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徐衛的機器從英國轉道長江最後在湘江碼頭卸船的時候整個廠房已經建成了一半的規模和配套的倉庫等設施,此時庫房內已經堆滿了從澧州、常德、嶽州等棉花種植區收購的棉花。
等到設備運到車間後,從上海聘請的技師就趕緊將壓花機和紡機安裝起來,同時開始著手建蓋女工們的宿舍。
由於前期徐衛將除了磚瓦外所有的材料都準備好了,現在騰出磚瓦後蓋起來非常的迅速,像徐衛設計的這種寬五米長十五米的三間瓦房每一座隻需要七八天的時間,並且由於人手充足可以同時建造兩百間,那種恢宏的場麵也隻有人民公社事情才能見得到。
機器的安裝和調試用了半個月的時間,此時徐衛的建築隊已經在工廠最西側分南北方向各建造了兩百座的房子,不僅工廠的護衛隊和建築工人擺脫了在野外搭帳篷的生活,就連在長沙城內安置的女孩子們也可以搬到廠裏麵了。
在這個清末的大環境下生活了一月的徐衛終於明白此時的女孩子並沒有前世所說的都結婚很早,那些結婚早的大多是都是官宦人家的子弟,最令人發指的是鄉下的土財主∴⊥,,家裏的兒子不過八九歲就為他娶了一房媳婦,而媳婦一般都比自己的兒子大七八歲到十一二。
對於窮人家的孩子,一個十三歲以上的女孩完全可以算是一個勞動力了,雖然不需要去地裏做農活,但是家裏的家務都要包攬過來,並且喂養家裏的雞鴨豬羊等家畜,如果不幸成為家裏的長女還要做帶孩子的工作,所以此時的女孩子大多都要熬到十八九歲甚至二十歲的老姑娘才能嫁人。
由於此時的農作物還沒有使用化肥,並且也沒有後世的像雜交水稻等的高產品種,所以糧食的畝產在風調雨順的情況下不過一百多斤,算上兩季也不到三百斤,如果碰上雨水不濟,可能連兩百斤都不到,甚至絕產。
如果此時自己有一畝三分地,生活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寬裕的,但是對於雇農來說還要交六成到八成的地租,剩下的交完皇糧雜稅後也就所剩不多了,於是很多的家庭在青黃不接的季節大多都會一同去要飯,等到糧食收獲的時候才迴來,甚至有的孩子會出生在父母要飯的時候,所以農村的孩子很多會叫逃逃之類的名字,取義就是在逃荒的時候生下的。
徐衛這次招收的女工年齡大多在十三歲到十八歲之間,甚至還有百十名七八歲的女孩子,這些更小的大多是看到鄰居家將自己的女兒送到徐衛這裏做工後拿到十二兩銀子的工錢以及一兩銀子的路費都羨慕紅了眼,可惜自家裏沒有年齡大的女兒,於是就將自己七八歲的女兒送到了徐衛的工廠。
工廠負責招工的管事就是徐衛的舅舅王承宏,雖然徐衛沒有規定女工的年齡,但是像這麽小的女孩肯定幹不了紡織廠的工作,不過徐衛的這個舅舅雖然工作能力一流,但是耳根子太軟,禁不住孩子家長的哀求,就將這件事通報給了正在監督廠房建設的徐衛。
當自己的舅舅給自己提起這件事的時候,徐衛的第一感覺就是這不是在還玩笑嘛,不過當徐衛看到那餓的消瘦的小身板和那雙期盼的眼神,徐衛內心的深處不由得一顫。
自己這麽拚命的掙錢發展實力不就是想讓自己的國家少受點苦難嗎,否則以自己的能力即使移民到種族歧視最嚴重的美國也肯定是最上等的生活,於是徐衛就讓自己的舅舅收下了這個小女孩,不過為了公平起見,在工錢上隻有十三歲以上女孩的一半,這也讓孩子的家長非常高興了,帶著錢歡天喜地的離開了。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有了第一個吃螃蟹的領頭,後麵跟風的就會蜂擁而來,徐衛的紡織廠一時之間就成了托兒所,而且還是自己給家長付費的,一月之內紡織廠就收到了一百多名七八歲的小女孩,不過好在家長也知道徐衛招收的是女工,不是幼稚園小孩,所以孩子的年齡也止步於此。
與現在的孩子不同,這種貧困家庭出來的孩子在七八歲的時候大多都開始為家裏分擔負擔了,男孩子一般是做個羊倌或者牛郎,女孩子則是給家裏的豬牛等家畜割草,或者在家裏做飯,都已經非常聽話了。
