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中,鬼穀子講述了引人、服人的“飛箝術”。所謂“飛箝”,其意猶如“捭闔”,不過這裏側重於籠絡人才之意。“飛”者,指使人敞開心扉,自由言論的方法;“箝”者,本意指夾住,引申為“控製”,指使人不能自由活動的方法。飛箝之術,即先用動聽誘人的話套住對方,從其言談中察知真實意圖,最後使對方為我所用或製服對方。古往今來,任何人要成就大業,都必須有人才輔佐。選用人才的關鍵,就在於能準確權衡人的智能、才幹和氣質,並堅持正確的用人方法。
1.慧眼識珠人盡其才
原典
凡度權量能,所以征遠來近。立勢而製事,必先察同異之黨,別是非之語,見內外之辭,知有無之數;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然後乃權量之。其有隱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譯文
隻要善於揣度人之權謀和考量人之才能,就能吸引遠近人才為我所用。為統帥者,要造成一種聲勢,製訂事業目標,這是網羅人才的前提。在“立勢而製事”的前提下,考察此人與哪些人意見相同,與哪些人意見不一;考察此人對是與非的判斷;考察此人對內對外的言辭有什麽差別。通過這些可以得知此人的虛實有無。還可以令此人決定事關安危的計謀,考察其設謀決斷的能力;還可以問此人與誰親近和與誰疏遠,考察其處理人事關係的能力。最後,把以上情況綜合起來加以衡量,就可對此人的綜合素質進行大致的判斷。最值得重視的,是那些具有“可塑性”的人才。對於可塑之才,可以征召,可以聘請,可以使用。
典例闡幽
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為國獻寶玉,楚厲王與楚武王有眼無珠,卞和一獻失左足,再獻失右足。幸好賢明的楚文王即位後,主動召卞和進宮,並慧眼識玉,這塊寶玉才沒有被埋沒。楚文王為表彰卞和幾次冒死獻寶,就將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真正有才能潛質的人,往往就像那塊“和氏璧”一樣,一眼看上去平淡無奇,隻有通過有識之士的發現、舉薦和精心培養,才能展現出真正的才華和價值。
春秋的時候,晉國有個大夫叫祁黃羊,很善於舉薦人才。有一天,晉王問他:“你覺得誰適合做南陽縣令?”他說:“解狐。”晉王奇怪地問:“解狐不是你的仇人麽?”他說:“我隻推薦合適的人,不管他是不是我的仇人。”解狐上任以後,非常稱職,百姓們都很滿意。後來,晉王又問他:“誰做京城的尉官合適呢?”他說:“祁午。”晉王又問:“祁午不是你的兒子麽?”他還是說:“我隻推薦合適的人,不管他是不是我的兒子。”祁午上任後,果然也很稱職。孔子知道這件事後,稱讚他說:“祁黃羊推薦人隻看才能,不論親仇,說出的話經得起事實的考驗,真是個誠實可信、大公無私的人啊!”
人們常說,“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說明伯樂難找,其實伯樂也難當。如果祁黃羊不從社稷利益出發,他就很難做到唯才是舉了。因此,當好伯樂,必須先做品德高尚的人。人才問題關係到國家興衰之大事,墨子雲:“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可見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一種資源,更是一種財富。
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大都是善於用人的高手,唐太宗李世民就深諳此道。唐太宗認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所以他很重視選官用人。他求賢若渴,為了改善吏治,爭取各地主集團的支持,他選拔任用了許多有才能的人擔任中央要職。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種地主勢力,有原秦王府的臣僚,有追隨李建成反對他的政敵,有關中軍事貴族和南北士族,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門人士。由於唐太宗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拔人物不私於黨”,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貞觀時期人才濟濟,出現了一批對國家的治理有傑出貢獻的著名將相,如房玄齡、杜如晦、魏征、李靖、李等。這些謀臣猛將為李唐王朝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保證了唐朝的政治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這與“貞觀之治”局麵的形成是密切相關的。
晚清的曾國藩統帥湘軍,戰功卓越。他之所以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功,最重要的便是對人才的重視。曾國藩認為“國家之強,以得人為強”,並說:善於審視國運的人,“觀賢者在位,則卜其將興;見冗員浮雜,則知其將替。”他將人才問題提到了關係國家興衰的高度,把選拔、培養人才作為挽救晚清王朝統治危機的重要措施。像李鴻章、左宗棠、李善蘭、華蘅芳、徐壽等許多影響近代中國曆史的人物都是得到曾國藩的提拔和賞識而得以發揮才能的。
曆史上,有過很多用人不當導致事業失敗的教訓。如北宋傑出的政治家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開始變法。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最終卻歸於失敗。失敗的原因,除了深刻的社會、政治原因外,與王安石本身也有很大的關係。王安石自身很有才華,但過於自信,以至於到了自大的地步;他識人不準,在實施變法的用人方麵多有失誤。當時,由於得不到朝中重臣的支持,王安石隻好找那些急於上進的新人,且把他們都想象成像他一樣為國分憂、為民請命的清官。然而,這些人不僅缺乏實際操作經驗,而且都把變法作為晉身之階,參與變法動機不純。王安石的重要支持者與助手,如呂惠卿、章敦、曾布、蔡卞、呂嘉向、蔡京、李定、鄧綰等,都屬於人品不正者,甚至大多數後來都進了《宋史》的奸臣傳中。用一些人品不好、胸懷私心的人進行變法,再好的設想也是得不到正確實施的。
人們都知道“濫竽充數”這個典故。南郭先生濫竽充數的伎倆之所以能夠得逞,其最大的責任不在南郭,而在齊宣王。身為一國之君的齊宣王被南郭的花言巧語所蒙騙,犯了失察的大過。還好南郭先生隻是一個在樂隊裏混飯吃的市井無賴,要是在一個集體裏麵,所謂的“人才”都像南郭這樣,其後果將不堪設想。
無論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企業,若要取得進步和發展,都要善於發掘和運用各種人才。作為領導者、統帥,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須善於發現人才,網羅人才,禮待人才,並且大膽使用,因才授職,盡其所長。如果不善用才,即使人才多如過江之鯽,對國家和企業也是起不到作用的。
為統帥者,必須得到人才的輔佐,才可能成就大業。要得人才,首先要識人才,這就需要有鑒人之術,正如鬼穀子所言,“凡度權量能,所以征遠來近”。為統帥者若不能鑒人識人,便是身邊人才濟濟,也會視而不見。
2.禮賢下士敬重人才
原典
引鉤箝之辭,飛而箝之。鉤箝之語,其說辭也,乍同乍異。
譯文
先用話誘使人才說出實情,然後通過褒揚贏得其心,以此來箝住對方。鉤箝之語是一種遊說辭令,如何使用應根據談話情況而定,或同或異,沒有什麽死規矩。
典例闡幽
商朝末年,周文王為了實現滅商興周的大計,四處網羅人才。由於他禮賢下士,許多才俊之士紛紛前來投奔。但文王還是不滿足於已有的人才儲備,仍然四處搜尋。一次文王將出外狩獵,占卜得到:“捕獲的不是龍、不是虎,也不是羆,而是獨霸天下的輔臣。”於是,周文王西出狩獵,果然遇薑尚於小溪之上。兩人談論之後,文王大喜,說:“我的祖先曾經預言說:‘將來會有聖人到達周邦,幫助周國振興。’難道說的就是您嗎?我的祖先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於是稱薑尚為“太公望”,立為周之國師。薑尚也不負眾望,輔佐文王,一麵加緊生產,一麵訓練兵馬,先後滅掉了密須、崇等助紂為虐的諸侯國家,使周的疆界大為擴展,為滅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一個心有大誌之人,能夠做到屈己求賢,那麽天下賢能的人就會雲集而響應,一齊到他的麾下,為他的事業出謀劃策的。
戰國時,群雄爭霸。燕國因為內亂和齊國的侵略,國力衰敗。燕昭王繼位以後,想重振國威,可是手下無人。一天,他去拜見賢士郭隗,誠懇地說:“我想招納賢士,卻不知道先去請誰才好,請先生教我!”郭隗說:“我給大王講個‘千金買馬骨’的故事。從前,楚王很想得到一匹千裏馬,不惜拿出一千鎰金子來買馬,但三年過去仍一無所獲。楚王又派一位侍臣到民間四處訪尋。一天,侍臣得知一個人家裏有匹千裏馬,高興極了,哪料他急匆匆趕去的時候,那匹千裏馬已經死了。侍臣就拿出五百鎰金子,買下了這匹千裏馬的屍骨,帶迴去見楚王。楚王看到死馬,非常生氣,說:‘我要的是活的千裏馬,你買匹死馬有什麽用!’侍臣說:‘大王息怒,您付五百鎰金子買一匹死馬,天下人知道了,還怕沒人把千裏馬送上門來?’果然,不到一年,楚王先後得到三匹千裏馬。如今,大王希望招致天下賢才,就請把我當作‘死馬’吧,那些比我更賢能的人聽到這個消息,肯定會來投奔您的!”
