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師姐:“這誌行道長是什麽人,怎麽會在黃大仙祠的旁邊住呢?這黃大仙又是怎麽迴事呢?”
師姐說,其實當時她也有這個疑問,還是後來聽師太說,她才知道這誌行道長也就是借這祠的靈氣,還有這種以丹丸輔之以辟穀之術,才能達到道家的一種更高的境界。
這黃大仙祠,建於1945年,是香港九龍有名的勝跡之一,最著名的廟宇之一。享負盛名,無人不曉,香火鼎盛,每年農曆大年初一,市民都要爭頭柱香。相傳祠內所供奉的黃大仙是“有求必應”的,十分靈驗。該祠也是香港唯一一所可以舉行道教婚禮的道教廟宇。
黃大仙祠原名嗇色園,始建於1921年,經過幾十年的悉心經營,整個殿堂金碧輝煌,建築雄偉。整個廟宇占地18,000多平方米,黃大仙祠又名嗇色園,建於1945,是香港九龍有名的勝跡之一,是香港最著名的廟宇之一,在本港及海外享負盛名。據傳說,黃大仙又名赤鬆仙子,以行醫濟世為懷而廣為人知。相傳祠內所供奉的黃大仙是“有求必應”的。在每年農曆年底及正月初一至十五日,有大量善信前往該祠,所有黃大仙的弟子會於正午時份聚集於祠內的主殿參與祭祀活動。
在20世紀初,道士梁仁庵等人從廣東西樵山普慶祖壇奉接赤鬆仙子寶像來港。最初,他在灣仔開壇闡教,奉拜赤鬆仙子。1921年,他們經過仙人指點,選擇了九龍獅山下的龍翔道建祠。後來,信眾漸多,香火日漸鼎盛,成為港九著名廟宇之一。據說黃大仙“有求必應”,簽文尤其靈驗。每年,不少善信爭相在農曆新年大年初一上“頭柱香”,成為一年一度的城中農曆賀歲佳話。
黃大仙祠據明朝萬曆年間的《金華府記》載:黃大仙原名黃初平,是浙江金華蘭溪人,東晉年間(公元328年)出生於一個貧困的家庭。他8歲牧羊於浙江金華赤鬆山上;15歲上山牧羊時遇道士善卜。善卜見初平有異相,就帶他到金華赤鬆山修煉了40年,最後得道成仙。因此,黃大仙以“赤鬆子”為別號。後來,其兄黃初起去尋找他。兄弟相見,初起問:“羊在哪?”初平大聲地叱之:“羊起!”滿山坡的白石立刻變成了羊。廣州黃大仙祠大門對聯“叱羊傳晉代,騎鶴到南天”,記載了黃大仙成仙的傳奇故事。而複建的這座廟祠中,黃大仙殿門前所掛的也同樣是這麽一副對聯。
道教是多神教,在眾多的神當中,黃大仙是相當出名的。當年黃大仙雲遊四海,治病救人,濟世扶危,留下了許許多多的仙道,其功德家喻戶曉,受到廣大民眾的擁戴,紛紛立祠來尊奉他。
廣州黃大仙祠始建於清朝已亥年,即公元1899年,並於1904年得各界熱心人士捐款重修。當年這裏地雖偏僻,但曾是廣州的宗教聖地之一,其香火鼎盛,對廣州市區及珠江三角洲一帶有極大的影響。該祠雖於1910年遭受破壞,但舊祠所留下來的遺跡,如石刻對聯、浮雕石柱、扁額、門飾、石獅等,都飾以精致的雕刻,由此可以想見當年祠殿的宏偉規模和精致的建築藝術。
1915年,原黃大仙祠的主持人梁仁庵道長攜帶黃大仙的畫像、靈簽和藥簽等南遷到香港,並於1921年建成香港黃大仙祠。同樣地,黃大仙也深受海內外人士的信仰和祀奉。改革開放以來,海內外廣大熱心人士紛紛要求在原地恢複建造芳村黃大仙祠。後經有關部門批準,由香港加拿大置地有限公司和芳村新荔枝灣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組成廣州嘉遊旅遊景區開發有限公司,負責黃大仙祠的複建項目。