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篇中,鬼穀子講到了發現、消除裂痕的重要性及方法。這裏所說的“巇”,本意為縫隙,可引申為隱藏的矛盾、細微的漏洞,或者各種不易察覺而又深受其困擾的問題。鬼穀子認為,“物有自然,事有合離”,在事物“合離”運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有“巇”的存在。在“巇”的萌芽時期,能預測到它的發展,及時鏟除惡的種子,這就是“抵巇”。古代聖賢大都深得抵戲之道,他們能準確抓住“抵巇”的時機實施謀略,以避免亂世所帶來的大災難。可見,抵巇之道的核心就是能夠審時度勢、防微杜漸,並且抓住有利時機,使矛盾迎刃而解

    1.小處入手做好細節

    原典

    物有自然,事有合離;有近而不可見,有遠而可知。近而不可見者,不察其辭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

    譯文

    萬物都有自然發展的規律,萬事都有自然離合的道理。有的在近前卻看不見,有的在遠處卻能得知;在近前的所以看不見,是由於習而不察,不明對方的虛實;在遠處的所以能得知,因為反觀以往,可以推驗未來。

    典例闡幽

    有個富家子弟特別愛吃餃子,每天都要吃。但他隻吃餡,吃完了就將餃子皮丟到屋子後麵的小河裏。好景不長,在他十六歲那年,一把大火燒了他的家,父母也相繼病逝。這下子他身無分文,又不好意思要飯。鄰居家大嫂是個好人,每頓送給他一碗麵糊糊吃。他則洗心革麵,發奮讀書,發誓三年後考取官位迴來,好好感謝大嫂。三年後,他果真中了魁元,做了官,於是衣錦還鄉去見大嫂。大嫂什麽禮物也不願意接受,而是對他說:“你不要感謝我,我沒給你什麽,三年來你吃的飯都是當年你丟下的餃子皮,我收集曬幹後裝了好幾麻袋,本來是想備不時之需的,正好你有需要,就還給你了。”大官愣住了,繼而思考良久……

    世間萬物都是由小到大發展變化而來的,都有一個量的積累到質的變化的過程。一個人的本性是善的,可是如果不注意修養自身,日後也可能逐漸地變壞。這就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

    周武王滅掉商朝,做了天子以後,遠方的西戎國派使臣送來一條大狗。這條狗是西戎的特產,非常名貴,武王高興地收下了。召公擔心武王貪圖享受,就勸諫他。武王覺得不過是收下一條狗,沒什麽大不了的。召公說:“賢明的君主應該給百官做出表率,隨時注意積累自己的德行,哪怕是小細節也應該注意。大德是由小德積累而來的,就好像用土去堆一座很高的山。山很快就要堆成了,隻差一筐土的高度。如果這時你停止了,就不能成功,這不是太可惜了嗎?您是一個賢明的君主,可不能犯這種錯誤啊!”武王聽了召公的勸告,就專心治理朝政,最終成為一位賢明的君主。

    召公說得沒錯,越是幹大事業的人,越應該注意小節。俗話說“千裏之堤,潰於蟻穴”,垃圾堆裏的一點火星,可以把一座宮殿燒成灰燼。“一子落錯,滿盤皆輸”。你站在高處,身上任何一個微小的弱點都可能成為敵人集中火力攻擊的目標。荷馬史詩中的著名英雄阿喀硫斯刀劍不入,但他的腳後跟卻是他的致命之處。就因為有了這個弱點,他終於死在太陽神的箭下。

    在別人都能看到的時候,言行有節,這是很容易的;但是在別人看不到的時候,依然能不改操守,注重生活小節,這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了。蘧伯玉“不欺暗室”的故事,就證明了這一點。

    蘧伯玉是衛靈公時著名的賢大夫。一次,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在宮中夜坐,先聽到轔轔的車聲,可到宮門時就消失了,過了一會兒,轔轔的車聲又響起來。衛靈公就問夫人說:“你知道剛才過去的人是誰嗎?”夫人說:“應該是蘧伯玉。”靈公問:“你怎麽知道呢?”南子說:“君子是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細節的,車走到宮門口時沒了聲音,那是車的主人讓車夫下車,用手扶著車轅慢行,為的是怕車聲打擾國君。能這樣做的人,除了蘧伯玉還有誰?”靈公派人去看,果然是蘧伯玉。隻有像蘧伯玉這種“不欺暗室”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因為他們做事不是為了贏得美名,而是為了堅持自己的信念。對自己誠實,有時比對他人誠實還要難。

    鬼穀子說得好:“有近而不可見,有遠而可知。”為什麽在近處的反而看不見呢?因為近處的東西太平常了。同樣的道理,我們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被重視,因為它們太小了。但是有句古話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對於想幹大事的人,又怎麽能輕視小節呢?

