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理財不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態度(3)
我最需要的理財常識書 作者:王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邁克爾·喬丹是nba中最優秀的籃球運動員之一,他能跳得比其他大多數人高,投籃也比其他大多數人準。很可能,他在其他活動中也出類拔萃。例如,喬丹修剪自己的草坪大概比其他任何人都快。但是僅僅由於他能迅速地修剪草坪,就意味著他應該自己修剪草坪嗎?
為了迴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使用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的概念。假設喬丹能用2小時修剪完草坪。在這同樣的2小時中,他能拍一部運動鞋的電視商業廣告,並賺到1萬美元。與他相比,住在喬丹隔壁的小姑娘傑尼弗能用4小時修剪完喬丹家的草坪。在這同樣的4小時中,她可以在麥當勞店工作賺20美元。
在這個例子中,喬丹修剪草坪的機會成本是1萬美元,而傑尼弗的機會成本是20美元。喬丹在修剪草坪上有絕對優勢,因為他可以用更少的時間幹完這個活兒。但傑尼弗在修剪草坪上有比較優勢,因為她的機會成本低。
如果你僅僅是因為喬丹的絕對優勢就安排喬丹去修剪草坪,那我告訴你,你還是放棄理財的想法吧,因為你根本還沒有入門。
在這個例子中,喬丹即使修剪草坪再牛,也不應該幹這個工作。最好的做法是,他還去拍他的廣告,而應該雇用傑尼弗去修剪草坪,隻要他支付給傑尼弗的錢大於20美元而低於1萬美元,雙方都能達到利益最大化。
我們在進行理財投資時,也需要在注意到機會成本的同時,注意絕對優勢與相對優勢的區別。比如,你將10萬元投入到基金上,一年時間賺到了1萬元,年投資收益率達到了10%。你就此認為自己的投資是正確的嗎?
答案是不一定,你還需要考慮資金投入到其他地方可能產生的收益,比如股票、黃金、存款等,隻有基金上的收益比其他收益都高時,才能說明你的投資決定是正確的。
在生活中,我們會麵臨著各種各樣的選擇,這種選擇很多也是來自投資理財方麵的。在作出選擇時,一定要考慮到這項選擇的機會成本,要比較各種機會成本的大小。隻有當選擇的方案收益大於其機會成本時,這個方案才能說是正確的。
所以,機會成本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隻有充分地考慮到機會成本後,才能讓我們的選擇更加明智。
5.對沉沒成本的處理,關係你的一生
還有一種成本,你生活中肯定經常遇到。或許,這種成本完全可以叫作“無奈”。
比如,買了一張電影票,快開演時下起了大雨。如果不去看,白白浪費了100元;但如果去看,就必須打車去,還需要額外再花費100元。
這個時候,你糾結不?
如果上麵這個問題還不足以引起你的警覺,那我們再換一種提問方法:花100元買下電影票後,有朋友告訴你這個電影不單單是不好看,而且非常枯燥、無聊,看了就後悔,根本不值得看。那你還去看嗎?
我們把這個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選擇放在理財中,就變成這樣一個問題:已經投資出去的錢,本來想要有較好的收益,卻在後來發現由於情況改變或者更多的消息證明,投資已經不值得了。那你是因為害怕之前的投資被“浪費”而繼續堅持甚至投入更多的錢,還是堅決地砍掉這部分投資,把錢再投入到其他地方呢?
經濟學家告訴我們,對於這種叫作“沉沒成本”的東西,我們在繼續理財時根本沒有必要考慮它!
“沉沒成本”在學術上的定義是,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不能由現在的或者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學術定義總是那麽晦澀難懂,還是放在具體例子中解釋吧。
“沉沒成本”就是你買電影票所花的錢。由於那100元錢已經花出去了,對於現在下大雨,還去不去看電影的決策,這100元錢是不予考慮的因素。因為你去看電影也收不迴這100元錢,不去看電影也不會多損失100元錢。你隻需要考慮去看電影得到的愉悅感和打車去看需要多花的100元錢之間的關係。也就是收獲和額外的支出之間的關係,跟最初“沉沒”的那個100元錢根本就沒有關係。如果看電影的愉悅感多於額外增加的100元錢,就去看;反之,就不去看。
如果你認為“沉沒成本”就是解決類似例子中的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對投資根本沒有太大的影響,那我告訴你,你又錯了。
對“沉沒成本”的處理關乎你一生的成敗!
