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
易中天中華史:魏晉風度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敦死後二十三年,征西大將軍桓溫攻進成都,滅亡了五胡十六國之一的成漢。這位勝利者在成漢宮中大宴賓客,蜀中士紳也悉數到場。桓溫為人原本豪爽,此刻更是雄姿英發語驚四座,以至於散席之後眾人還迴味無窮。
大家都說:桓大將軍真是當代英雄!
一位王敦過去的部下卻不以為然。他說:那是因為你們沒見過王大將軍!
實際上就連桓溫對王敦也欽佩有加,盡管他並不認為自己在王敦之下。但當他路過王敦墓前時,仍充滿崇敬發自內心地大聲唿喊:可兒!可兒!
可兒,就是稱心如意之人。
很難想象這是對一個“逆賊”的評價,而且據說這評價在王敦活著的時候就已經非常流行。
那麽,王敦到底是什麽樣的人?
大丈夫。
後來執掌了東晉軍事大權的王敦,出道似乎比堂弟王導要早。他很早就來到了西晉的首都洛陽,並成為晉武帝司馬炎的女婿。在“八王之亂”中,王敦散盡家財,還把公主的婢女配給將士,從而深受愛戴。王導為司馬睿經營帝業時要拉王敦入夥,並非沒有道理。
不過誰都想不到,出身名門望族的王敦在京城卻被看作鄉巴佬。因為他不會說洛陽話,也不懂豪門的規矩,更不擅長琴棋書畫。他甚至鬧了不少笑話,其中之一,是在公主那裏上廁所時,把塞鼻子用的幹棗和洗手用的澡豆都吃了,結果公主的婢女無不掩口而笑。
王敦卻既在意也不在意。
有一次,晉武帝與社會賢達聚會討論音樂,王敦坐在旁邊一句話也插不上,便自告奮勇要求擊鼓。晉武帝見他臉色難看,也就下令將鼓和鼓槌放在他的麵前。
王敦一甩袖子站了起來。
這一通鼓打得漂亮至極。那急速和諧的音節,那豪邁激越的氣勢,那旁若無人的神情,都讓人歎為觀止。鄉巴佬所受的窩囊氣,也在這敲擊中宣泄一盡。
聽眾給出的評價則是兩個字:雄爽。
雄爽即大氣。
王敦確實是大氣的。正是這種雄霸之氣,使他雖被看作鄉巴佬,卻出入豪門而無愧色。當時,洛陽最富的人是石崇,石崇家的廁所裏常常站著十幾個婢女,客人上廁所都要由她們伺候著換衣服,許多害羞的人隻好憋著。隻有王敦不但照去,換衣服時還一臉的傲慢。
於是婢女們交頭接耳說:此人必能做賊!
婢女們的直覺並沒錯。事實上,石崇的排場是讓人非常不舒服的,也是有震懾力的,但這種炫耀卻因為王敦的泰然處之變得一文不值。這就比在皇帝的宴會上表演鼓樂還要震撼,因為鎮定自若比一顯身手難得多。
炫富的暴發戶,也永遠比不上能做賊的英雄。
前麵兩個故事都發生在西晉時期,也就是王敦剛出道的時候。也許正是從那時起,他就獲得了“可兒”的稱號。至於王敦的自我評價,則是“高朗疏率”,也就是高尚、爽朗、疏放、率真,可謂自視甚高。
然而王敦的個人魅力,似乎也正在於此。他確實是睥睨一切的,也沒有什麽能夠讓他戀戀不舍。有人曾經對他說,過於頻繁的性生活不利於健康,你現在身體就很虛弱。王敦說:是這樣嗎?很容易的啦!於是打開後門讓那些女人統統出走,愛上哪兒就上哪兒。
這其實也夠狠。
對自己都能下手的,對別人也不會有同情心。有一次洛陽巨富王愷(一說石崇)宴請王敦和王導兄弟,特地安排了美女敬酒。客人如果不能一飲而盡,就殺了那敬酒的美人。因此王導雖不勝酒力,也隻好勉為其難。王敦卻在連殺三人之後,依然滴酒不沾,而且泰然自若。
王導實在看不下去,便責備王敦。王敦卻滿不在乎地迴答:他殺自家人,關你什麽事!
