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四千新編之卒,孤軍出城,進擊十萬眾之敵。就算再虎膽之輩,對此也無法做到安之若素。周澈等人其實是表麵上看起來鎮定自若的,心裏對這件事其實都是忐忑和不安的。
在此之前,周澈在並州都是幾萬幾萬的老兵打,而現在這些新兵都沒有經曆過戰爭,對戰爭的了解全來自並州教官說的史書。
春秋百戰,戰國七雄,秦王掃六合,楚漢爭天下,光武皇帝中興漢室。這些發生在過去的戰爭,從史書上看去令人熱血沸騰,無數的將星閃耀,無數的智謀計士,可那隻是從書上看去。
從書上看去和親身經曆是截然不同的。
從書上看去,看到的是故事和傳奇。親身經曆,經曆的是殘酷和生死。
當從書麵上看去時,那些隻是過去的故事,隻是別人的故事,他們可以為某人某次的奇計、勇敢而擊節讚歎,他們可以讀至興酣處,以《漢書》下酒,他們隻是一個旁觀者。
可現在,他們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親曆者。
戰爭不再隻是記在書上的故事,它從書中走出,降臨在了他們的身上。
荀攸、周澈皆飽讀之士,皆知這一次的太平道起事聲勢這麽大,漢家至今四百年,也隻遇到了這一次而已,必然是會被後人記入史書中的。
就像他們讀過的那些故事一樣,他們的故事也可能會被後人讀起。
隻是不知,當後人讀到他們的故事時,是會為他們的剿平叛賊而讚歎、又或是會他們的失敗身死而歎息?是會敬服他們的勇敢機謀,又或是會嘲笑他們的愚蠢輕敵?
後世之榮辱,今世之生死,盡在其間。先前守城,尚有堅城以為倚托,五日後南下,將於無遮攔之野外迎敵,作為一個初上戰場的人,誰又會不忐忑不安呢?須知,即使不說周澈,即便是名顯後世的荀攸今年也才二十多歲,也才隻是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罷了。
而此時,這一份英雄相惜的奇異妙感,將他們的不安和忐忑衝淡了一些。
周澈慨然說道:“功名成敗,在此一舉!”
荀攸不像周澈那麽慨然,他謹慎地說道:“敵強我弱,不可輕敵。”
南下是五天後的事兒,現在不用考慮,周澈想的是:“當務之急是武備糧草和加強訓練。府君隻給了咱們五天,咱們得好好議議,這五天該怎麽用。”
“四千人,都是新卒,不知旗幟、不識金鼓、不通戰陣隊伍,需要教的東西太多了。五天肯定不夠。皓粼,你是何打算?”
“是啊,五天肯定不夠,所以要分清主次,揀取主要的先教會他們,其它的以後再說吧。”
“何為主,何為次?”
“識旗幟、辨金鼓、知進退。這就是主。”
荀攸點了點頭,說道:“不錯。‘凡兵,製必先定,製先定則士不亂’。編伍、旗幟、金鼓、賞罰,此即製也。如今,編伍已定,部曲已成,接下來就是旗幟、金鼓了。
“隻是,旗幟有很多種,依軍法:前後左右中,各軍旗幟皆不一,表示的號令亦不同:或低旗則急趨,或連飆則奮擊。金鼓亦有輕、重之分:‘鼓之則進,重鼓則擊;金之則止,重金則退。’鼓又有步、趨、騖、將、帥、伯之分:‘一步一鼓,步鼓也。十步一鼓,趨鼓也。音不絕,鶩鼓也。商,將鼓也。角,帥鼓也。小鼓,伯鼓也’。……種種類類,教會一人容易,教會四千人,使其進退如一人就難了。我擔心:便是隻教這些,五天也遠遠不夠啊。”
“各種旗幟、各類金鼓不必全教。我軍雖是新編,賊兵亦為烏合。咱們隻要比他們強就行了。”
“怎麽才算比他們強?”
“首先旗幟上,隻要各曲、各隊的新卒都能認識己曲、己隊的旗幟,能按照旗幟指向的方向前進就行,諸如‘低旗則急趨,或連飆則奮擊’之此類旗語,可以都不教。其次金鼓上,步、趨、騖、將、帥、伯等諸類鼓聲也可以都不教,隻要教會他們‘鼓之則進,重鼓則擊;金之則止,重金則退’即可。……,有了這兩樣,至少他們就能聽懂簡單的命令,知道進退了。”
“也隻能如此了。”
定下訓練的項目,接下來就是具體的訓練方式。
二人人談談說說,漸行至城東門外。
城門已關,城樓聳立在黝黑的夜色中。
長長的城牆上插遍火把,在夜色中猶如一條火龍也似,火光中,時有成隊的郡卒巡邏走過。
周澈抬眼望了望,說道:“兵法有雲:‘伍長教成,合之什長。什長教成,合之卒長。卒長教成,合之伯長’。我決定即按此教練之。先教會各‘伍’,再‘合之什長’,待各什練好,再合之隊率,……以此類推。”
荀攸說道:“伍、什好練,到隊、屯、曲乃至全軍之時,怕就不好練了。”
一伍五個人,一什十個人。一隊五十人,一屯百人,一曲兩百人。人少時還好練,人一多就不好練了,容易亂。
周澈對此亦無可奈何,說道:“能練到何種程度就練到何種程度罷!”