我們說點大事。
1992年,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和美國的麥道公司就合作生產md90幹線飛機簽署了一項合同。項目在1997年全麵展開,1999年,雙方共同研發製造的第一架飛機正式試飛成功,2000年,第二架飛機試飛成功,並且,這兩架飛機很快就取得了美國聯邦航空局頒發的單機適航證。一切跡象都表明:中國在幹線飛機上的製造和總裝技術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與20世紀90年代的國際水平不相上下,同時,也具備了小批量生產的能力。
就在這時,即2000年8月,該公司宣布今後民用飛機不再發展幹線飛機,而是將生產力集中在支線飛機上,而md90項目也宣布下馬。這一決策從宣布起,就引起了廣泛的爭議和反對。人們反對該項目下馬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md90項目已經投入了數十億元資金,上萬人傾力奉獻,耗時6年,在初嚐勝利果實時就匆匆下馬,太可惜了。
反對者的惋惜和痛苦著實讓人理解,但是這不能說明該項目應該繼續進行,因為,不管該項目已經投入了多少的人力、財力、物力,對於現在是否繼續該項目來說都已經成了沉沒成本,是不應該被考慮的。事實上,md90項目下馬的主要原因是前景堪憂。從銷路上來說,在項目啟動時本打算生產150架飛機,到1992年簽約時約定為40架,後來到1994年又變為20架,並約定由中方認購。但民航部門隻同意購買5架,其餘15架沒有著落。因此,在沒有市場的情況下,果斷下馬是最好的選擇,否則,隻會沉沒更多。
對於我們來說,沉沒成本也是理財中必須考慮的一個環節。我們來到股市,那些機構的忽悠者口中經常會提到一個“鱷魚法則”,如果有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你試圖用手掙脫,結果必然是鱷魚會同時咬住你的手和腳,你越是掙紮,鱷魚咬掉你的就越多。這就是說,如果你沉浮股海,發現自己買的股票背離了市場的方向,產生了虧損,就必須馬上停止買進或者持有,毅然放棄,不能有任何延誤,不要存在任何的僥幸心理。這聽起來異常殘酷,大有壯士斷腕的氣概,但你如果不想沉沒,斷就斷吧。
舉一個更現實的例子:你剛剛花5000元買了一部iphone4,結果還沒過多久,喬布斯“詭計多端”地宣布,性能比iphone4高出一倍的雙核iphone 4s華麗問世,而且隻賣3500元!不過,老喬還是考慮到你的感受,推出一個拯救舊用戶“悲催”(網絡用語)心理的方案:你可以用自己的手機再加1000元,換購一隻新手機。
很多人再次糾結了!
我告訴你,最理智的做法是,如果新手機在性能上確實足夠優越,那就堅持換迴來一個,已經付出的5000元絕對忽略不計,此時你要考慮的就是1000元與更優越的性能之間的選擇。
現實中這種例子真的比比皆是。比如剩飯菜如何處理的問題,就剩那麽幾口了,是吃掉、倒掉還是放起來隔天吃?很多人覺得倒掉很可惜,不如再強塞下去一口。習慣一旦養成,改起來就難了。這樣下去,早晚你會有“發福”的一天,這還是好的,關鍵是天天吃撐,健康就是個大問題了。另一些人可能選擇放進冰箱,還買了保鮮膜裹上,留著隔天再吃。其實,仔細想想,不管怎麽處理,剩飯菜都是一種沉沒成本。隻要我們覺得浪費糧食可恥,就總會在是否倒掉的問題上糾結。但在我們實際理財的過程中,必須要培養出麵對沉沒成本勇敢舍棄的氣概來,因為,沉沒成本本身就是雞肋。
再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小李的女朋友是個溫柔體貼的姑娘,但生活中難免發生一些小摩擦。有一次,小李騎摩托車帶她從一個朋友家迴來,出來的時候,朋友送他們兩瓶紅酒。路上,一個不小心,摩托車顛了起來,紅酒掉出來碎了。小李一直就是那種果斷的人,他知道那兩瓶碎掉的紅酒已經屬於沉沒成本,注定該忽略了,不應該再有什麽可惜的情緒了。於是就沒管它,頭也不迴地騎摩托車繼續前行。這時候女朋友大嚷:“酒都摔碎了,你也不下去看看。”
既然確定已經碎了,即使下去看,又能有什麽用呢?
