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果如周澈所料,鍾繇蹙眉說道:“今晨陽翟解圍後,吾等共聚府中,議論‘善後’諸事。當時不是已經議過我軍是應該出城擊賊還是應當固城自守了麽?我記得公則當時是這麽說的:‘賊兵雖敗,人眾,我軍雖勝,兵少,冒然出擊,恐將會有不測之憂’。韓公,咱們兵少,賊兵兵多。咱們在城裏,賊兵拿咱們沒辦法,一旦出了城,可就難說了啊!”
鍾繇轉問郭圖:“公則,你說是麽?”
郭圖遲疑了會說道:“當趁此潰散之賊兵尚未被波才完全聚攏之際,出城南擊之,韓公此言,固然是也,然圖昔年讀兵書,《孫子》中有言說道:‘料敵製勝,上將之道也’。韓公,在決定我軍是否出城南擊之前,吾等不妨先推測一下賊兵下一步的舉止動向?隻有判斷明白了他們的動向,吾等才好決定吾等的動向啊!”
依據敵情決定己方的軍事部署。郭圖此言甚是,韓撼盡管心憂家中,對此亦無話可說。
潁川太守說道:“善哉!公則斯言。‘料敵製勝,上將之道也’。何謂‘料敵’?即推斷敵人之舉止動向是也。公則,那依你看來,賊兵下步的舉止動向將會是什麽?是再次北上圍我陽翟,還是南下轉掠郡南,抑或經陽城、輪氏西去,又或東去汝南、陳國諸郡國?”
波才在聚攏完潰兵後,要麽向北、要麽向南、要麽向東、要麽向西,隻有這幾種可能性。太守全問了出來,等於沒問。
郭圖走到地圖前,低頭看了會兒,跪坐圖邊,指點地圖。
他先指著西邊的陽城、輪氏兩地,說道:“賊兵雖得陽城,然圖料波才必不敢出境西去。”
“為何?”
“陽城在我郡最西,出此地不足五十裏就是我郡邊界,在我郡邊界上有轘轅關。轘轅關,乃京都之要塞關口,向有精銳屯駐,且周邊山形險阻,山路環曲,易守難攻。波才所部本為烏合之眾,又是大敗之軍,借他十個膽子,諒他也不敢出境。”
陽城往西北不到五十裏是轘轅關,過了轘轅關再五十裏即是京師洛陽。
洛陽乃天下之都,天子所在之地,是帝國的京都,便不說轘轅關易守難攻,隻說宿衛在洛陽的虎賁郎、羽林騎、北軍五營等部隊無一不是天下精銳,波才就算吃了雄心豹子膽,憑他一支新敗的烏合之眾,也絕對不敢貿然出潁川之境、深入虎穴的。
太守說道:“不錯。虎賁、羽林、北軍五營的軍士多為來自西北六郡的良家子,能騎善射,或子承父業,世代從軍,戰力實乃天下翹楚。波才若敢越我潁川邊境,無異以卵擊石。”
郭圖接著手指南邊的陳留、陳國、汝南諸郡國,說道:“陳留、陳國兩地在長社、潁陰的南邊,要去這兩地,非經長社、潁陰不可。今據探騎迴報,長社、潁陰等地安然無恙,也就是說,賊兵也不可能去陳留、陳國。”
“汝南呢?”
汝南、陳國、陳留三地都在潁川郡的西邊,與潁川接壤。
就它們在地圖上的位置而言,陳留郡在最上邊,陳國在中間,汝南在最下邊。
不經長社、潁陰,波才確實無法去陳留、陳國,但如果他去汝南的話,卻就方便得多了,由襄城縣向東南,沿汝水一路前行,不到七十裏就是汝南境。
“汝南?!也不可能。”
“為何?”
周澈聽出了太守的語氣,心道:“聽他口氣,似是盼著波才去汝南啊。”也難怪,如果波才真的去了汝南,對汝南來說肯定不妙,但對職在潁川的太守他來說卻是件好事。
周澈目注堂中的地圖,心說:“隻可惜……”
隻可惜波才也不會去汝南。郭圖答道:“波才所部之賊兵皆是本郡人,作亂前又多是農人,非為慣戰之卒。農人故土難離。即使波才有意東去汝南,他麾下的這些賊兵恐怕也不會答應。”
太守失望地“噢”了聲。
他年老,眼神不好,親去燈架上取了一支燭火,下來堂上,走到地圖前,彎著腰秉燭觀看。
看了會兒,他說道:“賊兵不會向西,也不會向東。如此,它隻能向北或向南了。公則,你看它是會再度北上犯我陽翟,還是會南下過汝水,攻打父城、昆陽、舞陽、定陵、郾縣等地?”
郡南諸縣,目前確定知曉已然失陷“賊手”的有郟縣、襄城兩地。這兩個縣都在汝水北邊。父城、昆陽、舞陽、定陵、郾縣五個縣則都在汝水南邊。
“若我是波才,定會南下。”
“何故?”
