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自身專業和所從事行業的原因,經常會有人問我:“什麽是理財?”


    事實上,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替人理財的過程中想要給“理財”下一個實實在在的定義。但不管查了多少資料,參考了多少“專家”的博客,卻始終找不到一個讓我滿意的答案。


    直到有一天,某人的經曆給了我一些啟示。在講述他的故事之前,我想先問你們幾個問題:


    1.如果你有10萬元,你想拿這些錢幹什麽?


    2.如果你在一個公司當到了總經理,你會考慮辭職嗎?


    3.如果你考慮買黃金作為自己的投資手段,但是最近黃金價格急劇下跌,親戚朋友都在勸你趕緊拋出黃金,持幣觀望。你會怎麽辦?


    4.如果你在自己的親戚手下工作很努力,局麵逐漸打開的時候,你會考慮辭職嗎?


    我不敢斷定你會給我什麽樣的答案,但是李嘉誠在麵臨這4個選擇的時候,作出的決定著實讓世人詫異,其結果也讓人刮目相看。


    1943年,李嘉誠的父親積勞成疾染上肺病,不幸撒手人寰。他隻好離開學校,四處找工作,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但是到處碰壁,沒有人肯收留這個苦命的小孩,舅舅莊靜庵讓李嘉誠在自己的鍾表店裏當了個泡茶掃地的小學徒。在這裏他察言觀色,見機行事。第一個到店,最後一個離開,這樣辛辛苦苦地工作三年,才算得到了舅舅的賞識。大凡平凡之人,都會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養老之地:老板是自己的舅舅,又很賞識自己,如果這樣下去,娶到舅舅的女兒,作為乘龍快婿接下嶽父的生意,悠哉地度過下半生。


    但是這時的李嘉誠選擇了辭去鍾表店的工作,到一個五金廠當推銷員,開始了當時香港人稱之為“行街仔”的推銷生涯。短短一年之後,由於勤奮好學、聰明能幹以及傑出的銷售能力,李嘉誠被任命為塑料花廠的總經理。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照料家人外,他終於可以自己攢些錢了。兩年之內,他省吃儉用攢齊了7000美元。這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財富,他完全可以像普通人那樣,憑借著塑料花廠總經理的職位,花掉這7000美元買棟房子、娶個媳婦,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麵對生活的這一誘惑,他再次選擇拒絕,讓自己進到下一個不平靜中:創辦自己的塑料廠。


    剛剛30歲的李嘉誠,已經解決了金錢的問題,他可以告訴自己:我這輩子不愁錢了。憑著創業前期的積累,他進入了房地產領域,創辦了“長江實業”公司。不過,市場並不盡如人意,20世紀60年代中期,香港左派暴動,地價暴跌,各大房地產公司紛紛拋售樓盤,房地產行業似乎走進了死胡同。就在這時,李嘉誠逆潮流而動,以低價購入大量土地作為儲備,最終讓自己在香港大亨中脫穎而出,數十載蟬聯全球華人首富。


    或許你會認為,李嘉誠隻是個傳說,他是個天才,“他的故事我完全無法複製”,所以,“你跟我談李嘉誠隻是在浪費我的時間而已”。


    真的是這樣嗎?你認為李嘉誠幾千億的財產是一夜之間堆積起來的嗎?


    那我再問你一個問題:每個月有幾千元工資的你,如果一枚1元硬幣掉到了下水道裏,你會想方設法撿迴它嗎?


