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狼性多變

    狼的自述:

    如果我是一隻羊,我想吃的就不僅僅是草,現在草場越來越少,我該怎麽辦?那我會把我的牙齒磨尖,去尋找生肉,而不是等著被餓死。為了生存,我要學會適應這個多變的世界。

    狼有著靈敏的嗅覺和寬闊的視覺,狼能憑借嗅覺和視覺,並依循足跡等線索尋找獵物,如果狼發現獵物所處的形勢很有利,就會盡可能悄悄地接近獵物。一旦被狼相中的獵物逃跑時,狼會隨後緊追,如果沒有辦法立即追獲,便會很快打消念頭,立即放棄眼前的獵物,轉而尋找其他的獵物,因為,狼寧可選擇長期等待而換取長遠的勝利,也不願以生命換取眼前的小利。當狼很快靠近獵物的時候,會咬住獵物後腿踢不到的位置,像肩部,臀部,頸部等。狼為達到目標所使用的策略是變化萬千的,這就是狼性的多變,是它們智慧的生存法則,狼也正是憑借這種高明的策略而一次次地捕獲進入它們視野的獵物的。

    狼性的多變,使得狼能一次次地捕獲獵物,而作為一個企業,也隻有在多變的市場中學會不斷地變化,才能不斷地前進。俗話說:適者生存,就是這個道理。

    韜晦有度,進退有方

    狼性的多變,轉化為做事,其實也就是韜晦有度。“韜晦”,即在形勢不利於自己的時候,表麵上裝瘋賣傻,給人以碌碌無為的印象,隱藏自己的才能,掩蓋內心的真實抱負,以免引起對手或政敵的警覺,耐心等待,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再去實現自己的理想,不失為一種變通的好方法。或許有人會說這樣一來不就有“窩囊”之嫌了。其實不然,麵對猖獗的惡勢力,隻知躲避、退縮而永遠都不敢挺身而出,無所作為者,謂之窩囊;而善於從容退讓,暫時忍受屈辱,暗地裏默默積蓄力量、等候轉敗為勝的時機,這也不是窩囊,而是忍辱負重,此亦韜晦之計,是大智大勇之表現。

    韜晦,從字麵上來理解,是隱藏、偽裝的意思。春秋時代的老子曾有一段名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此即韜晦之術最早的理論化總結。在激烈複雜的政治鬥爭中,人們的真實麵貌和目的常常需要用假象掩蓋。中國古代的權術家們很早就學會了在政治鬥爭實踐中運用韜晦的手段,從誌向、才能、名望、感情、生理等各個角度和側麵進行掩飾和偽裝,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韜晦常用手法之一:在誌向方麵進行掩飾。

    在古代的官場上,劍拔弩張、鋒芒畢露者總是容易引起政敵的猜忌和不安,使人感到畏懼和威脅,從而難免樹敵過多,招致恩怨,壯誌雄心無法實現。與此相反,那些庸庸碌碌、胸無大誌的人們,則可以使政敵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安全感,容易被輕視和忽略,反而能夠出人意料地成功。於是,不讓自己的宏大誌向讓別人看到,就成了古代政客們的一種重要的韜晦手法。在時機還沒有成熟的時候,權術家的野心和權欲常常隱藏在恬泊淡然或沉湎酒色的背後。他們暫時收斂鋒芒,表麵上做出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極力掩飾自己的政治誌向和權力欲望。中國古代的許多帝王,在發跡之前都有一段韜晦的曆史。唐高祖李淵在登位之前就相信自己“骨法非常,必為人主”,後因遭到隋煬帝的猜忌,隻得“縱酒沉湎,納賄以混其跡”。唐宣宗李忱係憲宗第十三子。憲宗死後,曆穆宗、敬宗、文宗、武宗曆朝,李忱已成遠支,本來皇帝的位子是輪不到他的,但他因“常夢乘龍升天”,暗生冀念,但又深知“此不宜人知者”,於是“愈事韜晦,群居遊處,未嚐有言”。李淵的“縱酒沉湎”和李忱的“未嚐有言”,都是為了掩飾自己的誌向和野心。

    為了成功,野心和權欲自然是需要掩飾的,即使沒有野心和權欲,在某些情況下也要故意作出一副胸無大誌的姿態,以避免遭到別人的猜忌,從而保全自己。戰國秦將王翦,率傾國兵力60萬伐楚,出征之前向秦王“請美田宅園池甚眾”,進軍之後又先後五次派遣使者返國“請善田”。麵對對自己的做法疑惑不解的部將,老謀深算的王翦解釋了其中的奧妙:“秦王懼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誌在貪圖“田宅園池”之類蠅頭微利的將軍與野心勃勃而又重兵在握的將軍相比,會使猜忌的君主更感到放心。

    韜晦常用手法之二:在才能方麵進行掩飾。

    一個人要想從事政治活動,沒有才能是不行的,而人們的才能由於各種因素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如何選拔政治人才方麵,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人提出了“選賢舉能”的主張。但是,這隻能是一種理想主義的標準,在政治實踐中很難真正地實現,因為權力地位並不是僅僅有才能就能得到的。恰恰相反,在很多場合,才能隻不過是權勢的影子。權勢越大,在別人看來他的才能也就越高,雖然事實並非如此。

