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狼性心態
狼的自述:
我,一生都在不斷地向高處攀登,不是為了虛幻的榮耀和顯赫,隻是因為那裏沒有同類的傾軋,更很少有天災的侵害。我保持高昂的熱情,不惜忍辱負重,當我置身於群山之巔麵對天高地闊,沒有誰會看見我猙獰的微笑。
狼,是陸地上生物中最高的食物鏈中的一員。由於有狼的存在,其他野生動物才得以淘汰老、弱、病、殘的不良族群;也因為有狼的威脅存在,其他野生動物才被迫進化得更高一層,以免被狼淘汰。所以自然界的生態才會處於一種平衡狀態。沒有狼的存在,生態點將出現良莠不齊、傳染病泛濫的局麵。不利於生命的穩定,健康的平衡和發展。況且,狼是群居動物中秩序和紀律最嚴明的族群。
理性地克製自己
有這樣一個關於狼的故事:
在一座大山裏,有一隻名叫費爾的狼,他是狼家族裏唯一能識文斷字的秀才。一年前,他撿到了一本字典,看得多了,他能磕磕巴巴讀幾頁書了。
一天,費爾正躺在家裏閉目養神,一隻小狼拿著一本書跑進來。
“我撿了一本書。”小狼把書遞給費爾。
費爾接過一看,是《成語詞典》。
“什麽書?”不少狼圍過來問。
“都是形容詞。”費爾翻翻書。
“有形容咱們狼的嗎?”一隻狼問。
“我找找。”費爾埋頭找,“在這裏。”
“快念念。”大家催促。
“狼心狗肺。”費爾大聲念。
“不錯,咱們狼的心還能上詞典。”小狼自豪地說。
“還排在狗肺前邊呢!”另一隻狼沾沾自喜。
隨著費爾的目光在該詞注解上的掃蕩,費爾皺起了眉頭。
“這是罵咱們那!”費爾大喝一聲。
“怎麽是罵呢?”眾狼不解。
“狼心狗肺就是說這人壞透了!”費爾說。
壞就夠了,還“透”了!
眾狼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
“快看看,還有別的詞嗎?”有狼催道。
“這裏還有,嗯,狼狽為奸。……”費爾的眉頭皺得更緊了。
“豺狼當道。……”費爾又發現一條。
“咱們沒擋過道呀!”一隻狼挺委屈。
“不是說你擋道,是罵咱們那!”費爾對同胞的智商感到慚愧。
“沒有說咱們好的?”一隻老狼不服氣。
“狼子野心,狼奔豕突。……夠了!”費爾把書摔在地上。
對於這樣的說辭,眾狼心裏都很難過。
無論在多麽險惡的環境下,狼都可以稱得上是自然界中的強者。狼的一生其實是充滿艱辛的。在狼的世界裏,“適者生存”的大自然法則依然持續運行著,如同最虛弱的美洲馴鹿為狼所捕獲一樣,最虛弱的狼也會被別的動物吃掉。狼的生存主要是依托在戰勝對手、吃掉對手的方式上,否則會被餓死。而捕獵是危險的,狼在捕獲獵物的時候,常常會遇到獵物的拚死抵抗,遇到比狼大的獵物時,還可能會傷及狼的生命。正是在這種險惡的環境中,狼才得以戰勝對手,成為陸地上食物鏈中地位最高的一個。狼擁有冷靜達觀的強者心態,所以才能創造動物界的生存奇跡。
學習狼性心態,首先必須學習狼的理性,在生活中就是要理性地克製自己的言行。我們常說,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指的就是能夠理性地克製自己的言行舉動。一個人不管他多麽偉大,都不可能像動物一樣的自由。人類受到的束縛要比動物多得多,所以一個人要想成功,必須知道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社會生活中,我們可以經常看到受別人尊重的人。但是我們應該知道,一個人能否受到他人尊重,關鍵因素不是他有多麽大的自由,而是他是不是有足夠的克製力。
在自然界中,為了得到食物,狼可以不知疲倦地等待,它們具備了足夠的克製力。社會中成功的人,同樣也懂得如何克製自己,他們在實踐中不斷地得到信息:成功需要忍耐!
能克製自己的人,是理性的人,也是一個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的人。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率兵大舉進攻越國,在夫椒(今太湖洞庭西山)大敗越軍。越王勾踐走投無路,隻得向夫差屈膝求和。勾踐及其大臣範蠡等三百人到了吳國,成了夫差的奴仆。勾踐為吳王養馬駕車,整整服侍了三年之久。夫差以為勾踐已完全臣服了自己,便放越王君臣迴到了越國。
勾踐迴到越國以後,發誓終有一天要報仇雪恥,他擔心安逸的生活會消磨意誌,就用柴草作被褥,並在屋內懸掛一隻苦膽,經常去嚐嚐,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當年的恥辱,不要忘了複興大業。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臥薪嚐膽”。勾踐勵精圖治,重用範蠡、文仲等賢能之士管理國事,同時訓練軍隊,發展生產。經過十幾年奮鬥,終於將一個弱小的越國治理得強大起來。
公元前482年,勾踐乘吳王夫差與諸侯會盟的時候,率軍偷襲吳國,大敗吳軍,俘獲了吳國的太子友,夫差沒有辦法,隻得向越國求和。公元前473年,勾踐最終滅掉了吳國,夫差自殺。從此越國成為江淮一帶的強國,越王勾踐也成為春秋戰國之際的一代霸主。
越王勾踐的克製成為人生克製的典範,他的成功同樣具有典型的說服力。我們有必要記住一些類似的事例,用來激勵自己。
我們還有必要記住這副對聯:
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臥薪嚐膽”其實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在人生的奮鬥過程中,時時刻刻都要求自己能夠“臥薪嚐膽”。
事 在 人 為
事在人為也是一個重要的狼性心態。所謂機遇隻是成功的一個有利條件,能否取得成功最終要取決於一個人的主觀努力。
小李第一次去打保齡球的時候,是和幾個朋友一塊去的。會打的朋友大致地指點了幾句:怎麽站、怎麽擲球、怎麽瞄準方向。每一局他都按照他們的話認認真真地做了,結果卻很不一樣:有時,明明是筆直地擲出去,卻滾著滾著就偏了方向,眼睜睜地看著它滾進溝裏,但也沒有辦法;有時球出手時就已經偏了,到了盡頭隻剛剛能碰到最邊上的球棒,卻不知怎麽搞的,那棒球橫向一倒,旁邊的球棒也就跟著一個一個地倒下了。
看到這些,小李漸漸地生出了一些感慨:也許,人生就像是一局保齡球,而成功也就是那些靜靜等待的球棒,我們一生中所有的選擇和努力,都是站在一定距離以外,盡量投出最完美的一擲。然而,球脫手的刹那,也就是將他交給命運。到底能否擊中,能擊中多少,會不會像我們所希望的那樣,打出最輝煌的大滿貫,這些都隻能看那命運之手了。想到這兒,小李有一點沮喪,覺得成功好像不是自己所能控製的。但就在這個時候,他忽然注意到他旁邊的一位長者:隻見這位長者一手執球,在木地板上助跑幾步,止步,身子略略下蹲,右手順勢一扔,球穩穩出手,直撲終點,輕輕鬆鬆就打了個大滿貫,整套動作流暢優美。他連打幾局,身手很利落,有一局他一擊過後,隻剩下一個球棒,孤零零地站在偏遠的角落裏,位置很不好,小李想這次完了,肯定打不中,沒想到第二擊,他隻是看似隨便的一擲,球便很自然向那個方向偏移,到達終點時,剛好不偏不斜地打中了那個“種子選手”。
看了這一幕,小李的心情又在刹那間豁然開朗,他想,雖然球脫離了手,但它也從來沒有離開過人的控製,它的方向、速度、輕重,早在出手之前便已被精確地計算過,並被賦注於球。每個大滿貫都不是一件偶然的事,而是有著個人主觀的努力,是事在人為的結果。
雖然這隻是一場遊戲,但能玩得如此精彩,背後都是包含了玩家不少經驗、智慧和艱辛的;有了這樣的把握,才有可能坦然向幸福挑戰:成,是天道酬勤;敗,是學藝不精。從頭再來,輸和贏都在自己的掌心,與天意無關,關鍵是事在人為。
有這樣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
在一歲多的時候,海倫·凱勒因為生病,從此眼睛再也不能看到東西,並且變得又聾又啞。由於這個原因,海倫的脾氣變得非常暴躁,動不動就發脾氣摔東西。她家裏人看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便替她請來一位很有耐心的家庭教師蘇麗文小姐。在蘇麗文小姐的熏陶和教育下,海倫漸漸地發生了改變。她了解每個人都很愛她,所以她不能辜負他們對她的期望。她利用僅有的觸覺、味覺和嗅覺來辨認四周的環境,努力學習知識充實自己,後來更進一步學習寫作。幾年以後,當她的第一本著作《我的一生》出版時,立即在全美國引起了轟動。海倫凱勒沒有因為身體有缺陷而自暴自棄,反而更加努力上進,所以才有了這來之不易的卓越成就。
隻要你想做,並且能夠下定決心努力去實現你定下的目標,你就可能得到成功。
怎麽樣才能通過努力取得成功呢?
