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摩術”是上一篇“揣術”的姊妹篇。上篇講了揣測事情的重要性,本篇針對上篇,具體提出了如何去“摩”。摩,本意為揉擦,這裏指通過適當的言論刺激對方,以獲知其真實意圖。因此,摩可視為揣的一種具體運用。本篇列舉了不少摩的具體方法,如責以正義、誘以利益、施以威嚇等。我方通過“揣情”,明確了對方的意圖之後,即可擇法而行之,稱為“摩意”。善於摩意者,必具有超強的思維能力,他們能根據同氣相求的規律,將心比心,將事比事,從而準確察知對方的內心欲求。
1.隱藏自己大智若愚
原典
摩者,揣之術也。內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隱。微摩之以其所欲測而探,之,內符必應。其應也,必有為之。故微而去之,是謂塞窌、匿端、隱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無患。
譯文
所謂“摩意”是一種與“揣情”相類似的方法。“內符”是“揣”的對象。進行“揣情”時需要掌握“揣”的規律,而這些規律都是隱而不現的。這就要適當地去“摩”,投其所好進行測探,其內情就會通過外符反映出來。內心的感情要表現於外,就必然要做出一些行動。這就是“摩意”的作用。在達到了這個目的之後,要在適當的時候離開對方,把動機隱藏起來,消除痕跡,偽裝外表,加避實情,使人無法知道是誰辦成的這件事。因此,達到了目的,辦成了事,卻不留禍患。
典例闡幽
魏國有一名大將叫龐涓,他指揮魏軍打了不少勝仗,自以為是了不起的軍事家。可是他心裏明白,同同學齊國人孫臏相比他就猶如熒熒之火遇皓月之光。據說孫臏是著名的軍事家孫武的後代,隻有他知道祖傳的十三篇兵法。
龐涓妒忌孫臏的才能,他居心不良,安排了一條陷害孫臏的詭計。他向魏惠王(魏國國君)舉薦孫臏,魏惠王很高興地派人請來孫臏,共議國事。孫臏的才華處處顯露出來以後,龐涓在魏惠王麵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謀反。魏惠王大怒,要殺孫臏,龐涓又假意講情,結果孫臏被治了罪,剜掉了雙腿的膝蓋骨,成了殘廢。
後來孫臏知道了這是龐涓的詭計,一怒之下,燒掉了即將寫成的兵書,裝瘋賣傻,麻痹龐涓,再設法逃脫。
恰好齊國的一位使臣到魏國辦事,偷偷把孫臏藏在車內,混過了關卡,帶到齊國。
齊國國君十分敬重孫臏,想拜他為大將,孫臏極力推辭:“我是個受過刑的殘廢,如果當了大將,眾人會笑話的。”齊威王就讓他作軍師,行軍時坐在有篷帳的車裏,協助大將田忌作戰。
在孫臏的策劃下,齊軍連打勝仗。公元前342年,龐涓帶魏軍攻打燕國,田忌、孫臏率齊軍救燕。孫臏指揮軍隊不去燕國,而是直接攻打魏國。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
龐涓得到情報,忙從燕國撤兵趕迴魏國。路上龐涓觀察齊軍紮過營的地方後發現:第一天的爐灶數,足夠十萬人吃飯用的;第二天的爐灶數,夠五萬人吃飯用的了;第三天的爐灶數,隻夠三萬人吃的了。龐涓放了心,笑著說:“我就知道齊兵都是膽小鬼,到魏國才三天,十萬大軍就逃散了一大半。”他下令急追齊軍。
魏軍一直追到馬陵(現河北省大名縣東南),天漸漸黑了,馬陵道在兩山之間,路很窄,兩旁都是深澗。這時,有士兵報告:“前麵山道都用木頭給堵住了。”龐涓急忙上前去看,果然如此,隻有一棵大樹沒被砍倒,大樹上還有一大片樹皮被砍掉了,上麵好像還寫著字。龐涓命人拿火把來,借火光一看,他大驚失色,原來上麵寫的是“龐涓死於此樹下”,落款是“孫臏”。龐涓想撤兵已來不及了。這時四麵殺聲震天,不知有多少支箭一齊射來,齊軍已把魏軍團團圍住了。龐涓身中數箭,他已無路可走,就在樹下自刎了。
鬼穀子所說的“摩”,就是要通過言語刺激等方式,使對方的真情充分暴露出來。與此同時,要做好隱蔽的工作,盡量不暴露自己的內心。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掌握主動權。正所謂“人在明處,我在暗處”,這是所有的謀略家所追求的境界。
原來孫臏使用誘兵之計,一路上造成齊軍逃散的假象。他料定了龐涓會在傍晚時追到馬陵,早在此處設下了埋伏,他吩咐士兵:隻等樹下火光一起,就一齊放箭。
孫臏用減灶的方式,故意向龐涓示弱,讓龐涓相信齊軍已逃亡大半而沾沾自喜,從而產生輕敵的心理。實際上,齊軍實力絲毫未損,最終在馬陵之戰中射殺龐涓。
在戰爭理論中,有一條重要的原則就是要注意隱藏自己的實力,故意讓對手認為我不具威脅而產生輕視心理,等到敵人大意而來,所有的弱點均暴露無遺時,我再加以重拳出擊,一舉擊潰對方。
在現代商業領域中,也可以借鑒古人的這些戰術,其有效性已經被很多實例所驗證。
美國的一家食品店雇傭了一個15歲的年輕人。有一天,老板叫他把20簍在冰凍廠受損的香蕉賣出去。這些香蕉隻是外麵的皮太熟了,黑糊糊的,顏色不好看,但質量絕對沒有問題。當時,市場上完好的香蕉價格是每磅7~8美分,老板讓他每磅賣5美分,還囑咐他說如果實在沒人買,就隨便甩賣算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年輕人沒有按照老板的吩咐去做,而是在成堆的香蕉麵前叫賣道:“阿根廷香蕉,快來買啊!”因為名字很新奇,所以吸引了很多人前來圍觀。年輕人向著人群解釋說:“這些阿根廷香蕉是第一次銷到美國,由於是試銷,所以低價出售,每磅隻要10美分。”圍觀者聽了年輕人的話,都想買阿根廷香蕉嚐嚐。不到一個上午,這些香蕉就被搶光了。就這樣,受損香蕉賣出的價格反而比新鮮完好的香蕉還要高。
這個年輕人不是別人,他就是後來成為食品大王的億萬富翁普洛奇。普洛奇賣“阿根廷香蕉”,是其經營天才的牛刀小試而已。他沒有按照老板的常規想法去做,而是一反常理,利用人們追求新奇的心理,高聲叫賣“阿根廷香蕉”,抬高價錢反而銷售一空。通過巧妙偽裝和隱藏自己,化不利為有利,不僅解決了難題,而且還賺取了意外的利潤。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經給他兒子寫過很多信。信的內容大多是告訴兒子做人的道理以及為人處世的方法。其中有一封信是說“裝傻也是一門學問。”這句話說得多好,與我們平時說的“難得糊塗”是同樣的道理。裝傻的另一麵是“鋒芒畢露”,太鋒芒畢露往往會適得其反。裝傻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毅力,裝傻有時還需一時的自取其辱。如此涵養與忍耐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
裝傻是表麵雖傻,但內心卻是非常清醒的。這算是一種高招,因為它能夠更好地保全你自己。正是所謂的“大智若愚”。其實,裝傻也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境界。準確地說,裝傻是聰明人所為。在形勢對自己不利的時候,表麵上裝瘋賣傻,給人以碌碌無為的印象,實際上卻隱藏自己的才能,掩蓋自己的政治抱負,以免引起政敵的警覺,以等待時機,實現自己的抱負。
2.露餌藏鉤香餌釣魚
原典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從而應之,事無不可。古之善摩者,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
譯文
“摩”對方是在這個時候,而對方表現自己是在那個時候。隻要我們有辦法讓對方順應我們的安排行事,就沒有什麽事情是不可辦成的。古代善於“摩意”的人,就像拿著釣鉤到水潭邊上去釣魚一樣。隻要把帶著餌食的鉤投入水中,不必聲張,悄悄等待,就可以釣到魚。所以說:主辦的事情一天天成功,卻沒有察覺;主持的軍隊日益壓倒敵軍,卻沒人感到恐懼,隻有做到這樣才是高明的。
典例闡幽
在現代商業社會如何爭取到更多的消費者,或者說如何讓自己的產品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是所有商家都在麵臨的問題。而事實也無數次地證明了隻有正確的策略才能保證事情的更快更有效地完成。就好像釣魚一樣,隻要投下魚兒喜歡吃的誘餌,魚兒總會上鉤。
市場競爭說到底就是如何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來購買自己的產品,現在產品的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競爭越來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企業必須要學會謀劃,將顧客吸引過來。做事前謀與不謀,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善於謀劃的企業,總是悄悄地拋下誘餌,讓消費者不期然而至。要收到這樣的效果,必須仔細分析消費者,以消費者為中心,針對他們的需求,發現他們的需求,有的放矢拋下誘餌,自然能夠做到事半功倍。
“世界紅茶大王”——英國的裏甫頓,以高明的營銷才能譽滿天下。
有個冬季,一位乳酪製造商請裏甫頓替他在聖誕節前的商品特賣期銷售乳酪。思考了一陣後,裏甫頓定下了“投李索桃”的策略,準備以50∶1的比率在乳酪裏裝入一塊金幣。此前,他用氣球在空中廣發傳單,大肆宣傳:接著在蜂擁而至的人群麵前當眾裝入金幣。這50∶1的金幣使整個蘇格蘭沸騰了。因為在歐美曾流行這樣一種說法:誰若在聖誕節前後所吃的糖果中吃到了一枚六便士的金幣,他將大吉終年,萬事如意。當地的報紙對於這樣一個奇特的消息自然大登特評,甚至有的劇團也以此為題進行表演。於是裏甫頓得到一大批免費宣傳員。
