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你的第一反應就是無比憤慨——我被銀行剝削了!但是從頭再來,假如現在你手上除了首付10萬元外,還有90萬元的現款,把錢存在銀行,5年期的定期利率是6%,那你現在的第一反應是不是還是取出90萬元,全款買房子?


    經過一個簡單的計算你會發現:現在的90萬元,存到銀行,每年可以拿到的利息是90萬元x6%=5.4萬元。每年除了付銀行的貸款外,你還可以留下4000元。所以,現在你完全可以把策略定成:把90萬元存在銀行,讓房屋貸款的利息繼續產生!這樣下來,30年後,房子是我的了,90萬元存款還一分不少地放在銀行。


    這麽一算,你還會風風火火地還房貸嗎?難道借銀行的錢就真的讓你背上了沉重的殼兒?


    其實完全是心理因素在作祟,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幾千年間從未從“負債”這個所謂的罪惡中解脫出來。而現代經營中有一條典型的成功思路,就是“用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從銀行貸款買房子,完全就是這一理念的個人版,為什麽那麽多人還是不願意用銀行的錢呢?


    事實上,“利息”就是今天的錢和明天的錢之間的價值差,今天的錢比明天的錢更值錢的原因就在於“時間”。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今天的錢可以變成明天更多的錢。保住今天“更值錢”的現金,去花銀行的錢,這本身就是一種理財,為什麽不做呢?


    但是,明白了“利息”原理是遠遠不夠的。如果理財隻需考慮利息那就簡單了很多,人們隻要存錢即可,因為貨幣必然升值。


    實際上,我們手裏的存款還會被一個惡魔糾纏,它會讓錢變得更不值錢!這個東西就叫“通貨膨脹”!


    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年的100元可以買50斤大米,而明年的100元隻能買到25斤同樣的大米,顯然,錢變得更不值錢了。


    如果我們單純拿通貨膨脹來看待上麵房貸的例子,會是什麽感受呢?


    如果你的房子是在1990年買的,那個時候一個普通工人的月工資是33元,一套房子是4000元,按當時的收入,每個月存10元,你需要存400個月,大約需要30多年。但是如果當時可以貸款,首付400元,每個月還十幾元錢,是不是當時的壓力也會很大?但以21世紀的今天來看,4000元,一個月就能還完了。


    這就是通貨膨脹!從這個邏輯來看,你還會提前還款嗎?


    顯然,90萬元貸款30年,每年還5萬元,30年下來多還了60萬元,這一說法隻看到了數字,卻忽略了真實的價值準則。因為30年後的60萬元還能買多少東西?這基本上是一個讓上帝都發愁的問題。


    通貨膨脹的根源是貨幣流通增量大於社會商品增量。說白了,就是印的錢(發行貨幣)太多了,這必然導致貨幣貶值。至於為什麽印那麽多錢,這是國家適應國際經濟形勢而實施的貨幣政策,不是本書涉及的內容,也就不多說了。總之,通脹基本上與現代經濟相伴相隨,成了經濟發展的永恆主題。


    既然我們手裏的錢一方麵有利息的增值,另一方麵又有通脹的貶值,那麽,理財活動就必須考慮這兩個相反力量的強弱。貨幣從一誕生就具有時間價值屬性,既然如此,隨著時間的推移,用它進行的投資就必然會帶來價值的變化。中國有句俗話“富不過三代”,這句話的意思是,即使你現在很富有,也不能保證你的孫子就能過上富有的生活。那麽在理論上有沒有辦法做到“富過三代”呢?


    答案是肯定的!隻要我們能利用好貨幣的時間價值屬性。


    再來作一個簡單的計算,如果你認為自己的兒子、孫子、重孫子……一直到子子孫孫無窮盡也,每年都可以得到固定的收益,比如100萬元人民幣,那麽他們就可以過上富裕的生活。這時,你會怎麽辦呢?


    現在假定你可以讓自己的財產每年產生10%的收益,那麽要達到每年100萬元,1000萬元人民幣就能達到你的目的。即使考慮得悲觀些,投資的收益率隻有1%,那麽你存上1億元人民幣,每年吃1%的利息,也是100萬元。


    似乎你認為這隻是個笑話,但是這確實是18世紀歐洲人給子女所作的保障,他們在某個代理銀行存入一大筆錢,按照銀行的匯率,給子女帶來每年固定的收益(或者稱之為年金)。18世紀,英國曾經就發行過“統一公債”,這種公債沒有到期日,根據你當初購買時的約定,每年給你固定的利息,並永久發放。比如,如果統一公債的利率是10%,而你想著自己的子孫每年能得到1英鎊,那就購買10英鎊的統一公債。事實上,由於政府每年都需要為這種公債支付利息、沒有盡頭,在1936年,這種公債一年的利息就達到了1500多萬英鎊,英國政府無力承擔,在當年將其轉變成了其他類型的公債。


    說了這麽多是想告訴大家,錢在你每次使用的時候,價值都不同。這種不同實際上並不是本金(本錢)的不同,而是“息”一直在變動。因此,我們對於理財應該有這樣一個理念,那就是錢並不會自己生息,是錢的流動性在生息!


