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緊承上篇“權術”而來的,是一對姊妹篇。“權”是“權衡”;“謀”是“計謀”。本篇集中討論了計謀在遊說中的實際意義及具體運用。簡單地說,謀術就是動用一切手段,調動任何可加以利用的資源,以達到預期的目的。鬼穀子認為,謀術有兩個重要原則,一是要立足實際,即所謂“謀生於事”,因此在設置計謀之前,必須詳細掌握事情的真相和規則,並處理好“奇”與“正”的關係;二是要行事隱蔽,即所謂“聖人之道,在隱與匿”,智者用計無不追求隱而不露,隻有愚人才會將所謀之事大肆張揚。
1.反彈琵琶出奇製勝
原典
為人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審得其情,乃立三儀。三儀者曰上、曰中、曰下。參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擁,始於古之所從。故鄭人之取玉也,必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譯文
凡為人謀事有一定規律,首先必須查明事情的原委,以探得實情。審慎考核實情,然後確立“三儀”,即上、中、下三種策略。此三者互相參驗,通過分析論證,就能定出奇謀。這樣產生的奇謀所向無阻,自古以來便是如此。據說,鄭國人入山采玉,必乘載帶有司南針的車,為的是不迷失方向。為人謀事,一定要考量其才幹、能力,揣測其實情,這是為人謀事不可或缺的指南。
典例闡幽
楚漢爭霸之際,韓信背水一戰大破趙軍。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時應該背靠山,陣前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麽策略呢?”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隻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早都逃散了,怎麽能指望他們拚命呢?”
韓信精通兵法,但不囿於兵法,而是充分領會兵法之精華,將其融會貫通,最終達到出奇製勝的效果。
在商場上,同樣要追求出奇製勝,以較小的代價贏得豐厚的利潤。
日本西鐵城表在進入澳大利亞市場的過程中,就使出了聞所未聞的招數,收到奇效。西鐵城表質量優良,屬於世界名牌,但在剛進入澳大利亞市場時卻遭到了冷眼,因為澳大利亞人對西鐵城表幾乎一無所知。西鐵城鍾表商為了讓澳大利亞人了解西鐵城表,提高西鐵城表的知名度,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他們首先在大眾傳媒上廣泛宣傳:某日將有世界上最精美的手表從天而降,誰拾到就歸誰。好事者懷著僥幸的心理在這天來到指定的廣場。預定的時間一到,果然有一架飛機出現在上空,不一會兒,一隻隻晶光閃亮的手表從天而降。廣場上的人興奮地拾起落在地上的西鐵城表,發現這些表居然完好無損。從此,西鐵城表在澳大利亞聲名大振,一個廣闊的市場就這樣被打開了。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按照慣常的思路去想問題、辦事情,由於絕大多數人都是這樣做的,所以我們並不感到有變化的必要,也並不覺得這樣做有什麽不好。可是當遇到困難時,我們用常規的做法解決不了,而另一些人卻用反常規的辦法,巧妙而有效地解決了困難,這時候我們就會感到迷惑。這是為什麽?
有一個年輕人夢想致富,他發現近來用作禮品的紅豆很受歡迎,就開始了賣紅豆的生意。紅豆又稱相思豆,和玫瑰一樣,都是愛情的象征。年輕人去了一趟紅豆產地,進了大量紅豆,迴來以後才發現這些紅豆大都有瑕疵。有的帶著明顯的疤痕,有的表皮皺巴巴的,有的顏色不正。怎麽辦?難不成就這樣放以此為基準作行軍時的向導。棄了?經過一夜的思索,年輕人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把這些紅豆分了類,把顏色偏紫紅的陳舊紅豆製作成“紅得發紫,愛到心痛”,把皺巴巴的紅豆製作成“等你等到紅顏老”,把一半黑一半白的紅豆製作成“天亮了,我還是不是你的女人”。結果這些價格更高的紅豆一下子引起了銷售熱潮,讓他大賺了一筆。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已經習慣了按部就班地生活,按部就班地思考,所以就造成難產生有創意的想法。其實,商場上出奇製勝的例子,往往隻需要一個好點子、一句廣告詞就足夠了,根本不需要大費周折。
曾經有一段時間,法國男子追求美式瀟灑,不時興戴帽子。市場上男帽滯銷,帽商一籌莫展。最後,帽商請出著名的服裝設計大師做電視廣告。他隻說了一句話:“女人戴男帽,俏上加俏。”有的女郎一試戴,果然別有一番風韻。立時一股戴男帽風席卷法國。法國帽店因此門庭若市,不論是牛仔帽、鴨舌帽還是老式氈帽,多年的積存全部一掃而空。各時裝店不得不臨時增設帽子專櫃,以接待潮湧而來的顧客,巴黎百華公司則幹脆把男帽部並入女帽部。帽商們大發其財,抹掉一身冷汗後,喜不自禁。
在數學的推理求證中,有兩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一種是“正麵推理”,而另一種叫做“逆向推理”,後者往往能夠起到更好的效果。在上麵的兩個例子中,商人把有瑕疵的紅豆賣出高價,還把男人的帽子賣給了女人,把不利的生意轉變成紅火的生意,這正體現了不按常理出牌的逆向思維的價值。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為什麽一定要堅持慣常思維,而不願通過逆向思維去出奇製勝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2.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原典
故同情而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行也;此所以察同異之分,其類一也。故牆壞於其隙,木毀於其節,斯蓋其分也。
譯文
凡誌趣相投的人聯合謀事,事成後若雙方都能得利,感情定會親密;若僅一方得利,感情定會疏遠;凡有共同憎惡的人聯合謀事,若是同受其害,感情定會親密;若僅一方受害,感情定會疏遠。所以,如果能互相帶來利益,就要密切關係,如果相互牽連地造成損害,就要疏遠關係。這都是有定數的事情,也是所以要考察異同的原因,凡是這類事情都是一樣的道理。所以,牆壁通常因為有裂縫才倒塌,樹木通常因為有節疤而折毀,這都是理所當然的。
典例闡幽
一則寓言中說,青蛙愛上了老鼠,它想時時刻刻都和老鼠在一起。於是,它把老鼠的腳和自己的腳綁在了一起。剛開始,它們在地麵上行走正常,還能吃到穀子。可後來,當它們來到池塘邊時,青蛙一下就跳進了水裏,把老鼠也拖下了水。青蛙在水裏玩得高興,而可憐的老鼠不會遊泳,淹死了。最後,老鼠的屍體浮上水麵,它的腳仍然和青蛙綁在一起。一隻老鷹發現了老鼠,便衝向水麵,抓起老鼠。而青蛙也被跟著提出水麵,成了老鷹的美食。不恰當的合作,就像這則寓言中的青蛙和老鼠,隻會給雙方帶來損失。
孔子說:“道不同,不相為謀。”意即誌向不同,不能一起謀劃共事。每個人的道德修養既與個人後來所學有關,又必然與所處的外界環境相關連。重視對朋友的選擇,是我們一貫注重的問題。一個人初出茅廬,如果能夠得到朋友的正確指點和幫助,會在創業的途中大為受益。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現實意義。
人們大都願意與品德高尚的人結交,而品德低劣的人,卻常常被人所鄙視,很少有人願與之交往。管寧不願與華歆為伍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管寧和華歆在年輕的時候,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倆整天形影不離,同桌吃飯、同榻讀書、同床睡覺,相處得非常好。
有一次,他倆一塊兒在菜地裏鋤草。隻見管寧舉起鋤頭,一鋤下去,碰到了一個硬東西。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個黃澄澄的東西閃閃發光。管寧定睛一看,是塊金子,他就自言自語地說了句:“我當是什麽東西呢,原來是錠金子。”接著,他不再理會了,繼續鋤草。
“什麽?金子!”不遠處的華歆聽到這話,趕緊丟下鋤頭奔了過來,抓起金塊捧在手裏仔細端詳。
管寧見狀,邊幹活邊責備華歆說:“一個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貪圖不勞而獲的財物的,錢財應該是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去獲得。”
《鬼穀子》中說:在為人謀事時,一定要考察彼此在各方麵的異同。否則就會有害於雙方。
華歆聽了,口裏說:“這個道理我也懂。”手裏卻還捧著金子舍不得放下。後來,他實在被管寧的目光盯得受不了了,才不情願地丟下金子迴去幹活。但他心裏還在惦記金子,所以幹活也沒有先前努力。管寧見他這個樣子,暗暗地搖了搖頭,沒再說什麽。
又有一次,他們兩人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麵傳來一片鼓樂之聲,中間夾雜著鳴鑼開道的吆喝聲和人們看熱鬧吵吵嚷嚷的聲音。於是管寧和華歆就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發生了什麽事。
原來是一位達官顯貴乘車從這裏經過。一大隊人馬,威風凜凜。而他的車子更是豪華:車身雕刻著精巧美麗的圖案,車上蒙著的車簾是用五彩綢緞製成,四周裝飾著金線,車頂還鑲了一大塊翡翠,顯得富貴逼人。
管寧看了看,又迴到原處捧起書專心致誌地讀起來,對外麵的喧鬧好像沒有聽到一般,華歆卻不是這樣,他完全被這種浩大的聲勢和豪華的排場吸引住了。他嫌在屋裏看不清,聽不明,幹脆放下書跑到街上,尾隨著車隊細看。
管寧目睹了華歆的所作所為,再也抑製不住心中的惋惜和失望。等到華歆迴來以後,管寧就拿出刀當著華歆的麵把席子從中間割成兩半,痛心而決絕地宣布:“我們兩人的誌向和性情太不一樣了。從今以後,我們就像這被割開的草席一樣,不是朋友了。”
這就是“割席斷交”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朋友,應該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礎和奮鬥目標上,一起追求、共同進步。如果沒有內在精神的默契,隻有表麵上的親熱,這樣的朋友是無法真正溝通和理解的,充其量算個熟人,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義了。
古人這麽看重誌,是因為那時的社會結構比較簡單,社會分工無非士農工商幾種,非此即彼。現代社會是建立在勞動分工精細化的基礎上的,多樣化的分工給了每個人更多的人生選擇,而這也使得我們交朋友的時候,對“誌”的認同更為重要。有相同的誌趣,友誼的維係就不會是件苦差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有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十幾個素不相識的人關在一間屋子裏,與世隔絕。幾天後他發現,有共同愛好和追求的人大都成為好朋友,而沒有共同愛好和追求的人則形同陌路。
司馬遷說:“世上學老子的人不屑於儒學,學儒學的人也不屑於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這是思想觀念、學術主張不同,不相為謀的典型。
伯夷和叔齊相傳為殷代孤竹君的兩個兒子。武王滅殷,天下宗周,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終於餓死。
司馬遷由此而感歎說:“道不同,不相為謀,真是各人追隨各人的誌向啊!”這是由於政治態度不同,不相為謀的典型。
“道不同,不相為謀”是擇友的一個重要原則。朋友是要誌同道合的,誌不同、道不合就會南轅北轍,越走越遠。3.循序漸進勿急求成
原典
故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製,因以製事。故萬事一道,而百度一數也。
譯文
事物在變化中產生問題,問題中產生謀略,謀略中產生計策,計策中產生方法,有了方法說服力就產生了,有了良好的說服力,就可以進,在進的過程中謀取退路,做到了“進可攻,退可守”的程度就可以製服對方了;用這種套路可以治理一切事務。所以萬事的變化都是一個規律,而各種心機謀略也隻有一種法則。
典例闡幽
一個擠牛奶的姑娘,頭上頂著一桶牛奶,從田野走迴農莊。她幻想著:“這桶牛奶賣了,至少可以買迴三百個雞蛋。就算有些意外損失,那也能孵出二百五十隻小雞。等到雞價最貴的時候,就可以把小雞拿到市場上賣。這樣到了年底,我就可以得到很多賞錢,足可以買一條漂亮的裙子。到了聖誕節的晚宴,我穿上那條漂亮的裙子,於是年輕的小夥子都會向我求婚,但我卻搖搖頭拒絕他們。”想到這裏,她非常得意,竟然真的搖起頭來。結果,牛奶被她搖到了地上,她的美夢也被打碎了。
在第一步還沒有邁出去的時候,不要幻想最後的結果。否則美夢破滅,甚至連邁出第一步的機會都會永遠喪失。
戰國時期,燕國封樂毅為帥,同時糾集韓、趙、秦、魏等國軍隊進攻齊國,攻克齊國七十餘城,消滅了齊國的主力部隊,占領了齊國都城,齊國隻剩下莒城和即墨兩個小城。樂毅深知“窮寇勿追”的道理,隻是將即墨團團圍住,使其不戰自亂。這時,燕王中了齊將田單的反間計,用騎劫代替樂毅為帥。騎劫改變樂毅寬大的做法,他割去齊軍俘虜的鼻子,把他們放在隊伍前麵,還挖去城外齊人的祖墳,以打擊齊軍的士氣。孰料,這種殘暴的做法反而激起了齊人的憤怒,使他們同仇敵愾,寧死不屈。田單見時機成熟,於是設下“火牛陣”,大敗諸侯聯軍,殺死騎劫,並且乘勝收複了所有失地。
騎劫的失敗,就在於他不明白窮寇勿追、循序漸進的道理,一味以殘暴的手段激怒齊軍,並想當然地以為這是打擊敵人士氣,結果一敗塗地,前功盡棄!