    一個人能不能幹成大事,有很多種檢測的方法,但最簡單的一種,就是看他在處理小事時的態度和做法。

    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出身於將門世家,他的父親戚景通對他管教很嚴格。戚繼光十二歲的時候,有一次,有人送給他一雙很漂亮的絲織鞋子。戚繼光很喜歡這雙鞋,就穿著它跑來跑去。戚景通一見,十分惱火,立刻將兒子叫住,斥責道:“你有吃有穿,還不知道滿足,小小年紀就穿這樣的鞋子,長大後,你就會去追求榮華富貴。要是你今後當了軍官,說不定還會侵吞士兵的糧餉,後果不堪設想啊!”戚繼光聽了父親的教誨,感到很慚愧,他立刻彎腰脫掉絲鞋,換上了布鞋。從此,他再也不追求奢侈了,當上將軍以後,他依然過著儉樸的生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現代社會,人們都希望自己過上富足的生活,而使自己變得富裕的方法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珍惜自己的錢,善用自己的錢。你省下來的或額外得到的每一分錢,都是自己的資產,說不定什麽時候就會派上用場,發揮關鍵的作用。

    有兩個年輕人一起找工作。一個是英國人,一個是中國人。一枚硬幣躺在地上,英國青年看也不看地走了過去,中國青年卻激動地將它撿起來。英國青年對中國青年的舉動露出鄙夷之色:“一枚硬幣也撿,真沒出息!”中國青年望著遠去的英國青年心生感慨:“讓錢白白地從身邊溜走,真沒出息!”後來,兩個人同時走進一家公司。公司很小,工作很累,工資也低。英國青年不屑一顧地走了,而中國青年卻高興地留了下來。兩年後,英國青年還在尋找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麵試他的老板正是那位中國青年。英國青年對此很不理解,他問:“為什麽你能這麽快成功呢?”中國青年說:“因為我沒有像你那樣從一枚硬幣上邁過去。你連一枚硬幣都不要,怎麽會發大財呢?”

    在對一枚硬幣的取舍中,英國青年以他的紳士風度選擇了藐視,最終一無所獲;而精明的中國青年卻不放過任何一個積累財富的機會,終於成為大富翁。

    疏忽小節的人,最終做不成大事。古人所說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也正是這個意思。

    2.見微知著防微杜漸

    原典

    巇者,罅也;罅者,澗也;澗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謂抵巇之理也。事之危也,聖人知之,獨保其身,因化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經起秋毫之末,揮之於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芽蘖之謀,皆由抵巇。抵巇之隙,為道術。

    譯文

    所謂“巇”就是小的縫隙,巇發展之後變成“罅”,罅發展之後變成“澗”,澗發展以後變成“大隙”。當小的縫隙剛出現時,常帶有某種預兆,此時就應設法加以堵塞,使其變小,或者不再擴展,或者消失,如果仍不可治,就設法使之轉化,棄舊圖新。這就是抵巇的原理。當危機征兆出現時,聖人就敏銳地察知到了,他們總是密切注意危機的征兆,利用事物變化的原理進行具體分析,提出計謀,進一步認識征兆的細微變化。即使如秋毫般微小的事物,任其發展也會動搖大山的根基。當聖人的德政推行外方後,當對方出現危機征兆時,就要運用抵巇對付,予以排斥或者消滅。總之,抵巇是一種方法。

    典例闡幽

    當危機剛出現苗頭的時候,智者就能敏銳地察知,而愚者還蒙在鼓裏,往往對智者的忠告不屑一顧。古代聖賢明君能把國家治理得很好,就因為他們能及時發現問題,在危機還處於萌芽狀態的時候就加以消除。反過來,那些亡國之君,像秦二世、隋煬帝之流,則對天大的危機視而不見,最終使大好江山在自己手裏敗落。