燕昭王大喜,立刻拜郭隗為老師,為他造了一幢華麗的住宅。消息一傳開,樂毅、鄒衍、劇辛等有才能的人,紛紛來到燕國。燕昭王對他們都委以重任。在群賢的輔佐下,燕昭王經過二十八年的勵精圖治,燕國日益富強。後來,樂毅指揮燕國軍隊,將強大的齊軍打得一敗塗地,報了當年的破國之恥。
曆史上敬重人才的例子還有很多。春秋時,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成就春秋霸業;三國時,曹操聽說許攸來訪,喜出望外,連鞋子穿反了都不知道,從而在許攸的幫助下贏得了著名的官渡之戰;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請得諸葛亮出山,為他創下了三分天下的霸業;而唐太宗李世民的禮賢下士更勝人一籌,他居然四次下詔,請出身貧寒的馬周出來做官。隻有熱情、誠懇地對待人才,才能贏得有識之士的誠心相助,成就大業。
把人才當作朋友、知己一般對待,使其懷有知遇之感,自然不難贏得人才之心,從而為自己的事業加上一枚重重的砝碼,這是古今中外無數成功者的成功秘訣。
通過鑒人之術鎖定人才之後,怎樣吸引人才為我所用呢?隻知鑒才而不能用,豈不成了葉公好龍了嗎?在這裏,鬼穀子提出了“飛而箝之”的辦法,即首先要了解對方,其次要以褒揚的方式俘獲其心。
3.恩威並施控製對方
原典
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後重累;或先重累,而後毀之。或以重累為毀;或以毀為重累。其用或稱財貨、琦瑋、珠玉、璧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勢以鉤之,或伺候見澗而箝之,其事用抵巇。
譯文
對於那些以鉤鉗之術仍沒法控製的對手,或者首先對他們威脅利誘,然後再對他們進行反複試探;或者首先對他們進行反複試探,然後再對他們加以攻擊摧毀。有人認為,反複試探就等於是對對方進行破壞;有人認為對對方的破壞就等於是反複的試探。想要重用某些人時,或者先賞賜財物、珠寶、玉石、璧玉財帛和封地,以便對他們進行試探;或者通過衡量才能創造態勢來吸引他們;或者通過尋找漏洞來控製對方,在這個過程中要運用“抵”之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典例闡幽
欲成大業,人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能收攬人才,並且能駕馭之,那麽就有可能成就大業。若無人才相助,或有人才而不能用,最後必然成不了大事。漢高祖劉邦在未起事之前不過是一地方小吏,在後人看來甚至還有些好吃懶做、不務正業之嫌。最後能成為大漢帝國的開國皇帝,非他有不世之才,是因為他有張良、蕭何、韓信等一群棟梁之材的輔佐。當然,有棟梁之材相助,還要知人善任並駕馭之,如此才能成就大業。韓信、陳平、黥布等人都曾是項羽的部下,歸附劉邦之後都被重用。
以張良、蕭何、韓信等人之才,為何甘願受劉邦驅使?劉邦必然有其過人之處,照韓信的說法是他“善將將”。從劉邦封韓信、彭越的舉動中,我們就能領略劉邦“善將將”的本領。
秦亡後,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劉邦逐漸由劣勢轉為優勢,於是領兵追擊楚軍,在陽夏南安營紮寨,派人與大將韓信、彭越約定日期會師。可是到了約定日期,韓信、彭越的軍隊並沒有開來。劉邦孤軍深入,被楚軍擊敗,隻好退卻下來,堅守壁壘。劉邦又急又怒,於是請來張良求教對策。張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說:“現在楚軍眼看就要完了,可韓信和彭越還沒有得到封地。兩人功勳卓著,本應封王,現在您若允諾滅楚後給韓信、彭越封王,他們必定前來助戰。這樣,幾路大軍聯合,消滅楚軍就易如反掌了。”劉邦依計而行。韓信、彭越很快出兵,幾路大軍會師在垓下,韓信用十麵埋伏消滅了項羽的殘部,逼得項羽自殺。劉邦終於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劉邦善於審時度勢,從諫如流,這是明君必備的素質,也是人才甘願為其效力的原因。
人們講究“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於是就有了“生當隕首,死當結草”、“士為知己者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返”、“壯士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等說法,這無一不是“感情效應”的體現。君主善用恩情來維係與臣下的關係,這也是曆史上的常見現象。
劉備與諸葛亮,可以說是君恩臣忠的典型例子。諸葛亮感激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出山後盡心竭力輔佐劉備,深得劉備的信任。劉備臨終前,曾將自己的兒子劉禪托付給他,請他幫助劉禪治理天下,並且誠懇地表示:“你能輔佐他就輔佐他,如果他不好好聽你的話,幹出危害國家的事來,你就取而代之。”劉備死後,諸葛亮殫精竭慮,幫助後主劉禪治理國家。曾經有人勸他進晉稱王,被他嚴詞拒絕,他說:“我受先帝委托,已經擔任了這麽高的官職;如今討伐曹魏沒見什麽成效,卻要加官晉爵,這樣做不是不仁不義嗎?”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最終積勞成疾,病死在五丈原。諸葛亮的一生,可以說是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固然是他具有匡扶亂世之誌,而劉備的善施恩德在其中也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所以說,感情投資是做大事的人必須掌握的一種手段。在古代,這當中雖然不乏統治者收買人心的把戲,但它也包含著管理上的一些基本原則。因為隻有讓人們切實感受到獲益,人們才會真心擁護你,並發自內心地跟隨你創業圖強。總之,要想留住人才,就一定要好好經營你的感情投資。
在現代社會中,這種做法仍然還是很有市場的。以現代企業管理為例,聰明的管理者在工作生活中,會主動給下屬以恩惠,讓下屬有“大樹底下好乘涼”的感覺,讓他們既感覺到溫馨,又感受到安全。這樣富有人情味的上司必能獲得下屬的衷心擁戴。有人說“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隻有和下屬搞好關係,贏得下屬的擁戴,才能調動起下屬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努力工作的熱情,為事業的發展盡心盡力。