在金幣的誘惑下,等到了銷售日,凡是賣裏甫頓乳酪的商店門前,都是人山人海,擠滿了爭購的人群。成千上萬的消費者湧進店裏購買乳酪,使其乳酪銷售量劇增,令裏甫頓的同行們嫉妒不已。於是就有人偷偷到蘇格蘭當局告發裏甫頓,說他經營做法有賭博嫌疑,當局派警察幹涉,新聞機構馬上跟蹤全方位報道。而裏甫頓仍然我行我素,仍是大力銷售其乳酪,並根據當局幹涉的內容,發布這樣有針對性的廣告:親愛的顧客,感謝大家喜愛裏甫頓乳酪,但如發現乳酪中有金幣,請您將金幣送迴,謝謝合作。消費者不但沒有退還金幣,反而更在乳酪含金幣的聲浪中踴躍購買,而蘇格蘭當局的警察認為店主已有悔改之意,即已著手收迴金幣,便不再加以幹涉。
《鬼穀子》中說:“古之善摩者,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大意是,古代善於運用“摩”術的人,就如同拿著釣鉤到水邊釣魚一樣。隻要把魚餌投下去,就一定可以釣到魚。所以說,他主辦的事情日益成功,而人們仍不知他是如何成功的;他指揮的軍隊日益壓倒敵軍,而人們仍不知戰爭的可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一招不靈,那些同行們並不灰心,繼而促使他們采取進一步的行動,他們聯合起來,以食用不安全為理由要求警方取締裏甫頓的危險行為。在警方的再度調查下,裏甫頓又在報刊上登了一大頁廣告:根據警方的命令,敬請各位食用者在食用裏甫頓乳酪時,一定要注意裏麵有個金幣,不要匆忙,應十分謹慎小心,以免誤吞金幣造成危險。
這則表麵上是應付警察和同行們的說明,而實際上又是一則更生動具體的廣告,無形中又掀起了一次購買裏甫頓乳酪的熱潮。
據經營專家們推測,裏甫頓的氣球廣告,當局警察的幹涉,同行的抗議以及後兩次廣告說明,都是裏甫頓在炒事。他炒得一波三折,富有戲劇性,堪稱炒事之典範。
“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裏甫頓深知“釣魚時要投入香餌”。無餌者門可羅雀,有餌者門庭若市,有無誘餌給銷售帶來的是天壤之別的差異。裏甫頓利用金幣的誘惑作用使乳酪的銷量突飛猛進。犧牲了一點金幣,換迴的卻是“日進鬥金”的收益。真是“釣者露餌而藏鉤,故魚不見鉤而可得”。加之同行們的圍追堵截,當局警察的積極幹涉,新聞機構的全方位報道,都渲染了乳酪銷售的空前盛況。裏甫頓陽奉陰違,遊刃有餘地進行大肆炒作,終使其推銷的奶酪聲名鵲起。
如今,“香餌釣魚”在廣告宣傳中已司空見慣了。喝酒可以喝到金球,吃蜜餞可以吃到港幣,一杯可樂可以使萬元鈔票唾手可得。恰當地使用該手段,確實可以做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
3.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譯文
聖人謀劃事情總是在暗地裏進行,人們不知就裏,故稱之為“神”;而他所取得的成功都顯現於眾人眼前,所以人們稱之為“明”。聖人“主事日成”,一是由於他暗中施德澤於民,使老百姓安居樂業,老百姓尚不知是如何得到這些好處的;二是由於他暗中積累善行,老百姓隻知說好,卻不知道為什麽會這樣。天下人都把這樣的人比之為神明。聖人“主兵日勝”,是由於他不熱衷於爭城奪池,戰爭的消耗很小,老百姓不知道敵國為何拜服,也不知道戰爭有什麽可怕。天下人都把這樣的人比之為神明。典例闡幽明朝的時候有個叫沈萬三的人,此人號稱“天下首富”,為人處世高調招搖。當初朱元璋起事的時候,他讚助了大筆的銀子。由於人們搞不清此人是如何做到富可敵國的,於是便傳說他手中有一個聚寶盆,可以源源不斷地生聚財富。據說,明帝
原典
聖人謀之於陰,故曰神;成之於陽,故曰明。所謂主事日成者,積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積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勝者,常戰於不爭、不費,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國首都南京城的城牆、官府衙門、街道、橋梁有一半是該人捐資修建的。這使皇帝朱元璋的心裏很不舒服,心想:他有如此多的財富,以後萬一反叛誰能製止得了。於是,決定除掉他。後來有一次軍隊勝利凱旋,沈萬三為了破財免災,討好朱元璋,便自說自話地提出申請,說願意再捐一大筆錢,供天子犒賞軍隊。於是朱元璋借題發揮說:一介平民,卻要犒賞天子的部隊,必是貪汙犯上的亂民,其罪當誅。隨即,沈萬三被發配充軍雲南,以後沈家九族也大受株連。
古語有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太過招搖了,不是什麽好事情。俗話“人怕出名豬怕壯”說得也是這個道理!深藏不露的人,表麵上看來好像他們都是庸才,胸無大誌,實際上隻是他們不肯在言語上露鋒芒,在行動上露鋒芒而已。因為他們有所顧忌,言語露鋒芒,便要得罪旁人。得罪旁人,旁人便成為阻力,成為破壞者;行動露鋒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會成為阻力,成為破壞者。表現本領的機會不怕沒|有,隻怕把握不牢,隻怕做出的成績不能使人滿意。
鋒芒是刀劍等的尖端,引申為人的才幹顯露在外表。在生活中,寒光森森的銳器往往會使人感到威脅和震懾,一個人的才智過高,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也會使人產生如上的感覺,會使人生出一種距離感,或產生迴避、逃遁的心理意識,甚至成為你的阻力,成為你的破壞者。因為人從根本上講是趨弱去強的。所以當人處在少壯年輕的時候,如果鋒芒太露,就會喪失掉一些機會和朋友,就會延長到達成功的距離。等到你明白這種道理的時候,已經時過境遷,悔之晚矣。這正應了“萬事古難全”、“盈則損、直則折”這些話,弱者有弱者的幸運,強者有強者的不幸,而人生就在幸與不幸之間。
萬石君姓石,名奮。當時十五歲,做小官吏,侍候高祖。高祖和他談話,喜歡他的恭謙,問他說:“你還有什麽人?”迴答說:“我隻有母親和一個姐姐。母親不幸失明、家裏貧苦。”高祖說:“你能跟隨我嗎?”他說:“願意為您效勞。”於是高祖召他姐姐來封為美人,讓石奮任中涓,把他家遷到長安城裏的中戚裏。他做官靠積累政績當上了太中大夫。他雖然沒有什麽學識文化,但恭敬謹嚴沒人能比。到孝景帝即位,石奮的四個兒子都因為品行端正,孝敬父母,辦事謹嚴,做官做到了二千石。景帝稱讚說:“石君和四個兒子都是二千石官員,作為臣子的尊貴光寵竟然集中在他一家。”於是,稱唿石奮為萬石君。
孝景帝晚年,萬石君迴家養老,每年定期作為大臣參加朝會。經過皇宮的門樓,萬石君一定下車疾走,看見皇帝的車駕,一定俯身按著車前橫木表示敬意。他的子孫做小官,迴家來見他,萬石君一定穿著朝服出來,不稱唿其名字。子孫有錯誤,不是譴責,而用不坐正座,麵對食案而不吃來表達他的不滿情緒。然後兒子們互相責備,通過長輩的幫助說情,犯錯的人光著上身堅決地請罪、認錯,改正了錯誤,他才原諒。皇上時常給他家賞賜食物,他一定跪下叩拜俯伏著吃,好像就在皇上眼前。子孫遵循他的教導,像他一樣跪拜下來吃。萬石君一家憑著孝敬謹嚴而聞名於各郡各國。
太史公說:孔子有句話“君子言語要遲鈍,行動要迅速”,說的大概就是石奮吧?因此他的教化不急而成功,不苛刻而安定。這可以說是行為忠厚的君子了。
鬼穀子所說的“聖人謀之於陰”,說的是聖人言行謹慎,做事不張揚,隻有如此,才能“主事日成”、“主兵日勝”。中國人最擅長的就是韜光養晦了,因為一個人鋒芒太露,很容易招致他人的嫉恨,並最終為自己帶來禍患。
漢代賈誼,以誦詩通經聞於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太守,聽說他的錦繡文采,召至門下,甚是喜歡。漢文帝初立,聞河南太守吳公政績為天下第一,且此人原來與李斯同邑,曾從師李斯,於是征召他為廷尉。這時賈誼才二十剛出頭,在眾大臣中年齡最小。每次皇帝召集大臣議事,諸老先生不知道怎麽表達的話語,賈誼都耐心地幫他們把話講出來。諸生於是乃以為能力不及賈誼。漢文帝悅之,便越級提拔他,一年之內就官至太中大夫。
賈誼自以為漢朝立朝已二十多年,已達到天下大治,因而當改正朔,易服色,法製度,定官名,興禮樂。他還自作主張,草撰了新的儀規法禮,認為漢代的顏色以黃為上,黃即土色,土在五行位第五,故數應用五。還自行設定官名,把由秦傳下來的法律全部廢除了,換成新的製度,雖然漢文帝剛即位,不敢一下子都按賈誼的意見去辦,但卻以為賈誼可以擔任公卿。大臣周勃、灌嬰、東陽侯張相如、禦史大夫馮敬等貴族都因此而嫉恨賈誼,常常在文帝麵前說賈誼的不是:“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於是文帝不再重用親近他,不再采納他的建議,讓賈誼當長沙王的陪讀太傅。過了一年多,文帝召見賈誼,與賈誼長談至夜半,但是“不問蒼生問鬼神”,賈誼不能自陳政見。後又讓賈誼當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是“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文帝又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為列侯。賈誼數上疏諫,以為禍患從此起矣。言諸侯或連數郡,非古之製,可稍削之。文帝不聽。過了幾年,梁懷王學騎,墜馬而死。賈誼痛恨自己沒有盡到老師的責任,哭泣歲餘,亦死,年僅三十三歲。