為將帥者,急於求成是其大忌。三國時代,遼東太守公孫康依仗地勢偏遠,不肯歸順曹操。後來,袁尚和袁熙與曹操作對,帶幾千人馬投奔了公孫康。曹操擊敗烏丸後,有人勸說曹操討伐公孫康,擒拿袁尚、袁熙。曹操說:“我正要公孫康把袁尚、袁熙的首級送過來,不用麻煩出兵。”不久,公孫康斬殺了袁尚、袁熙,把首級送過來了。眾將問這是為什麽,曹操說:“公孫康一向防備袁尚等人,我威逼他,他們就合力迴擊;我不管他,他們就一定會自相殘殺,這是理所當然的。”有時候,像曹操這樣讓自己冷靜下來,靜觀局勢的慢慢發展,反而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現代商業社會中,一個企業的發展壯大,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企業領導人也應循序漸進,不斷積累經驗,持之以恆,就一定能贏來企業的騰飛。
古語雲:“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凡事都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不可急功近利,武斷行事,否則就很容易忙中出錯,導致功虧一簣。鬼穀子也說,萬事的變化都是一個規律,而各種心機謀略也隻有一種法則。隻要遵循這一法則,就可以進。這個“進”,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循序漸進”。
富商蒙德學生時代就讀海德堡大學,在學習研究中,他發現了一種從廢堿中提煉硫黃的方法。後來他移居英國,想找一家公司合作開發。但當時很多公司都認為這一方法沒有什麽實用價值。蒙德費盡周折,才找到一家願意投資的公司。有了資金以後,蒙德開辦了自己的化工企業,隨後他買下了一項專利技術。但這項技術當時還很不成熟,沒有人願意去投資。蒙德就自己建立廠房,反複研究,解決了技術上的難題,終於投入生產。起初,生產情況並不理想,企業連續幾年虧損。但蒙德一直不氣餒,終於在六年後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僅彌補了虧損,還大賺了一筆。蒙德的企業後來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堿生產企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蒙德的成功,得益於他循序漸進的嚴謹作風,雖然他的成功之路走得比較艱辛,但隻有這樣的企業才能經得住大風大浪。
一種新商品,如果它在市場上知名度並不高,消費者也很少,這時將它大批量投入市場,效果肯定不會好。這時就應該采取促銷的手段,循序漸進地達到目的。
國際市場上曾有一種叫“萬事發”的日本香煙,銷售量在世界名列前茅。令人稱奇的是,這種香煙是通過虧本經營逐漸打開銷路的。為試銷“萬事發”香煙,這家卷煙廠首先在世界各國的大城市物色代理商,通過代理商向當地一些著名政客、作家、律師、藝人等按月寄贈香煙,並聲明如果不夠的話來函即寄。每隔一段時間,代理商還給他們寄去一份表格,征求對“萬事發”香煙的意見。當然,廠家的“慷慨”是為了吊“癮君子”的胃口。等到這些人抽“萬事發”香煙上了癮,代理商便不再寄贈。這些“癮君子”隻好自己掏腰包買“萬事發”香煙。這樣,“萬事發”香煙很快在上流社會樹立起形象,在各國的銷路都很好,獲得了巨額利潤。
輕易得來的東西,總是很容易失去。在功利主義泛濫的現代社會,很多人都在夢想著一夜暴富,但這不過是泡沫而已。隻有堅持循序漸進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4.抓住特點因人製宜
原典
夫仁人輕貨,不可誘以利,可使出費;勇士輕難,不可懼以患,可使據危;智者達於數,明於理,不可欺以誠,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懼也,貪者易誘也,是因事而裁之。
譯文
一般而言,仁德的人不看重財物,不可用財物相誘惑,隻可讓其提供財物;勇敢的人不懼怕危難,不可用禍患相恐嚇,隻可使他據守險地;智慧的人知權變、明事理,不可假裝誠信相欺騙,隻可曉以大義,使其建功立業。這是三種人才啊,必須好好使用!由此觀之,愚昧的人容易受蒙蔽,不肖的人容易被嚇住,貪婪的人容易被引誘。對於這些人,要抓住其特點來控製他們。
典例闡幽
東漢有個大官叫楊震。有一次,他路過昌邑縣。昌邑縣的縣官王密,是楊震向朝廷推薦的。這次楊震來了,王密自然很熱情地招待他。兩人一起吃晚飯,談得很投機。晚飯過後,楊震就迴到旅館休息。半夜的時候,王密悄悄來到楊震的住處,帶了一份厚禮給他。王密說:“我能當上縣官,全靠大人您的提拔,這份薄禮請您收下。”楊震堅決不肯收禮物,他說:“我推薦你,是因為你有才華,而不是要你報答。”王密又說:“您收下吧,現在是半夜,這件事不會有人知道!”楊震生氣地答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麽說沒有人知道?”王密聽了很慚愧,連忙把禮物收迴去,低著頭走了。
王密給楊震送禮,或許真的是出於一片感激之情,但是他不懂得“仁人輕貨,不可誘以利”的道理,碰了一鼻子灰不說,還為兩人原本融洽的關係蒙上了陰影,影響了自己今後的發展。
“因人製宜”四字,在政治和軍事較量中有重要意義。在《三國演義》一書中,就有大量這樣的例子。三國時代的所有梟雄中,袁紹的出身是最尊貴的,“四世三公”的家世與聲望,在當時確實是一塊響亮的招牌,相對能夠獲得更多人的擁戴。然而孔融和曹操都說袁紹是“塚中枯骨”。曆史上的“官渡之戰”,曹操就是利用了袁紹的“誌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等弱點,引袁紹輕舉冒進,曹軍則後撤築壘設防,集中兵力堅守要隘。結果在兩軍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對峙數月,曹操尋找到抄其後路、焚其糧草的機會,終於打敗了袁軍,創造了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而一度以織草鞋為生的劉備雖暫棲他人門下,卻依然是曹操眼裏的“英雄”。曹操的知人,是他取得巨大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但是,曹操本人也有弱點,那就是生性多疑。曹操的這一弱點也曾被他的敵人利用,結果打了敗仗。三國時代,蜀將黃忠在定軍山一戰殺死魏將夏侯淵,奪取了戰略要地。曹操聞訊大怒,就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進攻黃忠,卻被前去接應的趙雲打敗。曹操豈能善罷甘休,他指揮大軍追殺趙雲。趙雲殺出重圍,迴到了蜀營。副將張翼見趙雲已退迴本寨,後麵追兵來勢洶洶,便要關閉寨門拒守。趙雲卻下令大開營門,偃旗息鼓,又命令弓弩手埋伏在寨內,自己則單槍匹馬在營門等候敵軍。不久魏軍大兵壓境,戰雲密布。曹操見趙雲寨門大開,懷疑裏麵隱藏著伏兵,不敢輕易進攻,便下令撤兵。趙雲見曹軍退兵,立刻擂起戰鼓,霎時殺聲震天,飛箭如雨,魏軍十分恐慌,自相踐踏,死傷無數。趙雲趁勢奪了魏軍的糧草,斬殺了曹操的大批人馬,得勝迴營。
趙雲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所以偃旗息鼓,誘敵深入,大獲全勝。可見要想取勝,首先要掌握敵方主帥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狀態,才能在戰鬥中占據主動。
在現代商業領域,因人製宜同樣顯得很重要。比如,在談判的時候,了解你的談判對手的性格特征,就能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效果。
5.因勢利導掌握主動
原典
故為強者積於弱也;為直者積於曲也;有餘者積於不足也;此其道術行也。故外親而內疏者說內,內親而外疏者說外。故因其疑以變之,因其見以然之,因其說以要之,因其勢以成之,因其惡以權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動之,微而證之,符而應之,擁而塞之,亂而惑之,是謂計謀。
譯文
強者是由不斷發展的弱者形成的;直線是由許多微小的曲線形成的;富裕是由長期的節儉形成的。這就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啊!若對方表麵上與我親近而內心疏遠,則我要從打動其內心入手;若對方內心與我親善而表麵上疏遠,則我要從改善外部關係入手。應根據對方的疑惑改變自己的說辭;根據對方的見解表示同意與否;根據對方的言辭確定說辭的要點;根據對方的情勢協助其取得成功;根據對方的憎惡權衡利弊得失;根據對方的顧慮加以消除。與對方磨合後,告知以危機,引起他的恐懼;抬高對方,使之奮發向上,策劃行動;針對對方的懷疑,不動聲色地加以驗證,打消其疑慮;凡對方的正確意見,我應積極響應;凡對方的錯誤要求,我應加以阻止;攪亂對方的思想,使其困惑。這些就是計謀之道。
典例闡幽
我們平時常說“形勢”,“形”與“勢”連用,可見二者密不可分。“形”是靜態,是力量尚未散發出來之前的狀態;“勢”是動態,是迅速運動造成的威力。積水本來呈現靜止不動的狀態,看似一種極其柔弱的“形”,可是當堤防決口,或是水自高處飛激而下時,就形成威力無窮的“勢”;猛禽攻擊前的準備工作是“形”,一旦完成準備,奮力一擊,就是“勢”的運用。宋朝張齊賢守代州的戰例,正是善於借勢敗敵的典型。
公元986年,遼軍侵宋,與宋軍相持於代州城外。知州張齊賢向潘美求救,潘美發兵馳授,但在途中又接皇帝之命撤迴。張齊賢了解到遼隻知潘發兵而不知其收兵,於是令200名士兵一人一旗,於城西30裏外設置疑兵,又於遼軍退路埋伏銳卒2000人。隨後,遼軍見火光突起,以為宋援兵已到,立時撤退。張齊賢開城出擊,伏兵在路上截擊,遼軍大敗,代州之圍遂解。張齊賢利用潘美率軍來援所造之勢,誘使遼軍退兵,然後迅速展開伏擊與出擊,以少勝多,力挽危局,其勢險節短,可謂千鈞一發。
在對立的各方之間,主動權是會不斷轉移的。一方運用計謀以爭奪主動權,另一方看似處於被動,但若此時能夠將計就計,利用對方的計謀而定計,則主動權不但不會丟失,反而能夠更加牢固。明朝梅國楨將計就計開鐵禁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例。
