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論及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內楗術。所謂“內楗”,指人的內心清靜自守,不為外物所困的一種狀態。本篇旨在運用在內楗的前提下,上下級之間維持正常關係的目標與原則。該篇首先指出,君臣上下之間的關係十分微妙,如表麵上很親近的,內心卻很疏遠;表麵上很疏遠的,內心卻很親近。“內楗”之法,要求人臣善於揣摩君主的心思,擁有一種進退自如的關係。在現代的人際關係中,亦可借鑒內楗之法,創造出一種和諧的工作環境。
1.既要慎言又要善言
原典
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而不禦,遙聞聲而相思。事皆有內楗,素結本始。或結以道德,或結以黨友,或結以財貨,或結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若蚨母之從其子也,出無間,入無朕,獨往獨來,莫之能止。
譯文
君臣上下之間的事情,有的距離看似遠卻很親近,有的距離看似近卻很疏遠;有的找上門卻不錄用,有的離任反去聘求。有的天天在身邊卻不被信任,有的隻是聞其名聲卻思慕不已。種種微妙關係的形成,都是因為內楗的緣故。內楗一開始就將君臣從根本上結合到一起。或憑道德相結合,或依朋黨相結合,或以錢物相結合,或靠藝術相結合。臣下若揣準君主的心思,就能取得主動:想進來就進來,想出去就出去;想親近就親近,想疏遠就疏遠;想接近就接近,想離去就離去;想求取的就能得到,想讓君主思念就能如願。好比青蚨依戀其子那樣,來去相隨而不留痕跡,獨往獨來,誰也沒法阻止。
典例闡幽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這話雖然很有道理,但是,難道良藥就一定苦口,忠言就一定逆耳嗎?在鬼穀子看來,向居上位者進忠言之前,要先摸清楚他的想法,然後順著他的心思去說,這樣就能在避免犯上的同時,還能使他愉快地接受你的觀點。
春秋時,晉靈公貪圖享樂,讓人給他造一座九層的瓊台。這一工程耗資巨大,勞民傷財,朝野上下一片反對之聲,晉靈公一概不聽,還下令說:“誰敢再進諫,格殺勿論!”晉國有個能臣叫荀息,他知道此事後,便來求見晉靈公。晉靈公竟命令武士在暗處彎弓搭箭,隻要荀息一開口勸諫,便立刻把他射死。誰知荀息見到晉靈公後,並沒有提到瓊台的事,而是要求給晉靈公表演雜技以博一笑。晉靈公高興地答應了。荀息先把十二顆棋子壘起來,再把雞蛋一個個加上去。晉靈公看得提心吊膽,不禁在一旁大叫道:“危險!”荀息慢條斯理地說:“這算什麽,還有比這更危險的呢!”晉靈公忙問:“還有什麽比這更危險?”荀息說:“大王,您要造九層高台,造了三年,尚未完工,弄得民不聊生,男人們都被征調到工地去了,留下女人種莊稼,如果以後沒有收成,國庫就會空虛。一旦外敵入侵,國家危在旦夕,難道這不更危險嗎?”晉靈公聽後,覺得確實很危險,弄不好要亡國,立刻下令停止了高台的建造。
荀息用巧妙的方式,先以雜耍吸引靈公的注意力,再通過壘雞蛋的演示向靈公形象地說明了國家麵臨的局麵,使靈公停止了高台的興建。
在向別人提意見時,即使是出自好意,也要講求方式方法,巧妙委婉的暗示和生動形象的比喻,往往比直截了當的批評更容易為人所接受。
戰國時,齊威王整天在宮中飲酒作樂,不理朝政。淳於髡知道齊威王愛聽隱語,就進宮去對他說:“國中有隻大鳥,棲息在王宮裏已經三年了,可是它從來沒有飛過一次,也沒有叫過一聲,大王您猜猜看,這是一種什麽鳥?”齊威王笑了笑說:“這可不是一隻平凡的鳥呀!它不飛也就罷了,一旦飛起來,就會直衝雲天;它不叫也就算了,一旦大叫一聲,天下的人都會大吃一驚。先生您先迴去吧!我明白了。”從此,齊威王就像換了個人似的,開始勤勉治理國家。在齊威王執政的三十七年中,齊國始終是一個強國。
淳於髡沒有直接批評齊威王不理朝政的行為,而是借大鳥的不飛不鳴為喻,在委婉批評的同時,也是一種間接的勉勵。其結果,齊威王一下子振作起來,果然“一鳴驚人”了。
我國古代,敢於直言犯上的直臣、諫臣也不少,但大多沒有好結果,而唐朝名臣魏征則是一個例外。有一次,唐太宗被魏征不留情麵地批評之後,怒氣衝衝地迴到內宮,對長孫皇後說:“我非殺了魏征那鄉巴佬不可”。皇後勸他說:“有魏征這樣的大臣是值得慶賀的,沒有您這樣的明君,怎能有如此耿直的大臣呢?”唐太宗轉念一想:是呀,沒有魏征,自己就無法知道自己的錯誤,那自己不就是昏君了嗎?於是對魏征加以重賞。
像魏征這樣犯顏直諫的忠臣固然令人欽佩,但話說迴來,唐太宗、長孫皇後這樣的一對帝後那可是千年難遇。魏征要是不幸生在其他朝代,以他天不怕地不怕的脾氣,恐怕也難以善終。所以,在向上司進言時,還是要注意說話的技巧,因為你的上司畢竟不是唐太宗。
2.巧妙建議易於接納
原典
內者,進說辭也。楗者,楗所謀也。欲說者務隱度,計事者務循順。陰慮可否,明言得失,以禦其誌。方來應時,以合其謀。詳思來楗,往應時當也。夫內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時宜,從便所為,以求其變。以變求內者,若管取楗。
譯文
所謂“內”就是接受采納意見;所謂“楗”就是進獻謀策。遊說的人一定要暗地裏揣度好,謀劃事情時要按照規律。要暗中分析是否可行,透徹辨明所得所失,以便影響君主的意向。方法策略適應時勢的變化,以便與君主的謀略相合。仔細思考進獻的謀策,應適應形勢的變化。意見有與君主誌趣不一的,就不要施行。要揣摩切中時宜,從而方便自己的所作所為,求得事情的改變。用善於變化來爭取謀策被采納,就像以門管來接納門楗一樣順當。
典例闡幽
如何向上司進言,這是大多數人都犯難的問題。鬼穀子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辦法,那就是:要揣摩切中時宜,從而方便自己的所作所為,求得事情的改變。的確,向上司或者決策者貢獻自己好的建議與計劃,是每個下屬應盡的職責。然而,下屬們在獻計策的時候,常常會因為不受重視、不被采納而苦惱,特別是當一個經過潛心研究、周密思考後提出的優秀建議或計劃被上司斷然拒絕的時候。出現這樣的問題的原因,關鍵在於人們通常會以“我”的角度,而不是“我們”的角度,來陳述事情或者觀點。這樣做的弊病在於往往會引起聽者對自我觀點的防禦性保護,即使他的觀點根本是錯誤的。所以作為下屬,應該永遠記住的一點是:發言權並不等於決策權。
上司手中常常把持著下屬們的“命運”,特別是在那些製度不夠健全的機構中,人際關係時常困擾基層職員。所以,向上司建議時,或者是說服其他人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低調一些,不要過分渲染“我”在這個觀點中的地位。可以選擇另一種表述方法,比如:“我有這樣一個想法,不一定正確……”、“現在出現了一個新情況,我需要您幫我拿主意……”等。
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隻是運用“口才”對上司一味地奉承和附和,也不可能給上司留下良好的印象。所以,千萬不要期望用降低身份來爭取得到上司的重視與尊敬。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與對上司的尊敬並不矛盾。許多跟在英國首相丘吉爾身邊的人給他起了一個很有趣的綽號——“一架老的b-2轟炸機”。因為這種轟炸機的最大特點是,任何優質燃料隻要進入它的發動機,都會被毫無例外地檢測為不合格的油品而禁止進入燃燒室。