第一,有一個明確的行動方向,即努力的目標。
第二,透徹地了解“事在人為”。
確定了行動的目標和要做的事情,就要采取行動,爭取成功。(《說苑·說叢》)中說得好:“謀先事則昌,事先謀則亡。”先計劃好了再開始行動,就能成功,事業就會興旺發達;先幹了以後再開始計劃,就會招致失敗。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有準備,有計劃,不能倉促上馬,魯莽從事。計劃要建立在對客觀情況的深入了解和科學分析之上。打仗要了解敵情、友情、我情,辦企業要了解市場需要和同行的情況。在掌握客觀情況的基礎上才能製訂出正確的行動方針和工作計劃。了解情況不僅要了解有利情況,還要了解不利情況。
《孫子兵法》說:“智者之慮必雜於利,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九變》)聰明的人考慮問題一定會顧及利和害兩個方麵。了解有利的條件,才能提高完成任務的信心;了解不利的因素,才能消除禍患,防患於未然。如果辦一件事缺乏信心,應該多想到有利的條件,以堅定信心,提高勇氣。當信心已經建立、決定行動的時候,就要冷靜地分析不利因素,準備應付可能發生的問題和風險。
製訂計劃要有理有據,抓住重要的環節,多方麵、多角度考慮問題。謀劃要集思廣益,抓住決斷權。行動要果斷迅速。“為”要為的有道理,能讓人信服。具備了上述幾個環節的條件,你就可以“事在人為”地幹好你的事業,而不必總是擔心會失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一生當中,總會有許多不如意的事發生,如:家人受傷或生病,主動辭職或被解雇,甚至提前下崗。或是天災如地震、洪水、旱災以及火災、火車相撞、飛機墜毀等交通事故。人們對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不外乎兩種:堅強麵對或難以自拔。其實一切事在人為,隻要自己努力地生存發展,就能將這些痛苦擊碎甚至能使某些事情不會出現。這就是事在人為的巨大力量。
讀過《五體不完整》這本書的人可能都會明白,那個記不得名字的,連四肢都沒有的卻又以頑強毅力成為生活強者的主人公的種種事跡,都體現了這麽一個道理——事在人為。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你選擇的途徑是正確的,並且會為了努力,那麽你就會成為生活中真正的強者。
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敗就喪失了信心,也不要因為別人的一句嘲諷就心灰意冷,更不要因為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而痛苦得原地踏步。要想做一個生活的強者,就要勇敢地麵對痛苦,勇敢地麵對失敗。
有一個人,因為無法承受學習成績突然下降的打擊,得了強迫症,瀕臨休學治病。可以說,這其中有社會、學校,乃至家庭給他的巨大壓力,但也不可否認,與他自己選擇的道路也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英國有一句名言:“如果能攻克失敗並站起來,你就一定能擺脫重壓,開始一個新的生活。然後你就能走上正軌並再一次一切順利。”一個人,要勇於從痛苦中走出,開始新生活,要明白“事在人為”。
人生的道路也好,執行計劃的過程中也好,有許多事情都是我們意想不到的,是先前無法預知的,所以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很多嚴重的困難。這是對一個人素質的嚴峻考驗。有的人麵對這種困境能夠鎮定從容,處變不驚,並迅速地找到應對的妥善辦法,從而克服困難,達到勝利的彼岸。有的人則驚慌失措,悲觀失望,無所作為,結果隻能是陷入困境而無法自拔。其實在做“事”的時候,怎麽“為”才是其中最關鍵的,事在人為,就是這個道理。
做人難,而要想做個優秀的人更難。但是隻要在做事的時候,能夠講究方法策略,能夠出奇製勝,你同樣可以做一個優秀的人,做到“事在人為”。當我們遇到類似孫武遇到的問題時,毫無疑問,我們也會製定一些政策出來。但在推行的時候卻因為觸及了一些人的舊有利益而無法施展。這些人或者是比自己職位更高,或者有很多自己開罪不起的背景,他們形成的阻礙會讓你進退兩難。正所謂“慈不掌兵”,管理者就應該堅持正確的原則,雖然推行的結果可能是得罪一些高層人士,甚或導致自己丟了辛辛苦苦換來的職位,但如果你的政策推行不下去那你的前途同樣到此畫上句號。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機會成本,它所運用的就是經濟學最常用的一種理論:博弈論。其實隻要你真正是客觀公正地執行政策,而不是過多地糾纏於自己的私利,你最終會取得成功的。
作為一名普通的人,遇到意外事變和嚴重困難時,如果能保持鎮定,就可以找出克服困難、進而擺脫困境的方法。這就是要做好“為”的因素。做一件事情,可能常常會失敗,但失敗並不是重要的,愛迪生說過:“失敗也是我所要的”。隻要你經得起失敗的考驗,你就會有成功的一刻。杜牧有一首詩寫的是關於項羽的: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杜牧在詩中對項羽有同情,又有寓於惋惜之中的批評。如果項羽能忍受眼下一時的失敗恥辱,返迴江東,認真總結失敗的教訓,依靠江東子弟重整旗鼓,說不定還有機會卷土重來,和劉邦再決雌雄,一爭高下。但是項羽放棄了。項羽之所以徹底失敗,是因為他不懂得“事在人為”的道理,從而也就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所以他也就不可能東山再起。
世界上失敗次數最多而可怕的可能要數諾貝爾了,但是他卻是世界上最為偉大的發明家。
在諾貝爾之前,不止一個人研究和製造過炸藥,如中國的黑火藥和意大利人發明的硝化甘油。硝化甘油的爆炸力比黑火藥大得多,但它的爆炸性不容易控製,極易發生自行爆炸,也不容易按照人的要求爆炸,製造、存放和運輸都很危險,人們不知道該怎樣使用它。所以,這種炸藥雖然發明了十幾年,卻沒有被應用,而是被用於治療心絞痛。
諾貝爾研究炸藥就從硝化甘油的製造和研究入手。起初,他用黑色火藥引爆硝化甘油,後來又發明了雷管引爆,取得了使硝化甘油爆炸的有效方法。
獲得初次的成功之後,隨之而來的卻是實驗室大爆炸的巨大挫折。諾貝爾隻好把實驗室移到船上。後來幾經波折,他在一個叫溫特維根的地方找到一處新廠址,在那裏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硝化甘油工廠。
在諾貝爾研究炸藥的道路上,可謂是困難重重,多災多難。他製造的硝化甘油,經常發生爆炸:美國的一列火車被炸成了一堆廢鐵;德國的一家工廠被炸成了一片廢墟;一艘海輪也被炸得船沉人亡。
這一係列因為炸藥而導致的慘痛事故,使世界各國對硝化甘油失去了信心,有些國家下令禁止製造、貯藏和運輸硝化甘油。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諾貝爾沒有灰心,不解決硝化甘油的不穩定問題,他決不就此罷休。後來,又經過多次反複的試驗,他終於發明了用一份矽藻土(一種名叫矽藻的極小的生物殼堆積而成)吸收三份硝化甘油的辦法,第一次製成了運輸和使用都很安全的工業炸藥。諾貝爾再接再厲,又把發明的成果向前推進了一步,用火棉和硝化甘油發明了爆炸力很強的膠狀物——炸膠;再把少量樟腦加到硝化甘油和炸膠中,製成了被廣泛應用於多方麵的無煙火藥。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關鍵是要讓每一次的失敗都有價值。隻要我們能懂得利用,隻要我們能夠做到事在人為,我們就會在一次次的失敗後獲得成功。
曾有人這樣形容在黃山觀石的感受:同一怪石,不同人會有不同的心境,你看像“鼇魚戲濤”,我看像“鼇魚吃螺螄”,換個角度看又像“鼇魚馱金龜”,可謂境由心造。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是如此,生活中的事情又何嚐不是如此呢。
深圳,這艘中國改革的破冰船,現在卻處於一個最關鍵的時期:土地、資源、人口、環境問題日趨嚴重;由“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的戰略轉移,還需付出艱辛的努力。而在全國,改革開放由一馬當先變為萬馬奔騰,深圳麵臨著從未有過的高端挑戰。對此,許多人的反應也像黃山觀石一樣:希冀在這個由困難、機遇和挑戰編織的高台上,起跳騰飛,是主流。但也有人沉浸在昔日的輝煌中,妄自尊大;有人小富即安,不思進取;有人悲觀失望,妄自菲薄,麵臨著這個城市的何去何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
是奮勇拚搏還是頹廢,這反映的是一個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低。就如同不同的人麵對半杯水的不同看法,悲觀者會說:“我隻剩下半杯水了。”樂觀者卻說:“我還有半杯水。”由此我們不難解釋,為什麽有的人在年老時仍壯懷激烈,有的人在英年時卻未老先衰,對人生沒有了希望。
境由心造,事在人為。隻要你肯努力,你就會有收獲。
“人生難得幾迴搏!”當你以激情燃燒的心境,勇敢地應對機遇和挑戰,你會發現,狹路相逢,勇者勝,謀者勝!人生的道路上,要記住這樣一句話:事在人為。
做人要有氣量
我們無法不承認,狼是自然界的強者,強在它們有極大的氣量,狼不會為了所謂的尊嚴在自己弱小時攻擊比自己強大的東西;狼不會為了嗟來之食而向主人搖頭晃尾。因為狼知道,傲氣固然不可有,但傲骨卻不可沒有,這就是強者的氣量,隨時機而動,不計較一時的得失。但又絕不會低頭獻媚,為了眼前的利益出賣自己的人格和靈魂。
孫中山有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古人講,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是講做人要有氣量。讓我們來看一下竹子的特征,竹子有三大特征,第一大特征他裏麵容量很大。那就是說,你做人、做事要有氣量,要有肚量。竹子的第二個特征是一節一節的,說明做人、做事要有氣節不能昧心,要剛正不阿。竹子的第三個特特征是它很直,告訴你做人、做事要有氣質,要誠實,要實在。學學竹子,你的人生也許就會退一步海闊天空,而不是總糾纏於無關痛癢的是是非非。
世上大凡成就一番大事的人,都有一顆寬大的心。我們在生活中常可以看到一些為小事而斤斤計較的人,這樣的人都是極度平庸的人,也是十分可笑的人,有一個關於棕熊的故事,也許可以對我們的生活有些啟發。
美國阿拉斯加科迪亞克島上生活著一種名叫棕熊的動物,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肉動物。它的體重一般為500千克,身高4米,最大的可達700千克。棕熊的主要食物有各種昆蟲、鮭魚等魚類、鳥類及野兔、土撥鼠等獸類,偶爾的情況下它們也會對鹿、野牛、野豬等大型動物發動攻擊。在山林中很少有動物能鬥得過它。棕熊走路緩慢,但跑起來卻很快,很多動物以為它很笨,結果往往被它突然咬住而成了腹中餐。
但是,棕熊也有一個缺點,就是很容易發怒。比如樹上的猴子摘野果時不小心掉下一顆正好打在了棕熊的頭上,它便咆哮著要找猴子打架。結果,機靈的猴子幾個跳躍便跑得無影無蹤了,它還抱著那棵樹不停地搖著,撕咬著,想把猴子捉住。
在森林中,最狡猾的動物要數狐狸了,它常喜歡捉弄像棕熊這樣體形龐大而氣量極小的動物。狐狸總是躲在濃密的樹葉中,專等棕熊笨重的身影出現,它便用樹上的果子砸向棕熊。棕熊就會咆哮著向狐狸待的那棵樹撲去,就在棕熊張開血盆大口撕咬那棵樹的時候,狐狸已經輕快、靈巧地跳到了另一棵樹上,繼續用野果砸棕熊,把棕熊氣得無可奈何。
小小的一隻猴子,體重不足20千克的一隻狐狸,輕飄飄的一枚野果,原本對棕熊這種體形龐大的動物不會構成任何威脅,可棕熊一定要與它們計較,結果,不但沒有計較出來什麽結果,反而把自己氣得要死。
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像棕熊一樣的人,喜歡與他人斤斤計較,結果被小事所累,整天煩惱不堪。那顆從樹上突然掉下來的野果子,如果你不去理睬它,毫不介意,野果還是野果,你還是你,兩者之間不會發生什麽事情;但是你理會了,便會引來重重煩惱,將自己弄得心力交瘁,原本美好的生活也被你的小氣弄得一塌糊塗、狼狽不堪。
看看那些成功者,他們中沒有這樣的人。像棕熊那樣的人,小的方麵說,他們會慢慢地被人群湮沒。大的方麵來說,我們的社會是不需要這樣的人。我們需要的是強者,需要有寬宏大量的智者。三國周郎,容不得諸葛亮之才不為東吳所用,三次設計害諸葛亮,結果次次失敗,反而被諸葛亮氣死了。周郎之死,實在不值什麽,雖讓人惋惜不已,但如此氣量之人,終究不會是東吳之福吧。更有曹真軍師司徒王朗,口出狂言,認為隻憑自己的一席話,就能叫諸葛亮拱手投降。不料兩軍陣前,沒有說動諸葛亮分毫,倒被諸葛亮一頓臭罵,氣塞胸膛,大叫一聲,跌死於馬下。誌氣那麽大,氣量這般小,王朗之死,讓人哭笑不得。這種人,大多隻會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料。
氣量太小者,往往是會自取滅亡的。
在《呂氏春秋》中,曾經有這樣一篇寓言,題目的名字叫《賓卑聚自殺》,專門勸喻這種沒有氣量的人:
齊莊公的時候,有個名叫賓卑聚的武士,一天晚上,他夢見一個壯士,頭戴白縞製的帽子,係著紅色彩繪的帽帶,身穿東布做的衣服,腳蹬嶄新的白鞋,掛著黑色的劍鞘。那人大聲斥責他,還往他臉上吐唾沫。賓卑聚驚醒了,發現原來是個夢。他卻整夜坐著,覺得心裏不爽,第二天,他召來朋友,對他們說:“我從小勇敢好勝,到如今60歲了,從沒受過半點羞辱。現在竟有人敢在夜裏羞辱我,我非要按相貌找到他,為自己報仇雪恨不可,如果按期找到那人也就罷了,如果找不到,我就一死了之,”於是,他每天的朋友一起站在十字路口搜尋夢中的那個壯士,三天沒找到,他就迴去自殺了。
看完此文,我們隻能說一句,“何必如此呢?”