這聽起來很殘忍,但我還是想改造一句話:理財,要對自己狠一點。
6.信用卡讓你離富翁夢越來越遠
像房貸一樣,21世紀初,信用卡悄無聲息地一夜之間充斥於我們的生活之中,到了現在,刷信用卡消費已經從最初的時尚、有範兒變成了的習慣。然而,從信用卡誕生的第一天起,就有很多理財界的專家發出唿籲:信用卡,最好別用!
那為什麽信用卡用戶還是越來越多了呢?
答案很簡單,這東西方便快捷,一張卡片走天下,最關鍵的是,其中包含了一部分附加價值,是其他銀行借記卡之類的卡片無法相比的。
因此信用卡搖身一變,仿佛成了讓人們釋放欲望的救星,很多人刷卡購物的時候,怎麽看起來,都有點“買東西不要錢”的意思。
就這樣,很多人漸漸對信用卡有了嚴重的依賴情結。沒有信用卡,基本上等於每個月的生活費都沒有了。其實,這些人已經不是純粹的“月光族”,而是徹徹底底的“負債族”,他們每月的工資一發下來,就直接去還信用卡賬單了。如果沒有信用卡來透支的話,下個月根本不知道該怎麽過。
這裏我鄭重提醒大家,信用卡消費可以,但養成這樣的消費惡習是十分危險的。如果你是這樣的一個“卡奴”,要一直持續這樣的生活,那我可以準確預測,當你退休那年,你發現,自己辛苦一輩子仍然還是一貧如洗。
如果你真的有這種“爆卡”的習慣(偶爾一次例外),那麽還是再來一次壯士斷腕吧,果斷剪掉信用卡,哪怕是當月借錢生活也行。
信用卡帶在身上簡直太方便了,搞得很多人在買東西時根本不考慮自己的消費能力,本來隻是月入5000元,卻在買幾千元的奢侈品時眼都不眨一下,原因就是錢沒拿在手裏,就總覺得不像花自己的,隻是一個數字而已。
但是,信用卡真有那麽萬惡不赦嗎?我們究竟該如何對待手裏的信用卡?
答案是,讓信用卡變成你的工具,而不是讓你變成信用卡的奴隸!
也就是說,在使用信用卡時,絕對不能讓卡控製你的消費欲望,自己一定要守住幾條底線。
首先告訴自己,絕對不能用信用卡提現。
有很多銀行,對於信用卡透支取現,不分本地異地,一般都要收取3%左右的手續費,最低為30元;除此之外,從取現當日起,銀行就開始收取每天萬分之五的手續費,折合年利率為18%。雖然一般銀行都會在合約中對取現利率進行明確標注,但是大多數人都不會在意,而是任意地選擇取現透支,以為幾十塊錢隻是個小數目,豈知積少成多,一旦養成習慣,就是個大問題。
你可能會說,不取錢,那就刷唄。可以這麽說,但一定要記住:絕對不能刷爆信用卡!
雖然很多信用卡都在合約中注明,超出信用卡額度的部分是需要收超限費的,但我相信還是有太多的人對“超限費”並不了解。根據央行的規定,銀行可以將信用卡刷卡消費的最高額度控製在預先設定的信用額度的110%。如果信用卡的授信額度為10000元,那麽這張卡最多可以刷卡消費11000元。但需要注意的是,對於超出信用額度刷卡消費的1000元,銀行會收取一定比例的超限費。“超限費”就是在持卡人超過信用額度用款時,銀行對超出信用額度部分按比例收取的費用。而且“超限費”不享受免息還款及最低還款的優惠,需要在還款時一次性繳清。大部分銀行的超限費用是按照超限金額的5%來收取的,未還完款項的日利息大部分為5‰。
另外,堅決不能隻還最低還款額,或者到期有未還欠款,這也是使用信用卡時一定要堅持做到的。說得明白點,就是要養成習慣,不管有多困難,都要堅持到期全額還款。
總之一句話,刷信用卡可以,但是多向銀行交一分錢,則絕對不可以!隻要你能堅守這些底線,擺脫“卡奴”形象,讓信用卡變成自己的工具,甚至是變成自己的“奴隸”,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事實上,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奴隸”一旦用好了,還能做好多事。
比如,可以讓信用卡變成賬本。現在很多商場、超市、餐廳都有刷卡機,我們可以在外麵消費時,盡量使用信用卡,通過每期銀行寄過來的信用卡賬單,來審視自己的消費習慣。因為賬單中會羅列出自己的消費細節,根據上麵的消費記錄,逐漸掌握哪些費用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從而養成“開源節流”的習慣,讓存款慢慢地積累起來。
再比如,利用信用卡作為緩衝,規範自己的投資。
我們知道,每個月將一部分收入拿來做投資是一個非常好的理財習慣,但是現實中由於每個人的收入都是有限的,難免某個月支出比較多。這時,停止一個月的投資就難免前功盡棄,不停止又需要錢急用,怎麽辦?