    在臣子看來,君主永遠是聖明偉大的,上司永遠是正確高明的,這是中國古代政治現實的必然邏輯。如果臣僚和下屬的才能超過了君主和上司而又不知道加以掩飾,其結果往往是不太好。三國時的曹操,對於才能高於自己的下屬總是必欲除之而後快,“諸將有計劃勝出己者,隨以法誅之”。主簿楊修“好學,有俊才”,常能預先洞悉曹操的權謀計劃。曹操平漢中,攻守兩難,傳令當晚的口號是“雞肋”,眾將都不知道這是什麽意思。唯楊修日:“夫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如可惜,公(曹操)歸計決矣。”其實曹操正有如此心意。盡管楊修才華出眾,可惜鋒芒畢露,三番五次地使曹操相形見絀,終於自掘墳墓,使得曹操對其十分嫉恨,“慮為後患,遂因事殺之”。

    中國曆史上,有很多嫉才妒能的曹操,所以也就不斷地上演著楊修之類的悲劇。這種血淋淋的政治鬥爭現實,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那些暗懷異誌或者恃才自傲的政客們:千萬不要表現得比你的上司還高明。因為,掩飾自己的才能,便成為政客常用的一個韜晦手段。

    《韓非子》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商紂王做長夜之飲,昏醉不知晝夜,“問其左右,盡不知也”,又派使者問於賢人箕子。箕子深深懂得:“一國皆不知,而我獨知之,吾其危矣。”於是略施韜晦小計,亦假裝昏醉,“辭以醉而不知”。

    韜晦常用手法之三:在名望方麵進行掩飾。

    政客們在政治鬥爭中追逐的不僅僅是權力,還有名望。權力與名望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權力固然可以帶來一定的名望,而名望同樣有助於獲取和鞏固權力。歐洲的馬基雅維裏認為:“那些皇帝或者由於上代沒有遺下偉大的聲譽,或者由於自己沒有本領獲得偉大的聲譽足以駕馭軍隊與人民雙方,他們總是會滅亡的”。中國古代的政論家們也十分強調君主必須樹威立信、沽名釣譽。權力和名望都是統治者追求的目標。如同誌向、才能一樣,別人的名望也會使權勢者感到一種威脅。中國古代的權勢者們,沒有誰能夠容忍臣僚和下屬的名望超越自己。民眾感恩戴德和尊敬崇拜的對象,隻能是最高的統治者們,絕不允許有別的人和他們分享。在一些情況下,深孚眾望的忠臣誌士也許比多聲狼藉的貪官汙吏更會使君主感到疑忌不安。曆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事例,那些聲譽鵲起的臣屬不得不有意識地自己破壞自己的形象,自己給自己抹黑栽贓,通過自汙以求自保。戰國魏國公子信陵君, “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以此方數千裏爭往歸之”。當秦國攻打趙國時,信陵君為了魏、趙兩國的利益,不顧魏王的反對,毅然竊符救趙,建立了功勳,從此名望更加顯赫一時。這種“諸侯徒聞魏公子,不聞魏王”的狀況,讓魏王沒有辦法容忍。此時的秦國趁機施行離間計,魏王便剝奪了信陵君的實權。信陵君盡管大權旁落,但名望猶在,在魏王看來仍然是潛在的威脅。為了保護自己,信陵君“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自汙韜晦。西漢初年的名相蕭何也有一段與信陵君類似的遭遇。他忠心輔佐漢高祖劉邦,“拊循勉力百姓”,“得百姓心”。對於新建政權的鞏固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對劉邦來說,卻是一種無形的威脅。蕭何曾建議將皇苑改為民田,劉邦認為這是丞相收買民心、為個人邀譽,大怒之下將其逮捕入獄。後來釋放蕭何時,劉邦還悻悻然挖苦說:“相國為民請苑,吾不許。我不過為桀、紂主,而相國為賢相。吾故係相國,欲令百姓聞吾過也”。相反,當蕭何聽從門客的建議,“多買田地,賤賒貸以自汙”,以致造成百姓紛紛告發相國強行賤買民田時,劉邦卻由衷感到了寬慰和喜悅:“上心乃安”,“上乃大悅”。可見,為了自保,蕭何運用自我貶聲望的韜晦之術,還真是迷惑了劉邦,但這也是他當時無奈的選擇。

    韜晦常用手法之四:在生理方麵進行掩飾。

    有的政客為了麻痹敵人,在生理方麵製造假象,使其放鬆警惕、不加提防,常常也會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從生理方麵進行掩飾,最便利的方法莫過於裝瘋賣傻。因為精神病人是不會對一個正常的人構成政治的威脅,也沒有人會同瘋子進行認真的政治較量。所以裝瘋賣傻挽救了不少古代政界中人的厄運。明代前期,燕王朱棣素有登臨大位的野心。僧人道衍自言:“大王使臣得侍,奉一白帽與大王戴”。“王”戴“白”帽,是為“皇”也。朱棣遂以道衍為傅。建文帝即位後,朱棣深懷不滿,圖謀取而代之。當密謀被提前泄露的時候,朱棣“乃佯狂稱疾,走唿市中,奪酒食,語多妄亂,或臥土壤,彌日不蘇”,“盛夏圍爐搖顫日:‘寒甚’。”這番“佯狂”使“朝廷稍信之”,為朱棣贏得了起兵反叛的時間。《水滸傳》中描寫宋江因在潯陽樓吟反詩被官府捉拿時,無奈之下,也隻得裝瘋賣傻:“披散頭發,倒在尿屎坑裏滾”,“白著眼,卻亂打將來”,“口裏胡言亂語”。隻可惜,宋江的本領不到家,這個計謀被人識破,宋江沒有能逃脫一場囹圄之災。這雖是一段文學性的描寫,但也反映出裝瘋賣傻以求自保的韜晦手段在政治鬥爭中是很常見的。