荀攸也是無計可施,他歎了口氣,再又說了一遍:“也隻能如此了。”
議完訓練的項目和具體的訓練方法,荀攸又提出個問題。
他說道:“並州兵好說,可是……。”
“可是什麽?”
“可是,該怎麽辦?”
並州兵在紀律性和組織性上已有了一定的基礎,還算好教一點,太守準備留下守城那數千丁壯中全是尋常百姓,該怎麽教?
周澈早有定計,說道:“兵貴精,不貴多,與其分出精幹投入丁壯之中,不如傾盡全力操練並州兵。哪裏還有空再去顧那數千丁壯呢?”
一旁的方悅深表讚同,說道:“然也,並且除此之外,並卒乃新建之軍,其編伍剛剛組成,各伍、什、隊、屯、曲之長也是剛剛才任命下去的,若貿然改之,朝令夕改,兵法大忌,恐會造成軍心不穩。”表示完讚同,他又問道,“既如此,那數千丁壯,主公打算如何安排?”
“我打算托付給荀卿。”
“托付給我?”
“不錯。公達,你皆通兵法,知練兵之道。我有意將潁川兵力分成兩部,並州兵這邊,由我和方君操練之,那數千丁壯?公達,就交由你訓練管帶,如何?”
荀攸聰明之士,一聽周澈此言,即知他的意思。很明顯,周澈這是打算並州兵為將來南下擊賊的主力,而把那數千丁壯作為協助配合了。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集中全力操練並州兵,再一個就是把並州兵與數千丁壯分成了兩個係統,可以彼此牽製。
並州兵與數千丁壯都是新卒,不摸底氣,當臨敵接戰之時他們會做出何種反應,誰也不知。將他們分成兩個係統,最起碼當一部萬一生變時,可以把另一部壓上去。
荀攸笑道:“吾為幕僚,君有令,攸焉能辭?隻是,咱們隻有五天時間,我可不能保證能把他們練得有多好。”
“不必練得多好,隻要把他們編成什伍,粗知進退,教會他們搖旗呐喊即可。”
荀攸笑道:“這個容易。”
周澈於馬上拱了拱手,說道:“全拜托卿了。”
到了門洞,周澈叫開城門,與荀攸馳馬奔出。並州諸將等人已在城門外相候。
過了護城河不遠,就是並州兵暫時的宿營之地。
周澈先入營中視察了一遍。因為缺乏築營的材料,時間也緊促,營地搭建得很簡陋,大部分的民壯都是露宿。
“夜晚寒涼,不能露宿而眠,得想辦法弄來些被褥禦寒。”
荀攸眨了眨眼,心道:“這新卒暫宿之營地,是皓粼親自指揮著搭建起來的,缺少禦寒之物,他早就知道,剛才在太守府議事時沒有提起,為何卻在此時當眾提起?”心念電轉,明白了周澈的意思,心說,“皓粼這是想市恩於民壯,以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裏得其親附啊。”
他應聲接道:“賊兵圍城多日,連日激戰,消耗甚多,郡府裏如今也是物資短缺。周君,這禦寒之物不好弄啊。”
周澈正色說道:“民壯諸君遠馳百餘裏,冒生死之奇險,援救郡朝,都是忠義之士!怎能讓忠義之士露宿受涼?郡府裏物資短缺?那就從城裏買!……,老方你兩個馬上帶人進城,帶上錢,去各個裏中,向百姓購買被褥厚衣,能買多少是多少!務必不能使一人受寒!”
方悅接令:“諾!”叫了幾個人,轉馬迴城。
“周君仁厚,周君仁厚!今吾等能從周君,真是天大的幸事。”
“噢,對了,有件事要告訴你們。剛才太守府軍議,府君已下了軍令,命吾等南下擊賊,時間就定在五天後。”周澈對並州部曲道。
“五天後?南下擊賊?”
圍在邊上的將領頓時嘩然。
一個將領問道:“潁川府君給咱們了多少人馬?”
周澈揚起馬鞭,環指周圍的鐵官徒、奴:“咱們並州兵外帶數錢丁壯,總共五千人。”
“讓咱們帶著這一千多民壯南下?就給了咱們這麽點人?主公,我這就去找府君理論。”王慧大怒,轉身就要走。
“攔住他!”