這時,利用信用卡的還款期就是個非常巧妙的理財方法。
信用卡一般都有40—56天不等的免息期,在此期間,可以先用信用卡來維持日常消費和急用,而把自己的收入用到投資上。如此一來,生活、投資兩不誤。而且一旦消費壓力減緩,還能把更多的收入用到投資上。不過,要謹記,必須在還款日前全額還款,這樣才能享受免息期,達到理財目的。
當然,如果能把握好優惠活動以及消費積分,還能創造出信用卡的額外價值。
銀行為了提升本行信用卡的競爭能力,一般會推出各種各樣的優惠活動,比如免費看電影、團購、出外遊玩等等。所以平時可以關注這方麵的消息,等到確實是家庭消費所需時,就果斷出手,從而讓消費更加劃算。當然,對於那些看似優惠,但不切實際的消費內容,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不要讓腦袋一時發熱,超出自己的消費範圍。
我們知道,中國銀行的存款利率一直都是比較高的,如果能讓自己的收入在第一時間就變成定期存款,這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不啻為一種投資理財方法。所以,每個月在留下足夠的應還額度外,不要留太多現金,隻要能應付足夠的家庭開支就行,其他則盡可能用信用卡消費,把剩餘的錢都存到定期賬戶中去,慢慢你會發現自己的錢越來越多。
境外刷信用卡,還可以免除貨幣轉換費。現在的貨幣轉換費一般為2%,如果你到銀行用現金買入外幣,再到國外消費的話,不僅不安全,而且難免會有不小的費用支出。但如果用信用卡消費的話,銀聯隻會按照規定的匯率進行貨幣轉換,而不會收取2%的貨幣轉換費。
由此看來,信用卡本身確實是一種工具,重要的是用戶怎麽用,堅守住原則,把信用卡變成“奴隸”,就能實現不小的增值。
為了迴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使用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的概念。假設喬丹能用2小時修剪完草坪。在這同樣的2小時中,他能拍一部運動鞋的電視商業廣告,並賺到1萬美元。與他相比,住在喬丹隔壁的小姑娘傑尼弗能用4小時修剪完喬丹家的草坪。在這同樣的4小時中,她可以在麥當勞店工作賺20美元。
在這個例子中,喬丹修剪草坪的機會成本是1萬美元,而傑尼弗的機會成本是20美元。喬丹在修剪草坪上有絕對優勢,因為他可以用更少的時間幹完這個活兒。但傑尼弗在修剪草坪上有比較優勢,因為她的機會成本低。
如果你僅僅是因為喬丹的絕對優勢就安排喬丹去修剪草坪,那我告訴你,你還是放棄理財的想法吧,因為你根本還沒有入門。
在這個例子中,喬丹即使修剪草坪再牛,也不應該幹這個工作。最好的做法是,他還去拍他的廣告,而應該雇用傑尼弗去修剪草坪,隻要他支付給傑尼弗的錢大於20美元而低於1萬美元,雙方都能達到利益最大化。
我們在進行理財投資時,也需要在注意到機會成本的同時,注意絕對優勢與相對優勢的區別。比如,你將10萬元投入到基金上,一年時間賺到了1萬元,年投資收益率達到了10%。你就此認為自己的投資是正確的嗎?
答案是不一定,你還需要考慮資金投入到其他地方可能產生的收益,比如股票、黃金、存款等,隻有基金上的收益比其他收益都高時,才能說明你的投資決定是正確的。
在生活中,我們會麵臨著各種各樣的選擇,這種選擇很多也是來自投資理財方麵的。在作出選擇時,一定要考慮到這項選擇的機會成本,要比較各種機會成本的大小。隻有當選擇的方案收益大於其機會成本時,這個方案才能說是正確的。
所以,機會成本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隻有充分地考慮到機會成本後,才能讓我們的選擇更加明智。
5.對沉沒成本的處理,關係你的一生
還有一種成本,你生活中肯定經常遇到。或許,這種成本完全可以叫作“無奈”。
比如,買了一張電影票,快開演時下起了大雨。如果不去看,白白浪費了100元;但如果去看,就必須打車去,還需要額外再花費100元。
這個時候,你糾結不?
