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蜀】
宋軍兵分兩路,一路從鳳州出發,預定路線是“鳳州——興州——劍門關——利州——成都”;另一路從原荊南境內的歸州出發,溯長江而上,走“歸州——夔州——遂州——成都”。
再來看蜀軍的部署:王昭遠率部扼守利州、劍門關,抵禦北麵宋軍;韓保貞、李進則挺進到興元一帶,這裏位於興州和劍門之間,算是蜀軍北路的先鋒部隊;夔州節度使高彥儔負責防禦東麵的宋軍。
從戰略部署上看,雙方都是中規中矩地常規套路,隻能看前線將士們的發揮了。
12月,宋軍進入蜀境,摧枯拉朽一般,擊退七千蜀兵,攻克興州,繳獲軍糧四十餘萬斛,隨後一鼓作氣,繼續向南推進,攻克了二十餘座軍事據點。初戰告捷,宋軍完勝。
駐紮在興元的蜀軍前鋒韓保貞,聽說興州被攻克的消息後,魂飛魄散,立刻放棄興元,向後方戰略轉移。
宋軍騎兵總指揮、立下“上天入地”g的先鋒史延德,率領騎兵一路追趕,在西縣追上了韓保貞的部隊。
韓保貞指揮著數萬蜀兵,依山背城,結陣自固。
在絕對力量麵前,任何技巧都是徒勞。史延德一聲令下,大破蜀兵,生擒韓保貞、李進,繳獲糧草三十餘萬斛。宋軍繼續追殺,殺俘甚眾。
蜀軍一路敗退,為了遲滯宋軍的追擊,蜀軍放火焚毀棧道,殘兵退入劍門關東北的葭萌關。
戰爭剛剛打響,北路宋軍就推進了半程,深入後蜀腹地,兵臨劍門關外。再來看東路宋軍的表現。
蜀人對製江權的重視由來已久,早在前蜀時,大將張武就在夔州用大鐵樁立在兩岸,中間連接大鐵鏈,謂之“鎖峽”,使得船隻無法通行,用這種方法,張武以少勝多,大敗溯流而上的荊南高季昌。
世人皆知劍門之險,卻罕聞夔門之雄。長江在這裏陡然變窄,奔騰而過,如萬馬唿嘯,水流湍急,水勢兇險,而在其咽喉處,就是大名鼎鼎的白帝城。時至今日,張武當初“鎖峽”立的鐵柱仍然矗立,每當豐水期,水位上漲,鐵柱漸漸隱在水麵之下,為了消除安全隱患,如今已經將其移到兩側的山上,向人們訴說著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夔門之雄,為蜀地牢牢地守衛著東大門。荊南人對“鎖峽”的慘痛教訓記憶猶新,這也是穆昭嗣著重向趙匡胤強調的,若想走水路,必須有應對“鎖峽”之策。
出發前,趙匡胤拿出地圖,對劉光義“指陳山川,麵授方略”,說蜀人在這裏設置了三重防線,兩岸均設有炮台(蜀於夔州鎖江為浮梁,上設敵柵三重,夾江列炮具),你前進到此,千萬不要與之正麵硬剛,而要提前下船,變水軍為陸軍,偷襲其營寨,將其打退之後,再用水師。
劉光義遵命而行,在距離夔門三十裏的地方舍舟登岸,繞行偷襲。宋軍不按套路出牌,蜀軍大敗,戰船總指揮袁德宏被俘、大將南光海被殺、一萬兩千餘蜀兵被殺,二百餘艘戰船被俘。宋軍占領白帝城,繼而向夔州逼近。
蜀軍東路總司令高彥儔對副總司令趙崇濟、監軍武守謙說道:“宋軍遠道而來,利在速戰速決,我軍隻需堅守不出即可。”
武守謙堅決不同意,率領本部兵馬千餘人出城迎擊,結果被宋軍打敗。武守謙逃往城內,而宋軍死死咬住不放,就這樣稀裏糊塗地宋軍躡蜀軍之足一起湧入城內,然後一鼓作氣將城池攻下。
高彥儔組織抵抗,雙方進入到慘烈的巷戰中。高彥儔身中十餘槍,血流不止,而他身邊的隨從則四散逃命。眼見大勢已去,高彥儔也逃迴了家中,擦擦身上的血跡,換了身幹淨整潔的衣服,衝著西北方向行再拜大禮,隨後整理一下衣冠,昂首挺胸邁著慷慨堅毅的步伐登上高樓,自焚殉國。
幾天後,劉光義徹底拿下夔州,在灰燼中得到了高彥儔的遺骸,隨後以禮葬之。
再說北路軍,由於棧道被焚毀,王全斌無法直接攻打劍門關,隻能繞行“漫天山”,這裏又叫“漫天嶺”,從名字上就可窺探其險要。孟知祥在此分別設置“大漫天寨”和“小漫天寨”,而孟知祥對它們的重視則可以追溯到其剛到西川的時候。
