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湧潮般的親人相見熱浪慢慢平複下來,生活重新進入細水長流的狀態,哥哥照例開他的店,我照例每天幫人看牙,祖母照例用拐棍在地上敲得咚咚響……
可是,“看哪,我造新天新地,從前的事不再被紀念,也不再追想,你們當因我所造的永遠歡喜快樂……其中必不再聽見哭泣的聲音和哀號的聲音……”。
大伯探親後的次年,我們家的新樓光鮮鮮地落成,乳白色的兩層洋樓佇立在藍天下,仿佛深藍色大海裏湧起一道白浪,看著都心曠神怡。五大間宅基完全按照現代格局設計成一模一樣的兩單元,院子沒原來大,新栽了幾棵櫻花、廣玉蘭、幹枝梅,點綴著充滿現代氣息的庭院。厚重的大鐵門漆成朱紅色加金黃橫線,顯得富麗堂皇,我們全家人欣喜地搬進新居,淺黃色蓮花紋的小塊磁磚鋪地,雪白的仿瓷牆和屋頂,明亮的大玻璃窗,粉白的化纖布窗簾上飛濺著一窠紅的小星星,一窠藍的小星星,千百點紅藍星光下炫著一個成真的美夢。哥哥嫂子住西邊一套,剩下一家人住東邊。我們一麵嚐試著適應光潔的地麵,新式的浴衛和廚房設備,形成不亂扔亂吐的新習慣,一方麵自發地憶苦思甜,這一搬家,方家人搬掉了一個舊時代。
“大爹出錢我出力,新房子是我們這條街最好的”。哥哥滿意地站在院裏水泥地坪上,雙手叉腰,仰頭觀看,舒心的笑意從眼角擴散到嘴角,他的新樓矗立在一片低矮的舊房中,就像一群灰鴿中昂然站著一隻白天鵝。
這一年,方家的年夜飯吃得格外熱鬧開心,新餐廳裏,百葉窗拉下,吊燈通明,暗紅色的大圓桌上擺滿煎炒燉炸的盆盆碟碟,兩個銅火鍋咕咕嘟嘟地翻著湯花,混雜的香味兒從餐廳一直竄滿院子,哥哥用長竿挑住一大掛鞭炮,劈劈叭叭一陣震耳欲聾,緊接著前鄰後舍的炮仗也響了,整個紫水城沉浸在地動山搖的爆竹聲中,花炮的光亮衝上了高高的夜空,一閃一閃地照亮了遠處的樹梢。
我們一家和梁二媽一家圍著祖母依次而坐,祖母鶴發枯顏,沒牙的嘴笑得有點黑洞洞的。一桌人笑語喧嘩,舉杯相飲,碗筷叮當,幾十年了,方家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高興,住在漂亮的新樓裏,豐衣足食,心情自由,每個人心裏的快樂像斟滿的酒一樣溢出來,母親和梁二媽撫今追昔的話如火鍋裏的湯花滾滾不斷。
過罷一個幸福年,料峭春寒的二月,祖母在午休時溘然逝去。我看見她臨終的表情非常安祥平靜:所有牽掛已了,大兒子見了麵,二兒子家業幸福,最不成器的小兒子也兒女有望,她的眼睛閉得緊緊的。
大伯父從台北趕迴來與我哥哥一起為老人家舉辦了一個隆重的葬禮,把她與我祖父合葬,又重修了墓園,裏麵栽上鬆柏。
大伯父在台北退休後,幾乎年年都迴紫水住幾個月,與我們兄妹情如父子,他在繁華的台北是個無根之人,那邊的弟媳林水秀和侄子們對他的態度也就是對一位大哥和伯伯的態度,而我們這一家人則視他為恩人,比我們的父親對這個家的作用大多了。他迴來,被孩子們待為上賓,過著舒適、悠閑的生活。
