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李遐玉與謝琰齊聲應道。
“到得午後,便有使者帶著兵部的符契來了,征召河間府一千二百府兵參戰。”謝琰接著道,“之後不多時,都督也遣了人過來。關於戰事的安排十分機密,祖父並未透露半分。不過,大約再過兩三日,大軍便須得出征了。”
柴氏道:“大軍出征,戰事再起,想來靈州的糧價說不得便會漲起來了。咱們家的幾個莊子剛送來了糧食肉菜等物,吃用應是不虞。若有餘力,或可向大軍進獻些糧草,或可將糧食贈給寺觀做施粥之用。而後,咱們隻管守緊門戶,一切待戰事結束之後再說。”
“祖母,咱們是否要出城去送祖父出征?”李遐玉問道。
柴氏道:“我看他那張老臉都已經看膩了,便不去了。你們幾個倒很該去送一送,順道去縣城外的弘法寺給大軍上香祝禱一番也好。”說罷,她很是平靜地道:“三郎奔波勞累,想來已是疲倦得很了,去歇息罷。元娘,你也不必多思多慮。你祖父在戰場上經曆過無數風雨險境,此次算不得什麽。更何況,薛延陀人誌在河北道,想來關內道附近安置的人手不會有多少。”說不得,此次出戰,連一杯羹湯也分不得多少了罷。
兩個孩子皆點頭稱是,辭了她便迴院子裏去了。
兩日之後,河間府一千二百府兵離營,自己帶著兵器馬匹幹糧,前往靈州聽任靈州都督李正明調遣。賀蘭山脈的一座山丘之上,穿著狐裘披著大氅的李遐玉立在蕭蕭風雪中,目送軍紀嚴明的將士們有條不紊地離去。
她身側的謝琰遙遙望著那群氣勢如虹的軍士,勉強按捺下心中沸騰的戰意。他如今的年紀,確實是太小了些。短短幾年之內,想來也不可能作為府兵參戰,隻能帶著部曲,拿那些個馬賊練一練手了。
李遐齡牽著阿姊的手,低聲道:“隻能目送祖父出征,心裏真不好受。阿姊,待再過幾年,咱們也隨著祖父一同出征。”
“將祖母一人留在家中,你也能放心?”李遐玉便問。
小家夥一時覺得難以抉擇,轉過小腦袋,便瞧見和他一樣裹成了毛茸茸的圓球狀的孫秋娘,不假思索道:“不是還有秋娘姊姊在麽?就讓秋娘姊姊在家裏侍奉祖母就是了。咱們都跟著祖父上戰場,揍得薛延陀人哭爹喊娘。”
孫夏也悶聲悶氣道:“不管是勞什子的薛延陀人還是馬賊,都殺個幹淨。也好教他們不敢再來咱們的地盤,殺傷咱們的人!”
孫秋娘見大家都表了態,抿了抿嘴唇,笑道:“那阿兄阿姊們盡管去就是了。我保證好好地待在家裏,天天都陪著祖母說話、逗祖母開心。”她與孫夏如今都跟著李家姊弟、謝琰,喊柴氏與李和為祖父、祖母了。兩位老人與五個孩子組成的新家,雖稱不上人人都十分親近,卻也很是融洽了。
待大軍行遠,漸漸消失在茫茫風雪中之後,孩子們便乘著牛車,來到離弘靜縣城不遠的弘法寺,給李和以及所有出征的將士們上香。弘法寺是座很有些年頭的寺廟,雖說看起來並不如何雄偉華麗,香火卻一直都很旺盛。寺中的主持圓融不僅是一位遠近有名的佛醫,據說亦是位大智大慧的法師。
因李和、柴氏與圓融皆相識許久,弘法寺格外給他們安置了一處佛殿,供上數百盞長明燈。李遐玉又與寺中的比丘說定,每年給父母、外祖一家分別做三次道場,就定在寒食清明、中元與下元等祭祀之時。
一切妥當之後,五人這才迴到李家老宅之中。柴氏聽李遐玉說了道場之事,自然沒有不允的:“到時候咱們一同去就是。弘法寺附近還有座天心尼寺,正好可以讓咱們住上些時日。在尼寺中多待些日子,抄一抄經文,說不得便能去一去心中的戾氣,消除些咱們造下的殺孽。原本祖母並不信這些,但你阿爺阿娘去之後,心裏卻總有些惴惴。”說到此,她眉眼間俱是黯然,“就當是求個心安也好,元娘,祖母隻希望你們日後都好好的。”
“祖母放心,我們都陪祖母去。”李遐玉摟住她的手臂,低聲道,“不論祖母想做什麽,兒都陪在祖母身邊。”
☆、第二十三章 大唐製勝
貞觀十五年,薛延陀因記恨阿史那思摩可汗(李思摩)率東突厥降部渡河北上,唯恐突厥興起危及其在漠北的權威與聲望,便謀圖擊潰東突厥諸部,迫使其南遷,不敢再北上。他們不知自何處聽聞,大唐皇帝欲去往泰山封禪,認為封禪之時必定會調集許多將士隨行護衛,大唐邊境定然空虛,如此戰機絕不容錯過。於是,薛延陀夷男可汗命其子大度設調集部屬以及迴紇、靺鞨等同盟部族,共發兵二十萬,急行千裏,穿越漠南地區,在白道川建立營帳。