與之相似的是,丘吉爾擁有卓越的才能,卻相當自負,對於別人的意見或建議常常看不起。要麽不采納,要麽根本不予理睬。不過,他的助理史蒂文斯卻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例外,他的意見總能得到丘吉爾的青睞。但有一次,史蒂文斯被丘吉爾單獨召見,卻使他改變了這一處境。史蒂文斯明知首相不容易接受別人的建議,但因為是經過苦心研究的,他自認為這個方案相當可行,所以說得理直氣壯,十分自信。
但這一次他沒有得到幸運之神的惠顧,他得到的結果是,丘吉爾聽完他的話,尖刻地說:“在我願意聽廢話的時候,歡迎你再次光臨。”
令史蒂文斯吃驚的是,在數天之後的一次宴會上,他聽到丘吉爾正在把那天他的建議當作自己的見解發表。這件事使史蒂文斯“大徹大悟”,原來並非是他的建議本身不好,而是他提出建議的表達方式不夠完美。
提建議時應低調,不再強調某個計劃是“我”想到的,就好像那是首相自己的想法一樣。在首相不知不覺地感興趣以後,再將這個計劃作為首相自己的“天才構思”公之於眾。這樣,這個計劃就被“移植”到首相的頭腦中了,他就會堅定不移地相信這是一個好主意。
史蒂文斯最終決定,為了使一個好計劃得以實現,他甘願犧牲自己的功勞。
後來史蒂文斯奉命到美國做外交上的接洽,這一次他已經掌握了提出建議的最好方式。出發前,丘吉爾雖然在原則上同意了史蒂文斯的計劃,不過態度卻相當謹慎,看起來這個計劃短期內很難被批準。
史蒂文斯到紐約以後不久,向丘吉爾寄迴了他同美國國務卿的談話記錄。在談話中,史蒂文斯把自己想出的那個隻是首相謹慎同意的計劃說成是“首相的創見”,並且對這個“天才,勇氣,先見之明”的主張熱情讚揚。
結果丘吉爾看了這個記錄後,毫不猶豫地正式批準了這個計劃。
3.處亂不驚機變無窮
原典
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者,以變言也。善變者,審知地勢,乃通於天,以化四時,使鬼神,合於陰陽,而牧人民。見其謀事,知其誌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結者,陽親而陰疏。事有不合者,聖人不為謀也。
譯文
與君主交談時,凡談及以往的事,應順著君主的言辭說;凡談及未來的事,可以與君主有不同意見。內楗時善於隨機應變者,總是能審察地勢,通曉天時,遵循四時變化規律,駕馭鬼神,合於陰陽之道。他統治下的百姓,都能夠安居樂業。隻要看君主的做事方式,就可判斷出其誌向和意願。如果你的計謀不合君主之意,說明你對他的了解還不透徹。如果你的計謀合乎君主之意,卻沒有任何結果,那麽你應表麵上親近,而暗中與之疏遠。君臣之間若不能情投意合,聖人不會為他出謀劃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典例闡幽
春秋時期,晉文公的管家給他上了一盤烤肉。文公正要吃,發現有毛發纏繞在上麵,便把管家叫來訓斥道:“烤肉上怎麽繞著毛發,你想讓寡人噎著嗎?”管家見狀一驚,立即磕頭請罪道:“我有三條死罪:用磨刀石磨刀,把刀磨得非常鋒利,切肉切得,斷毛卻切不斷,這是我的第一條罪;用木棍穿肉塊卻看不見毛發,這是我的第二條罪;用熾烈的爐子、通紅的炭火烤熟了肉,但是毛發卻沒有燒掉,這是我的第三條罪。”聽到這裏,文公明白了,是有人在暗中陷害管家。於是召集堂下的所有人來盤問,真的找到了這個人,於是重重責罰了他。
管家遭人陷害,被晉文公責罵,但他很快就冷靜下來,以自列罪狀的方式,向晉文公申訴了自己的冤枉,合情合理。這種方式,顯然要比直接喊冤效果好得多。
事實上,凡居上位者都帶有一定的傲氣和霸氣,有人將其形容為“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但話說迴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若不慎觸怒了居上位者,真摸了“老虎的屁股”,就該設法予以補救。這需要智慧,而且是“急智”。
某日紀曉嵐在翰林院校理《四庫全書》時,因時逢盛夏,天氣炎熱,紀曉嵐熱得汗流浹背,便脫下衣服,光著膀子讀起書來,誰知正在這時候乾隆皇帝大駕光臨,紀曉嵐來不及穿衣服,又不能光著身子去迎駕,隻好躲在書櫥後麵。乾隆皇帝早已看見紀曉嵐,故作不知。示意群臣坐下,自己隨意翻書。紀曉嵐躲在書櫥後麵沒有聽見動靜,便伸出頭問:“老頭子走了沒有?”一時眾人大驚失色。不敢言語。紀曉嵐從書櫥後麵走出來,發現氣氛不對,才看清乾隆帝手裏拿著扇子正在扇涼。不覺驚駭得渾身顫抖,連忙跪下求皇上饒命。乾隆帝暴跳如雷,非要紀曉嵐講出“老頭子”是什麽意思。紀曉嵐急中生智,娓娓道來:“這個‘老’是萬壽無疆之意;‘頭’是一國之主,萬民之首;至於‘子’是昊天之子為子,‘老頭子’是特殊之稱,是尊敬之意。”乾隆聽後,轉怒為喜。
還有一例是說劉邦稱帝後,一天把韓信召進宮中閑談,要他評論一下各將領的才能,韓信一一說了,當然,那些人韓信根本就不放在眼裏。劉邦聽了,便笑著問他:“依你看來,像我這樣的人能帶多少人馬?”韓信迴答:“陛下能帶十萬。”劉邦又問:“那你呢?”“對我來說,當然是越多越好了!”劉邦心裏不快,但還是笑著問道:“你帶兵多多益善,怎麽為我所用呢?”韓信知道自己說錯了話,忙掩飾說:“陛下雖然帶兵不多,但您‘善將將’,駕馭將領的能力無人能比啊!”劉邦一聽這話,心裏頓時舒坦了許多。
鬼穀子認為,一個經常與居上位者接觸的人,一言一行都勢必要小心謹慎,以免出錯。但是這樣還不夠,還必須要頭腦靈活。在應付突然事件時,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
韓信後來死於非命,也是因為他功高震主、不知收斂的緣故。但在這裏,韓信給劉邦戴上‘善將將’這頂高帽子,確實還是令劉邦十分欣喜的。韓信雖然不以舌辯見長,但隨機應變的本事還是很高的。
若自己不被居上位者看好,甚至遭到打擊和羞辱。這個時候怎麽辦?是據理力爭,還是忍氣吞聲?處理這種問題的方法不能一概而論,但一般情況下,都是需要有“忍”的功夫。
晉代人杜錫曾任太子司馬通的近侍官,他多次對太子的不端行為予以勸誡,引起太子的怨恨。太子很想懲罰他,但是杜錫一向奉公守法,沒法隨便給他安個罪名。太子想來想去,終於想出一招。一天,太子讓人把針放在杜錫常坐的氈子下,
杜錫來見太子的時候,一坐上去就挨了針紮,弄得很是狼狽,但很快他就忍住疼痛,又泰然自若起來。太子問他:“你坐上什麽了?”杜錫知道太子在搗鬼,心裏很氣憤,轉念一想:人家是太子,也就是將來的皇帝,自己得罪不起啊!於是就迴答說:“我什麽也不知道啊!”太子聽他這麽說,就若有所思地說:“我還以為你隻喜歡跟我過不去呢,沒想到你也跟自己過不去!”以後就再也沒有戲弄過杜錫。
麵對太子的挑釁舉動,杜錫能夠隨機應變,處之泰然,因為他深知君臣之間的關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如何才能消災免禍,擺脫“不得不死”的悲劇,確實是古代臣子的一大課題。
晉朝時候,尚書令樂廣的女兒嫁給大將軍成都王司馬穎。成都王的哥哥長沙王在洛陽專權,成都王於是出兵奪權。長沙王平素親近小人,疏遠君子;凡是在朝為官的,無不懷著恐懼的心情。樂廣在朝廷中享有盛譽,又和成都王有姻親關係,一些小人就在長沙王跟前說他的壞話。長沙王就問樂廣是否在暗通成都王,樂廣神色自若地迴答說:“我家五個兒子都在洛陽,我怎麽會拿五個兒子去換一個女兒呢?”長沙王從此釋然,對他不再有疑慮。
以上所舉的這幾個例子中,主人公都依靠隨機應變,躲過了災禍。在向上司提建議或遭到上司責問時,我們又怎能缺少這種隨機應變的本事!