自漢代以來,北塞的少數民族經常南侵,他們勇猛剽悍,中原軍隊往往不是他們的對手。但是,塞外不會冶鐵。因此,中原王朝就對向塞外供應的鋼鐵加以限製,以防他們用來打造兵器。明王朝時,邊關鐵禁也照樣未開。明神宗萬曆年間,兵部右侍郎梅國楨總督西北邊塞三鎮軍務。塞外邊族久苦明朝鐵禁,想出一條誘開邊關鐵禁的主意。
這天,邊族首領來拜見梅國楨,謊稱塞外已發現鐵礦,特來向梅將軍報喜。梅國楨一眼看穿了敵人的詭計,馬上傳令邊關:“塞外已產鐵,即日起斷絕一切鐵器供應。”邊族首領原本是要讓梅國楨做出鐵禁已經失效的判斷,不料連生活用鐵也不供應了,不禁叫苦不迭,隻好來求梅國楨。
鬼穀子強調施展謀略要得“勢”,即要善於根據對方的情況,隨時調整自己的策略,將主動權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裏。隻有這樣才能控製事態的發展,令自己獲得利益。
在現代商業領域,競爭對手就如同拳擊場上的拳擊手一樣,若雙方實力相當,則主動與被動間的轉化都在轉瞬之間,隻要沒有被徹底擊垮,就絕不放棄對主動權的爭奪。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前,富士公司為了從柯達公司手中奪取更大的市場份額,花了幾百萬美元,獲得了此屆奧運會膠卷的指定產品資格。富士壓根兒就沒有想到柯達會采取反擊行動,所以便高枕無憂地等待著奧運會的開幕。柯達發現,富士公司推出的所謂“指定產品”,僅在運動會舉辦的那兩周時間和指定的體育場館,在其他的時間和地點,富士並沒有什麽特殊的舉動。於是,柯達公司將宣傳的重點放在了奧運會舉辦前那狂熱的6個月中。柯達公司讚助了美國田徑隊和奧運會田徑預選賽,聘用有可能奪冠的幾個熱門運動員為其大力宣傳,並且使整個洛杉磯充滿了柯達的出版物、電視片和張貼廣告。待到夏季奧運會來臨時,很多人甚至沒有注意到富士公司,反以為是柯達讚助了這屆奧運會。在獲取奧運會指定產品資格一戰中,柯達輸給了富士,好在柯達能痛定思痛,抓住富士公司的薄弱點進行猛攻,最終意外地奪取了主動權,在奧運會的整體戰役中戰勝了對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凡事掌握主動,既是一種策略,也是一種精神。任何希望成功的企業和個人,都應該記住這一點。
6.結而無隙避免矛盾
原典
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結,結比而無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說人臣者,必與之言私。其身內,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
譯文
運用計謀,公開謀劃不如私下密謀;私下密謀不如結為同盟;結為同盟就應避免矛盾。運用計謀,常規策略不如奇謀,施以奇謀則無往不勝。所以說,向人主遊說時,必須先獻奇謀;向人臣遊說時,必須先談私交。若你是同盟內的人,卻將機要泄露給同盟外的人,就會被同盟者疏遠。若你是同盟外的人,卻觸及同盟內的機要,同樣會有危險。
典例闡幽
戰國時候,藺相如代表趙王出使秦國,完成了“完璧歸趙”的壯舉,又在澠池會上為國爭光,立下大功,被趙王任命為上卿,職位比大將廉頗還要高。廉頗很不服氣,私下對自己的門客說:“藺相如爬到我頭上來了。哼!我要給他點顏色看看。”一天,藺相如坐車出門,瞧見廉頗的車馬迎麵過來,就叫車夫退到小巷裏,讓廉頗的車馬先過去。藺相如手下的門客氣壞了,紛紛要求離開。藺相如挽留他們,說:“你們說,秦王和廉將軍誰更威風?”門客表示當然是秦王威風。藺相如接著說:“秦王那麽威風,可我都敢當麵指責他,我又怎麽會怕廉將軍呢。我是怕我們兩人不和,秦國就會來攻打我們。”廉頗聽到這話後,感到十分慚愧。他光著上身,背上綁著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藺相如連忙扶起廉頗,兩人從此成為生死之交。
這則“將相和”的故事傳頌千古。藺相如麵對不可一世的秦王,仗義執言,毫無懼色;而麵對盛氣淩人的廉頗,則為顧全大局,理智地選擇了忍讓。因為他清楚地知道,盟友間的不和,就會給敵人帶來可乘之機,給自己招來滅亡的命運。當然,老將廉頗先矜後晦,“負荊請罪”,其胸懷之坦蕩也同樣令人敬仰。如果天下的同盟者都有藺、廉二人這樣的胸懷,又何愁不能同舟共濟,共創一片天地?
有兩個朋友一起趕路,其中一個人拾到了一把斧頭。另一個人對他說:“我們拾到了一把斧子。”那人迴答說:“不是‘我們拾到了’,而是‘我拾到了’。”過了一會兒,斧頭的主人追上了他們,要迴了斧頭。拾到斧子的人對同伴說:“唉,我們完了。”另一個說:“你不要說‘我們完了’,而要說‘我完了’,因為你一開始就沒有把斧子當成共同的東西呀。”可見,為了利益而不顧朋友的人,在困難的時候也會被朋友拋棄。
如果是不同的集團結成聯盟,就更需要加強團結,否則就難以發揮聯盟的力量。春秋時期,諸侯割據。隨著秦國的日漸強大,聯合抗秦成為各國唯一的選擇。有一年,晉將荀偃為統帥,率領魯、齊、衛、鄭等國聯軍向秦進發,在械林與秦軍僵持了很長時間。荀偃見聯軍以眾擊寡卻難取勝,一時情急,沒有和各國將領商議,就下達了一道命令:“明天早晨雞一叫,全軍就要駕馬套車,拆掉爐灶,許進不許退,唯我馬首是瞻!”魏國將領欒廩聽到荀偃的命令,非常反感,氣憤地對手下軍士說:“荀偃的命令太過專權獨斷,根本不把魏國放在眼裏!好,他的馬頭向西,我偏要向東,看他能怎樣?”於是,他率領魏軍迴國去了。其他各國將領看到這種情況,誰也不跟荀偃進攻秦國了,全軍頓時混亂起來。荀偃此時雖後悔不已,但軍心已經渙散,隻得沮喪地下令撤兵迴國。
鬼穀子的“結而無隙”,是說朋友之間要團結一致,防止出現不必要的隔閡,否則就可能導致事業不順,給雙方都帶來危機。
諸國軍隊合在一起,浩浩蕩蕩,貌似強大,但人心不齊。人心齊,泰山移。但如果各懷私心,失敗就成為必然。荀偃破釜沉舟的勇氣值得肯定,但他忽視了聯盟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導致了最終的失敗。“結而無隙”四字,教給我們一個交友的基本原則,應該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的座右銘。
7.投其所好事半功倍
原典
無以人之所不欲,而強之於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於人。人之有好也,學而順之;人之有惡也,避而諱之,故陰道而陽取之也。故去之者縱之,縱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惡,故至情托焉。
譯文
不要把人家不喜歡的東西強加給人,不要把人家不願知道的事情強教給人。如果對方愛好某種東西,你要學著迎合他的興趣;如果對方厭惡什麽東西,你要盡量加以避諱。所以說,你是在暗中順從對方,得到的卻是公開的信任。因而,想要除掉的人,可獻謀使其放縱,待他犯了錯誤時,你就可以抓住機會製裁他。不論對任何事物都不立刻把毀譽形於色的人,都是屬於冷靜而不偏激的人,這種人可以完全信賴他。
典例闡幽
有一個農夫的田裏有一棵並不粗壯的樹,隻有麻雀和蟬在樹上休息。農夫覺得這樹沒有什麽大用處,便拿起斧頭,準備把樹砍斷。那些住在樹上的蟬和麻雀請求農夫不要砍樹,它們將在樹上為他歌唱,使他高興。農夫沒有答應,接著又砍了起來,直至樹上砍出了一個洞。這時,他發現樹洞裏有蜂窩和蜂蜜,他嚐了嚐蜜後,就連忙拋下斧頭,不再砍樹了,而且還小心地保護這棵樹。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故事裏的麻雀和蟬勸阻農夫砍樹算是白費口舌,因為他們根本不了解農夫的嗜好。它們的歌聲隻會招人厭煩,而蜂蜜讓農夫嚐到了甜頭,才使他放棄了砍樹的行動。
要想與人相處得融洽,或者想讓別人聽從你的意見,一定要學會圖人所好,否則就很難達到自己的目的。自古以來,隻有“虛圓之士”才能既建功立業,又明哲保身。走路從不轉彎的人,他的結局一定是頭撞南牆。儒家主張內仁外和,就是要人既在內心深處堅持道德原則,絕不讓步,外在又靈活機動,處世隨和,這樣人與人的關係才可能融洽。
元代時,有人告乃顏想要謀反,皇帝下詔令伯顏去偵察他的情況。伯顏知道自己此去兇多吉少,就做了精心的準備。伯顏發現如果要平安迴來,逃迴來時的交通是一個關鍵。於是,他就隨身帶上許多皮袍。到了乃顏控製的地區以後,每到一個驛站,伯顏就把這些皮袍送給管驛站的官員,一路上交了不少朋友。乃顏反心已決,對伯顏的來意也有所了解,他設下一個計謀,準備除掉伯顏。伯顏到了乃顏處,乃顏為他設宴,打算在宴會中把他抓起來。伯顏發現事態不妙,同他的隨從快步逃了出來,分三條道逃走。管理驛站的官員因為得了他的皮袍,便都把健壯的快馬借給他,於是他便逃脫了。
伯顏給驛站官員送皮袍,與他們交朋友,是為了最後能夠順利脫身,這是一種為保全自己而安排的計謀,並非無原則的濫交。圖人所好,要有明確的目的,如果毫無原則,想讓所有人都說自己好,那這個人的品德就值得懷疑。也就是說,在圖人所好和阿諛諂媚之間,需要把握一個度。
唐朝時候,不學無術、無才無德的李林甫之所以能當上宰相,靠的是鑽營取巧、溜須拍馬的本事。我們不得不承認李林甫確實很會耍“小聰明”:他先籠絡皇宮的宦官、妃子,探明主子唐玄宗的心意,然後再有的放矢地說話、辦事,所以贏得了主子的賞識和信任。但是,李林甫在曆史上卻留下了“口蜜腹劍”的罵名。可見,無原則的圖人所好,發展到溜須拍馬的程度,是令人厭惡的。
孔子有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處理人際關係的一項基本準則。鬼穀子也主張:“無以人之所不欲,而強之於人。”要想從他人那裏獲得利益,就必須圖人所好,知道怎樣在不喪失原則的基礎上,盡力去取悅他人,以求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現代社會,商品經濟發達,競爭異常激烈。在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環節中,銷售環節越來越受到重視。一個優秀的推銷員,就必須懂得對客戶投其所好。如若不然,又靠什麽去贏得客戶的心呢?