兩個親兵一人一邊,拉住了王慧。
周澈笑道:“仲黠,你在並州每有英雄氣。今天卻是怎麽了?府君給了咱們立功的機會,你反而畏縮?”
王慧從並州來豫州得了水土不服,尚未痊愈,被親兵兩人拽到了傷處,疼得倒抽了一口涼氣,被周澈又一出言相激,臉上時白時紅,憤憤地說道:“慧長讀《春秋》,亦知忠義,為忠義而死,死得其所。在並州從君出城擊賊,為的是保全城中百姓,即便死在陣中,慧也不悔!可今日府君令君南下擊賊,卻分明是讓君去送死!就憑咱們這新卒,怎是波才十萬眾的敵手?”
周澈環顧左近,見諸人在聽了王慧的這番話後都連連點頭,表示讚同。
對這一幕場景,他早就想到了。
便是智如荀攸,對此事也是表示反對,何況王慧等人?
他笑問諸人,說道:“看來,諸位都讚同仲黠的想法了?都覺得府君是咱們去送死,都不願南下?”
一個叫江偉的將領說道:“也不是不願南下,隻是就憑咱們這點人?王君說的對,怕是打不過波才啊!當然我不是怕波才,而是覺得府君給咱們的人馬太少,且都是新卒。”
“那你來說,怎麽樣才算‘人馬不少’?”
“若將郡卒也撥與周君,或可與賊兵一戰。”
“若把郡卒也撥給我,那我且問你,陽翟誰守?陽翟若有失,你我失去了後方之倚仗,便如無根之木,即使有萬人之眾,也是孤軍獨懸。當其時也,四麵八方則賊,吾等將何以自處?”
江偉語塞,頓了頓,說道:“苦戰多日,方將賊兵擊退。吾聞賊兵已南下汝水沿岸,陽翟暫時無事,何必急於南下,以卵擊石呢?”
“那以你之見,何為上策?”
“府君早就遣人去請朝廷援兵了,援兵早晚會到。某以為,當今之計,不若固城自守,靜候援軍,等到援軍到來,與之合兵一處,南下破賊不晚。”
“如今,波才兵臨汝水,隨時可能會南下肆虐,郡南數十萬百姓盼你我如大旱之盼雲霓。你往日在並州,一次隻能解一人之難,是為一人紓難,而此次南下擊賊,一次將解數十萬百姓之難,是為半郡紓難!事若成,則天下慕君之名,君之名將過於郭解、蘇不韋。事若不成,亦將會名傳鄉裏,為後人頌。……江君,你是想做一鄉之俠、一縣之俠,還是想做一郡之俠,一國之俠?”
郭解,前漢大俠,是兩漢輕俠們的偶像。蘇不韋則是近年來名聲最響的一個遊俠,為報父仇,盡以家財募劍客,連朝廷九卿之一大司農的父墓都敢掘,大名士郭林宗認為他“力惟匹夫,功隆千乘”,單論複仇這一點,“比之於員,不以優乎”?比伍子胥都強。
輕俠尚氣輕生,求得就是一個名,聽得周澈說若南下擊賊,將“名過郭解、蘇不韋”,江偉奈何自覺理虧,握著腰裏的劍,大聲對周澈說道:“隻要能解郡南數十萬百姓之難,偉也不怕死,願從君南下!”
周澈笑道:“賊兵烏合之眾,居無營地之設,行無隊列可言,遇戰一擁而上,逢敗如鳥獸星散,與其說是十萬賊兵,不如說是十萬賊/民。十萬散亂之民,有何可懼?府君讓咱們五天後出兵,我定下了一個訓練的章程,隻要你們能按此章程行事,在這五天裏好好地操練新卒,我不敢說咱們此去必能獲大勝,但至少必可小勝而歸。”
“是何章程?請君示下。”
“不著急。等方君把被褥買迴來再說。”
搞定了並州兵,周澈轉目旁邊,把退到人群外的一個身長八尺,黑麵亂須的壯漢,卻是壯丁首領--祁杉招了過來,笑道:“府君令吾等南下擊賊之事,你方才也聽到了吧?”
“聽到了。”
“你是怎麽想的?敢不敢從我南下?”
波才有十萬眾,祁杉又不是傻子,懼怕不願是正常的,但好在有王慧、江偉剛才的一番分析,加上周澈的補充,這叫他略有了些底氣,答道:“周君,自大亂以來食不飽腹,衣不遮體,幾乎每個月都要死上幾個人。怎麽都是死,願從君死。”
“哈哈,何至於死!你們從我南下,我斷不會讓你們白白送死的,不但不會讓你們白白送死,並且,對你們中立下功勞的,我還會請求府君免去你們的徭役,給你們錢財的獎賞,等戰事結束後,任爾等歸家。不止對你們,對那些豪強奴也是這樣,隻要他們能立功,也一樣免去他們的奴籍,賞於錢財,放為良民。”
祁杉驚喜地問道:“真的?”