太守是因為心中有事,憂懼朝廷的責罰,故此當局者迷。堂上諸人包括韓撼、陳逸、杜佐在內都已經聽明白了郭圖的意思。郭圖耐心地解釋說道:“賊兵之所以潰散南下,正是因為周度遼的援軍來了,他在我陽翟失了利。它既然打不下我陽翟堅城,為重聚士氣,那就隻有南下轉掠郡南了。”
“原來如此!”
郭圖的這一番分析如抽絲剝繭,既細致,又有理有據,可信度極高。饒是如此,盡管曉得了波才不太可能會二打陽翟,就目前來說,陽翟已算安全了,太守麵上的神色卻半點沒有好轉,他穿著足襪踏上地圖,放低手中的蠟燭,在父城、昆陽等地晃了幾晃,待看清楚這幾地後,歎了口氣,說道:“汝水以南共有五縣。波才賊子若真渡河南下,此五縣難保矣。”
“是啊。”
“加上汝水北岸的郟、襄城兩縣,並及郡西的陽城,已有八個縣已陷或將要陷入賊手了!”
“還有輪氏。”
“噢?對!去輪氏的探馬沒有迴來,輪氏可能也已陷入賊手。這樣算來,九個縣,九個縣啊!吾郡十七縣,泰半已入或將入賊手。百姓塗炭,地方受害,上不能報天子,下不能安黎民,此皆吾之罪也,吾之罪也!”
五官椽韓撼離席跪倒,把頭伏於地上,連連叩首,說道:“據探騎迴報,今賊兵尚在汝水以南,似乎沒有渡河南下。父城、定陵、舞陽、郾、昆陽五縣也許還沒有陷入賊手。五縣之地,數十萬百姓。明府,萬萬不可置之不顧啊!撼請明府速速出兵,南擊波才,以救郡南百姓!”
“公則,你意下如何?”
“下吏剛才說,隻有‘料敵’在前,才能‘製勝’在後。以今之情勢而觀之,圖以為,我軍不宜南下。”
不等太守問話,韓撼驀然抬首,怒聲問道:“為何?”
“我軍兵少,守城已是不易,如何能再分兵南下?就算勉強分出些許人馬南下,對賊數萬之眾,請問五官椽,勝算幾何?”
“明府,吾郡百姓之父母也。現今,賊兵將要南掠,荼毒郡南,數十萬百姓人口翹足北望,期冀父母救之。為父母者,當此之時應該傾城赴援!豈能漠視不救?明府,我城中尚有能戰之卒千餘,以此千餘新勝之軍,擊彼烏合潰散之卒,撼不敢言必勝,然亦絕不會敗北!”
韓撼此言甚是荒謬,但他“明府,吾郡百姓之父母也”這句話占據了道義,郭圖雖不以為然,為顧及自家在郡中的名望,不好直斥其非,因換了個方式,轉而言道:“五官椽此言固是正理,然圖再請問五官椽:我城中若傾巢而出,以千餘戰卒對數萬賊寇,或許不會落敗,但我陽翟卻就變成了空城一座。倘若賊與我野戰之際,分出一部將我軍纏住,其餘賊眾再度北上犯我陽翟,請問五官椽,我陽翟該怎麽辦?”
“……。”
韓撼呆了一呆,答道:“怎能是傾巢而出!城東門外不是還有周度遼的四千兵馬麽?城裏張、黃、淳於以及你們郭氏等各家也各有武勇的賓客,這幾天守城,這些賓客以及後來招募的那些民夫不也都出了不少的力麽?並州兵、諸家賓客加上民夫,少說有六七千之眾。以此數千人,加上城中數萬百姓齊心合力,還能守不住陽翟城?”
“城裏諸家的賓客中,盡管多有武勇之徒,然都隻是匹夫之勇,平素既無操練,又不知戰陣,便如一盤散沙,如何難當大用?至於民夫,百姓耳,還不如諸家的賓客,讓他們運些守城的器械、給守卒送送飯可以,讓他們上城殺賊?周度遼的兵馬是奉命固守潁川。這何異於將陽翟拱手讓給賊兵?”
郭圖連連搖頭,停頓了一下,又說道:“我郡東諸縣,如長社、潁陰、許縣、鄢陵等地,之所以至今不失,主要就是因為我陽翟未失。一旦陽翟有失,則郡東諸縣必遭賊亂。韓公,郡南的百姓是府君治下的子民,難道郡東的百姓就不是麽?”
現今潁川全郡十七個縣,隻有郡東的幾個縣安然無恙,沒有受到“賊兵”的威脅。如果陽翟有失,且不說太守以及郭圖等郡吏的生死安危,郡東的諸縣也要危險了。這樣一來,就有全郡陷落“賊手”的可能。
太守聽到此處,亦是不覺連連搖頭。他是絕對不肯冒這個風險的。
在之前韓撼提及“並州兵”的時候,太守的視線曾隨之落在了周澈的臉上,後來郭圖說話,他就把視線轉開了。這會兒,他不知想到了什麽,忽然眼前一亮,又把目光轉了迴來,複又注目周澈。
等得郭圖說完話,太守揮手止住了韓撼,說道:“韓公,公則說得對。我陽翟事關郡東諸縣之安危,這剩下的兵馬郡卒絕不可遣出。不過……”
“不過?”