比如說,有一個油漆推銷員為了發展客戶,第一次來到一家用漆大戶那裏,想找老板談一談,希望他購買自己公司生產的油漆。可是,這個推銷員一連幾天登門求見,均被秘書擋駕。秘書推說老板太忙,沒有時間會客。推銷員沒有灰心,而是設法打聽老板的情況。後來,他偶然得知老板父子都是集郵迷,而這個星期六恰好是老板兒子的生日,老板正忙著為兒子收集郵票,作為生日禮物。推銷員得知這一信息之後,心裏有了主意。第二天,推銷員又來求見老板,秘書照樣不讓進。推銷員說:“我這次來並不是為了推銷油漆,而是來送郵票的。”於是秘書就放行了。推銷員進了老板辦公室,把他收集到的許多珍貴郵票放在老板麵前,老板欣喜不已,顧不得問明來人身份,便開始同推銷員大談郵票“經”,兩個小時很快過去了,當推銷員起身告辭時,那個老板才如夢初醒,問道:“對不起,您貴姓呀,來找我有什麽事情?”等他聽完推銷員的簡短介紹後,爽快地說:“好!謝謝您的來訪,明天請帶上您的合同來見我。”
當一個人最迫切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時,對他進行慷慨相助,他必定要尋求一種迴報,以平衡內心受惠後的感激之情。對這個提供幫助者而言,自然也不難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就是“投其所好”的妙用。
8.深藏不露一鳴驚人
原典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貴製人,而不貴見製於人。”製人者握權也,見製於人者製命也。故聖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難。以此觀之,亡不可以為存,而危不可以為安,然而無為而貴智矣;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用於眾人之所不能見。
譯文
對於了解透徹的人,可以重用;對那些還沒了解透徹的人,有智慧的人是不會重用他們的。所以說,從事政治活動最重要的是掌握人,絕對不要被人家控製。控製人的人是掌握大權的統治者;被人家控製的人,是唯命是從的被統治者。所以聖人運用謀略的原則是隱而不露,而愚人運用謀略的原則是大肆張揚。有智慧的人成事容易,沒有智慧的人成事困難。由此看來,一旦國家滅亡了就很難複興;一旦國家騷亂了,就很難安定,所以無為和智慧是最重要的。智慧是用在眾人所不知道的地方,用在眾人所看不見的地方。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典例闡幽
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即位伊始,便受到朝中內外的矚目,因為他的祖父和父親兩代國王都很有作為。楚國上下希望他能繼承遺誌,開疆拓土,使楚國更加強盛。而鄰近的小國則是戰戰兢兢,危不自安,甚至連中原的大國秦、晉也都密切注意楚國的動向。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楚莊王即位後,根本不理國政,每日不是在宮中聽音樂,飲美酒,與妃妾們尋歡作樂,便是率領衛士於深山大澤打獵,一副標準的荒淫無度的國王形象。
楚國的大臣們自然不甘心楚國前兩代國王奮鬥的成果就此毀滅,紛紛入宮勸諫,楚莊王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後來聽得煩了,幹脆在王宮外立一道牌子,上寫:敢入諫者死。嚴令之下,楚國的大臣們大概覺得還是保命要緊,真的沒人敢再勸諫了。
楚莊王日以繼夜,荒淫不已,一連持續了三年。國王不理朝政,下麵自然亂作一團:權臣們借機樹黨爭權,諂諛小人們則逢迎拍馬,撈取官職;貪官們更是渾水摸魚,中飽私囊。楚國的政治一下子陷入了混亂無序的狀態,而忠臣賢良隻有扼腕歎息的份兒。
楚國的大夫伍舉實在忍不住了。他決定入宮進諫,不過他也不願意拿自己的頭往刀刃上撞,於是想出了一個巧妙的方法。他入宮見到楚王時,楚莊王正左摟鄭姬,右擁越女,一邊喝著美酒,一邊聽樂師們奏樂。見到伍舉,楚莊王問道:“大夫是想喝美酒,還是要聽音樂?”
伍舉笑道:“臣既不想喝酒,也不想聽音樂,而是聽人們說大王智慧過人,所以想請大王猜個謎語。”
楚莊王知道伍舉是要借機進諫,但既然伍舉沒明說,自己也不點破。伍舉便說道:“在楚國的一座高山上,停落一隻大鳥,它羽毛五彩繽紛,異常華麗,可是三年來它既不鳴叫,也不飛走,臣實在不明白其中的原因。”
楚莊王沉思片刻,說道:“這不是一隻平凡的鳥,它三年不鳴,是在積蓄自己的力量;三年不飛,是等待看清方向。這隻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你去吧。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了。”
古代就有許多人深知隱藏實力的處世做事之道。楚莊王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舉動,正是具有了這種智慧而為。
伍舉聽完楚莊王的解釋後異常興奮,他出宮後告訴自己的好友,同是楚國大夫的蘇從:“國王是很有頭腦的人,他是在等待時機,而絕不是一個沉溺酒色的荒淫君主,看來楚國還是大有希望。”
幾個月過去了,楚莊王不但沒有絲毫改變,反而更加荒淫無度,蘇從感到受了騙,他全無顧忌,舍身直闖王宮,直言進諫:“您身為國王,不理國政,隻知道享受聲色犬馬之樂,卻不知道樂在眼前,憂在不遠,不久就會民眾叛於內,敵國攻於外,楚國離滅亡不遠了。”
楚莊王勃然大怒,拔出長劍,指著蘇從的鼻尖,厲聲叱道:“大夫不知道寡人的禁令嗎?難道你不怕死嗎?”
蘇從凜然正色道:“假如我的死能讓君王悔悟,能讓楚國富強,我的死就是值得的。”
楚莊王看了蘇從半晌,忽然扔下長劍,雙手抱住蘇從,感慨道:“我等的就是大夫這樣忠於國家,不怕死的棟梁。”他揮手斥退歌男舞女,與蘇從談論起楚國的政務了。蘇從這才驚異地發現:國王對國家上下了解比自己還要多。
楚莊王隨後發布一係列政令,把那些權臣政客、諂諛小人、貪官和不稱職的官員該殺的殺,該罷職的罷職;把那些包括伍舉、蘇從在內的忠於國家、有才能、剛直不阿的人提拔上來。一番洗滌衝刷後,楚國的政治從貪濁混亂一下子變得清明而富有活力。
楚莊王待國內基礎鞏固後,不僅繼續開疆拓土,平定了周圍附屬小國的背叛,而且挺進中原,奪得了霸主地位,成為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原來楚莊王即位時,楚國的情況表麵上看來不錯,但實際上卻有隱憂——當時,國內權臣奪利,小人充斥,群臣良莠不清,忠奸難辨。他就故意收斂住自己的鋒芒,將真實的自己隱匿起來,裝扮成一個荒淫君主的形象,這樣不僅解除了周圍國家對自己的戒心,更消除了群臣的顧忌,讓他們盡情施展自己的手段,露出自己的廬山真麵目。在苦等三年,摸清了所有的情況後,猝然施展霹靂手段,將楚國政治衝刷一新,這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
將自己藏起來,並非是一聲不響、默默無聞。而是讓自己在這種不被關注的情況下,去發現那些隱藏在表麵現象之中的本質問題,然後再實行具體的措施,達到“一鳴驚人”的效果。
9.機不可失見機而動
原典
既用見可,擇事而為之,所以自為也;見不可,擇事而為之,所以為人也。故先王之道陰,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與深;聖人之道,在隱與匿。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道理達於此義者,則可與語。由能得此,則可與遠近之義。
譯文
在施展智謀和才幹之後,如果證明是可行的,就要選擇相應的時機來實行,這是為自己;如果發現是不可行的,也要選擇相應的時機來實行,這是為別人。所以古代的先王所推行的大道是屬於“陰”的,古語說:“天地的造化在於高與深,聖人的治道在於隱與匿,並不是單純講求仁慈、義理、忠誠、信守,不過是在維護不偏不倚的正道而已。”如果能徹底認清這種道理的真義,就可以與人交談,假如雙方談得很投機,就可以發展長遠的和目前的關係。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典例闡幽
具有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更善於見機而動。在取得天下之前,他不像劉邦隻是一介布衣,而是出身貴族官僚家庭,父親李淵為隋朝命官,統率太原數萬軍隊。
在李淵還是隋朝官員,奉命鎮壓農民起義的時候,李世民已明白隋朝必亡的大勢。他對父親李淵說:“您受隋帝的命令討伐賊寇,難道賊寇真的能徹底消滅嗎?”在督促父親反抗隋朝時,李世民又說:“今日破家亡國在於你,化家為國也在於你。”足見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公元618年至620年,李世民打敗了薛仁杲和劉武周兩個強敵,平定了關中和中原地區。在公元620年7月,李世民又開始進攻王世充。這時他才不過22歲,但富有政治家的雄才偉略,知人善任,采納正確的意見,采取了正確的策略,一舉擊敗了王世充和竇建德。後來又成功鎮壓了劉黑闥等人的起義,最後統一了全國。李淵就是後來的唐高祖。
唐高祖李淵有四個兒子。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霸(早亡,未及爭位),四子李元吉。在這四個兒子中,長子李建成由於排行最長被封為太子,為人也精明能幹,次子李世民被封為秦王,四子李元吉被封為齊王,也算勇武超人。不過,戰功最多也最有謀略的,要數次子李世民。
太子李建成常隨父親駐守長安,幫助父親處理軍國政務,也算是一個精明強幹的人。比起平庸的父親李淵來,李建成在處理政務上已顯示出了才幹,但與弟弟李世民相比,卻還有很大的不足。李世民南征北戰,為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的戰功,麾下聚集了一批文臣武將,在軍政各界享有很高的威望。不但如此,李世民野心很大,他不甘心做一個區區秦王,希望日後能當皇帝。但按照封建宗法製度,繼承皇位的隻能是太子李建成,況且李建成也算功勳卓著,而且也有很強的勢力。這樣,一場兄弟之間的爭位火拚就不可避免了。
從當時形勢看,太子李建成集團處於優勢,首先李建成是太子,名正且言順,繼承皇位是理所當然的事,社會輿論也多在他這一邊;其次李建成有李淵的支持,在權力和名義上有可靠的保障;而李世民有文臣武將,私人武裝比較強大,也有有利的條件,他本人威望高,群眾基礎好,富有作戰經驗,才略出眾,更主要的是他手下人既精明強幹又齊心合力,因而李世民的力量也是不能被忽視的。
齊王李元吉多次蓄謀除掉李世民,皆未成功。而李世民也未示弱,他隨後策劃了“玄武門之變”。
經過周密策劃,李世民在玄武門提前設下埋伏,意圖一舉除掉對手。第二天,太子和齊王來到臨湖殿前,忽然發現殿角有埋伏的士兵,感覺有變,立即警覺起來,他扯了一下齊王的衣袖,飛奔下殿,上馬往玄武門逃跑。這時,伏兵盡起,李世民張弓搭箭,射死了太子李建成,尉遲恭射殺了齊王李元吉。其餘太子和齊王的衛士也被盡數消滅。就這樣,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多次蓄謀化為泡影,而秦王李世民則抓住時機,取得了勝利。
太子、齊王與秦王之間地位、實力相當,實際上誰先動手殺死對手誰便是皇權執掌者。李世民製造了有利的時機,勝負不就很清楚了嗎?