鬼穀子認為,是否能夠讓各種各樣的人才為己所用,是評判一個領導者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而“箝”——也就是以正確的方法控製人才,則是使用人才的有效手段。
4.情況不同策略不同
原典
將欲用之於天下,必度權量能,見天時之盛衰,製地形之廣狹,阻險之難易,人民貨財之多少,諸侯之交孰親孰疏,孰愛孰憎。察心意之慮懷,審其意,知其所好惡,乃就說其所重,以飛箝之辭鉤其所好,乃以箝求之。
譯文
如果想把飛箝之術用之於天下,必須考核人的權謀和才能,觀察自然和社會以及了解天地的盛衰,掌握地形的寬窄和山川的險阻,了解人民財富的多少。要考察各諸侯的交往中誰與誰親密,誰與誰疏遠,誰與誰友好,誰與誰相惡。要詳細考察和分析對方的想法和胸懷,審察其意向,了解其好惡,然後抓住對方最注重的問題遊說他,先用“飛”的方法投其所好,說出能使他高興的話,然後再用“箝”的方法控製他,使他信任你,重用你。
典例闡幽
一般而言,不管辦什麽事情其實都是對某種利益的追逐,而要想從他人那兒獲得某種利益,又必須保持一種相對穩定的利益平衡關係。就是說在利益問題上不能總一頭熱、一頭沉,不能讓對方一味地付出,而在付出之前或付出之後總能有所得,這種獲得當然不限於物質上的,也包括精神上、感情上的。所以,正是基於這種利益平衡關係,就有了欲取先予的談判方法。
在談判中,“欲取”的目標必須暫時隱藏不露,且在未露之前投其所好,先給對方甜頭嚐嚐,待對方嚐得高興了,再順勢把自己“欲取”的目標提出來。因為對方先得到了甜頭,不但心情好,而且還可能產生知恩圖報的心理激發,在這種心理驅動下,很容易答應己方的請求。
可以說,先予的成果如何,直接關係到預取的目標實現。鬼穀子認為,可以先探出對方的喜好,然後再采取行動,這樣就可以控製對方,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是一條屢試不爽的方法,接近人,先從他的愛好下手,會得到更多的好感和信任,並且能迅速的收到效果。有一次,美國《黑檀》月刊的主編約翰遜想要拉到森尼斯公司的廣告。當時,該公司的首腦麥唐納是個極其精明能幹的人。
開始,約翰遜先寫了一封信給麥唐納,要求和他當麵談談森尼斯公司的廣告在黑人社會中的重要性。
麥唐納當即迴信說:“來信已經收到,不過我不能見您。我並不主管廣告。”
約翰遜並不氣餒,他又寫了封信給他,問:“我可不可以拜訪您,談談在黑人社會進行廣告宣傳的政策。”
麥唐納迴信道:“我決定見您。不過,要是您想談在您的刊物上登廣告的事,我立刻就結束會見。”
約翰遜翻閱了美國名人錄,發現麥唐納是一位探險家,曾到過北極,時間是在漢森和比爾準將於1909年到達北極後的幾年間。漢森是黑人,他曾就本身的經曆寫過一本書。
這是個可以利用的條件,約翰遜本能地覺察到。
於是,他找到漢森,請他在自己的書上簽名,以便送給麥唐納。此外,他又想起漢森是他們寫文章的好題材,於是,他從還未出版的《黑檀》月刊中抽去一篇文章,而代之以介紹漢森的一篇文章。
麥唐納在約翰遜走進他的辦公室時,第一句話就是:
“看到那邊那雙雪鞋沒有?那是漢森給我的。我把他當做朋友,你看過他寫的那一本書嗎?”
“看過”,約翰遜說,“湊巧我這裏有一本,他還特地在這本書上簽了名。”
麥唐納翻著那本書,顯得很高興。接著,他又說:“您出版一份黑人雜誌,在我看來,黑人雜誌上該有一篇介紹像漢森這樣的人的文章才對。”
約翰遜對他的意見表示同意,並將一份7月份的雜誌遞給他。
然後告訴他,創辦這份雜誌的目的,就是為了宣傳像漢森這樣克服一切障礙而達到最高理想的人。
這時,麥唐納合上雜誌說:“我看不出我們有什麽理由不在您的雜誌上登廣告。”
約翰遜開始拉廣告受挫後,並不氣餒。他知道每個人都有樂意顯示自己輝煌戰績的心理,根據麥唐納的經曆,變換了接近麥唐納的方法,攻心求同,終於使麥唐納答應在他的雜誌上刊登廣告。
5.善待人才為我所用
原典
用之於人,則量智能、權財力、料氣勢,為之樞機,以迎之、隨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飛箝之綴也。
譯文
如果把“飛箝”之術用於他人,就要揣摩對方的智慧和能力,度量對方的實力,估計對方的氣勢,然後以此為突破口與對方周旋,進而以“飛箝”之術達成議和,以友善的態度建立邦交。這就是“飛箝”的妙用。
典例闡幽
如何使用人才,使其發揮最大的聰明才智,對每個國家來說都至關重要。掌握用人的技巧十分重要,鬼穀子在這裏就教給我們如何妙用“飛箝”。
作為一個心有大誌之人,能夠做到屈己求賢,那麽天下賢能的人就會雲集響應,一齊到他的麾下,為他的事業出謀劃策。
春秋時期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其求賢用人之道與鬼穀子的“飛箝”之術不謀而合。
當時齊桓公為了稱霸天下,廣求天下賢士輔佐。衛國人寧戚聽到這個消息也想投奔桓公以施展自己的才華,但他家裏貧困,苦於沒人舉薦自己。最後他心生一計,於是就替衛國商人趕著貨車來到齊國。他們趕到齊國國都時,已經是傍晚,隻好露宿在城門的外麵。
這一天,齊桓公正好在郊外迎接賓客,夜裏打開城門,讓裝載貨物的車子讓開。迎賓隊伍中的隨從很多,火把也很明亮。這時,寧戚正在車下喂牛,遠遠地望見了齊桓公,悲從中來,於是就敲著牛角大聲地唱起歌來。
齊桓公聽到了歌聲,細細品味歌詞,說:“真是與眾不同啊!這個唱歌的人絕對不是一個凡夫俗子!”說罷便下令把寧戚帶迴去。
齊桓公迴到宮中後,侍從們請示桓公如何安置寧戚。齊桓公賜給他衣服帽子,隨即召見了他。寧戚見到桓公後便用如何治理國家的話勸說他,桓公非常滿意。
第二天,齊桓公再次召見了寧戚。這一次,寧戚又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話勸說桓公,桓公聽了以後更加高興,準備任用他擔任要職。大臣們聽到這個消息後,紛紛勸諫道:“寧戚是衛國人,我們對他的底細還不是很了解。大王還是先核實一下,如果他確實是個賢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
齊桓公笑著搖了搖頭,說:“不必了。用人而疑之,這正是君主失去天下傑出人才的原因。”
最後,齊桓公沒有聽從大臣的意見,對寧戚委以了重任。
當政者需要的是有利於他治理國家的主張,而並不是個人的背景所在。何況人本來就不是十全十美的。用其所長,避其所短,不拘泥於小節,這是成功的領導者選用人才的恰當做法。
還有一次,齊桓公為了表現自己廣集賢士的決心,在宮廷前燃起明亮的火炬,準備日夜接待各地前來晉見的人才。雖然他求賢若渴,但是,不知什麽原因,火炬整整燒了一年,都沒有人上門求見。一時間齊桓公一籌莫展。
有一天,京城東郊來了一個鄉下人要求晉見齊桓公,聲稱自己有九九算術口訣的才能。齊桓公聽說後覺得很可笑,於是派傳令官告訴他:“九九算術乃是末流小技,也配拿來見君主嗎?你還是趕緊迴去吧!”