4.先有調查再有發言
原典
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誌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日進前而不禦者,施不合也;遙聞聲而相思者,合於謀待決事也。故曰:“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得其情,乃製其術。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開。”故聖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萬物。
譯文
所以說,與君主距離很遠卻被親近,是因為私下有恩德於君;與君主距離很近卻被疏遠,是因為與君主誌向不合;找上門而不被錄用,是因為所獻計策不被君主欣賞;離去之後反受聘用,是因為其主張的正確性被事實所證明;每天都在君主麵前而不被信任,是因為行為舉止不合君意;相隔遙遠卻被思念,是因為其主張與君主相合,現遇疑難,急需此人參與決斷。所以說,沒有搞清對方是哪類人就去盲目遊說,必然事與願違;在未掌握實情的時候盲目遊說,也定然遭到否定。隻有充分掌握情況,並有製服人的方術,才可出可入,可內楗,也可離開。聖人立身處世,注重調查研究,有先見之明,方可從容駕馭萬物。
典例闡幽
有一隻狐狸,不小心掉進井裏,爬不出來了。正好一隻山羊口渴了,來到井邊。它發現了狐狸,便問:“狐狸,井水好喝嗎?”狐狸說:“這井水清澈甘甜,你趕緊跳下來,咱們一起喝吧。”山羊相信了狐狸的話,“撲通”跳了下來。當它喝完水後,才發現上不去了。狐狸對他說:“我有個好辦法。你用前腳扒在井牆上,我踩著你跳上井去,再拉你出來,我們就都得救了。”山羊同意了。狐狸跳出井口以後,就不再管山羊了。山羊生氣地罵狐狸不守信用。狐狸對井下的山羊說:“喂,夥計,如果你的頭腦和你的胡須一樣完美,就決不會在沒想到上來的辦法前”就跳下去。
一個事先不經過調查研究就盲目行動的人,就像那隻被狐狸騙得團團轉的愚蠢的山羊一樣,將會處處受困。與此相反,一個聰明人在行動之前就會把情況調查清楚,並預見到事情的結果。
人與人之間都是相互依存的,怎樣才能做到你知我知,相當重要。這就是說,看透對方,才能不至於陷入誤區,才能行之有效地處理棘手的問題。劉邦西進後,進展還算比較順利。部隊也由原來的數千人,發展到了近十萬人,他躊躇滿誌地向武關進軍。當年,楚懷王輕信秦國謊言,不聽屈原等忠臣義士的勸告,親赴武關與秦言和,結果被扣為人質,押解囚禁於秦都鹹陽,最後客死他鄉,釀成千古遺恨。唐代大詩人杜牧經過此地,憶起這段史跡,觸景生情,寫了一首名為《題武關》的詩:
碧溪留我武關東,一笑懷王跡自窮。鄭袖嬌嬈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山牆穀塹依然在,弱葉強吞盡已空。今日聖神家四海,戍旗長卷夕陽中。劉邦率軍來到武關,想起懷王的這段往事,也百感交集,慨然長歎。他環顧四周,但見崖高壑深,路窄難行,易守難攻。關上秦軍,居高臨下,虎視眈眈。
我們平時說話、辦事,怎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呢?鬼穀子認為,要“得其情,乃製其術”,就是說,必須通過調查研究,掌握實情,然後根據實情鎖定目標,采取行動。如果在掌握實情之前就盲目行動,必然遭遇失敗。
劉邦心裏盤算:如若驅兵強攻,勢必造成慘重傷亡,一定要想另外的辦法,以計取勝。這時,營外通報:秦軍丞相趙高派使來與劉邦講和,聲稱隻要沛公答應與丞相合作,丞相願意獻出鹹陽,二人平分關中,共同稱王。對趙高其人,劉邦很是了解。趙高出身於原趙國一個貴族之家,後來家境沒落,隨父母流亡到秦國,因父母觸犯了秦律,受到嚴懲,他也受牽連而被處以宮刑,淪為官奴,在秦王宮廷裏服雜役。趙高對自己的“卑賤”地位一直耿耿於懷,總是千方百計地想出人頭地,改換門庭,憑著他的小聰明,又通曉獄律法令,不久就贏得崇法尚刑的秦王政的歡心。秦王政滅掉六國,更名為“始皇帝”,趙高亦被任為“中車府令”,管理宮廷車馬輦輿,同時執掌秦朝的印符玉璽,為皇帝起草詔書命令,還兼任公子胡亥的師傅,給胡亥講授法律。為了取悅胡亥,趙高常常把宮廷機密要聞透露給胡亥,胡亥因而把趙高當做知己。
秦始皇為求得長生不老之術,帶著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和幼子胡亥,進行第五次巡遊。他祭祀完大禹又去尋找神仙乞求長生不老仙丹。百般折騰了好幾天,仍然一無所獲。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南巡途中一病不起,知道自己大限將至,於是連忙召見丞相李斯,要李斯草擬密詔,立扶蘇為太子。當時,掌管玉璽和詔書的是宦官趙高。趙高早有野心,看準了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就故意扣壓了密詔。幾天後,秦始皇駕崩。李斯怕太子迴來之前,政局動蕩,所以秘不發喪。趙高特意去找李斯,告訴他,皇上賜給扶蘇的信,還扣在我這裏。現在,立誰為太子,我和你就可以決定。狡猾的趙高知道李斯是個權力欲很強的人,又了解到他與大將軍蒙恬不和,於是就借機對他講明利害:如果扶蘇做了皇帝,一定會重用蒙恬,到那個時候,宰相的位置你能坐得穩嗎?一席話,果然把李斯說動心了,於是二人合謀,製造假詔書,賜死扶蘇,殺了蒙恬。把昏庸無能的胡亥扶為秦二世。
趙高就是這樣一個飛揚跋扈、奸佞無比的陰謀小人。盡管他能控製秦二世和朝中大臣,可對迅猛發展的農民起義軍,卻毫無辦法。劉邦率軍向武關挺進的時候,派了一個叫寧昌的人“使秦”,以和平談判為掩護,目的是打探秦統治集團內部的消息。劉邦的軍隊打到關中的南大門了,鹹陽城裏一夕數驚。趙高也沉不住氣了,想了個以退為進的辦法,派親信人物代表自己赴武關與劉邦談判,企圖保住手中的權力。劉邦雖然急於入關,早點做“關中王”,卻不肯與趙高這樣陰險的人同流合汙,但他覺得可以對趙高的陰謀加以利用。於是他十分熱情地接待了趙高派來的使者,並煞有介事地與其談判,同時故意把談判的情況四處張揚,大造和談將成的輿論。武關守將初見大兵壓境,驚恐萬分,又是增派崗哨,又是加固城防,秣馬厲兵,日夜警惕。如今看著朝廷派來的使者與劉邦談判,雙方置酒把盞,握手言歡,一顆高懸的心落了地,對部下的管束也不嚴了,派出去的崗哨也撤迴來了。第二天天色未明,劉邦出其不意,揮軍進攻,一舉攻占了武關。武關守將睡夢未醒,便束手就擒。趙高的使者見勢不妙,慌忙逃迴鹹陽報信。劉邦看透人心,巧妙應對,穩住對方,暗中布陣,然後一舉攻城奪地,實是高明之策。
在現代商業領域,企業或個人在做出某種買賣或投資之前,也要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在掌握正確信息的基礎上做出決策,以最大限度地獲取經濟效益。
王先生是某個公司的所有人,經過銀行介紹,他想以200萬元的價錢把他的公司賣給張先生。為了盡快完成交易,王先生把經營這家公司的前景大肆吹噓了一番。但是張先生沒有輕信他的話,經過多方仔細調查,他發現這家企業其實已搖搖欲墜,而且欠銀行一大筆錢,如果公司賣不成,銀行也勢必跟著倒黴。因此,張先生決定讓銀行做媒介,給王先生施加壓力。於是張先生跑去對銀行負責人說:“看目前的情況,這家公司頂多值50萬元,但王先生不會接受這個價格,所以您必須幫助我和他好好談談,否則公司破產,您也會跟著遭受損失。”銀行方麵也認為50萬元價格是十分公平合理的,於是從中撮和,最後生意談成,雙方以50萬元價格成交。
在收購公司的過程中,張先生沒有聽信王先生的一麵之詞,而是做了大量調查工作,估算出了該公司的實際價值,然後巧借銀行來壓價,終於以較低的價格完成了收購。可見,做任何事情之前,調查研究都是不可缺少的。
5.安定內部團結一致
原典
由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欲合者,用內;欲去者,用外。外內者必明道數,揣策來事,見疑決之。策無失計,立功建德。治民入產業,曰:楗而內合。
譯文
凡是道德、仁義、禮樂、忠信和計謀這類重要問題,首先要借鑒《詩經》《尚書》的教誨,綜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後決定是去還是留。若想留下與人合作,則用內楗之法,用力於內;若想離職而去,則用置身於外之法,用力於外。處理內外大事,必須先明確理論和方法,會預測未來,並善於在各種疑難處,當機立斷。在運用策略時沒有失誤,從而建立功業和積累德政。管理百姓,要使他們從事生產事業,這叫做內部安定,團結一致。