見機而動,關鍵是要善於看準機會。而這需要敏銳的眼光,並在有七分把握的條件下當機立斷,勇於實踐,否則,時機稍縱即逝,永遠抓不住機會,也永遠得不到成就事業的甜美果實。
機會難得,而如果有了機會,你又不能抓住,遲遲難以下決斷,就不能成功。“當斷不斷,必有後患”,這句話在許多人競爭同一目標的情況下往往很正確。
怎樣才能當機立斷呢?調動你所有的器官,去觀察,去感覺,去傾聽,如果有必要,去嗅,去嚐。當遇到蘊含贏利可能性的情況時,要全神貫注,忘掉一切,盡快收集各種情況,做到心中有數,然後快速做出決斷,從而在競爭中占據領先優勢。
1.反彈琵琶出奇製勝
原典
為人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審得其情,乃立三儀。三儀者曰上、曰中、曰下。參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擁,始於古之所從。故鄭人之取玉也,必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譯文
凡為人謀事有一定規律,首先必須查明事情的原委,以探得實情。審慎考核實情,然後確立“三儀”,即上、中、下三種策略。此三者互相參驗,通過分析論證,就能定出奇謀。這樣產生的奇謀所向無阻,自古以來便是如此。據說,鄭國人入山采玉,必乘載帶有司南針的車,為的是不迷失方向。為人謀事,一定要考量其才幹、能力,揣測其實情,這是為人謀事不可或缺的指南。
典例闡幽
楚漢爭霸之際,韓信背水一戰大破趙軍。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時應該背靠山,陣前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麽策略呢?”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隻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早都逃散了,怎麽能指望他們拚命呢?”
韓信精通兵法,但不囿於兵法,而是充分領會兵法之精華,將其融會貫通,最終達到出奇製勝的效果。
在商場上,同樣要追求出奇製勝,以較小的代價贏得豐厚的利潤。
日本西鐵城表在進入澳大利亞市場的過程中,就使出了聞所未聞的招數,收到奇效。西鐵城表質量優良,屬於世界名牌,但在剛進入澳大利亞市場時卻遭到了冷眼,因為澳大利亞人對西鐵城表幾乎一無所知。西鐵城鍾表商為了讓澳大利亞人了解西鐵城表,提高西鐵城表的知名度,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他們首先在大眾傳媒上廣泛宣傳:某日將有世界上最精美的手表從天而降,誰拾到就歸誰。好事者懷著僥幸的心理在這天來到指定的廣場。預定的時間一到,果然有一架飛機出現在上空,不一會兒,一隻隻晶光閃亮的手表從天而降。廣場上的人興奮地拾起落在地上的西鐵城表,發現這些表居然完好無損。從此,西鐵城表在澳大利亞聲名大振,一個廣闊的市場就這樣被打開了。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按照慣常的思路去想問題、辦事情,由於絕大多數人都是這樣做的,所以我們並不感到有變化的必要,也並不覺得這樣做有什麽不好。可是當遇到困難時,我們用常規的做法解決不了,而另一些人卻用反常規的辦法,巧妙而有效地解決了困難,這時候我們就會感到迷惑。這是為什麽?
有一個年輕人夢想致富,他發現近來用作禮品的紅豆很受歡迎,就開始了賣紅豆的生意。紅豆又稱相思豆,和玫瑰一樣,都是愛情的象征。年輕人去了一趟紅豆產地,進了大量紅豆,迴來以後才發現這些紅豆大都有瑕疵。有的帶著明顯的疤痕,有的表皮皺巴巴的,有的顏色不正。怎麽辦?難不成就這樣放以此為基準作行軍時的向導。棄了?經過一夜的思索,年輕人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把這些紅豆分了類,把顏色偏紫紅的陳舊紅豆製作成“紅得發紫,愛到心痛”,把皺巴巴的紅豆製作成“等你等到紅顏老”,把一半黑一半白的紅豆製作成“天亮了,我還是不是你的女人”。結果這些價格更高的紅豆一下子引起了銷售熱潮,讓他大賺了一筆。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已經習慣了按部就班地生活,按部就班地思考,所以就造成難產生有創意的想法。其實,商場上出奇製勝的例子,往往隻需要一個好點子、一句廣告詞就足夠了,根本不需要大費周折。
曾經有一段時間,法國男子追求美式瀟灑,不時興戴帽子。市場上男帽滯銷,帽商一籌莫展。最後,帽商請出著名的服裝設計大師做電視廣告。他隻說了一句話:“女人戴男帽,俏上加俏。”有的女郎一試戴,果然別有一番風韻。立時一股戴男帽風席卷法國。法國帽店因此門庭若市,不論是牛仔帽、鴨舌帽還是老式氈帽,多年的積存全部一掃而空。各時裝店不得不臨時增設帽子專櫃,以接待潮湧而來的顧客,巴黎百華公司則幹脆把男帽部並入女帽部。帽商們大發其財,抹掉一身冷汗後,喜不自禁。
在數學的推理求證中,有兩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一種是“正麵推理”,而另一種叫做“逆向推理”,後者往往能夠起到更好的效果。在上麵的兩個例子中,商人把有瑕疵的紅豆賣出高價,還把男人的帽子賣給了女人,把不利的生意轉變成紅火的生意,這正體現了不按常理出牌的逆向思維的價值。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為什麽一定要堅持慣常思維,而不願通過逆向思維去出奇製勝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2.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原典
故同情而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行也;此所以察同異之分,其類一也。故牆壞於其隙,木毀於其節,斯蓋其分也。
譯文
凡誌趣相投的人聯合謀事,事成後若雙方都能得利,感情定會親密;若僅一方得利,感情定會疏遠;凡有共同憎惡的人聯合謀事,若是同受其害,感情定會親密;若僅一方受害,感情定會疏遠。所以,如果能互相帶來利益,就要密切關係,如果相互牽連地造成損害,就要疏遠關係。這都是有定數的事情,也是所以要考察異同的原因,凡是這類事情都是一樣的道理。所以,牆壁通常因為有裂縫才倒塌,樹木通常因為有節疤而折毀,這都是理所當然的。
典例闡幽
一則寓言中說,青蛙愛上了老鼠,它想時時刻刻都和老鼠在一起。於是,它把老鼠的腳和自己的腳綁在了一起。剛開始,它們在地麵上行走正常,還能吃到穀子。可後來,當它們來到池塘邊時,青蛙一下就跳進了水裏,把老鼠也拖下了水。青蛙在水裏玩得高興,而可憐的老鼠不會遊泳,淹死了。最後,老鼠的屍體浮上水麵,它的腳仍然和青蛙綁在一起。一隻老鷹發現了老鼠,便衝向水麵,抓起老鼠。而青蛙也被跟著提出水麵,成了老鷹的美食。不恰當的合作,就像這則寓言中的青蛙和老鼠,隻會給雙方帶來損失。
孔子說:“道不同,不相為謀。”意即誌向不同,不能一起謀劃共事。每個人的道德修養既與個人後來所學有關,又必然與所處的外界環境相關連。重視對朋友的選擇,是我們一貫注重的問題。一個人初出茅廬,如果能夠得到朋友的正確指點和幫助,會在創業的途中大為受益。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現實意義。
人們大都願意與品德高尚的人結交,而品德低劣的人,卻常常被人所鄙視,很少有人願與之交往。管寧不願與華歆為伍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管寧和華歆在年輕的時候,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倆整天形影不離,同桌吃飯、同榻讀書、同床睡覺,相處得非常好。
有一次,他倆一塊兒在菜地裏鋤草。隻見管寧舉起鋤頭,一鋤下去,碰到了一個硬東西。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個黃澄澄的東西閃閃發光。管寧定睛一看,是塊金子,他就自言自語地說了句:“我當是什麽東西呢,原來是錠金子。”接著,他不再理會了,繼續鋤草。
“什麽?金子!”不遠處的華歆聽到這話,趕緊丟下鋤頭奔了過來,抓起金塊捧在手裏仔細端詳。
管寧見狀,邊幹活邊責備華歆說:“一個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貪圖不勞而獲的財物的,錢財應該是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去獲得。”
《鬼穀子》中說:在為人謀事時,一定要考察彼此在各方麵的異同。否則就會有害於雙方。
華歆聽了,口裏說:“這個道理我也懂。”手裏卻還捧著金子舍不得放下。後來,他實在被管寧的目光盯得受不了了,才不情願地丟下金子迴去幹活。但他心裏還在惦記金子,所以幹活也沒有先前努力。管寧見他這個樣子,暗暗地搖了搖頭,沒再說什麽。
又有一次,他們兩人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麵傳來一片鼓樂之聲,中間夾雜著鳴鑼開道的吆喝聲和人們看熱鬧吵吵嚷嚷的聲音。於是管寧和華歆就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發生了什麽事。
原來是一位達官顯貴乘車從這裏經過。一大隊人馬,威風凜凜。而他的車子更是豪華:車身雕刻著精巧美麗的圖案,車上蒙著的車簾是用五彩綢緞製成,四周裝飾著金線,車頂還鑲了一大塊翡翠,顯得富貴逼人。
管寧看了看,又迴到原處捧起書專心致誌地讀起來,對外麵的喧鬧好像沒有聽到一般,華歆卻不是這樣,他完全被這種浩大的聲勢和豪華的排場吸引住了。他嫌在屋裏看不清,聽不明,幹脆放下書跑到街上,尾隨著車隊細看。
管寧目睹了華歆的所作所為,再也抑製不住心中的惋惜和失望。等到華歆迴來以後,管寧就拿出刀當著華歆的麵把席子從中間割成兩半,痛心而決絕地宣布:“我們兩人的誌向和性情太不一樣了。從今以後,我們就像這被割開的草席一樣,不是朋友了。”
這就是“割席斷交”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朋友,應該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礎和奮鬥目標上,一起追求、共同進步。如果沒有內在精神的默契,隻有表麵上的親熱,這樣的朋友是無法真正溝通和理解的,充其量算個熟人,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義了。
古人這麽看重誌,是因為那時的社會結構比較簡單,社會分工無非士農工商幾種,非此即彼。現代社會是建立在勞動分工精細化的基礎上的,多樣化的分工給了每個人更多的人生選擇,而這也使得我們交朋友的時候,對“誌”的認同更為重要。有相同的誌趣,友誼的維係就不會是件苦差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有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十幾個素不相識的人關在一間屋子裏,與世隔絕。幾天後他發現,有共同愛好和追求的人大都成為好朋友,而沒有共同愛好和追求的人則形同陌路。
司馬遷說:“世上學老子的人不屑於儒學,學儒學的人也不屑於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這是思想觀念、學術主張不同,不相為謀的典型。
伯夷和叔齊相傳為殷代孤竹君的兩個兒子。武王滅殷,天下宗周,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終於餓死。
司馬遷由此而感歎說:“道不同,不相為謀,真是各人追隨各人的誌向啊!”這是由於政治態度不同,不相為謀的典型。
“道不同,不相為謀”是擇友的一個重要原則。朋友是要誌同道合的,誌不同、道不合就會南轅北轍,越走越遠。3.循序漸進勿急求成
原典
故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製,因以製事。故萬事一道,而百度一數也。
譯文
事物在變化中產生問題,問題中產生謀略,謀略中產生計策,計策中產生方法,有了方法說服力就產生了,有了良好的說服力,就可以進,在進的過程中謀取退路,做到了“進可攻,退可守”的程度就可以製服對方了;用這種套路可以治理一切事務。所以萬事的變化都是一個規律,而各種心機謀略也隻有一種法則。
典例闡幽
一個擠牛奶的姑娘,頭上頂著一桶牛奶,從田野走迴農莊。她幻想著:“這桶牛奶賣了,至少可以買迴三百個雞蛋。就算有些意外損失,那也能孵出二百五十隻小雞。等到雞價最貴的時候,就可以把小雞拿到市場上賣。這樣到了年底,我就可以得到很多賞錢,足可以買一條漂亮的裙子。到了聖誕節的晚宴,我穿上那條漂亮的裙子,於是年輕的小夥子都會向我求婚,但我卻搖搖頭拒絕他們。”想到這裏,她非常得意,竟然真的搖起頭來。結果,牛奶被她搖到了地上,她的美夢也被打碎了。
在第一步還沒有邁出去的時候,不要幻想最後的結果。否則美夢破滅,甚至連邁出第一步的機會都會永遠喪失。
戰國時期,燕國封樂毅為帥,同時糾集韓、趙、秦、魏等國軍隊進攻齊國,攻克齊國七十餘城,消滅了齊國的主力部隊,占領了齊國都城,齊國隻剩下莒城和即墨兩個小城。樂毅深知“窮寇勿追”的道理,隻是將即墨團團圍住,使其不戰自亂。這時,燕王中了齊將田單的反間計,用騎劫代替樂毅為帥。騎劫改變樂毅寬大的做法,他割去齊軍俘虜的鼻子,把他們放在隊伍前麵,還挖去城外齊人的祖墳,以打擊齊軍的士氣。孰料,這種殘暴的做法反而激起了齊人的憤怒,使他們同仇敵愾,寧死不屈。田單見時機成熟,於是設下“火牛陣”,大敗諸侯聯軍,殺死騎劫,並且乘勝收複了所有失地。
騎劫的失敗,就在於他不明白窮寇勿追、循序漸進的道理,一味以殘暴的手段激怒齊軍,並想當然地以為這是打擊敵人士氣,結果一敗塗地,前功盡棄!