年少才子賈誼本來學富五車,才高八鬥,聰慧能幹,得到皇帝的賞識本是理所當然。但是,賈誼畢竟太年輕,他鋒芒畢露,不懂得自我保護,看不到身邊的危險,致使自己力盡而寡助,落得少年悲哀。
當然,深藏不露的“藏”也是為了“露”,在時機成熟時,要毫不含糊地表現自己。就像當年毛遂向平原君自薦時說的:“吾乃囊中之錐,未曾露鋒芒,今日得出囊中,方能脫穎而出。”
戰國時,秦國大軍攻打趙都邯鄲,趙孝成王命平原君趙勝去楚國求救。平原君打算帶二十名文武兼備的人跟他同行。他手下雖有三千門客,但挑來挑去隻挑中了十九人。這時,坐在末位的門客毛遂站了起來,向平原君自薦同行,平原君於是答應他同去。來到楚國,平原君跟楚王談合縱的事,毛遂和其他十九個門客都在台階下等著。從早晨一直到中午,平原君也沒有說服楚王。毛遂於是帶著寶劍快步上了台階,說:“當年楚懷王當了秦國的俘虜,死在秦國,這是楚國最大的恥辱。秦將白起隻帶幾萬人就奪了郢都,逼得大王遷都,這些就連我們趙國人也替你們感到羞恥。今天我主人跟大王來商量合縱抗秦,既是為了趙國,也是為了楚國。”毛遂這一番話像錐子一樣,句句戳在楚王的心上。於是,楚王與平原君當場歃血結盟。隨後,楚王派大軍奔赴趙國救援。平原君迴趙後,待毛遂為上賓,很感慨地說:“毛先生一到楚國,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了。”
是金子總會發光,但也不能老把金子埋在地裏。把握機遇的能力也很重要,一旦機會來臨,千萬不要錯過。真人不露相,這是千真萬確的。但永遠都不露相的,肯定不是真人。
4.借力而行取得成功
原典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靜也;正者,直也;喜者,悅也;怒者,動也;名者,發也;行者,成也;廉者,潔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諂也。故聖人所獨用者,眾人皆有之,然無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譯文
在實施“摩意”時,有用和平進攻的,有用正義責難的,有用娛樂討好的,有用憤怒激勵的,有用名望威嚇的,有用行為逼迫的,有用廉潔感化的,有用信譽說服的,有用利益誘惑的,有用謙卑奪取的。和平就是安靜,正義就是剛直,娛樂就是喜悅,憤怒就是激動,名望就是聲譽,行為就是實施,廉潔就是清明,利益就是需求,謙卑就是委曲。所以,聖人所獨用的“摩意”之術,平常人也都可以使用。然而沒能運用成功的,那是因為他們用錯了。
典例闡幽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時年孫策年僅十七歲,他繼承父誌,勢力逐漸強大。公元199年,孫策欲向北推進,準備奪取盧江郡。但占據盧江的軍閥劉勳勢力強大,孫策認為硬攻很難取勝,便派人給劉勳送去一份厚禮,並在信中把劉勳大肆吹捧了一番。孫策以弱者的身份向劉勳求救,說上繚經常派兵侵擾,我們力弱,不能遠征,請求將軍發兵降服上繚。劉勳見孫策極力討好他,萬分得意。上繚一帶十分富庶,劉勳早想奪取,今見孫策軟弱無能,免去了後顧之憂,因此決定發兵上繚。部將劉曄極力勸阻,劉勳哪裏聽得進去?而孫策則時刻監視著劉勳的行動,見劉勳親率幾萬兵馬去攻上繚,城內空虛,心中大喜,立即率領人馬,水陸並進,襲擊盧江,幾乎沒遇到抵抗,就十分順利地控製了盧江。此時劉勳猛攻上繚,一直不能取勝。突然得報,孫策已取盧江,情知中計,後悔已經來不及,隻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利益就是需求。當利益擺在你麵前的時候,不要盲目地去爭奪,有時候利益也是伴隨著陷阱一起到來的。而掌握好利益的分寸,另辟蹊徑的做法,有可能幫助你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人活在一個社會整體之中,個人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很多時候都必須借助他人的力量來助己成事。所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就是這個道理。善於借助他人力量的人,前麵的道路也將會更加平坦。
從前齊國貴族公子孟嚐君,門下養了食客幾千人,個個都很有本事,文的能通今博古,武的能斬關奪寨,但也有少數市井無賴混在其中。孟嚐君平時一向善待手下門客,即使對那些市井無賴,比如像做賊的、搞雜耍的,他也能不分貴賤,一視同仁,平等地看待他們,因此,他們對孟嚐君都頗為感激,十分願意為他效力。
後來,孟嚐君作為人質到秦國去做宰相,不久之後,他想辭官迴家,卻被秦國扣住,不準放行。此時他的食客中有一個慣偷,為了解救孟嚐君,這個小偷就在夜晚摸到秦王宮內,把一件價值連城的狐皮大衣偷到了手,然後讓孟嚐君把皮衣獻給秦王最寵愛的姬妾,以求這個女人去向秦王說情,孟嚐君這才獲得釋放。
要想在競爭中獲得勝利,一定要訴諸一定的手段。根據目標的不同,采取的手段也各不相同。主要的問題在於,你的手段是否有效,是否能打動你想打動的人。鬼穀子在這裏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策略,對我們頗有借鑒意義。
不久秦王就對放走孟嚐君反悔了,馬上派人去把孟嚐君追迴來。夜間孟嚐君一夥人來到城門口,城門已經緊閉,根本逃不出去。恰好食客中有一個會口技的,他學起雞叫,惹得四周雄雞都應聲叫了起來。守關的士兵聽見雞叫,以為天將亮了,就按作息時間把城門打開,孟嚐君趁機逃出秦國,脫離了危險。
如果孟嚐君的手下沒有這些雞鳴狗盜之徒,孟嚐君絕對逃不出秦王的掌握。孟嚐君平時不分流品、平等待人的用人之策在這裏大見功效。
聖人尚有欠缺,何況凡人?事必躬親,則不可能成大事。其結果往往是事事無成。我們應該學會善於借助他人的力量,唯有善於借助他人的力量,自己才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處理更重要的事情。為人處世不能以自己的智慧代替所有人的聰明才智,要充分借助他人的力量來協助自己開展工作,針對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借助,懂得如何使用借力,從而借人之力為己之力,這才是真正高明的處世之道。
如果你把兩棵植物緊挨著栽種的話,它們的根部就會互相糾纏,從而改善土質,兩棵植物都比單獨栽種生長得更加粗壯。而如果把兩根木頭捆在一塊,它們所能擔負的重量要大大超過各自所能承擔的重量之和。整體大於各部分之和,一加一等於三,甚至更多。物猶如此,何況人呢?
伍子胥名伍員,本是貴族出身,他的先人伍舉在楚莊王時即已顯貴。他父親伍奢是太子太傅,費無忌是太子少傅。楚王讓他們二人共同輔佐太子建。太子建身邊的這兩位恰恰是一忠一奸。伍員的父親因為忠於太子建而終致死,費無忌卻因為出賣太子建而得到昏庸君王的寵幸。
楚平王要為太子建娶媳婦,可是費無忌卻找尋到為自己邀功的機會。他心懷不鬼,竟然將本應為太子迎娶的秦女奉獻給楚平王。費無忌是十足的小人,他不僅跳槽到楚平王身邊,還讒言太子建謀逆。太子太傅伍奢力勸楚平王,不要因為小人的離間而傷害了骨肉親情。楚平王哪裏聽得進去?太子建被逼得逃亡到宋國,伍奢因為忠於太子而被囚。費無忌的心病仍未消除,他深知伍奢的兩個兒子都很有才幹,不誅殺將會危及自己的生命。昏庸的楚平王再一次聽信讒言,要求伍奢將兩個兒子招來一同處死。伍奢深知自己的兩個兒子,伍尚為人忠義,他隨父同死是沒問題的;但伍員為人剛戾忍詬,終會成就大事的,不會生而就擒。果然伍員對其兄伍尚說:“不如奔他國,借力以雪父之恥。”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伍子胥為了報仇逃到了吳國。受到吳國公子光的信任,伍子胥向公子光推薦勇士專諸,為公子光刺殺了吳王僚,公子光於是自立為吳王,即為闔閭。此後伍子胥便被聘為行人(官名,掌管朝覲、聘問、出使等事務),參與國政。
由於伍子胥很有將才,因此屢次大破楚軍,而在最後終於攻破楚的都城時,本來是他複仇對象的楚平王——也就是那個殺了其父兄之人,卻早已埋身於墳墓之中。氣憤的伍子胥就把他的屍體從墓中掘出來,並用鞭子抽打。兩人相鬥,弱小者要想鬥過強勢的人,單打獨鬥無疑是以卵擊石——自不量力。因此,這時就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達到自己的目的。伍子胥正是知道自己根本不可能鬥過楚平王,才去找更強大的吳王,借助他的力量除掉勁敵。
好風憑借力,送你上青雲。天下最重要的“借”不是借錢和借物,而是借力。
“借別人的智慧為自己所用”。不論是你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隻要你會借,懂得如何來借,如何使用借力,能夠使他們心甘情願地幫你做事,做到“畢其智為己所用”,就一定能夠心想事成。
所以,“借力”不僅是打開財富大門的鑰匙,更是每個渴望成功的人所必須學會的。
古人講:“智者,當借力而行。”意思是說聰明的人,應當借助外力尋求發展。在當今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快節奏社會,要想擁有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要想在複雜的商戰中永遠瀟灑自如,如入無人之境,僅靠單槍匹馬、赤手空拳地搏鬥是行不通的。俗話說:“就算渾身是鐵,又能打幾顆釘?”所以,我們應該學會“借力”,並善於“借力”!