此時大陸人對台灣人的第一波驚豔已過。雙方開始以平常心互相看待。大伯父迴來的次數漸多,我慢慢地對他有了更多了解。
他在家裏住的時候,對我父母很親和,總是輕聲地叫“小弟、弟妹”,他不抽煙,偶爾與我父母和哥哥一起打打小牌,中午會喝一兩杯白酒,出來進去的時候,有人跟他說話,他很和氣地答兩句。沒人問他什麽,他便無話可說。一個人坐在他的臥室裏翻佛經,他一般不與我們多講自己在台灣的具體生活狀況,也很少對大陸的時政評頭評足,如果我假充台灣通跟他聊起馬關條約和台灣戒嚴,他微笑地聽著,我有時問他台灣立法院為什麽打架,他就仔細地解釋那是打知名度,兩人打完架說不定一塊喝茶去了。他說起台灣時無形中有一種優越感和自豪感,眼裏蕩著細細密密的光輝,談到自己身為外省人的某些困惑,他眼裏的光便暗談許多,默然半晌,我看著他,當年地主出身的那種感覺在心裏又迴來了:無助、黯然,便歎曰:無論地主成份還是外省人身份,都是一種政治鬥爭手段,名目不同,實質一樣,大伯父便認真為台灣辯護說,台灣對外省人隻是在競選的時候攻擊一番,平時沒什麽,遠遠不像大陸當年鬥地主那樣涇渭分明。我說你怎麽知道?他說聽說的唄。
天氣晴好的傍晚,大伯父喜歡在亭亭翠蓋的玉蘭樹邊放張小桌和椅子,他悠然地坐著喝茶看書,夕陽不是像耀眼的光芒照著他而是像顏色塗在他身上,一身休閑衣褲,隱隱透出幾分淡泊從容,大約年老的緣故,原來的方臉形輪廓模糊了,眼裏的神色有近乎母性化的溫和,剃得沒有一點毫發的紅潤臉上,似能聞到熏熏的老年皮膚氣味,一頭霜白的鬢發使他看上去跟紫水城普通的退休老人區別已不太大。
母親和小鳳在廚房裏做飯,大伯迴來,家裏的飯菜依他的口味為主,我從樓上慢慢走下來,幫助清理餐桌,同時心想,可能是因為這溫馨的家的氣氛促使大伯父年年迴來的吧。台北那邊對榮民照顧得再好,也無法給他一個溫暖的家。
祖母過世後大伯替代她成為家裏的尊長,小鳳給他盛飯時總是雙手捧上,還笑問:“大爹,這菜也不知合不合您味口兒,您有不滿意直說,罵也行,煮得不好我再重做。”
大伯父笑說:“你們對我,哪裏還能找到不滿意”。
小鳳侍候大伯父殷勤嘴甜,“大爹,大爹”的整天掛在嘴邊,為他洗衣、擦鞋,比對我父親恭敬幾分。她的勞動換迴了豐厚的迴報,大伯父給她追加幾萬塊錢的生意本金,哥哥小店的鋪麵由一間變為兩間。
每當看到哥嫂眉開眼笑的從大伯父手裏接錢時,我心裏總會很不舒服;有出息的晚輩應該伸手給錢長輩才令人欣慰。可之文和小鳳從來不拒絕大伯父的錢。後來我結婚的時候提前告知大伯父不要他老人家的禮金,隻收下他表示心意的一對台灣玉鐲,大伯過後對母親講,之慧這女孩子到底念過書,很清高。
其實我並非不愛錢,一想到大伯父獨自一人過了漫長的一生,心裏不知怎的就有種要流淚的衝動,伸不出手去拿他的錢。我有時甚至奇怪,這個仍能講一口紫水土語的老大伯怎麽可能在社會製度都完全不同的台灣生活了幾十年呢!