在1921年前,黃大仙廟原設於廣州的。廣州的黃大仙廟已有百年曆史,隻因當時廣州的政局非常複雜。當時廣州由陳炯明所控製,他突然以“革命者”自居,說要破除迷信,便拆去廟宇築馬路,或拆廟賣地建屋,最主要的是乘機霸占房產。當時很多廟宇遭殃。黃大仙廟在軍閥借破除迷信之名,而刮地為實的時代裏,自然也受到影響,但幸得香港紳商李亦梅、譚傑生、梁仁庵、郭述亭、張殿臣、陳桂石和唐麗泉等,把黃大仙寶像接來香港,安奉在嗇色園內,才使黃大仙寶像才得以保存。
1915年,道侶梁仁庵、梁鈞轉父子,從廣東西樵山普廣祖壇奉接赤鬆仙子寶像來港。原先在灣仔供奉,1921年,大仙乩示,到竹園吉地,建“嗇色園”至今。
嗇色園本來是上述幾位紳商的私人修道別墅,1921年初接黃大仙來港時,並不是任人參神,但因後來善信要求入廟參神者日眾,各紳商平日樂善好施,於是就定下開放時間,並將香火收入,撥充善舉,贈醫施藥,年年無間。到1956年9月25日正午12時,由該廟正總理黃允畋,將廟宇的收入,正式交由東華三院接管。黃大仙祠經曆過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飛機多次用地毯式的轟炸,但大仙祠一草一木均安然無恙。
1915年,廣東西樵普慶壇梁仁庵道長及梁鈞轉道長把黃大仙師畫像帶來香港,先後在乍畏街及大笪地開壇闡教,後來再於灣仔大道東設壇安奉黃大仙師及開設藥店,兩年後該處被火燒毀,又把壇遷移往灣仔海傍東。其後於1921年黃大仙師降乩啟示,命當時的道侶往九龍城一帶相地建殿,道侶到竹園村附近一山,見靈秀獨鍾,便再扶乩請示仙師,得乩示“此乃鳳翼吉地”,適合開壇闡教,遂決定於現址建祠,並於同年7月落成啟用。1922年8月,嗇色園正式成立,負責管理祠廟。黃大仙祠建成之初,原為私人道場,隻供道侶及家屬入內參拜。後來參拜善信漸多,及至1934年,園方礙於當時的廟宇條例及租地批約所限,不能再讓民眾入內,後經當時華人廟宇委員會委員周峻年向華民政務司請準,才特許於每年正月初一開放讓善信入內參拜。至1956年8月21日,黃大仙祠才正式獲政府批準全麵開放予善信參拜。
黃大仙祠的建築雄偉,金碧輝煌,極盡中國古典廟宇的特色。廟宇占地18,000多平方米,除主殿大雄寶殿外、還有三聖堂、從心苑等。其中以牌坊建築最具特色,充分表現中國傳統文化。黃大仙祠內的九龍壁仿照北京九龍壁而建,壁上刻有中國佛教協會主席的題詩,增添黃大祠的中國傳統特色大雄寶殿輝煌宏偉,雕刻精細。在香煙彌漫下,善信頂膜禮拜,祈求福至。殿內有碑文一則,簡介黃初平成仙的經過。
除了大雄寶殿外,祠內其它建築也充滿傳統特色,如三聖堂奉祀呂祖(呂洞賓)、觀音和關帝,並掛有萬世師表孔子的畫像。祠內又珍藏不少道教、佛教和儒家的典籍,可謂集儒、釋、道三家於一身。黃大仙祠贈醫施藥,也參與不少社會活動。更獲批準在祠內舉行婚禮,為新人辦理注冊事宜。
據風水學說,該處似獅子馱鈴形,屬九龍的第七枝龍脈,自獅子山落下,變成蜂腰鶴滕落脈在黃大仙區,名為“絲線吊金鍾”,或“獅子馱鈴”,蓋兩者形象相似也。
山形地勢,坐落莊嚴,左右山巒防護周密,前麵三台案峰,峰峰迴顧,風景優美,化氣開麵,鍾靈毓秀四方山峰朝拱,綠水匯聚於前,所謂“日進金錢夜進寶”,相唿相應,窗藏聚氣,**天然,坐落天心,鵲鳴報喜,上勝天,下應地,大仙坐落其間,一若君皇坐殿,其能久享港九各地萬家和香火鼎盛不衰,良有以也。如細心察看,不難覺得山地之不凡。亦未見有傷害附近的風水。