“我明天就上書郡府,請府君應允。”
兩漢以“仁孝”治天下,常有大赦,但大赦往往是帶有附加條件的,即“贖”,得拿錢財或絲綢贖買。民諺雲:“千金不死,百金不刑”,沒有錢,就赦免不了。如今得到周澈的承諾,若在戰場上立下功勞,不僅可以免去徭役,並且還能夠得到賞錢,對這些佃農來說,可謂是“天籟之音”了,也難怪他會驚喜不已。
祁杉他再次拜倒周澈身前,說道:“如果真如此,杉的這條爛命就交付與君了!”
“祁杉,我漢家最重軍功,舊製:無軍功不得封侯,非為侯不得為相。今波才賊亂,郡中動蕩,看似驚危,對吾輩大丈夫而言,卻是難得的擊賊平難、博取功名的機會啊。你現在是‘屯長’,咱們這個‘屯長’隻是臨時任命,在朝廷裏是做不得數的,但隻要你將來能立下戰功,等我上報之後,別說免了你的徭役,就算給你一個真的‘屯長’之職又何難之有,有何不可啊!”
屯長隻管百人,看起來不多,但已經是秩比百石的“吏”了。祁杉咽了口唾液,伏在地上,用力叩首,說道:“願為君效死!願為君效死!”
“哈哈,哈哈。快起來,快起來。”此刻周澈心說:“這家夥長得五大三粗,看似個粗莽之人,倒是挺有眼色。”跳下馬來,親將他扶起,笑道,“爾等冒奇險長驅百餘裏馳救郡朝,郡朝諸公無不敬佩爾等之忠義,府君對爾等也是讚不絕口。貞自少讀聖賢之書,最敬服的就是忠義之士。你這一拜,我可不敢當!”
汝南周氏乃是豫州之望,名重天下,在場的民壯都聽過周氏之名。
周澈昔為部曹巡察,威行潁北,逐貪誅惡,手刃汙吏,在場的民壯們也都知其事跡。
對民壯說,周澈既是周氏子弟,又是故部曹巡察、今度遼將軍,實在高不可攀,但見他對祁杉卻如此的和顏悅色,並對他們如此的大加誇讚,著實令祁杉等人驚訝以及感動。
在周澈下馬這一扶後,祁杉他是真的為之心折了。
行軍打仗,靠的是士卒用命,而欲得士卒用命,靠的又是一賞、一罰,此即所謂“戰勝在乎立威,立威在乎戮力,戮力在乎正罰,正罰者所以明賞也”。“正罰”和“明賞”是相輔相成的,不能隻罰不賞,也不能隻賞不罰,隻罰不賞則軍怨,隻賞不罰則軍驕。兩者相較,“正罰”可能還要比“明賞”重要一些,因為若不能士卒畏我,就不能驅使他們與敵人忘死奮戰。
人皆知“正罰”之重要,可對一支新軍來說,如果剛一成軍就行嚴刑峻法卻是很不恰當的,因為這會使士卒產生怨恨。《孫子》曰:“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荀貞讀過很多兵書,自然曉明此理。
故此,他先令方悅去城中買被褥,接著對祁杉說準備上書太守,免去立功者的徭役。這一切,正都是為了能夠使民壯新卒盡快地“親附”於他。
夜深風寒,周澈拒絕了王慧給他拿來的厚衣,也沒有再騎馬,僅著黑色的甲胄,冒著寒涼的夜風徒步而行,以祁杉為前導,在荀攸、王慧、方悅等人的扈從下,把剩下的營地一一巡視一遍。
每到一營,他必先召來本營的軍官,勉勵一番,隨後,再召來其中有勇名者,一如先前對祁杉,和顏悅色,半點不以自家的身份為傲,而是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他們,並以功名勵之。半夜之間,行遍民壯六營。
此六營的民壯,先有賜衣之恩,從城中買來了足夠的被褥,令將之分給各曲的曲長,又令各曲的曲長務必親自把被褥交到民壯的手上;今又見他扈從森嚴,相貌英武,待人卻平易近人,噓寒問暖,如推赤心置人腹中,或不足以說已盡然傾心於他,願為他效死,最起碼私下提及他時,人人敬服。
在築營之時,周澈給自己建的也有營房。說是營房,也就是用幾塊粗布簡單地搭建了一個帳篷。
巡完營,分完被褥,他又傳下將令,把隊率以上的軍官悉數喚入帳中,召開會議,把定下的訓練章程給他們詳細解說了一遍,又一個個親自詢問,直到確定他們都理解無誤了,這才散會。
此時,長夜已逝,東方破曉。
一夜未眠,周澈卻毫無倦色。
他披上厚衣,行至帳篷門口,按劍舉首,遠望東方絢爛的朝霞。
荀攸也是一夜未眠,從立在他的身後。荀攸說道:“訓練的章程已給諸隊解說完了,今天就要開始正式的訓練。五日後南下擊賊,是勝是敗,就看今後五天的成果了!”