太守目注周澈,問道:“周度遼!韓公說得也不錯,既已知出賊兵有南下之意,我身為本郡父母,不可置之不理。郡南的數十萬百必須要救。周度遼,我願給出兵費,君可願提軍南下,馳救郡南?所謂固守潁川,郡南亦是潁川之地。”
太守此言一出,跪坐在周澈身後的荀攸登時麵色一變。
周澈心念電轉,權衡利弊:“出兵費?這老東西...看我是客軍,必有求於他,算你狠,中原是你們官僚的天下。”
他答道:“明府憂郡南百姓,此郡南數十萬百姓之幸也。某為客軍,食君祿,當為君分憂!明府此令,某不敢辭。”
太守大喜,說道:“好,好!真我豫州潛龍!皓粼,卿真大漢忠臣也。好,我便給你……給你三日休整!如何?”
他帶來的是四千新軍,三天的時間還不夠教會他們識別左右。三天的時間,哪裏能夠?
周澈麵現難色:“這,……。”
關鍵時刻還得鍾繇。鍾繇為人方正,清節直道。鍾氏與周氏算有交情,並齊名於州郡,他斷然不會坐視周澈為難不管的。當下,他仗義執言,說道:“野戰與守城不同。野戰,無堅城可為依托,軍卒若不識戰陣,不曉軍令,倉促上陣,空自取敗,白白送死而已。隻給三天的時間,怕是不夠。”
長社鍾氏為郡著姓,世善法律,教過許多的弟子,並且,數十年間,他們家兩任郡功曹,門生故吏遍布郡中。對他的意見,太守還是要考慮的,他沉吟不語。
鍾繇又說道:“賊兵是今早潰敗的。估計最早到後天,波才才能把潰散的數萬賊兵盡數收攏。數萬賊兵渡河,怎麽也得需要一天的時間。這就是三天了。渡過河後,他們還得選擇先進攻哪一座縣城,選擇完後還得行軍,接著圍城。不管他們選擇哪一個縣,以繇料來,都斷然不可能在一兩天內就把縣城攻破。也就是說,咱們就算五六天後再出兵也為時不晚。”
“那就……五天?”
周澈勉為其難說道:“是。五天後,澈即帶部南下!”
“郡南數十萬百姓就盡托周君了!撼,在這裏先替郡南父老謝過明府,謝過周君。”諸人應聲看去,說話的是韓撼。他避開坐席,拜倒在地,向周澈行禮。
他是長者,周澈怎麽能受他的禮?慌忙避開,亦拜倒,慨然說道:“何敢受韓公此拜,必不負明府所托!澈此去,賊不平、郡南百姓之難不解,澈誓不歸。”
堂外夜色,堂上燭光。兩人對拜,太守拿著燭台立在其間,座上郡朝諸吏或驚或歎,表情不一。若從院中看去,堂內的這一幕就如剪影也似,嵌在了兩扇黑底描紅的堂門之中。
太守府內燈火通明,光亮從敞開的府門內泄出。踩著這點光,周澈、荀攸、方悅出了府衙,和鍾繇、郭圖等人揖別過後,三人從拴馬樁上解開坐騎,翻身上馬,往城東門外行去。
荀攸憋了半天了,此時見左右無人,乃埋怨說道:“皓粼,你怎麽就答應府君了呢?五天,隻給咱們五天的時間,這不是讓咱們去殺賊,是讓咱們去送死啊!”
“我何嚐不知!”
“那你還答應?”
“府君的心思,你還不知麽?我是不得不應啊。”
太守的心思,周澈、荀攸二人皆是清楚的。簡單的說,還是那四個字:“戴罪立功”,就算立不了功,也要盡量減少一些自家的罪責。在已知黃巾軍可能會轉掠郡南的情況下,如果坐視不管,往小裏說是失職,往大裏說就是“畏懦不敢擊”。依照軍法,畏懦當斬。
太守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當郡中有戰事的時候,亦要受到軍法之約束。
兩漢的軍法是很嚴格的,隻要觸犯了軍法,不管是功侯名臣,抑或是勳戚後人,都要受到嚴懲。如前漢孝武皇帝時的名臣博望侯張騫就曾“坐以將軍擊匈奴,畏懦當斬”;本朝開國功臣鄧禹之子鄧鴻在從竇憲擊匈奴時,以行車騎將軍之尊,也因“坐逗留失利”,而“下獄死”。
張騫、鄧鴻尚且如此,何況潁川太守?