所有黃大仙的弟子、嘉賓都會於正午時份聚集於祠內的主殿參與祭祀活動,場麵熱鬧。順帶一提,黃大仙祠是香港現時唯一一所可以舉行道教婚禮的道教廟宇,湊巧的話,說不定可以一睹道教婚禮的過程。
祠廟入口處,通常會有很多售賣香燭生果的攤子,香燭大約十元一紮,生果售十多元數個,價錢相宜。上香時,應雙手合拜,然後以左手上香,這是代表對神祇的尊重,而香的數目則以一支或三支為吉。據說黃大仙的簽文十分靈驗,所以許多善信都遠道而來一求指點迷津。遊人可於正殿旁取得簽筒,內有一百根竹枝,分別編上1-100之數,每問一事,以搖簽筒直至其中一竹簽跌出為止,看其數字作取簽紙,簽紙上之經文即為大仙迴應。而廟祠旁的兩層建築物則是解簽之地,內有很多專業解簽相士為設解簽服務,價錢約每支簽大約$20至$30。
據祠內的《赤鬆子自述》記載,黃大仙俗名黃初平,晉朝丹溪人(今浙江義烏市赤岸鎮),年幼家貧,八歲時替人牧羊,十五歲時在故鄉金華赤鬆山遇仙人,進入福地修煉,得成正果。四十年後,他的兄弟到山中尋找他時,見他能指石變羊。從此,兩兄弟一起修練,雙雙為仙。他隱居於赤鬆山,故稱為赤鬆黃大仙。據工作人員介紹,黃大仙廟的建築布局是按照1937年黃大仙殿前占卦,嚴格根據五行八卦原理設計而成的:飛鶯台(銅亭)屬金、經堂屬木、玉液池屬水、盂香亭屬火、照壁屬土。所以作為遊客一般都是從黃大仙大殿開始祭拜起,求簽卜卦也是在大殿前進行,其餘供奉諸神的殿堂都比較小,香火比黃大仙殿弱很多。
祭拜黃大仙必備之物在廟宇中到處都有提示,黃大仙日常參拜主要是“五供”:香、花、燈、水、果。香港人相信隻要獻上香或供奉花,便能得到黃大仙的注意,祈求所願必能實現。另外,工作人員介紹說,清水也是上佳的供品,因為道法自然,他們提倡節約能源、把寶貴而有限的資源用於其他地方;至於香的數目,“1”“3”這樣的單數是最合適的。
在每年農曆年底及正月初一至十五日,有大量善信前往黃大仙祠,為過去一年酬謝神恩及為未來一年求神庇佑。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三日是黃大仙師寶誕,所有黃大仙的弟子會於正午時份聚集於祠內的主殿參與祭祀活動。每年農曆八月廿三日是黃大仙寶誕,年年黃大仙誕都會很隆重,很多社會名流都去參加。每年,黃大仙預言亦非常準確,有口皆碑。所以,若問前程,趨吉避兇,到大仙廟上頭炷香,會是不錯的選擇。每逢年三十晚,很多名善信帶著香燭祭品,你擠我擁,到黃大仙廟霸頭位,爭上頭炷香,取其好意頭,來年可以事事順境,得心應手,衰運也轉為好運,求簽問卜是香港地道農曆文化。
黃大仙廟求簽是免費的,隻需到大殿左側的小屋子直接借取。95%以上的求簽者均跪地,少數觀光客也有站在殿前求簽的,不過據說站著求簽的人,很難擲得有效的筊,當然也求不出一根簽來。當然這是一種說法,無從考證。
那麽黃大仙求簽是否真的靈驗呢?據工作人員和在場的香港土著居民,得到的答複是:準。這些朋友的曾經問的問題,可以說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麵麵:婚嫁、問事、出行、健康、錢財、生育……而結果和簽文上的如出一轍。
看起來這黃大仙祠還真是一處神奇的地方,不過,那誌行道長又是如何要搬到黃大仙祠的旁邊做修煉呢?