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中有這樣一句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才是達觀的處世態度。遇事要看得開一點,想得遠一點。古語說得好:“將相頭上堪走馬,公侯肚內可撐船!”我們要做就要做現代社會中是“將相公侯”,要做有著寬宏氣量的人。
戰國時期,趙國的藺相如被派遣出使秦國,因為他臨危不懼,戰勝了驕橫的秦王,為趙國立下大功,因而趙王封他為上卿。廉頗,是趙國的一員武將。武靈王在位時,南征北戰,為趙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惠文王當政後,東擋西殺,更是為趙國屢建奇功。在趙國,他的功勞可以說是無人能比的。
得知藺相如被封為上卿後,廉頗很不滿,逢人便說:“我有攻城野戰之功,他藺相如算什麽?隻不過是有口舌之勞。而且,他是宦者舍人,出身卑賤。然而,他的官位竟然比我還高,我怎能甘心?哼哼,待我見到他,一定要好好地羞辱他一番!”
一天,趙國有名的遊說人士虞卿受趙惠文王之托去拜見廉頗。見麵後,虞卿先是把廉頗攻城野戰的功績著實地誇耀一番,然後,話鋒一轉,說道:“廉將軍,若論軍功,那藺相如自然不如你;可若論氣量,將軍你可就不如他了。”
廉頗開始是喜形於色,聽了後麵的話又勃然大怒,問道:“藺相如以口舌取功名,不過一介儒生。他有什麽氣量可言?”
虞卿說:“廉將軍,秦王那麽大的威勢,藺相如都不害怕,他怎麽會怕你呢?藺相如之所以一再躲著你,是因為他認為,今天的秦國怕趙國,它所怕的,就是他藺相如跟廉將軍的團結一致。如果你們倆互相攻擊,那正是秦國所盼望的事。那時,秦國就不但不會怕趙國了,反而要出兵來侵略趙國了。所以,他藺相如才避開你廉將軍。顯然,藺相如把國家放在第一位,而把個人的恩怨放在後麵的。”
“這……”廉頗被虞卿的一席話羞得紅了臉。他感到了說不出的慚愧。
於是,一向威風凜凜的廉將軍,袒露著肩背,身背著荊條,不坐車輦,單身徒步到藺相如的府上請罪來了。見到藺相如,“撲通”一聲,廉頗跪在了地上:“藺上卿,鄙人見識淺狹,不知上卿胸襟如海。罪過!罪過!請上卿責打我吧!”說著,廉頗從身上取下荊條,遞給藺相如。
見到廉頗這個樣子,藺相如也與廉頗跪了個麵對麵:“廉將軍啊,你我二人,並肩事主,都是社稷的重臣。將軍能夠體諒我,我已是感激萬分了。怎敢勞將負荊前來請罪呀!”
見藺相如如此寬宏大度,廉頗流著淚十分誠摯地說道:“藺上卿,我願與您結成生死之交,雖刎頸而心不變!”
什麽叫人傑?像廉頗、藺相如這樣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傑。戰國時期的趙國會如此強大,是與趙國的傑出人才分不開的。廉頗能“負荊請罪”,是一種美德,藺相如身為宰相,位高權重,而不與廉頗計較處處禮讓,更是一種大氣量。放到現在這個社會來說,氣量寬大到這種程度,還有什麽事情做不成功呢?我們在工作中,如若能有古代的廉頗和藺相如一樣的個人品質。那麽,成功距你就不再遙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量小非君子”。拋開成敗得失暫且不說,一個人的氣量是大是小,能夠從根本上體現一個人的品質優劣。至少,氣量大一點,處處忍讓一點,就不會很惹人討厭,因為誰都希望與自己交往的人是一個寬宏大量的人。誰不希望做一個令人喜歡的人呢?但是,要做到“大人有大量”還真不那麽容易,除了要有達觀的處世態度之外,還得有堅強的自製力。比如說,韓信的“胯下之辱”,沒有“無故加之而不怒”的意誌支持,那還不“一怒拔劍”?自製力從何而來?從生活中來。首先,你得立誌鍛煉自己做一個大量的人,並且付諸實踐。其次,要時時刻刻堅持鍛煉自己的心態,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心態,自然就會有良好的品質,那麽你也就會有寬大的氣量,有了足夠的氣量,成功自然就會來到。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戰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名叫範雎的人。他想幫魏王出謀劃策,治理國家,但是家裏太窮,沒有自薦的本錢,隻好先在中大夫須賈府上做事。有一次,範雎跟從須賈出使齊國,齊襄王久聞範雎才華出眾,便派人給送來黃金和牛酒等物以示敬意。須賈大怒,認為齊王之所以送禮物給範雎,是因為他把魏國的秘密告訴了齊國人。從齊國迴來之後,須賈就把範雎告到宰相魏齊那裏。要是氣量小的人早就不幹了,可範雎不露聲色。魏齊得到密報,怒不可遏,叫家兵家將對範雎進行嚴酷的杖打,範雎肋骨被打斷了幾根,牙齒也被打掉了好幾顆。範雎裝作被打死了,魏齊看人都死了,就讓手下用席子把範雎卷起來,丟到了廁所裏不管了。
這樣的汙辱還不算,須賈等人喝醉之後上廁所,輪換著往範雎身上撒尿。範雎好歹也算天下名士,可在如此難堪的局麵中,他含辱忍詬,請衛兵幫忙把他當死屍扔到亂墳崗中,終於撿迴了一條命。後來,範雎到了秦國,被秦昭公拜為宰相,終身為應侯,幫助秦國出謀劃策,為秦國的強大立下了大功。
拋開別的事情先不說,我們不能不佩服範雎的氣量。成大事者,是一定要能忍讓的。換個角度來說,能如此忍讓,目的也是要讓時間、事實來替自己辯白。時間是可以證明一切的。忍讓是一種美德,親人的錯怪,朋友的誤解,訛傳導致的輕信,流言製造的是非……此時生氣並不會使這一切霧散雲消,惱怒也不會春風化雨,而一時的忍讓則能幫助恢複你應有的形象,得到公允的評價和讚美。然後你就可以心平氣和地重新去做你想做的事情。這是一件多麽好的事情啊。
有個“六尺巷”的故事,發生在清代中期:
據說當朝宰相張英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是鄰居,都要起房造屋。為了爭地皮,兩家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英出麵幹預。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做詩勸導老夫人:
千裏家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母也是一個明事理的人,見了張英的書信後,立即把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其實世上很多事情就是這樣: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
古代人士尚能如此,今天同事之間、鄰裏之間處理是非小事,是不是應該看得更遠一點,心胸變得寬大一點呢?
氣量中包含有忍讓、寬容和不拘小節等種種美德。我們從曆史的長河中,能讀到很多這樣的故事。我們人類也在不斷地學習中借鑒古人的經驗教訓。
《宋史》中有這樣的記載:
有一天,宋太宗在北陪園與兩個重臣一起喝酒,邊喝邊聊,兩個大臣喝醉了,竟在皇帝麵前相互比起功勞來,他們越比越來勁,幹脆鬥起嘴來,完全忘了在皇帝麵前應有的君臣禮節。旁邊的侍衛看著這兩個大臣實在不像話,便奏請宋太宗,要將這兩人抓起來送吏部治罪。宋太宗沒有同意,隻是撤了酒宴,派人把這兩個大臣送迴了家中。第二天上午,他倆從沉醉中醒來的時候,想起昨天的事,惶恐萬分,連忙進宮請罪。宋太宗看著他們戰戰兢兢的樣子,便輕描淡寫地說:“昨天我也喝醉了,不記得當時發生什麽事了。”
太宗這樣說,並非真的忘記了昨天的事,而是對臣子的寬容。可見寬容不僅僅是一種美德,也是一個人有寬宏氣量的一種表現。現代的領導,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下屬衝撞自己、不尊重自己的時候,這個時候,不妨學學宋太宗,既不處罰,也不表態,裝裝糊塗,行行寬容。這樣做,既體現了領導的仁厚,更展現了領導的睿智,不失領導的尊嚴,而又保全了下屬的麵子。以後,上司和下屬之間的相處也不會出現尷尬的場麵,因為你的寬容,你的下屬也會更願意為你做事。
作為一名領導人,要具有海納百川的寬廣心胸。但寬容並不等於是做“好好先生”,不得罪人,而是設身處地地替下屬著想,這樣的老板不是父母官,也稱得上是一個修養頗高的智者。而作為一名優秀的管理人員,他會盡量避免說不,以免傷害對方。他們不采取任何行動,希望問題會自動消失。但是,他們也絕不會說不敢麵對問題或向員工投降。有氣量和懦弱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對於一個人的成功,寬容有著很大的影響。沒有寬容,就沒有信任;沒有寬容,就沒有團結和合作;沒有寬容,奇跡就不可能出現;沒有寬容,成功也會離你越來越遙遠。
古人講所講的“忍”字,在今天的我們看來,至少有這樣兩層意思:其一是堅韌和頑強。晉朝朱伺說:“兩敵相對,惟當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勝耳。”(《晉書·朱伺傳》)這裏所說的忍,是一種頑強精神的體現。其二是抑製。被譽為“亙古男兒”的宋代愛國詩人陸遊,胸懷“上馬擊狂胡,下馬草戰書”的報國壯誌,也寫下過“忍誌常須作座銘”。這種忍耐,不正凝聚著他們頑強、堅韌的可貴品格嗎?忍讓是一種眼光和度量,能克己忍讓寬容待人的人,是深沉而有氣量的,是智慧與謀略的表現。
在很多地方,氣量也表現在不拘小節上。我們先來看一下關於對唐太宗李世民的介紹: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唐朝第二任皇帝。626—649年在位。在位任賢納諫,勵精圖治。推行均田製、租庸調製和府兵製;發展科舉製;施恩威於邊境,嫁文成公主於吐蕃讚普鬆讚幹布,加強漢藏聯係,使國昌民富,其統治時期被譽為“貞觀之治”。《舊唐書》稱其“玄鑒深遠,臨機果斷,不拘小節,時人莫能測”。又“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誌業則鹹盡其才”。
能開創中國曆史上最為強大的唐朝帝國,唐太宗的氣量,不可謂不大。《舊唐書》稱其“不拘小節”,也許是對他最為貼切的評語。大的氣量,應該做自己認為的大事,沉迷於點滴小事中而不能敞開胸懷,不但得不償失,而且是一種最為愚蠢的行為,是成不了大事的。
現今社會,做人更需要氣量,君不見,報紙上,電視上,天天各種各樣的新聞滿天飛,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特別是針對一些名人的,更是小事也可以炒成大事,如果沒有一點氣量,沒有一點包容心,那麽你天天就會受氣,既然如此,何不氣量大一點呢?