十月初,薛延陀以主力攻擊位於定襄城的突厥降部,西遣遊騎侵擾靈州、夏州,東懾契丹等部族。大唐北部邊疆霎時間戰火紛飛,夏州長澤縣被攻破,靈州懷遠縣死守,勝州徹底陷落,民眾死傷無數。
阿史那思摩連戰連敗,退守朔州城,遣使告急。聖人立即改變了封禪計劃,率領文武重臣返迴長安,中途駐蹕洛陽,親自部署反擊之計。遵照聖人的指令,大唐雄師兵分五路。第一路以營州都督張儉帥所部騎兵及奚、契丹等部族兵將壓其東境,牽製薛延陀之東營;第二路為主力之師,以英國公李勣為朔州道行軍總管,將兵六萬,騎兵一千二百,屯兵朔州,正麵攻擊薛延陀主營;第三路以右衛大將軍李大亮為靈州道行軍總管,將兵四萬,騎五千,屯靈州靈武縣,以備西側陣地不時之需;第四路以右屯衛大將軍張士貴將兵一萬七千,為慶州道行軍總管,出兵雲中,從西側展開進攻;第五路以涼州都督李襲譽為涼州道行軍總管,斷絕薛延陀西逃之路。
十二月末,大唐五路兵馬出擊,迎戰薛延陀二十萬大軍。英國公李勣直取兵陳長城腳下的薛延陀王子大度設所領之中營。大度設懼怕其鋒銳,率眾往北避開。李勣遂率麾下及突厥精騎六千人越過白道川,一直循著蹤跡追到青山,咬住薛延陀騎兵。大度設避無可避,雙方於諾真水展開激戰,唐軍以少勝多,斬首三千餘級,俘虜五萬人,大勝而歸。
中軍大勝之日距離大唐正式出兵,僅僅隻有月餘而已。薛延陀人大懼,夷男可汗遣使往長安拜見聖人,意圖求和。聖人訓斥薛延陀使者,允其求和,邊關遂暫時平定下來。阿史那思摩繼續率部眾居於黃河之北、陰山腳下放牧,薛延陀人一時間敢怒不敢言。
此次薛延陀人叩邊的目標,是將突厥降部驅趕至黃河以南,令他們隻能繼續在靈州、夏州境內放牧。故而,大唐遣兵交戰的戰場主要在河東道北部,以及突厥兩大羈縻州府——定襄都督府、雲州都督府附近。
所以,雖然戰事一直都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靈州境內卻十分安穩。剛開始,柴氏每日早中晚都會聽部曲報告在靈武縣屯駐之大軍的動向,以及懷遠縣、弘靜縣內是否有異狀等等。到得後來,一直聽不到什麽新鮮消息,她索性便不再理會此事了,隻全心全意地準備過年。倒是謝琰與李遐玉每天必會詢問一二,同時也極為關心各種到處亂傳的小道消息。
小道消息既有些有根有據的,亦有編得天花亂墜的;既有讓人心懷大慰的,亦有令人惴惴不安的:據說,懷遠縣縣令犯了大事,隱瞞馬賊屠戮百姓之事,刺史與都督皆大怒訓斥,恐怕官位要不保了。據說,薛延陀人因懼怕靈武縣屯駐的數萬大軍,隻在懷遠縣外遠遠徘徊了一陣,就嚇得逃走了。據說,哪家寺廟裏的大師佛法精深,求平安符特別靈驗,因而靈州才並未發生戰事。
在如此緊繃的戰爭氣氛下,靈州的百姓們一邊津津有味地傳播著各種無傷大雅的小道消息,一邊籌備著祭灶、除夕、元日、人日、上元等重要節日。若說祭灶時大家尚有些小心翼翼,除夕、元日的炮竹聲已是響徹雲天了,人日時更是舉目皆見頭戴彩勝、爭奇鬥豔。到得上元節,聽說靈州全境都仍在宵禁,人們大失所望,隻得自己動手,家家戶戶都紮了不少燈籠。遠遠看去,無論是州府或是諸縣縣城,都是燈火輝煌、絢爛無比,瞧著竟與往年一般無二。
節日的歡慶與熱鬧總能衝淡些許悲傷,即使剛辦過喪事,李家老宅中亦是人人都帶著淺淺的笑意。部曲們在正院內堂和園子裏都紮起了小燈山、燈樓,供家中的主人們賞玩。五個孩子陪著柴氏賞燈,又與部曲、婢女們一起在燈樓前踏歌,皆很是盡興。柴氏十分滿意,讓他們俱各自分了幾盞燈,掛在自己的院落裏。
如此歡慶的氣氛一直持續到正月晦日(正月三十)。因勝利的消息早已斷斷續續地傳了出來,人們臉上亦不見了忐忑之色。弘靜縣城內突然熱鬧起來,大家紛紛穿著新衣坐上牛車、馬車出門遊玩。便是寒風朔雪,也未能打消百姓們被束縛了整整一個月的熱情。
柴氏帶著五個孩子去了弘法寺施香油錢,聽了圓融法師講經,用了寺廟裏的素食,又看了寺廟外頭的百戲,心情十分不錯。家去的時候,她很是感慨地對李遐玉道:“過去若是起了戰事,誰不是戰戰兢兢?便是縣城並未戒嚴,上趕著離開靈州投奔親友的簡直恨不得能插上雙翅飛走。哪像如今,雖然也緊閉門戶,但其實大家並無多少懼意。眼下戰事尚未結束呢,便都按捺不住紛紛出門遊玩了。”
“也是因靈武縣屯駐了大軍的緣故。”李遐玉道,“大家隻要想到不遠處便是軍隊,就覺得十分安心。就算薛延陀人膽敢強攻,頃刻間大軍便會來救,又有何懼?”