按理說,高聳入雲的大、小漫天寨的爭奪,必定是十分慘烈的,然而史書對其卻是一筆帶過,有的史書更是連這一筆都省了。
總之,王全斌盡奪其寨,一路追到利州。
飛奪漫天寨、奇襲劍門關,本應是一場驚險刺激的動作片,但史料對此卻隻是一筆帶過,隻留下一個小小的細節,說是王昭遠焚毀吉柏津、退保劍門關,正當王全斌苦於無路之時,蜀軍降卒獻上斬關之策,交代了一條“來蘇小路”,此路可以繞過劍門關,在關南的青疆店與大道匯合。
於是王全斌玩兒了一招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自率主力搶修棧道,而派騎兵總指揮史延德走“來蘇小路”,一舉攻克劍門關。
卻說自比諸葛亮的蜀帥王昭遠,此君一路手揮鐵如意,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諸葛武侯,而當他聽說劍門關已經被攻克的消息後,竟然嚇得癱成一團,
“聞劍門已破,遂股栗色戰、發言失次。”
諸將都準備聆聽他運籌帷幄之中,等著看他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呢。萬般無奈之下,總監軍趙崇韜勇挑重擔,為接下來的戰鬥調兵遣將、部署作戰。
“……上麵就是我的意見,請王總指示。”
王昭遠癱坐在椅子上,站都站不起來了。
“將戰,昭遠據胡床,不能起。”——《十國春秋》
雖然諸葛亮也坐在小車上,但王昭遠的這波致敬實在滑天下之大稽。
於是,趙崇韜三戰三敗,被宋軍俘虜,利州也被宋軍攻占,利州囤放的八十萬斛糧草被宋軍繳獲。
王昭遠打算逃往東川,藏匿在某糧倉中,他的確沒有吹牛,談笑間,檣櫓確實灰飛煙滅,隻不過是自己的。
狼狽孤獨的王昭遠百感交集,悔恨交加,實在無法抑製內心的悲傷,竟然頓足捶胸、放聲大哭起來,涕淚橫流,把眼睛都哭腫了。最後,被宋軍的追兵追上,押送汴州。
趙匡胤當麵詰責,說你為何要教唆孟昶勾結北漢,挑起戰爭?
王昭遠迴答說我隻是愚忠於主上而已。
趙匡胤隨即不再難為他,給了他一個閑職,養在汴州,幾年後在汴州病逝。
據當時參與抓捕的目擊者迴憶,王昭遠被抓時,雙目腫脹,涕淚橫流,一邊嚎哭,一邊聲嘶力竭地重複著同一句話——“運去英雄不自由”。
這句話出自羅隱的詩作,羅隱在前文有述,唐末江淮地區大才子,因相貌醜陋而終身不得誌。他的這首詩作借諸葛亮抒發胸懷:
“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節選)
全詩最廣為流傳的就是這句“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這句話通俗易懂,大意就是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而倒黴的時候,放屁都打腳後跟。
常言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王昭遠在最絕望的時刻,不斷重複高唿“運去英雄不自由”,看來他並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仍執迷不悟,把一切錯誤都甩鍋給時運,認為自己能有今天、後蜀能有今天,完全是運氣太差而已。
趙崇韜,後蜀開國元勳趙廷隱之子,驍勇果斷,深有父風,孟昶即位後得以重用。“秦鳳之戰”,柴榮對深入蜀境進行過試探,被趙崇韜擊退,這也是柴榮果斷收兵、改為北定三關的原因之一。後來孟昶與之結成兒女親家,將公主嫁給其子趙文亮。在戰鬥中,趙崇韜親手擊殺十幾名宋兵,最後力竭被俘。
