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遠、趙崇韜戰敗被擒、利州失守的消息傳迴成都,孟昶大驚失色,急忙拿出國庫的全部積蓄,招募勇士,臨時拚湊起一支萬餘人的部隊,然後由皇太子孟玄喆掛帥,李延珪、張惠安做他副手,率領這一萬多人的烏合之眾急趨前線,爭取把宋軍趕出劍門關。
這位太子爺孟玄喆同誌,是孟昶的長子,當時27歲,自幼養尊處優,不學無術,素不知兵,而他的兩位副手李延珪、張惠安亦是庸懦無識之輩。這是史書對他們的評價。
不過李延珪這個名字曾在前文反複出現,在各大軍事行動中都以指揮官的形象客串,給我們一種國之名將、棟梁之才的錯覺。下麵我們就來正式認識一下這位後蜀名將——李延珪。
李延珪祖籍河東太原,7歲時進入帥府,侍奉太原留守孟知祥。孟知祥很喜歡這個聰明伶俐的小男孩兒,於是就一直帶在身邊,從河東到西川。孟知祥稱帝後,將其作為嫡係親信安插在禁軍係統。
孟昶即位後,趙匡讚投降後蜀,李延珪奉命前往接應,走到半路(子午穀)就聽到趙匡讚被王景崇鎮壓的消息,於是收兵班師,卻遭遇王景崇的追擊,大敗而迴,無功而返;
“秦鳳之戰”,李延珪掛帥北上,再次大敗而歸,上表待罪,孟昶釋而不問,不僅沒有剝奪兵權,反而給予了他更大的兵權,在朝野上下一片聲討中,李延珪迫於輿論而主動辭官,但不久之後又被重新提拔;
現在,王昭遠、趙崇韜等主力被團滅,李延珪臨危受命。
李延珪雖然參與了孟昶時期的曆次大戰,但無一例外全是敗績,戰無不敗。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戰績零杠五。
至於太子爺孟玄喆,則更是猴子請來的逗逼。
據記載,孟玄喆為了彰顯軍威,旗幟皆用文繡,又用名貴的蜀錦裝飾旗杆,就在大軍即將出發的時候,忽然天降大雨,孟玄喆擔心雨水弄濕帥字旗,就命人把帥旗收起,雨過天晴,孟玄喆才讓人重新懸掛,結果士卒們笨手笨腳,竟然把旗幟掛反了方向,頭衝下、腳衝上,帥旗倒懸,大不吉也。
這當然是工作失誤,不能用封建迷信的腐朽思想來批評孟玄喆,但他接下來的操作可就無可辯解了。孟玄喆隨軍帶著成群的姬妾和伶官數十人,“見者莫不竊笑”。
王昭遠雖然驕傲自大,好歹也是看齊諸葛亮,孟玄喆致敬的可是西門慶。
國難當頭,身為皇太子的孟玄喆卻悠然自得,一路上與李延珪日夜嬉遊,不問軍政,剛走到綿州(成都與利州之間),就得到消息,說宋軍正往這邊殺來。孟玄喆這才意識到自己不是出來旅遊的,敵軍馬上就要來了,咋辦?與李延珪緊急商量之後,終於想到一個辦法:跑!
二人焚燒房屋、倉庫,搞焦土政策,然後就打算逃往東川,後來又感覺東川也不保險,索性就一口氣逃迴了成都。
孟昶都快氣瘋了,合著我派你們就為了放一把火呀?
與此同時,東路軍自攻克重鎮夔州後,沿江而西,摧枯拉朽一般,連克開、萬、忠、遂四州,出現在了成都東南方。至此,兩路大軍前後腳逼近成都城外。
965年正月,孟昶問計於左右,“諸愛卿,誰還有退敵之策?”文武群臣默不作聲,隻有老將石頵舉手迴答,說宋軍勞師遠征,其勢必不能持久,我們堅壁清野,打持久戰,直到宋軍自退。
孟昶已經絕望了,他苦笑一聲,搖頭歎道:“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我父子用豐衣美食養了他們四十年,現在竟不肯為我向東發一箭!如今,我倒想堅壁清野,可誰能為我效力?”
後蜀軍隊在戰場上的表現徹底讓孟昶破防了,所謂聞風喪膽、望風披靡者是也。
“咳咳……”有人清了清嗓子,打破了尷尬的靜寂,“那個……”
眾人循聲望去,隨後便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早知道是他!”