招收這百十名七八歲的孩子雖然是自己一時心軟,但也並不是說這些小女孩就可以在工廠內混吃喝了,如果真是那樣的話說不定第二天就會有人將還在繈褓中的孩子送到自己的紡織廠,到時候自己的真的就成為了長沙城內的二百五了。
在工廠建造完成之前,這些小孩子就跟著普通的女工住在徐衛在長沙城內購買的院子裏,白天的時候就為做衣服和棉被的女工們打打下手,晚上睡覺的時候則是讓幾名年齡不較大並且穩重的女工照看。
等到工廠完全建成後,徐衛還會交給這些孩子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清除所收購的棉花內的異性纖維。
像異性纖維這種比較專業的詞匯或許大家不太熟悉,但是它有一個通俗的說法叫做三絲,後世對它的定義是棉花內包括化學纖維、絲、麻、毛發和塑料繩等非棉性纖維,當然現在的化學纖維和塑料繩還都在徐衛的實驗室內處於試驗階段,整個世界目前還沒有第二個地方有這種東西,但是對於絲、麻甚至頭發還是有的。
沒有接觸過紡織業的人或許意識不到這些三絲的害處,對這些東西不以為意,其實這就大錯特錯了。
混入原棉中的三絲,容易被打碎成無數纖維小疵點,在紡織加工中難以清除,紡紗時,纖維小疵點容易使棉紗斷頭,降低生產效率,織布時,影響布麵質量,染色時,纖維和布料染色不均,影響外觀。
總之一句話,混入原棉中的三絲是紡織行業最大的敵人。
後世有人做過這樣一個統計,一個一萬錠的棉紡廠,每年需要六十到八十人挑揀三絲,一個中型棉紡企業,每天要用三百到四百人挑揀三絲,每年付出的工資高達200多萬元,但是工資付出這麽多,一人一年卻挑不出一公斤三絲,因此可以說挑揀出的三絲比黃金還貴。
挑三絲是一項有耐心和韌性的工作,它不講究你的體力和智力,講究的是仔細和手快,而七八歲的女孩在這方麵就不見得比年齡大的女孩幹得慢,隻要找幾個年齡大的工人帶著,依然能夠達到成年工人的工作水平,從這方麵講徐衛還是比較賺的。
不管徐衛到底是賺了還是賠了,但是他的這一決定得到了長沙乃至湖南各界普遍的讚譽,因為這些小女孩的家庭一旦養不起自己的孩子,她們的家長就有可能將她們賣到青樓楚館,所以將徐衛當成她們的再生父母也不足為國,這同時也減輕了徐衛因為招收女工而產生的非議。
這些小女孩和負責管理她們的大齡女工們是最早一批進入工廠工作的工人,在倉庫建造後的第三天,她們就隨著第一批進入倉庫的棉花一起進入了車間,開始了她們的挑三絲的工作,而當時的宿舍區還沒有開始建造,她們就住在倉庫內臨時搭建的大通鋪上。
隨著頭一批四百間大瓦房建造完成,徐衛招收的女工數量已經達到了一萬五六千人,原來住的地方早已經放不下了,徐衛不得不在鄰近的地方又租了幾個小院暫時安置著。
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麽多女孩子住在一起糾紛事端總是避免不了的,僅靠徐家安排來的丫鬟管理是完全不可能的,甚至這些丫鬟完全不具有管理才能,甚至越管越亂,於是一些有心計、有手段的女孩就脫穎而出,這些女孩子憑借自己的手段有的比管理她們的丫鬟還有威信。
對於這種狀況,徐衛是完全樂見其成的,甚至為了鼓勵她們的管理才能,反而將管理她們的丫鬟撤換掉,讓她們自己管理自己,當然所有的放權都是在相對公平的條件下進行的,像那種欺淩弱小的女孩不僅不會給予她們權利,甚至還會懲罰她們。
這些女孩子以前在家裏的時候平時不僅需要做非常繁重的勞動,而且經常吃不飽飯,甚至有時候吃不上飯,但是自從被徐衛招募後,雖然給她們供給的不是大魚大肉,但總的來說像這些青菜豆腐白米飯還是管飽的,甚至三四天內會吃上一頓葷菜,所以在她們吃第一頓飯的時候很多都被撐到了,甚至有的必須看大夫,於是徐衛不得不對新來的員工進行飯菜的定量配置,知道她們能夠習慣現在的生活,不再暴飲暴食。
合理的膳食使得這些女孩在搬家的時候已經完全擺脫了剛開始麵黃肌瘦的麵貌,各個變得水靈了起來,無怪乎人們常說年輕無醜女,這一個個在新宿舍內忙碌的身影恰似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吸引了每一個在那裏施工的工人的目光。