“咱們覺得心安,你祖父恐怕要悶壞了。”柴氏忽然笑了起來,“待他過些時日迴家,恐怕那張老臉得黑上好些天才能緩過勁來。無戰事無傷亡,於咱們是好消息,但於他們卻是憋悶之極罷。”
李遐玉深以為然。她心中憂心祖父的安危,自然覺得這樣的情形再好不過。然而,對於一位老將而言,受到征召卻沒有機會出戰,恐怕心裏很不是滋味罷。畢竟,老驥伏櫪,誌在千裏。若有馳騁沙場的機會,他恐怕絲毫不會猶豫。
果然,二月中旬,當李和帶著部曲們迴家時,臉色陰沉得幾乎能滴出水來。在靈州靈武縣屯駐的第三路大軍,共計四萬五千餘人,由右衛大將軍李大亮統領。他們的兵力僅次於英國公李勣所率的主力師六萬餘人。然而,中軍以幾千騎兵大勝薛延陀數萬騎,立下赫赫功勞,他們卻連羹湯都沒撈著一滴。
“且不說斬獲戰功了,連聞訊出擊也沒動用河間府的人!”已經年過半百的老將軍喝了一大口新豐酒,“砰”地將酒甕往旁邊一摔,怒道,“將老子關了一個多月,渾身閑得都要長毛了!老子教出來的府兵,個個都身手矯健,偏偏卻撈不著機會!!真是白瞎了這麽些天!”
“便是撈著出戰的機會又如何?”柴氏在一旁涼涼地道,“攏共也就遇上百十來個薛延陀人,就算全都切碎了也不夠你們分的。白白出去一趟再失望地迴營,心裏隻會更不好受。”
李和一噎,恨恨地道:“曆練一番也總比成日在營中訓練得好。老子訓他們已經訓得夠多了,就缺兩軍交戰的磨礪!先前給懷遠縣解圍時,死了那麽多兵,都是經驗不足的緣故!若是常上戰場的老兵,必不會傷亡這麽些人!”
“祖父,如此說來,都督與大總管兩位李公,豈不是更憋悶?”李遐玉道,“大軍兵分五路,聽說靈州道、涼州道都沒什麽斬獲呢。若是底下人議論起來,也都隻會提到主將罷。就如同英公(李勣),諾真水一戰的功勞大家也都隻記得他老人家呢。”
“薛延陀雖敗,但畢竟並未像突厥那般並入大唐疆域。”謝琰也接著道,“說不得再過些年,他們故態複萌,又來侵擾大唐邊疆,我們或許便能遇著出戰良機了。漠北那些胡人部族忽興忽亡,突厥去後又有薛延陀,薛延陀去後或許還有迴紇、靺鞨。若不能徹底擊潰薛延陀,設立震懾漠北的都護府,北疆數千裏將永無安寧。下一迴的征戰,一定比這次更浩浩蕩蕩,目標更遠大。”故而,不必愁不能報仇雪恨,更不必愁不能保家衛國,當然也不必擔心沒有軍功可斬獲。
李和微微一震,眯起眼看向他:這番見識,絕非尋常少年郎所有。如何平定邊患這等用兵之策,全在於聖人與諸英豪心中,當世有多少人能猜得?一個年僅十一歲的少年郎便能有理有據地揣測出未來對薛延陀用兵的走向,比之他這種直覺靈敏的老將,所缺的或許也隻有曆練了。
柴氏笑了笑:“元娘以為如何?”