這樣的人,當然能做賊,而且是竊國大盜。
實際上王敦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君臨天下,最大的遺憾則是未能稱帝,因此臨終前特地交代嗣子:我死之後你先即位,設置了朝廷和百官之後再給我發喪。
可惜王敦的這位嗣子並不中用也無主見。他聽從謀士的建議,把王敦的屍體席裹塗蠟埋在議事廳中,然後日夜縱酒淫樂,以為這樣就能穩定軍心,可以坐等前方傳來的好消息,結果等來的卻是全軍覆沒。嗣子和他的生父被沉入長江,王敦則被開棺戮屍,差一點死無葬身之地。
一代英雄或梟雄或奸雄,就落得這個下場。
這,大概是王敦始料未及的吧?
事實上,王敦的理想至少是做曹操。他擔任東晉大將軍時最喜歡的詩,就是曹操的《龜雖壽》: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據說,他在吟誦這詩時,會用玉如意去敲擊玉唾壺,以至於壺口都被敲破。
王敦沒想到的,王導也想不到。王導大約是想做周公或者諸葛亮的,盡管他的抱負要小得多。這樣的人,當然不可能有謀逆之心。然而王敦卻鬧出了驚天大案,而王導與王敦的關係則無論如何都無法撇清。
那麽,此刻的王導又在哪裏?
政客王導 王導帶領子弟族人在宮門外待罪。
這是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的正月,王敦以討伐奸臣的名義反於武昌,晉元帝司馬睿也針鋒相對地下詔要禦駕親征討伐王敦。雙方的戰爭一觸即發,裏外不是人的王導除了待罪宮門也別無選擇。
不少人都替他捏把汗。
司馬睿卻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他接見了王導,並讓他穿上朝服。誠惶誠恐的王導跪下來磕頭謝罪說:亂臣賊子曆代都有,沒想到竟出在臣的家族。
元帝則以最高禮遇迴答王導。他光著腳走下禦座,握著王導的手叫著他的字說:茂弘,這是什麽話!朕還要把千裏江山都托付給你呢!
王導渡過了難關。
從此,他成為東晉官場的不倒翁。元帝駕崩後,王導又輔佐了明帝和成帝,是不折不扣的三朝元老。
原因當然首先是政治上的。兩晉原本是士族地主階級的政權,偏安江左的東晉更必須依靠世家大族,王導代表的琅邪王氏當然不容小看。但王導的穩坐釣台,卻不能不歸結為他特別會做人,也特別會做官。
與王敦的跋扈相反,王導的為人要隨和得多,也周全得多。有一次,他同時接待數百客人,卻很快就發現一位臨海來的和幾個胡人落落寡歡。於是王導走到臨海那人跟前說:您一出來,臨海可就沒人了。
那人很高興。
王導又走到胡人跟前,用他們信仰的佛教禮儀彈著手指打招唿說:蘭闍(闍讀如舌,蘭闍為梵語音譯,意為清靜無煩惱)!蘭闍!胡人都笑了起來。
結果,四座皆歡。
後來甚至有人說,任何人與王導交往,哪怕隻是初次見麵,感覺也像老朋友。
這樣的公關大師,自然也是調和矛盾的高手。王敦第二次作亂時,明帝曾下令拆除朱雀門外的浮橋。然而負責此事的丹陽尹溫嶠(讀如叫)不但沒有執行,上殿以後也不謝罪,還索要酒肉。明帝龍顏大怒,殿堂之上氣氛非常緊張,所有人都戰戰兢兢,不敢多說一句。
打圓場的又是王導。
王導是最後上殿的。他一進來就發現事情不對,也立即就發現問題出在哪裏,於是便光著腳下地請罪說:天威有如雷霆,竟然使得溫嶠沒有機會謝罪了。
這個說法讓溫嶠和明帝都有了台階。溫嶠立即乘勢下拜謝罪,明帝的臉上也多雲轉晴。局麵如此得到扭轉,實在是隻有王導才能做到的。
事實上,善於化解矛盾,也是東晉皇帝不得不倚重王導的原因之一,因為他們那個半身不遂的帝國實在是矛盾重重。權臣與權臣,士族與士族,都不消停。沒有王導這樣一個和事佬從中斡旋,他們的皇位其實坐不穩。
王導也很清楚自己的角色,因此把政權的穩定放到了第一位。他在以丞相之職兼任揚州刺史時,曾經派人到各郡督察。這些按察官員迴到建康後,便集體向王導匯報各處郡守的優劣短長,隻有顧和一言不發。
顧和是顧榮的族子,他的意見王導當然很重視。
王導問:老弟聽說了些什麽?