為將帥者,急於求成是其大忌。三國時代,遼東太守公孫康依仗地勢偏遠,不肯歸順曹操。後來,袁尚和袁熙與曹操作對,帶幾千人馬投奔了公孫康。曹操擊敗烏丸後,有人勸說曹操討伐公孫康,擒拿袁尚、袁熙。曹操說:“我正要公孫康把袁尚、袁熙的首級送過來,不用麻煩出兵。”不久,公孫康斬殺了袁尚、袁熙,把首級送過來了。眾將問這是為什麽,曹操說:“公孫康一向防備袁尚等人,我威逼他,他們就合力迴擊;我不管他,他們就一定會自相殘殺,這是理所當然的。”有時候,像曹操這樣讓自己冷靜下來,靜觀局勢的慢慢發展,反而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現代商業社會中,一個企業的發展壯大,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企業領導人也應循序漸進,不斷積累經驗,持之以恆,就一定能贏來企業的騰飛。
古語雲:“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凡事都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不可急功近利,武斷行事,否則就很容易忙中出錯,導致功虧一簣。鬼穀子也說,萬事的變化都是一個規律,而各種心機謀略也隻有一種法則。隻要遵循這一法則,就可以進。這個“進”,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循序漸進”。
富商蒙德學生時代就讀海德堡大學,在學習研究中,他發現了一種從廢堿中提煉硫黃的方法。後來他移居英國,想找一家公司合作開發。但當時很多公司都認為這一方法沒有什麽實用價值。蒙德費盡周折,才找到一家願意投資的公司。有了資金以後,蒙德開辦了自己的化工企業,隨後他買下了一項專利技術。但這項技術當時還很不成熟,沒有人願意去投資。蒙德就自己建立廠房,反複研究,解決了技術上的難題,終於投入生產。起初,生產情況並不理想,企業連續幾年虧損。但蒙德一直不氣餒,終於在六年後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僅彌補了虧損,還大賺了一筆。蒙德的企業後來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堿生產企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蒙德的成功,得益於他循序漸進的嚴謹作風,雖然他的成功之路走得比較艱辛,但隻有這樣的企業才能經得住大風大浪。
一種新商品,如果它在市場上知名度並不高,消費者也很少,這時將它大批量投入市場,效果肯定不會好。這時就應該采取促銷的手段,循序漸進地達到目的。
國際市場上曾有一種叫“萬事發”的日本香煙,銷售量在世界名列前茅。令人稱奇的是,這種香煙是通過虧本經營逐漸打開銷路的。為試銷“萬事發”香煙,這家卷煙廠首先在世界各國的大城市物色代理商,通過代理商向當地一些著名政客、作家、律師、藝人等按月寄贈香煙,並聲明如果不夠的話來函即寄。每隔一段時間,代理商還給他們寄去一份表格,征求對“萬事發”香煙的意見。當然,廠家的“慷慨”是為了吊“癮君子”的胃口。等到這些人抽“萬事發”香煙上了癮,代理商便不再寄贈。這些“癮君子”隻好自己掏腰包買“萬事發”香煙。這樣,“萬事發”香煙很快在上流社會樹立起形象,在各國的銷路都很好,獲得了巨額利潤。
輕易得來的東西,總是很容易失去。在功利主義泛濫的現代社會,很多人都在夢想著一夜暴富,但這不過是泡沫而已。隻有堅持循序漸進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4.抓住特點因人製宜
原典
夫仁人輕貨,不可誘以利,可使出費;勇士輕難,不可懼以患,可使據危;智者達於數,明於理,不可欺以誠,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懼也,貪者易誘也,是因事而裁之。
譯文
一般而言,仁德的人不看重財物,不可用財物相誘惑,隻可讓其提供財物;勇敢的人不懼怕危難,不可用禍患相恐嚇,隻可使他據守險地;智慧的人知權變、明事理,不可假裝誠信相欺騙,隻可曉以大義,使其建功立業。這是三種人才啊,必須好好使用!由此觀之,愚昧的人容易受蒙蔽,不肖的人容易被嚇住,貪婪的人容易被引誘。對於這些人,要抓住其特點來控製他們。
典例闡幽
東漢有個大官叫楊震。有一次,他路過昌邑縣。昌邑縣的縣官王密,是楊震向朝廷推薦的。這次楊震來了,王密自然很熱情地招待他。兩人一起吃晚飯,談得很投機。晚飯過後,楊震就迴到旅館休息。半夜的時候,王密悄悄來到楊震的住處,帶了一份厚禮給他。王密說:“我能當上縣官,全靠大人您的提拔,這份薄禮請您收下。”楊震堅決不肯收禮物,他說:“我推薦你,是因為你有才華,而不是要你報答。”王密又說:“您收下吧,現在是半夜,這件事不會有人知道!”楊震生氣地答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麽說沒有人知道?”王密聽了很慚愧,連忙把禮物收迴去,低著頭走了。
王密給楊震送禮,或許真的是出於一片感激之情,但是他不懂得“仁人輕貨,不可誘以利”的道理,碰了一鼻子灰不說,還為兩人原本融洽的關係蒙上了陰影,影響了自己今後的發展。
“因人製宜”四字,在政治和軍事較量中有重要意義。在《三國演義》一書中,就有大量這樣的例子。三國時代的所有梟雄中,袁紹的出身是最尊貴的,“四世三公”的家世與聲望,在當時確實是一塊響亮的招牌,相對能夠獲得更多人的擁戴。然而孔融和曹操都說袁紹是“塚中枯骨”。曆史上的“官渡之戰”,曹操就是利用了袁紹的“誌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等弱點,引袁紹輕舉冒進,曹軍則後撤築壘設防,集中兵力堅守要隘。結果在兩軍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對峙數月,曹操尋找到抄其後路、焚其糧草的機會,終於打敗了袁軍,創造了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而一度以織草鞋為生的劉備雖暫棲他人門下,卻依然是曹操眼裏的“英雄”。曹操的知人,是他取得巨大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但是,曹操本人也有弱點,那就是生性多疑。曹操的這一弱點也曾被他的敵人利用,結果打了敗仗。三國時代,蜀將黃忠在定軍山一戰殺死魏將夏侯淵,奪取了戰略要地。曹操聞訊大怒,就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進攻黃忠,卻被前去接應的趙雲打敗。曹操豈能善罷甘休,他指揮大軍追殺趙雲。趙雲殺出重圍,迴到了蜀營。副將張翼見趙雲已退迴本寨,後麵追兵來勢洶洶,便要關閉寨門拒守。趙雲卻下令大開營門,偃旗息鼓,又命令弓弩手埋伏在寨內,自己則單槍匹馬在營門等候敵軍。不久魏軍大兵壓境,戰雲密布。曹操見趙雲寨門大開,懷疑裏麵隱藏著伏兵,不敢輕易進攻,便下令撤兵。趙雲見曹軍退兵,立刻擂起戰鼓,霎時殺聲震天,飛箭如雨,魏軍十分恐慌,自相踐踏,死傷無數。趙雲趁勢奪了魏軍的糧草,斬殺了曹操的大批人馬,得勝迴營。
趙雲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所以偃旗息鼓,誘敵深入,大獲全勝。可見要想取勝,首先要掌握敵方主帥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狀態,才能在戰鬥中占據主動。
在現代商業領域,因人製宜同樣顯得很重要。比如,在談判的時候,了解你的談判對手的性格特征,就能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效果。
5.因勢利導掌握主動
原典
故為強者積於弱也;為直者積於曲也;有餘者積於不足也;此其道術行也。故外親而內疏者說內,內親而外疏者說外。故因其疑以變之,因其見以然之,因其說以要之,因其勢以成之,因其惡以權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動之,微而證之,符而應之,擁而塞之,亂而惑之,是謂計謀。
譯文
強者是由不斷發展的弱者形成的;直線是由許多微小的曲線形成的;富裕是由長期的節儉形成的。這就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啊!若對方表麵上與我親近而內心疏遠,則我要從打動其內心入手;若對方內心與我親善而表麵上疏遠,則我要從改善外部關係入手。應根據對方的疑惑改變自己的說辭;根據對方的見解表示同意與否;根據對方的言辭確定說辭的要點;根據對方的情勢協助其取得成功;根據對方的憎惡權衡利弊得失;根據對方的顧慮加以消除。與對方磨合後,告知以危機,引起他的恐懼;抬高對方,使之奮發向上,策劃行動;針對對方的懷疑,不動聲色地加以驗證,打消其疑慮;凡對方的正確意見,我應積極響應;凡對方的錯誤要求,我應加以阻止;攪亂對方的思想,使其困惑。這些就是計謀之道。
典例闡幽
我們平時常說“形勢”,“形”與“勢”連用,可見二者密不可分。“形”是靜態,是力量尚未散發出來之前的狀態;“勢”是動態,是迅速運動造成的威力。積水本來呈現靜止不動的狀態,看似一種極其柔弱的“形”,可是當堤防決口,或是水自高處飛激而下時,就形成威力無窮的“勢”;猛禽攻擊前的準備工作是“形”,一旦完成準備,奮力一擊,就是“勢”的運用。宋朝張齊賢守代州的戰例,正是善於借勢敗敵的典型。
公元986年,遼軍侵宋,與宋軍相持於代州城外。知州張齊賢向潘美求救,潘美發兵馳授,但在途中又接皇帝之命撤迴。張齊賢了解到遼隻知潘發兵而不知其收兵,於是令200名士兵一人一旗,於城西30裏外設置疑兵,又於遼軍退路埋伏銳卒2000人。隨後,遼軍見火光突起,以為宋援兵已到,立時撤退。張齊賢開城出擊,伏兵在路上截擊,遼軍大敗,代州之圍遂解。張齊賢利用潘美率軍來援所造之勢,誘使遼軍退兵,然後迅速展開伏擊與出擊,以少勝多,力挽危局,其勢險節短,可謂千鈞一發。
在對立的各方之間,主動權是會不斷轉移的。一方運用計謀以爭奪主動權,另一方看似處於被動,但若此時能夠將計就計,利用對方的計謀而定計,則主動權不但不會丟失,反而能夠更加牢固。明朝梅國楨將計就計開鐵禁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例。