5.周密計劃合乎情理
原典
謀莫難於周密,說莫難於悉聽,事莫難於必成;此三者,唯聖人然後能任之。故謀必欲周密,必擇其所與通者說也,故曰:或結而無隙也。夫事成必合於數,故曰:道、數與時相偶者也。說者聽,必合於情,故曰:情合者必聽。
譯文
設計謀略,最難的就是周到縝密;遊說君主,最難的就是使其言聽計從;主持事務,最難的就是確保成功。這三個問題隻有聖人才能解決。凡設計謀略要想周到縝密,一定要選擇與自己情意相通的人共謀,所以說:相互結合,無懈可擊。凡辦事要想取得成功,必須有適當的方法,所以說:規律、方法與天時互相依附。進行遊說的人要讓對方聽信,必須使自己的說辭合於情理,所以說:合情理才有人聽。
典例闡幽
戰國初年,楚國的國君楚惠王想重新恢複楚國的霸權。他擴大軍隊,要去攻打宋國。楚惠王重用了一個當時最有本領的工匠。他是魯國人,名叫公輸般,也就是後來人們常說的魯班。公輸般使用斧子不用說是最靈巧的了,誰要想跟他比一比使用斧子的本領,那就是不自量力。公輸般被楚惠王請了去,當了楚國的大夫。他替楚王設計了一種攻城的工具,比樓車還要高,看起來簡直是高得可以碰到雲端似的,所以被叫做雲梯。楚惠王一麵叫公輸般趕緊製造雲梯,一麵準備向宋國進攻。楚國製造雲梯的消息一傳揚出去,列國諸侯都有點擔心。特別是宋國,聽到楚國要來進攻,更加覺得將要大禍臨頭。楚國想進攻宋國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對。反對得最厲害的是墨子。墨子,名翟,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反對鋪張浪費,主張節約;他要他的門徒穿短衣草鞋,參加勞動,以吃苦為高尚。如果不刻苦,就是違背他的主張。墨子還反對為了爭城奪地而使百姓遭到災難的混戰。
這迴他聽到楚國要利用雲梯去侵略宋國,就急急忙忙地親自奔赴楚國,途中他跑得腳底起了泡,出了血,就把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塊裹著腳走。這樣奔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國的都城郢都。他先去見公輸般,勸他不要幫助楚惠王攻打宋國。公輸般說:“不行呀,我已經答應楚王了。”墨子就要求公輸般帶他去見楚惠王,公輸般答應了。在楚惠王麵前,墨子很誠懇地說:“楚國土地很大,方圓五千裏,地大物博;宋國土地不過五百裏,土地並不好,物產也不豐富。大王為什麽有了華貴的車馬,還要去偷人家的破車呢?為什麽要扔了自己繡花綢袍,去偷人家一件舊短褂子呢?”楚惠王雖然覺得墨子說得有道理,但是不肯放棄攻宋國的打算。公輸般也認為用雲梯攻城很有把握。墨子直截了當地說:“你能攻,我能守,你也占不了便宜。”他解下了身上係著的皮帶,在地下圍著當做城牆,再拿幾塊小木板當做攻城的工具,叫公輸般來演習一下,比一比本領。公輸般采用一種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種方法守城。一個用雲梯攻城,一個就用火箭燒雲梯;一個用撞車撞城門,一個就用滾木擂石砸撞車;一個用地道,一個用煙熏。公輸般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使完了,可是墨子還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沒有使出來。公輸般呆住了,但是心裏還不服,說:“我想出了辦法來對付你,不過現在不說。”墨子微微一笑說:“我知道你想怎樣來對付我,不過我也不說。”楚惠王聽兩人說話像打啞謎一樣,弄得莫名其妙,問墨子說:“你們究竟在說什麽?”墨子說:“公輸般的意思很清楚,不過是想把我殺掉,以為殺了我,宋國就沒有人幫助他們守城了。其實他打錯了主意。我來到楚國之前,早已派了禽滑厘等三百個徒弟守住宋城,他們每一個人都學會了我的守城辦法。即使把我殺了,楚國也是占不到便宜的。”楚惠王聽了墨子一番話,又親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領,知道要打勝宋國沒有希望,隻好說:“先生的話說得對,我決定不進攻宋國了。”這樣,一場戰爭就被墨子阻止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鬼穀子》中說:設計謀略,最難的就是周到縝密;遊說君主,最難的就是使其言聽計從;主持事務,最難的就是確保成功。這三個問題隻有聖人才能解決。凡遊說的人要想讓人家對自己言聽計從,必須使說辭合乎情理,所以說:合情合理人才有聽。
還有一件事值得提一提。
公元207年,郭嘉向曹操建議,乘著北方胡人的力量還很弱小,應該盡快征服,以擴大地盤。曹操采納了他的建議,決定遠征千裏,襲擊烏丸。曹操率領軍隊到達易縣時,郭嘉說:“‘兵貴神速’。今於千裏之外去襲擊敵人,笨重裝備過多,難以取得勝利,況且容易暴露,敵人知道後,必然加強戒備,不如輕裝晝夜兼程,出其不意。”曹操覺得很有道理,就命令部隊放棄笨重物資,輕裝疾進,秘密到達盧龍塞,直搗單於庭。胡人根本沒有想到千裏之外的魏軍會突然殺來,因此毫無準備,一片驚慌,倉皇應戰,不堪一擊,很快被打敗。曹操從此解除了北部後方的威脅,形成了有利的戰略布局,可以全力與孫權、劉表抗爭,為統一天下投下了漂亮的一著伏棋。
以上兩人的計謀縝密,遊說得合情合理,難怪會取得成功,這樣的例子值得我們深思。
6.迎合心理摩以其欲
原典
故物歸類:抱薪趨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濕者先濡。此物類相應,於勢譬猶是也,此言內符之應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類,焉有不相應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聽者,故曰獨行之道”。夫幾者不晚,成而不抱,久而化成。
譯文
世上萬事萬物都有各自的規律,例如:抱著柴薪向烈火走去,總是幹燥部分先燃燒起來;往平地倒水,總是潮濕的地方先濕透。這些都是與物性相適應的,以此類推,其他事物也是如此。這就是“內符”與“外摩”相唿應的道理。所以說,按著事物的特性來施行“摩”術,豈有不響應之理?依據其人的欲望來施行“摩”術,豈有不聽之理?聖人深諳其中奧妙,所以說,這是聖賢獨行之道,隻有他們才能施用“摩”術並確保成功。凡做事有法度者,都會把握好時機,有成績也不居功,並且持之以恆,最後一定會成功。
典例闡幽
用現代的話來講,“摩之以其欲”就是要體察人心。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大都有深入體察人心的本領。三國時期,曹操領軍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兵士普遍口渴難耐,行軍的速度十分緩慢。曹操擔心貽誤戰機,心裏很是著急。於是,他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穀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麵,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麵有一大片梅林,那裏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將梅子吃到嘴裏,精神大振,行軍速度一下子快了許多。
在遇到困難時,人類意誌力和信念的強弱往往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在旁人陷入困境時,幫助他樹立信心,重建希望,往往比提供實質性的幫助更為重要。曹操用“酸梅林”鼓舞士兵的士氣,成功地走出絕境,正是緣於他對人的心理有著深刻的體察。
在古代的戰爭中,一個優秀的將帥除了要熟悉天文、地理、陣法外,還必須洞察人的心理,善打心理戰。項羽的破釜沉舟與韓信的背水一戰,都是利用人在危險境地中的求生本能而取勝的例子。春秋時期的“長勺之戰”,也是最早的心理戰的經典戰例,集中體現了《孫子兵法》中“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的軍事思想。
公元前684年春,齊桓公任命鮑叔牙為大將,率軍攻打魯國。兩軍在長勺展開決戰。齊軍猛擊戰鼓,首先發動攻擊。魯莊公正欲擊鼓出戰,曹劌勸止說:“齊軍士氣正旺,不宜出戰,隻可堅守陣地。”齊軍再次擂鼓挑戰,魯軍仍是堅守不出。鮑叔牙以為魯軍膽怯了,於是第三次擂響戰鼓。曹劌這才說:“現在可以出擊了。”於是士氣旺盛的魯國軍隊發起反擊,大敗齊軍。事後,魯莊公問曹劌打敗齊軍的道理,曹劌說:“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盛,故克之。”
你說的話、做的事,怎樣才能深入人心?施行鬼穀子的“摩”術,怎樣才能確保成功?在鬼穀子看來,隻要做到“摩之以其欲”就可以。
在戰爭中要打敗強敵,必須要避敵銳氣,攻其虛弱。當敵人處於精神放鬆、意誌疲憊的情形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往往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