    韜晦常用手法之五:故作病重垂危的姿態。

    風燭殘年、久臥病榻、奄奄一息、不久將不在人世的人,即使不能令政敵產生惻隱之心,至少也可以使他們稍覺安心,這樣就沒有能力和精力再與自己為敵。在中國古代曆史上,這種韜晦手段最成功的表演者,大概要數老奸巨猾的司馬懿了。曹魏末年,司馬懿與皇族曹爽共受遺詔輔政。在兩人爭權奪利過程中,司馬懿以退為進,“稱疾困篤,示以贏形”。當曹爽派人借機伺察時,司馬懿裝出了一副“年老沈疾、死在旦夕”的模樣:“宣王(司馬懿)令兩婢侍邊,持衣,衣落;複上指口,言渴求飲,婢進粥,宣王持杯飲粥,粥皆流出沾胸”,言談中又“佯為昏謬”,“錯亂其辭,狀如荒語”。曹爽果然上當,不再把這位“垂死”的“糊塗老人”放在心上。時隔不久,司馬懿趁曹爽奉魏帝朝陵之機發動兵變。曹爽及其同黨“皆伏誅,夷三族”。可見,司馬懿的這招韜晦之術用得有多麽熟練,多麽成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當然,曆史上的韜晦之術還有很多。

    對於每個人來說,生命都是很重要的,隻有使自己先存活下來,才能有機會建立卓越的功勳。而東漢王朝創立者劉秀,就是以韜晦之計躲過了一場生死之劫。

    王莽末年,因為連年的災荒,各地義軍紛紛揭竿而起,天下陷於大亂。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月,劉秀之兄劉掩在舂陵、劉秀在宛城,同時起兵反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綠林軍人推劉玄稱帝,劉掩任大司徒。劉掩因恃功與劉玄爭權,被劉玄謀殺。時任太常偏將軍的劉秀正征戰在外,聽說自己的兄長被殺害,遂馳奔宛城,忍辱負重,主動向劉玄請罪。劉玄見劉秀沒有反他的意思,並且還誠懇地向他道歉,就拜劉秀為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行大將軍事,命其持節征伐河北。他以廢除王莽苛政、恢複漢室製度為號召,在河北豪強和官僚支持下,鎮壓農民起義軍,收編部分義軍,擊敗王郎割據勢力,平定河北。更始遣侍禦史持節立劉秀為蕭王,並令其迴長安。劉秀以河北未平為名,拒絕赴長安應征。當時,更始政權發生內訌,四方背叛。劉秀平定河北後,力量迅速壯大。建武元年(公元25年),遂(今河北桐鄉縣)稱帝,後移都洛陽。經過長達十餘年的征戰,先後鎮壓赤眉等農民義軍和削平各地封建割據勢力,統一全國。劉秀在位期間,多次發布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命令,並將國有荒地租借給流民耕種;勸民農桑,興修水利,減輕賦稅,組織軍隊屯田;實行精兵簡政,全國共裁並四百餘縣,精簡大批官吏;廢除掌握地方軍權的都尉,逐步擴大以南北軍為核心的中央軍隊;廢除地方更役製;加強中央集權,強化皇權,極力防範功臣、宗室、諸王及外戚專權;進行官製改革,規定刺史為州一級地方官,可直接上奏皇帝,使三公形同虛設。這些措施,有利於恢複生產和安定社會秩序,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全麵發展。

    所有的這些成就都因為劉秀首先能夠存活下來,如果劉秀連命都丟了,怎麽還可能有以後的這一番作為。前車之鑒,三國時期的劉備更是將這一策略應用得淋漓盡致。

    在軍事謀略中,表麵上裝聾作啞,癡癡呆呆,什麽都不知道,而內心裏卻特別清醒,這其實是一個高招。三國時期,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這段故事,就是個典型的例證。

    劉備早已有奪取天下的抱負,隻是當時力量太弱,根本沒有辦法與曹操抗衡,而且還處在曹操控製之下。為了迷惑曹操,劉備就裝作每日隻是飲酒種菜,不問世事。一日曹操請他喝酒,席上曹操問劉備誰是天下英雄,劉備列了幾個名字,都被曹操否定了。忽然,曹操說道:“天下的英雄,隻有我和你兩個人!”一句話說得劉備驚慌失措,還以為曹操知道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嚇得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下。幸好此時一陣炸雷,劉備急忙遮掩,說自己被雷聲嚇掉了筷子。曹操見狀,大笑不止,認為劉備連打雷都害怕,成不了大事,對劉備放鬆了警覺。後來劉備擺脫了曹操的控製,在諸葛亮的輔助下,建立蜀國,在中國曆史上成就了一番大業。