自漢代以來,北塞的少數民族經常南侵,他們勇猛剽悍,中原軍隊往往不是他們的對手。但是,塞外不會冶鐵。因此,中原王朝就對向塞外供應的鋼鐵加以限製,以防他們用來打造兵器。明王朝時,邊關鐵禁也照樣未開。明神宗萬曆年間,兵部右侍郎梅國楨總督西北邊塞三鎮軍務。塞外邊族久苦明朝鐵禁,想出一條誘開邊關鐵禁的主意。
這天,邊族首領來拜見梅國楨,謊稱塞外已發現鐵礦,特來向梅將軍報喜。梅國楨一眼看穿了敵人的詭計,馬上傳令邊關:“塞外已產鐵,即日起斷絕一切鐵器供應。”邊族首領原本是要讓梅國楨做出鐵禁已經失效的判斷,不料連生活用鐵也不供應了,不禁叫苦不迭,隻好來求梅國楨。
鬼穀子強調施展謀略要得“勢”,即要善於根據對方的情況,隨時調整自己的策略,將主動權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裏。隻有這樣才能控製事態的發展,令自己獲得利益。
在現代商業領域,競爭對手就如同拳擊場上的拳擊手一樣,若雙方實力相當,則主動與被動間的轉化都在轉瞬之間,隻要沒有被徹底擊垮,就絕不放棄對主動權的爭奪。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前,富士公司為了從柯達公司手中奪取更大的市場份額,花了幾百萬美元,獲得了此屆奧運會膠卷的指定產品資格。富士壓根兒就沒有想到柯達會采取反擊行動,所以便高枕無憂地等待著奧運會的開幕。柯達發現,富士公司推出的所謂“指定產品”,僅在運動會舉辦的那兩周時間和指定的體育場館,在其他的時間和地點,富士並沒有什麽特殊的舉動。於是,柯達公司將宣傳的重點放在了奧運會舉辦前那狂熱的6個月中。柯達公司讚助了美國田徑隊和奧運會田徑預選賽,聘用有可能奪冠的幾個熱門運動員為其大力宣傳,並且使整個洛杉磯充滿了柯達的出版物、電視片和張貼廣告。待到夏季奧運會來臨時,很多人甚至沒有注意到富士公司,反以為是柯達讚助了這屆奧運會。在獲取奧運會指定產品資格一戰中,柯達輸給了富士,好在柯達能痛定思痛,抓住富士公司的薄弱點進行猛攻,最終意外地奪取了主動權,在奧運會的整體戰役中戰勝了對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凡事掌握主動,既是一種策略,也是一種精神。任何希望成功的企業和個人,都應該記住這一點。
6.結而無隙避免矛盾
原典
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結,結比而無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說人臣者,必與之言私。其身內,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
譯文
運用計謀,公開謀劃不如私下密謀;私下密謀不如結為同盟;結為同盟就應避免矛盾。運用計謀,常規策略不如奇謀,施以奇謀則無往不勝。所以說,向人主遊說時,必須先獻奇謀;向人臣遊說時,必須先談私交。若你是同盟內的人,卻將機要泄露給同盟外的人,就會被同盟者疏遠。若你是同盟外的人,卻觸及同盟內的機要,同樣會有危險。
典例闡幽
戰國時候,藺相如代表趙王出使秦國,完成了“完璧歸趙”的壯舉,又在澠池會上為國爭光,立下大功,被趙王任命為上卿,職位比大將廉頗還要高。廉頗很不服氣,私下對自己的門客說:“藺相如爬到我頭上來了。哼!我要給他點顏色看看。”一天,藺相如坐車出門,瞧見廉頗的車馬迎麵過來,就叫車夫退到小巷裏,讓廉頗的車馬先過去。藺相如手下的門客氣壞了,紛紛要求離開。藺相如挽留他們,說:“你們說,秦王和廉將軍誰更威風?”門客表示當然是秦王威風。藺相如接著說:“秦王那麽威風,可我都敢當麵指責他,我又怎麽會怕廉將軍呢。我是怕我們兩人不和,秦國就會來攻打我們。”廉頗聽到這話後,感到十分慚愧。他光著上身,背上綁著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藺相如連忙扶起廉頗,兩人從此成為生死之交。
這則“將相和”的故事傳頌千古。藺相如麵對不可一世的秦王,仗義執言,毫無懼色;而麵對盛氣淩人的廉頗,則為顧全大局,理智地選擇了忍讓。因為他清楚地知道,盟友間的不和,就會給敵人帶來可乘之機,給自己招來滅亡的命運。當然,老將廉頗先矜後晦,“負荊請罪”,其胸懷之坦蕩也同樣令人敬仰。如果天下的同盟者都有藺、廉二人這樣的胸懷,又何愁不能同舟共濟,共創一片天地?
有兩個朋友一起趕路,其中一個人拾到了一把斧頭。另一個人對他說:“我們拾到了一把斧子。”那人迴答說:“不是‘我們拾到了’,而是‘我拾到了’。”過了一會兒,斧頭的主人追上了他們,要迴了斧頭。拾到斧子的人對同伴說:“唉,我們完了。”另一個說:“你不要說‘我們完了’,而要說‘我完了’,因為你一開始就沒有把斧子當成共同的東西呀。”可見,為了利益而不顧朋友的人,在困難的時候也會被朋友拋棄。
如果是不同的集團結成聯盟,就更需要加強團結,否則就難以發揮聯盟的力量。春秋時期,諸侯割據。隨著秦國的日漸強大,聯合抗秦成為各國唯一的選擇。有一年,晉將荀偃為統帥,率領魯、齊、衛、鄭等國聯軍向秦進發,在械林與秦軍僵持了很長時間。荀偃見聯軍以眾擊寡卻難取勝,一時情急,沒有和各國將領商議,就下達了一道命令:“明天早晨雞一叫,全軍就要駕馬套車,拆掉爐灶,許進不許退,唯我馬首是瞻!”魏國將領欒廩聽到荀偃的命令,非常反感,氣憤地對手下軍士說:“荀偃的命令太過專權獨斷,根本不把魏國放在眼裏!好,他的馬頭向西,我偏要向東,看他能怎樣?”於是,他率領魏軍迴國去了。其他各國將領看到這種情況,誰也不跟荀偃進攻秦國了,全軍頓時混亂起來。荀偃此時雖後悔不已,但軍心已經渙散,隻得沮喪地下令撤兵迴國。
鬼穀子的“結而無隙”,是說朋友之間要團結一致,防止出現不必要的隔閡,否則就可能導致事業不順,給雙方都帶來危機。
諸國軍隊合在一起,浩浩蕩蕩,貌似強大,但人心不齊。人心齊,泰山移。但如果各懷私心,失敗就成為必然。荀偃破釜沉舟的勇氣值得肯定,但他忽視了聯盟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導致了最終的失敗。“結而無隙”四字,教給我們一個交友的基本原則,應該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的座右銘。
7.投其所好事半功倍
原典
無以人之所不欲,而強之於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於人。人之有好也,學而順之;人之有惡也,避而諱之,故陰道而陽取之也。故去之者縱之,縱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惡,故至情托焉。
譯文
不要把人家不喜歡的東西強加給人,不要把人家不願知道的事情強教給人。如果對方愛好某種東西,你要學著迎合他的興趣;如果對方厭惡什麽東西,你要盡量加以避諱。所以說,你是在暗中順從對方,得到的卻是公開的信任。因而,想要除掉的人,可獻謀使其放縱,待他犯了錯誤時,你就可以抓住機會製裁他。不論對任何事物都不立刻把毀譽形於色的人,都是屬於冷靜而不偏激的人,這種人可以完全信賴他。
典例闡幽
有一個農夫的田裏有一棵並不粗壯的樹,隻有麻雀和蟬在樹上休息。農夫覺得這樹沒有什麽大用處,便拿起斧頭,準備把樹砍斷。那些住在樹上的蟬和麻雀請求農夫不要砍樹,它們將在樹上為他歌唱,使他高興。農夫沒有答應,接著又砍了起來,直至樹上砍出了一個洞。這時,他發現樹洞裏有蜂窩和蜂蜜,他嚐了嚐蜜後,就連忙拋下斧頭,不再砍樹了,而且還小心地保護這棵樹。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故事裏的麻雀和蟬勸阻農夫砍樹算是白費口舌,因為他們根本不了解農夫的嗜好。它們的歌聲隻會招人厭煩,而蜂蜜讓農夫嚐到了甜頭,才使他放棄了砍樹的行動。
要想與人相處得融洽,或者想讓別人聽從你的意見,一定要學會圖人所好,否則就很難達到自己的目的。自古以來,隻有“虛圓之士”才能既建功立業,又明哲保身。走路從不轉彎的人,他的結局一定是頭撞南牆。儒家主張內仁外和,就是要人既在內心深處堅持道德原則,絕不讓步,外在又靈活機動,處世隨和,這樣人與人的關係才可能融洽。
元代時,有人告乃顏想要謀反,皇帝下詔令伯顏去偵察他的情況。伯顏知道自己此去兇多吉少,就做了精心的準備。伯顏發現如果要平安迴來,逃迴來時的交通是一個關鍵。於是,他就隨身帶上許多皮袍。到了乃顏控製的地區以後,每到一個驛站,伯顏就把這些皮袍送給管驛站的官員,一路上交了不少朋友。乃顏反心已決,對伯顏的來意也有所了解,他設下一個計謀,準備除掉伯顏。伯顏到了乃顏處,乃顏為他設宴,打算在宴會中把他抓起來。伯顏發現事態不妙,同他的隨從快步逃了出來,分三條道逃走。管理驛站的官員因為得了他的皮袍,便都把健壯的快馬借給他,於是他便逃脫了。
伯顏給驛站官員送皮袍,與他們交朋友,是為了最後能夠順利脫身,這是一種為保全自己而安排的計謀,並非無原則的濫交。圖人所好,要有明確的目的,如果毫無原則,想讓所有人都說自己好,那這個人的品德就值得懷疑。也就是說,在圖人所好和阿諛諂媚之間,需要把握一個度。
唐朝時候,不學無術、無才無德的李林甫之所以能當上宰相,靠的是鑽營取巧、溜須拍馬的本事。我們不得不承認李林甫確實很會耍“小聰明”:他先籠絡皇宮的宦官、妃子,探明主子唐玄宗的心意,然後再有的放矢地說話、辦事,所以贏得了主子的賞識和信任。但是,李林甫在曆史上卻留下了“口蜜腹劍”的罵名。可見,無原則的圖人所好,發展到溜須拍馬的程度,是令人厭惡的。
孔子有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處理人際關係的一項基本準則。鬼穀子也主張:“無以人之所不欲,而強之於人。”要想從他人那裏獲得利益,就必須圖人所好,知道怎樣在不喪失原則的基礎上,盡力去取悅他人,以求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現代社會,商品經濟發達,競爭異常激烈。在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環節中,銷售環節越來越受到重視。一個優秀的推銷員,就必須懂得對客戶投其所好。如若不然,又靠什麽去贏得客戶的心呢?