在商場上,競爭對手之間也同樣存在心理戰問題,勝負除了與經濟實力、競爭方法等因素相關外,還取決於心理戰能力和心理素質。俗話說:“知人知麵不知心。”與人打交道,一旦達到“知心”的地步,你就已經勝券在握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某市著名企業家王經理購得一塊位置絕佳的寶地,準備建一個大商城。為了裝修得豪華一些,他同本市某大理石加工廠的韓經理聯係,準備購進一批大理石。韓經理是個有野心的人,在談判時,他提出想入股王經理的企業,並將此作為銷售大理石的交換條件。王經理沒有同意,結果談判不歡而散。王經理迴去以後,為大理石一事發愁,因為韓經理廠生產的大理石確實物美價廉,其他廠無法比擬。正在這時,一家新成立的大理石加工廠找上門來,要以較低的價格賣給王經理大理石。王經理計上心來,他一邊與這家新加工廠磋商,一邊偷偷放出風去,故意讓韓經理知道這件事。韓經理沒料到王經理會和別的廠家交易,為了這筆買賣,隻好立即答應一切條件,再也不提入股的事了。王經理在與韓經理的心理戰中取得了勝利,買到了物美價廉的產品。
在我們的生活中,難免碰到各種矛盾和糾紛,在解決的過程中,如果善於體察人的心理,就能做到遊刃有餘。
某商業樓自出租後,房產主不斷地接到房客的投訴。房客說,電梯上下速度太慢,等待時間太長,要求房主迅速更換電梯,否則他們將搬走。已經裝修一新的樓房,如果再更換電梯,成本顯然太高;如果不換,萬一房子租不出去,更是損失慘重。房產主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幾天後,房主並沒有更換電梯,可有關電梯的投訴再也沒有接到過,剩下的空房子也很快租出去了。為什麽呢?原來,房主在每一層的電梯間外的牆上都安裝了很大的穿衣鏡,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自己的儀表上,自然感覺不出電梯的上下速度是快還是慢了。
這是一種相對“消極”的解決危機的方法,但也確實稱得上是高明之舉。略施小技,就將大麻煩消弭於無形。其高明之處,就在於做到了“摩之以其欲”。
1.隱藏自己大智若愚
原典
摩者,揣之術也。內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隱。微摩之以其所欲測而探,之,內符必應。其應也,必有為之。故微而去之,是謂塞窌、匿端、隱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無患。
譯文
所謂“摩意”是一種與“揣情”相類似的方法。“內符”是“揣”的對象。進行“揣情”時需要掌握“揣”的規律,而這些規律都是隱而不現的。這就要適當地去“摩”,投其所好進行測探,其內情就會通過外符反映出來。內心的感情要表現於外,就必然要做出一些行動。這就是“摩意”的作用。在達到了這個目的之後,要在適當的時候離開對方,把動機隱藏起來,消除痕跡,偽裝外表,加避實情,使人無法知道是誰辦成的這件事。因此,達到了目的,辦成了事,卻不留禍患。
典例闡幽
魏國有一名大將叫龐涓,他指揮魏軍打了不少勝仗,自以為是了不起的軍事家。可是他心裏明白,同同學齊國人孫臏相比他就猶如熒熒之火遇皓月之光。據說孫臏是著名的軍事家孫武的後代,隻有他知道祖傳的十三篇兵法。
龐涓妒忌孫臏的才能,他居心不良,安排了一條陷害孫臏的詭計。他向魏惠王(魏國國君)舉薦孫臏,魏惠王很高興地派人請來孫臏,共議國事。孫臏的才華處處顯露出來以後,龐涓在魏惠王麵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謀反。魏惠王大怒,要殺孫臏,龐涓又假意講情,結果孫臏被治了罪,剜掉了雙腿的膝蓋骨,成了殘廢。
後來孫臏知道了這是龐涓的詭計,一怒之下,燒掉了即將寫成的兵書,裝瘋賣傻,麻痹龐涓,再設法逃脫。
恰好齊國的一位使臣到魏國辦事,偷偷把孫臏藏在車內,混過了關卡,帶到齊國。
齊國國君十分敬重孫臏,想拜他為大將,孫臏極力推辭:“我是個受過刑的殘廢,如果當了大將,眾人會笑話的。”齊威王就讓他作軍師,行軍時坐在有篷帳的車裏,協助大將田忌作戰。
在孫臏的策劃下,齊軍連打勝仗。公元前342年,龐涓帶魏軍攻打燕國,田忌、孫臏率齊軍救燕。孫臏指揮軍隊不去燕國,而是直接攻打魏國。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
龐涓得到情報,忙從燕國撤兵趕迴魏國。路上龐涓觀察齊軍紮過營的地方後發現:第一天的爐灶數,足夠十萬人吃飯用的;第二天的爐灶數,夠五萬人吃飯用的了;第三天的爐灶數,隻夠三萬人吃的了。龐涓放了心,笑著說:“我就知道齊兵都是膽小鬼,到魏國才三天,十萬大軍就逃散了一大半。”他下令急追齊軍。
魏軍一直追到馬陵(現河北省大名縣東南),天漸漸黑了,馬陵道在兩山之間,路很窄,兩旁都是深澗。這時,有士兵報告:“前麵山道都用木頭給堵住了。”龐涓急忙上前去看,果然如此,隻有一棵大樹沒被砍倒,大樹上還有一大片樹皮被砍掉了,上麵好像還寫著字。龐涓命人拿火把來,借火光一看,他大驚失色,原來上麵寫的是“龐涓死於此樹下”,落款是“孫臏”。龐涓想撤兵已來不及了。這時四麵殺聲震天,不知有多少支箭一齊射來,齊軍已把魏軍團團圍住了。龐涓身中數箭,他已無路可走,就在樹下自刎了。
鬼穀子所說的“摩”,就是要通過言語刺激等方式,使對方的真情充分暴露出來。與此同時,要做好隱蔽的工作,盡量不暴露自己的內心。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掌握主動權。正所謂“人在明處,我在暗處”,這是所有的謀略家所追求的境界。
原來孫臏使用誘兵之計,一路上造成齊軍逃散的假象。他料定了龐涓會在傍晚時追到馬陵,早在此處設下了埋伏,他吩咐士兵:隻等樹下火光一起,就一齊放箭。
孫臏用減灶的方式,故意向龐涓示弱,讓龐涓相信齊軍已逃亡大半而沾沾自喜,從而產生輕敵的心理。實際上,齊軍實力絲毫未損,最終在馬陵之戰中射殺龐涓。
在戰爭理論中,有一條重要的原則就是要注意隱藏自己的實力,故意讓對手認為我不具威脅而產生輕視心理,等到敵人大意而來,所有的弱點均暴露無遺時,我再加以重拳出擊,一舉擊潰對方。
在現代商業領域中,也可以借鑒古人的這些戰術,其有效性已經被很多實例所驗證。
美國的一家食品店雇傭了一個15歲的年輕人。有一天,老板叫他把20簍在冰凍廠受損的香蕉賣出去。這些香蕉隻是外麵的皮太熟了,黑糊糊的,顏色不好看,但質量絕對沒有問題。當時,市場上完好的香蕉價格是每磅7~8美分,老板讓他每磅賣5美分,還囑咐他說如果實在沒人買,就隨便甩賣算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年輕人沒有按照老板的吩咐去做,而是在成堆的香蕉麵前叫賣道:“阿根廷香蕉,快來買啊!”因為名字很新奇,所以吸引了很多人前來圍觀。年輕人向著人群解釋說:“這些阿根廷香蕉是第一次銷到美國,由於是試銷,所以低價出售,每磅隻要10美分。”圍觀者聽了年輕人的話,都想買阿根廷香蕉嚐嚐。不到一個上午,這些香蕉就被搶光了。就這樣,受損香蕉賣出的價格反而比新鮮完好的香蕉還要高。
這個年輕人不是別人,他就是後來成為食品大王的億萬富翁普洛奇。普洛奇賣“阿根廷香蕉”,是其經營天才的牛刀小試而已。他沒有按照老板的常規想法去做,而是一反常理,利用人們追求新奇的心理,高聲叫賣“阿根廷香蕉”,抬高價錢反而銷售一空。通過巧妙偽裝和隱藏自己,化不利為有利,不僅解決了難題,而且還賺取了意外的利潤。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經給他兒子寫過很多信。信的內容大多是告訴兒子做人的道理以及為人處世的方法。其中有一封信是說“裝傻也是一門學問。”這句話說得多好,與我們平時說的“難得糊塗”是同樣的道理。裝傻的另一麵是“鋒芒畢露”,太鋒芒畢露往往會適得其反。裝傻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毅力,裝傻有時還需一時的自取其辱。如此涵養與忍耐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
裝傻是表麵雖傻,但內心卻是非常清醒的。這算是一種高招,因為它能夠更好地保全你自己。正是所謂的“大智若愚”。其實,裝傻也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境界。準確地說,裝傻是聰明人所為。在形勢對自己不利的時候,表麵上裝瘋賣傻,給人以碌碌無為的印象,實際上卻隱藏自己的才能,掩蓋自己的政治抱負,以免引起政敵的警覺,以等待時機,實現自己的抱負。
2.露餌藏鉤香餌釣魚
原典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從而應之,事無不可。古之善摩者,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
譯文
“摩”對方是在這個時候,而對方表現自己是在那個時候。隻要我們有辦法讓對方順應我們的安排行事,就沒有什麽事情是不可辦成的。古代善於“摩意”的人,就像拿著釣鉤到水潭邊上去釣魚一樣。隻要把帶著餌食的鉤投入水中,不必聲張,悄悄等待,就可以釣到魚。所以說:主辦的事情一天天成功,卻沒有察覺;主持的軍隊日益壓倒敵軍,卻沒人感到恐懼,隻有做到這樣才是高明的。
典例闡幽
在現代商業社會如何爭取到更多的消費者,或者說如何讓自己的產品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是所有商家都在麵臨的問題。而事實也無數次地證明了隻有正確的策略才能保證事情的更快更有效地完成。就好像釣魚一樣,隻要投下魚兒喜歡吃的誘餌,魚兒總會上鉤。
市場競爭說到底就是如何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來購買自己的產品,現在產品的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競爭越來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企業必須要學會謀劃,將顧客吸引過來。做事前謀與不謀,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善於謀劃的企業,總是悄悄地拋下誘餌,讓消費者不期然而至。要收到這樣的效果,必須仔細分析消費者,以消費者為中心,針對他們的需求,發現他們的需求,有的放矢拋下誘餌,自然能夠做到事半功倍。