    你的答案我有理由相信是:“1元錢還不夠買根冰棍,我少吃一口飯都能省出來,沒必要去撿。”


    那你再看看李嘉誠是如何“摳門”的:


    有一次他從家裏出來,正當秘書打開車門,李嘉誠彎腰上車的一刹那,不小心從上衣口袋裏掉出一枚硬幣。不巧的是,這枚硬幣滾落到路邊的井蓋下麵,於是,李嘉誠讓秘書通知專人前來揭開井蓋,認真細致地在井蓋下麵找到了那枚硬幣。整個過程持續了10分鍾,為了“獎勵”這位服務人員,李嘉誠特意給了他100元港幣作為小費。對此,有人無法理解,認為那枚硬幣是有特殊意義的,其實那不過是一枚非常普通的硬幣而已。李嘉誠對此事作了解釋:一枚硬幣也是財富,你不能忽略它,否則,你不去救它,財神就會慢慢離你而去。


    有人會反問:李嘉誠畢竟不是什麽高學曆,不懂絕對優勢和相對優勢的概念。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李嘉誠在撿硬幣的這10分鍾時間裏,完全可以創造出比一枚硬幣多不知道多少倍的財富!


    李嘉誠很傻嗎?


    那麽,聰明的你有沒有發現另一個道理?即使身價千億的李嘉誠,也非常重視每一毛錢甚至是一分錢。這正是他真正的成功秘訣——尊重財富,把保護財富當成一種生活態度。換句話說,要將理財當作一個重要習慣才行。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盡管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了很多道理,但到現在為止,我還是不能告訴你“理財”的具體定義。你必須聽我講完另一個故事之後,才能對理財有確切的理解。


    我曾經拜訪過一個富翁,他是我的一個朋友。那時,我在一家國企上班,他卻擁有好幾家公司,身家起碼過億,對我來說那是個天文數字,我隻想知道他致富的秘訣。


    一天晚上,我來到他家,想要取經。剛坐下,我便對他說:“我想知道你財富累積的經驗。”他對我說:“你等我一下,剛給你燒了壺熱水,現在廚房的燈還沒關,我去把燈關了就跟你聊。”其實,在那一瞬間,我就知道他成為富翁的秘訣了。他很有錢,但是平時開一個二手捷達,不上高級餐廳,不買奢侈品……


    說了這麽多,我想該給理財下一個定義了:“理財不是投機,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生活態度,用心生活,就會發現理財的好處——根據每個人的家庭和財務狀況,將資產進行合理規劃,讓資產長期、穩健增值,達成人生中的各種目標,實現財務自由!它可以讓辛苦賺來的錢增值,抵禦通貨膨脹;也可以為自己儲蓄足夠的錢去享受退休養老生活。理財不僅僅關係到財富,還關係到你在麵臨抉擇時該如何作決定。”


    而我們學習理財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理財的方法深入到生活之中,從而戰勝人們一生中無時無刻不存在的一個大敵、一個財富殺手——通貨膨脹!正如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鍾偉所說:“如果生活在京滬廣深這樣的一線大城市,到2027年退休,退休後25年的生活開銷預備1000萬元養老金也未必夠。”通脹如此可怕,就連《貨幣戰爭》的作者宋鴻兵先生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鍾:“貨幣貶值是必然規律。即使是千萬富翁,如果不做投資理財,30年後也有可能吃救濟。”


    “不會理財,真的可能會窮死”,這句話乍聽起來有些聳人聽聞,但細細迴味,也確實給我們以警示。理財,應該成為一種生活態度!


    1.讓短期的流動資金成為你的長期投資


    說到“理財”,可能每個人都會憶起無數個情景。


    第一個情景便是“媽媽的嘮叨”。從小到大,也許第一個給你灌輸理財意識的人不是什麽大師、專家,恰恰是你走多遠都用一根風箏線扯著你的母親。她經常會在你耳邊嘮叨:“你要存錢,如果不存錢的話,怎麽娶媳婦,怎麽買房子……”其實,每個人可能都知道存錢的意義,但我們真的會存嗎?我們經常遇到的情況是,當自己把錢存到銀行時,同學把錢拿去炒股,他開上了好車,而我們存的那點錢可買的東西卻越來越少了。


    第二個更加常見:下定決心,要用心理財,於是到圖書大廈買了n本理財書,最終發現自己還是不知道什麽是理財,也不知道怎麽理財,連媽媽20多年的嘮叨都置之腦後,反而更加“貧窮”起來。