顧和說:明公身為首輔,應該網漏吞舟,怎麽能靠收集風言風語和小道消息而行明察之政呢?
王導恍然大悟,原來這才是江東世家大族的心裏話和政治訴求。他也很明白,作為外來政權,對江東本土的事情最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於是他對顧和連連稱善,弄得那些認真負責的官員甚感無趣。
此後王導秉承的原則,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在晚年甚至什麽都不過問,隻管畫諾。王導這樣歎息說:大家都說我糊塗,總有一天你們會懷念這糊塗。
這就不是政治家,隻能叫政客了。政治家與政客的區別在於:前者多少有些理想,後者卻隻有現實。那麽請問:王導有理想嗎?沒有。
但,王導大事不糊塗。
有一次,北方名士在長江邊聚會。當時風和日麗,江水滔滔,天地之間充滿詩情畫意。這時,座中一人卻喟然歎息說:風景還是一樣的好,隻是黃河換成了長江。
所有人都哭了起來。
王導卻沉下臉來義正詞嚴地說:我等正當同心協力報效朝廷收複中原,豈能像囚徒一樣哭哭啼啼!
此言一出,所有人又都收淚道歉。
這事往往被看作王導光彩奪目的一筆,卻其實同樣出於現實的考慮。事實上,北方士族剛剛南下時,既沒有信心也沒有信念;而穩定人心鼓舞士氣的唯一辦法,是高舉政治正確的旗幟。所以,王導必須喊出“打迴老家去”的口號。至於中原能否收複,卻未必是他真正想知道的。
他隻知道,東晉王朝必須保住。
因此,當司馬睿要動搖國本時,他不能不管。
國本就是太子,這時的太子是司馬紹。司馬睿由於寵愛鄭妃,便想廢掉司馬紹,改立鄭妃的兒子司馬昱(讀如玉)。他甚至把詔書都寫好了,卻不知道如何才能萬無一失地昭告天下,因為讚成這方案的隻有一個人。
孤獨的皇帝甚至沒有勇氣麵對強大的反對派。他想出的辦法,居然是讓王導等人先到東廂配殿休息,然後偷偷摸摸把詔書交給那個讚成者,再讓群臣接受既成事實。
然而王導一眼就看穿了司馬睿的如意算盤。他一把撥開引導他去東廂配殿的人,徑直走到皇帝禦座前,恭敬而強硬地問道:不知陛下為何要召見臣等?
司馬睿的心理防線徹底崩潰了。他一聲不吭從懷裏掏出更換太子的詔書,撕得粉碎後扔向王導。
皇儲的人選,就這樣定了下來。
後來,司馬紹繼承了皇位,是為晉明帝。
司馬紹這皇位來得並不容易,因為當年王敦也曾經想要廢掉他。因此,司馬紹對王家人難免有戒備、有警惕甚至有怨恨,盡管阻止了王敦的仍然是王導。
也因此,當司馬紹接見王導和溫嶠時,便非常蹊蹺地向溫嶠提問:我們家何以能夠得天下?