典例闡幽
鬼穀子所強調的“欲合者,用內;欲去者,用外。外內者必明道數,揣策來事,見疑決之。策無失計,立功建德。治民入產業,曰:楗而內合。”所說的是如何加強內部團結的問題。
團結就是力量,現代企業都強調團隊合作,同事之間相互配合、互相幫助,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創造和諧的團隊氣氛,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如果同事關係不和諧,彼此間鉤心鬥角,這樣不僅工作做不好,自己的心情也不舒暢,時間久了,工作就會成為一種負擔,甚至厭惡工作。良好的同事關係對個人的發展至關重要。對每一位職場人士來說,與同事的關係是和則雙贏,鬧則兩敗。
在同事之間建立良好融洽的人際關係,必須經常相互溝通。而要做到相互溝通,除了相互幫助、相互諒解之外,得體恰當的語言也是非常重要的。許多爭吵,甚至發生在平素關係非常密切的同事之間,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於說話不講藝術,使對方誤解,以致造成同事間的隔閡。
在佳佳食品公司裏麵,銷售部經理馮陽與宣傳部的張港經理就是冤家對頭,每逢馮陽找張港,就會被皮球砸得“鼻青臉腫”。張港為人熱情,表麵看很支持馮陽的工作,但卻總在不經意間把自己的任務踢給馮陽:“你是掌握財權的領導,這事還是你負責吧?”或:“如果這件事由你而不是我去聯係,對方可能會更重視。”甚至說:“明天吧,今天我還有緊急的私事處理!”而馮陽剛進入這個公司,正急於出成績,最近兩周總遭遇這個瓶頸,讓他苦惱甚至憤恨不已。長此下去,無功的自己隻有走人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此時,馮陽突然想起一句話“把腳放進別人的鞋子裏”。於是他仔細觀察後,發現張港不是有意地折磨他,而是因為張港的孩子高考後分數低找不到好的學校,於是馮陽托大學的一個同學,很快解決了張港的後顧之憂,結果兩個人很快成了好搭檔。
在同事之間關係不和諧的時候,首先,要學會從其他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善於做出適當的自我犧牲。而替他人著想還表現在當他人遭到困難、挫折時,伸出援助之手,給予幫助。良好的人際關係往往是雙向互利的,給別人關心和幫助,當需要幫助的時候也會得到迴報。
另外,如果在表達自己思想時,能含蓄、幽默、簡潔、生動,也會起到避免分歧、說明觀點、不傷關係的作用。
6.審時度勢不可愚忠
原典
上暗不治,下亂不寤,楗而反之。內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
譯文
如果該國君主昏庸不理政務,吏治腐敗不堪,則你在獻策時應采取與內楗相反的思路,以促其垮台。如果你在遊說過程中,發現該國君主隻用本國人才,排斥外來人才,則你在遊說後應離去,免遭禍患。
典例闡幽
“明珠暗投”的典故出於西漢。當時,漢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劉武有位門客叫鄒陽,他才華出眾,頗受重用。鄒陽知道梁孝王覬覦皇位,極力勸告梁孝王去除非分之想,惹得梁孝王不高興,最後竟將鄒陽打入監牢。鄒陽不甘心含冤死去,他在獄中寫了封信給梁孝王,信中說:“珠玉本是眾人至愛的珍寶,可若是在黑夜裏將它拋擲在路人的身上,人們就會按著劍對它怒目而視,怪它砸了自己……”鄒陽用“明珠暗投”的比喻,深深打動了梁孝王,不久即獲釋出獄。不僅如此,梁孝王還把鄒陽敬為上賓,以表明自己是愛惜人才的主子。
一個朝代,如果出現了滿朝都是人才的景象,就表明一個賢能的君主出現了。末世無英才,賢者或隱於市,或已被奸人陷害。治世之君能識正直的忠臣,對他們加以保護。魏征擔任諫議大夫,敢於當麵對太宗提出批評,太宗很讚賞他。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征:“曆史上的君主,為什麽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呢?”魏征說:“能夠聽取各方麵意見的君主,就是明智的;片麵聽取個別人的話,就是昏庸的。在曆史上,堯、舜屬於明智的君主,而秦二世、隋煬帝就屬於昏庸的君主。君主要是廣泛聽取臣民的意見,就能了解下麵的情況,不會被小人所蒙蔽。”唐太宗點頭稱是。
在治世明君麵前,一個人的正直可博得功業、名望。相反,在亂世昏君麵前,這種正直就是危險。
有一則寓言,一天風暴來了,一個農夫被困在家裏。到了晚上,他饑餓難忍,可家裏什麽食物也沒有了。他想來想去,隻好把家裏的綿羊給吃掉了。第二天和第三天,風暴沒有停止。他靠著這隻綿羊維持著生活。然而又過了幾天,風暴還沒有停止,農夫又把家裏的山羊吃掉了。後來,風暴仍然沒有減弱,他又吃掉了耕田的牛。守門的兩隻狗看見農夫幹的事,互相說道:“我們快離開吧,主人連辛勤耕作的牛都吃了,又怎麽能放過我們呢?”
有識之士一旦了解黑暗的內幕,知道形勢不可逆轉,就應趁尚未深陷其中,當機立斷,毅然地遠離黑暗,以防止自身受到損害。
形勢已急轉直下了,卻偏想要逆流而上,最終自身會受到損害。但是,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君王就是國家,忠君就是愛國。趕上好時機,遇到明主是臣子的福氣。如果生不逢時,君王愚鈍,那麽做忠臣就需要些勇氣了,需要時時做好要死諫的準備。
儒家把“忠”作為人臣的第一信條,我們今天則把“忠”分成忠烈和愚忠。鬼穀子顯然是反對愚忠的。他認為,遇到“上暗不治,下亂不寤”的情形,就要“反”;自己不被重視,就要“飛”。這一“反”一“飛”,充分表明鬼穀子對“明珠暗投”持激烈的批判態度。
商紂王的叔叔比幹是一位正直的大臣,雖然已經知道商王朝病入膏肓、不可救藥了,但還是不停地向紂王進諫,希望挽迴敗局,最終被商紂王殘忍殺害。許多其他的近臣,了解到紂王暴虐、覆亡在即之後,紛紛出逃。有的逃於荒野,如紂王的兄弟微子;有的攜帶商王的祭器和樂器投奔周族,如商紂王的太師疵、少師疆等。
不管怎麽說,君子都應該有洞察先機之明,不等災難來到即急速離去。就如同傍晚時歸巢的鳥,當太陽開始落山,尚未收盡餘暉之時,鳥類已開始歸巢,而不是等到天黑之後才開始歸巢。鬼穀子用一個“飛”字,也使人感到君子的離去就像鳥兒那樣迅速。
7.控製欲望急流勇退
原典
若命自來,己迎而禦之;若欲去之,因危與之。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
譯文
若受到君主的重用,機遇降臨到自己頭上,就不妨加以把握和利用。但一旦決定離開,就要在危險到來之前放棄權柄。如果在多次嚐試之後,內楗仍不成功,則以急流勇退為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典例闡幽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成了吳國的俘虜。後來,勾踐在範蠡、文種等人才的輔佐下,勵精圖治,最終打敗了吳國,逼得夫差拔劍自殺。吳國被消滅以後,範蠡辭掉官職,到北方做陶器生意,成了當時有名的大富翁。直到今天,人們還稱他為“陶朱公”。據說,範蠡在離開越國以後,寫了一封信給好朋友文種,勸他舍棄功名富貴,做一個快樂、自由的人。他在信中寫道:“鳥兒們都被射殺光了,再好的弓也要收藏起來;狡猾的兔子死了,獵狗也會被主人殺掉,煮來吃呢!”文種認為越王對自己十分優待,不會那麽絕情,所以沒有聽從範蠡的建議。不久,越王聽信讒言,懷疑文種對他不忠,真的逼他自殺了。範蠡和文種對待名祿的態度不同,他們的結局對現代人,應該有很深刻的借鑒意義。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嚐膽,終成大業,值得稱道。但他心胸狹窄,連與自己一起同生死、共患難的大臣文種都不放過,令人心寒。範蠡富有先見之明,懂得急流勇退的道理,才得以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保全了自己。相比之下,文種的想法就未免太過天真了。
人是會思想的動物。人的思想有正常和非分之別,正常的思想使人生活愉悅,精神充實,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非分之想是一種非理性的思維活動,企盼本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是人思想道德修養的大敵。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如果不善於克製心中的非分之想,就很容易走入歧途。