事實上,隻憑潁川太守“不聽鍾繇諫言,放縱波才、肖謙,致使賊兵四起,全郡糜爛”這一條,在平定黃巾軍後,他恐怕就難逃死罪。對這一點,他大約也是心知肚明的,但惡死求生,乃人之本性,不到定罪的那一天,他總是難免心存僥幸,故此,無論是失職也好,又或畏懦也罷,就他想來,那當然是能逃掉就逃掉,這條罪名能不加上就不加上。
反正南下擊賊的是周澈,不是他。即使周澈戰敗身死,最少他沒有“畏懦”。
“府君的心思咱們皆知,可南下擊賊的是你,不是他。你帶來的四千餘並州兵士皆為新兵啊。吾聞前幾日波才圍城,此賊亦略有智謀,不是庸才,今以我區區四千倉促新成之卒擊之,以寡擊眾,無異以羊飼虎!你這....你這,唉,明知必死而為之,智者不取。”荀攸痛心疾首。
周澈微微一笑:“於形勢而言,此事不能為。於情理而言,此事必須為!”
“此話怎講?”
“君家和吾家,州郡之望也,今郡南有事,焉可不救?急君所憂,此為忠;救人於厄,此為義。今若畏懦不救,則不忠不義,必為郡人笑。此其一。”
“其二呢?”
“同袍之義,成敗同之,府君若因郡南事而坐律法,吾為援豫客軍,亦必受世人之諷。此其二。”
“主公!可還有其三麽?”方悅在一旁搭腔道。
“有。”
“願聞之。”荀攸點了點頭。
“公達啊!讀史書,觀古人行事,唯有能為人所不敢為者,方才能夠得到世之競慕。唯有周旋於死生之間者,方才能夠成就卓特之行。是以古人言:非曆險厄不足以成英雄,非經憂患不足以為豪傑。今賊兵紛亂,大丈夫建功揚名之時也。丈夫生於世,為取功名,何惜身!此其三!”
夜風掠過道旁的常青鬆柏,吹拂衣上,頗覺寒意。
兩漢的世風是剛烈進取的,一方麵,人們視急公好義、尚氣輕生的人是節操之士,不吝給他們崇高的美譽,另一方麵人們也不諱言功利,“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此非士之情也”。
大凡士子都有強烈的發奮進取之精神,為了功名事業,可以舍棄性命不要。漢武帝時的名臣主父偃說:“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烹”,固然是極端之言,可由此也可見當時之風尚。
周澈所說的“其一”、“其二”這兩點也是很重要的。周氏是州郡望族,太守不說還好,他已經把請周澈南下、解救郡南百姓的話都說出來了,周澈身為周氏子弟、身為朝廷大吏,怎能拒絕?
於私、於公,他都不能拒絕。如果拒絕,那就真是不忠不義了。
這和先前在堂上議事時,郭圖為顧及自己在郡中的名聲而雖對韓撼固請太守救援郡南不以為然,卻也沒有直斥其非是一個道理。
盡管明知救援郡南很危險,但不管有什麽樣的客觀理由,作為周氏氏子弟,作為度遼將軍,都不能不去救。不敢去救,就會損害名譽。兩漢之人,對名譽的重視遠勝其它時代。名譽若有損,那真是生不如死。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
荀攸聰明達識,對這些道理也不是不知,隻是他與周澈一見如故,很是投緣,實如兄弟,當然不願眼睜睜看著周澈自投險地。他這也是關心則亂。
聽完周澈的話,他歎了口氣,說道:“舍生取義之理,吾亦知之。唉,隻是此去太過兇險,勝算太小啊。不過細細謀劃卻也不是全然沒有勝算。”
周澈問道:“公達,你以為我部若然南下,如何才能取勝?勝算卻在何處啊?”
荀攸被周澈一說,知道埋怨也沒有用,早在堂上周澈剛剛答應太守時,他就開動腦筋,為此忖思了。經過這麽長時間的考慮,他倒是確實想到了一個取勝的辦法。
“為今之計,四字而已。”
“哪四個字?”
“裏應外合。”
“裏應外合?”
這四個字說得很是含糊,什麽是“裏”,什麽又是“外”?但周澈卻哈哈大笑:“今敵眾我寡,吾軍又盡是新編之卒,難以用堂堂之陣取勝,欲要破賊,非借外因不可。確如公達所言,為今之計,隻此一策啊。”
周澈、荀攸的“裏應外合”和“非借外因不可”其實說的都是一迴事兒。
簡單來說:就是擊敵人之短。
黃巾軍的短處是什麽?他們的短處就是他們的長處。他們的長處是“人多”,他們的短處也是“人多”。人多,所以勢眾,但因缺乏必要的訓練,人多又是他們的短處,會造成他們在組織與編製上的混亂。通過前些天的守城,周澈、荀攸都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
黃巾軍各個營頭的軍卒分別來自郡中各個縣、鄉,彼此不熟,當他們攻城之時,號令不一,當他們宿營之際,雜亂無章。這就給了周澈們利用的機會。可以利用這一點,或者遣派細作潛入其內,或者用別的辦法使其內亂,然後趁亂取之,借以取勝。
荀攸所說的“裏應外合”,“裏應”即此意也;周澈所說的“非借外因不可”,“外因”也即指此。
當然了,至於該怎麽“裏應外合”,該怎麽借用“外因”,還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眼下尚不好說。畢竟荀攸雖有智謀,並非“多智近妖”,不是掐指一算,就能盡知敵事,便能克敵製勝的,但不管怎麽說,他倆的思路一致:我軍欲要取勝,隻有從敵人的短處下手。
周澈也是這樣認為的。
二人意見相同,對視一笑,都不禁油然升起一種“英雄所見略同”的奇異妙感。
鍾繇轉問郭圖:“公則,你說是麽?”