    朱元璋在稱王之前,一直都用小明王的“龍鳳”年號,自己卻不稱王,而在他的周圍很多人都已經稱王了。在長江的中遊,陳友諒,先扶了徐壽輝當了皇帝,後來他把徐壽輝殺了,自己就稱王稱帝。張士誠也稱了吳王,方國珍稱王,明玉珍稱王,可就隻有朱元璋不稱王。另外,朱元璋在和敵軍作戰的時候善於保護自己。劉福通曾經派三路軍北伐中原,有的從山東走,有的從河北走,打到大都以北,進了蒙古草原,燒了上都的宮殿。還有一路打到陝西、四川那邊,後來這三路都失敗了。可是朱元璋沒有參加這支軍隊。在別人北伐的時候,他的勢力卻在趁機發展壯大。元朝末年有一個元朝倚靠的重要將領叫做察罕帖木兒。察罕帖木兒的勢力曾經一度非常強大,察罕帖木兒攻下濟南以後,想進軍南下。這時候朱元璋的態度卻很暖昧,察罕帖木兒就把情況報告給元朝,說這個朱元璋可以利用,於是元朝就派了使節從海路走到集慶這個地方,賜給他龍衣、禦酒,封他為榮祿大夫、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所以有人就懷疑朱元璋可能要投降元朝,可事實上沒有。其實,朱元璋和察罕的往來是為了緩解察罕向南方進軍的壓力,這是朱元璋一種策略。察罕死了以後,他的兒子叫擴廓帖木兒,他實際上是漢人,漢文名字叫王保保。王保保仍然有一支強大的軍隊,是朱元璋主要的對手之一。他和王保保仍然有書信來往,他給王保保寫信聯絡感情,過去叫“通好”,先後達七次之多,雖然沒有實質性的交往,但是可以看出,朱元璋在複雜的形勢麵前,他會設法緩解敵人對自己的壓力,將韜晦策略可謂用得得心應手。

    曾國藩也是一位頗通韜晦之術的人。他一生尊崇程朱理學。他不僅治軍有道,治家有方,而且深諳政界險惡中的韜晦遁身之術。當他挾鎮壓太平軍之威走上他一生權力的巔峰之際,卻出人意料地主動遣散湘軍,並以養病為名迴鄉退隱。這一舉措,既淡化了皇帝心中臣屬“功高蓋主”之慮,又解除了諸侯“擁兵自重”之憂,實際上他是在防主子“卸磨殺驢”,從而使自己免遭皇帝疑心重重、喜怒無常下的殺身之禍。

    在很大程度上,韜晦之計雖然是封建專製統治重壓之下的人們為了自保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種特殊的避禍方法,但是,韜晦之計的各種形式仍然顯示出人們的智慧。韜晦之計有明確的目的性與功利性,具有極強的主觀意識,極富人的主體精神。韜晦之計又有極強的進取性,雖然在表麵上看來有許多的退卻忍讓,但卻從另一個側麵顯示出了人的韌性,顯示出了一個人忍辱負重的內在力量。

    使用韜晦之計是顯示人生智慧的突出特征,一些老謀深算者更是深諳此道,將韜晦之計應用得得心應手,結果自然是事半功倍。想當年,東北土匪出身的張作霖便是采取這一法則,成功地為自己挖好了一條地道,結果在以後的日子裏才能官運亨通,扶搖直上,一路高升。

    張作霖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雖說已是個土匪大頭目,但他朝思暮想要當個朝廷的官員。

    奉天將軍增祺的姨太太將要從關內返迴奉天的消息,被張作霖的手下幹將湯二虎探知,急忙報告張作霖。張作霖一拍大腿說:“這真是豬拱門,把貨送到家來了。”

    於是張作霖就吩咐湯二虎,如此如此借機行事。

    湯二虎奉命在新立屯設下埋伏,當這隊人馬行駛到新立屯時,被湯二虎一聲令下阻截下來,隨後把他們押到新立屯的一個大院裏。

    增祺的姨太太和貼身侍者被安置在一座大房子裏,四周站滿了持槍的土匪。這時,張作霖已經接到報告,便飛馬來到大院,故意提高聲音問湯二虎:“哪裏弄來這麽多的人馬?”

    湯二虎也故意提高聲音說:“這是弟兄們剛在路上做的一筆買賣,聽說是增祺大人的家眷,才押迴來。”

    張作霖假裝憤怒地說:“混賬東西!我早就跟你說過,咱們在這裏是保境安民,不能隨便攔行人,我們也是萬不得已才走綠林這條黑道的。今後如有為國效力的機會,我們還得求增大人照應!你們今天卻做這樣的蠢事,將來讓我怎麽向增大人交代?你們今天晚上好好招待他們,明天一早就把他們送迴奉天去。”

    張作霖的一番話,被屋裏增祺的姨太太聽得清清楚楚,當即傳話要與張作霖麵談。張作霖立即先派人給增祺的姨太太送來最好的鴉片,然後才進到屋內,跪地參拜她。

    姨太太很感激地對張作霖說:“剛才聽罷你的一番話,將來必有作為,今天隻要你保證我平安到達奉天,我一定向將軍保薦你這一部分力量為奉天地方效勞。”

    聽了增祺的姨太太的這些話,張作霖很高興,更是長跪在地上不起來。

    第二天,張作霖侍候姨太太吃好早點,親自帶領弟兄們護送姨太太平安到達奉天。

    姨太太迴奉天後,即把途中遇險和張作霖願為朝廷效勞的事向增祺將軍講了一遍。增祺聽後十分高興,立即奏請朝廷,把張作霖的部隊收編為“巡防營”,張作霖從此告別了“胡匪”、“馬賊”生活,成了真正的清廷“管帶”(營長)。

    就這樣,張作霖利用“韜晦”之計辦成了由黑道轉為白道的一件大事,為其以後的道路打下了基石,做好了鋪墊。

    不僅中國,外國也有不少善用此計的人。

    斯坎德,中世紀阿爾巴尼亞的民族英雄。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他曾經作為土耳其蘇丹的寵臣,統治著阿爾巴尼亞的人民。當時,土耳其已經侵占了阿爾巴尼亞,為什麽斯坎德甘心情願地為其主子效勞呢?既然他是侵略者的一個工具,為什麽又會被稱為民族英雄呢?