“阿兄說得有道理。”李遐玉道,“泱泱大唐如今看著是盛世無憂,其實咱們住在邊疆的人都知道,危機時時刻刻都在。祖母曾與兒說過,國朝初建時,便是危機四伏,經過曆年南征北戰,才有今日的安寧。兒仔細想想,自今上登基之後,種種大戰均誌在穩定邊疆:破突厥當屬舉世大功,北部邊疆大致穩定;破吐穀渾又是一功,使河西涼州不再受製於人,與吐蕃之間亦有緩衝之地,維護了去往西域的路途;破高昌安西域又是一功,製衡西突厥;滅薛延陀亦是必然,未來定會建立安定漠北的羈縻都護府。”
“西北與北部徹底安寧之後,便隻剩下西邊的吐蕃與東北的高句麗。”謝琰道,烏黑的雙眸當中風雲交匯,神光湛然,“欲使大唐長保安寧太平,不受侵擾,這兩處也決不能放過。”
聽了兩個孩子的話,李和撫了撫長須,嘿然笑道:“你們兩個年紀小小,誌向卻是不小!薛延陀都不放在眼中了,居然還想著吐蕃、高句麗?!那可是已經建了國的番邦,不比得突厥與薛延陀,不過是一群部族而已。”
“建國的番邦更易滅。”李遐玉道,“祖父想想,那些漠北部族不就是仗著遊牧居無定所,才敢突襲中原麽?中原建城定居,走無可走,這才總讓他們占了上風。反倒是他們忽走忽留,行蹤不定,茫茫草原很難找見。就算破了他們的牙帳,他們也能帶著兵馬遠遁,伺機報複。西突厥便是這般,怎麽驅趕都像是陰雲一樣籠罩在西域。”
“不過,若要破吐蕃與高句麗,確實不容易。就說吐蕃罷,在雪山高原之上,聽說氣候瞬息萬變,兵士很容易水土不服而亡。當年煬帝巡幸塞外,通過山隘時忽遇風雪,隨從軍士宮人凍死大半。若是兩軍交戰時忽然遇上這等事,我們更容易慘敗罷。”謝琰非常冷靜地繼續分析,“吐蕃確實勢大,聖人才允嫁文成公主,與吐蕃維持交好。不過,和親確實並非良策,吐蕃遲早會垂涎大唐的繁華。”
“所以,若要攻吐蕃,阿兄有何良策?”
“暫時想不出來。”
兩個孩子雖是紙上談兵,隻憑著對戰例與曆史的了解,便隨性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但字裏行間,多少都顯露出了在兵事上的驚人才華。李和與柴氏互相瞧了瞧,忽然覺得讓他們走上這一條路,說不得確實是再適合不過了。
☆、第二十四章 時光轉移
時光荏苒,轉眼便已經過去兩載有餘。自英國公李勣大敗薛延陀之後,數千裏北疆幾乎再未遭遇過任何侵擾。人們漸漸忘卻了曾經的傷痛與悲慟,恢複了舊日的安寧生活。往來於靈州、夏州等地的商旅愈來愈多,來自西域與長安的貨物最受北地民眾們青睞,商道亦越發繁華忙碌起來。
夕陽西下,延綿起伏的金色沙丘上,緩步走來了一隊行商。光是瞧著他們的麵貌,便知這些大都是粟特胡商,烏發黑眸的漢商幾乎不曾得見。蓋因絕大部分漢商都不似粟特人那般熱衷商事,亦不知道該如何越過茫茫大漠、荒原之故。也正因為這些商道過於艱險,故而粟特人來往西域、長安、靈州夏州等地販賣貨物,才能取得十倍甚至於百倍的利潤。
數十頭駱駝馱著沉甸甸的貨物,慢吞吞地跟在主人身後。行商們早已習慣在漫漫風沙中行走,臉上雖有疲憊之色,卻仍是十分有精神地互相調侃起來。隨口說道了幾句關於嬌妻美妾、好酒佳肴之類的話後,眾人的話題便轉到了商隊中的幾張陌生麵孔上。
“隊伍後頭的那三兄弟,到底多大年紀?那個年紀最幼小的,看著頂多不過八九歲哩!他家爺娘居然也舍得讓這麽小的孩童出門吃這樣的苦楚?!”
“是啊,我一直以為漢人都吃不得行走沙漠的苦,想不到也有狠心的!就算是兩個年紀大些的,肯定也不過十五歲!當年我十五的時候,哪敢獨自跟著陌生的商隊走商?足足隨在阿爺與兄長後頭一起走了十年商,才敢跟著別人哩!”
“沒錯,這年頭,當爺娘的居然也這麽心寬了。便是認識商隊管事又如何?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一路上遇上什麽事都說不準。說不得三兄弟都折在外頭了,到時候恐怕連哭都來不及。”
“別胡說八道!”商隊管事雇傭的夥計道,“漢人看著顯小,那小家夥據說已經快十一歲了。這三個漢人少年郎來頭不小,是康家的五郎君做的擔保。聽說他們並不是為了走商而來,隻不過是跟著來見識一番。”
聽了此話,便有人恍然大悟道:“那也難怪,他們隻帶了三頭駱駝。我原本還想著,到底是什麽金貴的貨物呢。說來,他們隻帶了這麽些貨品,恐怕頂多也不過隻得幾分利而已。走一趟大漠不容易,為了增長見識便冒著性命危險離家遠行,那也太不值得了!”
“我也想起來了!那兄弟幾個像是對商道特別感興趣:長安到西域之間的所見所聞,他們聽得津津有味。如何在大漠中辨別方向、尋找綠洲與水源之類的事,他們也打聽了很不少。”又有人接著道,“想來他們如今便能吃得這樣的苦,將來千裏迢迢地走商也無須擔憂懼怕了!”