鄉下人迴答:“我遠道而來,是專門來為大王解決難題的。我聽說宮前火炬燃了一年也沒有人上門,這是因為大王是個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各地人才都自以為比不上他,怕在國王麵前獻醜被人譏笑,所以就不敢登門了。我的九九算術的確是微不足道的小技術,但國王如果能以禮待我,還怕那些有真才實學的能人不來嗎?泰山所以高聳是因為它不排斥每一塊小石頭,江海所以深廣是因為它積聚了每一條小溪流。《詩經》中說過,古代的英明君王有事都去請教砍柴打草的農夫,隻有這樣才能集思廣益。大王是一代明君,必定能禮賢下士。”
桓公聽罷心悅誠服,連連點頭表示讚許,立即以隆重的禮節接待了這個鄉下人。果然不出一個月,四方賢人都紛紛前來了。
“泰山不讓礫石故能成其大,汪海不辭小流故能成其深。”在用人問題上,齊桓公樹立了正確的人才觀,以宏闊的胸襟接待天下之士,最終發現了發展霸業的有用之才。
6.既要進取又要謹慎
原典
用之於人,則空往而實來,綴而不失,以究其辭。可箝而縱,可箝而橫;可引而東,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雖覆,能複,不失其度。
譯文
如果把“飛箝”之術用於他人,可用好聽的空話去套出對方的實情,但要與對方的事業緊緊聯係,勿使失誤;還要經常研究對方的辭令,揣度其意圖。這些關鍵點把握之後,就可箝住對方,或縱或橫,或東或西,或南或北,或反或覆。盡管如此,還是要謹慎從事,不能喪失節度。
典例闡幽
用之於人後,靠自己的努力做出了成績,積攢了一定的威望,這是令人快慰的事。但是也要當心,“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會引起小人的妒忌。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甚至會引起君主的猜忌。唐時賢相魏征,常常當麵指出唐太宗的過錯,讓唐太宗下不來台。有時唐太宗也惱得慌,甚至想把他殺掉。但惱過之後,仍是覺得魏征不錯。他說:“別人說魏征疏慢,可我總覺得他嫵媚好看。”魏征因犯顏直諫,雖總有被殺頭的危險,但始終有驚無險,一方麵是因為魏征心地磊落,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國家;另一方麵,則是因為他遇到的是唐太宗這樣的明君。在古代曆史中,同樣是為國出力、肝腦塗地,因為遇到的君主不同,結局往往會大相徑庭。戰國時代著名改革家商鞅的悲劇性結局就是一例。
戰國時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實施變法。商鞅變法取消了貴族的特權,規定重新按軍功大小給予爵位。貴族由此失去了無功受祿的特權,對商鞅十分不滿。而秦國經變法以後,很快注釋強盛起來,生產力大大提高,國庫充盈,將士作戰勇猛,威震六國。商鞅因變法有功,受封商地十五邑,號商君。在變法過程中,太子的老師觸犯了法律,商鞅為了使新法能得以實施,依法進行了嚴厲公正的處置。太子曾為老師向商鞅說情,但無濟於事。從那時起,太子便對商鞅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後快。孝公駕崩後,太子嗣位,史稱惠文王。有人趁機誣陷商鞅謀反。惠文王雖然清楚商鞅沒有謀反,但為了出氣,還是下令逮捕商鞅。商鞅此時在自己的封地,聽到消息便隻身逃了出來,打算潛往別國躲避。這天,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商鞅急於逃離秦境,便匆匆趕路,來到關下,不想被守關軍士攔住,聲稱:“商君有令,黃昏後非公事不得出城。”商鞅隻好來到一家旅店,要求住宿,老板走出來說:“請問您是誰,我要接待了身份不明的人,會被殺頭的。這是商君的法令,違背不得呀!”商鞅當然不敢承認自己的身份,他走出旅店,仰天長歎道:“想不到我自己製訂的法律,竟反過來害了我自己!”商鞅後來被抓迴鹹陽,受車裂之刑而死。
商鞅為秦國的強盛而主持變法,不畏權貴,執法如山,稱得上功勞蓋世,可惜最後仇家變成了持有生殺大權的君主,而其行程卻被自己製訂的法令所延誤,“作法自斃”,最終慘遭車裂酷刑而死,實在是可悲可歎。
當我們找到了一個好的平台之後,自然希望得到別人的重用。這時,就不能空逞口舌之能,還必須做出實際的業績來。這就是鬼穀子所說的“綴而不失”的道理。如若不然,就會像諸葛亮舌戰群儒時譏諷張昭的那樣,“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那豈不又有“紙上談兵”之嫌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社會上打拚的人,難免遇到危難,要積極進取,同時也要格外小心謹慎。不謹慎無以身安,不進取無以脫困。謹慎和進取猶如硬幣的兩麵,任何一麵都不可偏廢。過分謹慎而不進取,就易變為保守;過分進取而不謹慎,就易變為冒進。保守會逐漸落後,並導致最後衰敗;冒進會使根基不穩,並導致傾覆。這兩種情況就像孔子說的“過猶不及”一|樣。
最後,當功名升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該再有野心了。如若再升就有逼上的嫌疑,這時就需要妥善處理自己的地位與晉升之間的矛盾。此時應該好好經營自己的那份事業,用自己的功勞,鋪墊好今後的路,免得自己的基礎不牢靠。如果當止不止,很可能會引火燒身。太平天國的東王楊秀清就是因為這樣而遭殺身之禍的。
太平軍金田起義後,楊秀清封東王,稱九千歲,掌握軍政,節製諸王。他是起義軍前期的實際指揮者,曾指揮太平軍成功地突圍永安,攻克武昌、漢口、漢陽等重鎮。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江蘇南京)後,他又籌劃、組織了太平軍第一次西征和北伐諸戰役,戰功顯赫,位高權重。楊秀清居功自傲,與天王洪秀全的矛盾逐漸加劇。在太平軍連破清軍江北、江南大營後,他逼洪秀全封他為“萬歲”。洪秀全遂下密詔,令領兵在外的韋昌輝、石達開等返天京除去楊秀清。韋昌輝率部抵達天京後,突襲東王府,殺了楊秀清全家。
由此可見,我們需要在謹慎和進取二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使前進的路途更加平坦通暢。其實,這個點不是輕易就能找到的,這就要做到鬼穀子所說的“雖覆,能複不失其度。”這需要我們自身擁有較高的修養和智慧。隻有這樣,當遇到任何事情的時候,我們都可以舉重若輕,拿得起,也能放得下。
1.慧眼識珠人盡其才
原典
凡度權量能,所以征遠來近。立勢而製事,必先察同異之黨,別是非之語,見內外之辭,知有無之數;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然後乃權量之。其有隱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譯文
隻要善於揣度人之權謀和考量人之才能,就能吸引遠近人才為我所用。為統帥者,要造成一種聲勢,製訂事業目標,這是網羅人才的前提。在“立勢而製事”的前提下,考察此人與哪些人意見相同,與哪些人意見不一;考察此人對是與非的判斷;考察此人對內對外的言辭有什麽差別。通過這些可以得知此人的虛實有無。還可以令此人決定事關安危的計謀,考察其設謀決斷的能力;還可以問此人與誰親近和與誰疏遠,考察其處理人事關係的能力。最後,把以上情況綜合起來加以衡量,就可對此人的綜合素質進行大致的判斷。最值得重視的,是那些具有“可塑性”的人才。對於可塑之才,可以征召,可以聘請,可以使用。
典例闡幽