    其實,對於土耳其侵略阿爾巴尼亞的行徑,斯坎德是深惡痛絕的,尤其是在他幼年的時候,曾被作為人質扣留在土耳其。仇恨的種子深深地埋在他的心坎中。但他是個有心計的人,使用韜晦之術,取得了土耳其蘇丹的歡心。蘇丹送他進軍事學校學習,並委以重任。他也儼然以土耳其的貴族自居,似乎已經忘了自己是一個阿爾巴尼亞人,忘了土耳其對自己民族的侵略。

    在取得土耳其蘇丹的信任,特別是當上了阿爾巴尼亞行政長官之後,斯坎德就開始與各地的反土耳其力量聯絡,百姓們也希望他能夠領導阿爾巴尼亞人民進行複國運動。但斯坎德認為時機還未成熟,不能輕舉妄動,否則就要前功盡棄,而且還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更大的災難。

    後來,被土耳其占領的匈牙利人民爆發了起義,鬥爭的烈火越燒越旺,土耳其統治者為了鎮壓起義,從阿爾巴尼亞抽調兵力。斯坎德認為反土的時機已到,他從緊張的前線抽兵迴地拉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控製了阿爾巴尼亞的所有軍事要塞,完成了國家複興的任務。

    後來,土耳其調集大量軍隊攻打阿爾巴尼亞,斯坎德將部隊化整為零,巧妙地隱蔽起來,並且傳出風聲:“斯坎德已經躲進深山老林。”

    其實,這不過是斯坎德的又一韜晦之計,他自知不是土耳其軍的對手,也了解阿爾巴尼亞各部族首領的妥協動搖性,所以從公開的戰場轉入到地下鬥爭。他不失時機地調動部隊,並加以集結和訓練。正當土耳其慶賀再次征服阿爾巴尼亞時,斯坎德的大軍猶如從天而降一般,出現在地拉那附近,包圍了目瞪口呆的土耳其人。

    這次戰爭勝利以後,斯坎德牢牢地控製了阿爾巴尼亞的局麵,不僅使侵略者聞風喪膽,那些動搖和妥協的貴族也信服了斯坎德。一個新興的阿爾巴尼亞在歐洲逐步強大起來。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如果斯坎德沒有韜晦之策,他能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就是一個未知數了。

    而在下麵的故事中,我們將看到聰明的村長是怎樣運用智謀十分巧妙地將自己真實求人的意圖隱藏起來,而以假象迷惑對方,以此穩定他人情緒,確保其沿著自己的思考軌跡行動,實現自己想要實現的目標。

    在一個村子裏,種植的蘋果樹結出的蘋果個大味甜,在市場上銷路很好,占領了很大的市場份額,但是由於該村的道路不好,往外運輸時總是很不方便,影響了蘋果產業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村支部決定向鄉裏申請經費為村裏修一條柏油路。

    申請了好幾次,無奈鄉政府均以“資金不夠,項目太多,排後再議”而婉拒。眼看著蘋果銷路那麽好,可就是難於運輸,村支部一班人很著急,便想出了一條計策。

    一天,村長親自帶著一大摞請柬來到鄉政府,把鄉裏的大小領導都請了個遍,要請領導參觀考察蘋果產業的發展並舉行蘋果展覽會。這樣的好事,鄉領導當然是欣然赴約。通往此村的道路太差了,領導們一路顛簸,嚐到了這條路的苦頭。不過,該村的蘋果一條龍的發展模式還真是有看頭,有前途,鄉領導們對這個村的蘋果產業讚賞不已。

    這次展覽會之後,該村的蘋果產業很快驚動了縣領導,縣領導班子決定兩個月後參觀一下這個遠近聞名的蘋果村。

    鄉政府的領導聽說了這件事以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該村的道路問題,如果縣上的領導再看到那樣的路,肯定會怪鄉裏的工作沒做好,鄉政府就要倒黴了,於是緊急開會研究修路的問題。結果短短兩天內,資金全部到位,第三天就開了工,在領導來參觀之前,終於修好了這條路。

    這個村長可以說是個很聰明的人,他並沒有直接要求鄉領導撥款修路,而是以請領導參觀指導為引子,並以縣領導要來參觀為名,鄉政府就是再不想修路,也不得不修了。

    不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事業上,我們向對方表達可以利用多種假象隱藏真實意圖,並用各種方式激起別人的熱情,為我們的成功打下基礎,這也是韜晦之計的最佳效果。

    雷特是格裏萊辦的《紐約論壇》的總編輯,當時身邊缺少一位精明能幹的助手。他的目標瞄準了年輕的約翰·海,他需要他幫助自己成名,幫助格裏萊成為這家大報的成功出版家。而當時約翰剛從馬德坦克辭去外交官職,準備迴到家鄉做一名律師。

    怎樣才能將約翰留在報社裏任職呢?雷特就請他到聯盟俱樂部吃飯。飯後,他提議約翰到報社去玩玩。那時恰巧國外新聞編輯不在,這使他有機會從許多電訊中間找到一條重要消息對約翰說:“請坐下來,為明天的報紙寫一段關於這條消息的社論吧。”

    對於這個請求,約翰當然是沒辦法拒絕的,於是提筆寫了起來。社論寫得很棒,格裏萊看後也很讚賞,於是雷特提議約翰先不要急著迴家,在這兒幫幾天忙。漸漸地,約翰感到做新聞記者很有樂趣,也很應手,於是就留在了報社。

    從雷特巧求助理的這件小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雷特正是以繞開對方不應允的事情,而擬定一個虛假的目的做幌子,讓對方接受下來,從而達到真實目的策略,最終得到了這個不錯的助手。