宋軍兵分兩路,一路從鳳州出發,預定路線是“鳳州——興州——劍門關——利州——成都”;另一路從原荊南境內的歸州出發,溯長江而上,走“歸州——夔州——遂州——成都”。
再來看蜀軍的部署:王昭遠率部扼守利州、劍門關,抵禦北麵宋軍;韓保貞、李進則挺進到興元一帶,這裏位於興州和劍門之間,算是蜀軍北路的先鋒部隊;夔州節度使高彥儔負責防禦東麵的宋軍。
從戰略部署上看,雙方都是中規中矩地常規套路,隻能看前線將士們的發揮了。
12月,宋軍進入蜀境,摧枯拉朽一般,擊退七千蜀兵,攻克興州,繳獲軍糧四十餘萬斛,隨後一鼓作氣,繼續向南推進,攻克了二十餘座軍事據點。初戰告捷,宋軍完勝。
駐紮在興元的蜀軍前鋒韓保貞,聽說興州被攻克的消息後,魂飛魄散,立刻放棄興元,向後方戰略轉移。
宋軍騎兵總指揮、立下“上天入地”g的先鋒史延德,率領騎兵一路追趕,在西縣追上了韓保貞的部隊。
韓保貞指揮著數萬蜀兵,依山背城,結陣自固。
在絕對力量麵前,任何技巧都是徒勞。史延德一聲令下,大破蜀兵,生擒韓保貞、李進,繳獲糧草三十餘萬斛。宋軍繼續追殺,殺俘甚眾。
蜀軍一路敗退,為了遲滯宋軍的追擊,蜀軍放火焚毀棧道,殘兵退入劍門關東北的葭萌關。
戰爭剛剛打響,北路宋軍就推進了半程,深入後蜀腹地,兵臨劍門關外。再來看東路宋軍的表現。
蜀人對製江權的重視由來已久,早在前蜀時,大將張武就在夔州用大鐵樁立在兩岸,中間連接大鐵鏈,謂之“鎖峽”,使得船隻無法通行,用這種方法,張武以少勝多,大敗溯流而上的荊南高季昌。
世人皆知劍門之險,卻罕聞夔門之雄。長江在這裏陡然變窄,奔騰而過,如萬馬唿嘯,水流湍急,水勢兇險,而在其咽喉處,就是大名鼎鼎的白帝城。時至今日,張武當初“鎖峽”立的鐵柱仍然矗立,每當豐水期,水位上漲,鐵柱漸漸隱在水麵之下,為了消除安全隱患,如今已經將其移到兩側的山上,向人們訴說著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夔門之雄,為蜀地牢牢地守衛著東大門。荊南人對“鎖峽”的慘痛教訓記憶猶新,這也是穆昭嗣著重向趙匡胤強調的,若想走水路,必須有應對“鎖峽”之策。
出發前,趙匡胤拿出地圖,對劉光義“指陳山川,麵授方略”,說蜀人在這裏設置了三重防線,兩岸均設有炮台(蜀於夔州鎖江為浮梁,上設敵柵三重,夾江列炮具),你前進到此,千萬不要與之正麵硬剛,而要提前下船,變水軍為陸軍,偷襲其營寨,將其打退之後,再用水師。
劉光義遵命而行,在距離夔門三十裏的地方舍舟登岸,繞行偷襲。宋軍不按套路出牌,蜀軍大敗,戰船總指揮袁德宏被俘、大將南光海被殺、一萬兩千餘蜀兵被殺,二百餘艘戰船被俘。宋軍占領白帝城,繼而向夔州逼近。
蜀軍東路總司令高彥儔對副總司令趙崇濟、監軍武守謙說道:“宋軍遠道而來,利在速戰速決,我軍隻需堅守不出即可。”
武守謙堅決不同意,率領本部兵馬千餘人出城迎擊,結果被宋軍打敗。武守謙逃往城內,而宋軍死死咬住不放,就這樣稀裏糊塗地宋軍躡蜀軍之足一起湧入城內,然後一鼓作氣將城池攻下。
高彥儔組織抵抗,雙方進入到慘烈的巷戰中。高彥儔身中十餘槍,血流不止,而他身邊的隨從則四散逃命。眼見大勢已去,高彥儔也逃迴了家中,擦擦身上的血跡,換了身幹淨整潔的衣服,衝著西北方向行再拜大禮,隨後整理一下衣冠,昂首挺胸邁著慷慨堅毅的步伐登上高樓,自焚殉國。
幾天後,劉光義徹底拿下夔州,在灰燼中得到了高彥儔的遺骸,隨後以禮葬之。
再說北路軍,由於棧道被焚毀,王全斌無法直接攻打劍門關,隻能繞行“漫天山”,這裏又叫“漫天嶺”,從名字上就可窺探其險要。孟知祥在此分別設置“大漫天寨”和“小漫天寨”,而孟知祥對它們的重視則可以追溯到其剛到西川的時候。