溫嶠沒想到會有此一問,當場愣在那裏。
王導卻一點都不溫良恭儉讓了。他毫不客氣地說:溫嶠少不更事,還是讓老臣來為陛下陳述。
於是王導掰起指頭,從司馬懿開始,將司馬家族如何排除異己,威逼皇室,結黨營私,篡位奪權,一五一十從容道來。一身冷汗的司馬紹魂飛魄散,他把臉貼在禦床上弱弱地說:誠如相公所言,國運豈能長久?
嗬嗬,和事佬王導也有梟雄的一麵。
王導的這堂曆史課,自然有倚老賣老,教訓晉明帝不可胡來的意味。但晉明帝悟出的問題,卻恐怕是連王導也想不到的。是啊,東晉這個先天不足來曆不明又偏安一隅的脆弱王朝,國運能夠長久嗎?
抱歉,這就隻有天知道了。因為東晉王朝的那些權臣和勳貴,幾乎沒誰是寺廟裏的菩提樹。
比如桓溫。
梟雄桓溫 無論如何,桓溫都是不可不說也值得一說的。這不僅因為他的權勢和功業,更因為他那句驚世駭俗的名言:就算不能流芳百世,難道還不能遺臭萬年?
這是怎樣的人物!
桓溫是兩晉名臣桓彝的兒子,據說生下來不滿周歲便被溫嶠一眼看出非同尋常,因此以溫嶠之姓命名為溫。後來,又因為庾亮之弟庾翼的推薦成為晉明帝的女婿,從此扶搖直上,簡直就是王敦的翻版。
然而桓溫對人們把他比作王敦是不滿意的,他更欣賞的是劉琨。北伐前秦時,桓溫偶遇當年劉琨府上的歌女,這個老女人一見桓溫就眼淚奪眶而出。桓溫問她為什麽,老女人答:看見將軍就像看見了劉司空(劉琨)。
桓溫非常高興,便重整衣冠,讓老女人再看。
這下子老女人看出差別來了。她說:臉皮像,可惜薄了點;眼睛像,可惜小了點;胡須像,可惜紅了點;身材像,可惜短了點;聲音像,可惜有點娘娘腔。
據說,桓溫因此鬱悶了好幾天。
此事雖然見於正史,卻其實可疑。因為桓溫的長相是胡須像刺蝟毛,眉骨像紫石棱,屬於孫權和司馬懿一類的人物。這樣的人,說起話來怎麽會是娘娘腔?
那麽,桓溫的這一相貌特征可靠嗎?
可靠。因為作此描述的是劉惔(讀如談)。
劉惔也是晉明帝的女婿,而且跟桓溫是好朋友,他的描述應該不會錯。更何況劉惔雖然是清談家,基本上不務正業,看人卻是極其準確的,看問題也相當透徹。桓溫西征討伐成漢,朝中大臣都不看好,隻有劉惔認定必勝。給出的理由是:此人從來不做沒把握的事,哪怕是遊戲。
桓溫後來的尾大不掉,當然也在劉惔意料之中。
這是晉穆帝時期的事。此刻的東晉王朝,早已不是王導時代的樣子。晉明帝司馬紹去世後,五歲的晉成帝司馬衍繼位,朝政實際上落入庾太後哥哥庾亮之手。庾亮是要加強中央集權的,因此與地方勢力衝突嚴重,終於釀成蘇峻之亂,東晉王朝也差一點就萬劫不複。
更麻煩的是,蘇峻之亂雖然被平定,庾亮卻從中央變成了地方。他和他的弟弟庾翼先後擔任荊州刺史達十一年之久,等於占有了東晉的半壁江山。因此,庾翼去世後誰來接替這個職位,就成了生死攸關的問題。
三歲的晉穆帝當然迴答不了,執政的會稽王司馬昱也是清談家,何況這事本來就是難題。荊州北麵是強胡,西邊是勁蜀,派個忠厚老實能力差的去當刺史,抵擋不住那些蠻族;繼續交給庾家人,又不放心。
最後,朝廷選擇了桓溫。
劉惔卻說:有了桓溫,荊州倒是不會淪入敵手;但是有了荊州,桓溫可就沒人管得住了。
結果,不幸而言中。
大家都說:桓大將軍真是當代英雄!