    第三個情景,每每身處困境時,便會找很多大人物的例子刺激自己的神經,比如“索羅斯幾年內有了幾十億”、“巴菲特把買房子的錢投到股市賺了一個國家”……飄飄然地在網上搜羅一番大人物的成功事跡,恍惚中覺得自己也成了大人物,賺到了整個世界。關掉電腦,才發現現實中自己還隻是個窮光蛋而已。


    到底該怎麽辦呢?到底有沒有一種簡單的方法,讓每個人都能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攢下足夠的錢財呢?


    我想到了當年考駕照的經曆。學習開車貌似很複雜,其實原則隻有一個:淡定!在馬路上“安全第一”,遇到不能馬上作出正確判斷的情況,隻要停下來,就肯定不會出事。


    其實人生更是如此,發現方向錯了,停下來就等於前進。


    那麽理財呢?能不能不要那麽複雜?


    你真的有那麽多時間,先學股票,再學期貨、房地產,在各個行業的專業術語和運作規則都理解了之後(假如你真的確實理解了,也能用了),再來安排自己的理財方案嗎?難道李嘉誠就是在學會了所有這些經濟學知識之後,才成為億萬富翁的嗎?


    顯然不是!


    那更簡單的方法是什麽呢?


    答案就是:“從今天起,在花錢的時候,要加上理財的意識。”


    理財的意識對你的重要性,比你會背幾個公式、懂得股市運行方式都要重要。這是學會理財的第一要訣,也是生活中“理財”的重要原則。


    “加上理財的意識”,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


    當你身揣5萬元來到銀行,想把錢存進去的時候,你是否意識到:這5萬元有好多種存法,可以把5萬元全部存成5年定期,也可以都存成活期,還能一部分存定期、一部分存活期……


    隻要你意識到這5萬元有不同的存法,那麽你就走進了理財的課堂,邁出了理財第一步。有了這個意識之後,具體的理財方案就迎刃而解了。


    近年來,cpi(居民消費物價指數)這個詞已經被中國大部分家庭所接受了。這個指數反映的是通貨膨脹的水平。cpi越高,通貨膨脹率就越高。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伴隨著較高的通貨膨脹率,現在經常爆出的高通貨膨脹率,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審視自己的資產。


    “可以跑不贏劉翔,但是絕對不能跑不贏cpi。”這句話正反映出人們對資產縮水的擔心和憂慮。很多人已經意識到:想讓財富不縮水,就不能長期持有資金,而是要將資金轉換成資產,用資產的形式保證財富隨著通貨膨脹而保值甚至增值。有這種意識,要比有專業的金融理財知識更加要緊,因為隻有擁有了投資理財的意識,才會在生活中留心,通過什麽樣的途徑節省成本、提高自己的理財技巧。


    首先,我們必須接受的一個重要理財觀念是:用長期平穩的心態進行理財得到的收益往往比用浮躁而焦慮的心態得到的收益更高。


    曾經有人作過調查,從2000年1月到2012年1月,雖然經曆了長期的熊市,但是如果定額定期投資上證指數基金,收益率可以達到8%。這就是說,如果一位投資者,按照這個投資收益率從20歲開始,每個月投入500元,到60歲時,本金加上利息可以達到160多萬元。


    在生活中,我們有時會遇到這樣的事情,父母給了你20萬元作為你買房子的首付,這筆錢隨時可能用出去,但是又有可能放在自己手裏半年時間。那麽,你該怎麽對待這筆錢呢?放在銀行作為活期存款?畢竟你不敢真的去存一個一年期的定存,萬一馬上就需要呢?還是投資到股市?我想任何一個有理智的人,都不可能拿這筆錢去股市賭博,萬一套牢了,還買不買房子呢?為了不冒任何風險,你是不是情願把它放在銀行當作活期存款,可是事後又很不甘心?畢竟這麽大一筆錢,活期存款利息也太低了。那到底該怎麽做呢?本書之後的章節會予以解答。不過現在,我們來看一個可以讓人興奮的案例。


