的困難。長子就是在他們最困難的時候來的。
當時她年紀小,什麽都不知道,一直都是懵懂的,夫君又忙於平吉地方事務,就連奶娘也以為是水土不服,才導致她身子有些異樣。
一直到,她整日整日的嗜睡,奶娘不放心,請來當地的大夫才知道她有有了孕。
那是他們第一個孩子,真的是很期待他的出生,還記得夫君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那一臉的呆愣。
之後夫君就把她送迴了安慶顧府,其實她是不願意迴去的,但為了孩子,她也知道迴去會更好一些。於是在懷孕滿三月,胎坐穩後,夫君把她送上了迴安慶的船。
迴到顧府,她安居在‘閔行院’,與公爹婆母除了晨昏定省交流是不多的,與妯娌們也甚少能談到一塊。每天,她最愜意的時候大概就是給夫君寫信,多是講孩子,講日常瑣事,夫君很少迴信,但她還是樂此不疲。
十月懷胎,瓜熟蒂落,孩子健康出生,她自是欣喜若狂。
孩子滿月後不久,她拜托娘家七哥給她置辦,不顧公婆的反對,硬是抱著孩子去了平吉。
也許這一輩子她都無法忘記,剛到平吉的時候看到的那個情景。
因為她來平吉沒有通知夫君,進府的時候就沒讓人通報,馬車剛停,連孩子都沒抱,就跑去了正廳。那個顯名於江南世家的優雅貴公子,正隨意蹲在地上用的是涼羹冷茶。
夫君看到立在門口的她,愣了很久,才笑著說:“怎麽這時候來了。孩子出生滿月,我竟都不在你身邊。”
她忍了好久,才忍住哭腔,笑著對夫君說:“是啊,都是我一個人,以後再不能這樣了。”
“好。”顧國安迴道。
可後來他還是食言了
後來詢問顧遠,她才知道一直都是這樣的。平吉落後,要想有所建樹,必要大刀闊斧的幹才行,有時間用膳食都是極好的了,平常都是一整天一整天連用茶都是沒有時間的。平吉的事物剛剛步上正軌,夫君極忙。
當時,能力再強,腹有詩書,夫君也隻是一個才剛及弱冠的小子。
在平吉,她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每天安排人給夫君送膳食,要她的人看著他用了才放心。
接著又是年節,那是平吉已經基本穩定下來了,兩年時間,這裏真的是大變樣再也看不出初到時的樣子。
那年夫君封印後,他們一家迴家祭祖探親,這時候啟陵剛會走路。
也是那年,先帝駕崩,太子繼位,重整吏治,重罰中飽私囊的官員,首先就拿江南開刀,重查江南鹽鐵。因夫君在平吉表現著實出色,所以聖上屬意夫君總領此事。
江南鹽鐵案炒的沸沸揚揚,牽扯甚廣,整個江南都在漩渦之,脫身不得中。夫君所處的位置可以說極其危險。
所以在公爹婆母提議要把長子養在本家的時候,他們沒有拒絕。相比當時的危機四伏的處境,長子留在顧家是最好的選擇。再有夫君協領江南吏治後,迴家自是更方麵些的。
隻是沒想到聖上的旨意下來的那麽晚,年後夫君迴到平吉,待了兩個月才領旨去南靖府辦江南鹽鐵案,上任前迴來了一趟,待了兩天就匆匆上任。
長子在本家,她自是留下來了。
南靖府雖近一些,卻還是有將近三百裏的距離,夫君上任兩個月後,她要帶著長子去探親,她實在擔心夫君照顧不好自己。但婆母不同意,說是這麽點孩子出遠門不安全。她雖心裏不願意,但想著自己在南靖府最多不過呆半旬,就沒帶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