俗話說,腦袋夠大,才裝得下十年寒窗的書香;耳朵夠大,才能聽得進逆耳忠言;嘴巴夠大,笑得才夠暢快;肚子夠大,才能撐得下人事之船。凡事講究“大氣”二字,生活的快樂就會變得“宏觀”起來,而所有的不快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消失。
中國人講究“雅量”就像講究“麵子”一樣重要,做人要有氣量,有胸襟,寬待他人一切可以原諒的過錯,能彰顯一個人的氣質和品德修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立壁千仞,無欲則剛”,就是對寬容最好的注釋。
對別人寬容,固然是一種值得令人刮目相看的特質。然而,在對別人有氣量的同時,能否對自己大度一點,似乎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對自己寬容,首先要看你是否有能力將自己與他人放在對等的位置上——要看得起自己;要看你是否能在對他人和對自己的態度上找到一個平衡點——要認清楚自己;還要看你是否對寬容有一個準確的理解和闡釋——要相信自己。寬容與縱容,你要分清這兩個詞的意思。
中國的家長都有這樣一個喜好:拿自己的小孩與別人的小孩做比較,你的小孩比較漂亮,我的小孩比較聰明,他的小孩比較調皮;中國的城市人比較喜歡拿金錢擁有量做比較,你是藍領,我是白領,他是金領……
在與別人的比較中,人們往往能夠原諒他人,但卻很苛求自己,甚至自家的垃圾筒沒有鄰家的好看都能讓人傷心好一陣子,其實這樣的人在某些事上即使能做到對別人寬容,也不是真正的有氣量。
人比人氣死人,所以不要總是拿自己和別人去比。肚子足夠大能撐別人的船,固然是件驕傲的事;但肚子大到能將自己包容進去,那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才是真正的有氣量的人。
所以,真正的有氣量的人是對人對自己都能寬容的人。寬容別人是一種美德,寬容自己同樣也是一種美德,同樣是一種有氣量的表現。
誌 求 高 遠
“誌”是人的心意所向,《詩·關雎序》稱:“在心為誌”。作為人生的追求目標,“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狼的生存也可以稱其為心態的生存,引申到人類的生活,可以稱為是誌求高遠。
立誌,其實就是讓一個人從大地上站立起來,從懵懵懂懂中清醒過來,從渾渾噩噩中悔悟過來,從芸芸眾生中凸現出來。生活不能沒有目的,人生不能沒有方向。“立誌”,就是給人生一個目的,一個方向,從而使得一個人的智慧、情感和意誌沿著既定的方向駛向既定的目的,最終達到成功。《大學》有言:“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個止,就是人生的至善境界,生活的目的,就是使人高大的東西,它支撐著一個人的價值,體現著一個人的尊嚴。
從中國文化的傳統意義上來看,立誌與做人是緊密聯係在一起不可分割的,一個人的誌向如何,不但決定一個人的品格如何,而且也決定一個人的人生智慧以及他未來的成就如何。立誌,是一種人生智慧。一方麵,需要有崇高的目標,如諸葛亮寫給他外甥的一封信中說:“夫誌當存高遠……若誌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另一方麵,也不可逞才使氣,妄自尊大到不切實際的地步,即所謂“誌大才疏”,如《三國演義》中的袁紹,自以為兵多將廣,又有四世三公的出身,擁有青、冀、幽、並等廣大地盤,認為自己在群雄中沒有人可以比得上,天下唾手可得,結果因為妄自尊大,在官渡之間中被曹操打得狼狽逃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後來,在曹操舉兵攻冀州時,袁紹又氣又急“吐血鬥餘”而死。《三國演義》特別有一首詩議論這種立誌不當之人:
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氣自縱橫。空招俊傑三千客,漫有英雄百萬兵。羊質虎慶功不就,鳳毛雞膽事難成。更憐一種傷心處,家難徒延兩弟兄。
不但要有高遠的誌向,還要有切合實際的努力過程,這是一種人生智慧。儒學的創始人孔夫子在立誌上可謂稱得上很有創造性。《論語·為政》說:“吾十有五,而誌於學。”治學孔子的本意。孔子治學而不入仕,在當時是不會有太高的地位的。但當孔子看到了在“禮崩樂壞”的時代,新興統
治者不斷產生,新興統治者為了表明自己執政的合理性,往往要援引傳統理論,以說明自己行動的正確性。他希望有更多的士人能通過掌握“道”去影響並改造統治者,於是便將解“道”當作了自己的主要任務,這就是後來的治學與講學。誌求高遠,會讓人有一個充實的人生,孔子一生以治學為核心,終於成為一代“大家”,為曆代後人所稱頌,他的一生也算是過得很充實的。
現實社會中,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誌向,但是卻不敢立大誌,對自己缺乏足夠的信心。其實我們應當深信:誌當存高遠,要立誌就要立大誌。俗話說:“有誌者事竟成”,隻要我們有堅定不移的奮鬥目標,並且為著這個目標而不懈努力,終有一天,我們一定會讓目標成為現實的。
哥白尼是波蘭的著名科學家,為了證實太陽中心說,他不畏封建教會的專製獨裁,敢於提出自己的正確論斷,在艱苦的環境下,仍然能夠堅持真理,尊重科學,含辛茹苦,努力研究,終於推翻了基督教會支持的地球中心說,並且憑著毅力,在臨終之前,完成了《天體論》這部巨著,為人類以後研究天體學說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我國偉大的數學家陳景潤,創立了“陳氏定理”。陳景潤在中學時期就立下了誌向,一定要證明出哥德巴赫猜想,為祖國爭光,為祖國的科學事業做出貢獻。為此,他一直刻苦學習,努力鑽研,在林彪、“四人幫”橫行時期,他頂著狂風惡浪,忍受著疾病的折磨,堅持研究,始終不懈,終於部分地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為數學科學打開了禁區,為我們的國家贏得了榮譽。
中國五千年的曆史長河中,立誌成才的曆史人物數不勝數,他們都成為了當時社會的人傑,他們的誌向也鼓舞著當時的人們以及今天的後人。
在當今社會中,我們也可以找出很多立誌成才的例子。然而,也有一些人,他們常常立誌,但是一旦遇到困難,他們就又退縮了,他們不願為了誌向付出艱苦的勞動,結果一事無成。這樣的人沒有自己的遠大而堅定的誌向,沒有自己的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沒有吃苦耐勞的作風,沒有為科學獻身的可貴精神,他們永遠也不能對人類做出貢獻,永遠也享受不到那種經過艱苦奮鬥而得到的快樂,永遠也享受不了成功的喜悅。
立誌高遠,會使人生充滿信心。三國時諸葛亮與友人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等避亂遊學於荊州,雖然他們都有很高的才識,但卻沒有進入仕途的機會,所以討論人生的前途,成為他們經常的話題。不過,因為他們又都立有高遠的誌向,所以對於前途他們總是抱有信心。
當年,為了請得諸葛亮出山,劉備禮賢下士,三顧茅廬,從而使得諸葛亮迅速作“隆中對”,向劉備講述鼎足三分的戰略計劃,並且隨劉備進入群雄逐鹿的政治、軍事鬥爭生活。在參與赤壁之戰,奪取益州、漢中,平定南中之叛,六出祁山伐魏等一係列引人注目的活動後,於公元234年病逝於五丈原軍中。臨終前諸葛亮上表給劉禪說: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年有餘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這說明諸葛亮對個人的生活及俸祿、官職並無太多要求。他的誌向,在於實現作為帝王之師的理想境界。這樣的誌向自然是高遠之誌,不是一般的人可以理解的,但對於後代的士人,諸葛亮的高遠誌向,卻對他們有著極其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現代企業中,不求上進的經營管理者可以說有很多,取得的成就大也好,小也好,都不肯再前進,隻會躺在原地睡覺。聯想集團的前任主席柳傳誌說過:“聯想為什麽能做大,因為聯想誌存高遠。想到才能做到,想都不敢想怎麽做。但知難行易,過河如何過,要首先想清楚,然後去培養自己的素質”。
人的一生,總是有得意的時候,也不乏失意的時刻,就像大江大河中航行的一葉小舟,總會有順風順水的時候,也總免不了遭遇頂風逆水。春風得意時,不管做什麽事都得心應手,心想事成,榮譽與金錢唿之即來;而在失意之時,似乎老天都與自己作對,真所謂“喝涼水都塞牙”,簡直是倒黴到了極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其實,人生還是失意時少,得意時多,但是,人們感受最深的往往是不如意。人生來就隻習慣於享受,得意的時候,並不覺得怎麽的,甚至認為理應如此;失意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心氣浮躁,怨天尤人,什麽世態炎涼、疾病折磨、貧窮煎熬,活得很累,生活很難。縱觀世間的一切失意之事,最大的莫過於事業上的挫折,抱負無法實現。生活拮據也好,情場失意也罷,都是可以找到解脫的方法的,隻有事業上的不順心,空懷一腔熱血,卻無法施展才華的境地,才是最讓人窩火的。不管你有多麽高明的良策,也不管你有多麽博大精深的學識,對不起,就是不用你,你說什麽也沒有用。有學問又怎麽樣?有實際工作能力又怎麽樣?沒有“伯樂”相中你,你也隻能是“一匹普通的馬”。難怪唐朝大詩人陳子昂發出如此的哀歎:“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可見詩人空懷一腔報國熱血,但卻無處施展,心懷是多麽的悲涼。
詩人的這種心情,我們可以理解。據盧藏用《陳氏別傳》說,當時陳子昂在武攸宜軍中,由於提出不同的作戰策略,而受到降職處分。詩人因此登薊北樓,想起戰國時代燕昭王禮賢下士、重用樂毅之事,不禁感慨萬千,也因此而留下了千古名句。
如果,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思想境界再抬高一些,可能就會想到,宇宙之遼闊,時間的流逝,個人在這無窮無盡的宇宙的蒼茫和時間的長河之中,到底有些什麽樣的作為才不是虛度此生呢?個人的力量與無際的時空相比,實在是太渺小了,因懷才不遇而耿耿於懷實在是患得患失的心態,也是一件幼稚的事。樂毅遇上了燕昭王又怎麽樣?燕昭王一死,還不是被迫出奔趙國。一個人得意也罷,失意也罷,總是難免的,隻要對自己的能力有正確的估量,就不會太在意一時的得失,而應該把視野放遠一些,把誌向放高一些。
生時,能夠有益於當時的社會;死後,能夠聞達於後人,這是一個有識之士的心願。庸碌無為,湮沒無聞,那無異於對人自我生命價值的否定。
狼的自述:
我,一生都在不斷地向高處攀登,不是為了虛幻的榮耀和顯赫,隻是因為那裏沒有同類的傾軋,更很少有天災的侵害。我保持高昂的熱情,不惜忍辱負重,當我置身於群山之巔麵對天高地闊,沒有誰會看見我猙獰的微笑。
狼,是陸地上生物中最高的食物鏈中的一員。由於有狼的存在,其他野生動物才得以淘汰老、弱、病、殘的不良族群;也因為有狼的威脅存在,其他野生動物才被迫進化得更高一層,以免被狼淘汰。所以自然界的生態才會處於一種平衡狀態。沒有狼的存在,生態點將出現良莠不齊、傳染病泛濫的局麵。不利於生命的穩定,健康的平衡和發展。況且,狼是群居動物中秩序和紀律最嚴明的族群。
理性地克製自己
有這樣一個關於狼的故事:
在一座大山裏,有一隻名叫費爾的狼,他是狼家族裏唯一能識文斷字的秀才。一年前,他撿到了一本字典,看得多了,他能磕磕巴巴讀幾頁書了。
一天,費爾正躺在家裏閉目養神,一隻小狼拿著一本書跑進來。
“我撿了一本書。”小狼把書遞給費爾。
費爾接過一看,是《成語詞典》。
“什麽書?”不少狼圍過來問。
“都是形容詞。”費爾翻翻書。
“有形容咱們狼的嗎?”一隻狼問。
“我找找。”費爾埋頭找,“在這裏。”
“快念念。”大家催促。
“狼心狗肺。”費爾大聲念。
“不錯,咱們狼的心還能上詞典。”小狼自豪地說。
“還排在狗肺前邊呢!”另一隻狼沾沾自喜。
隨著費爾的目光在該詞注解上的掃蕩,費爾皺起了眉頭。
“這是罵咱們那!”費爾大喝一聲。
“怎麽是罵呢?”眾狼不解。
“狼心狗肺就是說這人壞透了!”費爾說。
壞就夠了,還“透”了!