祖母的講敘和大伯父自己偶爾星星點點的談話在我眼前朦朧勾勒出他的一生。——紫水城裏的少年才俊,不滿十七歲考上國立河南大學,當他穿一身湖青色學生裝走在紫水大街上時,應該有女孩子愛慕的眼神投在他明亮的眼睛裏,多麽美好的開章明義的青春。然而念了幾個月的書,就與血氣方剛的同學一道投筆從戎,參加國軍抗日,在硝煙彌漫的烽火裏,他衝鋒陷陣,出生入死,他年青的身姿驕健英勇,子彈從他頭上嗚嗚地飛過,他的多少同伴悲壯地殞落了,他幸運地活下來。國共內戰又接上,他隨不斷敗退的國民黨軍隊去了台灣,當軍艦駛過波滔洶湧的台灣海峽,他並不知道此一去家國萬裏。他最初登上翠綠潤澤的寶島,還是一位二十多歲的俊秀青年,他為什麽沒有戀愛,沒有婚姻?沒有經濟能力嗎?好像不是。他從大陸離開時就是初級軍官,去台灣不久從軍中外調,做了消防警察隊長,有穩定的收入。在戰爭中受傷落下生理疾病?隻有天曉得,他從來沒說這方麵的話,是當時台灣的適齡女性太少,而退到那裏的幾十萬軍隊中男人太多,性別比例失調所致?那為什麽二伯和其它許多人結了婚?如果他是一個沒病的正常人,他的青壯歲月多麽孤寂,我們知道二伯有情人,沒聽說他有女友,他常去軍中樂園?在他的晚年生活和我們後來整理他的遺物中,沒有發現任保與異性有關的蛛絲馬跡。可他曾是那樣一個風度翩翩的男子,他中年的照片上,黑眼睛仍然炯炯明亮的含笑,堅毅而勇敢的濃黑眉毛,我似乎能聽見他爽朗的笑聲,一身銀灰西服,站在台灣不知什麽地方的天空下,向遠處含笑地瞭望。 ——我心頭漾起最深的感懷;像大伯父這樣終生未婚,少小離家,老大才迴的人,在台灣有成千上萬,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榮民,他們對自己的人生有怎樣的感悟?是什麽因素導致他們的人生殘缺?我想每個人都會給出相同的答案:中國人自己打內戰唄!
大概因為長期沒有家庭生活,大伯父才能在這小山鄉縣城的老家中戀住不走,每年都迴來,從不間斷。據說當年就是台灣老兵背負“想家”兩個字站在大街上,才感動了蔣經國先生,允許他們迴來探親。如果國家沒有那場內戰,一直處於和平中,像大伯父這樣既有文化又有能力的男人該會有怎樣美滿的人生啊!他會有嬌妻愛子,事業有成,在他的晚年,也該會兒孫繞膝吧。而眼前,在自己所建的房子裏慢慢翻看佛經的大伯父,隻剩一片平庸的和藹與空虛,我們甚至看不出他有怎樣的性格。無論他曾經怎樣為民族熱血沸騰過,慷慨赴死過,在台灣努力苦幹過,默默傷痛過。現在的他隻是一個安靜的暮年老先生,有時會與我談幾句古文:“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淒惻江潭……” 我坐在他那被收拾得幹淨整潔的小臥室裏,洗耳恭聽他的古文論壇,怎麽都覺得秀才當了兵也是儒兵。
可是,“看哪,我造新天新地,從前的事不再被紀念,也不再追想,你們當因我所造的永遠歡喜快樂……其中必不再聽見哭泣的聲音和哀號的聲音……”。
大伯探親後的次年,我們家的新樓光鮮鮮地落成,乳白色的兩層洋樓佇立在藍天下,仿佛深藍色大海裏湧起一道白浪,看著都心曠神怡。五大間宅基完全按照現代格局設計成一模一樣的兩單元,院子沒原來大,新栽了幾棵櫻花、廣玉蘭、幹枝梅,點綴著充滿現代氣息的庭院。厚重的大鐵門漆成朱紅色加金黃橫線,顯得富麗堂皇,我們全家人欣喜地搬進新居,淺黃色蓮花紋的小塊磁磚鋪地,雪白的仿瓷牆和屋頂,明亮的大玻璃窗,粉白的化纖布窗簾上飛濺著一窠紅的小星星,一窠藍的小星星,千百點紅藍星光下炫著一個成真的美夢。哥哥嫂子住西邊一套,剩下一家人住東邊。我們一麵嚐試著適應光潔的地麵,新式的浴衛和廚房設備,形成不亂扔亂吐的新習慣,一方麵自發地憶苦思甜,這一搬家,方家人搬掉了一個舊時代。
“大爹出錢我出力,新房子是我們這條街最好的”。哥哥滿意地站在院裏水泥地坪上,雙手叉腰,仰頭觀看,舒心的笑意從眼角擴散到嘴角,他的新樓矗立在一片低矮的舊房中,就像一群灰鴿中昂然站著一隻白天鵝。