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為國獻寶玉,楚厲王與楚武王有眼無珠,卞和一獻失左足,再獻失右足。幸好賢明的楚文王即位後,主動召卞和進宮,並慧眼識玉,這塊寶玉才沒有被埋沒。楚文王為表彰卞和幾次冒死獻寶,就將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真正有才能潛質的人,往往就像那塊“和氏璧”一樣,一眼看上去平淡無奇,隻有通過有識之士的發現、舉薦和精心培養,才能展現出真正的才華和價值。
春秋的時候,晉國有個大夫叫祁黃羊,很善於舉薦人才。有一天,晉王問他:“你覺得誰適合做南陽縣令?”他說:“解狐。”晉王奇怪地問:“解狐不是你的仇人麽?”他說:“我隻推薦合適的人,不管他是不是我的仇人。”解狐上任以後,非常稱職,百姓們都很滿意。後來,晉王又問他:“誰做京城的尉官合適呢?”他說:“祁午。”晉王又問:“祁午不是你的兒子麽?”他還是說:“我隻推薦合適的人,不管他是不是我的兒子。”祁午上任後,果然也很稱職。孔子知道這件事後,稱讚他說:“祁黃羊推薦人隻看才能,不論親仇,說出的話經得起事實的考驗,真是個誠實可信、大公無私的人啊!”
人們常說,“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說明伯樂難找,其實伯樂也難當。如果祁黃羊不從社稷利益出發,他就很難做到唯才是舉了。因此,當好伯樂,必須先做品德高尚的人。人才問題關係到國家興衰之大事,墨子雲:“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可見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一種資源,更是一種財富。
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大都是善於用人的高手,唐太宗李世民就深諳此道。唐太宗認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所以他很重視選官用人。他求賢若渴,為了改善吏治,爭取各地主集團的支持,他選拔任用了許多有才能的人擔任中央要職。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種地主勢力,有原秦王府的臣僚,有追隨李建成反對他的政敵,有關中軍事貴族和南北士族,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門人士。由於唐太宗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拔人物不私於黨”,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貞觀時期人才濟濟,出現了一批對國家的治理有傑出貢獻的著名將相,如房玄齡、杜如晦、魏征、李靖、李等。這些謀臣猛將為李唐王朝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保證了唐朝的政治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這與“貞觀之治”局麵的形成是密切相關的。
晚清的曾國藩統帥湘軍,戰功卓越。他之所以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功,最重要的便是對人才的重視。曾國藩認為“國家之強,以得人為強”,並說:善於審視國運的人,“觀賢者在位,則卜其將興;見冗員浮雜,則知其將替。”他將人才問題提到了關係國家興衰的高度,把選拔、培養人才作為挽救晚清王朝統治危機的重要措施。像李鴻章、左宗棠、李善蘭、華蘅芳、徐壽等許多影響近代中國曆史的人物都是得到曾國藩的提拔和賞識而得以發揮才能的。
曆史上,有過很多用人不當導致事業失敗的教訓。如北宋傑出的政治家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開始變法。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最終卻歸於失敗。失敗的原因,除了深刻的社會、政治原因外,與王安石本身也有很大的關係。王安石自身很有才華,但過於自信,以至於到了自大的地步;他識人不準,在實施變法的用人方麵多有失誤。當時,由於得不到朝中重臣的支持,王安石隻好找那些急於上進的新人,且把他們都想象成像他一樣為國分憂、為民請命的清官。然而,這些人不僅缺乏實際操作經驗,而且都把變法作為晉身之階,參與變法動機不純。王安石的重要支持者與助手,如呂惠卿、章敦、曾布、蔡卞、呂嘉向、蔡京、李定、鄧綰等,都屬於人品不正者,甚至大多數後來都進了《宋史》的奸臣傳中。用一些人品不好、胸懷私心的人進行變法,再好的設想也是得不到正確實施的。
人們都知道“濫竽充數”這個典故。南郭先生濫竽充數的伎倆之所以能夠得逞,其最大的責任不在南郭,而在齊宣王。身為一國之君的齊宣王被南郭的花言巧語所蒙騙,犯了失察的大過。還好南郭先生隻是一個在樂隊裏混飯吃的市井無賴,要是在一個集體裏麵,所謂的“人才”都像南郭這樣,其後果將不堪設想。
無論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企業,若要取得進步和發展,都要善於發掘和運用各種人才。作為領導者、統帥,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須善於發現人才,網羅人才,禮待人才,並且大膽使用,因才授職,盡其所長。如果不善用才,即使人才多如過江之鯽,對國家和企業也是起不到作用的。
為統帥者,必須得到人才的輔佐,才可能成就大業。要得人才,首先要識人才,這就需要有鑒人之術,正如鬼穀子所言,“凡度權量能,所以征遠來近”。為統帥者若不能鑒人識人,便是身邊人才濟濟,也會視而不見。
2.禮賢下士敬重人才
原典
引鉤箝之辭,飛而箝之。鉤箝之語,其說辭也,乍同乍異。
譯文
先用話誘使人才說出實情,然後通過褒揚贏得其心,以此來箝住對方。鉤箝之語是一種遊說辭令,如何使用應根據談話情況而定,或同或異,沒有什麽死規矩。
典例闡幽
商朝末年,周文王為了實現滅商興周的大計,四處網羅人才。由於他禮賢下士,許多才俊之士紛紛前來投奔。但文王還是不滿足於已有的人才儲備,仍然四處搜尋。一次文王將出外狩獵,占卜得到:“捕獲的不是龍、不是虎,也不是羆,而是獨霸天下的輔臣。”於是,周文王西出狩獵,果然遇薑尚於小溪之上。兩人談論之後,文王大喜,說:“我的祖先曾經預言說:‘將來會有聖人到達周邦,幫助周國振興。’難道說的就是您嗎?我的祖先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於是稱薑尚為“太公望”,立為周之國師。薑尚也不負眾望,輔佐文王,一麵加緊生產,一麵訓練兵馬,先後滅掉了密須、崇等助紂為虐的諸侯國家,使周的疆界大為擴展,為滅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一個心有大誌之人,能夠做到屈己求賢,那麽天下賢能的人就會雲集而響應,一齊到他的麾下,為他的事業出謀劃策的。
戰國時,群雄爭霸。燕國因為內亂和齊國的侵略,國力衰敗。燕昭王繼位以後,想重振國威,可是手下無人。一天,他去拜見賢士郭隗,誠懇地說:“我想招納賢士,卻不知道先去請誰才好,請先生教我!”郭隗說:“我給大王講個‘千金買馬骨’的故事。從前,楚王很想得到一匹千裏馬,不惜拿出一千鎰金子來買馬,但三年過去仍一無所獲。楚王又派一位侍臣到民間四處訪尋。一天,侍臣得知一個人家裏有匹千裏馬,高興極了,哪料他急匆匆趕去的時候,那匹千裏馬已經死了。侍臣就拿出五百鎰金子,買下了這匹千裏馬的屍骨,帶迴去見楚王。楚王看到死馬,非常生氣,說:‘我要的是活的千裏馬,你買匹死馬有什麽用!’侍臣說:‘大王息怒,您付五百鎰金子買一匹死馬,天下人知道了,還怕沒人把千裏馬送上門來?’果然,不到一年,楚王先後得到三匹千裏馬。如今,大王希望招致天下賢才,就請把我當作‘死馬’吧,那些比我更賢能的人聽到這個消息,肯定會來投奔您的!”