眾狼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
“快看看,還有別的詞嗎?”有狼催道。
“這裏還有,嗯,狼狽為奸。……”費爾的眉頭皺得更緊了。
“豺狼當道。……”費爾又發現一條。
“咱們沒擋過道呀!”一隻狼挺委屈。
“不是說你擋道,是罵咱們那!”費爾對同胞的智商感到慚愧。
“沒有說咱們好的?”一隻老狼不服氣。
“狼子野心,狼奔豕突。……夠了!”費爾把書摔在地上。
對於這樣的說辭,眾狼心裏都很難過。
無論在多麽險惡的環境下,狼都可以稱得上是自然界中的強者。狼的一生其實是充滿艱辛的。在狼的世界裏,“適者生存”的大自然法則依然持續運行著,如同最虛弱的美洲馴鹿為狼所捕獲一樣,最虛弱的狼也會被別的動物吃掉。狼的生存主要是依托在戰勝對手、吃掉對手的方式上,否則會被餓死。而捕獵是危險的,狼在捕獲獵物的時候,常常會遇到獵物的拚死抵抗,遇到比狼大的獵物時,還可能會傷及狼的生命。正是在這種險惡的環境中,狼才得以戰勝對手,成為陸地上食物鏈中地位最高的一個。狼擁有冷靜達觀的強者心態,所以才能創造動物界的生存奇跡。
學習狼性心態,首先必須學習狼的理性,在生活中就是要理性地克製自己的言行。我們常說,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指的就是能夠理性地克製自己的言行舉動。一個人不管他多麽偉大,都不可能像動物一樣的自由。人類受到的束縛要比動物多得多,所以一個人要想成功,必須知道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社會生活中,我們可以經常看到受別人尊重的人。但是我們應該知道,一個人能否受到他人尊重,關鍵因素不是他有多麽大的自由,而是他是不是有足夠的克製力。
在自然界中,為了得到食物,狼可以不知疲倦地等待,它們具備了足夠的克製力。社會中成功的人,同樣也懂得如何克製自己,他們在實踐中不斷地得到信息:成功需要忍耐!
能克製自己的人,是理性的人,也是一個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的人。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率兵大舉進攻越國,在夫椒(今太湖洞庭西山)大敗越軍。越王勾踐走投無路,隻得向夫差屈膝求和。勾踐及其大臣範蠡等三百人到了吳國,成了夫差的奴仆。勾踐為吳王養馬駕車,整整服侍了三年之久。夫差以為勾踐已完全臣服了自己,便放越王君臣迴到了越國。
勾踐迴到越國以後,發誓終有一天要報仇雪恥,他擔心安逸的生活會消磨意誌,就用柴草作被褥,並在屋內懸掛一隻苦膽,經常去嚐嚐,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當年的恥辱,不要忘了複興大業。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臥薪嚐膽”。勾踐勵精圖治,重用範蠡、文仲等賢能之士管理國事,同時訓練軍隊,發展生產。經過十幾年奮鬥,終於將一個弱小的越國治理得強大起來。
公元前482年,勾踐乘吳王夫差與諸侯會盟的時候,率軍偷襲吳國,大敗吳軍,俘獲了吳國的太子友,夫差沒有辦法,隻得向越國求和。公元前473年,勾踐最終滅掉了吳國,夫差自殺。從此越國成為江淮一帶的強國,越王勾踐也成為春秋戰國之際的一代霸主。
越王勾踐的克製成為人生克製的典範,他的成功同樣具有典型的說服力。我們有必要記住一些類似的事例,用來激勵自己。
我們還有必要記住這副對聯:
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臥薪嚐膽”其實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在人生的奮鬥過程中,時時刻刻都要求自己能夠“臥薪嚐膽”。
事 在 人 為
事在人為也是一個重要的狼性心態。所謂機遇隻是成功的一個有利條件,能否取得成功最終要取決於一個人的主觀努力。
小李第一次去打保齡球的時候,是和幾個朋友一塊去的。會打的朋友大致地指點了幾句:怎麽站、怎麽擲球、怎麽瞄準方向。每一局他都按照他們的話認認真真地做了,結果卻很不一樣:有時,明明是筆直地擲出去,卻滾著滾著就偏了方向,眼睜睜地看著它滾進溝裏,但也沒有辦法;有時球出手時就已經偏了,到了盡頭隻剛剛能碰到最邊上的球棒,卻不知怎麽搞的,那棒球橫向一倒,旁邊的球棒也就跟著一個一個地倒下了。
看到這些,小李漸漸地生出了一些感慨:也許,人生就像是一局保齡球,而成功也就是那些靜靜等待的球棒,我們一生中所有的選擇和努力,都是站在一定距離以外,盡量投出最完美的一擲。然而,球脫手的刹那,也就是將他交給命運。到底能否擊中,能擊中多少,會不會像我們所希望的那樣,打出最輝煌的大滿貫,這些都隻能看那命運之手了。想到這兒,小李有一點沮喪,覺得成功好像不是自己所能控製的。但就在這個時候,他忽然注意到他旁邊的一位長者:隻見這位長者一手執球,在木地板上助跑幾步,止步,身子略略下蹲,右手順勢一扔,球穩穩出手,直撲終點,輕輕鬆鬆就打了個大滿貫,整套動作流暢優美。他連打幾局,身手很利落,有一局他一擊過後,隻剩下一個球棒,孤零零地站在偏遠的角落裏,位置很不好,小李想這次完了,肯定打不中,沒想到第二擊,他隻是看似隨便的一擲,球便很自然向那個方向偏移,到達終點時,剛好不偏不斜地打中了那個“種子選手”。
看了這一幕,小李的心情又在刹那間豁然開朗,他想,雖然球脫離了手,但它也從來沒有離開過人的控製,它的方向、速度、輕重,早在出手之前便已被精確地計算過,並被賦注於球。每個大滿貫都不是一件偶然的事,而是有著個人主觀的努力,是事在人為的結果。
雖然這隻是一場遊戲,但能玩得如此精彩,背後都是包含了玩家不少經驗、智慧和艱辛的;有了這樣的把握,才有可能坦然向幸福挑戰:成,是天道酬勤;敗,是學藝不精。從頭再來,輸和贏都在自己的掌心,與天意無關,關鍵是事在人為。
有這樣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
在一歲多的時候,海倫·凱勒因為生病,從此眼睛再也不能看到東西,並且變得又聾又啞。由於這個原因,海倫的脾氣變得非常暴躁,動不動就發脾氣摔東西。她家裏人看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便替她請來一位很有耐心的家庭教師蘇麗文小姐。在蘇麗文小姐的熏陶和教育下,海倫漸漸地發生了改變。她了解每個人都很愛她,所以她不能辜負他們對她的期望。她利用僅有的觸覺、味覺和嗅覺來辨認四周的環境,努力學習知識充實自己,後來更進一步學習寫作。幾年以後,當她的第一本著作《我的一生》出版時,立即在全美國引起了轟動。海倫凱勒沒有因為身體有缺陷而自暴自棄,反而更加努力上進,所以才有了這來之不易的卓越成就。
隻要你想做,並且能夠下定決心努力去實現你定下的目標,你就可能得到成功。
怎麽樣才能通過努力取得成功呢?