這一年,方家的年夜飯吃得格外熱鬧開心,新餐廳裏,百葉窗拉下,吊燈通明,暗紅色的大圓桌上擺滿煎炒燉炸的盆盆碟碟,兩個銅火鍋咕咕嘟嘟地翻著湯花,混雜的香味兒從餐廳一直竄滿院子,哥哥用長竿挑住一大掛鞭炮,劈劈叭叭一陣震耳欲聾,緊接著前鄰後舍的炮仗也響了,整個紫水城沉浸在地動山搖的爆竹聲中,花炮的光亮衝上了高高的夜空,一閃一閃地照亮了遠處的樹梢。
我們一家和梁二媽一家圍著祖母依次而坐,祖母鶴發枯顏,沒牙的嘴笑得有點黑洞洞的。一桌人笑語喧嘩,舉杯相飲,碗筷叮當,幾十年了,方家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高興,住在漂亮的新樓裏,豐衣足食,心情自由,每個人心裏的快樂像斟滿的酒一樣溢出來,母親和梁二媽撫今追昔的話如火鍋裏的湯花滾滾不斷。
過罷一個幸福年,料峭春寒的二月,祖母在午休時溘然逝去。我看見她臨終的表情非常安祥平靜:所有牽掛已了,大兒子見了麵,二兒子家業幸福,最不成器的小兒子也兒女有望,她的眼睛閉得緊緊的。
大伯父從台北趕迴來與我哥哥一起為老人家舉辦了一個隆重的葬禮,把她與我祖父合葬,又重修了墓園,裏麵栽上鬆柏。
大伯父在台北退休後,幾乎年年都迴紫水住幾個月,與我們兄妹情如父子,他在繁華的台北是個無根之人,那邊的弟媳林水秀和侄子們對他的態度也就是對一位大哥和伯伯的態度,而我們這一家人則視他為恩人,比我們的父親對這個家的作用大多了。他迴來,被孩子們待為上賓,過著舒適、悠閑的生活。
此時大陸人對台灣人的第一波驚豔已過。雙方開始以平常心互相看待。大伯父迴來的次數漸多,我慢慢地對他有了更多了解。
他在家裏住的時候,對我父母很親和,總是輕聲地叫“小弟、弟妹”,他不抽煙,偶爾與我父母和哥哥一起打打小牌,中午會喝一兩杯白酒,出來進去的時候,有人跟他說話,他很和氣地答兩句。沒人問他什麽,他便無話可說。一個人坐在他的臥室裏翻佛經,他一般不與我們多講自己在台灣的具體生活狀況,也很少對大陸的時政評頭評足,如果我假充台灣通跟他聊起馬關條約和台灣戒嚴,他微笑地聽著,我有時問他台灣立法院為什麽打架,他就仔細地解釋那是打知名度,兩人打完架說不定一塊喝茶去了。他說起台灣時無形中有一種優越感和自豪感,眼裏蕩著細細密密的光輝,談到自己身為外省人的某些困惑,他眼裏的光便暗談許多,默然半晌,我看著他,當年地主出身的那種感覺在心裏又迴來了:無助、黯然,便歎曰:無論地主成份還是外省人身份,都是一種政治鬥爭手段,名目不同,實質一樣,大伯父便認真為台灣辯護說,台灣對外省人隻是在競選的時候攻擊一番,平時沒什麽,遠遠不像大陸當年鬥地主那樣涇渭分明。我說你怎麽知道?他說聽說的唄。
天氣晴好的傍晚,大伯父喜歡在亭亭翠蓋的玉蘭樹邊放張小桌和椅子,他悠然地坐著喝茶看書,夕陽不是像耀眼的光芒照著他而是像顏色塗在他身上,一身休閑衣褲,隱隱透出幾分淡泊從容,大約年老的緣故,原來的方臉形輪廓模糊了,眼裏的神色有近乎母性化的溫和,剃得沒有一點毫發的紅潤臉上,似能聞到熏熏的老年皮膚氣味,一頭霜白的鬢發使他看上去跟紫水城普通的退休老人區別已不太大。
母親和小鳳在廚房裏做飯,大伯迴來,家裏的飯菜依他的口味為主,我從樓上慢慢走下來,幫助清理餐桌,同時心想,可能是因為這溫馨的家的氣氛促使大伯父年年迴來的吧。台北那邊對榮民照顧得再好,也無法給他一個溫暖的家。
祖母過世後大伯替代她成為家裏的尊長,小鳳給他盛飯時總是雙手捧上,還笑問:“大爹,這菜也不知合不合您味口兒,您有不滿意直說,罵也行,煮得不好我再重做。”
大伯父笑說:“你們對我,哪裏還能找到不滿意”。
小鳳侍候大伯父殷勤嘴甜,“大爹,大爹”的整天掛在嘴邊,為他洗衣、擦鞋,比對我父親恭敬幾分。她的勞動換迴了豐厚的迴報,大伯父給她追加幾萬塊錢的生意本金,哥哥小店的鋪麵由一間變為兩間。
每當看到哥嫂眉開眼笑的從大伯父手裏接錢時,我心裏總會很不舒服;有出息的晚輩應該伸手給錢長輩才令人欣慰。可之文和小鳳從來不拒絕大伯父的錢。後來我結婚的時候提前告知大伯父不要他老人家的禮金,隻收下他表示心意的一對台灣玉鐲,大伯過後對母親講,之慧這女孩子到底念過書,很清高。
其實我並非不愛錢,一想到大伯父獨自一人過了漫長的一生,心裏不知怎的就有種要流淚的衝動,伸不出手去拿他的錢。我有時甚至奇怪,這個仍能講一口紫水土語的老大伯怎麽可能在社會製度都完全不同的台灣生活了幾十年呢!