一行人嗬嗬地笑了起來,又不免感慨:“若是我那兔崽子也能像這三兄弟那樣懂事,我恐怕做夢都能笑出來!”“不錯不錯,雖然人人都說咱們粟特人擅長商賈之事,但一家子裏總會出幾個例外!我時常擔心,若是我雙腿一蹬去了,我那小兒子可靠什麽活啊!走商走不得,經營店鋪也不會……”
熱熱鬧鬧的說話聲傳進三位烏發黑眸的少年郎耳中,看起來年紀最大,生得十分魁梧的少年郎甕聲甕氣道:“他們怎麽在背後說人?咱們都跟著走了好幾天了,有什麽話不能當麵問?”他性情直率,又是一根筋,自然覺得這些胡商似乎有幾分失之真誠。
“他們也不曾說什麽,不過是猜測一二而已,聽著倒也有趣。”另一位年紀約莫十三四歲的少年郎笑道,嘴角輕輕一勾便端的是玉樹臨風,“而且,咱們問起商道之事,他們也不曾藏私,性情都不錯。”
“阿兄,他們可知,最近這條商道上很有些不安穩?若是不知,我便能理解他們言行舉止之間為何如此輕鬆;若是知道——大概就不得不讚一聲不愧是粟特行商了,為了逐利,確實什麽都不管不顧。”年紀最小的少年郎道,黑白分明的眼眸璀璨之極。
“以前就常聽人說,粟特人膽子大得很!還有什麽他們不敢做的事?”
“嗬嗬,有些馬賊隻會搶商隊的貨物,並不輕易傷人。與其殺人奪物,讓行商們心生畏懼不敢接近,倒不如時不時這裏搶上幾迴、那裏搶上幾迴。守株待兔滿載而歸,豈不是更便宜許多?”
“這些馬賊確實精明得很,居然也懂得不可‘竭澤而漁’的道理。不過,無論傷不傷人,都是不勞而獲,隻不過劫掠造成的傷害有輕有重。有人或許並不在意一次行商的結果,但有人或許便會因此而傾家蕩產——這與直接傷人也並無什麽太大的分別。”
三個少年郎低聲談論著,若是有人在旁邊細聽,恐怕定會心生訝異:尋常人提起馬賊,除了厭惡之外更有畏懼。然而這三人年紀幼小,談論起馬賊來卻毫無顧忌,仿佛那些窮兇極惡、橫行霸道的匪類絲毫不值得一提。
而他們,便是年紀長了些許的謝琰、李遐玉與孫夏了。在貞觀十五年那個漫長而又痛苦的冬季裏相遇的時候,他們皆年紀尚幼:謝琰十一歲,李遐玉八歲,孫夏十二歲。如今已是貞觀十八年春,謝琰已經十三歲,李遐玉十歲,孫夏剛滿十五歲。而若是論起虛歲,他們更是年長一兩歲,已經很是能夠獨當一麵了。
這一迴與這些粟特行商同行,他們當然並不僅僅是為了見世麵。經過兩年多的嚴苛磨礪之後,他們的武藝與兵法學習都已經初見成效。作為憑借軍功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往上升的典型人物,李和自然很清楚,紙上談兵絕非好事。於是,經過他與柴氏商量之後,孩子們便得到了證明自己實力的機會:剿滅在靈州、夏州附近的商道上肆虐的馬賊。
除了薛延陀人之外,李遐玉最厭惡的便是馬賊。當初在懷遠縣城外屠戮,致使外祖孫氏一家遇難的馬賊始終不曾在靈州附近出現過。她心中一直都有些憾恨,這些年也並沒有放棄繼續追查這群馬賊的行蹤。這迴奉祖父祖母之命剿滅馬賊,她十分欣喜。或許,這夥馬賊仍在靈州夏州附近遊蕩呢?若是他們還在,便遲早能與這些喪心病狂的畜生遇上,也好報仇雪恨。
“阿玉。”謝琰道,“可別光顧著想馬賊的事,忘了咱們須得繪製漠南的輿圖。”出門在外,為了掩飾李遐玉的小女娘身份,他與孫夏都喚她的名字。剛開始他尚有些不習慣,但久而久之卻覺得“阿玉”比“元娘”似乎更順耳一些。
“阿兄放心。”李遐玉迴道,“今夜咱們便去尋商隊管事,請他幫著校準這些天繪製的輿圖。”因她年紀幼小,去詢問行商們漠南的地形地貌以及商道特征時,他們幾乎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漠南以及大漠的輿圖,自然比剿滅一群普通的馬賊更有價值——這也是謝琰與她所想出來的,更為關鍵的任務。
漠南與大漠的輿圖隻不過是先行準備,畢竟此時這片區域已經算是與突厥降部一起歸了大唐。他日若能補全漠北的輿圖,將薛延陀人及其他鐵勒部族的生活習性與遷徙路線徹底弄清楚,便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開始了。
孫夏隻知道他們倆在畫輿圖,究竟畫的什麽,每日又忙忙碌碌地去問些什麽,他完全不清楚。不過,他一向很想得開,對謝琰與李遐玉都言聽計從,幫得上忙的時候便不遺餘力,幫不上忙的時候便很是安靜。“我也陪著你們一起去?”