    天下剛剛安定,需要創造一個和平安寧、休養生息的環境。但維護這個和平環境是很不容易的,一旦放鬆警惕,就難免有沉渣浮起,攪渾一池春水。所以為政者要明白,休養生息不等於“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無事可做了,而更要時刻戒備。危機和危難往往蘊藏於太平盛世、安定祥和之中。而危機和危難的爆發,肯定有其最初的細微誘因和苗頭。我們要時刻不忘居安思危,將這些誘因和苗頭消滅在萌芽之中,切不可釀成大亂再去處理。

    上海解放之初,百廢待興。最大的問題是經濟萎縮、商品短缺、物價上漲、市場失控。此時,投機商人及不法資本家仍不斷製造混亂,妄圖顛覆人民政權。他們把陳毅市長“趕快洗手不幹,否則勿謂言之不預”的警告置之不理,大肆囤積物資、哄抬物價,甚至策劃掀起投機狂潮。然而,他們低估了人民政府的能力。當不法資本家和投機商在新年市場上大量購進和囤積商品時,在陳毅市長的領導下,上海市人民政府卻儲備了大量物資,使投機商和不法資本家的如意算盤落了空,有的還受到致命的打擊。從此,上海市場物價趨於穩定。上海的穩定在全國產生了良好影響,使新中國“天下大定”。

    “防微杜漸”這四個字,既適用於國,也適用於家。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美滿、幸福,社會才能穩定、發展,要做治國平天下這樣的大事,先要從日常居家小事做起,從一言一行做起。老子說過:“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若小節不修,言行不信,雖是小事也能釀成大的禍端。所以家要在一開始就立下規矩,不脫離正常的軌道。隻有如此才能使家中諸人和睦友愛,這個家族才能興旺繁盛。

    在這裏,鬼穀子分析了古代聖賢應付社會危機的辦法,概括來說,就是“防微杜漸”四字。

    曾國藩被後人戲稱為治家八寶飯的“書蔬魚豬,早掃考寶”以及“勤儉孝友”就是其齊家理論的核心。書蔬魚豬是一家生產力的表現;勤儉孝友是一家精神力的表現,二者相輔相成。曾國藩熟讀前人書籍,知道自古以來很多的鍾鳴鼎食之家相繼敗落,都是因為子孫驕奢淫逸所致。因此他屢次訓誡後輩說:“家敗,離不得個‘奢’字。”他還要求主持家政的弟弟曾國潢把金日巇、霍光的這樣的正反事例“解示後輩”,意在要後輩戒奢戒驕。所以曾國藩在家訓中,時時強調一個“儉”字。曾國藩治家有方,兄弟多有建樹,子孫也人才輩出,家中一團和氣,尊老扶幼,子孝妻賢,世世代代廣為流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一些目光遠大的傑出人士,往往都明白這個道理,因此他們懂得節製自己兒女的物欲。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父親約瑟夫是美國最知名的五大企業家之一。為了防止今後不測,約瑟夫給每個孩子存了一千萬美元的委托金,但他決不讓富裕腐蝕他們。為使孩子們懂得如何節儉,他每月給他們很少的零花錢。肯尼迪成為總統後,報紙曾公布過他十歲時向父親遞交的一份正式請求,請求父親將他的零花錢由每星期四毛提高到六毛,但父親未予準許。然而,另一方麵,約瑟夫又十分注意培養孩子的美好品性。他經常邀請知名人士來家裏聚宴,鼓勵孩子們上餐桌參加他們的談話。他讓男孩子們全部進非教會學校讀書,開擴視野。他的四個兒子後來全進入哈佛大學學習,並個個有所作為。

    《周易》中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我們一旦覺察到隱患隨時可能萌生,就要用“器”將它斬殺於搖籃之中,做到防微杜漸。這便是鬼穀子抵巇之術的精髓。

    3.防患未然處變不驚

    原典

    天下分錯,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則小人讒賊,賢人不用,聖人竄匿,貪利詐偽者作,君臣相惑,土崩解瓦,而相伐射,父子離散,乖亂反目,是謂“萌芽巇罅”。聖人見萌芽巇罅,則抵之以法。