在此之前,周澈在並州都是幾萬幾萬的老兵打,而現在這些新兵都沒有經曆過戰爭,對戰爭的了解全來自並州教官說的史書。
春秋百戰,戰國七雄,秦王掃六合,楚漢爭天下,光武皇帝中興漢室。這些發生在過去的戰爭,從史書上看去令人熱血沸騰,無數的將星閃耀,無數的智謀計士,可那隻是從書上看去。
從書上看去和親身經曆是截然不同的。
從書上看去,看到的是故事和傳奇。親身經曆,經曆的是殘酷和生死。
當從書麵上看去時,那些隻是過去的故事,隻是別人的故事,他們可以為某人某次的奇計、勇敢而擊節讚歎,他們可以讀至興酣處,以《漢書》下酒,他們隻是一個旁觀者。
可現在,他們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親曆者。
戰爭不再隻是記在書上的故事,它從書中走出,降臨在了他們的身上。
荀攸、周澈皆飽讀之士,皆知這一次的太平道起事聲勢這麽大,漢家至今四百年,也隻遇到了這一次而已,必然是會被後人記入史書中的。
就像他們讀過的那些故事一樣,他們的故事也可能會被後人讀起。
隻是不知,當後人讀到他們的故事時,是會為他們的剿平叛賊而讚歎、又或是會他們的失敗身死而歎息?是會敬服他們的勇敢機謀,又或是會嘲笑他們的愚蠢輕敵?
後世之榮辱,今世之生死,盡在其間。先前守城,尚有堅城以為倚托,五日後南下,將於無遮攔之野外迎敵,作為一個初上戰場的人,誰又會不忐忑不安呢?須知,即使不說周澈,即便是名顯後世的荀攸今年也才二十多歲,也才隻是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罷了。
而此時,這一份英雄相惜的奇異妙感,將他們的不安和忐忑衝淡了一些。
周澈慨然說道:“功名成敗,在此一舉!”
荀攸不像周澈那麽慨然,他謹慎地說道:“敵強我弱,不可輕敵。”
南下是五天後的事兒,現在不用考慮,周澈想的是:“當務之急是武備糧草和加強訓練。府君隻給了咱們五天,咱們得好好議議,這五天該怎麽用。”
“四千人,都是新卒,不知旗幟、不識金鼓、不通戰陣隊伍,需要教的東西太多了。五天肯定不夠。皓粼,你是何打算?”
“是啊,五天肯定不夠,所以要分清主次,揀取主要的先教會他們,其它的以後再說吧。”
“何為主,何為次?”
“識旗幟、辨金鼓、知進退。這就是主。”
荀攸點了點頭,說道:“不錯。‘凡兵,製必先定,製先定則士不亂’。編伍、旗幟、金鼓、賞罰,此即製也。如今,編伍已定,部曲已成,接下來就是旗幟、金鼓了。
“隻是,旗幟有很多種,依軍法:前後左右中,各軍旗幟皆不一,表示的號令亦不同:或低旗則急趨,或連飆則奮擊。金鼓亦有輕、重之分:‘鼓之則進,重鼓則擊;金之則止,重金則退。’鼓又有步、趨、騖、將、帥、伯之分:‘一步一鼓,步鼓也。十步一鼓,趨鼓也。音不絕,鶩鼓也。商,將鼓也。角,帥鼓也。小鼓,伯鼓也’。……種種類類,教會一人容易,教會四千人,使其進退如一人就難了。我擔心:便是隻教這些,五天也遠遠不夠啊。”
“各種旗幟、各類金鼓不必全教。我軍雖是新編,賊兵亦為烏合。咱們隻要比他們強就行了。”
“怎麽才算比他們強?”
“首先旗幟上,隻要各曲、各隊的新卒都能認識己曲、己隊的旗幟,能按照旗幟指向的方向前進就行,諸如‘低旗則急趨,或連飆則奮擊’之此類旗語,可以都不教。其次金鼓上,步、趨、騖、將、帥、伯等諸類鼓聲也可以都不教,隻要教會他們‘鼓之則進,重鼓則擊;金之則止,重金則退’即可。……,有了這兩樣,至少他們就能聽懂簡單的命令,知道進退了。”
“也隻能如此了。”
定下訓練的項目,接下來就是具體的訓練方式。
二人人談談說說,漸行至城東門外。
城門已關,城樓聳立在黝黑的夜色中。
長長的城牆上插遍火把,在夜色中猶如一條火龍也似,火光中,時有成隊的郡卒巡邏走過。
周澈抬眼望了望,說道:“兵法有雲:‘伍長教成,合之什長。什長教成,合之卒長。卒長教成,合之伯長’。我決定即按此教練之。先教會各‘伍’,再‘合之什長’,待各什練好,再合之隊率,……以此類推。”
荀攸說道:“伍、什好練,到隊、屯、曲乃至全軍之時,怕就不好練了。”
一伍五個人,一什十個人。一隊五十人,一屯百人,一曲兩百人。人少時還好練,人一多就不好練了,容易亂。
周澈對此亦無可奈何,說道:“能練到何種程度就練到何種程度罷!”