第一,有一個明確的行動方向,即努力的目標。
第二,透徹地了解“事在人為”。
確定了行動的目標和要做的事情,就要采取行動,爭取成功。(《說苑·說叢》)中說得好:“謀先事則昌,事先謀則亡。”先計劃好了再開始行動,就能成功,事業就會興旺發達;先幹了以後再開始計劃,就會招致失敗。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有準備,有計劃,不能倉促上馬,魯莽從事。計劃要建立在對客觀情況的深入了解和科學分析之上。打仗要了解敵情、友情、我情,辦企業要了解市場需要和同行的情況。在掌握客觀情況的基礎上才能製訂出正確的行動方針和工作計劃。了解情況不僅要了解有利情況,還要了解不利情況。
《孫子兵法》說:“智者之慮必雜於利,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九變》)聰明的人考慮問題一定會顧及利和害兩個方麵。了解有利的條件,才能提高完成任務的信心;了解不利的因素,才能消除禍患,防患於未然。如果辦一件事缺乏信心,應該多想到有利的條件,以堅定信心,提高勇氣。當信心已經建立、決定行動的時候,就要冷靜地分析不利因素,準備應付可能發生的問題和風險。
製訂計劃要有理有據,抓住重要的環節,多方麵、多角度考慮問題。謀劃要集思廣益,抓住決斷權。行動要果斷迅速。“為”要為的有道理,能讓人信服。具備了上述幾個環節的條件,你就可以“事在人為”地幹好你的事業,而不必總是擔心會失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一生當中,總會有許多不如意的事發生,如:家人受傷或生病,主動辭職或被解雇,甚至提前下崗。或是天災如地震、洪水、旱災以及火災、火車相撞、飛機墜毀等交通事故。人們對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不外乎兩種:堅強麵對或難以自拔。其實一切事在人為,隻要自己努力地生存發展,就能將這些痛苦擊碎甚至能使某些事情不會出現。這就是事在人為的巨大力量。
讀過《五體不完整》這本書的人可能都會明白,那個記不得名字的,連四肢都沒有的卻又以頑強毅力成為生活強者的主人公的種種事跡,都體現了這麽一個道理——事在人為。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你選擇的途徑是正確的,並且會為了努力,那麽你就會成為生活中真正的強者。
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敗就喪失了信心,也不要因為別人的一句嘲諷就心灰意冷,更不要因為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而痛苦得原地踏步。要想做一個生活的強者,就要勇敢地麵對痛苦,勇敢地麵對失敗。
有一個人,因為無法承受學習成績突然下降的打擊,得了強迫症,瀕臨休學治病。可以說,這其中有社會、學校,乃至家庭給他的巨大壓力,但也不可否認,與他自己選擇的道路也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英國有一句名言:“如果能攻克失敗並站起來,你就一定能擺脫重壓,開始一個新的生活。然後你就能走上正軌並再一次一切順利。”一個人,要勇於從痛苦中走出,開始新生活,要明白“事在人為”。
人生的道路也好,執行計劃的過程中也好,有許多事情都是我們意想不到的,是先前無法預知的,所以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很多嚴重的困難。這是對一個人素質的嚴峻考驗。有的人麵對這種困境能夠鎮定從容,處變不驚,並迅速地找到應對的妥善辦法,從而克服困難,達到勝利的彼岸。有的人則驚慌失措,悲觀失望,無所作為,結果隻能是陷入困境而無法自拔。其實在做“事”的時候,怎麽“為”才是其中最關鍵的,事在人為,就是這個道理。
做人難,而要想做個優秀的人更難。但是隻要在做事的時候,能夠講究方法策略,能夠出奇製勝,你同樣可以做一個優秀的人,做到“事在人為”。當我們遇到類似孫武遇到的問題時,毫無疑問,我們也會製定一些政策出來。但在推行的時候卻因為觸及了一些人的舊有利益而無法施展。這些人或者是比自己職位更高,或者有很多自己開罪不起的背景,他們形成的阻礙會讓你進退兩難。正所謂“慈不掌兵”,管理者就應該堅持正確的原則,雖然推行的結果可能是得罪一些高層人士,甚或導致自己丟了辛辛苦苦換來的職位,但如果你的政策推行不下去那你的前途同樣到此畫上句號。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機會成本,它所運用的就是經濟學最常用的一種理論:博弈論。其實隻要你真正是客觀公正地執行政策,而不是過多地糾纏於自己的私利,你最終會取得成功的。
作為一名普通的人,遇到意外事變和嚴重困難時,如果能保持鎮定,就可以找出克服困難、進而擺脫困境的方法。這就是要做好“為”的因素。做一件事情,可能常常會失敗,但失敗並不是重要的,愛迪生說過:“失敗也是我所要的”。隻要你經得起失敗的考驗,你就會有成功的一刻。杜牧有一首詩寫的是關於項羽的: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杜牧在詩中對項羽有同情,又有寓於惋惜之中的批評。如果項羽能忍受眼下一時的失敗恥辱,返迴江東,認真總結失敗的教訓,依靠江東子弟重整旗鼓,說不定還有機會卷土重來,和劉邦再決雌雄,一爭高下。但是項羽放棄了。項羽之所以徹底失敗,是因為他不懂得“事在人為”的道理,從而也就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所以他也就不可能東山再起。
世界上失敗次數最多而可怕的可能要數諾貝爾了,但是他卻是世界上最為偉大的發明家。
在諾貝爾之前,不止一個人研究和製造過炸藥,如中國的黑火藥和意大利人發明的硝化甘油。硝化甘油的爆炸力比黑火藥大得多,但它的爆炸性不容易控製,極易發生自行爆炸,也不容易按照人的要求爆炸,製造、存放和運輸都很危險,人們不知道該怎樣使用它。所以,這種炸藥雖然發明了十幾年,卻沒有被應用,而是被用於治療心絞痛。
諾貝爾研究炸藥就從硝化甘油的製造和研究入手。起初,他用黑色火藥引爆硝化甘油,後來又發明了雷管引爆,取得了使硝化甘油爆炸的有效方法。
獲得初次的成功之後,隨之而來的卻是實驗室大爆炸的巨大挫折。諾貝爾隻好把實驗室移到船上。後來幾經波折,他在一個叫溫特維根的地方找到一處新廠址,在那裏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硝化甘油工廠。
在諾貝爾研究炸藥的道路上,可謂是困難重重,多災多難。他製造的硝化甘油,經常發生爆炸:美國的一列火車被炸成了一堆廢鐵;德國的一家工廠被炸成了一片廢墟;一艘海輪也被炸得船沉人亡。
這一係列因為炸藥而導致的慘痛事故,使世界各國對硝化甘油失去了信心,有些國家下令禁止製造、貯藏和運輸硝化甘油。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諾貝爾沒有灰心,不解決硝化甘油的不穩定問題,他決不就此罷休。後來,又經過多次反複的試驗,他終於發明了用一份矽藻土(一種名叫矽藻的極小的生物殼堆積而成)吸收三份硝化甘油的辦法,第一次製成了運輸和使用都很安全的工業炸藥。諾貝爾再接再厲,又把發明的成果向前推進了一步,用火棉和硝化甘油發明了爆炸力很強的膠狀物——炸膠;再把少量樟腦加到硝化甘油和炸膠中,製成了被廣泛應用於多方麵的無煙火藥。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關鍵是要讓每一次的失敗都有價值。隻要我們能懂得利用,隻要我們能夠做到事在人為,我們就會在一次次的失敗後獲得成功。
曾有人這樣形容在黃山觀石的感受:同一怪石,不同人會有不同的心境,你看像“鼇魚戲濤”,我看像“鼇魚吃螺螄”,換個角度看又像“鼇魚馱金龜”,可謂境由心造。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是如此,生活中的事情又何嚐不是如此呢。
深圳,這艘中國改革的破冰船,現在卻處於一個最關鍵的時期:土地、資源、人口、環境問題日趨嚴重;由“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的戰略轉移,還需付出艱辛的努力。而在全國,改革開放由一馬當先變為萬馬奔騰,深圳麵臨著從未有過的高端挑戰。對此,許多人的反應也像黃山觀石一樣:希冀在這個由困難、機遇和挑戰編織的高台上,起跳騰飛,是主流。但也有人沉浸在昔日的輝煌中,妄自尊大;有人小富即安,不思進取;有人悲觀失望,妄自菲薄,麵臨著這個城市的何去何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
是奮勇拚搏還是頹廢,這反映的是一個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低。就如同不同的人麵對半杯水的不同看法,悲觀者會說:“我隻剩下半杯水了。”樂觀者卻說:“我還有半杯水。”由此我們不難解釋,為什麽有的人在年老時仍壯懷激烈,有的人在英年時卻未老先衰,對人生沒有了希望。
境由心造,事在人為。隻要你肯努力,你就會有收獲。
“人生難得幾迴搏!”當你以激情燃燒的心境,勇敢地應對機遇和挑戰,你會發現,狹路相逢,勇者勝,謀者勝!人生的道路上,要記住這樣一句話:事在人為。
做人要有氣量
我們無法不承認,狼是自然界的強者,強在它們有極大的氣量,狼不會為了所謂的尊嚴在自己弱小時攻擊比自己強大的東西;狼不會為了嗟來之食而向主人搖頭晃尾。因為狼知道,傲氣固然不可有,但傲骨卻不可沒有,這就是強者的氣量,隨時機而動,不計較一時的得失。但又絕不會低頭獻媚,為了眼前的利益出賣自己的人格和靈魂。
孫中山有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古人講,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是講做人要有氣量。讓我們來看一下竹子的特征,竹子有三大特征,第一大特征他裏麵容量很大。那就是說,你做人、做事要有氣量,要有肚量。竹子的第二個特征是一節一節的,說明做人、做事要有氣節不能昧心,要剛正不阿。竹子的第三個特特征是它很直,告訴你做人、做事要有氣質,要誠實,要實在。學學竹子,你的人生也許就會退一步海闊天空,而不是總糾纏於無關痛癢的是是非非。
世上大凡成就一番大事的人,都有一顆寬大的心。我們在生活中常可以看到一些為小事而斤斤計較的人,這樣的人都是極度平庸的人,也是十分可笑的人,有一個關於棕熊的故事,也許可以對我們的生活有些啟發。
美國阿拉斯加科迪亞克島上生活著一種名叫棕熊的動物,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肉動物。它的體重一般為500千克,身高4米,最大的可達700千克。棕熊的主要食物有各種昆蟲、鮭魚等魚類、鳥類及野兔、土撥鼠等獸類,偶爾的情況下它們也會對鹿、野牛、野豬等大型動物發動攻擊。在山林中很少有動物能鬥得過它。棕熊走路緩慢,但跑起來卻很快,很多動物以為它很笨,結果往往被它突然咬住而成了腹中餐。
但是,棕熊也有一個缺點,就是很容易發怒。比如樹上的猴子摘野果時不小心掉下一顆正好打在了棕熊的頭上,它便咆哮著要找猴子打架。結果,機靈的猴子幾個跳躍便跑得無影無蹤了,它還抱著那棵樹不停地搖著,撕咬著,想把猴子捉住。
在森林中,最狡猾的動物要數狐狸了,它常喜歡捉弄像棕熊這樣體形龐大而氣量極小的動物。狐狸總是躲在濃密的樹葉中,專等棕熊笨重的身影出現,它便用樹上的果子砸向棕熊。棕熊就會咆哮著向狐狸待的那棵樹撲去,就在棕熊張開血盆大口撕咬那棵樹的時候,狐狸已經輕快、靈巧地跳到了另一棵樹上,繼續用野果砸棕熊,把棕熊氣得無可奈何。
小小的一隻猴子,體重不足20千克的一隻狐狸,輕飄飄的一枚野果,原本對棕熊這種體形龐大的動物不會構成任何威脅,可棕熊一定要與它們計較,結果,不但沒有計較出來什麽結果,反而把自己氣得要死。
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像棕熊一樣的人,喜歡與他人斤斤計較,結果被小事所累,整天煩惱不堪。那顆從樹上突然掉下來的野果子,如果你不去理睬它,毫不介意,野果還是野果,你還是你,兩者之間不會發生什麽事情;但是你理會了,便會引來重重煩惱,將自己弄得心力交瘁,原本美好的生活也被你的小氣弄得一塌糊塗、狼狽不堪。
看看那些成功者,他們中沒有這樣的人。像棕熊那樣的人,小的方麵說,他們會慢慢地被人群湮沒。大的方麵來說,我們的社會是不需要這樣的人。我們需要的是強者,需要有寬宏大量的智者。三國周郎,容不得諸葛亮之才不為東吳所用,三次設計害諸葛亮,結果次次失敗,反而被諸葛亮氣死了。周郎之死,實在不值什麽,雖讓人惋惜不已,但如此氣量之人,終究不會是東吳之福吧。更有曹真軍師司徒王朗,口出狂言,認為隻憑自己的一席話,就能叫諸葛亮拱手投降。不料兩軍陣前,沒有說動諸葛亮分毫,倒被諸葛亮一頓臭罵,氣塞胸膛,大叫一聲,跌死於馬下。誌氣那麽大,氣量這般小,王朗之死,讓人哭笑不得。這種人,大多隻會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料。
氣量太小者,往往是會自取滅亡的。
在《呂氏春秋》中,曾經有這樣一篇寓言,題目的名字叫《賓卑聚自殺》,專門勸喻這種沒有氣量的人:
齊莊公的時候,有個名叫賓卑聚的武士,一天晚上,他夢見一個壯士,頭戴白縞製的帽子,係著紅色彩繪的帽帶,身穿東布做的衣服,腳蹬嶄新的白鞋,掛著黑色的劍鞘。那人大聲斥責他,還往他臉上吐唾沫。賓卑聚驚醒了,發現原來是個夢。他卻整夜坐著,覺得心裏不爽,第二天,他召來朋友,對他們說:“我從小勇敢好勝,到如今60歲了,從沒受過半點羞辱。現在竟有人敢在夜裏羞辱我,我非要按相貌找到他,為自己報仇雪恨不可,如果按期找到那人也就罷了,如果找不到,我就一死了之,”於是,他每天的朋友一起站在十字路口搜尋夢中的那個壯士,三天沒找到,他就迴去自殺了。
看完此文,我們隻能說一句,“何必如此呢?”