一位王敦過去的部下卻不以為然。他說:那是因為你們沒見過王大將軍!
實際上就連桓溫對王敦也欽佩有加,盡管他並不認為自己在王敦之下。但當他路過王敦墓前時,仍充滿崇敬發自內心地大聲唿喊:可兒!可兒!
可兒,就是稱心如意之人。
很難想象這是對一個“逆賊”的評價,而且據說這評價在王敦活著的時候就已經非常流行。
那麽,王敦到底是什麽樣的人?
大丈夫。
後來執掌了東晉軍事大權的王敦,出道似乎比堂弟王導要早。他很早就來到了西晉的首都洛陽,並成為晉武帝司馬炎的女婿。在“八王之亂”中,王敦散盡家財,還把公主的婢女配給將士,從而深受愛戴。王導為司馬睿經營帝業時要拉王敦入夥,並非沒有道理。
不過誰都想不到,出身名門望族的王敦在京城卻被看作鄉巴佬。因為他不會說洛陽話,也不懂豪門的規矩,更不擅長琴棋書畫。他甚至鬧了不少笑話,其中之一,是在公主那裏上廁所時,把塞鼻子用的幹棗和洗手用的澡豆都吃了,結果公主的婢女無不掩口而笑。
王敦卻既在意也不在意。
有一次,晉武帝與社會賢達聚會討論音樂,王敦坐在旁邊一句話也插不上,便自告奮勇要求擊鼓。晉武帝見他臉色難看,也就下令將鼓和鼓槌放在他的麵前。
王敦一甩袖子站了起來。
這一通鼓打得漂亮至極。那急速和諧的音節,那豪邁激越的氣勢,那旁若無人的神情,都讓人歎為觀止。鄉巴佬所受的窩囊氣,也在這敲擊中宣泄一盡。
聽眾給出的評價則是兩個字:雄爽。
雄爽即大氣。
王敦確實是大氣的。正是這種雄霸之氣,使他雖被看作鄉巴佬,卻出入豪門而無愧色。當時,洛陽最富的人是石崇,石崇家的廁所裏常常站著十幾個婢女,客人上廁所都要由她們伺候著換衣服,許多害羞的人隻好憋著。隻有王敦不但照去,換衣服時還一臉的傲慢。
於是婢女們交頭接耳說:此人必能做賊!
婢女們的直覺並沒錯。事實上,石崇的排場是讓人非常不舒服的,也是有震懾力的,但這種炫耀卻因為王敦的泰然處之變得一文不值。這就比在皇帝的宴會上表演鼓樂還要震撼,因為鎮定自若比一顯身手難得多。
炫富的暴發戶,也永遠比不上能做賊的英雄。
前麵兩個故事都發生在西晉時期,也就是王敦剛出道的時候。也許正是從那時起,他就獲得了“可兒”的稱號。至於王敦的自我評價,則是“高朗疏率”,也就是高尚、爽朗、疏放、率真,可謂自視甚高。
然而王敦的個人魅力,似乎也正在於此。他確實是睥睨一切的,也沒有什麽能夠讓他戀戀不舍。有人曾經對他說,過於頻繁的性生活不利於健康,你現在身體就很虛弱。王敦說:是這樣嗎?很容易的啦!於是打開後門讓那些女人統統出走,愛上哪兒就上哪兒。
這其實也夠狠。
對自己都能下手的,對別人也不會有同情心。有一次洛陽巨富王愷(一說石崇)宴請王敦和王導兄弟,特地安排了美女敬酒。客人如果不能一飲而盡,就殺了那敬酒的美人。因此王導雖不勝酒力,也隻好勉為其難。王敦卻在連殺三人之後,依然滴酒不沾,而且泰然自若。
王導實在看不下去,便責備王敦。王敦卻滿不在乎地迴答:他殺自家人,關你什麽事!