郭圖遲疑了會說道:“當趁此潰散之賊兵尚未被波才完全聚攏之際,出城南擊之,韓公此言,固然是也,然圖昔年讀兵書,《孫子》中有言說道:‘料敵製勝,上將之道也’。韓公,在決定我軍是否出城南擊之前,吾等不妨先推測一下賊兵下一步的舉止動向?隻有判斷明白了他們的動向,吾等才好決定吾等的動向啊!”
依據敵情決定己方的軍事部署。郭圖此言甚是,韓撼盡管心憂家中,對此亦無話可說。
潁川太守說道:“善哉!公則斯言。‘料敵製勝,上將之道也’。何謂‘料敵’?即推斷敵人之舉止動向是也。公則,那依你看來,賊兵下步的舉止動向將會是什麽?是再次北上圍我陽翟,還是南下轉掠郡南,抑或經陽城、輪氏西去,又或東去汝南、陳國諸郡國?”
波才在聚攏完潰兵後,要麽向北、要麽向南、要麽向東、要麽向西,隻有這幾種可能性。太守全問了出來,等於沒問。
郭圖走到地圖前,低頭看了會兒,跪坐圖邊,指點地圖。
他先指著西邊的陽城、輪氏兩地,說道:“賊兵雖得陽城,然圖料波才必不敢出境西去。”
“為何?”
“陽城在我郡最西,出此地不足五十裏就是我郡邊界,在我郡邊界上有轘轅關。轘轅關,乃京都之要塞關口,向有精銳屯駐,且周邊山形險阻,山路環曲,易守難攻。波才所部本為烏合之眾,又是大敗之軍,借他十個膽子,諒他也不敢出境。”
陽城往西北不到五十裏是轘轅關,過了轘轅關再五十裏即是京師洛陽。
洛陽乃天下之都,天子所在之地,是帝國的京都,便不說轘轅關易守難攻,隻說宿衛在洛陽的虎賁郎、羽林騎、北軍五營等部隊無一不是天下精銳,波才就算吃了雄心豹子膽,憑他一支新敗的烏合之眾,也絕對不敢貿然出潁川之境、深入虎穴的。
太守說道:“不錯。虎賁、羽林、北軍五營的軍士多為來自西北六郡的良家子,能騎善射,或子承父業,世代從軍,戰力實乃天下翹楚。波才若敢越我潁川邊境,無異以卵擊石。”
郭圖接著手指南邊的陳留、陳國、汝南諸郡國,說道:“陳留、陳國兩地在長社、潁陰的南邊,要去這兩地,非經長社、潁陰不可。今據探騎迴報,長社、潁陰等地安然無恙,也就是說,賊兵也不可能去陳留、陳國。”
“汝南呢?”
汝南、陳國、陳留三地都在潁川郡的西邊,與潁川接壤。
就它們在地圖上的位置而言,陳留郡在最上邊,陳國在中間,汝南在最下邊。
不經長社、潁陰,波才確實無法去陳留、陳國,但如果他去汝南的話,卻就方便得多了,由襄城縣向東南,沿汝水一路前行,不到七十裏就是汝南境。
“汝南?!也不可能。”
“為何?”
周澈聽出了太守的語氣,心道:“聽他口氣,似是盼著波才去汝南啊。”也難怪,如果波才真的去了汝南,對汝南來說肯定不妙,但對職在潁川的太守他來說卻是件好事。
周澈目注堂中的地圖,心說:“隻可惜……”
隻可惜波才也不會去汝南。郭圖答道:“波才所部之賊兵皆是本郡人,作亂前又多是農人,非為慣戰之卒。農人故土難離。即使波才有意東去汝南,他麾下的這些賊兵恐怕也不會答應。”
太守失望地“噢”了聲。
他年老,眼神不好,親去燈架上取了一支燭火,下來堂上,走到地圖前,彎著腰秉燭觀看。
看了會兒,他說道:“賊兵不會向西,也不會向東。如此,它隻能向北或向南了。公則,你看它是會再度北上犯我陽翟,還是會南下過汝水,攻打父城、昆陽、舞陽、定陵、郾縣等地?”
郡南諸縣,目前確定知曉已然失陷“賊手”的有郟縣、襄城兩地。這兩個縣都在汝水北邊。父城、昆陽、舞陽、定陵、郾縣五個縣則都在汝水南邊。
“若我是波才,定會南下。”
“何故?”
太守是因為心中有事,憂懼朝廷的責罰,故此當局者迷。堂上諸人包括韓撼、陳逸、杜佐在內都已經聽明白了郭圖的意思。郭圖耐心地解釋說道:“賊兵之所以潰散南下,正是因為周度遼的援軍來了,他在我陽翟失了利。它既然打不下我陽翟堅城,為重聚士氣,那就隻有南下轉掠郡南了。”
“原來如此!”