荀攸也是無計可施,他歎了口氣,再又說了一遍:“也隻能如此了。”
議完訓練的項目和具體的訓練方法,荀攸又提出個問題。
他說道:“並州兵好說,可是……。”
“可是什麽?”
“可是,該怎麽辦?”
並州兵在紀律性和組織性上已有了一定的基礎,還算好教一點,太守準備留下守城那數千丁壯中全是尋常百姓,該怎麽教?
周澈早有定計,說道:“兵貴精,不貴多,與其分出精幹投入丁壯之中,不如傾盡全力操練並州兵。哪裏還有空再去顧那數千丁壯呢?”
一旁的方悅深表讚同,說道:“然也,並且除此之外,並卒乃新建之軍,其編伍剛剛組成,各伍、什、隊、屯、曲之長也是剛剛才任命下去的,若貿然改之,朝令夕改,兵法大忌,恐會造成軍心不穩。”表示完讚同,他又問道,“既如此,那數千丁壯,主公打算如何安排?”
“我打算托付給荀卿。”
“托付給我?”
“不錯。公達,你皆通兵法,知練兵之道。我有意將潁川兵力分成兩部,並州兵這邊,由我和方君操練之,那數千丁壯?公達,就交由你訓練管帶,如何?”
荀攸聰明之士,一聽周澈此言,即知他的意思。很明顯,周澈這是打算並州兵為將來南下擊賊的主力,而把那數千丁壯作為協助配合了。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集中全力操練並州兵,再一個就是把並州兵與數千丁壯分成了兩個係統,可以彼此牽製。
並州兵與數千丁壯都是新卒,不摸底氣,當臨敵接戰之時他們會做出何種反應,誰也不知。將他們分成兩個係統,最起碼當一部萬一生變時,可以把另一部壓上去。
荀攸笑道:“吾為幕僚,君有令,攸焉能辭?隻是,咱們隻有五天時間,我可不能保證能把他們練得有多好。”
“不必練得多好,隻要把他們編成什伍,粗知進退,教會他們搖旗呐喊即可。”
荀攸笑道:“這個容易。”
周澈於馬上拱了拱手,說道:“全拜托卿了。”
到了門洞,周澈叫開城門,與荀攸馳馬奔出。並州諸將等人已在城門外相候。
過了護城河不遠,就是並州兵暫時的宿營之地。
周澈先入營中視察了一遍。因為缺乏築營的材料,時間也緊促,營地搭建得很簡陋,大部分的民壯都是露宿。
“夜晚寒涼,不能露宿而眠,得想辦法弄來些被褥禦寒。”
荀攸眨了眨眼,心道:“這新卒暫宿之營地,是皓粼親自指揮著搭建起來的,缺少禦寒之物,他早就知道,剛才在太守府議事時沒有提起,為何卻在此時當眾提起?”心念電轉,明白了周澈的意思,心說,“皓粼這是想市恩於民壯,以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裏得其親附啊。”
他應聲接道:“賊兵圍城多日,連日激戰,消耗甚多,郡府裏如今也是物資短缺。周君,這禦寒之物不好弄啊。”
周澈正色說道:“民壯諸君遠馳百餘裏,冒生死之奇險,援救郡朝,都是忠義之士!怎能讓忠義之士露宿受涼?郡府裏物資短缺?那就從城裏買!……,老方你兩個馬上帶人進城,帶上錢,去各個裏中,向百姓購買被褥厚衣,能買多少是多少!務必不能使一人受寒!”
方悅接令:“諾!”叫了幾個人,轉馬迴城。
“周君仁厚,周君仁厚!今吾等能從周君,真是天大的幸事。”
“噢,對了,有件事要告訴你們。剛才太守府軍議,府君已下了軍令,命吾等南下擊賊,時間就定在五天後。”周澈對並州部曲道。
“五天後?南下擊賊?”
圍在邊上的將領頓時嘩然。
一個將領問道:“潁川府君給咱們了多少人馬?”
周澈揚起馬鞭,環指周圍的鐵官徒、奴:“咱們並州兵外帶數錢丁壯,總共五千人。”
“讓咱們帶著這一千多民壯南下?就給了咱們這麽點人?主公,我這就去找府君理論。”王慧大怒,轉身就要走。
“攔住他!”
兩個親兵一人一邊,拉住了王慧。
周澈笑道:“仲黠,你在並州每有英雄氣。今天卻是怎麽了?府君給了咱們立功的機會,你反而畏縮?”