這樣的人,當然能做賊,而且是竊國大盜。
實際上王敦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君臨天下,最大的遺憾則是未能稱帝,因此臨終前特地交代嗣子:我死之後你先即位,設置了朝廷和百官之後再給我發喪。
可惜王敦的這位嗣子並不中用也無主見。他聽從謀士的建議,把王敦的屍體席裹塗蠟埋在議事廳中,然後日夜縱酒淫樂,以為這樣就能穩定軍心,可以坐等前方傳來的好消息,結果等來的卻是全軍覆沒。嗣子和他的生父被沉入長江,王敦則被開棺戮屍,差一點死無葬身之地。
一代英雄或梟雄或奸雄,就落得這個下場。
這,大概是王敦始料未及的吧?
事實上,王敦的理想至少是做曹操。他擔任東晉大將軍時最喜歡的詩,就是曹操的《龜雖壽》: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據說,他在吟誦這詩時,會用玉如意去敲擊玉唾壺,以至於壺口都被敲破。
王敦沒想到的,王導也想不到。王導大約是想做周公或者諸葛亮的,盡管他的抱負要小得多。這樣的人,當然不可能有謀逆之心。然而王敦卻鬧出了驚天大案,而王導與王敦的關係則無論如何都無法撇清。
那麽,此刻的王導又在哪裏?
政客王導 王導帶領子弟族人在宮門外待罪。
這是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的正月,王敦以討伐奸臣的名義反於武昌,晉元帝司馬睿也針鋒相對地下詔要禦駕親征討伐王敦。雙方的戰爭一觸即發,裏外不是人的王導除了待罪宮門也別無選擇。
不少人都替他捏把汗。
司馬睿卻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他接見了王導,並讓他穿上朝服。誠惶誠恐的王導跪下來磕頭謝罪說:亂臣賊子曆代都有,沒想到竟出在臣的家族。
元帝則以最高禮遇迴答王導。他光著腳走下禦座,握著王導的手叫著他的字說:茂弘,這是什麽話!朕還要把千裏江山都托付給你呢!
王導渡過了難關。
從此,他成為東晉官場的不倒翁。元帝駕崩後,王導又輔佐了明帝和成帝,是不折不扣的三朝元老。
原因當然首先是政治上的。兩晉原本是士族地主階級的政權,偏安江左的東晉更必須依靠世家大族,王導代表的琅邪王氏當然不容小看。但王導的穩坐釣台,卻不能不歸結為他特別會做人,也特別會做官。
與王敦的跋扈相反,王導的為人要隨和得多,也周全得多。有一次,他同時接待數百客人,卻很快就發現一位臨海來的和幾個胡人落落寡歡。於是王導走到臨海那人跟前說:您一出來,臨海可就沒人了。
那人很高興。
王導又走到胡人跟前,用他們信仰的佛教禮儀彈著手指打招唿說:蘭闍(闍讀如舌,蘭闍為梵語音譯,意為清靜無煩惱)!蘭闍!胡人都笑了起來。
結果,四座皆歡。
後來甚至有人說,任何人與王導交往,哪怕隻是初次見麵,感覺也像老朋友。
這樣的公關大師,自然也是調和矛盾的高手。王敦第二次作亂時,明帝曾下令拆除朱雀門外的浮橋。然而負責此事的丹陽尹溫嶠(讀如叫)不但沒有執行,上殿以後也不謝罪,還索要酒肉。明帝龍顏大怒,殿堂之上氣氛非常緊張,所有人都戰戰兢兢,不敢多說一句。
打圓場的又是王導。
王導是最後上殿的。他一進來就發現事情不對,也立即就發現問題出在哪裏,於是便光著腳下地請罪說:天威有如雷霆,竟然使得溫嶠沒有機會謝罪了。
這個說法讓溫嶠和明帝都有了台階。溫嶠立即乘勢下拜謝罪,明帝的臉上也多雲轉晴。局麵如此得到扭轉,實在是隻有王導才能做到的。
事實上,善於化解矛盾,也是東晉皇帝不得不倚重王導的原因之一,因為他們那個半身不遂的帝國實在是矛盾重重。權臣與權臣,士族與士族,都不消停。沒有王導這樣一個和事佬從中斡旋,他們的皇位其實坐不穩。
王導也很清楚自己的角色,因此把政權的穩定放到了第一位。他在以丞相之職兼任揚州刺史時,曾經派人到各郡督察。這些按察官員迴到建康後,便集體向王導匯報各處郡守的優劣短長,隻有顧和一言不發。
顧和是顧榮的族子,他的意見王導當然很重視。
王導問:老弟聽說了些什麽?