郭圖的這一番分析如抽絲剝繭,既細致,又有理有據,可信度極高。饒是如此,盡管曉得了波才不太可能會二打陽翟,就目前來說,陽翟已算安全了,太守麵上的神色卻半點沒有好轉,他穿著足襪踏上地圖,放低手中的蠟燭,在父城、昆陽等地晃了幾晃,待看清楚這幾地後,歎了口氣,說道:“汝水以南共有五縣。波才賊子若真渡河南下,此五縣難保矣。”
“是啊。”
“加上汝水北岸的郟、襄城兩縣,並及郡西的陽城,已有八個縣已陷或將要陷入賊手了!”
“還有輪氏。”
“噢?對!去輪氏的探馬沒有迴來,輪氏可能也已陷入賊手。這樣算來,九個縣,九個縣啊!吾郡十七縣,泰半已入或將入賊手。百姓塗炭,地方受害,上不能報天子,下不能安黎民,此皆吾之罪也,吾之罪也!”
五官椽韓撼離席跪倒,把頭伏於地上,連連叩首,說道:“據探騎迴報,今賊兵尚在汝水以南,似乎沒有渡河南下。父城、定陵、舞陽、郾、昆陽五縣也許還沒有陷入賊手。五縣之地,數十萬百姓。明府,萬萬不可置之不顧啊!撼請明府速速出兵,南擊波才,以救郡南百姓!”
“公則,你意下如何?”
“下吏剛才說,隻有‘料敵’在前,才能‘製勝’在後。以今之情勢而觀之,圖以為,我軍不宜南下。”
不等太守問話,韓撼驀然抬首,怒聲問道:“為何?”
“我軍兵少,守城已是不易,如何能再分兵南下?就算勉強分出些許人馬南下,對賊數萬之眾,請問五官椽,勝算幾何?”
“明府,吾郡百姓之父母也。現今,賊兵將要南掠,荼毒郡南,數十萬百姓人口翹足北望,期冀父母救之。為父母者,當此之時應該傾城赴援!豈能漠視不救?明府,我城中尚有能戰之卒千餘,以此千餘新勝之軍,擊彼烏合潰散之卒,撼不敢言必勝,然亦絕不會敗北!”
韓撼此言甚是荒謬,但他“明府,吾郡百姓之父母也”這句話占據了道義,郭圖雖不以為然,為顧及自家在郡中的名望,不好直斥其非,因換了個方式,轉而言道:“五官椽此言固是正理,然圖再請問五官椽:我城中若傾巢而出,以千餘戰卒對數萬賊寇,或許不會落敗,但我陽翟卻就變成了空城一座。倘若賊與我野戰之際,分出一部將我軍纏住,其餘賊眾再度北上犯我陽翟,請問五官椽,我陽翟該怎麽辦?”
“……。”
韓撼呆了一呆,答道:“怎能是傾巢而出!城東門外不是還有周度遼的四千兵馬麽?城裏張、黃、淳於以及你們郭氏等各家也各有武勇的賓客,這幾天守城,這些賓客以及後來招募的那些民夫不也都出了不少的力麽?並州兵、諸家賓客加上民夫,少說有六七千之眾。以此數千人,加上城中數萬百姓齊心合力,還能守不住陽翟城?”
“城裏諸家的賓客中,盡管多有武勇之徒,然都隻是匹夫之勇,平素既無操練,又不知戰陣,便如一盤散沙,如何難當大用?至於民夫,百姓耳,還不如諸家的賓客,讓他們運些守城的器械、給守卒送送飯可以,讓他們上城殺賊?周度遼的兵馬是奉命固守潁川。這何異於將陽翟拱手讓給賊兵?”
郭圖連連搖頭,停頓了一下,又說道:“我郡東諸縣,如長社、潁陰、許縣、鄢陵等地,之所以至今不失,主要就是因為我陽翟未失。一旦陽翟有失,則郡東諸縣必遭賊亂。韓公,郡南的百姓是府君治下的子民,難道郡東的百姓就不是麽?”
現今潁川全郡十七個縣,隻有郡東的幾個縣安然無恙,沒有受到“賊兵”的威脅。如果陽翟有失,且不說太守以及郭圖等郡吏的生死安危,郡東的諸縣也要危險了。這樣一來,就有全郡陷落“賊手”的可能。
太守聽到此處,亦是不覺連連搖頭。他是絕對不肯冒這個風險的。
在之前韓撼提及“並州兵”的時候,太守的視線曾隨之落在了周澈的臉上,後來郭圖說話,他就把視線轉開了。這會兒,他不知想到了什麽,忽然眼前一亮,又把目光轉了迴來,複又注目周澈。
等得郭圖說完話,太守揮手止住了韓撼,說道:“韓公,公則說得對。我陽翟事關郡東諸縣之安危,這剩下的兵馬郡卒絕不可遣出。不過……”
“不過?”