(未完待續)
師姐說,其實當時她也有這個疑問,還是後來聽師太說,她才知道這誌行道長也就是借這祠的靈氣,還有這種以丹丸輔之以辟穀之術,才能達到道家的一種更高的境界。
這黃大仙祠,建於1945年,是香港九龍有名的勝跡之一,最著名的廟宇之一。享負盛名,無人不曉,香火鼎盛,每年農曆大年初一,市民都要爭頭柱香。相傳祠內所供奉的黃大仙是“有求必應”的,十分靈驗。該祠也是香港唯一一所可以舉行道教婚禮的道教廟宇。
黃大仙祠原名嗇色園,始建於1921年,經過幾十年的悉心經營,整個殿堂金碧輝煌,建築雄偉。整個廟宇占地18,000多平方米,黃大仙祠又名嗇色園,建於1945,是香港九龍有名的勝跡之一,是香港最著名的廟宇之一,在本港及海外享負盛名。據傳說,黃大仙又名赤鬆仙子,以行醫濟世為懷而廣為人知。相傳祠內所供奉的黃大仙是“有求必應”的。在每年農曆年底及正月初一至十五日,有大量善信前往該祠,所有黃大仙的弟子會於正午時份聚集於祠內的主殿參與祭祀活動。
在20世紀初,道士梁仁庵等人從廣東西樵山普慶祖壇奉接赤鬆仙子寶像來港。最初,他在灣仔開壇闡教,奉拜赤鬆仙子。1921年,他們經過仙人指點,選擇了九龍獅山下的龍翔道建祠。後來,信眾漸多,香火日漸鼎盛,成為港九著名廟宇之一。據說黃大仙“有求必應”,簽文尤其靈驗。每年,不少善信爭相在農曆新年大年初一上“頭柱香”,成為一年一度的城中農曆賀歲佳話。
黃大仙祠據明朝萬曆年間的《金華府記》載:黃大仙原名黃初平,是浙江金華蘭溪人,東晉年間(公元328年)出生於一個貧困的家庭。他8歲牧羊於浙江金華赤鬆山上;15歲上山牧羊時遇道士善卜。善卜見初平有異相,就帶他到金華赤鬆山修煉了40年,最後得道成仙。因此,黃大仙以“赤鬆子”為別號。後來,其兄黃初起去尋找他。兄弟相見,初起問:“羊在哪?”初平大聲地叱之:“羊起!”滿山坡的白石立刻變成了羊。廣州黃大仙祠大門對聯“叱羊傳晉代,騎鶴到南天”,記載了黃大仙成仙的傳奇故事。而複建的這座廟祠中,黃大仙殿門前所掛的也同樣是這麽一副對聯。
道教是多神教,在眾多的神當中,黃大仙是相當出名的。當年黃大仙雲遊四海,治病救人,濟世扶危,留下了許許多多的仙道,其功德家喻戶曉,受到廣大民眾的擁戴,紛紛立祠來尊奉他。
廣州黃大仙祠始建於清朝已亥年,即公元1899年,並於1904年得各界熱心人士捐款重修。當年這裏地雖偏僻,但曾是廣州的宗教聖地之一,其香火鼎盛,對廣州市區及珠江三角洲一帶有極大的影響。該祠雖於1910年遭受破壞,但舊祠所留下來的遺跡,如石刻對聯、浮雕石柱、扁額、門飾、石獅等,都飾以精致的雕刻,由此可以想見當年祠殿的宏偉規模和精致的建築藝術。
1915年,原黃大仙祠的主持人梁仁庵道長攜帶黃大仙的畫像、靈簽和藥簽等南遷到香港,並於1921年建成香港黃大仙祠。同樣地,黃大仙也深受海內外人士的信仰和祀奉。改革開放以來,海內外廣大熱心人士紛紛要求在原地恢複建造芳村黃大仙祠。後經有關部門批準,由香港加拿大置地有限公司和芳村新荔枝灣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組成廣州嘉遊旅遊景區開發有限公司,負責黃大仙祠的複建項目。在1921年前,黃大仙廟原設於廣州的。廣州的黃大仙廟已有百年曆史,隻因當時廣州的政局非常複雜。當時廣州由陳炯明所控製,他突然以“革命者”自居,說要破除迷信,便拆去廟宇築馬路,或拆廟賣地建屋,最主要的是乘機霸占房產。當時很多廟宇遭殃。黃大仙廟在軍閥借破除迷信之名,而刮地為實的時代裏,自然也受到影響,但幸得香港紳商李亦梅、譚傑生、梁仁庵、郭述亭、張殿臣、陳桂石和唐麗泉等,把黃大仙寶像接來香港,安奉在嗇色園內,才使黃大仙寶像才得以保存。