如果上麵這個問題還不足以引起你的警覺,那我們再換一種提問方法:花100元買下電影票後,有朋友告訴你這個電影不單單是不好看,而且非常枯燥、無聊,看了就後悔,根本不值得看。那你還去看嗎?
我們把這個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選擇放在理財中,就變成這樣一個問題:已經投資出去的錢,本來想要有較好的收益,卻在後來發現由於情況改變或者更多的消息證明,投資已經不值得了。那你是因為害怕之前的投資被“浪費”而繼續堅持甚至投入更多的錢,還是堅決地砍掉這部分投資,把錢再投入到其他地方呢?
經濟學家告訴我們,對於這種叫作“沉沒成本”的東西,我們在繼續理財時根本沒有必要考慮它!
“沉沒成本”在學術上的定義是,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不能由現在的或者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學術定義總是那麽晦澀難懂,還是放在具體例子中解釋吧。
“沉沒成本”就是你買電影票所花的錢。由於那100元錢已經花出去了,對於現在下大雨,還去不去看電影的決策,這100元錢是不予考慮的因素。因為你去看電影也收不迴這100元錢,不去看電影也不會多損失100元錢。你隻需要考慮去看電影得到的愉悅感和打車去看需要多花的100元錢之間的關係。也就是收獲和額外的支出之間的關係,跟最初“沉沒”的那個100元錢根本就沒有關係。如果看電影的愉悅感多於額外增加的100元錢,就去看;反之,就不去看。
如果你認為“沉沒成本”就是解決類似例子中的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對投資根本沒有太大的影響,那我告訴你,你又錯了。
對“沉沒成本”的處理關乎你一生的成敗!
我們說點大事。
1992年,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和美國的麥道公司就合作生產md90幹線飛機簽署了一項合同。項目在1997年全麵展開,1999年,雙方共同研發製造的第一架飛機正式試飛成功,2000年,第二架飛機試飛成功,並且,這兩架飛機很快就取得了美國聯邦航空局頒發的單機適航證。一切跡象都表明:中國在幹線飛機上的製造和總裝技術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與20世紀90年代的國際水平不相上下,同時,也具備了小批量生產的能力。
就在這時,即2000年8月,該公司宣布今後民用飛機不再發展幹線飛機,而是將生產力集中在支線飛機上,而md90項目也宣布下馬。這一決策從宣布起,就引起了廣泛的爭議和反對。人們反對該項目下馬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md90項目已經投入了數十億元資金,上萬人傾力奉獻,耗時6年,在初嚐勝利果實時就匆匆下馬,太可惜了。
反對者的惋惜和痛苦著實讓人理解,但是這不能說明該項目應該繼續進行,因為,不管該項目已經投入了多少的人力、財力、物力,對於現在是否繼續該項目來說都已經成了沉沒成本,是不應該被考慮的。事實上,md90項目下馬的主要原因是前景堪憂。從銷路上來說,在項目啟動時本打算生產150架飛機,到1992年簽約時約定為40架,後來到1994年又變為20架,並約定由中方認購。但民航部門隻同意購買5架,其餘15架沒有著落。因此,在沒有市場的情況下,果斷下馬是最好的選擇,否則,隻會沉沒更多。
對於我們來說,沉沒成本也是理財中必須考慮的一個環節。我們來到股市,那些機構的忽悠者口中經常會提到一個“鱷魚法則”,如果有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你試圖用手掙脫,結果必然是鱷魚會同時咬住你的手和腳,你越是掙紮,鱷魚咬掉你的就越多。這就是說,如果你沉浮股海,發現自己買的股票背離了市場的方向,產生了虧損,就必須馬上停止買進或者持有,毅然放棄,不能有任何延誤,不要存在任何的僥幸心理。這聽起來異常殘酷,大有壯士斷腕的氣概,但你如果不想沉沒,斷就斷吧。
舉一個更現實的例子:你剛剛花5000元買了一部iphone4,結果還沒過多久,喬布斯“詭計多端”地宣布,性能比iphone4高出一倍的雙核iphone 4s華麗問世,而且隻賣3500元!不過,老喬還是考慮到你的感受,推出一個拯救舊用戶“悲催”(網絡用語)心理的方案:你可以用自己的手機再加1000元,換購一隻新手機。
很多人再次糾結了!