“世界紅茶大王”——英國的裏甫頓,以高明的營銷才能譽滿天下。
有個冬季,一位乳酪製造商請裏甫頓替他在聖誕節前的商品特賣期銷售乳酪。思考了一陣後,裏甫頓定下了“投李索桃”的策略,準備以50∶1的比率在乳酪裏裝入一塊金幣。此前,他用氣球在空中廣發傳單,大肆宣傳:接著在蜂擁而至的人群麵前當眾裝入金幣。這50∶1的金幣使整個蘇格蘭沸騰了。因為在歐美曾流行這樣一種說法:誰若在聖誕節前後所吃的糖果中吃到了一枚六便士的金幣,他將大吉終年,萬事如意。當地的報紙對於這樣一個奇特的消息自然大登特評,甚至有的劇團也以此為題進行表演。於是裏甫頓得到一大批免費宣傳員。
在金幣的誘惑下,等到了銷售日,凡是賣裏甫頓乳酪的商店門前,都是人山人海,擠滿了爭購的人群。成千上萬的消費者湧進店裏購買乳酪,使其乳酪銷售量劇增,令裏甫頓的同行們嫉妒不已。於是就有人偷偷到蘇格蘭當局告發裏甫頓,說他經營做法有賭博嫌疑,當局派警察幹涉,新聞機構馬上跟蹤全方位報道。而裏甫頓仍然我行我素,仍是大力銷售其乳酪,並根據當局幹涉的內容,發布這樣有針對性的廣告:親愛的顧客,感謝大家喜愛裏甫頓乳酪,但如發現乳酪中有金幣,請您將金幣送迴,謝謝合作。消費者不但沒有退還金幣,反而更在乳酪含金幣的聲浪中踴躍購買,而蘇格蘭當局的警察認為店主已有悔改之意,即已著手收迴金幣,便不再加以幹涉。
《鬼穀子》中說:“古之善摩者,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大意是,古代善於運用“摩”術的人,就如同拿著釣鉤到水邊釣魚一樣。隻要把魚餌投下去,就一定可以釣到魚。所以說,他主辦的事情日益成功,而人們仍不知他是如何成功的;他指揮的軍隊日益壓倒敵軍,而人們仍不知戰爭的可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一招不靈,那些同行們並不灰心,繼而促使他們采取進一步的行動,他們聯合起來,以食用不安全為理由要求警方取締裏甫頓的危險行為。在警方的再度調查下,裏甫頓又在報刊上登了一大頁廣告:根據警方的命令,敬請各位食用者在食用裏甫頓乳酪時,一定要注意裏麵有個金幣,不要匆忙,應十分謹慎小心,以免誤吞金幣造成危險。
這則表麵上是應付警察和同行們的說明,而實際上又是一則更生動具體的廣告,無形中又掀起了一次購買裏甫頓乳酪的熱潮。
據經營專家們推測,裏甫頓的氣球廣告,當局警察的幹涉,同行的抗議以及後兩次廣告說明,都是裏甫頓在炒事。他炒得一波三折,富有戲劇性,堪稱炒事之典範。
“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裏甫頓深知“釣魚時要投入香餌”。無餌者門可羅雀,有餌者門庭若市,有無誘餌給銷售帶來的是天壤之別的差異。裏甫頓利用金幣的誘惑作用使乳酪的銷量突飛猛進。犧牲了一點金幣,換迴的卻是“日進鬥金”的收益。真是“釣者露餌而藏鉤,故魚不見鉤而可得”。加之同行們的圍追堵截,當局警察的積極幹涉,新聞機構的全方位報道,都渲染了乳酪銷售的空前盛況。裏甫頓陽奉陰違,遊刃有餘地進行大肆炒作,終使其推銷的奶酪聲名鵲起。
如今,“香餌釣魚”在廣告宣傳中已司空見慣了。喝酒可以喝到金球,吃蜜餞可以吃到港幣,一杯可樂可以使萬元鈔票唾手可得。恰當地使用該手段,確實可以做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
3.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譯文
聖人謀劃事情總是在暗地裏進行,人們不知就裏,故稱之為“神”;而他所取得的成功都顯現於眾人眼前,所以人們稱之為“明”。聖人“主事日成”,一是由於他暗中施德澤於民,使老百姓安居樂業,老百姓尚不知是如何得到這些好處的;二是由於他暗中積累善行,老百姓隻知說好,卻不知道為什麽會這樣。天下人都把這樣的人比之為神明。聖人“主兵日勝”,是由於他不熱衷於爭城奪池,戰爭的消耗很小,老百姓不知道敵國為何拜服,也不知道戰爭有什麽可怕。天下人都把這樣的人比之為神明。典例闡幽明朝的時候有個叫沈萬三的人,此人號稱“天下首富”,為人處世高調招搖。當初朱元璋起事的時候,他讚助了大筆的銀子。由於人們搞不清此人是如何做到富可敵國的,於是便傳說他手中有一個聚寶盆,可以源源不斷地生聚財富。據說,明帝
原典
聖人謀之於陰,故曰神;成之於陽,故曰明。所謂主事日成者,積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積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勝者,常戰於不爭、不費,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國首都南京城的城牆、官府衙門、街道、橋梁有一半是該人捐資修建的。這使皇帝朱元璋的心裏很不舒服,心想:他有如此多的財富,以後萬一反叛誰能製止得了。於是,決定除掉他。後來有一次軍隊勝利凱旋,沈萬三為了破財免災,討好朱元璋,便自說自話地提出申請,說願意再捐一大筆錢,供天子犒賞軍隊。於是朱元璋借題發揮說:一介平民,卻要犒賞天子的部隊,必是貪汙犯上的亂民,其罪當誅。隨即,沈萬三被發配充軍雲南,以後沈家九族也大受株連。
古語有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太過招搖了,不是什麽好事情。俗話“人怕出名豬怕壯”說得也是這個道理!深藏不露的人,表麵上看來好像他們都是庸才,胸無大誌,實際上隻是他們不肯在言語上露鋒芒,在行動上露鋒芒而已。因為他們有所顧忌,言語露鋒芒,便要得罪旁人。得罪旁人,旁人便成為阻力,成為破壞者;行動露鋒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會成為阻力,成為破壞者。表現本領的機會不怕沒|有,隻怕把握不牢,隻怕做出的成績不能使人滿意。
鋒芒是刀劍等的尖端,引申為人的才幹顯露在外表。在生活中,寒光森森的銳器往往會使人感到威脅和震懾,一個人的才智過高,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也會使人產生如上的感覺,會使人生出一種距離感,或產生迴避、逃遁的心理意識,甚至成為你的阻力,成為你的破壞者。因為人從根本上講是趨弱去強的。所以當人處在少壯年輕的時候,如果鋒芒太露,就會喪失掉一些機會和朋友,就會延長到達成功的距離。等到你明白這種道理的時候,已經時過境遷,悔之晚矣。這正應了“萬事古難全”、“盈則損、直則折”這些話,弱者有弱者的幸運,強者有強者的不幸,而人生就在幸與不幸之間。
萬石君姓石,名奮。當時十五歲,做小官吏,侍候高祖。高祖和他談話,喜歡他的恭謙,問他說:“你還有什麽人?”迴答說:“我隻有母親和一個姐姐。母親不幸失明、家裏貧苦。”高祖說:“你能跟隨我嗎?”他說:“願意為您效勞。”於是高祖召他姐姐來封為美人,讓石奮任中涓,把他家遷到長安城裏的中戚裏。他做官靠積累政績當上了太中大夫。他雖然沒有什麽學識文化,但恭敬謹嚴沒人能比。到孝景帝即位,石奮的四個兒子都因為品行端正,孝敬父母,辦事謹嚴,做官做到了二千石。景帝稱讚說:“石君和四個兒子都是二千石官員,作為臣子的尊貴光寵竟然集中在他一家。”於是,稱唿石奮為萬石君。
孝景帝晚年,萬石君迴家養老,每年定期作為大臣參加朝會。經過皇宮的門樓,萬石君一定下車疾走,看見皇帝的車駕,一定俯身按著車前橫木表示敬意。他的子孫做小官,迴家來見他,萬石君一定穿著朝服出來,不稱唿其名字。子孫有錯誤,不是譴責,而用不坐正座,麵對食案而不吃來表達他的不滿情緒。然後兒子們互相責備,通過長輩的幫助說情,犯錯的人光著上身堅決地請罪、認錯,改正了錯誤,他才原諒。皇上時常給他家賞賜食物,他一定跪下叩拜俯伏著吃,好像就在皇上眼前。子孫遵循他的教導,像他一樣跪拜下來吃。萬石君一家憑著孝敬謹嚴而聞名於各郡各國。
太史公說:孔子有句話“君子言語要遲鈍,行動要迅速”,說的大概就是石奮吧?因此他的教化不急而成功,不苛刻而安定。這可以說是行為忠厚的君子了。
鬼穀子所說的“聖人謀之於陰”,說的是聖人言行謹慎,做事不張揚,隻有如此,才能“主事日成”、“主兵日勝”。中國人最擅長的就是韜光養晦了,因為一個人鋒芒太露,很容易招致他人的嫉恨,並最終為自己帶來禍患。
漢代賈誼,以誦詩通經聞於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太守,聽說他的錦繡文采,召至門下,甚是喜歡。漢文帝初立,聞河南太守吳公政績為天下第一,且此人原來與李斯同邑,曾從師李斯,於是征召他為廷尉。這時賈誼才二十剛出頭,在眾大臣中年齡最小。每次皇帝召集大臣議事,諸老先生不知道怎麽表達的話語,賈誼都耐心地幫他們把話講出來。諸生於是乃以為能力不及賈誼。漢文帝悅之,便越級提拔他,一年之內就官至太中大夫。
賈誼自以為漢朝立朝已二十多年,已達到天下大治,因而當改正朔,易服色,法製度,定官名,興禮樂。他還自作主張,草撰了新的儀規法禮,認為漢代的顏色以黃為上,黃即土色,土在五行位第五,故數應用五。還自行設定官名,把由秦傳下來的法律全部廢除了,換成新的製度,雖然漢文帝剛即位,不敢一下子都按賈誼的意見去辦,但卻以為賈誼可以擔任公卿。大臣周勃、灌嬰、東陽侯張相如、禦史大夫馮敬等貴族都因此而嫉恨賈誼,常常在文帝麵前說賈誼的不是:“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於是文帝不再重用親近他,不再采納他的建議,讓賈誼當長沙王的陪讀太傅。過了一年多,文帝召見賈誼,與賈誼長談至夜半,但是“不問蒼生問鬼神”,賈誼不能自陳政見。後又讓賈誼當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是“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文帝又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為列侯。賈誼數上疏諫,以為禍患從此起矣。言諸侯或連數郡,非古之製,可稍削之。文帝不聽。過了幾年,梁懷王學騎,墜馬而死。賈誼痛恨自己沒有盡到老師的責任,哭泣歲餘,亦死,年僅三十三歲。