王慧從並州來豫州得了水土不服,尚未痊愈,被親兵兩人拽到了傷處,疼得倒抽了一口涼氣,被周澈又一出言相激,臉上時白時紅,憤憤地說道:“慧長讀《春秋》,亦知忠義,為忠義而死,死得其所。在並州從君出城擊賊,為的是保全城中百姓,即便死在陣中,慧也不悔!可今日府君令君南下擊賊,卻分明是讓君去送死!就憑咱們這新卒,怎是波才十萬眾的敵手?”
周澈環顧左近,見諸人在聽了王慧的這番話後都連連點頭,表示讚同。
對這一幕場景,他早就想到了。
便是智如荀攸,對此事也是表示反對,何況王慧等人?
他笑問諸人,說道:“看來,諸位都讚同仲黠的想法了?都覺得府君是咱們去送死,都不願南下?”
一個叫江偉的將領說道:“也不是不願南下,隻是就憑咱們這點人?王君說的對,怕是打不過波才啊!當然我不是怕波才,而是覺得府君給咱們的人馬太少,且都是新卒。”
“那你來說,怎麽樣才算‘人馬不少’?”
“若將郡卒也撥與周君,或可與賊兵一戰。”
“若把郡卒也撥給我,那我且問你,陽翟誰守?陽翟若有失,你我失去了後方之倚仗,便如無根之木,即使有萬人之眾,也是孤軍獨懸。當其時也,四麵八方則賊,吾等將何以自處?”
江偉語塞,頓了頓,說道:“苦戰多日,方將賊兵擊退。吾聞賊兵已南下汝水沿岸,陽翟暫時無事,何必急於南下,以卵擊石呢?”
“那以你之見,何為上策?”
“府君早就遣人去請朝廷援兵了,援兵早晚會到。某以為,當今之計,不若固城自守,靜候援軍,等到援軍到來,與之合兵一處,南下破賊不晚。”
“如今,波才兵臨汝水,隨時可能會南下肆虐,郡南數十萬百姓盼你我如大旱之盼雲霓。你往日在並州,一次隻能解一人之難,是為一人紓難,而此次南下擊賊,一次將解數十萬百姓之難,是為半郡紓難!事若成,則天下慕君之名,君之名將過於郭解、蘇不韋。事若不成,亦將會名傳鄉裏,為後人頌。……江君,你是想做一鄉之俠、一縣之俠,還是想做一郡之俠,一國之俠?”
郭解,前漢大俠,是兩漢輕俠們的偶像。蘇不韋則是近年來名聲最響的一個遊俠,為報父仇,盡以家財募劍客,連朝廷九卿之一大司農的父墓都敢掘,大名士郭林宗認為他“力惟匹夫,功隆千乘”,單論複仇這一點,“比之於員,不以優乎”?比伍子胥都強。
輕俠尚氣輕生,求得就是一個名,聽得周澈說若南下擊賊,將“名過郭解、蘇不韋”,江偉奈何自覺理虧,握著腰裏的劍,大聲對周澈說道:“隻要能解郡南數十萬百姓之難,偉也不怕死,願從君南下!”
周澈笑道:“賊兵烏合之眾,居無營地之設,行無隊列可言,遇戰一擁而上,逢敗如鳥獸星散,與其說是十萬賊兵,不如說是十萬賊/民。十萬散亂之民,有何可懼?府君讓咱們五天後出兵,我定下了一個訓練的章程,隻要你們能按此章程行事,在這五天裏好好地操練新卒,我不敢說咱們此去必能獲大勝,但至少必可小勝而歸。”
“是何章程?請君示下。”
“不著急。等方君把被褥買迴來再說。”
搞定了並州兵,周澈轉目旁邊,把退到人群外的一個身長八尺,黑麵亂須的壯漢,卻是壯丁首領--祁杉招了過來,笑道:“府君令吾等南下擊賊之事,你方才也聽到了吧?”
“聽到了。”
“你是怎麽想的?敢不敢從我南下?”
波才有十萬眾,祁杉又不是傻子,懼怕不願是正常的,但好在有王慧、江偉剛才的一番分析,加上周澈的補充,這叫他略有了些底氣,答道:“周君,自大亂以來食不飽腹,衣不遮體,幾乎每個月都要死上幾個人。怎麽都是死,願從君死。”
“哈哈,何至於死!你們從我南下,我斷不會讓你們白白送死的,不但不會讓你們白白送死,並且,對你們中立下功勞的,我還會請求府君免去你們的徭役,給你們錢財的獎賞,等戰事結束後,任爾等歸家。不止對你們,對那些豪強奴也是這樣,隻要他們能立功,也一樣免去他們的奴籍,賞於錢財,放為良民。”
祁杉驚喜地問道:“真的?”