太守目注周澈,問道:“周度遼!韓公說得也不錯,既已知出賊兵有南下之意,我身為本郡父母,不可置之不理。郡南的數十萬百必須要救。周度遼,我願給出兵費,君可願提軍南下,馳救郡南?所謂固守潁川,郡南亦是潁川之地。”
太守此言一出,跪坐在周澈身後的荀攸登時麵色一變。
周澈心念電轉,權衡利弊:“出兵費?這老東西...看我是客軍,必有求於他,算你狠,中原是你們官僚的天下。”
他答道:“明府憂郡南百姓,此郡南數十萬百姓之幸也。某為客軍,食君祿,當為君分憂!明府此令,某不敢辭。”
太守大喜,說道:“好,好!真我豫州潛龍!皓粼,卿真大漢忠臣也。好,我便給你……給你三日休整!如何?”
他帶來的是四千新軍,三天的時間還不夠教會他們識別左右。三天的時間,哪裏能夠?
周澈麵現難色:“這,……。”
關鍵時刻還得鍾繇。鍾繇為人方正,清節直道。鍾氏與周氏算有交情,並齊名於州郡,他斷然不會坐視周澈為難不管的。當下,他仗義執言,說道:“野戰與守城不同。野戰,無堅城可為依托,軍卒若不識戰陣,不曉軍令,倉促上陣,空自取敗,白白送死而已。隻給三天的時間,怕是不夠。”
長社鍾氏為郡著姓,世善法律,教過許多的弟子,並且,數十年間,他們家兩任郡功曹,門生故吏遍布郡中。對他的意見,太守還是要考慮的,他沉吟不語。
鍾繇又說道:“賊兵是今早潰敗的。估計最早到後天,波才才能把潰散的數萬賊兵盡數收攏。數萬賊兵渡河,怎麽也得需要一天的時間。這就是三天了。渡過河後,他們還得選擇先進攻哪一座縣城,選擇完後還得行軍,接著圍城。不管他們選擇哪一個縣,以繇料來,都斷然不可能在一兩天內就把縣城攻破。也就是說,咱們就算五六天後再出兵也為時不晚。”
“那就……五天?”
周澈勉為其難說道:“是。五天後,澈即帶部南下!”
“郡南數十萬百姓就盡托周君了!撼,在這裏先替郡南父老謝過明府,謝過周君。”諸人應聲看去,說話的是韓撼。他避開坐席,拜倒在地,向周澈行禮。
他是長者,周澈怎麽能受他的禮?慌忙避開,亦拜倒,慨然說道:“何敢受韓公此拜,必不負明府所托!澈此去,賊不平、郡南百姓之難不解,澈誓不歸。”
堂外夜色,堂上燭光。兩人對拜,太守拿著燭台立在其間,座上郡朝諸吏或驚或歎,表情不一。若從院中看去,堂內的這一幕就如剪影也似,嵌在了兩扇黑底描紅的堂門之中。
太守府內燈火通明,光亮從敞開的府門內泄出。踩著這點光,周澈、荀攸、方悅出了府衙,和鍾繇、郭圖等人揖別過後,三人從拴馬樁上解開坐騎,翻身上馬,往城東門外行去。
荀攸憋了半天了,此時見左右無人,乃埋怨說道:“皓粼,你怎麽就答應府君了呢?五天,隻給咱們五天的時間,這不是讓咱們去殺賊,是讓咱們去送死啊!”
“我何嚐不知!”
“那你還答應?”
“府君的心思,你還不知麽?我是不得不應啊。”
太守的心思,周澈、荀攸二人皆是清楚的。簡單的說,還是那四個字:“戴罪立功”,就算立不了功,也要盡量減少一些自家的罪責。在已知黃巾軍可能會轉掠郡南的情況下,如果坐視不管,往小裏說是失職,往大裏說就是“畏懦不敢擊”。依照軍法,畏懦當斬。
太守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當郡中有戰事的時候,亦要受到軍法之約束。
兩漢的軍法是很嚴格的,隻要觸犯了軍法,不管是功侯名臣,抑或是勳戚後人,都要受到嚴懲。如前漢孝武皇帝時的名臣博望侯張騫就曾“坐以將軍擊匈奴,畏懦當斬”;本朝開國功臣鄧禹之子鄧鴻在從竇憲擊匈奴時,以行車騎將軍之尊,也因“坐逗留失利”,而“下獄死”。
張騫、鄧鴻尚且如此,何況潁川太守?
事實上,隻憑潁川太守“不聽鍾繇諫言,放縱波才、肖謙,致使賊兵四起,全郡糜爛”這一條,在平定黃巾軍後,他恐怕就難逃死罪。對這一點,他大約也是心知肚明的,但惡死求生,乃人之本性,不到定罪的那一天,他總是難免心存僥幸,故此,無論是失職也好,又或畏懦也罷,就他想來,那當然是能逃掉就逃掉,這條罪名能不加上就不加上。
反正南下擊賊的是周澈,不是他。即使周澈戰敗身死,最少他沒有“畏懦”。
“府君的心思咱們皆知,可南下擊賊的是你,不是他。你帶來的四千餘並州兵士皆為新兵啊。吾聞前幾日波才圍城,此賊亦略有智謀,不是庸才,今以我區區四千倉促新成之卒擊之,以寡擊眾,無異以羊飼虎!你這....你這,唉,明知必死而為之,智者不取。”荀攸痛心疾首。
周澈微微一笑:“於形勢而言,此事不能為。於情理而言,此事必須為!”