我告訴你,最理智的做法是,如果新手機在性能上確實足夠優越,那就堅持換迴來一個,已經付出的5000元絕對忽略不計,此時你要考慮的就是1000元與更優越的性能之間的選擇。
現實中這種例子真的比比皆是。比如剩飯菜如何處理的問題,就剩那麽幾口了,是吃掉、倒掉還是放起來隔天吃?很多人覺得倒掉很可惜,不如再強塞下去一口。習慣一旦養成,改起來就難了。這樣下去,早晚你會有“發福”的一天,這還是好的,關鍵是天天吃撐,健康就是個大問題了。另一些人可能選擇放進冰箱,還買了保鮮膜裹上,留著隔天再吃。其實,仔細想想,不管怎麽處理,剩飯菜都是一種沉沒成本。隻要我們覺得浪費糧食可恥,就總會在是否倒掉的問題上糾結。但在我們實際理財的過程中,必須要培養出麵對沉沒成本勇敢舍棄的氣概來,因為,沉沒成本本身就是雞肋。
再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小李的女朋友是個溫柔體貼的姑娘,但生活中難免發生一些小摩擦。有一次,小李騎摩托車帶她從一個朋友家迴來,出來的時候,朋友送他們兩瓶紅酒。路上,一個不小心,摩托車顛了起來,紅酒掉出來碎了。小李一直就是那種果斷的人,他知道那兩瓶碎掉的紅酒已經屬於沉沒成本,注定該忽略了,不應該再有什麽可惜的情緒了。於是就沒管它,頭也不迴地騎摩托車繼續前行。這時候女朋友大嚷:“酒都摔碎了,你也不下去看看。”
既然確定已經碎了,即使下去看,又能有什麽用呢?
這聽起來很殘忍,但我還是想改造一句話:理財,要對自己狠一點。
6.信用卡讓你離富翁夢越來越遠
像房貸一樣,21世紀初,信用卡悄無聲息地一夜之間充斥於我們的生活之中,到了現在,刷信用卡消費已經從最初的時尚、有範兒變成了的習慣。然而,從信用卡誕生的第一天起,就有很多理財界的專家發出唿籲:信用卡,最好別用!
那為什麽信用卡用戶還是越來越多了呢?
答案很簡單,這東西方便快捷,一張卡片走天下,最關鍵的是,其中包含了一部分附加價值,是其他銀行借記卡之類的卡片無法相比的。
因此信用卡搖身一變,仿佛成了讓人們釋放欲望的救星,很多人刷卡購物的時候,怎麽看起來,都有點“買東西不要錢”的意思。
就這樣,很多人漸漸對信用卡有了嚴重的依賴情結。沒有信用卡,基本上等於每個月的生活費都沒有了。其實,這些人已經不是純粹的“月光族”,而是徹徹底底的“負債族”,他們每月的工資一發下來,就直接去還信用卡賬單了。如果沒有信用卡來透支的話,下個月根本不知道該怎麽過。
這裏我鄭重提醒大家,信用卡消費可以,但養成這樣的消費惡習是十分危險的。如果你是這樣的一個“卡奴”,要一直持續這樣的生活,那我可以準確預測,當你退休那年,你發現,自己辛苦一輩子仍然還是一貧如洗。
如果你真的有這種“爆卡”的習慣(偶爾一次例外),那麽還是再來一次壯士斷腕吧,果斷剪掉信用卡,哪怕是當月借錢生活也行。
信用卡帶在身上簡直太方便了,搞得很多人在買東西時根本不考慮自己的消費能力,本來隻是月入5000元,卻在買幾千元的奢侈品時眼都不眨一下,原因就是錢沒拿在手裏,就總覺得不像花自己的,隻是一個數字而已。
但是,信用卡真有那麽萬惡不赦嗎?我們究竟該如何對待手裏的信用卡?
答案是,讓信用卡變成你的工具,而不是讓你變成信用卡的奴隸!