等到設備運到車間後,從上海聘請的技師就趕緊將壓花機和紡機安裝起來,同時開始著手建蓋女工們的宿舍。
由於前期徐衛將除了磚瓦外所有的材料都準備好了,現在騰出磚瓦後蓋起來非常的迅速,像徐衛設計的這種寬五米長十五米的三間瓦房每一座隻需要七八天的時間,並且由於人手充足可以同時建造兩百間,那種恢宏的場麵也隻有人民公社事情才能見得到。
機器的安裝和調試用了半個月的時間,此時徐衛的建築隊已經在工廠最西側分南北方向各建造了兩百座的房子,不僅工廠的護衛隊和建築工人擺脫了在野外搭帳篷的生活,就連在長沙城內安置的女孩子們也可以搬到廠裏麵了。
在這個清末的大環境下生活了一月的徐衛終於明白此時的女孩子並沒有前世所說的都結婚很早,那些結婚早的大多是都是官宦人家的子弟,最令人發指的是鄉下的土財主∴⊥,,家裏的兒子不過八九歲就為他娶了一房媳婦,而媳婦一般都比自己的兒子大七八歲到十一二。
對於窮人家的孩子,一個十三歲以上的女孩完全可以算是一個勞動力了,雖然不需要去地裏做農活,但是家裏的家務都要包攬過來,並且喂養家裏的雞鴨豬羊等家畜,如果不幸成為家裏的長女還要做帶孩子的工作,所以此時的女孩子大多都要熬到十八九歲甚至二十歲的老姑娘才能嫁人。
由於此時的農作物還沒有使用化肥,並且也沒有後世的像雜交水稻等的高產品種,所以糧食的畝產在風調雨順的情況下不過一百多斤,算上兩季也不到三百斤,如果碰上雨水不濟,可能連兩百斤都不到,甚至絕產。
如果此時自己有一畝三分地,生活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寬裕的,但是對於雇農來說還要交六成到八成的地租,剩下的交完皇糧雜稅後也就所剩不多了,於是很多的家庭在青黃不接的季節大多都會一同去要飯,等到糧食收獲的時候才迴來,甚至有的孩子會出生在父母要飯的時候,所以農村的孩子很多會叫逃逃之類的名字,取義就是在逃荒的時候生下的。
徐衛這次招收的女工年齡大多在十三歲到十八歲之間,甚至還有百十名七八歲的女孩子,這些更小的大多是看到鄰居家將自己的女兒送到徐衛這裏做工後拿到十二兩銀子的工錢以及一兩銀子的路費都羨慕紅了眼,可惜自家裏沒有年齡大的女兒,於是就將自己七八歲的女兒送到了徐衛的工廠。
工廠負責招工的管事就是徐衛的舅舅王承宏,雖然徐衛沒有規定女工的年齡,但是像這麽小的女孩肯定幹不了紡織廠的工作,不過徐衛的這個舅舅雖然工作能力一流,但是耳根子太軟,禁不住孩子家長的哀求,就將這件事通報給了正在監督廠房建設的徐衛。
當自己的舅舅給自己提起這件事的時候,徐衛的第一感覺就是這不是在還玩笑嘛,不過當徐衛看到那餓的消瘦的小身板和那雙期盼的眼神,徐衛內心的深處不由得一顫。
自己這麽拚命的掙錢發展實力不就是想讓自己的國家少受點苦難嗎,否則以自己的能力即使移民到種族歧視最嚴重的美國也肯定是最上等的生活,於是徐衛就讓自己的舅舅收下了這個小女孩,不過為了公平起見,在工錢上隻有十三歲以上女孩的一半,這也讓孩子的家長非常高興了,帶著錢歡天喜地的離開了。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有了第一個吃螃蟹的領頭,後麵跟風的就會蜂擁而來,徐衛的紡織廠一時之間就成了托兒所,而且還是自己給家長付費的,一月之內紡織廠就收到了一百多名七八歲的小女孩,不過好在家長也知道徐衛招收的是女工,不是幼稚園小孩,所以孩子的年齡也止步於此。
與現在的孩子不同,這種貧困家庭出來的孩子在七八歲的時候大多都開始為家裏分擔負擔了,男孩子一般是做個羊倌或者牛郎,女孩子則是給家裏的豬牛等家畜割草,或者在家裏做飯,都已經非常聽話了。
招收這百十名七八歲的孩子雖然是自己一時心軟,但也並不是說這些小女孩就可以在工廠內混吃喝了,如果真是那樣的話說不定第二天就會有人將還在繈褓中的孩子送到自己的紡織廠,到時候自己的真的就成為了長沙城內的二百五了。