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中有這樣一句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才是達觀的處世態度。遇事要看得開一點,想得遠一點。古語說得好:“將相頭上堪走馬,公侯肚內可撐船!”我們要做就要做現代社會中是“將相公侯”,要做有著寬宏氣量的人。
戰國時期,趙國的藺相如被派遣出使秦國,因為他臨危不懼,戰勝了驕橫的秦王,為趙國立下大功,因而趙王封他為上卿。廉頗,是趙國的一員武將。武靈王在位時,南征北戰,為趙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惠文王當政後,東擋西殺,更是為趙國屢建奇功。在趙國,他的功勞可以說是無人能比的。
得知藺相如被封為上卿後,廉頗很不滿,逢人便說:“我有攻城野戰之功,他藺相如算什麽?隻不過是有口舌之勞。而且,他是宦者舍人,出身卑賤。然而,他的官位竟然比我還高,我怎能甘心?哼哼,待我見到他,一定要好好地羞辱他一番!”
一天,趙國有名的遊說人士虞卿受趙惠文王之托去拜見廉頗。見麵後,虞卿先是把廉頗攻城野戰的功績著實地誇耀一番,然後,話鋒一轉,說道:“廉將軍,若論軍功,那藺相如自然不如你;可若論氣量,將軍你可就不如他了。”
廉頗開始是喜形於色,聽了後麵的話又勃然大怒,問道:“藺相如以口舌取功名,不過一介儒生。他有什麽氣量可言?”
虞卿說:“廉將軍,秦王那麽大的威勢,藺相如都不害怕,他怎麽會怕你呢?藺相如之所以一再躲著你,是因為他認為,今天的秦國怕趙國,它所怕的,就是他藺相如跟廉將軍的團結一致。如果你們倆互相攻擊,那正是秦國所盼望的事。那時,秦國就不但不會怕趙國了,反而要出兵來侵略趙國了。所以,他藺相如才避開你廉將軍。顯然,藺相如把國家放在第一位,而把個人的恩怨放在後麵的。”
“這……”廉頗被虞卿的一席話羞得紅了臉。他感到了說不出的慚愧。
於是,一向威風凜凜的廉將軍,袒露著肩背,身背著荊條,不坐車輦,單身徒步到藺相如的府上請罪來了。見到藺相如,“撲通”一聲,廉頗跪在了地上:“藺上卿,鄙人見識淺狹,不知上卿胸襟如海。罪過!罪過!請上卿責打我吧!”說著,廉頗從身上取下荊條,遞給藺相如。
見到廉頗這個樣子,藺相如也與廉頗跪了個麵對麵:“廉將軍啊,你我二人,並肩事主,都是社稷的重臣。將軍能夠體諒我,我已是感激萬分了。怎敢勞將負荊前來請罪呀!”
見藺相如如此寬宏大度,廉頗流著淚十分誠摯地說道:“藺上卿,我願與您結成生死之交,雖刎頸而心不變!”
什麽叫人傑?像廉頗、藺相如這樣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傑。戰國時期的趙國會如此強大,是與趙國的傑出人才分不開的。廉頗能“負荊請罪”,是一種美德,藺相如身為宰相,位高權重,而不與廉頗計較處處禮讓,更是一種大氣量。放到現在這個社會來說,氣量寬大到這種程度,還有什麽事情做不成功呢?我們在工作中,如若能有古代的廉頗和藺相如一樣的個人品質。那麽,成功距你就不再遙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量小非君子”。拋開成敗得失暫且不說,一個人的氣量是大是小,能夠從根本上體現一個人的品質優劣。至少,氣量大一點,處處忍讓一點,就不會很惹人討厭,因為誰都希望與自己交往的人是一個寬宏大量的人。誰不希望做一個令人喜歡的人呢?但是,要做到“大人有大量”還真不那麽容易,除了要有達觀的處世態度之外,還得有堅強的自製力。比如說,韓信的“胯下之辱”,沒有“無故加之而不怒”的意誌支持,那還不“一怒拔劍”?自製力從何而來?從生活中來。首先,你得立誌鍛煉自己做一個大量的人,並且付諸實踐。其次,要時時刻刻堅持鍛煉自己的心態,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心態,自然就會有良好的品質,那麽你也就會有寬大的氣量,有了足夠的氣量,成功自然就會來到。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戰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名叫範雎的人。他想幫魏王出謀劃策,治理國家,但是家裏太窮,沒有自薦的本錢,隻好先在中大夫須賈府上做事。有一次,範雎跟從須賈出使齊國,齊襄王久聞範雎才華出眾,便派人給送來黃金和牛酒等物以示敬意。須賈大怒,認為齊王之所以送禮物給範雎,是因為他把魏國的秘密告訴了齊國人。從齊國迴來之後,須賈就把範雎告到宰相魏齊那裏。要是氣量小的人早就不幹了,可範雎不露聲色。魏齊得到密報,怒不可遏,叫家兵家將對範雎進行嚴酷的杖打,範雎肋骨被打斷了幾根,牙齒也被打掉了好幾顆。範雎裝作被打死了,魏齊看人都死了,就讓手下用席子把範雎卷起來,丟到了廁所裏不管了。
這樣的汙辱還不算,須賈等人喝醉之後上廁所,輪換著往範雎身上撒尿。範雎好歹也算天下名士,可在如此難堪的局麵中,他含辱忍詬,請衛兵幫忙把他當死屍扔到亂墳崗中,終於撿迴了一條命。後來,範雎到了秦國,被秦昭公拜為宰相,終身為應侯,幫助秦國出謀劃策,為秦國的強大立下了大功。
拋開別的事情先不說,我們不能不佩服範雎的氣量。成大事者,是一定要能忍讓的。換個角度來說,能如此忍讓,目的也是要讓時間、事實來替自己辯白。時間是可以證明一切的。忍讓是一種美德,親人的錯怪,朋友的誤解,訛傳導致的輕信,流言製造的是非……此時生氣並不會使這一切霧散雲消,惱怒也不會春風化雨,而一時的忍讓則能幫助恢複你應有的形象,得到公允的評價和讚美。然後你就可以心平氣和地重新去做你想做的事情。這是一件多麽好的事情啊。
有個“六尺巷”的故事,發生在清代中期:
據說當朝宰相張英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是鄰居,都要起房造屋。為了爭地皮,兩家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英出麵幹預。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做詩勸導老夫人:
千裏家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母也是一個明事理的人,見了張英的書信後,立即把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其實世上很多事情就是這樣: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
古代人士尚能如此,今天同事之間、鄰裏之間處理是非小事,是不是應該看得更遠一點,心胸變得寬大一點呢?
氣量中包含有忍讓、寬容和不拘小節等種種美德。我們從曆史的長河中,能讀到很多這樣的故事。我們人類也在不斷地學習中借鑒古人的經驗教訓。
《宋史》中有這樣的記載:
有一天,宋太宗在北陪園與兩個重臣一起喝酒,邊喝邊聊,兩個大臣喝醉了,竟在皇帝麵前相互比起功勞來,他們越比越來勁,幹脆鬥起嘴來,完全忘了在皇帝麵前應有的君臣禮節。旁邊的侍衛看著這兩個大臣實在不像話,便奏請宋太宗,要將這兩人抓起來送吏部治罪。宋太宗沒有同意,隻是撤了酒宴,派人把這兩個大臣送迴了家中。第二天上午,他倆從沉醉中醒來的時候,想起昨天的事,惶恐萬分,連忙進宮請罪。宋太宗看著他們戰戰兢兢的樣子,便輕描淡寫地說:“昨天我也喝醉了,不記得當時發生什麽事了。”
太宗這樣說,並非真的忘記了昨天的事,而是對臣子的寬容。可見寬容不僅僅是一種美德,也是一個人有寬宏氣量的一種表現。現代的領導,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下屬衝撞自己、不尊重自己的時候,這個時候,不妨學學宋太宗,既不處罰,也不表態,裝裝糊塗,行行寬容。這樣做,既體現了領導的仁厚,更展現了領導的睿智,不失領導的尊嚴,而又保全了下屬的麵子。以後,上司和下屬之間的相處也不會出現尷尬的場麵,因為你的寬容,你的下屬也會更願意為你做事。
作為一名領導人,要具有海納百川的寬廣心胸。但寬容並不等於是做“好好先生”,不得罪人,而是設身處地地替下屬著想,這樣的老板不是父母官,也稱得上是一個修養頗高的智者。而作為一名優秀的管理人員,他會盡量避免說不,以免傷害對方。他們不采取任何行動,希望問題會自動消失。但是,他們也絕不會說不敢麵對問題或向員工投降。有氣量和懦弱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對於一個人的成功,寬容有著很大的影響。沒有寬容,就沒有信任;沒有寬容,就沒有團結和合作;沒有寬容,奇跡就不可能出現;沒有寬容,成功也會離你越來越遙遠。
古人講所講的“忍”字,在今天的我們看來,至少有這樣兩層意思:其一是堅韌和頑強。晉朝朱伺說:“兩敵相對,惟當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勝耳。”(《晉書·朱伺傳》)這裏所說的忍,是一種頑強精神的體現。其二是抑製。被譽為“亙古男兒”的宋代愛國詩人陸遊,胸懷“上馬擊狂胡,下馬草戰書”的報國壯誌,也寫下過“忍誌常須作座銘”。這種忍耐,不正凝聚著他們頑強、堅韌的可貴品格嗎?忍讓是一種眼光和度量,能克己忍讓寬容待人的人,是深沉而有氣量的,是智慧與謀略的表現。
在很多地方,氣量也表現在不拘小節上。我們先來看一下關於對唐太宗李世民的介紹: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唐朝第二任皇帝。626—649年在位。在位任賢納諫,勵精圖治。推行均田製、租庸調製和府兵製;發展科舉製;施恩威於邊境,嫁文成公主於吐蕃讚普鬆讚幹布,加強漢藏聯係,使國昌民富,其統治時期被譽為“貞觀之治”。《舊唐書》稱其“玄鑒深遠,臨機果斷,不拘小節,時人莫能測”。又“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誌業則鹹盡其才”。
能開創中國曆史上最為強大的唐朝帝國,唐太宗的氣量,不可謂不大。《舊唐書》稱其“不拘小節”,也許是對他最為貼切的評語。大的氣量,應該做自己認為的大事,沉迷於點滴小事中而不能敞開胸懷,不但得不償失,而且是一種最為愚蠢的行為,是成不了大事的。
現今社會,做人更需要氣量,君不見,報紙上,電視上,天天各種各樣的新聞滿天飛,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特別是針對一些名人的,更是小事也可以炒成大事,如果沒有一點氣量,沒有一點包容心,那麽你天天就會受氣,既然如此,何不氣量大一點呢?