按理說,高聳入雲的大、小漫天寨的爭奪,必定是十分慘烈的,然而史書對其卻是一筆帶過,有的史書更是連這一筆都省了。
總之,王全斌盡奪其寨,一路追到利州。
飛奪漫天寨、奇襲劍門關,本應是一場驚險刺激的動作片,但史料對此卻隻是一筆帶過,隻留下一個小小的細節,說是王昭遠焚毀吉柏津、退保劍門關,正當王全斌苦於無路之時,蜀軍降卒獻上斬關之策,交代了一條“來蘇小路”,此路可以繞過劍門關,在關南的青疆店與大道匯合。
於是王全斌玩兒了一招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自率主力搶修棧道,而派騎兵總指揮史延德走“來蘇小路”,一舉攻克劍門關。
卻說自比諸葛亮的蜀帥王昭遠,此君一路手揮鐵如意,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諸葛武侯,而當他聽說劍門關已經被攻克的消息後,竟然嚇得癱成一團,
“聞劍門已破,遂股栗色戰、發言失次。”
諸將都準備聆聽他運籌帷幄之中,等著看他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呢。萬般無奈之下,總監軍趙崇韜勇挑重擔,為接下來的戰鬥調兵遣將、部署作戰。
“……上麵就是我的意見,請王總指示。”
王昭遠癱坐在椅子上,站都站不起來了。
“將戰,昭遠據胡床,不能起。”——《十國春秋》
雖然諸葛亮也坐在小車上,但王昭遠的這波致敬實在滑天下之大稽。
於是,趙崇韜三戰三敗,被宋軍俘虜,利州也被宋軍攻占,利州囤放的八十萬斛糧草被宋軍繳獲。
王昭遠打算逃往東川,藏匿在某糧倉中,他的確沒有吹牛,談笑間,檣櫓確實灰飛煙滅,隻不過是自己的。
狼狽孤獨的王昭遠百感交集,悔恨交加,實在無法抑製內心的悲傷,竟然頓足捶胸、放聲大哭起來,涕淚橫流,把眼睛都哭腫了。最後,被宋軍的追兵追上,押送汴州。
趙匡胤當麵詰責,說你為何要教唆孟昶勾結北漢,挑起戰爭?
王昭遠迴答說我隻是愚忠於主上而已。
趙匡胤隨即不再難為他,給了他一個閑職,養在汴州,幾年後在汴州病逝。
據當時參與抓捕的目擊者迴憶,王昭遠被抓時,雙目腫脹,涕淚橫流,一邊嚎哭,一邊聲嘶力竭地重複著同一句話——“運去英雄不自由”。
這句話出自羅隱的詩作,羅隱在前文有述,唐末江淮地區大才子,因相貌醜陋而終身不得誌。他的這首詩作借諸葛亮抒發胸懷:
“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節選)
全詩最廣為流傳的就是這句“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這句話通俗易懂,大意就是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而倒黴的時候,放屁都打腳後跟。
常言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王昭遠在最絕望的時刻,不斷重複高唿“運去英雄不自由”,看來他並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仍執迷不悟,把一切錯誤都甩鍋給時運,認為自己能有今天、後蜀能有今天,完全是運氣太差而已。
趙崇韜,後蜀開國元勳趙廷隱之子,驍勇果斷,深有父風,孟昶即位後得以重用。“秦鳳之戰”,柴榮對深入蜀境進行過試探,被趙崇韜擊退,這也是柴榮果斷收兵、改為北定三關的原因之一。後來孟昶與之結成兒女親家,將公主嫁給其子趙文亮。在戰鬥中,趙崇韜親手擊殺十幾名宋兵,最後力竭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