“大兄在旁邊聽一聽也好。”李遐玉道。
謝琰頷首:“阿夏,你可不能像上迴那樣,在旁邊唿唿大睡。這樣畢竟有些失禮。”
孫夏搔了搔腦袋,憨厚地笑了起來:“上迴你們說什麽,我都聽不懂。那管事說話又慢,簡直就像聽和尚念經似的,所以我才撐不住。這迴你們說什麽勞什子的圖,我還可以看一看,肯定不會睡著。”
“阿夏也很該認一認輿圖才是。”謝琰道。李和與他都已經教過很多次,但孫夏卻死活都不開竅。每當說起輿圖對於行軍打戰如何重要,他便迴答“都聽阿琰與元娘的”,口氣還甚是驕傲,讓聞者皆無言以對。
“就算我認得它們,它們也不認得我啊!”孫夏道,“我早便說了,你和阿玉叫我往東,我絕不會往西——東南西北我還是能分得清楚的,你們盡管放心就是了。”說著,他還拍了拍健碩無比的胸膛。
李遐玉抿唇微笑:“阿兄,大兄既然對輿圖並無興趣,又何必要逼他呢?”孫夏最感興趣的,便是揮舞著雙斧左劈右砍。雙斧因過於笨重的緣故,招式並不多,而且絲毫不花哨,正好也十分符合孫夏的性子。
孫夏連連點頭:“就是,就是。阿玉、阿琰,你們累不累?累了就坐上駱駝,反正咱們就帶了些碎茶,也不沉。”他雖然性格粗疏,卻並未忘記自己是年紀最大的,很是盡心地擔當起了作為一位兄長的職責。
“雖說我們確實不累,不過,阿玉或許應該坐上去。”謝琰道。
李遐玉立即理解了他的言下之意——眼下她隻是一個尋尋常常的小少年郎,自然經不得一連數日在沙漠中行走。先前她的表現已經給了旁人“身子骨不錯”的印象,或許偶爾示弱一番,也更符合如今的身份。想到此,她便不再推辭,騎上了駱駝。
商隊其他人見狀,都十分理解地衝著“兄弟三人”笑了笑。
此時,金烏已經墜至沙漠邊緣,紅霞漫天。商隊的管事使夥計向前後傳話:“時候已經不早了,咱們找個最近的綠洲歇息!今天走得很順利,離綠洲也近了不少,天擦黑的時候應該就能到!”
已經勞累了一整日,便是再如何習慣沙漠旅途的人其實也早就疲憊得很了。此時聽得這個好消息,眾人心中都鬆快許多,紛紛加快腳步,希望盡早到達綠洲——也好盡情喝酒吃肉談笑,再好生歇息一晚。
☆、第二十五章 商隊遇險
“到得午後,便有使者帶著兵部的符契來了,征召河間府一千二百府兵參戰。”謝琰接著道,“之後不多時,都督也遣了人過來。關於戰事的安排十分機密,祖父並未透露半分。不過,大約再過兩三日,大軍便須得出征了。”
柴氏道:“大軍出征,戰事再起,想來靈州的糧價說不得便會漲起來了。咱們家的幾個莊子剛送來了糧食肉菜等物,吃用應是不虞。若有餘力,或可向大軍進獻些糧草,或可將糧食贈給寺觀做施粥之用。而後,咱們隻管守緊門戶,一切待戰事結束之後再說。”
“祖母,咱們是否要出城去送祖父出征?”李遐玉問道。
柴氏道:“我看他那張老臉都已經看膩了,便不去了。你們幾個倒很該去送一送,順道去縣城外的弘法寺給大軍上香祝禱一番也好。”說罷,她很是平靜地道:“三郎奔波勞累,想來已是疲倦得很了,去歇息罷。元娘,你也不必多思多慮。你祖父在戰場上經曆過無數風雨險境,此次算不得什麽。更何況,薛延陀人誌在河北道,想來關內道附近安置的人手不會有多少。”說不得,此次出戰,連一杯羹湯也分不得多少了罷。
兩個孩子皆點頭稱是,辭了她便迴院子裏去了。
兩日之後,河間府一千二百府兵離營,自己帶著兵器馬匹幹糧,前往靈州聽任靈州都督李正明調遣。賀蘭山脈的一座山丘之上,穿著狐裘披著大氅的李遐玉立在蕭蕭風雪中,目送軍紀嚴明的將士們有條不紊地離去。
她身側的謝琰遙遙望著那群氣勢如虹的軍士,勉強按捺下心中沸騰的戰意。他如今的年紀,確實是太小了些。短短幾年之內,想來也不可能作為府兵參戰,隻能帶著部曲,拿那些個馬賊練一練手了。
李遐齡牽著阿姊的手,低聲道:“隻能目送祖父出征,心裏真不好受。阿姊,待再過幾年,咱們也隨著祖父一同出征。”
“將祖母一人留在家中,你也能放心?”李遐玉便問。
小家夥一時覺得難以抉擇,轉過小腦袋,便瞧見和他一樣裹成了毛茸茸的圓球狀的孫秋娘,不假思索道:“不是還有秋娘姊姊在麽?就讓秋娘姊姊在家裏侍奉祖母就是了。咱們都跟著祖父上戰場,揍得薛延陀人哭爹喊娘。”
孫夏也悶聲悶氣道:“不管是勞什子的薛延陀人還是馬賊,都殺個幹淨。也好教他們不敢再來咱們的地盤,殺傷咱們的人!”