比如說,有一個油漆推銷員為了發展客戶,第一次來到一家用漆大戶那裏,想找老板談一談,希望他購買自己公司生產的油漆。可是,這個推銷員一連幾天登門求見,均被秘書擋駕。秘書推說老板太忙,沒有時間會客。推銷員沒有灰心,而是設法打聽老板的情況。後來,他偶然得知老板父子都是集郵迷,而這個星期六恰好是老板兒子的生日,老板正忙著為兒子收集郵票,作為生日禮物。推銷員得知這一信息之後,心裏有了主意。第二天,推銷員又來求見老板,秘書照樣不讓進。推銷員說:“我這次來並不是為了推銷油漆,而是來送郵票的。”於是秘書就放行了。推銷員進了老板辦公室,把他收集到的許多珍貴郵票放在老板麵前,老板欣喜不已,顧不得問明來人身份,便開始同推銷員大談郵票“經”,兩個小時很快過去了,當推銷員起身告辭時,那個老板才如夢初醒,問道:“對不起,您貴姓呀,來找我有什麽事情?”等他聽完推銷員的簡短介紹後,爽快地說:“好!謝謝您的來訪,明天請帶上您的合同來見我。”
當一個人最迫切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時,對他進行慷慨相助,他必定要尋求一種迴報,以平衡內心受惠後的感激之情。對這個提供幫助者而言,自然也不難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就是“投其所好”的妙用。
8.深藏不露一鳴驚人
原典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貴製人,而不貴見製於人。”製人者握權也,見製於人者製命也。故聖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難。以此觀之,亡不可以為存,而危不可以為安,然而無為而貴智矣;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用於眾人之所不能見。
譯文
對於了解透徹的人,可以重用;對那些還沒了解透徹的人,有智慧的人是不會重用他們的。所以說,從事政治活動最重要的是掌握人,絕對不要被人家控製。控製人的人是掌握大權的統治者;被人家控製的人,是唯命是從的被統治者。所以聖人運用謀略的原則是隱而不露,而愚人運用謀略的原則是大肆張揚。有智慧的人成事容易,沒有智慧的人成事困難。由此看來,一旦國家滅亡了就很難複興;一旦國家騷亂了,就很難安定,所以無為和智慧是最重要的。智慧是用在眾人所不知道的地方,用在眾人所看不見的地方。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典例闡幽
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即位伊始,便受到朝中內外的矚目,因為他的祖父和父親兩代國王都很有作為。楚國上下希望他能繼承遺誌,開疆拓土,使楚國更加強盛。而鄰近的小國則是戰戰兢兢,危不自安,甚至連中原的大國秦、晉也都密切注意楚國的動向。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楚莊王即位後,根本不理國政,每日不是在宮中聽音樂,飲美酒,與妃妾們尋歡作樂,便是率領衛士於深山大澤打獵,一副標準的荒淫無度的國王形象。
楚國的大臣們自然不甘心楚國前兩代國王奮鬥的成果就此毀滅,紛紛入宮勸諫,楚莊王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後來聽得煩了,幹脆在王宮外立一道牌子,上寫:敢入諫者死。嚴令之下,楚國的大臣們大概覺得還是保命要緊,真的沒人敢再勸諫了。
楚莊王日以繼夜,荒淫不已,一連持續了三年。國王不理朝政,下麵自然亂作一團:權臣們借機樹黨爭權,諂諛小人們則逢迎拍馬,撈取官職;貪官們更是渾水摸魚,中飽私囊。楚國的政治一下子陷入了混亂無序的狀態,而忠臣賢良隻有扼腕歎息的份兒。
楚國的大夫伍舉實在忍不住了。他決定入宮進諫,不過他也不願意拿自己的頭往刀刃上撞,於是想出了一個巧妙的方法。他入宮見到楚王時,楚莊王正左摟鄭姬,右擁越女,一邊喝著美酒,一邊聽樂師們奏樂。見到伍舉,楚莊王問道:“大夫是想喝美酒,還是要聽音樂?”
伍舉笑道:“臣既不想喝酒,也不想聽音樂,而是聽人們說大王智慧過人,所以想請大王猜個謎語。”
楚莊王知道伍舉是要借機進諫,但既然伍舉沒明說,自己也不點破。伍舉便說道:“在楚國的一座高山上,停落一隻大鳥,它羽毛五彩繽紛,異常華麗,可是三年來它既不鳴叫,也不飛走,臣實在不明白其中的原因。”
楚莊王沉思片刻,說道:“這不是一隻平凡的鳥,它三年不鳴,是在積蓄自己的力量;三年不飛,是等待看清方向。這隻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你去吧。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了。”
古代就有許多人深知隱藏實力的處世做事之道。楚莊王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舉動,正是具有了這種智慧而為。
伍舉聽完楚莊王的解釋後異常興奮,他出宮後告訴自己的好友,同是楚國大夫的蘇從:“國王是很有頭腦的人,他是在等待時機,而絕不是一個沉溺酒色的荒淫君主,看來楚國還是大有希望。”
幾個月過去了,楚莊王不但沒有絲毫改變,反而更加荒淫無度,蘇從感到受了騙,他全無顧忌,舍身直闖王宮,直言進諫:“您身為國王,不理國政,隻知道享受聲色犬馬之樂,卻不知道樂在眼前,憂在不遠,不久就會民眾叛於內,敵國攻於外,楚國離滅亡不遠了。”
楚莊王勃然大怒,拔出長劍,指著蘇從的鼻尖,厲聲叱道:“大夫不知道寡人的禁令嗎?難道你不怕死嗎?”
蘇從凜然正色道:“假如我的死能讓君王悔悟,能讓楚國富強,我的死就是值得的。”
楚莊王看了蘇從半晌,忽然扔下長劍,雙手抱住蘇從,感慨道:“我等的就是大夫這樣忠於國家,不怕死的棟梁。”他揮手斥退歌男舞女,與蘇從談論起楚國的政務了。蘇從這才驚異地發現:國王對國家上下了解比自己還要多。
楚莊王隨後發布一係列政令,把那些權臣政客、諂諛小人、貪官和不稱職的官員該殺的殺,該罷職的罷職;把那些包括伍舉、蘇從在內的忠於國家、有才能、剛直不阿的人提拔上來。一番洗滌衝刷後,楚國的政治從貪濁混亂一下子變得清明而富有活力。
楚莊王待國內基礎鞏固後,不僅繼續開疆拓土,平定了周圍附屬小國的背叛,而且挺進中原,奪得了霸主地位,成為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原來楚莊王即位時,楚國的情況表麵上看來不錯,但實際上卻有隱憂——當時,國內權臣奪利,小人充斥,群臣良莠不清,忠奸難辨。他就故意收斂住自己的鋒芒,將真實的自己隱匿起來,裝扮成一個荒淫君主的形象,這樣不僅解除了周圍國家對自己的戒心,更消除了群臣的顧忌,讓他們盡情施展自己的手段,露出自己的廬山真麵目。在苦等三年,摸清了所有的情況後,猝然施展霹靂手段,將楚國政治衝刷一新,這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
將自己藏起來,並非是一聲不響、默默無聞。而是讓自己在這種不被關注的情況下,去發現那些隱藏在表麵現象之中的本質問題,然後再實行具體的措施,達到“一鳴驚人”的效果。
9.機不可失見機而動
原典
既用見可,擇事而為之,所以自為也;見不可,擇事而為之,所以為人也。故先王之道陰,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與深;聖人之道,在隱與匿。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道理達於此義者,則可與語。由能得此,則可與遠近之義。
譯文
在施展智謀和才幹之後,如果證明是可行的,就要選擇相應的時機來實行,這是為自己;如果發現是不可行的,也要選擇相應的時機來實行,這是為別人。所以古代的先王所推行的大道是屬於“陰”的,古語說:“天地的造化在於高與深,聖人的治道在於隱與匿,並不是單純講求仁慈、義理、忠誠、信守,不過是在維護不偏不倚的正道而已。”如果能徹底認清這種道理的真義,就可以與人交談,假如雙方談得很投機,就可以發展長遠的和目前的關係。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典例闡幽
具有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更善於見機而動。在取得天下之前,他不像劉邦隻是一介布衣,而是出身貴族官僚家庭,父親李淵為隋朝命官,統率太原數萬軍隊。
在李淵還是隋朝官員,奉命鎮壓農民起義的時候,李世民已明白隋朝必亡的大勢。他對父親李淵說:“您受隋帝的命令討伐賊寇,難道賊寇真的能徹底消滅嗎?”在督促父親反抗隋朝時,李世民又說:“今日破家亡國在於你,化家為國也在於你。”足見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公元618年至620年,李世民打敗了薛仁杲和劉武周兩個強敵,平定了關中和中原地區。在公元620年7月,李世民又開始進攻王世充。這時他才不過22歲,但富有政治家的雄才偉略,知人善任,采納正確的意見,采取了正確的策略,一舉擊敗了王世充和竇建德。後來又成功鎮壓了劉黑闥等人的起義,最後統一了全國。李淵就是後來的唐高祖。
唐高祖李淵有四個兒子。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霸(早亡,未及爭位),四子李元吉。在這四個兒子中,長子李建成由於排行最長被封為太子,為人也精明能幹,次子李世民被封為秦王,四子李元吉被封為齊王,也算勇武超人。不過,戰功最多也最有謀略的,要數次子李世民。
太子李建成常隨父親駐守長安,幫助父親處理軍國政務,也算是一個精明強幹的人。比起平庸的父親李淵來,李建成在處理政務上已顯示出了才幹,但與弟弟李世民相比,卻還有很大的不足。李世民南征北戰,為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的戰功,麾下聚集了一批文臣武將,在軍政各界享有很高的威望。不但如此,李世民野心很大,他不甘心做一個區區秦王,希望日後能當皇帝。但按照封建宗法製度,繼承皇位的隻能是太子李建成,況且李建成也算功勳卓著,而且也有很強的勢力。這樣,一場兄弟之間的爭位火拚就不可避免了。
從當時形勢看,太子李建成集團處於優勢,首先李建成是太子,名正且言順,繼承皇位是理所當然的事,社會輿論也多在他這一邊;其次李建成有李淵的支持,在權力和名義上有可靠的保障;而李世民有文臣武將,私人武裝比較強大,也有有利的條件,他本人威望高,群眾基礎好,富有作戰經驗,才略出眾,更主要的是他手下人既精明強幹又齊心合力,因而李世民的力量也是不能被忽視的。
齊王李元吉多次蓄謀除掉李世民,皆未成功。而李世民也未示弱,他隨後策劃了“玄武門之變”。
經過周密策劃,李世民在玄武門提前設下埋伏,意圖一舉除掉對手。第二天,太子和齊王來到臨湖殿前,忽然發現殿角有埋伏的士兵,感覺有變,立即警覺起來,他扯了一下齊王的衣袖,飛奔下殿,上馬往玄武門逃跑。這時,伏兵盡起,李世民張弓搭箭,射死了太子李建成,尉遲恭射殺了齊王李元吉。其餘太子和齊王的衛士也被盡數消滅。就這樣,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多次蓄謀化為泡影,而秦王李世民則抓住時機,取得了勝利。
太子、齊王與秦王之間地位、實力相當,實際上誰先動手殺死對手誰便是皇權執掌者。李世民製造了有利的時機,勝負不就很清楚了嗎?
見機而動,關鍵是要善於看準機會。而這需要敏銳的眼光,並在有七分把握的條件下當機立斷,勇於實踐,否則,時機稍縱即逝,永遠抓不住機會,也永遠得不到成就事業的甜美果實。
機會難得,而如果有了機會,你又不能抓住,遲遲難以下決斷,就不能成功。“當斷不斷,必有後患”,這句話在許多人競爭同一目標的情況下往往很正確。
怎樣才能當機立斷呢?調動你所有的器官,去觀察,去感覺,去傾聽,如果有必要,去嗅,去嚐。當遇到蘊含贏利可能性的情況時,要全神貫注,忘掉一切,盡快收集各種情況,做到心中有數,然後快速做出決斷,從而在競爭中占據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