    這是開銀行最根本的原理,如果你能像銀行那樣打理自己的財富,我敢保證,你必然在若幹年之後,即使不做大買賣、沒一夜暴富的機會,光靠日積月累,也一定能夠成為富翁。


    3.能讓你躺著也賺錢的神秘武器——複利


    荀子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一點一滴的積累可以成就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理財中,複利是這樣一個強大的武器,也是把高效的標尺。中國的德銀財富管理公司就堅定地認為,投資理財最核心的盈利模式、財富增長最大的鑰匙就是複利增長。


    什麽是複利?


    看下麵這個表,你就可以直觀地理解複利的強大和驚心動魄。


    天數 工資


    1 1


    2 2


    3 4


    4 8


    5 16


    6 32


    7 64


    8 128


    按這種模式計算,你投入的1元錢,在一個月之後會增長成多少錢呢?


    10.7億元!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形象地說明了“複利模式”驚人的財富積累效應。


    有個地主太有錢了,連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金銀,於是請了一個聰明的女孩為他計算財富。


    女孩來到地主麵前,地主問她:“你需要多少報酬?”


    女孩說:“您有非常豐厚的財富,我需要31天才能算完。至於報酬,我不需要珠寶,您給我麥子吧,第一天隻需要1斤麥子,這作為我的本金,之後每天按複利計算,利率100%就行。”地主覺得這樣的報酬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就答應了。


    第一天,地主付給女孩1斤麥子;


    第二天,地主付給女孩1x(1+100%)=2斤麥子,地主覺得這簡直就是在欺負女孩,都有點不好意思了;


    第三天,報酬變成了:2x(1+100%)=4斤麥子;


    第四天,8斤麥子;


    ……


    過了沒幾天地主發現,這樣計算下去到第31天,地主需要付出的報酬是10億多斤麥子,即使將所有家產賣光,也付不起女孩的報酬了。


    愛因斯坦因提出“相對論”而被人們稱為“曆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當有人問他“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是什麽”的時候,他的答案出人意料。很多人覺得愛因斯坦的答案一定是:原子彈爆炸的威力,但他的答案是:複利!宇宙最具威力的就是複利效應。


    歐洲著名銀行創立人梅爾也曾說過:“‘複利’可能算是世界上的第八大奇跡。”


    現在讓你穿越時空玩一次複利理財,看看你的決定是什麽。


    時間倒退到1626年,你來到美洲大陸,在日後被稱為“紐約”的地方,你成了擁有曼哈頓島的一名印第安部落酋長。現在來了一撥兒白人,打算出24美元向你購買此島。如果你知道這個島幾百年後將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那麽,你是打算接受這24美元,還是繼續當你的島主,等待時間走到現在,坐擁世界金融中心呢?


    毫無疑問,你肯定不會做這個買賣的,區區24美元怎能與此島以後的發展相提並論!


    但是,如果美國政府給了你另一個選擇,答應你:你可以把這筆錢存入“美國國家銀行”,每年付給你7%的利率,並逐年按複利計算。這筆生意你做不做?


    在作出選擇之前,我勸你仔細計算一下。通過計算你會發現,24美元在400年後,會變成4600億美元!這足以讓你重新買迴曼哈頓島了。


    這是個真實的事件,400年前,殖民者通過掠奪及欺詐從印第安人手中用24美元買到了曼哈頓島。“複利”給了他們一個諷刺,如果土著人可以把這24美元存起來,那麽現在其價值已經和整個曼哈頓不相上下了。


    事實上我們之所以沒有下定決心去認真理財,就是因為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的錢太少,不值得投資,或者即使投資,得到的迴報也非常少。


    但是如果我告訴你,你在20歲的時候投入到股市10萬元,假如每年賺20%,到50歲時你知道自己會有多少錢嗎?


    答案是2373萬元!是不是驚呆了?


    15世紀時,哥倫布曾經四次航海,開辟出了橫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道。當時哥倫布的航海壯舉感動了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她慷慨解囊,對哥倫布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和資助。經後人估算,當時女王大約一共資助了3萬美元。


    最終,新大陸的發現改變了整個世界,西班牙也因此成為當時的世界強國。


    400多年後的1962年,“股神”巴菲特想告訴世人理財的秘訣,就在自己的公司年報中為女王伊莎貝拉當初的投資是否合理重新算了一筆賬,“保守地說,如果以4%的年複利投資這3萬元的話,現在(1962年)就會有2萬億美元”。如果你對當時的美元價值沒有太多概念,那我告訴你,如果仍然按4%的利率計算到2012年,伊拉貝莎的3萬美元將會和整個美國的gdp相當!


    麵對這個計算結果,巴菲特驚歎道:“揮霍3萬美元所代表的損失絕對不僅僅是3萬美元,而是潛在的2萬億美元。”


    所以,即使最微不足道的財富,都要用絕對謹慎的態度來進行打理。


    4.你不計較生活,生活就會來計較你——算算你的生活成本有多少


    不管做什麽事,都需要付出成本。但你能清楚地知道它的所有成本嗎?