孫秋娘見大家都表了態,抿了抿嘴唇,笑道:“那阿兄阿姊們盡管去就是了。我保證好好地待在家裏,天天都陪著祖母說話、逗祖母開心。”她與孫夏如今都跟著李家姊弟、謝琰,喊柴氏與李和為祖父、祖母了。兩位老人與五個孩子組成的新家,雖稱不上人人都十分親近,卻也很是融洽了。
待大軍行遠,漸漸消失在茫茫風雪中之後,孩子們便乘著牛車,來到離弘靜縣城不遠的弘法寺,給李和以及所有出征的將士們上香。弘法寺是座很有些年頭的寺廟,雖說看起來並不如何雄偉華麗,香火卻一直都很旺盛。寺中的主持圓融不僅是一位遠近有名的佛醫,據說亦是位大智大慧的法師。
因李和、柴氏與圓融皆相識許久,弘法寺格外給他們安置了一處佛殿,供上數百盞長明燈。李遐玉又與寺中的比丘說定,每年給父母、外祖一家分別做三次道場,就定在寒食清明、中元與下元等祭祀之時。
一切妥當之後,五人這才迴到李家老宅之中。柴氏聽李遐玉說了道場之事,自然沒有不允的:“到時候咱們一同去就是。弘法寺附近還有座天心尼寺,正好可以讓咱們住上些時日。在尼寺中多待些日子,抄一抄經文,說不得便能去一去心中的戾氣,消除些咱們造下的殺孽。原本祖母並不信這些,但你阿爺阿娘去之後,心裏卻總有些惴惴。”說到此,她眉眼間俱是黯然,“就當是求個心安也好,元娘,祖母隻希望你們日後都好好的。”
“祖母放心,我們都陪祖母去。”李遐玉摟住她的手臂,低聲道,“不論祖母想做什麽,兒都陪在祖母身邊。”
☆、第二十三章 大唐製勝
貞觀十五年,薛延陀因記恨阿史那思摩可汗(李思摩)率東突厥降部渡河北上,唯恐突厥興起危及其在漠北的權威與聲望,便謀圖擊潰東突厥諸部,迫使其南遷,不敢再北上。他們不知自何處聽聞,大唐皇帝欲去往泰山封禪,認為封禪之時必定會調集許多將士隨行護衛,大唐邊境定然空虛,如此戰機絕不容錯過。於是,薛延陀夷男可汗命其子大度設調集部屬以及迴紇、靺鞨等同盟部族,共發兵二十萬,急行千裏,穿越漠南地區,在白道川建立營帳。
十月初,薛延陀以主力攻擊位於定襄城的突厥降部,西遣遊騎侵擾靈州、夏州,東懾契丹等部族。大唐北部邊疆霎時間戰火紛飛,夏州長澤縣被攻破,靈州懷遠縣死守,勝州徹底陷落,民眾死傷無數。
阿史那思摩連戰連敗,退守朔州城,遣使告急。聖人立即改變了封禪計劃,率領文武重臣返迴長安,中途駐蹕洛陽,親自部署反擊之計。遵照聖人的指令,大唐雄師兵分五路。第一路以營州都督張儉帥所部騎兵及奚、契丹等部族兵將壓其東境,牽製薛延陀之東營;第二路為主力之師,以英國公李勣為朔州道行軍總管,將兵六萬,騎兵一千二百,屯兵朔州,正麵攻擊薛延陀主營;第三路以右衛大將軍李大亮為靈州道行軍總管,將兵四萬,騎五千,屯靈州靈武縣,以備西側陣地不時之需;第四路以右屯衛大將軍張士貴將兵一萬七千,為慶州道行軍總管,出兵雲中,從西側展開進攻;第五路以涼州都督李襲譽為涼州道行軍總管,斷絕薛延陀西逃之路。
十二月末,大唐五路兵馬出擊,迎戰薛延陀二十萬大軍。英國公李勣直取兵陳長城腳下的薛延陀王子大度設所領之中營。大度設懼怕其鋒銳,率眾往北避開。李勣遂率麾下及突厥精騎六千人越過白道川,一直循著蹤跡追到青山,咬住薛延陀騎兵。大度設避無可避,雙方於諾真水展開激戰,唐軍以少勝多,斬首三千餘級,俘虜五萬人,大勝而歸。
中軍大勝之日距離大唐正式出兵,僅僅隻有月餘而已。薛延陀人大懼,夷男可汗遣使往長安拜見聖人,意圖求和。聖人訓斥薛延陀使者,允其求和,邊關遂暫時平定下來。阿史那思摩繼續率部眾居於黃河之北、陰山腳下放牧,薛延陀人一時間敢怒不敢言。
此次薛延陀人叩邊的目標,是將突厥降部驅趕至黃河以南,令他們隻能繼續在靈州、夏州境內放牧。故而,大唐遣兵交戰的戰場主要在河東道北部,以及突厥兩大羈縻州府——定襄都督府、雲州都督府附近。