年少才子賈誼本來學富五車,才高八鬥,聰慧能幹,得到皇帝的賞識本是理所當然。但是,賈誼畢竟太年輕,他鋒芒畢露,不懂得自我保護,看不到身邊的危險,致使自己力盡而寡助,落得少年悲哀。
當然,深藏不露的“藏”也是為了“露”,在時機成熟時,要毫不含糊地表現自己。就像當年毛遂向平原君自薦時說的:“吾乃囊中之錐,未曾露鋒芒,今日得出囊中,方能脫穎而出。”
戰國時,秦國大軍攻打趙都邯鄲,趙孝成王命平原君趙勝去楚國求救。平原君打算帶二十名文武兼備的人跟他同行。他手下雖有三千門客,但挑來挑去隻挑中了十九人。這時,坐在末位的門客毛遂站了起來,向平原君自薦同行,平原君於是答應他同去。來到楚國,平原君跟楚王談合縱的事,毛遂和其他十九個門客都在台階下等著。從早晨一直到中午,平原君也沒有說服楚王。毛遂於是帶著寶劍快步上了台階,說:“當年楚懷王當了秦國的俘虜,死在秦國,這是楚國最大的恥辱。秦將白起隻帶幾萬人就奪了郢都,逼得大王遷都,這些就連我們趙國人也替你們感到羞恥。今天我主人跟大王來商量合縱抗秦,既是為了趙國,也是為了楚國。”毛遂這一番話像錐子一樣,句句戳在楚王的心上。於是,楚王與平原君當場歃血結盟。隨後,楚王派大軍奔赴趙國救援。平原君迴趙後,待毛遂為上賓,很感慨地說:“毛先生一到楚國,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了。”
是金子總會發光,但也不能老把金子埋在地裏。把握機遇的能力也很重要,一旦機會來臨,千萬不要錯過。真人不露相,這是千真萬確的。但永遠都不露相的,肯定不是真人。
4.借力而行取得成功
原典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靜也;正者,直也;喜者,悅也;怒者,動也;名者,發也;行者,成也;廉者,潔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諂也。故聖人所獨用者,眾人皆有之,然無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譯文
在實施“摩意”時,有用和平進攻的,有用正義責難的,有用娛樂討好的,有用憤怒激勵的,有用名望威嚇的,有用行為逼迫的,有用廉潔感化的,有用信譽說服的,有用利益誘惑的,有用謙卑奪取的。和平就是安靜,正義就是剛直,娛樂就是喜悅,憤怒就是激動,名望就是聲譽,行為就是實施,廉潔就是清明,利益就是需求,謙卑就是委曲。所以,聖人所獨用的“摩意”之術,平常人也都可以使用。然而沒能運用成功的,那是因為他們用錯了。
典例闡幽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時年孫策年僅十七歲,他繼承父誌,勢力逐漸強大。公元199年,孫策欲向北推進,準備奪取盧江郡。但占據盧江的軍閥劉勳勢力強大,孫策認為硬攻很難取勝,便派人給劉勳送去一份厚禮,並在信中把劉勳大肆吹捧了一番。孫策以弱者的身份向劉勳求救,說上繚經常派兵侵擾,我們力弱,不能遠征,請求將軍發兵降服上繚。劉勳見孫策極力討好他,萬分得意。上繚一帶十分富庶,劉勳早想奪取,今見孫策軟弱無能,免去了後顧之憂,因此決定發兵上繚。部將劉曄極力勸阻,劉勳哪裏聽得進去?而孫策則時刻監視著劉勳的行動,見劉勳親率幾萬兵馬去攻上繚,城內空虛,心中大喜,立即率領人馬,水陸並進,襲擊盧江,幾乎沒遇到抵抗,就十分順利地控製了盧江。此時劉勳猛攻上繚,一直不能取勝。突然得報,孫策已取盧江,情知中計,後悔已經來不及,隻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利益就是需求。當利益擺在你麵前的時候,不要盲目地去爭奪,有時候利益也是伴隨著陷阱一起到來的。而掌握好利益的分寸,另辟蹊徑的做法,有可能幫助你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人活在一個社會整體之中,個人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很多時候都必須借助他人的力量來助己成事。所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就是這個道理。善於借助他人力量的人,前麵的道路也將會更加平坦。
從前齊國貴族公子孟嚐君,門下養了食客幾千人,個個都很有本事,文的能通今博古,武的能斬關奪寨,但也有少數市井無賴混在其中。孟嚐君平時一向善待手下門客,即使對那些市井無賴,比如像做賊的、搞雜耍的,他也能不分貴賤,一視同仁,平等地看待他們,因此,他們對孟嚐君都頗為感激,十分願意為他效力。
後來,孟嚐君作為人質到秦國去做宰相,不久之後,他想辭官迴家,卻被秦國扣住,不準放行。此時他的食客中有一個慣偷,為了解救孟嚐君,這個小偷就在夜晚摸到秦王宮內,把一件價值連城的狐皮大衣偷到了手,然後讓孟嚐君把皮衣獻給秦王最寵愛的姬妾,以求這個女人去向秦王說情,孟嚐君這才獲得釋放。
要想在競爭中獲得勝利,一定要訴諸一定的手段。根據目標的不同,采取的手段也各不相同。主要的問題在於,你的手段是否有效,是否能打動你想打動的人。鬼穀子在這裏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策略,對我們頗有借鑒意義。
不久秦王就對放走孟嚐君反悔了,馬上派人去把孟嚐君追迴來。夜間孟嚐君一夥人來到城門口,城門已經緊閉,根本逃不出去。恰好食客中有一個會口技的,他學起雞叫,惹得四周雄雞都應聲叫了起來。守關的士兵聽見雞叫,以為天將亮了,就按作息時間把城門打開,孟嚐君趁機逃出秦國,脫離了危險。
如果孟嚐君的手下沒有這些雞鳴狗盜之徒,孟嚐君絕對逃不出秦王的掌握。孟嚐君平時不分流品、平等待人的用人之策在這裏大見功效。
聖人尚有欠缺,何況凡人?事必躬親,則不可能成大事。其結果往往是事事無成。我們應該學會善於借助他人的力量,唯有善於借助他人的力量,自己才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處理更重要的事情。為人處世不能以自己的智慧代替所有人的聰明才智,要充分借助他人的力量來協助自己開展工作,針對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借助,懂得如何使用借力,從而借人之力為己之力,這才是真正高明的處世之道。
如果你把兩棵植物緊挨著栽種的話,它們的根部就會互相糾纏,從而改善土質,兩棵植物都比單獨栽種生長得更加粗壯。而如果把兩根木頭捆在一塊,它們所能擔負的重量要大大超過各自所能承擔的重量之和。整體大於各部分之和,一加一等於三,甚至更多。物猶如此,何況人呢?
伍子胥名伍員,本是貴族出身,他的先人伍舉在楚莊王時即已顯貴。他父親伍奢是太子太傅,費無忌是太子少傅。楚王讓他們二人共同輔佐太子建。太子建身邊的這兩位恰恰是一忠一奸。伍員的父親因為忠於太子建而終致死,費無忌卻因為出賣太子建而得到昏庸君王的寵幸。
楚平王要為太子建娶媳婦,可是費無忌卻找尋到為自己邀功的機會。他心懷不鬼,竟然將本應為太子迎娶的秦女奉獻給楚平王。費無忌是十足的小人,他不僅跳槽到楚平王身邊,還讒言太子建謀逆。太子太傅伍奢力勸楚平王,不要因為小人的離間而傷害了骨肉親情。楚平王哪裏聽得進去?太子建被逼得逃亡到宋國,伍奢因為忠於太子而被囚。費無忌的心病仍未消除,他深知伍奢的兩個兒子都很有才幹,不誅殺將會危及自己的生命。昏庸的楚平王再一次聽信讒言,要求伍奢將兩個兒子招來一同處死。伍奢深知自己的兩個兒子,伍尚為人忠義,他隨父同死是沒問題的;但伍員為人剛戾忍詬,終會成就大事的,不會生而就擒。果然伍員對其兄伍尚說:“不如奔他國,借力以雪父之恥。”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伍子胥為了報仇逃到了吳國。受到吳國公子光的信任,伍子胥向公子光推薦勇士專諸,為公子光刺殺了吳王僚,公子光於是自立為吳王,即為闔閭。此後伍子胥便被聘為行人(官名,掌管朝覲、聘問、出使等事務),參與國政。
由於伍子胥很有將才,因此屢次大破楚軍,而在最後終於攻破楚的都城時,本來是他複仇對象的楚平王——也就是那個殺了其父兄之人,卻早已埋身於墳墓之中。氣憤的伍子胥就把他的屍體從墓中掘出來,並用鞭子抽打。兩人相鬥,弱小者要想鬥過強勢的人,單打獨鬥無疑是以卵擊石——自不量力。因此,這時就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達到自己的目的。伍子胥正是知道自己根本不可能鬥過楚平王,才去找更強大的吳王,借助他的力量除掉勁敵。
好風憑借力,送你上青雲。天下最重要的“借”不是借錢和借物,而是借力。
“借別人的智慧為自己所用”。不論是你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隻要你會借,懂得如何來借,如何使用借力,能夠使他們心甘情願地幫你做事,做到“畢其智為己所用”,就一定能夠心想事成。
所以,“借力”不僅是打開財富大門的鑰匙,更是每個渴望成功的人所必須學會的。
古人講:“智者,當借力而行。”意思是說聰明的人,應當借助外力尋求發展。在當今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快節奏社會,要想擁有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要想在複雜的商戰中永遠瀟灑自如,如入無人之境,僅靠單槍匹馬、赤手空拳地搏鬥是行不通的。俗話說:“就算渾身是鐵,又能打幾顆釘?”所以,我們應該學會“借力”,並善於“借力”!