隻見李昊閃班出列,“陛下,現如今也隻有一條出路了。請封府庫,寫降書、納順表……”
孟昶看向李昊的眼神非常耐人尋味,不知是該感激還是該譴責,複雜的眼神背後透漏出無盡的心酸、悲憤、無奈和絕望。
“就依愛卿之意,且替朕起草。”
李昊,自稱是唐朝宰相李紳之後,13歲那年父親和兄弟姐妹全部因戰亂而死,母親與之走散,從此過上了流浪的生活,最終在邠州住下。十多年後,後梁大將劉知俊攻打邠州,李昊出逃,被巡邏兵捕獲,劉知俊與之交談,發現他很有學識,於是將他留在身邊,並將女兒嫁給他為妻。就在同年,劉知俊叛梁投蜀(前蜀),李昊也就跟隨他一同來到蜀地。
後來,劉知俊受到王建的猜忌而被殺,李昊受到牽連被罷官。王建去世,王宗衍即位,李昊得以重啟,從縣令一路做到翰林學士。
前蜀滅亡後,李昊被俘往中原,之後被李嗣源任命為趙季良的副手,到西川任職。孟知祥將趙季良扣押,趙季良也成為日後輔佐孟知祥建國稱帝的元勳。然而孟知祥起初並沒有重視李昊,在讀了李昊的一篇文章後,才意識到這是個人才,遂委以重任。
孟昶即位後,李昊繼續得以重用,先是翰林學士承旨,後來拜相,參與編修國史。
孟昶對李昊非常敬重,仿照唐朝的“繪像淩煙閣”,命人為三品以上的功勳畫圖,懸掛於先帝孟知祥真容的兩廊,李昊以“參佐之功”,他的畫像被掛在了正殿,無比榮耀。
有一次,右補闕章九齡向孟昶進言,說咱們國家之所以政事不治,就因為朝中有奸佞。孟昶問他誰是奸佞,章九齡說宰相李昊、樞密使王昭遠。孟昶當即大怒,將章九齡貶出朝廷。
李昊與王昭遠是孟昶的心頭肉,當然,相比之下,孟昶更愛王昭遠。所以當李昊與王昭遠在對宋態度上產生分歧時,孟昶毫不遲疑地選擇了王昭遠。
有意思的是,前蜀滅亡的時候,替王宗衍起草投降書的就是李昊,如今他又為後蜀起草降書。所以當天晚上,就有人在李昊家的大門上寫了六個大字——世修降表李家。
得到降書後,王全斌派人快馬加鞭送迴汴州,又派親信康延澤入成都安撫孟昶。
這位太子爺孟玄喆同誌,是孟昶的長子,當時27歲,自幼養尊處優,不學無術,素不知兵,而他的兩位副手李延珪、張惠安亦是庸懦無識之輩。這是史書對他們的評價。
不過李延珪這個名字曾在前文反複出現,在各大軍事行動中都以指揮官的形象客串,給我們一種國之名將、棟梁之才的錯覺。下麵我們就來正式認識一下這位後蜀名將——李延珪。
李延珪祖籍河東太原,7歲時進入帥府,侍奉太原留守孟知祥。孟知祥很喜歡這個聰明伶俐的小男孩兒,於是就一直帶在身邊,從河東到西川。孟知祥稱帝後,將其作為嫡係親信安插在禁軍係統。
孟昶即位後,趙匡讚投降後蜀,李延珪奉命前往接應,走到半路(子午穀)就聽到趙匡讚被王景崇鎮壓的消息,於是收兵班師,卻遭遇王景崇的追擊,大敗而迴,無功而返;
“秦鳳之戰”,李延珪掛帥北上,再次大敗而歸,上表待罪,孟昶釋而不問,不僅沒有剝奪兵權,反而給予了他更大的兵權,在朝野上下一片聲討中,李延珪迫於輿論而主動辭官,但不久之後又被重新提拔;
現在,王昭遠、趙崇韜等主力被團滅,李延珪臨危受命。
李延珪雖然參與了孟昶時期的曆次大戰,但無一例外全是敗績,戰無不敗。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戰績零杠五。
至於太子爺孟玄喆,則更是猴子請來的逗逼。
據記載,孟玄喆為了彰顯軍威,旗幟皆用文繡,又用名貴的蜀錦裝飾旗杆,就在大軍即將出發的時候,忽然天降大雨,孟玄喆擔心雨水弄濕帥字旗,就命人把帥旗收起,雨過天晴,孟玄喆才讓人重新懸掛,結果士卒們笨手笨腳,竟然把旗幟掛反了方向,頭衝下、腳衝上,帥旗倒懸,大不吉也。
這當然是工作失誤,不能用封建迷信的腐朽思想來批評孟玄喆,但他接下來的操作可就無可辯解了。孟玄喆隨軍帶著成群的姬妾和伶官數十人,“見者莫不竊笑”。
王昭遠雖然驕傲自大,好歹也是看齊諸葛亮,孟玄喆致敬的可是西門慶。
國難當頭,身為皇太子的孟玄喆卻悠然自得,一路上與李延珪日夜嬉遊,不問軍政,剛走到綿州(成都與利州之間),就得到消息,說宋軍正往這邊殺來。孟玄喆這才意識到自己不是出來旅遊的,敵軍馬上就要來了,咋辦?與李延珪緊急商量之後,終於想到一個辦法:跑!