古代有一則寓言:從前,海邊住著一個人,他非常喜歡海鷗。每天一大早,他就來到海邊,跟海鷗一起玩耍嬉戲。時間一長,他跟海鷗成了朋友。每天,隻要他一出現,成群的海鷗就接連不斷地向他飛來,有些還停在他的肩頭,和他非常親熱。有一天,這個人的父親對他說:“聽說海鷗都不怕你,喜歡跟你一塊玩耍,明天,你捉一隻迴來,給我解解悶吧!”此人不敢違抗父親的命令,隻好答應下來。第二天一早,這個人又來到海邊,他等著海鷗落在他的肩頭,好抓上一隻帶給父親。可是,奇怪的是,海鷗們隻在他的頭頂上飛翔,再也不肯落下來跟他一塊玩了。這個人在海邊呆了半天,一隻海鷗也沒有抓到。一個存有非分之想的人,自然容易產生急躁的心理,連鳥兒都蒙騙不了。
可以說,非分之想是人性的致命弱點,如果不常加以祛除,聽之任之,勢必會給事業、生活造成不應有的損失,也會葬送個人的前程。
有一個懶漢,跟鄰居去學釣魚。到了河邊,懶漢放下誘餌,頭腦裏便開始想入非非:“要是這次我釣上了一條金魚多好,金魚又生很多小金魚,我拿到市場上去換來很多銀兩,然後我不用幹活,我去買洋房,還有我要娶三個老婆……”懶漢這樣想著,不時地做著釣上魚的動作,可惜,漁竿一點動靜都沒有,隻是在他的行動下泛起了漣漪。沒過一會兒,鄰居釣上了一條一尺來長的大草魚,懶漢心生妒意,把魚竿一甩,去向鄰居學釣魚的經驗:“我們是一樣的誘餌,同樣的河流,為什麽我釣不上魚而你卻能呢?”鄰居笑著說:“我能釣上魚兒因為我頭腦裏有目標,所以我心靜如水地等魚兒上鉤,你釣不上是因為你頭腦裏隻有釣魚的願望,反而心浮氣躁。”
鬼穀子認為,英雄一旦找到了用武之地,就要積極進取,建功立業。然而世事難料,到了需要放手的時候,就要果斷放手,不可存在非分之想,癡迷於權力或富貴,應急流勇退,以免引起災禍。
做事情時要保持專注,要有耐心,不要存有非分之想,否則能釣到的魚兒也不會上鉤,能做到的事情也會變得很艱難。
從古至今,非分之想最主要的表現是“貪”。李崇和王元融都是北魏的高官。一次他們隨太後視察左藏庫,太後下令賜隨行人員布匹且讓他們自己挑選。李、王二人唯恐拿得少,結果由於背得太重,一個閃壞了腰,一個摔斷了腿。愛貪小利使得他們成為千古笑柄。
在當今的商業社會裏,看到別人賺錢,自己也想發財,這是正常的現象。見到利益,每個人都想得到多些,而且嫌少不嫌多,這是人們共同的心理。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人切不可有貪心。平常百姓如果過於貪,他就很難開心起來;身為官員,如果有了貪的習慣,那麽他的政治前途將會喪失;生意場中,一個人如果太過貪心,那麽他很快就會敗下陣來,身處孤立的境地。
因此,一個人務必要忍住自己的貪心。在如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學會克製自己的非分之想,是我們每個人都應掌握的本領。
1.既要慎言又要善言
原典
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而不禦,遙聞聲而相思。事皆有內楗,素結本始。或結以道德,或結以黨友,或結以財貨,或結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若蚨母之從其子也,出無間,入無朕,獨往獨來,莫之能止。
譯文
君臣上下之間的事情,有的距離看似遠卻很親近,有的距離看似近卻很疏遠;有的找上門卻不錄用,有的離任反去聘求。有的天天在身邊卻不被信任,有的隻是聞其名聲卻思慕不已。種種微妙關係的形成,都是因為內楗的緣故。內楗一開始就將君臣從根本上結合到一起。或憑道德相結合,或依朋黨相結合,或以錢物相結合,或靠藝術相結合。臣下若揣準君主的心思,就能取得主動:想進來就進來,想出去就出去;想親近就親近,想疏遠就疏遠;想接近就接近,想離去就離去;想求取的就能得到,想讓君主思念就能如願。好比青蚨依戀其子那樣,來去相隨而不留痕跡,獨往獨來,誰也沒法阻止。
典例闡幽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這話雖然很有道理,但是,難道良藥就一定苦口,忠言就一定逆耳嗎?在鬼穀子看來,向居上位者進忠言之前,要先摸清楚他的想法,然後順著他的心思去說,這樣就能在避免犯上的同時,還能使他愉快地接受你的觀點。
春秋時,晉靈公貪圖享樂,讓人給他造一座九層的瓊台。這一工程耗資巨大,勞民傷財,朝野上下一片反對之聲,晉靈公一概不聽,還下令說:“誰敢再進諫,格殺勿論!”晉國有個能臣叫荀息,他知道此事後,便來求見晉靈公。晉靈公竟命令武士在暗處彎弓搭箭,隻要荀息一開口勸諫,便立刻把他射死。誰知荀息見到晉靈公後,並沒有提到瓊台的事,而是要求給晉靈公表演雜技以博一笑。晉靈公高興地答應了。荀息先把十二顆棋子壘起來,再把雞蛋一個個加上去。晉靈公看得提心吊膽,不禁在一旁大叫道:“危險!”荀息慢條斯理地說:“這算什麽,還有比這更危險的呢!”晉靈公忙問:“還有什麽比這更危險?”荀息說:“大王,您要造九層高台,造了三年,尚未完工,弄得民不聊生,男人們都被征調到工地去了,留下女人種莊稼,如果以後沒有收成,國庫就會空虛。一旦外敵入侵,國家危在旦夕,難道這不更危險嗎?”晉靈公聽後,覺得確實很危險,弄不好要亡國,立刻下令停止了高台的建造。
荀息用巧妙的方式,先以雜耍吸引靈公的注意力,再通過壘雞蛋的演示向靈公形象地說明了國家麵臨的局麵,使靈公停止了高台的興建。
在向別人提意見時,即使是出自好意,也要講求方式方法,巧妙委婉的暗示和生動形象的比喻,往往比直截了當的批評更容易為人所接受。
戰國時,齊威王整天在宮中飲酒作樂,不理朝政。淳於髡知道齊威王愛聽隱語,就進宮去對他說:“國中有隻大鳥,棲息在王宮裏已經三年了,可是它從來沒有飛過一次,也沒有叫過一聲,大王您猜猜看,這是一種什麽鳥?”齊威王笑了笑說:“這可不是一隻平凡的鳥呀!它不飛也就罷了,一旦飛起來,就會直衝雲天;它不叫也就算了,一旦大叫一聲,天下的人都會大吃一驚。先生您先迴去吧!我明白了。”從此,齊威王就像換了個人似的,開始勤勉治理國家。在齊威王執政的三十七年中,齊國始終是一個強國。
淳於髡沒有直接批評齊威王不理朝政的行為,而是借大鳥的不飛不鳴為喻,在委婉批評的同時,也是一種間接的勉勵。其結果,齊威王一下子振作起來,果然“一鳴驚人”了。
我國古代,敢於直言犯上的直臣、諫臣也不少,但大多沒有好結果,而唐朝名臣魏征則是一個例外。有一次,唐太宗被魏征不留情麵地批評之後,怒氣衝衝地迴到內宮,對長孫皇後說:“我非殺了魏征那鄉巴佬不可”。皇後勸他說:“有魏征這樣的大臣是值得慶賀的,沒有您這樣的明君,怎能有如此耿直的大臣呢?”唐太宗轉念一想:是呀,沒有魏征,自己就無法知道自己的錯誤,那自己不就是昏君了嗎?於是對魏征加以重賞。
像魏征這樣犯顏直諫的忠臣固然令人欽佩,但話說迴來,唐太宗、長孫皇後這樣的一對帝後那可是千年難遇。魏征要是不幸生在其他朝代,以他天不怕地不怕的脾氣,恐怕也難以善終。所以,在向上司進言時,還是要注意說話的技巧,因為你的上司畢竟不是唐太宗。
2.巧妙建議易於接納
原典
內者,進說辭也。楗者,楗所謀也。欲說者務隱度,計事者務循順。陰慮可否,明言得失,以禦其誌。方來應時,以合其謀。詳思來楗,往應時當也。夫內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時宜,從便所為,以求其變。以變求內者,若管取楗。
譯文
所謂“內”就是接受采納意見;所謂“楗”就是進獻謀策。遊說的人一定要暗地裏揣度好,謀劃事情時要按照規律。要暗中分析是否可行,透徹辨明所得所失,以便影響君主的意向。方法策略適應時勢的變化,以便與君主的謀略相合。仔細思考進獻的謀策,應適應形勢的變化。意見有與君主誌趣不一的,就不要施行。要揣摩切中時宜,從而方便自己的所作所為,求得事情的改變。用善於變化來爭取謀策被采納,就像以門管來接納門楗一樣順當。
典例闡幽
如何向上司進言,這是大多數人都犯難的問題。鬼穀子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辦法,那就是:要揣摩切中時宜,從而方便自己的所作所為,求得事情的改變。的確,向上司或者決策者貢獻自己好的建議與計劃,是每個下屬應盡的職責。然而,下屬們在獻計策的時候,常常會因為不受重視、不被采納而苦惱,特別是當一個經過潛心研究、周密思考後提出的優秀建議或計劃被上司斷然拒絕的時候。出現這樣的問題的原因,關鍵在於人們通常會以“我”的角度,而不是“我們”的角度,來陳述事情或者觀點。這樣做的弊病在於往往會引起聽者對自我觀點的防禦性保護,即使他的觀點根本是錯誤的。所以作為下屬,應該永遠記住的一點是:發言權並不等於決策權。