    當年,鄭莊公準備討伐許國。戰爭前,他先在國都組織比賽,挑選先行官。眾將一聽露臉立功的機會來了,都躍躍欲試,準備在此一顯身手。

    第一個項目是擊劍格鬥。眾將都使出渾身解數,隻見短劍飛舞,盾牌晃動,鬥來衝去。經過輪番比試,選出了6個人,參加下一輪的比賽。

    第二個項目是比試射箭,取勝的6名將領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為勝。有的射中靶邊,有的射中靶心。第5位上來射箭的是公孫子都。他武藝高強,年輕氣盛,向來不把別人放在眼裏。隻見他搭弓上箭,3箭連中靶心。他昂著頭,瞟了最後那位射手一眼,心想看老頭那樣子,勝出的肯定是自己,於是就退下去了。

    最後那位射手叫潁考叔,是個胡子花白的老人。但他曾勸莊公與母親和解,莊公很看重他。潁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去,也連中靶心,與公孫子都打了個平手,不分勝負。

    莊公看隻剩下他們兩個了,就派人拉出一輛戰車來,說:“你們二人站在百步開外,同時來搶這部戰車。誰搶到手,誰就是先行官。”公孫子都輕蔑地看了一眼,就開始搶。哪知跑了一半時,公孫子都卻腳下一滑,跌了個跟頭。等爬起來再想去搶時,潁考叔已將車搶在了手裏。公孫子都哪裏服氣,提了長戟就來奪車。潁考叔一看,拉起車飛步跑去,莊公忙派人阻止,認為這一輪是潁考叔勝出,就宣布潁考叔為先行官。公孫子都因此對潁考叔懷恨在心。

    潁考叔果然沒有辜負莊公的期望,在進攻許國都城時,手舉大旗率先從雲梯上衝上許都城頭。眼見潁考叔就要大功告成又立下一大戰功,公孫子都嫉妒得心裏發疼,竟抽出箭來,搭弓瞄準城頭上的潁考叔射去,一下子把潁考叔射了個“透心涼”,從城頭栽下來。另一位大將瑕叔盈以為潁考叔被許兵射中陣亡了,忙拿起戰旗,又指揮士卒衝城,終於攻下了許都。

    常言道:“花要開到半開,酒要喝到半醉”,凡是鮮花盛開嬌豔的時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衰敗的開始。人生也是這樣: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國濟民的聖人君子似的,還是收斂你的鋒芒,掩飾你的才華,低調做人吧。

    在現代這個社會,這個道理仍然適用,你不露鋒芒,可能永遠得不到重任;你鋒芒太露卻又易招人陷害。雖容易取得暫時成功,卻也是在自掘墳墓。當你施展自己的才華時,也就埋下了危機的種子,所以才華顯露要適可而止。然而,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得恰到好處,如果沒有掌握好分寸,反而會將事情做砸。

    思古量今,以史為鑒,以事明理,以理示人,綜合時勢,與時俱進,循循善誘……金言玉語可謂很多:無論是在激烈的殘酷的政治鬥爭中,還是在平凡的現實生活中,都應懂得進退之道和韜晦之計,以便保存自身,圖謀長遠。

    韜晦之計,鑄就了無數的成功者,所以,要想成功的我們更應該認真學習這一法則,韜晦之計又因其極大的隱蔽性而具有極強的實效性,它往往攻其不備而出奇製勝,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正確使用韜晦之計,是把握中國古代人生智慧的重要內容之一。當然,區分在使用韜晦之計經驗時的善惡美醜表現也是必要的,因為任何手段隻是達到目的的途徑,絕不能代替目的本身。韜晦有度,永遠是智慧的形式之一,也是狼性智慧深層次的延伸。

    功成身退,見好就收

    狼除了捕捉一些弱小的野生動物作為自己的盤中佳肴外,也會捕捉羊、犛牛等家畜。狼在捕食這些家畜時,動作十分敏捷。往往乘其不備,猛撲上去,首先咬斷其喉管和動脈血管,然後拚命吸取它們的血液,使牲畜失去抵抗力,迅速死亡。一隻狼躥進羊圈,一夜能咬死數十隻羊。而實際上它頂多隻能吃上一隻。可見狼對牲畜的危害有多麽大。狼平時捕食的家畜主要是羊。因為羊的體形小、怯懦、容易捕捉。尤其是那些小羊羔,更是它們輕而易舉就能得到的獵物。一個老牧民講過這樣一件事:某日,他在山上放羊,突遭暴風雪襲擊,羊群驚散,四處奔跑。正當他忙於攔堵羊群時,一條狼猛撲過來,叼起一隻小羊,拔腿就跑,讓人防不勝防。

    狼在獵物到手之後,就會迅速離開,決不逗留,可謂“功成身退”。而進一步的引申,也就是急流勇退,見好就收。也難怪這一法則從古至今在政治上運用之妙了。

    老子的《道德經》中有一句話是“不自矜,故長”。說的就是功成身退的道理。

    “不自矜”,就是不自高自大。自高自大則不思進取,而大道是無止境的。聖人治國,始終保持謙遜的態度,不搞個人崇拜,並深明功成身退的哲理,有上有下才是“曲”,進是為了人民,退也是為了人民。隻有讓後備力量跟上來,國家才能持久安定,社會才能持續發展。領導職務終身製,是社會停滯不前及政治腐敗的最大禍根。聖人功成身退,不但與己無損,反而更加美化了他的光輝形象。曆史上有很多名人,都深諳功成身退的道理,從而,不但保全了自己,而且也使自己在後人眼中的形象更加高大。