燕昭王大喜,立刻拜郭隗為老師,為他造了一幢華麗的住宅。消息一傳開,樂毅、鄒衍、劇辛等有才能的人,紛紛來到燕國。燕昭王對他們都委以重任。在群賢的輔佐下,燕昭王經過二十八年的勵精圖治,燕國日益富強。後來,樂毅指揮燕國軍隊,將強大的齊軍打得一敗塗地,報了當年的破國之恥。
曆史上敬重人才的例子還有很多。春秋時,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成就春秋霸業;三國時,曹操聽說許攸來訪,喜出望外,連鞋子穿反了都不知道,從而在許攸的幫助下贏得了著名的官渡之戰;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請得諸葛亮出山,為他創下了三分天下的霸業;而唐太宗李世民的禮賢下士更勝人一籌,他居然四次下詔,請出身貧寒的馬周出來做官。隻有熱情、誠懇地對待人才,才能贏得有識之士的誠心相助,成就大業。
把人才當作朋友、知己一般對待,使其懷有知遇之感,自然不難贏得人才之心,從而為自己的事業加上一枚重重的砝碼,這是古今中外無數成功者的成功秘訣。
通過鑒人之術鎖定人才之後,怎樣吸引人才為我所用呢?隻知鑒才而不能用,豈不成了葉公好龍了嗎?在這裏,鬼穀子提出了“飛而箝之”的辦法,即首先要了解對方,其次要以褒揚的方式俘獲其心。
3.恩威並施控製對方
原典
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後重累;或先重累,而後毀之。或以重累為毀;或以毀為重累。其用或稱財貨、琦瑋、珠玉、璧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勢以鉤之,或伺候見澗而箝之,其事用抵巇。
譯文
對於那些以鉤鉗之術仍沒法控製的對手,或者首先對他們威脅利誘,然後再對他們進行反複試探;或者首先對他們進行反複試探,然後再對他們加以攻擊摧毀。有人認為,反複試探就等於是對對方進行破壞;有人認為對對方的破壞就等於是反複的試探。想要重用某些人時,或者先賞賜財物、珠寶、玉石、璧玉財帛和封地,以便對他們進行試探;或者通過衡量才能創造態勢來吸引他們;或者通過尋找漏洞來控製對方,在這個過程中要運用“抵”之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典例闡幽
欲成大業,人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能收攬人才,並且能駕馭之,那麽就有可能成就大業。若無人才相助,或有人才而不能用,最後必然成不了大事。漢高祖劉邦在未起事之前不過是一地方小吏,在後人看來甚至還有些好吃懶做、不務正業之嫌。最後能成為大漢帝國的開國皇帝,非他有不世之才,是因為他有張良、蕭何、韓信等一群棟梁之材的輔佐。當然,有棟梁之材相助,還要知人善任並駕馭之,如此才能成就大業。韓信、陳平、黥布等人都曾是項羽的部下,歸附劉邦之後都被重用。
以張良、蕭何、韓信等人之才,為何甘願受劉邦驅使?劉邦必然有其過人之處,照韓信的說法是他“善將將”。從劉邦封韓信、彭越的舉動中,我們就能領略劉邦“善將將”的本領。
秦亡後,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劉邦逐漸由劣勢轉為優勢,於是領兵追擊楚軍,在陽夏南安營紮寨,派人與大將韓信、彭越約定日期會師。可是到了約定日期,韓信、彭越的軍隊並沒有開來。劉邦孤軍深入,被楚軍擊敗,隻好退卻下來,堅守壁壘。劉邦又急又怒,於是請來張良求教對策。張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說:“現在楚軍眼看就要完了,可韓信和彭越還沒有得到封地。兩人功勳卓著,本應封王,現在您若允諾滅楚後給韓信、彭越封王,他們必定前來助戰。這樣,幾路大軍聯合,消滅楚軍就易如反掌了。”劉邦依計而行。韓信、彭越很快出兵,幾路大軍會師在垓下,韓信用十麵埋伏消滅了項羽的殘部,逼得項羽自殺。劉邦終於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劉邦善於審時度勢,從諫如流,這是明君必備的素質,也是人才甘願為其效力的原因。
人們講究“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於是就有了“生當隕首,死當結草”、“士為知己者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返”、“壯士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等說法,這無一不是“感情效應”的體現。君主善用恩情來維係與臣下的關係,這也是曆史上的常見現象。
劉備與諸葛亮,可以說是君恩臣忠的典型例子。諸葛亮感激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出山後盡心竭力輔佐劉備,深得劉備的信任。劉備臨終前,曾將自己的兒子劉禪托付給他,請他幫助劉禪治理天下,並且誠懇地表示:“你能輔佐他就輔佐他,如果他不好好聽你的話,幹出危害國家的事來,你就取而代之。”劉備死後,諸葛亮殫精竭慮,幫助後主劉禪治理國家。曾經有人勸他進晉稱王,被他嚴詞拒絕,他說:“我受先帝委托,已經擔任了這麽高的官職;如今討伐曹魏沒見什麽成效,卻要加官晉爵,這樣做不是不仁不義嗎?”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最終積勞成疾,病死在五丈原。諸葛亮的一生,可以說是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固然是他具有匡扶亂世之誌,而劉備的善施恩德在其中也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所以說,感情投資是做大事的人必須掌握的一種手段。在古代,這當中雖然不乏統治者收買人心的把戲,但它也包含著管理上的一些基本原則。因為隻有讓人們切實感受到獲益,人們才會真心擁護你,並發自內心地跟隨你創業圖強。總之,要想留住人才,就一定要好好經營你的感情投資。
在現代社會中,這種做法仍然還是很有市場的。以現代企業管理為例,聰明的管理者在工作生活中,會主動給下屬以恩惠,讓下屬有“大樹底下好乘涼”的感覺,讓他們既感覺到溫馨,又感受到安全。這樣富有人情味的上司必能獲得下屬的衷心擁戴。有人說“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隻有和下屬搞好關係,贏得下屬的擁戴,才能調動起下屬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努力工作的熱情,為事業的發展盡心盡力。