“此話怎講?”
“君家和吾家,州郡之望也,今郡南有事,焉可不救?急君所憂,此為忠;救人於厄,此為義。今若畏懦不救,則不忠不義,必為郡人笑。此其一。”
“其二呢?”
“同袍之義,成敗同之,府君若因郡南事而坐律法,吾為援豫客軍,亦必受世人之諷。此其二。”
“主公!可還有其三麽?”方悅在一旁搭腔道。
“有。”
“願聞之。”荀攸點了點頭。
“公達啊!讀史書,觀古人行事,唯有能為人所不敢為者,方才能夠得到世之競慕。唯有周旋於死生之間者,方才能夠成就卓特之行。是以古人言:非曆險厄不足以成英雄,非經憂患不足以為豪傑。今賊兵紛亂,大丈夫建功揚名之時也。丈夫生於世,為取功名,何惜身!此其三!”
夜風掠過道旁的常青鬆柏,吹拂衣上,頗覺寒意。
兩漢的世風是剛烈進取的,一方麵,人們視急公好義、尚氣輕生的人是節操之士,不吝給他們崇高的美譽,另一方麵人們也不諱言功利,“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此非士之情也”。
大凡士子都有強烈的發奮進取之精神,為了功名事業,可以舍棄性命不要。漢武帝時的名臣主父偃說:“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烹”,固然是極端之言,可由此也可見當時之風尚。
周澈所說的“其一”、“其二”這兩點也是很重要的。周氏是州郡望族,太守不說還好,他已經把請周澈南下、解救郡南百姓的話都說出來了,周澈身為周氏子弟、身為朝廷大吏,怎能拒絕?
於私、於公,他都不能拒絕。如果拒絕,那就真是不忠不義了。
這和先前在堂上議事時,郭圖為顧及自己在郡中的名聲而雖對韓撼固請太守救援郡南不以為然,卻也沒有直斥其非是一個道理。
盡管明知救援郡南很危險,但不管有什麽樣的客觀理由,作為周氏氏子弟,作為度遼將軍,都不能不去救。不敢去救,就會損害名譽。兩漢之人,對名譽的重視遠勝其它時代。名譽若有損,那真是生不如死。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
荀攸聰明達識,對這些道理也不是不知,隻是他與周澈一見如故,很是投緣,實如兄弟,當然不願眼睜睜看著周澈自投險地。他這也是關心則亂。
聽完周澈的話,他歎了口氣,說道:“舍生取義之理,吾亦知之。唉,隻是此去太過兇險,勝算太小啊。不過細細謀劃卻也不是全然沒有勝算。”
周澈問道:“公達,你以為我部若然南下,如何才能取勝?勝算卻在何處啊?”
荀攸被周澈一說,知道埋怨也沒有用,早在堂上周澈剛剛答應太守時,他就開動腦筋,為此忖思了。經過這麽長時間的考慮,他倒是確實想到了一個取勝的辦法。
“為今之計,四字而已。”
“哪四個字?”
“裏應外合。”
“裏應外合?”
這四個字說得很是含糊,什麽是“裏”,什麽又是“外”?但周澈卻哈哈大笑:“今敵眾我寡,吾軍又盡是新編之卒,難以用堂堂之陣取勝,欲要破賊,非借外因不可。確如公達所言,為今之計,隻此一策啊。”
周澈、荀攸的“裏應外合”和“非借外因不可”其實說的都是一迴事兒。
簡單來說:就是擊敵人之短。
黃巾軍的短處是什麽?他們的短處就是他們的長處。他們的長處是“人多”,他們的短處也是“人多”。人多,所以勢眾,但因缺乏必要的訓練,人多又是他們的短處,會造成他們在組織與編製上的混亂。通過前些天的守城,周澈、荀攸都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
黃巾軍各個營頭的軍卒分別來自郡中各個縣、鄉,彼此不熟,當他們攻城之時,號令不一,當他們宿營之際,雜亂無章。這就給了周澈們利用的機會。可以利用這一點,或者遣派細作潛入其內,或者用別的辦法使其內亂,然後趁亂取之,借以取勝。
荀攸所說的“裏應外合”,“裏應”即此意也;周澈所說的“非借外因不可”,“外因”也即指此。
當然了,至於該怎麽“裏應外合”,該怎麽借用“外因”,還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眼下尚不好說。畢竟荀攸雖有智謀,並非“多智近妖”,不是掐指一算,就能盡知敵事,便能克敵製勝的,但不管怎麽說,他倆的思路一致:我軍欲要取勝,隻有從敵人的短處下手。
周澈也是這樣認為的。
二人意見相同,對視一笑,都不禁油然升起一種“英雄所見略同”的奇異妙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