俗話說,腦袋夠大,才裝得下十年寒窗的書香;耳朵夠大,才能聽得進逆耳忠言;嘴巴夠大,笑得才夠暢快;肚子夠大,才能撐得下人事之船。凡事講究“大氣”二字,生活的快樂就會變得“宏觀”起來,而所有的不快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消失。
中國人講究“雅量”就像講究“麵子”一樣重要,做人要有氣量,有胸襟,寬待他人一切可以原諒的過錯,能彰顯一個人的氣質和品德修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立壁千仞,無欲則剛”,就是對寬容最好的注釋。
對別人寬容,固然是一種值得令人刮目相看的特質。然而,在對別人有氣量的同時,能否對自己大度一點,似乎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對自己寬容,首先要看你是否有能力將自己與他人放在對等的位置上——要看得起自己;要看你是否能在對他人和對自己的態度上找到一個平衡點——要認清楚自己;還要看你是否對寬容有一個準確的理解和闡釋——要相信自己。寬容與縱容,你要分清這兩個詞的意思。
中國的家長都有這樣一個喜好:拿自己的小孩與別人的小孩做比較,你的小孩比較漂亮,我的小孩比較聰明,他的小孩比較調皮;中國的城市人比較喜歡拿金錢擁有量做比較,你是藍領,我是白領,他是金領……
在與別人的比較中,人們往往能夠原諒他人,但卻很苛求自己,甚至自家的垃圾筒沒有鄰家的好看都能讓人傷心好一陣子,其實這樣的人在某些事上即使能做到對別人寬容,也不是真正的有氣量。
人比人氣死人,所以不要總是拿自己和別人去比。肚子足夠大能撐別人的船,固然是件驕傲的事;但肚子大到能將自己包容進去,那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才是真正的有氣量的人。
所以,真正的有氣量的人是對人對自己都能寬容的人。寬容別人是一種美德,寬容自己同樣也是一種美德,同樣是一種有氣量的表現。
誌 求 高 遠
“誌”是人的心意所向,《詩·關雎序》稱:“在心為誌”。作為人生的追求目標,“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狼的生存也可以稱其為心態的生存,引申到人類的生活,可以稱為是誌求高遠。
立誌,其實就是讓一個人從大地上站立起來,從懵懵懂懂中清醒過來,從渾渾噩噩中悔悟過來,從芸芸眾生中凸現出來。生活不能沒有目的,人生不能沒有方向。“立誌”,就是給人生一個目的,一個方向,從而使得一個人的智慧、情感和意誌沿著既定的方向駛向既定的目的,最終達到成功。《大學》有言:“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個止,就是人生的至善境界,生活的目的,就是使人高大的東西,它支撐著一個人的價值,體現著一個人的尊嚴。
從中國文化的傳統意義上來看,立誌與做人是緊密聯係在一起不可分割的,一個人的誌向如何,不但決定一個人的品格如何,而且也決定一個人的人生智慧以及他未來的成就如何。立誌,是一種人生智慧。一方麵,需要有崇高的目標,如諸葛亮寫給他外甥的一封信中說:“夫誌當存高遠……若誌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另一方麵,也不可逞才使氣,妄自尊大到不切實際的地步,即所謂“誌大才疏”,如《三國演義》中的袁紹,自以為兵多將廣,又有四世三公的出身,擁有青、冀、幽、並等廣大地盤,認為自己在群雄中沒有人可以比得上,天下唾手可得,結果因為妄自尊大,在官渡之間中被曹操打得狼狽逃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後來,在曹操舉兵攻冀州時,袁紹又氣又急“吐血鬥餘”而死。《三國演義》特別有一首詩議論這種立誌不當之人:
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氣自縱橫。空招俊傑三千客,漫有英雄百萬兵。羊質虎慶功不就,鳳毛雞膽事難成。更憐一種傷心處,家難徒延兩弟兄。
不但要有高遠的誌向,還要有切合實際的努力過程,這是一種人生智慧。儒學的創始人孔夫子在立誌上可謂稱得上很有創造性。《論語·為政》說:“吾十有五,而誌於學。”治學孔子的本意。孔子治學而不入仕,在當時是不會有太高的地位的。但當孔子看到了在“禮崩樂壞”的時代,新興統
治者不斷產生,新興統治者為了表明自己執政的合理性,往往要援引傳統理論,以說明自己行動的正確性。他希望有更多的士人能通過掌握“道”去影響並改造統治者,於是便將解“道”當作了自己的主要任務,這就是後來的治學與講學。誌求高遠,會讓人有一個充實的人生,孔子一生以治學為核心,終於成為一代“大家”,為曆代後人所稱頌,他的一生也算是過得很充實的。
現實社會中,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誌向,但是卻不敢立大誌,對自己缺乏足夠的信心。其實我們應當深信:誌當存高遠,要立誌就要立大誌。俗話說:“有誌者事竟成”,隻要我們有堅定不移的奮鬥目標,並且為著這個目標而不懈努力,終有一天,我們一定會讓目標成為現實的。
哥白尼是波蘭的著名科學家,為了證實太陽中心說,他不畏封建教會的專製獨裁,敢於提出自己的正確論斷,在艱苦的環境下,仍然能夠堅持真理,尊重科學,含辛茹苦,努力研究,終於推翻了基督教會支持的地球中心說,並且憑著毅力,在臨終之前,完成了《天體論》這部巨著,為人類以後研究天體學說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我國偉大的數學家陳景潤,創立了“陳氏定理”。陳景潤在中學時期就立下了誌向,一定要證明出哥德巴赫猜想,為祖國爭光,為祖國的科學事業做出貢獻。為此,他一直刻苦學習,努力鑽研,在林彪、“四人幫”橫行時期,他頂著狂風惡浪,忍受著疾病的折磨,堅持研究,始終不懈,終於部分地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為數學科學打開了禁區,為我們的國家贏得了榮譽。
中國五千年的曆史長河中,立誌成才的曆史人物數不勝數,他們都成為了當時社會的人傑,他們的誌向也鼓舞著當時的人們以及今天的後人。
在當今社會中,我們也可以找出很多立誌成才的例子。然而,也有一些人,他們常常立誌,但是一旦遇到困難,他們就又退縮了,他們不願為了誌向付出艱苦的勞動,結果一事無成。這樣的人沒有自己的遠大而堅定的誌向,沒有自己的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沒有吃苦耐勞的作風,沒有為科學獻身的可貴精神,他們永遠也不能對人類做出貢獻,永遠也享受不到那種經過艱苦奮鬥而得到的快樂,永遠也享受不了成功的喜悅。
立誌高遠,會使人生充滿信心。三國時諸葛亮與友人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等避亂遊學於荊州,雖然他們都有很高的才識,但卻沒有進入仕途的機會,所以討論人生的前途,成為他們經常的話題。不過,因為他們又都立有高遠的誌向,所以對於前途他們總是抱有信心。
當年,為了請得諸葛亮出山,劉備禮賢下士,三顧茅廬,從而使得諸葛亮迅速作“隆中對”,向劉備講述鼎足三分的戰略計劃,並且隨劉備進入群雄逐鹿的政治、軍事鬥爭生活。在參與赤壁之戰,奪取益州、漢中,平定南中之叛,六出祁山伐魏等一係列引人注目的活動後,於公元234年病逝於五丈原軍中。臨終前諸葛亮上表給劉禪說: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年有餘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這說明諸葛亮對個人的生活及俸祿、官職並無太多要求。他的誌向,在於實現作為帝王之師的理想境界。這樣的誌向自然是高遠之誌,不是一般的人可以理解的,但對於後代的士人,諸葛亮的高遠誌向,卻對他們有著極其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現代企業中,不求上進的經營管理者可以說有很多,取得的成就大也好,小也好,都不肯再前進,隻會躺在原地睡覺。聯想集團的前任主席柳傳誌說過:“聯想為什麽能做大,因為聯想誌存高遠。想到才能做到,想都不敢想怎麽做。但知難行易,過河如何過,要首先想清楚,然後去培養自己的素質”。
人的一生,總是有得意的時候,也不乏失意的時刻,就像大江大河中航行的一葉小舟,總會有順風順水的時候,也總免不了遭遇頂風逆水。春風得意時,不管做什麽事都得心應手,心想事成,榮譽與金錢唿之即來;而在失意之時,似乎老天都與自己作對,真所謂“喝涼水都塞牙”,簡直是倒黴到了極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其實,人生還是失意時少,得意時多,但是,人們感受最深的往往是不如意。人生來就隻習慣於享受,得意的時候,並不覺得怎麽的,甚至認為理應如此;失意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心氣浮躁,怨天尤人,什麽世態炎涼、疾病折磨、貧窮煎熬,活得很累,生活很難。縱觀世間的一切失意之事,最大的莫過於事業上的挫折,抱負無法實現。生活拮據也好,情場失意也罷,都是可以找到解脫的方法的,隻有事業上的不順心,空懷一腔熱血,卻無法施展才華的境地,才是最讓人窩火的。不管你有多麽高明的良策,也不管你有多麽博大精深的學識,對不起,就是不用你,你說什麽也沒有用。有學問又怎麽樣?有實際工作能力又怎麽樣?沒有“伯樂”相中你,你也隻能是“一匹普通的馬”。難怪唐朝大詩人陳子昂發出如此的哀歎:“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可見詩人空懷一腔報國熱血,但卻無處施展,心懷是多麽的悲涼。
詩人的這種心情,我們可以理解。據盧藏用《陳氏別傳》說,當時陳子昂在武攸宜軍中,由於提出不同的作戰策略,而受到降職處分。詩人因此登薊北樓,想起戰國時代燕昭王禮賢下士、重用樂毅之事,不禁感慨萬千,也因此而留下了千古名句。
如果,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思想境界再抬高一些,可能就會想到,宇宙之遼闊,時間的流逝,個人在這無窮無盡的宇宙的蒼茫和時間的長河之中,到底有些什麽樣的作為才不是虛度此生呢?個人的力量與無際的時空相比,實在是太渺小了,因懷才不遇而耿耿於懷實在是患得患失的心態,也是一件幼稚的事。樂毅遇上了燕昭王又怎麽樣?燕昭王一死,還不是被迫出奔趙國。一個人得意也罷,失意也罷,總是難免的,隻要對自己的能力有正確的估量,就不會太在意一時的得失,而應該把視野放遠一些,把誌向放高一些。
生時,能夠有益於當時的社會;死後,能夠聞達於後人,這是一個有識之士的心願。庸碌無為,湮沒無聞,那無異於對人自我生命價值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