    譯文

    天下分裂錯亂,朝廷沒有明君,公侯缺乏道德,小人們就會讒害忠良,賢能之人不被任用,聖人被迫逃匿,貪利偽詐之徒興風作浪,君臣互相猜疑,國家土崩瓦解,以致百姓互相殺伐,父子離散,骨肉分離,這就是“萌芽巇罅”。聖人見到萌芽巇罅之後,就要采取相應的手段加以對付。

    典例闡幽

    危機是可以避免或減輕的,對待危機,或未雨綢繆,或亡羊補牢,結果有著天壤之別。

    對於一個龐大的企業,防患於未然的重要性遠遠高於病後的治療。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市場如戰場,有備製人,無備則製於人。

    對企業來說,危機不僅僅指企業麵向公眾或顧客的重大事故處理,而且還包括不論客觀還是主觀因素,抑或是不可抗力所引發的能夠導致企業處於危險狀態的一切因素。從分類上,包括人力資源危機、產品服務危機、客戶危機、行業危機、財務危機、媒體危機、計算機技術危機、工作事故、訴訟危機、侵權危機、合同危機、政策法規變更、天災人禍、破產危機、並購危機、保衛工作危機、企業戰略危機、供應鏈危機、文化衝突、多元化危機、權力交接危機等21種危機模式。當前企業最經常麵臨的前三種危機依次是人事危機、行業危機、產品和服務危機。

    企業不能有絲毫鴕鳥心態,認為危機絕不會降臨到自己的頭上,等到事後發出“假如當年不那樣就不會今天這樣”的慨歎。與其抱著僥幸心理去消極麵對危機,還不如製訂切實可行的周密的危機管理計劃,化被動為主動。周密的危機管理計劃是危機管理的指導方針。

    危機的突發性和不可預料性決定了危機的不可避免性,對企業來說,隻有盡早製訂周密的應急計劃,才能將危機扼殺在繈褓之中,將其所帶來的嚴重後果降到最低。

    2003年春季,突如其來的sars讓眾多企業都束手無策,但亞信例外。作為第一家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的中國高科技企業,亞信公司一直專注於信息通信領域,這家曾被“世界經濟論壇”評為“全球500家高速成長企業”,並連續兩年入選《福布斯》的企業,在麵對突發事件的危機管理中,給國內企業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它所建立起的一整套危機管理機製給國內眾多企業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處亂不驚,因變而變,危機預警機製的啟動是亞信沉著應對突發事件的第一步,而審時度勢、深刻精準的形勢判斷是其重要前提。“sars可能會影響公司的業務運營,公司所有高層必須密切關注疫情的發展,保持清醒頭腦,並24小時開機。”這是亞信麵對sars危機時的預警。

    人們常常十分關心危機的處理手段,這是“臨時抱佛腳、病”危之時才尋醫的具體表現。實際上,大家都知道,一個人要想活得長、活得好,僅僅“臨病求醫”是遠遠不夠的,進行經常性的身體檢查預防疾病更加重要,企業也是如此。正如鬼穀子所說的“

    聖人見萌芽巇罅,則抵之以法”。

    隨著疫情發展,亞信又很快判斷出事態的嚴重性,危機管理機製正式啟動:建立sars危機領導小組;軟件開發異地備份;發放藥品和防護用品;加強公司內部通訊建設,實行遠程辦公;對客戶進行信心承諾,保證非常狀態下的完全正常服務。

    這種被亞信形容為“希臘模式”的危機管理機製,不僅是亞信應對sars危機,且是應對所有危機的通用規則。

    “希臘模式”是指該機製的整體結構類似於希臘建築:上層的三角形屋頂是管理團隊和管理層次,下麵支撐的柱子是所應對的危機類型,而這些“柱子”坐落在一個強大的統一管理的平台之上。管理團隊和層次設置的具體方案要根據危機的類型——也就是屋頂下的“柱子”而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此模型下,亞信把危機分成三類:一類是戰爭、地震、疫病之類的災難危機,由行政部門指揮處理;二類是業務危機,比如產品質量問題和流程出錯等,由業務部門進行協調;三類是公共關係危機,由市場部門主導解決。

    一般情況下,危機會牽扯到企業的方方麵麵,為確保危機機製的有效性,所有問題的解決都應建立在一個統一管理的平台之上,這個平台就是“希臘式”建築的底座,是各個部門與危機之間的對應與協調;統一管理又要求建立起“一把手工程”,明確處於“屋頂”上的“一把手”的責任與權力,以保證整個機製靈活高效運行,因此,亞信一旦啟動應急方案,一個對高層管理人員形成約束的文件也會自動生效。例如,幾個高層管理人員不能同時出差、24小時開機、建立規定工作序列等。