    比如,你想創業,那麽首先你需要知道的是,自己創業之後能得到哪些收入或者哪些好處——更多的金錢收入當然是首要考慮的,除此之外,你完全可以這樣想,自己當老板的彈性工作時間,也算是一種收入。


    不過成本呢?做一件事的成本僅僅是最開始的投資嗎?


    創業也是一種理財方式,隻不過自己的錢從此不趴在銀行睡大覺(事實上,隻是你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的錢在睡覺,實際上銀行一直在用你的錢做流動投資,這筆錢所賺取的收益,銀行卻僅僅分給你那麽一點點利息,它用你的錢賺的錢絕對遠遠大於你的利息),而是將其投入到你自己正在努力的一項事業中,然後通過經營獲得收入。如果兩者之間有差額,收入大於支出就會產生利潤,這意味著你的理財方向是正確的,可以一直繼續走下去,這樣你就是個成功人士了。


    不過,如果遇到下麵這兩種情況,你又該如何抉擇呢?


    如果你在農村種地,每年可以從土地上得到1萬元的收入,後來你發現在市場擺攤賣衣服,每年可以賺到5萬元,那麽你會做這個生意嗎?


    我想,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但是,如果你現在是一個大學副教授,一年收入少了算也有6萬多元,那你還會去市場賣衣服嗎?


    估計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為什麽同樣的金錢投入、同樣的產出,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呢?


    這是因為,除了金錢上的成本投入外,每個人還有其他的成本投入,上麵這兩種情況,成本就是每個人做其他工作的收入。也就是說,同樣的時間,每個人都要選擇利潤最大的工作,才算符合理財的意義。


    那我們管這種成本叫作機會成本,經濟學上的嚴格定義是: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需要放棄的另一種東西的最大價值。


    這個定義顯然有點枯燥而無趣,我們不妨用一個例子來看看張紅的兩難選擇。


    張紅一畢業就進了一家韓國公司,32歲時憑借出類拔萃的工作能力,年薪達到50萬元。除了買房、買車外,還積攢下100萬元。這時,她心中一直以來的夢想被逐漸激發起來:創業。這些年讓她這麽賣命工作的主要動力就來自於這個夢想,她一直想積攢足夠的經驗和資本,為創業作準備。


    既然積累得差不多了,說幹就幹,於是她開始進行前期的市場調查。張紅發現,如果把這100萬元投資在基金上,每年可以有10%的收益;如果做自己的事業,她未來的公司每年的銷售額可以達到400萬元,而成本是345萬元。這樣一來,張紅對是否把這部分錢用來投資公司有了幾分猶豫。


    如果她繼續在韓國公司工作的話,每年的收入是50萬元,如果自己開公司的話,每年的收入是400萬元減去345萬元,即55萬元。但是,如果她繼續工作的話,這100萬元還是自己的積蓄,每年可以得到10萬元的利息,也就是說,繼續工作每年收入60萬元;一旦開公司,除了年收入少5萬元之外,100萬元本金也說不好是否能夠保住。


    內心經過一番激烈掙紮之後,張紅發現,“下海”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起碼現在這個項目並非是個非常優質的項目,於是她最終擱置夢想,在韓國公司繼續工作。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典型的“機會成本”法則。如果說前麵講的“機會成本”的經濟學定義很課本化的話,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所謂“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這也正是著名的經濟學教授曼昆對“機會成本”的通俗解釋。


    舉個例子,有朋友請你吃飯,表麵上看你根本沒掏錢,沒有成本,不吃白不吃,但實際上是有各種各樣的成本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時間成本,赴約是需要付出時間的,而有這個時間你可以幹工作、休息、看看書或者做做運動,這些就是你去參加這個宴會所需要付出的成本。越是名人,時間成本越高,吃飯的成本也就越高,這就是為什麽請巴菲特吃一頓飯,還需要給他262萬美元,人們還那麽“賤”地去瘋搶。


    比爾·蓋茨曾說:“如果我掉了2000美元,那麽我不應該把它撿起來。”他給自己做了個計算:撿起這筆錢需要6秒鍾,而他用這6秒鍾工作的話,可以得到遠比2000美元多的收入。這便是比爾·蓋茨撿錢的機會成本。


    比爾·蓋茨或許也就這麽一說,萬一真掉了2000美元,打死我也不信他不撿。但他說的這句話折射出一個道理:站在理財的角度上考慮機會成本,不僅僅要考慮你為做一件事而放棄別的事情,還要考慮你從放棄的這件事情上所收獲的價值是否大於要做的這件事情所收獲的價值。真正的機會成本,是你放棄的最大價值的事情。也就是你做哪件事情更具優勢,就盡量選擇哪件事情。


    曼昆曾在他風靡全世界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有這樣一個經典案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最需要的理財常識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華並收藏我最需要的理財常識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