祖母的講敘和大伯父自己偶爾星星點點的談話在我眼前朦朧勾勒出他的一生。——紫水城裏的少年才俊,不滿十七歲考上國立河南大學,當他穿一身湖青色學生裝走在紫水大街上時,應該有女孩子愛慕的眼神投在他明亮的眼睛裏,多麽美好的開章明義的青春。然而念了幾個月的書,就與血氣方剛的同學一道投筆從戎,參加國軍抗日,在硝煙彌漫的烽火裏,他衝鋒陷陣,出生入死,他年青的身姿驕健英勇,子彈從他頭上嗚嗚地飛過,他的多少同伴悲壯地殞落了,他幸運地活下來。國共內戰又接上,他隨不斷敗退的國民黨軍隊去了台灣,當軍艦駛過波滔洶湧的台灣海峽,他並不知道此一去家國萬裏。他最初登上翠綠潤澤的寶島,還是一位二十多歲的俊秀青年,他為什麽沒有戀愛,沒有婚姻?沒有經濟能力嗎?好像不是。他從大陸離開時就是初級軍官,去台灣不久從軍中外調,做了消防警察隊長,有穩定的收入。在戰爭中受傷落下生理疾病?隻有天曉得,他從來沒說這方麵的話,是當時台灣的適齡女性太少,而退到那裏的幾十萬軍隊中男人太多,性別比例失調所致?那為什麽二伯和其它許多人結了婚?如果他是一個沒病的正常人,他的青壯歲月多麽孤寂,我們知道二伯有情人,沒聽說他有女友,他常去軍中樂園?在他的晚年生活和我們後來整理他的遺物中,沒有發現任保與異性有關的蛛絲馬跡。可他曾是那樣一個風度翩翩的男子,他中年的照片上,黑眼睛仍然炯炯明亮的含笑,堅毅而勇敢的濃黑眉毛,我似乎能聽見他爽朗的笑聲,一身銀灰西服,站在台灣不知什麽地方的天空下,向遠處含笑地瞭望。 ——我心頭漾起最深的感懷;像大伯父這樣終生未婚,少小離家,老大才迴的人,在台灣有成千上萬,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榮民,他們對自己的人生有怎樣的感悟?是什麽因素導致他們的人生殘缺?我想每個人都會給出相同的答案:中國人自己打內戰唄!
大概因為長期沒有家庭生活,大伯父才能在這小山鄉縣城的老家中戀住不走,每年都迴來,從不間斷。據說當年就是台灣老兵背負“想家”兩個字站在大街上,才感動了蔣經國先生,允許他們迴來探親。如果國家沒有那場內戰,一直處於和平中,像大伯父這樣既有文化又有能力的男人該會有怎樣美滿的人生啊!他會有嬌妻愛子,事業有成,在他的晚年,也該會兒孫繞膝吧。而眼前,在自己所建的房子裏慢慢翻看佛經的大伯父,隻剩一片平庸的和藹與空虛,我們甚至看不出他有怎樣的性格。無論他曾經怎樣為民族熱血沸騰過,慷慨赴死過,在台灣努力苦幹過,默默傷痛過。現在的他隻是一個安靜的暮年老先生,有時會與我談幾句古文:“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淒惻江潭……” 我坐在他那被收拾得幹淨整潔的小臥室裏,洗耳恭聽他的古文論壇,怎麽都覺得秀才當了兵也是儒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