二人焚燒房屋、倉庫,搞焦土政策,然後就打算逃往東川,後來又感覺東川也不保險,索性就一口氣逃迴了成都。
孟昶都快氣瘋了,合著我派你們就為了放一把火呀?
與此同時,東路軍自攻克重鎮夔州後,沿江而西,摧枯拉朽一般,連克開、萬、忠、遂四州,出現在了成都東南方。至此,兩路大軍前後腳逼近成都城外。
965年正月,孟昶問計於左右,“諸愛卿,誰還有退敵之策?”文武群臣默不作聲,隻有老將石頵舉手迴答,說宋軍勞師遠征,其勢必不能持久,我們堅壁清野,打持久戰,直到宋軍自退。
孟昶已經絕望了,他苦笑一聲,搖頭歎道:“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我父子用豐衣美食養了他們四十年,現在竟不肯為我向東發一箭!如今,我倒想堅壁清野,可誰能為我效力?”
後蜀軍隊在戰場上的表現徹底讓孟昶破防了,所謂聞風喪膽、望風披靡者是也。
“咳咳……”有人清了清嗓子,打破了尷尬的靜寂,“那個……”
眾人循聲望去,隨後便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早知道是他!”
隻見李昊閃班出列,“陛下,現如今也隻有一條出路了。請封府庫,寫降書、納順表……”
孟昶看向李昊的眼神非常耐人尋味,不知是該感激還是該譴責,複雜的眼神背後透漏出無盡的心酸、悲憤、無奈和絕望。
“就依愛卿之意,且替朕起草。”
李昊,自稱是唐朝宰相李紳之後,13歲那年父親和兄弟姐妹全部因戰亂而死,母親與之走散,從此過上了流浪的生活,最終在邠州住下。十多年後,後梁大將劉知俊攻打邠州,李昊出逃,被巡邏兵捕獲,劉知俊與之交談,發現他很有學識,於是將他留在身邊,並將女兒嫁給他為妻。就在同年,劉知俊叛梁投蜀(前蜀),李昊也就跟隨他一同來到蜀地。
後來,劉知俊受到王建的猜忌而被殺,李昊受到牽連被罷官。王建去世,王宗衍即位,李昊得以重啟,從縣令一路做到翰林學士。
前蜀滅亡後,李昊被俘往中原,之後被李嗣源任命為趙季良的副手,到西川任職。孟知祥將趙季良扣押,趙季良也成為日後輔佐孟知祥建國稱帝的元勳。然而孟知祥起初並沒有重視李昊,在讀了李昊的一篇文章後,才意識到這是個人才,遂委以重任。
孟昶即位後,李昊繼續得以重用,先是翰林學士承旨,後來拜相,參與編修國史。
孟昶對李昊非常敬重,仿照唐朝的“繪像淩煙閣”,命人為三品以上的功勳畫圖,懸掛於先帝孟知祥真容的兩廊,李昊以“參佐之功”,他的畫像被掛在了正殿,無比榮耀。
有一次,右補闕章九齡向孟昶進言,說咱們國家之所以政事不治,就因為朝中有奸佞。孟昶問他誰是奸佞,章九齡說宰相李昊、樞密使王昭遠。孟昶當即大怒,將章九齡貶出朝廷。
李昊與王昭遠是孟昶的心頭肉,當然,相比之下,孟昶更愛王昭遠。所以當李昊與王昭遠在對宋態度上產生分歧時,孟昶毫不遲疑地選擇了王昭遠。
有意思的是,前蜀滅亡的時候,替王宗衍起草投降書的就是李昊,如今他又為後蜀起草降書。所以當天晚上,就有人在李昊家的大門上寫了六個大字——世修降表李家。
得到降書後,王全斌派人快馬加鞭送迴汴州,又派親信康延澤入成都安撫孟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