在工廠建造完成之前,這些小孩子就跟著普通的女工住在徐衛在長沙城內購買的院子裏,白天的時候就為做衣服和棉被的女工們打打下手,晚上睡覺的時候則是讓幾名年齡不較大並且穩重的女工照看。
等到工廠完全建成後,徐衛還會交給這些孩子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清除所收購的棉花內的異性纖維。
像異性纖維這種比較專業的詞匯或許大家不太熟悉,但是它有一個通俗的說法叫做三絲,後世對它的定義是棉花內包括化學纖維、絲、麻、毛發和塑料繩等非棉性纖維,當然現在的化學纖維和塑料繩還都在徐衛的實驗室內處於試驗階段,整個世界目前還沒有第二個地方有這種東西,但是對於絲、麻甚至頭發還是有的。
沒有接觸過紡織業的人或許意識不到這些三絲的害處,對這些東西不以為意,其實這就大錯特錯了。
混入原棉中的三絲,容易被打碎成無數纖維小疵點,在紡織加工中難以清除,紡紗時,纖維小疵點容易使棉紗斷頭,降低生產效率,織布時,影響布麵質量,染色時,纖維和布料染色不均,影響外觀。
總之一句話,混入原棉中的三絲是紡織行業最大的敵人。
後世有人做過這樣一個統計,一個一萬錠的棉紡廠,每年需要六十到八十人挑揀三絲,一個中型棉紡企業,每天要用三百到四百人挑揀三絲,每年付出的工資高達200多萬元,但是工資付出這麽多,一人一年卻挑不出一公斤三絲,因此可以說挑揀出的三絲比黃金還貴。
挑三絲是一項有耐心和韌性的工作,它不講究你的體力和智力,講究的是仔細和手快,而七八歲的女孩在這方麵就不見得比年齡大的女孩幹得慢,隻要找幾個年齡大的工人帶著,依然能夠達到成年工人的工作水平,從這方麵講徐衛還是比較賺的。
不管徐衛到底是賺了還是賠了,但是他的這一決定得到了長沙乃至湖南各界普遍的讚譽,因為這些小女孩的家庭一旦養不起自己的孩子,她們的家長就有可能將她們賣到青樓楚館,所以將徐衛當成她們的再生父母也不足為國,這同時也減輕了徐衛因為招收女工而產生的非議。
這些小女孩和負責管理她們的大齡女工們是最早一批進入工廠工作的工人,在倉庫建造後的第三天,她們就隨著第一批進入倉庫的棉花一起進入了車間,開始了她們的挑三絲的工作,而當時的宿舍區還沒有開始建造,她們就住在倉庫內臨時搭建的大通鋪上。
隨著頭一批四百間大瓦房建造完成,徐衛招收的女工數量已經達到了一萬五六千人,原來住的地方早已經放不下了,徐衛不得不在鄰近的地方又租了幾個小院暫時安置著。
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麽多女孩子住在一起糾紛事端總是避免不了的,僅靠徐家安排來的丫鬟管理是完全不可能的,甚至這些丫鬟完全不具有管理才能,甚至越管越亂,於是一些有心計、有手段的女孩就脫穎而出,這些女孩子憑借自己的手段有的比管理她們的丫鬟還有威信。
對於這種狀況,徐衛是完全樂見其成的,甚至為了鼓勵她們的管理才能,反而將管理她們的丫鬟撤換掉,讓她們自己管理自己,當然所有的放權都是在相對公平的條件下進行的,像那種欺淩弱小的女孩不僅不會給予她們權利,甚至還會懲罰她們。
這些女孩子以前在家裏的時候平時不僅需要做非常繁重的勞動,而且經常吃不飽飯,甚至有時候吃不上飯,但是自從被徐衛招募後,雖然給她們供給的不是大魚大肉,但總的來說像這些青菜豆腐白米飯還是管飽的,甚至三四天內會吃上一頓葷菜,所以在她們吃第一頓飯的時候很多都被撐到了,甚至有的必須看大夫,於是徐衛不得不對新來的員工進行飯菜的定量配置,知道她們能夠習慣現在的生活,不再暴飲暴食。
合理的膳食使得這些女孩在搬家的時候已經完全擺脫了剛開始麵黃肌瘦的麵貌,各個變得水靈了起來,無怪乎人們常說年輕無醜女,這一個個在新宿舍內忙碌的身影恰似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吸引了每一個在那裏施工的工人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