上司手中常常把持著下屬們的“命運”,特別是在那些製度不夠健全的機構中,人際關係時常困擾基層職員。所以,向上司建議時,或者是說服其他人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低調一些,不要過分渲染“我”在這個觀點中的地位。可以選擇另一種表述方法,比如:“我有這樣一個想法,不一定正確……”、“現在出現了一個新情況,我需要您幫我拿主意……”等。
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隻是運用“口才”對上司一味地奉承和附和,也不可能給上司留下良好的印象。所以,千萬不要期望用降低身份來爭取得到上司的重視與尊敬。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與對上司的尊敬並不矛盾。許多跟在英國首相丘吉爾身邊的人給他起了一個很有趣的綽號——“一架老的b-2轟炸機”。因為這種轟炸機的最大特點是,任何優質燃料隻要進入它的發動機,都會被毫無例外地檢測為不合格的油品而禁止進入燃燒室。
與之相似的是,丘吉爾擁有卓越的才能,卻相當自負,對於別人的意見或建議常常看不起。要麽不采納,要麽根本不予理睬。不過,他的助理史蒂文斯卻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例外,他的意見總能得到丘吉爾的青睞。但有一次,史蒂文斯被丘吉爾單獨召見,卻使他改變了這一處境。史蒂文斯明知首相不容易接受別人的建議,但因為是經過苦心研究的,他自認為這個方案相當可行,所以說得理直氣壯,十分自信。
但這一次他沒有得到幸運之神的惠顧,他得到的結果是,丘吉爾聽完他的話,尖刻地說:“在我願意聽廢話的時候,歡迎你再次光臨。”
令史蒂文斯吃驚的是,在數天之後的一次宴會上,他聽到丘吉爾正在把那天他的建議當作自己的見解發表。這件事使史蒂文斯“大徹大悟”,原來並非是他的建議本身不好,而是他提出建議的表達方式不夠完美。
提建議時應低調,不再強調某個計劃是“我”想到的,就好像那是首相自己的想法一樣。在首相不知不覺地感興趣以後,再將這個計劃作為首相自己的“天才構思”公之於眾。這樣,這個計劃就被“移植”到首相的頭腦中了,他就會堅定不移地相信這是一個好主意。
史蒂文斯最終決定,為了使一個好計劃得以實現,他甘願犧牲自己的功勞。
後來史蒂文斯奉命到美國做外交上的接洽,這一次他已經掌握了提出建議的最好方式。出發前,丘吉爾雖然在原則上同意了史蒂文斯的計劃,不過態度卻相當謹慎,看起來這個計劃短期內很難被批準。
史蒂文斯到紐約以後不久,向丘吉爾寄迴了他同美國國務卿的談話記錄。在談話中,史蒂文斯把自己想出的那個隻是首相謹慎同意的計劃說成是“首相的創見”,並且對這個“天才,勇氣,先見之明”的主張熱情讚揚。
結果丘吉爾看了這個記錄後,毫不猶豫地正式批準了這個計劃。
3.處亂不驚機變無窮
原典
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者,以變言也。善變者,審知地勢,乃通於天,以化四時,使鬼神,合於陰陽,而牧人民。見其謀事,知其誌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結者,陽親而陰疏。事有不合者,聖人不為謀也。
譯文
與君主交談時,凡談及以往的事,應順著君主的言辭說;凡談及未來的事,可以與君主有不同意見。內楗時善於隨機應變者,總是能審察地勢,通曉天時,遵循四時變化規律,駕馭鬼神,合於陰陽之道。他統治下的百姓,都能夠安居樂業。隻要看君主的做事方式,就可判斷出其誌向和意願。如果你的計謀不合君主之意,說明你對他的了解還不透徹。如果你的計謀合乎君主之意,卻沒有任何結果,那麽你應表麵上親近,而暗中與之疏遠。君臣之間若不能情投意合,聖人不會為他出謀劃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典例闡幽
春秋時期,晉文公的管家給他上了一盤烤肉。文公正要吃,發現有毛發纏繞在上麵,便把管家叫來訓斥道:“烤肉上怎麽繞著毛發,你想讓寡人噎著嗎?”管家見狀一驚,立即磕頭請罪道:“我有三條死罪:用磨刀石磨刀,把刀磨得非常鋒利,切肉切得,斷毛卻切不斷,這是我的第一條罪;用木棍穿肉塊卻看不見毛發,這是我的第二條罪;用熾烈的爐子、通紅的炭火烤熟了肉,但是毛發卻沒有燒掉,這是我的第三條罪。”聽到這裏,文公明白了,是有人在暗中陷害管家。於是召集堂下的所有人來盤問,真的找到了這個人,於是重重責罰了他。
管家遭人陷害,被晉文公責罵,但他很快就冷靜下來,以自列罪狀的方式,向晉文公申訴了自己的冤枉,合情合理。這種方式,顯然要比直接喊冤效果好得多。
事實上,凡居上位者都帶有一定的傲氣和霸氣,有人將其形容為“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但話說迴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若不慎觸怒了居上位者,真摸了“老虎的屁股”,就該設法予以補救。這需要智慧,而且是“急智”。
某日紀曉嵐在翰林院校理《四庫全書》時,因時逢盛夏,天氣炎熱,紀曉嵐熱得汗流浹背,便脫下衣服,光著膀子讀起書來,誰知正在這時候乾隆皇帝大駕光臨,紀曉嵐來不及穿衣服,又不能光著身子去迎駕,隻好躲在書櫥後麵。乾隆皇帝早已看見紀曉嵐,故作不知。示意群臣坐下,自己隨意翻書。紀曉嵐躲在書櫥後麵沒有聽見動靜,便伸出頭問:“老頭子走了沒有?”一時眾人大驚失色。不敢言語。紀曉嵐從書櫥後麵走出來,發現氣氛不對,才看清乾隆帝手裏拿著扇子正在扇涼。不覺驚駭得渾身顫抖,連忙跪下求皇上饒命。乾隆帝暴跳如雷,非要紀曉嵐講出“老頭子”是什麽意思。紀曉嵐急中生智,娓娓道來:“這個‘老’是萬壽無疆之意;‘頭’是一國之主,萬民之首;至於‘子’是昊天之子為子,‘老頭子’是特殊之稱,是尊敬之意。”乾隆聽後,轉怒為喜。
還有一例是說劉邦稱帝後,一天把韓信召進宮中閑談,要他評論一下各將領的才能,韓信一一說了,當然,那些人韓信根本就不放在眼裏。劉邦聽了,便笑著問他:“依你看來,像我這樣的人能帶多少人馬?”韓信迴答:“陛下能帶十萬。”劉邦又問:“那你呢?”“對我來說,當然是越多越好了!”劉邦心裏不快,但還是笑著問道:“你帶兵多多益善,怎麽為我所用呢?”韓信知道自己說錯了話,忙掩飾說:“陛下雖然帶兵不多,但您‘善將將’,駕馭將領的能力無人能比啊!”劉邦一聽這話,心裏頓時舒坦了許多。
鬼穀子認為,一個經常與居上位者接觸的人,一言一行都勢必要小心謹慎,以免出錯。但是這樣還不夠,還必須要頭腦靈活。在應付突然事件時,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
韓信後來死於非命,也是因為他功高震主、不知收斂的緣故。但在這裏,韓信給劉邦戴上‘善將將’這頂高帽子,確實還是令劉邦十分欣喜的。韓信雖然不以舌辯見長,但隨機應變的本事還是很高的。
若自己不被居上位者看好,甚至遭到打擊和羞辱。這個時候怎麽辦?是據理力爭,還是忍氣吞聲?處理這種問題的方法不能一概而論,但一般情況下,都是需要有“忍”的功夫。
晉代人杜錫曾任太子司馬通的近侍官,他多次對太子的不端行為予以勸誡,引起太子的怨恨。太子很想懲罰他,但是杜錫一向奉公守法,沒法隨便給他安個罪名。太子想來想去,終於想出一招。一天,太子讓人把針放在杜錫常坐的氈子下,
杜錫來見太子的時候,一坐上去就挨了針紮,弄得很是狼狽,但很快他就忍住疼痛,又泰然自若起來。太子問他:“你坐上什麽了?”杜錫知道太子在搗鬼,心裏很氣憤,轉念一想:人家是太子,也就是將來的皇帝,自己得罪不起啊!於是就迴答說:“我什麽也不知道啊!”太子聽他這麽說,就若有所思地說:“我還以為你隻喜歡跟我過不去呢,沒想到你也跟自己過不去!”以後就再也沒有戲弄過杜錫。
麵對太子的挑釁舉動,杜錫能夠隨機應變,處之泰然,因為他深知君臣之間的關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如何才能消災免禍,擺脫“不得不死”的悲劇,確實是古代臣子的一大課題。
晉朝時候,尚書令樂廣的女兒嫁給大將軍成都王司馬穎。成都王的哥哥長沙王在洛陽專權,成都王於是出兵奪權。長沙王平素親近小人,疏遠君子;凡是在朝為官的,無不懷著恐懼的心情。樂廣在朝廷中享有盛譽,又和成都王有姻親關係,一些小人就在長沙王跟前說他的壞話。長沙王就問樂廣是否在暗通成都王,樂廣神色自若地迴答說:“我家五個兒子都在洛陽,我怎麽會拿五個兒子去換一個女兒呢?”長沙王從此釋然,對他不再有疑慮。
以上所舉的這幾個例子中,主人公都依靠隨機應變,躲過了災禍。在向上司提建議或遭到上司責問時,我們又怎能缺少這種隨機應變的本事!