1915年,道侶梁仁庵、梁鈞轉父子,從廣東西樵山普廣祖壇奉接赤鬆仙子寶像來港。原先在灣仔供奉,1921年,大仙乩示,到竹園吉地,建“嗇色園”至今。
嗇色園本來是上述幾位紳商的私人修道別墅,1921年初接黃大仙來港時,並不是任人參神,但因後來善信要求入廟參神者日眾,各紳商平日樂善好施,於是就定下開放時間,並將香火收入,撥充善舉,贈醫施藥,年年無間。到1956年9月25日正午12時,由該廟正總理黃允畋,將廟宇的收入,正式交由東華三院接管。黃大仙祠經曆過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飛機多次用地毯式的轟炸,但大仙祠一草一木均安然無恙。
1915年,廣東西樵普慶壇梁仁庵道長及梁鈞轉道長把黃大仙師畫像帶來香港,先後在乍畏街及大笪地開壇闡教,後來再於灣仔大道東設壇安奉黃大仙師及開設藥店,兩年後該處被火燒毀,又把壇遷移往灣仔海傍東。其後於1921年黃大仙師降乩啟示,命當時的道侶往九龍城一帶相地建殿,道侶到竹園村附近一山,見靈秀獨鍾,便再扶乩請示仙師,得乩示“此乃鳳翼吉地”,適合開壇闡教,遂決定於現址建祠,並於同年7月落成啟用。1922年8月,嗇色園正式成立,負責管理祠廟。黃大仙祠建成之初,原為私人道場,隻供道侶及家屬入內參拜。後來參拜善信漸多,及至1934年,園方礙於當時的廟宇條例及租地批約所限,不能再讓民眾入內,後經當時華人廟宇委員會委員周峻年向華民政務司請準,才特許於每年正月初一開放讓善信入內參拜。至1956年8月21日,黃大仙祠才正式獲政府批準全麵開放予善信參拜。
黃大仙祠的建築雄偉,金碧輝煌,極盡中國古典廟宇的特色。廟宇占地18,000多平方米,除主殿大雄寶殿外、還有三聖堂、從心苑等。其中以牌坊建築最具特色,充分表現中國傳統文化。黃大仙祠內的九龍壁仿照北京九龍壁而建,壁上刻有中國佛教協會主席的題詩,增添黃大祠的中國傳統特色大雄寶殿輝煌宏偉,雕刻精細。在香煙彌漫下,善信頂膜禮拜,祈求福至。殿內有碑文一則,簡介黃初平成仙的經過。
除了大雄寶殿外,祠內其它建築也充滿傳統特色,如三聖堂奉祀呂祖(呂洞賓)、觀音和關帝,並掛有萬世師表孔子的畫像。祠內又珍藏不少道教、佛教和儒家的典籍,可謂集儒、釋、道三家於一身。黃大仙祠贈醫施藥,也參與不少社會活動。更獲批準在祠內舉行婚禮,為新人辦理注冊事宜。
據風水學說,該處似獅子馱鈴形,屬九龍的第七枝龍脈,自獅子山落下,變成蜂腰鶴滕落脈在黃大仙區,名為“絲線吊金鍾”,或“獅子馱鈴”,蓋兩者形象相似也。
山形地勢,坐落莊嚴,左右山巒防護周密,前麵三台案峰,峰峰迴顧,風景優美,化氣開麵,鍾靈毓秀四方山峰朝拱,綠水匯聚於前,所謂“日進金錢夜進寶”,相唿相應,窗藏聚氣,**天然,坐落天心,鵲鳴報喜,上勝天,下應地,大仙坐落其間,一若君皇坐殿,其能久享港九各地萬家和香火鼎盛不衰,良有以也。如細心察看,不難覺得山地之不凡。亦未見有傷害附近的風水。