    危機管理機製中的應急方案並不是啟動之後便完事大吉,整個危機管理的流程必須形成一個閉環係統,這就是啟動、執行和監督。

    方案的啟動完全取決於決策層對形勢的判斷,判斷的正確可能減少企業損失,判斷失誤有可能帶來災難。而方案的執行,則與方案設計的周詳程度有很大關係,這就要求對危機的判斷與考慮要建立在樹型思考模式之上,不應該局限在單點之上,一些細節都要連帶考慮。

    方案能否順利執行,則與方案設計的周詳程度有很大關係。對於很多問題的考慮要有連帶性,如同樹枝生長一樣。例如,對於sars問題的考慮,不應該局限在單點上,一些細節要連帶考慮:一旦員工出現感染病例,公司就可能需要第二辦公地點,亞信將會選擇離公司最近的友誼賓館;一些關鍵業務點無法完全實現遠程辦公,例如亞信的服務支持人員,如果疫情嚴重,就要考慮租用交通工具接送員工上班,而班車的路線、租賃與考察也必須包括在方案裏。

    總之,對企業來說,應急方案越周詳越好,並且在執行中要不斷地根據情況做出修正,而且一切都要盡量透明,要保證信息流通暢。如果在某些環節上不透明,隱藏的信息無法得到處理,一旦問題爆發,足以讓整個組織陷於被動。

    4.推陳出新順勢而為

    原典

    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諸侯相抵,不可勝數。當此之時,能抵為右。

    譯文

    若世道能夠治理,就要設法堵塞巇罅;若世道不可治,就設法推翻它,使之獲得新生。總之要解決矛盾,或這樣對付,或那樣對付,或彌補裂縫,或顛覆更新。例如五帝對當時的社會巇罅,均采取補塞的辦法;夏、商、周三王時代,則是采取顛覆辦法,取得政權。春秋戰國以來,諸侯之間的互相征伐,多得數不清。當天下混亂時,誰能善於抵巇,誰就能占據上風。

    典例闡幽

    革舊迎新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是個人的願望改變不了的。荊軻刺秦王的壯舉最終以失敗告終,他那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一直為人們所稱道。然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荊軻的刺殺行動卻是以阻止變革為目標的。當時秦國攻滅燕趙,統一六國,是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不是某個刺客的暗殺行動所能阻止的,所以荊軻從一出場就注定了失敗的結局。

    變革舊的事物,絕不是什麽輕而易舉的事情,需要一段時間的準備,才能逐漸被人們理解、接受。古代聖王的變革都是順天應人、大公至正的,沒有什麽陰謀可疑之事,就像是老虎身上的斑紋一樣昭然可見,天下人看得清清楚楚,無不信從。東漢的馬融說“虎變威德,折衝萬裏,望風而信”。可見“德”是多麽重要,任何人在推行變革之時,能夠做到德行天下,革道顯明,天下人自然會雲集響應,這樣的變革前景當然美好。

    西周文王是一個英明的君王,他在為討伐荒淫無道的商紂做準備的時候,天下的人認為他是應人順心,都相信他的決心,都明白他的誌向。於是許多才俊之士如太顛、辛甲、閎夭、散宜生等紛紛前來投奔,連鄰近的諸侯小國也都來臣服,他們都聚集到周族正義的麾下,為興周滅商效力。文王的這些準備為後來的武王伐紂,建立八百年周家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變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不能一蹴而就,更不是靠一股熱情就能奏效的。它需要分步驟、分階段地進行。經過反複研究,天時地利人和都有時,隻需順勢而行。變革是非常嚴肅的事情,需要熱情,更需要冷靜;需要勇敢,更需要智謀。盲目采取行動會有兇險,說明此時宜於審慎穩進,不宜貿然行動。對變革的輿論,必須要經過反複多次的研究探討,進行審慎周密的考慮安排,證明變革確實合理可行。同時,還要能夠得到人們的理解與信任,隻有到了這個時候,才可以大刀闊斧地進行變革。