鬼穀子認為,是否能夠讓各種各樣的人才為己所用,是評判一個領導者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而“箝”——也就是以正確的方法控製人才,則是使用人才的有效手段。
4.情況不同策略不同
原典
將欲用之於天下,必度權量能,見天時之盛衰,製地形之廣狹,阻險之難易,人民貨財之多少,諸侯之交孰親孰疏,孰愛孰憎。察心意之慮懷,審其意,知其所好惡,乃就說其所重,以飛箝之辭鉤其所好,乃以箝求之。
譯文
如果想把飛箝之術用之於天下,必須考核人的權謀和才能,觀察自然和社會以及了解天地的盛衰,掌握地形的寬窄和山川的險阻,了解人民財富的多少。要考察各諸侯的交往中誰與誰親密,誰與誰疏遠,誰與誰友好,誰與誰相惡。要詳細考察和分析對方的想法和胸懷,審察其意向,了解其好惡,然後抓住對方最注重的問題遊說他,先用“飛”的方法投其所好,說出能使他高興的話,然後再用“箝”的方法控製他,使他信任你,重用你。
典例闡幽
一般而言,不管辦什麽事情其實都是對某種利益的追逐,而要想從他人那兒獲得某種利益,又必須保持一種相對穩定的利益平衡關係。就是說在利益問題上不能總一頭熱、一頭沉,不能讓對方一味地付出,而在付出之前或付出之後總能有所得,這種獲得當然不限於物質上的,也包括精神上、感情上的。所以,正是基於這種利益平衡關係,就有了欲取先予的談判方法。
在談判中,“欲取”的目標必須暫時隱藏不露,且在未露之前投其所好,先給對方甜頭嚐嚐,待對方嚐得高興了,再順勢把自己“欲取”的目標提出來。因為對方先得到了甜頭,不但心情好,而且還可能產生知恩圖報的心理激發,在這種心理驅動下,很容易答應己方的請求。
可以說,先予的成果如何,直接關係到預取的目標實現。鬼穀子認為,可以先探出對方的喜好,然後再采取行動,這樣就可以控製對方,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是一條屢試不爽的方法,接近人,先從他的愛好下手,會得到更多的好感和信任,並且能迅速的收到效果。有一次,美國《黑檀》月刊的主編約翰遜想要拉到森尼斯公司的廣告。當時,該公司的首腦麥唐納是個極其精明能幹的人。
開始,約翰遜先寫了一封信給麥唐納,要求和他當麵談談森尼斯公司的廣告在黑人社會中的重要性。
麥唐納當即迴信說:“來信已經收到,不過我不能見您。我並不主管廣告。”
約翰遜並不氣餒,他又寫了封信給他,問:“我可不可以拜訪您,談談在黑人社會進行廣告宣傳的政策。”
麥唐納迴信道:“我決定見您。不過,要是您想談在您的刊物上登廣告的事,我立刻就結束會見。”
約翰遜翻閱了美國名人錄,發現麥唐納是一位探險家,曾到過北極,時間是在漢森和比爾準將於1909年到達北極後的幾年間。漢森是黑人,他曾就本身的經曆寫過一本書。
這是個可以利用的條件,約翰遜本能地覺察到。
於是,他找到漢森,請他在自己的書上簽名,以便送給麥唐納。此外,他又想起漢森是他們寫文章的好題材,於是,他從還未出版的《黑檀》月刊中抽去一篇文章,而代之以介紹漢森的一篇文章。
麥唐納在約翰遜走進他的辦公室時,第一句話就是:
“看到那邊那雙雪鞋沒有?那是漢森給我的。我把他當做朋友,你看過他寫的那一本書嗎?”
“看過”,約翰遜說,“湊巧我這裏有一本,他還特地在這本書上簽了名。”
麥唐納翻著那本書,顯得很高興。接著,他又說:“您出版一份黑人雜誌,在我看來,黑人雜誌上該有一篇介紹像漢森這樣的人的文章才對。”
約翰遜對他的意見表示同意,並將一份7月份的雜誌遞給他。
然後告訴他,創辦這份雜誌的目的,就是為了宣傳像漢森這樣克服一切障礙而達到最高理想的人。
這時,麥唐納合上雜誌說:“我看不出我們有什麽理由不在您的雜誌上登廣告。”
約翰遜開始拉廣告受挫後,並不氣餒。他知道每個人都有樂意顯示自己輝煌戰績的心理,根據麥唐納的經曆,變換了接近麥唐納的方法,攻心求同,終於使麥唐納答應在他的雜誌上刊登廣告。
5.善待人才為我所用
原典
用之於人,則量智能、權財力、料氣勢,為之樞機,以迎之、隨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飛箝之綴也。
譯文
如果把“飛箝”之術用於他人,就要揣摩對方的智慧和能力,度量對方的實力,估計對方的氣勢,然後以此為突破口與對方周旋,進而以“飛箝”之術達成議和,以友善的態度建立邦交。這就是“飛箝”的妙用。
典例闡幽
如何使用人才,使其發揮最大的聰明才智,對每個國家來說都至關重要。掌握用人的技巧十分重要,鬼穀子在這裏就教給我們如何妙用“飛箝”。
作為一個心有大誌之人,能夠做到屈己求賢,那麽天下賢能的人就會雲集響應,一齊到他的麾下,為他的事業出謀劃策。
春秋時期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其求賢用人之道與鬼穀子的“飛箝”之術不謀而合。
當時齊桓公為了稱霸天下,廣求天下賢士輔佐。衛國人寧戚聽到這個消息也想投奔桓公以施展自己的才華,但他家裏貧困,苦於沒人舉薦自己。最後他心生一計,於是就替衛國商人趕著貨車來到齊國。他們趕到齊國國都時,已經是傍晚,隻好露宿在城門的外麵。
這一天,齊桓公正好在郊外迎接賓客,夜裏打開城門,讓裝載貨物的車子讓開。迎賓隊伍中的隨從很多,火把也很明亮。這時,寧戚正在車下喂牛,遠遠地望見了齊桓公,悲從中來,於是就敲著牛角大聲地唱起歌來。
齊桓公聽到了歌聲,細細品味歌詞,說:“真是與眾不同啊!這個唱歌的人絕對不是一個凡夫俗子!”說罷便下令把寧戚帶迴去。
齊桓公迴到宮中後,侍從們請示桓公如何安置寧戚。齊桓公賜給他衣服帽子,隨即召見了他。寧戚見到桓公後便用如何治理國家的話勸說他,桓公非常滿意。
第二天,齊桓公再次召見了寧戚。這一次,寧戚又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話勸說桓公,桓公聽了以後更加高興,準備任用他擔任要職。大臣們聽到這個消息後,紛紛勸諫道:“寧戚是衛國人,我們對他的底細還不是很了解。大王還是先核實一下,如果他確實是個賢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
齊桓公笑著搖了搖頭,說:“不必了。用人而疑之,這正是君主失去天下傑出人才的原因。”
最後,齊桓公沒有聽從大臣的意見,對寧戚委以了重任。
當政者需要的是有利於他治理國家的主張,而並不是個人的背景所在。何況人本來就不是十全十美的。用其所長,避其所短,不拘泥於小節,這是成功的領導者選用人才的恰當做法。
還有一次,齊桓公為了表現自己廣集賢士的決心,在宮廷前燃起明亮的火炬,準備日夜接待各地前來晉見的人才。雖然他求賢若渴,但是,不知什麽原因,火炬整整燒了一年,都沒有人上門求見。一時間齊桓公一籌莫展。
有一天,京城東郊來了一個鄉下人要求晉見齊桓公,聲稱自己有九九算術口訣的才能。齊桓公聽說後覺得很可笑,於是派傳令官告訴他:“九九算術乃是末流小技,也配拿來見君主嗎?你還是趕緊迴去吧!”