“我明天就上書郡府,請府君應允。”
兩漢以“仁孝”治天下,常有大赦,但大赦往往是帶有附加條件的,即“贖”,得拿錢財或絲綢贖買。民諺雲:“千金不死,百金不刑”,沒有錢,就赦免不了。如今得到周澈的承諾,若在戰場上立下功勞,不僅可以免去徭役,並且還能夠得到賞錢,對這些佃農來說,可謂是“天籟之音”了,也難怪他會驚喜不已。
祁杉他再次拜倒周澈身前,說道:“如果真如此,杉的這條爛命就交付與君了!”
“祁杉,我漢家最重軍功,舊製:無軍功不得封侯,非為侯不得為相。今波才賊亂,郡中動蕩,看似驚危,對吾輩大丈夫而言,卻是難得的擊賊平難、博取功名的機會啊。你現在是‘屯長’,咱們這個‘屯長’隻是臨時任命,在朝廷裏是做不得數的,但隻要你將來能立下戰功,等我上報之後,別說免了你的徭役,就算給你一個真的‘屯長’之職又何難之有,有何不可啊!”
屯長隻管百人,看起來不多,但已經是秩比百石的“吏”了。祁杉咽了口唾液,伏在地上,用力叩首,說道:“願為君效死!願為君效死!”
“哈哈,哈哈。快起來,快起來。”此刻周澈心說:“這家夥長得五大三粗,看似個粗莽之人,倒是挺有眼色。”跳下馬來,親將他扶起,笑道,“爾等冒奇險長驅百餘裏馳救郡朝,郡朝諸公無不敬佩爾等之忠義,府君對爾等也是讚不絕口。貞自少讀聖賢之書,最敬服的就是忠義之士。你這一拜,我可不敢當!”
汝南周氏乃是豫州之望,名重天下,在場的民壯都聽過周氏之名。
周澈昔為部曹巡察,威行潁北,逐貪誅惡,手刃汙吏,在場的民壯們也都知其事跡。
對民壯說,周澈既是周氏子弟,又是故部曹巡察、今度遼將軍,實在高不可攀,但見他對祁杉卻如此的和顏悅色,並對他們如此的大加誇讚,著實令祁杉等人驚訝以及感動。
在周澈下馬這一扶後,祁杉他是真的為之心折了。
行軍打仗,靠的是士卒用命,而欲得士卒用命,靠的又是一賞、一罰,此即所謂“戰勝在乎立威,立威在乎戮力,戮力在乎正罰,正罰者所以明賞也”。“正罰”和“明賞”是相輔相成的,不能隻罰不賞,也不能隻賞不罰,隻罰不賞則軍怨,隻賞不罰則軍驕。兩者相較,“正罰”可能還要比“明賞”重要一些,因為若不能士卒畏我,就不能驅使他們與敵人忘死奮戰。
人皆知“正罰”之重要,可對一支新軍來說,如果剛一成軍就行嚴刑峻法卻是很不恰當的,因為這會使士卒產生怨恨。《孫子》曰:“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荀貞讀過很多兵書,自然曉明此理。
故此,他先令方悅去城中買被褥,接著對祁杉說準備上書太守,免去立功者的徭役。這一切,正都是為了能夠使民壯新卒盡快地“親附”於他。
夜深風寒,周澈拒絕了王慧給他拿來的厚衣,也沒有再騎馬,僅著黑色的甲胄,冒著寒涼的夜風徒步而行,以祁杉為前導,在荀攸、王慧、方悅等人的扈從下,把剩下的營地一一巡視一遍。
每到一營,他必先召來本營的軍官,勉勵一番,隨後,再召來其中有勇名者,一如先前對祁杉,和顏悅色,半點不以自家的身份為傲,而是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他們,並以功名勵之。半夜之間,行遍民壯六營。
此六營的民壯,先有賜衣之恩,從城中買來了足夠的被褥,令將之分給各曲的曲長,又令各曲的曲長務必親自把被褥交到民壯的手上;今又見他扈從森嚴,相貌英武,待人卻平易近人,噓寒問暖,如推赤心置人腹中,或不足以說已盡然傾心於他,願為他效死,最起碼私下提及他時,人人敬服。
在築營之時,周澈給自己建的也有營房。說是營房,也就是用幾塊粗布簡單地搭建了一個帳篷。
巡完營,分完被褥,他又傳下將令,把隊率以上的軍官悉數喚入帳中,召開會議,把定下的訓練章程給他們詳細解說了一遍,又一個個親自詢問,直到確定他們都理解無誤了,這才散會。
此時,長夜已逝,東方破曉。
一夜未眠,周澈卻毫無倦色。
他披上厚衣,行至帳篷門口,按劍舉首,遠望東方絢爛的朝霞。
荀攸也是一夜未眠,從立在他的身後。荀攸說道:“訓練的章程已給諸隊解說完了,今天就要開始正式的訓練。五日後南下擊賊,是勝是敗,就看今後五天的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