    現在你手裏的錢出現了這樣一個情況:第一個人給你100元,說好過7天他會來取;第二個人給你500元,他會把這個錢放在你的手裏10天;第三個人把400元放在你的手裏6天……第一天有100個人跟你達成了約定;第二天有6萬人跟你達成了約定;由於你的信譽良好,第三天上升到1000萬人;第四天是1億人。現在你手裏的錢以數億的金額在進出,但是你知道每筆錢都會在15天的時間裏被取走,那你會怎麽辦呢?這就是“支付寶”遇到的情況。當然,我從來沒有看到過“支付寶”公司就怎麽處理這種錢發表的聲明,我也不知道他們是怎麽做的。


    但如果我有一個和“支付寶”規模差不多的公司,例如“支付通”,人們為了自己交易的安全,會把“支付通”作為第三方支付平台,先把錢交到我這個平台,然後等到交易成功後,再通過“支付通”支付給對方。情形就如同上麵的數字所示:每天有千萬數量的人把錢交給我,又同樣有千萬數量的人把錢拿走。我會計算出:每筆錢在我手裏的平均時間為10天,每天有1億元給我,也有1億元取出。那麽結果是,我手裏有10億元的不動存款,每天接到1億元,再轉手支付1億元,就萬事大吉了,當然,每天的情形不可能都如我預料,我可以從10億元中拿出1億元作為應急,把其他9億元作為長期投資應用。


    是不是很神奇?短期的流動資金變成了長期投資!


    另外,常常將投資理財的意識放到腦子裏,可以逐漸改變我們的生活。你是否常常會發現這樣一類人:他們似乎在每個方麵都很成功,不僅僅是他們賺的錢比我們多,他們寫東西寫得快,受過良好的教育,有美滿的婚姻……


    仔細研究這些人你會發現,他們在生活中很注重自己的投入產出比。例如,很多人半年去一次超市,每次買齊半年可能需要的東西;迴到家時將手機、鑰匙放到固定的地方,走的時候從來不用再去找;離開屋子時,馬上關閉電燈的電源,可以節省電費;等等。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有其投入產出比:去銀行取錢需要在路上消耗時間,但是一次取得太多既可能會丟,又可能浪費利息;好的書包太貴,但是不好的書包,孩子背不了幾天就壞了,到底該怎麽選擇呢?


    你必須考慮較投入的資金與產生的迴報之間的關係,而如何使“投入產出”最大化,正是投資理財追求的最基本目標,也是我們必須具備的理財意識。


    2.通貨膨脹,警惕這隻偷走你財富的“小惡魔”


    當我們有了初步的理財意識後,還需要一個最基本的理財原理——錢是不同的。


    此處的“不同”,不是指你的100元和別人的100元有什麽不同,而是你現在手裏的100元,和你明天手裏的100元的不同。


    為了進一步理解這個原理,先問一個問題:如果有個朋友向你借1萬元,等到明年還你1萬元,拋卻麵子因素,你心裏的真實想法是很願意的嗎?


    我敢保證,很多人的答案是:不願意。


    今年的1萬元,放到銀行,如果按照利息5%計算,那麽明年拿到手裏的就是10500元,這你可以理解為今年的1萬元和明年的10500元是一樣的。


    這也就是今天的錢比明天的錢更“值錢”的道理。


    這一點在生活中非常有用,比如你買了一棟100萬元的房子,首付10%,就是10萬元,貸款90萬元,還款的期限是30年。這裏我們為了不陷入純粹的數學計算中去,將計算簡單化,假定每年還款5萬元,這樣30年下來,我需要還給銀行5萬元x30年=150萬元!看到這個數字你是不是驚呆了?整整需要多付出60萬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最需要的理財常識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華並收藏我最需要的理財常識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