    如果不該變革的時候貿然變革,這就有點激進和冒險,其效果難得恰好,甚至會適得其反。變革失敗不隻是失敗本身的問題,有時還會造成其他影響。另一方麵,若到了該變革的時候還不變革,就會錯失良機,貽誤大事。

    變革成功之後,一定要小心翼翼地維護變革的成果。曆朝曆代在經濟與政治改革獲得一定的成功之後,會一再強調要穩定,穩定壓倒一切,這樣做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維護變革後的成果,使老百姓逐漸享受到變革的利益。如果此時不安守既|有成果,又思變革,勢必會過猶不及,導致兇險。

    鬼穀子認為,對於“抵”的運用方法不能一成不變,而是要見勢而動。

    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唯有積極變革的企業才能生存,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走出新的道路,邁上財富的康莊大道。世界旅館業巨頭威爾遜為了把自己的旅館建成第一流的旅館,第一次在房間裏使用了空調、電視,還為孩子們設計了遊泳池,增加了照顧孩子的服務項目,甚至設計了為旅客的小狗居住的免費狗屋。所有這些,在當時都是聞所未聞的。正因如此,當別人的旅館冷冷清清時,他的旅館卻總是擠得滿|滿當當。

    威爾遜旅館的成功之處,就在於突破了當時一般的經營策略,勇敢地采用最先進的設備,有針對性地設計服務項目,擁有了別人無法企及的優勢。反之,若一味固守老傳統、老經驗,就會掐斷財富的萌芽。“當此之時,能抵為右”,這可以看做是鬼穀子對現代人的忠告。

    5.建功立業,韜光養晦

    原典

    自天地之合離終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闔,能用此道,聖人也。聖人者,天地之使也,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可以上合,可以檢下。能因能循,為天地守神。

    譯文

    自天地有離合變化以來,自始至終必有巇隙,為政者不可不察。要發現巇隙,就要用“捭闔之道”,能用此道的就是聖人。所謂聖人,是以挽救天下蒼生為己任的人,假如世間沒有可“抵”之事時,聖人就隱匿在人民中間,等待時機;一旦世間出現可“抵”之事,就挺身而出,為國家謀劃。這些謀劃,上可說服君主,下可治理百姓,既依據實際情況,又遵循客觀規律,真可謂天地的守護神。

    典例闡幽

    《論語》記載,一次,孔子和幾位弟子在一起閑聊。孔子讓他們談談自己的誌向。急性子的子路說:“一個千乘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屢受侵犯,又遇饑荒。若讓我治理這個國家,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並懂得做人的道理。”子路的話表明他有建功立業的誌向和氣魄,但孔子隻是微微一笑。接下來,冉求說自己願意當一個小地方官,輪到公西華時,他說:“我不敢說能做什麽,不過願意堅持學習。”三人說完以後,在一邊彈琴的曾皙起身說:“我的誌向嘛,就是在暮春時節,穿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到沂河裏洗洗澡,在野外吹吹風,然後唱著歌兒迴家。”孔子感歎道:“我欣賞曾皙的誌向啊!”

    孔子漂泊半生,未能施展抱負,晚年則喜讀《易經》,他曾對經中的“潛龍勿用”一語有非常精辟的論述,他說:“潛龍比喻像龍一樣有德有才而隱居的人。世俗改變不了他的節操,他也不追逐功名;從世間隱退不會感到悶悶不樂,不被世人承認也不苦悶。能愉快地實現抱負時,便入世行道;感到憂慮時,便出世隱遁。信念堅定,從不動搖,這樣君子的所為便是潛龍的德性。”

    “潛龍勿用”,並非無條件的勿用,隻是說條件尚未成熟,不易盲動。人都是要進步的,隻當個看熱鬧的旁觀者還不行,還要參與到現實中去,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這樣才不枉一身的本事。但古人都是反對盲目從政的,如孔子曾評價蘧伯玉說:“蘧伯玉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國家政治符合大道的時候,他就出來做官;國家政治不符合大道的時候,就能收斂、隱藏自己。”因此,有誌於從政的人就需要認真觀察。看到“國家政治符合大道”,自己的道義可以得到推行,當然就要積極出來從政,為國家和民眾效力。反之,就要收斂自己的言行而使自己隱藏起來,保持自己的節操,以免自己的高貴品格被玷汙。