4.先有調查再有發言
原典
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誌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日進前而不禦者,施不合也;遙聞聲而相思者,合於謀待決事也。故曰:“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得其情,乃製其術。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開。”故聖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萬物。
譯文
所以說,與君主距離很遠卻被親近,是因為私下有恩德於君;與君主距離很近卻被疏遠,是因為與君主誌向不合;找上門而不被錄用,是因為所獻計策不被君主欣賞;離去之後反受聘用,是因為其主張的正確性被事實所證明;每天都在君主麵前而不被信任,是因為行為舉止不合君意;相隔遙遠卻被思念,是因為其主張與君主相合,現遇疑難,急需此人參與決斷。所以說,沒有搞清對方是哪類人就去盲目遊說,必然事與願違;在未掌握實情的時候盲目遊說,也定然遭到否定。隻有充分掌握情況,並有製服人的方術,才可出可入,可內楗,也可離開。聖人立身處世,注重調查研究,有先見之明,方可從容駕馭萬物。
典例闡幽
有一隻狐狸,不小心掉進井裏,爬不出來了。正好一隻山羊口渴了,來到井邊。它發現了狐狸,便問:“狐狸,井水好喝嗎?”狐狸說:“這井水清澈甘甜,你趕緊跳下來,咱們一起喝吧。”山羊相信了狐狸的話,“撲通”跳了下來。當它喝完水後,才發現上不去了。狐狸對他說:“我有個好辦法。你用前腳扒在井牆上,我踩著你跳上井去,再拉你出來,我們就都得救了。”山羊同意了。狐狸跳出井口以後,就不再管山羊了。山羊生氣地罵狐狸不守信用。狐狸對井下的山羊說:“喂,夥計,如果你的頭腦和你的胡須一樣完美,就決不會在沒想到上來的辦法前”就跳下去。
一個事先不經過調查研究就盲目行動的人,就像那隻被狐狸騙得團團轉的愚蠢的山羊一樣,將會處處受困。與此相反,一個聰明人在行動之前就會把情況調查清楚,並預見到事情的結果。
人與人之間都是相互依存的,怎樣才能做到你知我知,相當重要。這就是說,看透對方,才能不至於陷入誤區,才能行之有效地處理棘手的問題。劉邦西進後,進展還算比較順利。部隊也由原來的數千人,發展到了近十萬人,他躊躇滿誌地向武關進軍。當年,楚懷王輕信秦國謊言,不聽屈原等忠臣義士的勸告,親赴武關與秦言和,結果被扣為人質,押解囚禁於秦都鹹陽,最後客死他鄉,釀成千古遺恨。唐代大詩人杜牧經過此地,憶起這段史跡,觸景生情,寫了一首名為《題武關》的詩:
碧溪留我武關東,一笑懷王跡自窮。鄭袖嬌嬈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山牆穀塹依然在,弱葉強吞盡已空。今日聖神家四海,戍旗長卷夕陽中。劉邦率軍來到武關,想起懷王的這段往事,也百感交集,慨然長歎。他環顧四周,但見崖高壑深,路窄難行,易守難攻。關上秦軍,居高臨下,虎視眈眈。
我們平時說話、辦事,怎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呢?鬼穀子認為,要“得其情,乃製其術”,就是說,必須通過調查研究,掌握實情,然後根據實情鎖定目標,采取行動。如果在掌握實情之前就盲目行動,必然遭遇失敗。
劉邦心裏盤算:如若驅兵強攻,勢必造成慘重傷亡,一定要想另外的辦法,以計取勝。這時,營外通報:秦軍丞相趙高派使來與劉邦講和,聲稱隻要沛公答應與丞相合作,丞相願意獻出鹹陽,二人平分關中,共同稱王。對趙高其人,劉邦很是了解。趙高出身於原趙國一個貴族之家,後來家境沒落,隨父母流亡到秦國,因父母觸犯了秦律,受到嚴懲,他也受牽連而被處以宮刑,淪為官奴,在秦王宮廷裏服雜役。趙高對自己的“卑賤”地位一直耿耿於懷,總是千方百計地想出人頭地,改換門庭,憑著他的小聰明,又通曉獄律法令,不久就贏得崇法尚刑的秦王政的歡心。秦王政滅掉六國,更名為“始皇帝”,趙高亦被任為“中車府令”,管理宮廷車馬輦輿,同時執掌秦朝的印符玉璽,為皇帝起草詔書命令,還兼任公子胡亥的師傅,給胡亥講授法律。為了取悅胡亥,趙高常常把宮廷機密要聞透露給胡亥,胡亥因而把趙高當做知己。
秦始皇為求得長生不老之術,帶著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和幼子胡亥,進行第五次巡遊。他祭祀完大禹又去尋找神仙乞求長生不老仙丹。百般折騰了好幾天,仍然一無所獲。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南巡途中一病不起,知道自己大限將至,於是連忙召見丞相李斯,要李斯草擬密詔,立扶蘇為太子。當時,掌管玉璽和詔書的是宦官趙高。趙高早有野心,看準了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就故意扣壓了密詔。幾天後,秦始皇駕崩。李斯怕太子迴來之前,政局動蕩,所以秘不發喪。趙高特意去找李斯,告訴他,皇上賜給扶蘇的信,還扣在我這裏。現在,立誰為太子,我和你就可以決定。狡猾的趙高知道李斯是個權力欲很強的人,又了解到他與大將軍蒙恬不和,於是就借機對他講明利害:如果扶蘇做了皇帝,一定會重用蒙恬,到那個時候,宰相的位置你能坐得穩嗎?一席話,果然把李斯說動心了,於是二人合謀,製造假詔書,賜死扶蘇,殺了蒙恬。把昏庸無能的胡亥扶為秦二世。
趙高就是這樣一個飛揚跋扈、奸佞無比的陰謀小人。盡管他能控製秦二世和朝中大臣,可對迅猛發展的農民起義軍,卻毫無辦法。劉邦率軍向武關挺進的時候,派了一個叫寧昌的人“使秦”,以和平談判為掩護,目的是打探秦統治集團內部的消息。劉邦的軍隊打到關中的南大門了,鹹陽城裏一夕數驚。趙高也沉不住氣了,想了個以退為進的辦法,派親信人物代表自己赴武關與劉邦談判,企圖保住手中的權力。劉邦雖然急於入關,早點做“關中王”,卻不肯與趙高這樣陰險的人同流合汙,但他覺得可以對趙高的陰謀加以利用。於是他十分熱情地接待了趙高派來的使者,並煞有介事地與其談判,同時故意把談判的情況四處張揚,大造和談將成的輿論。武關守將初見大兵壓境,驚恐萬分,又是增派崗哨,又是加固城防,秣馬厲兵,日夜警惕。如今看著朝廷派來的使者與劉邦談判,雙方置酒把盞,握手言歡,一顆高懸的心落了地,對部下的管束也不嚴了,派出去的崗哨也撤迴來了。第二天天色未明,劉邦出其不意,揮軍進攻,一舉攻占了武關。武關守將睡夢未醒,便束手就擒。趙高的使者見勢不妙,慌忙逃迴鹹陽報信。劉邦看透人心,巧妙應對,穩住對方,暗中布陣,然後一舉攻城奪地,實是高明之策。
在現代商業領域,企業或個人在做出某種買賣或投資之前,也要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在掌握正確信息的基礎上做出決策,以最大限度地獲取經濟效益。
王先生是某個公司的所有人,經過銀行介紹,他想以200萬元的價錢把他的公司賣給張先生。為了盡快完成交易,王先生把經營這家公司的前景大肆吹噓了一番。但是張先生沒有輕信他的話,經過多方仔細調查,他發現這家企業其實已搖搖欲墜,而且欠銀行一大筆錢,如果公司賣不成,銀行也勢必跟著倒黴。因此,張先生決定讓銀行做媒介,給王先生施加壓力。於是張先生跑去對銀行負責人說:“看目前的情況,這家公司頂多值50萬元,但王先生不會接受這個價格,所以您必須幫助我和他好好談談,否則公司破產,您也會跟著遭受損失。”銀行方麵也認為50萬元價格是十分公平合理的,於是從中撮和,最後生意談成,雙方以50萬元價格成交。
在收購公司的過程中,張先生沒有聽信王先生的一麵之詞,而是做了大量調查工作,估算出了該公司的實際價值,然後巧借銀行來壓價,終於以較低的價格完成了收購。可見,做任何事情之前,調查研究都是不可缺少的。
5.安定內部團結一致
原典
由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欲合者,用內;欲去者,用外。外內者必明道數,揣策來事,見疑決之。策無失計,立功建德。治民入產業,曰:楗而內合。
譯文
凡是道德、仁義、禮樂、忠信和計謀這類重要問題,首先要借鑒《詩經》《尚書》的教誨,綜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後決定是去還是留。若想留下與人合作,則用內楗之法,用力於內;若想離職而去,則用置身於外之法,用力於外。處理內外大事,必須先明確理論和方法,會預測未來,並善於在各種疑難處,當機立斷。在運用策略時沒有失誤,從而建立功業和積累德政。管理百姓,要使他們從事生產事業,這叫做內部安定,團結一致。
典例闡幽
鬼穀子所強調的“欲合者,用內;欲去者,用外。外內者必明道數,揣策來事,見疑決之。策無失計,立功建德。治民入產業,曰:楗而內合。”所說的是如何加強內部團結的問題。
團結就是力量,現代企業都強調團隊合作,同事之間相互配合、互相幫助,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創造和諧的團隊氣氛,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如果同事關係不和諧,彼此間鉤心鬥角,這樣不僅工作做不好,自己的心情也不舒暢,時間久了,工作就會成為一種負擔,甚至厭惡工作。良好的同事關係對個人的發展至關重要。對每一位職場人士來說,與同事的關係是和則雙贏,鬧則兩敗。
在同事之間建立良好融洽的人際關係,必須經常相互溝通。而要做到相互溝通,除了相互幫助、相互諒解之外,得體恰當的語言也是非常重要的。許多爭吵,甚至發生在平素關係非常密切的同事之間,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於說話不講藝術,使對方誤解,以致造成同事間的隔閡。
在佳佳食品公司裏麵,銷售部經理馮陽與宣傳部的張港經理就是冤家對頭,每逢馮陽找張港,就會被皮球砸得“鼻青臉腫”。張港為人熱情,表麵看很支持馮陽的工作,但卻總在不經意間把自己的任務踢給馮陽:“你是掌握財權的領導,這事還是你負責吧?”或:“如果這件事由你而不是我去聯係,對方可能會更重視。”甚至說:“明天吧,今天我還有緊急的私事處理!”而馮陽剛進入這個公司,正急於出成績,最近兩周總遭遇這個瓶頸,讓他苦惱甚至憤恨不已。長此下去,無功的自己隻有走人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此時,馮陽突然想起一句話“把腳放進別人的鞋子裏”。於是他仔細觀察後,發現張港不是有意地折磨他,而是因為張港的孩子高考後分數低找不到好的學校,於是馮陽托大學的一個同學,很快解決了張港的後顧之憂,結果兩個人很快成了好搭檔。
在同事之間關係不和諧的時候,首先,要學會從其他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善於做出適當的自我犧牲。而替他人著想還表現在當他人遭到困難、挫折時,伸出援助之手,給予幫助。良好的人際關係往往是雙向互利的,給別人關心和幫助,當需要幫助的時候也會得到迴報。
另外,如果在表達自己思想時,能含蓄、幽默、簡潔、生動,也會起到避免分歧、說明觀點、不傷關係的作用。
6.審時度勢不可愚忠
原典
上暗不治,下亂不寤,楗而反之。內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
譯文
如果該國君主昏庸不理政務,吏治腐敗不堪,則你在獻策時應采取與內楗相反的思路,以促其垮台。如果你在遊說過程中,發現該國君主隻用本國人才,排斥外來人才,則你在遊說後應離去,免遭禍患。
典例闡幽
“明珠暗投”的典故出於西漢。當時,漢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劉武有位門客叫鄒陽,他才華出眾,頗受重用。鄒陽知道梁孝王覬覦皇位,極力勸告梁孝王去除非分之想,惹得梁孝王不高興,最後竟將鄒陽打入監牢。鄒陽不甘心含冤死去,他在獄中寫了封信給梁孝王,信中說:“珠玉本是眾人至愛的珍寶,可若是在黑夜裏將它拋擲在路人的身上,人們就會按著劍對它怒目而視,怪它砸了自己……”鄒陽用“明珠暗投”的比喻,深深打動了梁孝王,不久即獲釋出獄。不僅如此,梁孝王還把鄒陽敬為上賓,以表明自己是愛惜人才的主子。
一個朝代,如果出現了滿朝都是人才的景象,就表明一個賢能的君主出現了。末世無英才,賢者或隱於市,或已被奸人陷害。治世之君能識正直的忠臣,對他們加以保護。魏征擔任諫議大夫,敢於當麵對太宗提出批評,太宗很讚賞他。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征:“曆史上的君主,為什麽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呢?”魏征說:“能夠聽取各方麵意見的君主,就是明智的;片麵聽取個別人的話,就是昏庸的。在曆史上,堯、舜屬於明智的君主,而秦二世、隋煬帝就屬於昏庸的君主。君主要是廣泛聽取臣民的意見,就能了解下麵的情況,不會被小人所蒙蔽。”唐太宗點頭稱是。
在治世明君麵前,一個人的正直可博得功業、名望。相反,在亂世昏君麵前,這種正直就是危險。
有一則寓言,一天風暴來了,一個農夫被困在家裏。到了晚上,他饑餓難忍,可家裏什麽食物也沒有了。他想來想去,隻好把家裏的綿羊給吃掉了。第二天和第三天,風暴沒有停止。他靠著這隻綿羊維持著生活。然而又過了幾天,風暴還沒有停止,農夫又把家裏的山羊吃掉了。後來,風暴仍然沒有減弱,他又吃掉了耕田的牛。守門的兩隻狗看見農夫幹的事,互相說道:“我們快離開吧,主人連辛勤耕作的牛都吃了,又怎麽能放過我們呢?”