所有黃大仙的弟子、嘉賓都會於正午時份聚集於祠內的主殿參與祭祀活動,場麵熱鬧。順帶一提,黃大仙祠是香港現時唯一一所可以舉行道教婚禮的道教廟宇,湊巧的話,說不定可以一睹道教婚禮的過程。
祠廟入口處,通常會有很多售賣香燭生果的攤子,香燭大約十元一紮,生果售十多元數個,價錢相宜。上香時,應雙手合拜,然後以左手上香,這是代表對神祇的尊重,而香的數目則以一支或三支為吉。據說黃大仙的簽文十分靈驗,所以許多善信都遠道而來一求指點迷津。遊人可於正殿旁取得簽筒,內有一百根竹枝,分別編上1-100之數,每問一事,以搖簽筒直至其中一竹簽跌出為止,看其數字作取簽紙,簽紙上之經文即為大仙迴應。而廟祠旁的兩層建築物則是解簽之地,內有很多專業解簽相士為設解簽服務,價錢約每支簽大約$20至$30。
據祠內的《赤鬆子自述》記載,黃大仙俗名黃初平,晉朝丹溪人(今浙江義烏市赤岸鎮),年幼家貧,八歲時替人牧羊,十五歲時在故鄉金華赤鬆山遇仙人,進入福地修煉,得成正果。四十年後,他的兄弟到山中尋找他時,見他能指石變羊。從此,兩兄弟一起修練,雙雙為仙。他隱居於赤鬆山,故稱為赤鬆黃大仙。據工作人員介紹,黃大仙廟的建築布局是按照1937年黃大仙殿前占卦,嚴格根據五行八卦原理設計而成的:飛鶯台(銅亭)屬金、經堂屬木、玉液池屬水、盂香亭屬火、照壁屬土。所以作為遊客一般都是從黃大仙大殿開始祭拜起,求簽卜卦也是在大殿前進行,其餘供奉諸神的殿堂都比較小,香火比黃大仙殿弱很多。
祭拜黃大仙必備之物在廟宇中到處都有提示,黃大仙日常參拜主要是“五供”:香、花、燈、水、果。香港人相信隻要獻上香或供奉花,便能得到黃大仙的注意,祈求所願必能實現。另外,工作人員介紹說,清水也是上佳的供品,因為道法自然,他們提倡節約能源、把寶貴而有限的資源用於其他地方;至於香的數目,“1”“3”這樣的單數是最合適的。
在每年農曆年底及正月初一至十五日,有大量善信前往黃大仙祠,為過去一年酬謝神恩及為未來一年求神庇佑。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三日是黃大仙師寶誕,所有黃大仙的弟子會於正午時份聚集於祠內的主殿參與祭祀活動。每年農曆八月廿三日是黃大仙寶誕,年年黃大仙誕都會很隆重,很多社會名流都去參加。每年,黃大仙預言亦非常準確,有口皆碑。所以,若問前程,趨吉避兇,到大仙廟上頭炷香,會是不錯的選擇。每逢年三十晚,很多名善信帶著香燭祭品,你擠我擁,到黃大仙廟霸頭位,爭上頭炷香,取其好意頭,來年可以事事順境,得心應手,衰運也轉為好運,求簽問卜是香港地道農曆文化。
黃大仙廟求簽是免費的,隻需到大殿左側的小屋子直接借取。95%以上的求簽者均跪地,少數觀光客也有站在殿前求簽的,不過據說站著求簽的人,很難擲得有效的筊,當然也求不出一根簽來。當然這是一種說法,無從考證。
那麽黃大仙求簽是否真的靈驗呢?據工作人員和在場的香港土著居民,得到的答複是:準。這些朋友的曾經問的問題,可以說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麵麵:婚嫁、問事、出行、健康、錢財、生育……而結果和簽文上的如出一轍。
看起來這黃大仙祠還真是一處神奇的地方,不過,那誌行道長又是如何要搬到黃大仙祠的旁邊做修煉呢?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