5.周密計劃合乎情理
原典
謀莫難於周密,說莫難於悉聽,事莫難於必成;此三者,唯聖人然後能任之。故謀必欲周密,必擇其所與通者說也,故曰:或結而無隙也。夫事成必合於數,故曰:道、數與時相偶者也。說者聽,必合於情,故曰:情合者必聽。
譯文
設計謀略,最難的就是周到縝密;遊說君主,最難的就是使其言聽計從;主持事務,最難的就是確保成功。這三個問題隻有聖人才能解決。凡設計謀略要想周到縝密,一定要選擇與自己情意相通的人共謀,所以說:相互結合,無懈可擊。凡辦事要想取得成功,必須有適當的方法,所以說:規律、方法與天時互相依附。進行遊說的人要讓對方聽信,必須使自己的說辭合於情理,所以說:合情理才有人聽。
典例闡幽
戰國初年,楚國的國君楚惠王想重新恢複楚國的霸權。他擴大軍隊,要去攻打宋國。楚惠王重用了一個當時最有本領的工匠。他是魯國人,名叫公輸般,也就是後來人們常說的魯班。公輸般使用斧子不用說是最靈巧的了,誰要想跟他比一比使用斧子的本領,那就是不自量力。公輸般被楚惠王請了去,當了楚國的大夫。他替楚王設計了一種攻城的工具,比樓車還要高,看起來簡直是高得可以碰到雲端似的,所以被叫做雲梯。楚惠王一麵叫公輸般趕緊製造雲梯,一麵準備向宋國進攻。楚國製造雲梯的消息一傳揚出去,列國諸侯都有點擔心。特別是宋國,聽到楚國要來進攻,更加覺得將要大禍臨頭。楚國想進攻宋國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對。反對得最厲害的是墨子。墨子,名翟,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反對鋪張浪費,主張節約;他要他的門徒穿短衣草鞋,參加勞動,以吃苦為高尚。如果不刻苦,就是違背他的主張。墨子還反對為了爭城奪地而使百姓遭到災難的混戰。
這迴他聽到楚國要利用雲梯去侵略宋國,就急急忙忙地親自奔赴楚國,途中他跑得腳底起了泡,出了血,就把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塊裹著腳走。這樣奔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國的都城郢都。他先去見公輸般,勸他不要幫助楚惠王攻打宋國。公輸般說:“不行呀,我已經答應楚王了。”墨子就要求公輸般帶他去見楚惠王,公輸般答應了。在楚惠王麵前,墨子很誠懇地說:“楚國土地很大,方圓五千裏,地大物博;宋國土地不過五百裏,土地並不好,物產也不豐富。大王為什麽有了華貴的車馬,還要去偷人家的破車呢?為什麽要扔了自己繡花綢袍,去偷人家一件舊短褂子呢?”楚惠王雖然覺得墨子說得有道理,但是不肯放棄攻宋國的打算。公輸般也認為用雲梯攻城很有把握。墨子直截了當地說:“你能攻,我能守,你也占不了便宜。”他解下了身上係著的皮帶,在地下圍著當做城牆,再拿幾塊小木板當做攻城的工具,叫公輸般來演習一下,比一比本領。公輸般采用一種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種方法守城。一個用雲梯攻城,一個就用火箭燒雲梯;一個用撞車撞城門,一個就用滾木擂石砸撞車;一個用地道,一個用煙熏。公輸般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使完了,可是墨子還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沒有使出來。公輸般呆住了,但是心裏還不服,說:“我想出了辦法來對付你,不過現在不說。”墨子微微一笑說:“我知道你想怎樣來對付我,不過我也不說。”楚惠王聽兩人說話像打啞謎一樣,弄得莫名其妙,問墨子說:“你們究竟在說什麽?”墨子說:“公輸般的意思很清楚,不過是想把我殺掉,以為殺了我,宋國就沒有人幫助他們守城了。其實他打錯了主意。我來到楚國之前,早已派了禽滑厘等三百個徒弟守住宋城,他們每一個人都學會了我的守城辦法。即使把我殺了,楚國也是占不到便宜的。”楚惠王聽了墨子一番話,又親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領,知道要打勝宋國沒有希望,隻好說:“先生的話說得對,我決定不進攻宋國了。”這樣,一場戰爭就被墨子阻止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鬼穀子》中說:設計謀略,最難的就是周到縝密;遊說君主,最難的就是使其言聽計從;主持事務,最難的就是確保成功。這三個問題隻有聖人才能解決。凡遊說的人要想讓人家對自己言聽計從,必須使說辭合乎情理,所以說:合情合理人才有聽。
還有一件事值得提一提。
公元207年,郭嘉向曹操建議,乘著北方胡人的力量還很弱小,應該盡快征服,以擴大地盤。曹操采納了他的建議,決定遠征千裏,襲擊烏丸。曹操率領軍隊到達易縣時,郭嘉說:“‘兵貴神速’。今於千裏之外去襲擊敵人,笨重裝備過多,難以取得勝利,況且容易暴露,敵人知道後,必然加強戒備,不如輕裝晝夜兼程,出其不意。”曹操覺得很有道理,就命令部隊放棄笨重物資,輕裝疾進,秘密到達盧龍塞,直搗單於庭。胡人根本沒有想到千裏之外的魏軍會突然殺來,因此毫無準備,一片驚慌,倉皇應戰,不堪一擊,很快被打敗。曹操從此解除了北部後方的威脅,形成了有利的戰略布局,可以全力與孫權、劉表抗爭,為統一天下投下了漂亮的一著伏棋。
以上兩人的計謀縝密,遊說得合情合理,難怪會取得成功,這樣的例子值得我們深思。
6.迎合心理摩以其欲
原典
故物歸類:抱薪趨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濕者先濡。此物類相應,於勢譬猶是也,此言內符之應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類,焉有不相應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聽者,故曰獨行之道”。夫幾者不晚,成而不抱,久而化成。
譯文
世上萬事萬物都有各自的規律,例如:抱著柴薪向烈火走去,總是幹燥部分先燃燒起來;往平地倒水,總是潮濕的地方先濕透。這些都是與物性相適應的,以此類推,其他事物也是如此。這就是“內符”與“外摩”相唿應的道理。所以說,按著事物的特性來施行“摩”術,豈有不響應之理?依據其人的欲望來施行“摩”術,豈有不聽之理?聖人深諳其中奧妙,所以說,這是聖賢獨行之道,隻有他們才能施用“摩”術並確保成功。凡做事有法度者,都會把握好時機,有成績也不居功,並且持之以恆,最後一定會成功。
典例闡幽
用現代的話來講,“摩之以其欲”就是要體察人心。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大都有深入體察人心的本領。三國時期,曹操領軍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兵士普遍口渴難耐,行軍的速度十分緩慢。曹操擔心貽誤戰機,心裏很是著急。於是,他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穀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麵,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麵有一大片梅林,那裏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將梅子吃到嘴裏,精神大振,行軍速度一下子快了許多。
在遇到困難時,人類意誌力和信念的強弱往往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在旁人陷入困境時,幫助他樹立信心,重建希望,往往比提供實質性的幫助更為重要。曹操用“酸梅林”鼓舞士兵的士氣,成功地走出絕境,正是緣於他對人的心理有著深刻的體察。
在古代的戰爭中,一個優秀的將帥除了要熟悉天文、地理、陣法外,還必須洞察人的心理,善打心理戰。項羽的破釜沉舟與韓信的背水一戰,都是利用人在危險境地中的求生本能而取勝的例子。春秋時期的“長勺之戰”,也是最早的心理戰的經典戰例,集中體現了《孫子兵法》中“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的軍事思想。
公元前684年春,齊桓公任命鮑叔牙為大將,率軍攻打魯國。兩軍在長勺展開決戰。齊軍猛擊戰鼓,首先發動攻擊。魯莊公正欲擊鼓出戰,曹劌勸止說:“齊軍士氣正旺,不宜出戰,隻可堅守陣地。”齊軍再次擂鼓挑戰,魯軍仍是堅守不出。鮑叔牙以為魯軍膽怯了,於是第三次擂響戰鼓。曹劌這才說:“現在可以出擊了。”於是士氣旺盛的魯國軍隊發起反擊,大敗齊軍。事後,魯莊公問曹劌打敗齊軍的道理,曹劌說:“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盛,故克之。”
你說的話、做的事,怎樣才能深入人心?施行鬼穀子的“摩”術,怎樣才能確保成功?在鬼穀子看來,隻要做到“摩之以其欲”就可以。
在戰爭中要打敗強敵,必須要避敵銳氣,攻其虛弱。當敵人處於精神放鬆、意誌疲憊的情形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往往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
在商場上,競爭對手之間也同樣存在心理戰問題,勝負除了與經濟實力、競爭方法等因素相關外,還取決於心理戰能力和心理素質。俗話說:“知人知麵不知心。”與人打交道,一旦達到“知心”的地步,你就已經勝券在握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某市著名企業家王經理購得一塊位置絕佳的寶地,準備建一個大商城。為了裝修得豪華一些,他同本市某大理石加工廠的韓經理聯係,準備購進一批大理石。韓經理是個有野心的人,在談判時,他提出想入股王經理的企業,並將此作為銷售大理石的交換條件。王經理沒有同意,結果談判不歡而散。王經理迴去以後,為大理石一事發愁,因為韓經理廠生產的大理石確實物美價廉,其他廠無法比擬。正在這時,一家新成立的大理石加工廠找上門來,要以較低的價格賣給王經理大理石。王經理計上心來,他一邊與這家新加工廠磋商,一邊偷偷放出風去,故意讓韓經理知道這件事。韓經理沒料到王經理會和別的廠家交易,為了這筆買賣,隻好立即答應一切條件,再也不提入股的事了。王經理在與韓經理的心理戰中取得了勝利,買到了物美價廉的產品。
在我們的生活中,難免碰到各種矛盾和糾紛,在解決的過程中,如果善於體察人的心理,就能做到遊刃有餘。
某商業樓自出租後,房產主不斷地接到房客的投訴。房客說,電梯上下速度太慢,等待時間太長,要求房主迅速更換電梯,否則他們將搬走。已經裝修一新的樓房,如果再更換電梯,成本顯然太高;如果不換,萬一房子租不出去,更是損失慘重。房產主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幾天後,房主並沒有更換電梯,可有關電梯的投訴再也沒有接到過,剩下的空房子也很快租出去了。為什麽呢?原來,房主在每一層的電梯間外的牆上都安裝了很大的穿衣鏡,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自己的儀表上,自然感覺不出電梯的上下速度是快還是慢了。
這是一種相對“消極”的解決危機的方法,但也確實稱得上是高明之舉。略施小技,就將大麻煩消弭於無形。其高明之處,就在於做到了“摩之以其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