有識之士一旦了解黑暗的內幕,知道形勢不可逆轉,就應趁尚未深陷其中,當機立斷,毅然地遠離黑暗,以防止自身受到損害。
形勢已急轉直下了,卻偏想要逆流而上,最終自身會受到損害。但是,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君王就是國家,忠君就是愛國。趕上好時機,遇到明主是臣子的福氣。如果生不逢時,君王愚鈍,那麽做忠臣就需要些勇氣了,需要時時做好要死諫的準備。
儒家把“忠”作為人臣的第一信條,我們今天則把“忠”分成忠烈和愚忠。鬼穀子顯然是反對愚忠的。他認為,遇到“上暗不治,下亂不寤”的情形,就要“反”;自己不被重視,就要“飛”。這一“反”一“飛”,充分表明鬼穀子對“明珠暗投”持激烈的批判態度。
商紂王的叔叔比幹是一位正直的大臣,雖然已經知道商王朝病入膏肓、不可救藥了,但還是不停地向紂王進諫,希望挽迴敗局,最終被商紂王殘忍殺害。許多其他的近臣,了解到紂王暴虐、覆亡在即之後,紛紛出逃。有的逃於荒野,如紂王的兄弟微子;有的攜帶商王的祭器和樂器投奔周族,如商紂王的太師疵、少師疆等。
不管怎麽說,君子都應該有洞察先機之明,不等災難來到即急速離去。就如同傍晚時歸巢的鳥,當太陽開始落山,尚未收盡餘暉之時,鳥類已開始歸巢,而不是等到天黑之後才開始歸巢。鬼穀子用一個“飛”字,也使人感到君子的離去就像鳥兒那樣迅速。
7.控製欲望急流勇退
原典
若命自來,己迎而禦之;若欲去之,因危與之。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
譯文
若受到君主的重用,機遇降臨到自己頭上,就不妨加以把握和利用。但一旦決定離開,就要在危險到來之前放棄權柄。如果在多次嚐試之後,內楗仍不成功,則以急流勇退為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典例闡幽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成了吳國的俘虜。後來,勾踐在範蠡、文種等人才的輔佐下,勵精圖治,最終打敗了吳國,逼得夫差拔劍自殺。吳國被消滅以後,範蠡辭掉官職,到北方做陶器生意,成了當時有名的大富翁。直到今天,人們還稱他為“陶朱公”。據說,範蠡在離開越國以後,寫了一封信給好朋友文種,勸他舍棄功名富貴,做一個快樂、自由的人。他在信中寫道:“鳥兒們都被射殺光了,再好的弓也要收藏起來;狡猾的兔子死了,獵狗也會被主人殺掉,煮來吃呢!”文種認為越王對自己十分優待,不會那麽絕情,所以沒有聽從範蠡的建議。不久,越王聽信讒言,懷疑文種對他不忠,真的逼他自殺了。範蠡和文種對待名祿的態度不同,他們的結局對現代人,應該有很深刻的借鑒意義。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嚐膽,終成大業,值得稱道。但他心胸狹窄,連與自己一起同生死、共患難的大臣文種都不放過,令人心寒。範蠡富有先見之明,懂得急流勇退的道理,才得以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保全了自己。相比之下,文種的想法就未免太過天真了。
人是會思想的動物。人的思想有正常和非分之別,正常的思想使人生活愉悅,精神充實,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非分之想是一種非理性的思維活動,企盼本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是人思想道德修養的大敵。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如果不善於克製心中的非分之想,就很容易走入歧途。
古代有一則寓言:從前,海邊住著一個人,他非常喜歡海鷗。每天一大早,他就來到海邊,跟海鷗一起玩耍嬉戲。時間一長,他跟海鷗成了朋友。每天,隻要他一出現,成群的海鷗就接連不斷地向他飛來,有些還停在他的肩頭,和他非常親熱。有一天,這個人的父親對他說:“聽說海鷗都不怕你,喜歡跟你一塊玩耍,明天,你捉一隻迴來,給我解解悶吧!”此人不敢違抗父親的命令,隻好答應下來。第二天一早,這個人又來到海邊,他等著海鷗落在他的肩頭,好抓上一隻帶給父親。可是,奇怪的是,海鷗們隻在他的頭頂上飛翔,再也不肯落下來跟他一塊玩了。這個人在海邊呆了半天,一隻海鷗也沒有抓到。一個存有非分之想的人,自然容易產生急躁的心理,連鳥兒都蒙騙不了。
可以說,非分之想是人性的致命弱點,如果不常加以祛除,聽之任之,勢必會給事業、生活造成不應有的損失,也會葬送個人的前程。
有一個懶漢,跟鄰居去學釣魚。到了河邊,懶漢放下誘餌,頭腦裏便開始想入非非:“要是這次我釣上了一條金魚多好,金魚又生很多小金魚,我拿到市場上去換來很多銀兩,然後我不用幹活,我去買洋房,還有我要娶三個老婆……”懶漢這樣想著,不時地做著釣上魚的動作,可惜,漁竿一點動靜都沒有,隻是在他的行動下泛起了漣漪。沒過一會兒,鄰居釣上了一條一尺來長的大草魚,懶漢心生妒意,把魚竿一甩,去向鄰居學釣魚的經驗:“我們是一樣的誘餌,同樣的河流,為什麽我釣不上魚而你卻能呢?”鄰居笑著說:“我能釣上魚兒因為我頭腦裏有目標,所以我心靜如水地等魚兒上鉤,你釣不上是因為你頭腦裏隻有釣魚的願望,反而心浮氣躁。”
鬼穀子認為,英雄一旦找到了用武之地,就要積極進取,建功立業。然而世事難料,到了需要放手的時候,就要果斷放手,不可存在非分之想,癡迷於權力或富貴,應急流勇退,以免引起災禍。
做事情時要保持專注,要有耐心,不要存有非分之想,否則能釣到的魚兒也不會上鉤,能做到的事情也會變得很艱難。
從古至今,非分之想最主要的表現是“貪”。李崇和王元融都是北魏的高官。一次他們隨太後視察左藏庫,太後下令賜隨行人員布匹且讓他們自己挑選。李、王二人唯恐拿得少,結果由於背得太重,一個閃壞了腰,一個摔斷了腿。愛貪小利使得他們成為千古笑柄。
在當今的商業社會裏,看到別人賺錢,自己也想發財,這是正常的現象。見到利益,每個人都想得到多些,而且嫌少不嫌多,這是人們共同的心理。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人切不可有貪心。平常百姓如果過於貪,他就很難開心起來;身為官員,如果有了貪的習慣,那麽他的政治前途將會喪失;生意場中,一個人如果太過貪心,那麽他很快就會敗下陣來,身處孤立的境地。
因此,一個人務必要忍住自己的貪心。在如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學會克製自己的非分之想,是我們每個人都應掌握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