    “在某一個特定的時刻,你必須要讓自己停下。”這是已經退出國際賽場的法國球星奇內丁·齊達內說的一句話。就在32歲的齊達內決定宣布掛靴的前幾天,英國最優秀的足球天才之一保羅·斯科爾斯宣布他將退出國家隊,盡管他正值29歲盛年,在賽場上還可以再拚幾年。

    就像球場上一腳漂亮的任意球一樣,選擇恰到好處的退出時機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不管年輕人在賽場上的運動年齡有多大,他們做到了許多商界、政界領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在事業的巔峰,很多人選擇了急流勇退,去過另外一種生活。

    選擇恰當的時機退出自己多年拚搏的那個舞台,一直是許多領導者所麵臨的最艱難的挑戰之一。“要想在自身、家庭的利益和事業的利益之間取得平衡,永遠是個難題。”ddi公司英國分公司總經理斯蒂夫。紐霍爾如是說。ddi是一家總部設在美國的人力管理諮詢公司。“有時候,能幹的領導者在達到事業巔峰之後仍在繼續幹,是因為找不到合適的繼承人。你可以認為,領導者也應該像對待其他任何事情一樣,要重視有關自己的繼任問題。”他進一步補充說。

    體育世界另一個達到巔峰卻急流勇退的典型例子是英格蘭橄欖球隊前隊長馬丁·約翰遜。他自傳的封麵上是約翰遜一張帶著傷但神情高興的照片,2003年11月在悉尼奪得橄欖球世界杯後,他正高高舉起獎杯。他這張興高采烈的照片記錄了他作為英格蘭國腳的最後時刻:退役的最好時機已經到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但是,在有些人看來,也許他掛靴的時候還沒到呢。英國足球俱樂部曼徹斯特聯隊的主教練阿曆克斯·福格森,早在2001年就宣布了他的退休計劃,在接下來的一年裏他又推翻了自己的決定。迪斯尼董事羅伊·迪斯尼和斯坦利·戈爾德曾領導對迪斯尼首席執行官邁克爾·埃斯納不滿的股東,逼埃斯納下台,埃斯納對此堅決抵製;還有托尼·布萊爾,有報道稱他正考慮今年夏天辭職,對此,他公開表示,他有意領導英國工黨第三次贏得全國大選。

    見好就收,固然是件好事,可問題是許多人卻不想見好就收,不想功成身退,因為他們放不下榮譽,放不下掌聲,放不下太多太多。

    巧妙運用狼的這一生存法則,在生活中自然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實惠。而功成身退,做到不拖泥帶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現有的舒適生活、條件或成就是自己辛辛苦苦“闖天下”打下來的,讓任何一個人輕易地放棄這一切都是一件困難的事。

    1815年6月18日清晨,拿破侖又一次來檢閱軍隊,他不會想到,這將是他的最後一次檢閱。之後,法軍向滑鐵盧開始猛攻,英國步炮兵以密集火力迎擊,蘇格蘭騎兵躍馬反擊突襲的敵人。

    傍晚時分,在拿破侖的親自率領之下,近衛隊衝人英軍的縱深處。在此決定勝負的關鍵時刻,法軍右翼突然傳來炮彈的轟鳴和騎兵的呐喊——布呂歇爾率3萬普魯士軍趕來參戰!拿破侖沒有讓部隊停下,而是下令繼續進攻,並期望追擊普軍的格魯希元帥能夠隨後趕到支援。

    時間已經到了夜裏,普軍衝破了法軍的右側陣營,拿破侖手下失去控製的部隊向南四散奔逃,直至第二天才被收容起來,然而,因為丟失了所有的大炮,無法再繼續戰鬥。戰場上遺棄下2.5萬名死傷的法國軍人和2.2萬名死傷的英普聯軍官兵,哀號之聲響徹整個野外,這淒慘的場景,成為滑鐵盧戰場上最後的一幕。

    戰役結束後,拿破侖迴到巴黎宣布退位。他在去美洲之時被英艦截獲,流放到南大西洋的聖赫勒那島上,1821年淒慘地死在那裏。

    拿破侖一生曾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其成就遠遠超過此前的名帥亞曆山大、漢尼拔、愷撒和菲德列大帝等世界著名統帥,但由於他不懂得急流勇退,一心想成為世界的主人。但最後也隻能是先陷於西班牙遊擊泥潭,再敗於莫斯科,功業終結於滑鐵盧。如果拿破侖能夠及時地見好就收——不攻打滑鐵盧,他也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可一切都已經晚了,能夠讓我們深思的也隻有:當退則退,當收就收,人生不能太過於貪心。

    劉邦打敗項羽以後,進入了都城長安,各位開國元勳正喜氣洋洋準備享受富貴榮華之時,為劉邦立下汗馬功勞的首要謀士張良卻突然病了,並且病得不輕,“杜門不出歲餘”。張良果真病得如此厲害嗎?為何身體比張良好的劉邦後來都病死了,張良還活著?其實真正的原因在於張良知道自古功高之人少有長命者,於是他就選擇了急流勇退,見好就收,以便保全自己。

    能讓劉邦佩服的人有三個:張良、蕭何、韓信。劉邦曾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而“三傑”中,韓信以“謀反”罪被殺死在長樂宮,蕭何以“貪汙”罪被捕入獄,這都是因為功勞太高,讓統治者感到了威脅的緣故。敵國已破,勁敵已亡,留下這三個本事比劉邦大的人還有何用?難怪劉邦聽說韓信已被呂後所殺的消息後,“且喜且憐之。”蕭何經入獄之後,被嚇破了膽子,在劉邦麵前服服帖帖,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多少減輕了劉邦的顧慮。而作為“三傑”之首的張良,此時自然成了劉邦的心腹大患。如果讓他居於民間,隻能讓劉邦更不放心。所以,張良便“病”了,而且病得朝不保夕,此亦士人在封建專製重壓逼迫下想出來的全身之策,外示病弱權作保命全身之計。可見張良不但謀略之深,而且考慮問題比較長遠。