鄉下人迴答:“我遠道而來,是專門來為大王解決難題的。我聽說宮前火炬燃了一年也沒有人上門,這是因為大王是個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各地人才都自以為比不上他,怕在國王麵前獻醜被人譏笑,所以就不敢登門了。我的九九算術的確是微不足道的小技術,但國王如果能以禮待我,還怕那些有真才實學的能人不來嗎?泰山所以高聳是因為它不排斥每一塊小石頭,江海所以深廣是因為它積聚了每一條小溪流。《詩經》中說過,古代的英明君王有事都去請教砍柴打草的農夫,隻有這樣才能集思廣益。大王是一代明君,必定能禮賢下士。”
桓公聽罷心悅誠服,連連點頭表示讚許,立即以隆重的禮節接待了這個鄉下人。果然不出一個月,四方賢人都紛紛前來了。
“泰山不讓礫石故能成其大,汪海不辭小流故能成其深。”在用人問題上,齊桓公樹立了正確的人才觀,以宏闊的胸襟接待天下之士,最終發現了發展霸業的有用之才。
6.既要進取又要謹慎
原典
用之於人,則空往而實來,綴而不失,以究其辭。可箝而縱,可箝而橫;可引而東,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雖覆,能複,不失其度。
譯文
如果把“飛箝”之術用於他人,可用好聽的空話去套出對方的實情,但要與對方的事業緊緊聯係,勿使失誤;還要經常研究對方的辭令,揣度其意圖。這些關鍵點把握之後,就可箝住對方,或縱或橫,或東或西,或南或北,或反或覆。盡管如此,還是要謹慎從事,不能喪失節度。
典例闡幽
用之於人後,靠自己的努力做出了成績,積攢了一定的威望,這是令人快慰的事。但是也要當心,“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會引起小人的妒忌。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甚至會引起君主的猜忌。唐時賢相魏征,常常當麵指出唐太宗的過錯,讓唐太宗下不來台。有時唐太宗也惱得慌,甚至想把他殺掉。但惱過之後,仍是覺得魏征不錯。他說:“別人說魏征疏慢,可我總覺得他嫵媚好看。”魏征因犯顏直諫,雖總有被殺頭的危險,但始終有驚無險,一方麵是因為魏征心地磊落,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國家;另一方麵,則是因為他遇到的是唐太宗這樣的明君。在古代曆史中,同樣是為國出力、肝腦塗地,因為遇到的君主不同,結局往往會大相徑庭。戰國時代著名改革家商鞅的悲劇性結局就是一例。
戰國時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實施變法。商鞅變法取消了貴族的特權,規定重新按軍功大小給予爵位。貴族由此失去了無功受祿的特權,對商鞅十分不滿。而秦國經變法以後,很快注釋強盛起來,生產力大大提高,國庫充盈,將士作戰勇猛,威震六國。商鞅因變法有功,受封商地十五邑,號商君。在變法過程中,太子的老師觸犯了法律,商鞅為了使新法能得以實施,依法進行了嚴厲公正的處置。太子曾為老師向商鞅說情,但無濟於事。從那時起,太子便對商鞅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後快。孝公駕崩後,太子嗣位,史稱惠文王。有人趁機誣陷商鞅謀反。惠文王雖然清楚商鞅沒有謀反,但為了出氣,還是下令逮捕商鞅。商鞅此時在自己的封地,聽到消息便隻身逃了出來,打算潛往別國躲避。這天,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商鞅急於逃離秦境,便匆匆趕路,來到關下,不想被守關軍士攔住,聲稱:“商君有令,黃昏後非公事不得出城。”商鞅隻好來到一家旅店,要求住宿,老板走出來說:“請問您是誰,我要接待了身份不明的人,會被殺頭的。這是商君的法令,違背不得呀!”商鞅當然不敢承認自己的身份,他走出旅店,仰天長歎道:“想不到我自己製訂的法律,竟反過來害了我自己!”商鞅後來被抓迴鹹陽,受車裂之刑而死。
商鞅為秦國的強盛而主持變法,不畏權貴,執法如山,稱得上功勞蓋世,可惜最後仇家變成了持有生殺大權的君主,而其行程卻被自己製訂的法令所延誤,“作法自斃”,最終慘遭車裂酷刑而死,實在是可悲可歎。
當我們找到了一個好的平台之後,自然希望得到別人的重用。這時,就不能空逞口舌之能,還必須做出實際的業績來。這就是鬼穀子所說的“綴而不失”的道理。如若不然,就會像諸葛亮舌戰群儒時譏諷張昭的那樣,“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那豈不又有“紙上談兵”之嫌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社會上打拚的人,難免遇到危難,要積極進取,同時也要格外小心謹慎。不謹慎無以身安,不進取無以脫困。謹慎和進取猶如硬幣的兩麵,任何一麵都不可偏廢。過分謹慎而不進取,就易變為保守;過分進取而不謹慎,就易變為冒進。保守會逐漸落後,並導致最後衰敗;冒進會使根基不穩,並導致傾覆。這兩種情況就像孔子說的“過猶不及”一|樣。
最後,當功名升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該再有野心了。如若再升就有逼上的嫌疑,這時就需要妥善處理自己的地位與晉升之間的矛盾。此時應該好好經營自己的那份事業,用自己的功勞,鋪墊好今後的路,免得自己的基礎不牢靠。如果當止不止,很可能會引火燒身。太平天國的東王楊秀清就是因為這樣而遭殺身之禍的。
太平軍金田起義後,楊秀清封東王,稱九千歲,掌握軍政,節製諸王。他是起義軍前期的實際指揮者,曾指揮太平軍成功地突圍永安,攻克武昌、漢口、漢陽等重鎮。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江蘇南京)後,他又籌劃、組織了太平軍第一次西征和北伐諸戰役,戰功顯赫,位高權重。楊秀清居功自傲,與天王洪秀全的矛盾逐漸加劇。在太平軍連破清軍江北、江南大營後,他逼洪秀全封他為“萬歲”。洪秀全遂下密詔,令領兵在外的韋昌輝、石達開等返天京除去楊秀清。韋昌輝率部抵達天京後,突襲東王府,殺了楊秀清全家。
由此可見,我們需要在謹慎和進取二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使前進的路途更加平坦通暢。其實,這個點不是輕易就能找到的,這就要做到鬼穀子所說的“雖覆,能複不失其度。”這需要我們自身擁有較高的修養和智慧。隻有這樣,當遇到任何事情的時候,我們都可以舉重若輕,拿得起,也能放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