也就是說,在使用信用卡時,絕對不能讓卡控製你的消費欲望,自己一定要守住幾條底線。
首先告訴自己,絕對不能用信用卡提現。
有很多銀行,對於信用卡透支取現,不分本地異地,一般都要收取3%左右的手續費,最低為30元;除此之外,從取現當日起,銀行就開始收取每天萬分之五的手續費,折合年利率為18%。雖然一般銀行都會在合約中對取現利率進行明確標注,但是大多數人都不會在意,而是任意地選擇取現透支,以為幾十塊錢隻是個小數目,豈知積少成多,一旦養成習慣,就是個大問題。
你可能會說,不取錢,那就刷唄。可以這麽說,但一定要記住:絕對不能刷爆信用卡!
雖然很多信用卡都在合約中注明,超出信用卡額度的部分是需要收超限費的,但我相信還是有太多的人對“超限費”並不了解。根據央行的規定,銀行可以將信用卡刷卡消費的最高額度控製在預先設定的信用額度的110%。如果信用卡的授信額度為10000元,那麽這張卡最多可以刷卡消費11000元。但需要注意的是,對於超出信用額度刷卡消費的1000元,銀行會收取一定比例的超限費。“超限費”就是在持卡人超過信用額度用款時,銀行對超出信用額度部分按比例收取的費用。而且“超限費”不享受免息還款及最低還款的優惠,需要在還款時一次性繳清。大部分銀行的超限費用是按照超限金額的5%來收取的,未還完款項的日利息大部分為5‰。
另外,堅決不能隻還最低還款額,或者到期有未還欠款,這也是使用信用卡時一定要堅持做到的。說得明白點,就是要養成習慣,不管有多困難,都要堅持到期全額還款。
總之一句話,刷信用卡可以,但是多向銀行交一分錢,則絕對不可以!隻要你能堅守這些底線,擺脫“卡奴”形象,讓信用卡變成自己的工具,甚至是變成自己的“奴隸”,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事實上,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奴隸”一旦用好了,還能做好多事。
比如,可以讓信用卡變成賬本。現在很多商場、超市、餐廳都有刷卡機,我們可以在外麵消費時,盡量使用信用卡,通過每期銀行寄過來的信用卡賬單,來審視自己的消費習慣。因為賬單中會羅列出自己的消費細節,根據上麵的消費記錄,逐漸掌握哪些費用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從而養成“開源節流”的習慣,讓存款慢慢地積累起來。
再比如,利用信用卡作為緩衝,規範自己的投資。
我們知道,每個月將一部分收入拿來做投資是一個非常好的理財習慣,但是現實中由於每個人的收入都是有限的,難免某個月支出比較多。這時,停止一個月的投資就難免前功盡棄,不停止又需要錢急用,怎麽辦?
這時,利用信用卡的還款期就是個非常巧妙的理財方法。
信用卡一般都有40—56天不等的免息期,在此期間,可以先用信用卡來維持日常消費和急用,而把自己的收入用到投資上。如此一來,生活、投資兩不誤。而且一旦消費壓力減緩,還能把更多的收入用到投資上。不過,要謹記,必須在還款日前全額還款,這樣才能享受免息期,達到理財目的。
當然,如果能把握好優惠活動以及消費積分,還能創造出信用卡的額外價值。
銀行為了提升本行信用卡的競爭能力,一般會推出各種各樣的優惠活動,比如免費看電影、團購、出外遊玩等等。所以平時可以關注這方麵的消息,等到確實是家庭消費所需時,就果斷出手,從而讓消費更加劃算。當然,對於那些看似優惠,但不切實際的消費內容,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不要讓腦袋一時發熱,超出自己的消費範圍。
我們知道,中國銀行的存款利率一直都是比較高的,如果能讓自己的收入在第一時間就變成定期存款,這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不啻為一種投資理財方法。所以,每個月在留下足夠的應還額度外,不要留太多現金,隻要能應付足夠的家庭開支就行,其他則盡可能用信用卡消費,把剩餘的錢都存到定期賬戶中去,慢慢你會發現自己的錢越來越多。
境外刷信用卡,還可以免除貨幣轉換費。現在的貨幣轉換費一般為2%,如果你到銀行用現金買入外幣,再到國外消費的話,不僅不安全,而且難免會有不小的費用支出。但如果用信用卡消費的話,銀聯隻會按照規定的匯率進行貨幣轉換,而不會收取2%的貨幣轉換費。
由此看來,信用卡本身確實是一種工具,重要的是用戶怎麽用,堅守住原則,把信用卡變成“奴隸”,就能實現不小的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