    漢朝的另一位重臣東方朔,也是一個懂得功成身退的人。

    當年,漢武帝劉徹為太子時,結交了布衣之交張湯、灌夫、李陵、郭舍人等。一群年輕人自視為“太子黨”,懷著建功立業的共同夢想。而劉徹祖母竇太後卻因維護竇氏外戚家族既得利益,千方百計欲廢掉太子劉徹,讓小兒子梁王取代劉徹的未來天子之位。

    年輕的劉徹身處險境而自己卻一點都不知道,是奇人東方朔,幾次為他指點迷津,使他屢屢有驚無險、逢兇化吉。最後劉徹終於棋高一著,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在賢臣的輔助之下,漢武帝奮發圖強,內平叛亂,北勝匈奴,結束了隻靠“和親”維持屈辱和平的70年漢朝曆史,把漢朝推向最強盛的峰巔,開創了一個盛世的太平漢朝景象。

    但是,在這個時候,本可以加官晉爵享受榮華富貴的東方朔,卻選擇了功成身退,遠走高飛,消失得無影無蹤。

    還有一個熟諳此法的是清朝末年的大臣曾國藩。

    曾國藩的湘軍打進南京的時候,太平天國的王宮裏麵,有許多金銀財寶,都被曾國荃搬走了。這件事,連曾國藩的同鄉至交好友王湘綺,也表示出極大的不滿。在寫《湘軍誌》時,固然有許多讚揚,但是把曾氏兄弟以及湘軍的壞處,也寫進去了。曾國荃的修養,到底不如哥哥,還有一些重要幹部,對於外來的批評,都受不了,向曾國藩進言,何不推翻清朝,領兵打進北京,把天下拿過來,更曾有人把這意見寫字條提出。曾國藩看了,對那人說:“你太辛苦了,疲累了,先去睡一下。”將那人打發走以後,把字條吞到肚中,連撕碎丟人字紙簍都不敢,以期保全自己的性命。這時曾國荃很不服氣,為此,曾國藩給他寫了一首詩:“左列鍾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勸他學習古人,明白“功高震主”的道理,當退時則退,不要貪心。正是因為這樣,曾國藩才能夠保全自己和自己的家族不至於受到傷害。

    功成身退,避禍自保,避免與敵手正麵相撞,不僅僅體現的是一種智慧,也體現的是一個人的胸襟。

    美國第一位總統喬治·華盛頓,在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後,主動辭去大陸軍總司令職務,不當司令當農夫,迴到了蒙特維爾農莊當他的種植園主,重溫“在葡萄樹和無花果樹的綠蔭下享受寧靜的生活”。後來,在連任兩屆美國總統後,華盛頓又主動辭去總統職務,不搞終身製。可以說,華盛頓的任職與辭職,都是為國為民,不存在為個人索取什麽,這充分體現了一個偉人的坦蕩胸懷和一位將帥的崇高品格和風範。1782年,美國獨立戰爭剛結束後不久,一些階層和集團都主張華盛頓效仿英國政體——君主製,“登基”做美利堅合眾國的“國王”。華盛頓統率的軍隊也表示支持。對此,華盛頓表示憤怒和堅決反對。他揮筆疾書:“讓我懇求你們,如果你們對你們的國家還有一絲尊敬之情,如果你們還為你們自己和你們的子孫後代著想,或者你們還尊重我的話,那麽就從你們的頭腦中徹底清除這種念頭。我認為這個念頭包藏著可能降臨我國的巨大災難。”1783年12月23日華盛頓即在安那波利斯正式交還大陸軍總司令委任狀,返迴到蒙特維爾農莊與家人團聚,過起了一個平民的普通生活。

    獨立後的美國,建立的是資產階級和奴隸主聯合專政的國家政權。當時,軟弱的聯邦政府毫無實權,國庫空虛,負債累累,投機商人囤積居奇,大發橫財。作為革命原動力的廣大人民群眾仍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因此,美國人民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1786年秋,在獨立戰爭發源地的馬薩諸塞州爆發了一場謝斯農民起義。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果實正“瀕臨混亂和毀滅的邊緣”。麵對國家和人民的危難,華盛頓決定再度出山。1787年,華盛頓主持製定憲法會議。1789年,華盛頓又以他的特殊地位、榮譽和聲望,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憲法規定,每屆總統任期4年。華盛頓連任了兩屆後辭職。就在1798年,也就是他離世的前一年,在美法關係惡化、戰爭一觸即發之時,已經卸職迴到蒙特維爾農莊的華盛頓,又應新總統的召喚重披戎裝,擔任一支新建軍隊的總司令,繼續為國效勞。——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華盛頓任職與辭職的本質所在!更是那些為國為民、智謀遠慮的功成身退者所達到的最高境界!

    特別是在你已經預見到了將來的生存危機,而你想追求的又是另外一種生活的時候,不妨做個有先見之明的人,在恰當的時候選擇毫不猶豫地“功成身退”。現在的社會給我們提供了相當寬鬆的環境和各種各樣的機遇,能不能夠把握住有利的時機關鍵還在於個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狼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宇並收藏狼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