顧和說:明公身為首輔,應該網漏吞舟,怎麽能靠收集風言風語和小道消息而行明察之政呢?
王導恍然大悟,原來這才是江東世家大族的心裏話和政治訴求。他也很明白,作為外來政權,對江東本土的事情最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於是他對顧和連連稱善,弄得那些認真負責的官員甚感無趣。
此後王導秉承的原則,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在晚年甚至什麽都不過問,隻管畫諾。王導這樣歎息說:大家都說我糊塗,總有一天你們會懷念這糊塗。
這就不是政治家,隻能叫政客了。政治家與政客的區別在於:前者多少有些理想,後者卻隻有現實。那麽請問:王導有理想嗎?沒有。
但,王導大事不糊塗。
有一次,北方名士在長江邊聚會。當時風和日麗,江水滔滔,天地之間充滿詩情畫意。這時,座中一人卻喟然歎息說:風景還是一樣的好,隻是黃河換成了長江。
所有人都哭了起來。
王導卻沉下臉來義正詞嚴地說:我等正當同心協力報效朝廷收複中原,豈能像囚徒一樣哭哭啼啼!
此言一出,所有人又都收淚道歉。
這事往往被看作王導光彩奪目的一筆,卻其實同樣出於現實的考慮。事實上,北方士族剛剛南下時,既沒有信心也沒有信念;而穩定人心鼓舞士氣的唯一辦法,是高舉政治正確的旗幟。所以,王導必須喊出“打迴老家去”的口號。至於中原能否收複,卻未必是他真正想知道的。
他隻知道,東晉王朝必須保住。
因此,當司馬睿要動搖國本時,他不能不管。
國本就是太子,這時的太子是司馬紹。司馬睿由於寵愛鄭妃,便想廢掉司馬紹,改立鄭妃的兒子司馬昱(讀如玉)。他甚至把詔書都寫好了,卻不知道如何才能萬無一失地昭告天下,因為讚成這方案的隻有一個人。
孤獨的皇帝甚至沒有勇氣麵對強大的反對派。他想出的辦法,居然是讓王導等人先到東廂配殿休息,然後偷偷摸摸把詔書交給那個讚成者,再讓群臣接受既成事實。
然而王導一眼就看穿了司馬睿的如意算盤。他一把撥開引導他去東廂配殿的人,徑直走到皇帝禦座前,恭敬而強硬地問道:不知陛下為何要召見臣等?
司馬睿的心理防線徹底崩潰了。他一聲不吭從懷裏掏出更換太子的詔書,撕得粉碎後扔向王導。
皇儲的人選,就這樣定了下來。
後來,司馬紹繼承了皇位,是為晉明帝。
司馬紹這皇位來得並不容易,因為當年王敦也曾經想要廢掉他。因此,司馬紹對王家人難免有戒備、有警惕甚至有怨恨,盡管阻止了王敦的仍然是王導。
也因此,當司馬紹接見王導和溫嶠時,便非常蹊蹺地向溫嶠提問:我們家何以能夠得天下?