    孔明未遇劉備,自是每日草堂酣睡。此時,除徐庶等幾位好友了解外,誰又相信他真是一條“臥龍”?等到劉備三顧茅廬,一朝風生水起,臥龍躍水而出成為飛龍,不但展示了自己的雄才韜略,也成就了劉備的蜀漢政權,使天下三分,鼎足而成。

    幾千年以來,中國的有誌之士就在出世與入世的兩端徘徊。到底什麽時候應該入世,建功立業,造福社會;什麽時候又應該出世,藏身山林,韜光養晦?鬼穀子的迴答是:“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也就是說,社會問題出現了就做事立功,天下太平了就深隱待時。

    “龍潛海角恐驚天,暫且偷閑躍在淵。等待風雲齊聚會,飛騰六合定坤乾。”洪秀全二十五歲時說自己是潛龍在淵,並將乾坤寫成“坤乾”,倒轉了天地,後來果然把清朝的江山攪了個天翻地覆。

    鬼穀子所說的“深隱而待時”,也並非消極等待,而是要刻苦磨礪自己、約束自己,把自己修煉成濟世之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深隱之時要有“韜”。要時時更新思想,隻有如此方可跟上時代的步伐。反之,如果不與時俱進,思想保守落後,拒絕接受新思想、新事物,那就要落伍,就要被時代所淘汰。清朝政府就是因為拒絕先進的文化科技,滿腦子的老大帝國的陳舊思想,而遭到列強欺侮淩辱的。因此,深隱時也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正所謂“書生不出門,也知天下事”,就等風雲齊聚,即可“飛騰六合定坤乾”。

    深隱之時要有“晦”。隻有經過剪枝的樹木才能長成棟梁,隻有勤於自我約束才能成為有用之才。不怕有缺點,隻怕看不見缺點。荒地隻要勤於耕耘也會變成良田,而一片良田如果從不鋤草也會荊棘叢生。不能自我約束的人不但不能改掉缺點,連原來的優點也會逐漸喪失。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就說明一個人要想創立大事業,必須先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磨煉心性,然後才經得起巨浪的衝擊,擔當起“挽狂瀾於既倒”的重任。

    功成名就之後,又該如何自處?自古以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是開國功臣的共同命運。例如勾踐殺文種、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朱元璋濫殺功臣等。正所謂功高震主,所有開國皇帝都明白,所謂開國功臣,就是那些當初與自己一起爬冰臥雪、風餐露宿打天下的“患難之交”。他們有苦勞、有功勞、有資格與自己平起平坐;他們最了解自己過去的曆史,最清楚自己現在的心思;他們距自己的龍椅最近,也是最有能力搶奪龍椅的人。這樣的人當然不能留在皇帝的身邊了。這個道理,懂得的與不懂得的,其最終結果必然是兩個樣子。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的道理。諸葛亮晚年曾寫下了著名的《戒子篇》,文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出山時,還向往著統一天下之後重返山林,可惜壯誌未酬身先死;春秋時,範蠡看到勾踐“隻可共患難,不可共處事”的本性,在幫助其大敗吳國之後,功成身退,經商治產,落得個富甲一方,逍遙自在;東晉的謝安年輕時隱居於浙江會稽的東山,後入朝為相,在淝水之戰中指揮若定,力挽狂瀾,後來打算再迴東山,可惜不久病死在建康,未能實現避世隱居的意願。

    人都有欲望,都希望能盡可能多地擁有,這是人之常情。然而人的欲望如果無限膨脹,得不到適時的抑製,便會成為貪欲。人如果總是汲汲於物欲之爭,對自己的所有總是不知滿足,最終會走向失敗。漢代劉邦的謀士張良和大將韓信就是最好的例子。

    張良明白“鳥盡弓藏”的道理,功成身退,領了一小塊封地,遠離朝廷,去過與世無爭的日子,最後保全了聲譽和性命。而韓信不明白這個道理,不考慮自己的實力和處境,想與劉邦爭一口氣,最終誤了性命。

    由此看來,有些時候不去爭長短論得失,懂得機智避退,這並非是軟弱無能,而是一種處世的智慧。其實,不隻政界,其他領域的傑出人士,也應該能夠審時度勢,懂得適可而止的道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每天讀點鬼穀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鬼穀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鬼穀子並收藏每天讀點鬼穀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