溫嶠沒想到會有此一問,當場愣在那裏。
王導卻一點都不溫良恭儉讓了。他毫不客氣地說:溫嶠少不更事,還是讓老臣來為陛下陳述。
於是王導掰起指頭,從司馬懿開始,將司馬家族如何排除異己,威逼皇室,結黨營私,篡位奪權,一五一十從容道來。一身冷汗的司馬紹魂飛魄散,他把臉貼在禦床上弱弱地說:誠如相公所言,國運豈能長久?
嗬嗬,和事佬王導也有梟雄的一麵。
王導的這堂曆史課,自然有倚老賣老,教訓晉明帝不可胡來的意味。但晉明帝悟出的問題,卻恐怕是連王導也想不到的。是啊,東晉這個先天不足來曆不明又偏安一隅的脆弱王朝,國運能夠長久嗎?
抱歉,這就隻有天知道了。因為東晉王朝的那些權臣和勳貴,幾乎沒誰是寺廟裏的菩提樹。
比如桓溫。
梟雄桓溫 無論如何,桓溫都是不可不說也值得一說的。這不僅因為他的權勢和功業,更因為他那句驚世駭俗的名言:就算不能流芳百世,難道還不能遺臭萬年?
這是怎樣的人物!
桓溫是兩晉名臣桓彝的兒子,據說生下來不滿周歲便被溫嶠一眼看出非同尋常,因此以溫嶠之姓命名為溫。後來,又因為庾亮之弟庾翼的推薦成為晉明帝的女婿,從此扶搖直上,簡直就是王敦的翻版。
然而桓溫對人們把他比作王敦是不滿意的,他更欣賞的是劉琨。北伐前秦時,桓溫偶遇當年劉琨府上的歌女,這個老女人一見桓溫就眼淚奪眶而出。桓溫問她為什麽,老女人答:看見將軍就像看見了劉司空(劉琨)。
桓溫非常高興,便重整衣冠,讓老女人再看。
這下子老女人看出差別來了。她說:臉皮像,可惜薄了點;眼睛像,可惜小了點;胡須像,可惜紅了點;身材像,可惜短了點;聲音像,可惜有點娘娘腔。
據說,桓溫因此鬱悶了好幾天。
此事雖然見於正史,卻其實可疑。因為桓溫的長相是胡須像刺蝟毛,眉骨像紫石棱,屬於孫權和司馬懿一類的人物。這樣的人,說起話來怎麽會是娘娘腔?
那麽,桓溫的這一相貌特征可靠嗎?
可靠。因為作此描述的是劉惔(讀如談)。
劉惔也是晉明帝的女婿,而且跟桓溫是好朋友,他的描述應該不會錯。更何況劉惔雖然是清談家,基本上不務正業,看人卻是極其準確的,看問題也相當透徹。桓溫西征討伐成漢,朝中大臣都不看好,隻有劉惔認定必勝。給出的理由是:此人從來不做沒把握的事,哪怕是遊戲。
桓溫後來的尾大不掉,當然也在劉惔意料之中。
這是晉穆帝時期的事。此刻的東晉王朝,早已不是王導時代的樣子。晉明帝司馬紹去世後,五歲的晉成帝司馬衍繼位,朝政實際上落入庾太後哥哥庾亮之手。庾亮是要加強中央集權的,因此與地方勢力衝突嚴重,終於釀成蘇峻之亂,東晉王朝也差一點就萬劫不複。
更麻煩的是,蘇峻之亂雖然被平定,庾亮卻從中央變成了地方。他和他的弟弟庾翼先後擔任荊州刺史達十一年之久,等於占有了東晉的半壁江山。因此,庾翼去世後誰來接替這個職位,就成了生死攸關的問題。
三歲的晉穆帝當然迴答不了,執政的會稽王司馬昱也是清談家,何況這事本來就是難題。荊州北麵是強胡,西邊是勁蜀,派個忠厚老實能力差的去當刺史,抵擋不住那些蠻族;繼續交給庾家人,又不放心。
最後,朝廷選擇了桓溫。
劉惔卻說:有了桓溫,荊州倒是不會淪入敵手;但是有了荊州,桓溫可就沒人管得住了。
結果,不幸而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