所以,雖然戰事一直都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靈州境內卻十分安穩。剛開始,柴氏每日早中晚都會聽部曲報告在靈武縣屯駐之大軍的動向,以及懷遠縣、弘靜縣內是否有異狀等等。到得後來,一直聽不到什麽新鮮消息,她索性便不再理會此事了,隻全心全意地準備過年。倒是謝琰與李遐玉每天必會詢問一二,同時也極為關心各種到處亂傳的小道消息。
小道消息既有些有根有據的,亦有編得天花亂墜的;既有讓人心懷大慰的,亦有令人惴惴不安的:據說,懷遠縣縣令犯了大事,隱瞞馬賊屠戮百姓之事,刺史與都督皆大怒訓斥,恐怕官位要不保了。據說,薛延陀人因懼怕靈武縣屯駐的數萬大軍,隻在懷遠縣外遠遠徘徊了一陣,就嚇得逃走了。據說,哪家寺廟裏的大師佛法精深,求平安符特別靈驗,因而靈州才並未發生戰事。
在如此緊繃的戰爭氣氛下,靈州的百姓們一邊津津有味地傳播著各種無傷大雅的小道消息,一邊籌備著祭灶、除夕、元日、人日、上元等重要節日。若說祭灶時大家尚有些小心翼翼,除夕、元日的炮竹聲已是響徹雲天了,人日時更是舉目皆見頭戴彩勝、爭奇鬥豔。到得上元節,聽說靈州全境都仍在宵禁,人們大失所望,隻得自己動手,家家戶戶都紮了不少燈籠。遠遠看去,無論是州府或是諸縣縣城,都是燈火輝煌、絢爛無比,瞧著竟與往年一般無二。
節日的歡慶與熱鬧總能衝淡些許悲傷,即使剛辦過喪事,李家老宅中亦是人人都帶著淺淺的笑意。部曲們在正院內堂和園子裏都紮起了小燈山、燈樓,供家中的主人們賞玩。五個孩子陪著柴氏賞燈,又與部曲、婢女們一起在燈樓前踏歌,皆很是盡興。柴氏十分滿意,讓他們俱各自分了幾盞燈,掛在自己的院落裏。
如此歡慶的氣氛一直持續到正月晦日(正月三十)。因勝利的消息早已斷斷續續地傳了出來,人們臉上亦不見了忐忑之色。弘靜縣城內突然熱鬧起來,大家紛紛穿著新衣坐上牛車、馬車出門遊玩。便是寒風朔雪,也未能打消百姓們被束縛了整整一個月的熱情。
柴氏帶著五個孩子去了弘法寺施香油錢,聽了圓融法師講經,用了寺廟裏的素食,又看了寺廟外頭的百戲,心情十分不錯。家去的時候,她很是感慨地對李遐玉道:“過去若是起了戰事,誰不是戰戰兢兢?便是縣城並未戒嚴,上趕著離開靈州投奔親友的簡直恨不得能插上雙翅飛走。哪像如今,雖然也緊閉門戶,但其實大家並無多少懼意。眼下戰事尚未結束呢,便都按捺不住紛紛出門遊玩了。”
“也是因靈武縣屯駐了大軍的緣故。”李遐玉道,“大家隻要想到不遠處便是軍隊,就覺得十分安心。就算薛延陀人膽敢強攻,頃刻間大軍便會來救,又有何懼?”
“咱們覺得心安,你祖父恐怕要悶壞了。”柴氏忽然笑了起來,“待他過些時日迴家,恐怕那張老臉得黑上好些天才能緩過勁來。無戰事無傷亡,於咱們是好消息,但於他們卻是憋悶之極罷。”
李遐玉深以為然。她心中憂心祖父的安危,自然覺得這樣的情形再好不過。然而,對於一位老將而言,受到征召卻沒有機會出戰,恐怕心裏很不是滋味罷。畢竟,老驥伏櫪,誌在千裏。若有馳騁沙場的機會,他恐怕絲毫不會猶豫。
果然,二月中旬,當李和帶著部曲們迴家時,臉色陰沉得幾乎能滴出水來。在靈州靈武縣屯駐的第三路大軍,共計四萬五千餘人,由右衛大將軍李大亮統領。他們的兵力僅次於英國公李勣所率的主力師六萬餘人。然而,中軍以幾千騎兵大勝薛延陀數萬騎,立下赫赫功勞,他們卻連羹湯都沒撈著一滴。
“且不說斬獲戰功了,連聞訊出擊也沒動用河間府的人!”已經年過半百的老將軍喝了一大口新豐酒,“砰”地將酒甕往旁邊一摔,怒道,“將老子關了一個多月,渾身閑得都要長毛了!老子教出來的府兵,個個都身手矯健,偏偏卻撈不著機會!!真是白瞎了這麽些天!”
“便是撈著出戰的機會又如何?”柴氏在一旁涼涼地道,“攏共也就遇上百十來個薛延陀人,就算全都切碎了也不夠你們分的。白白出去一趟再失望地迴營,心裏隻會更不好受。”
李和一噎,恨恨地道:“曆練一番也總比成日在營中訓練得好。老子訓他們已經訓得夠多了,就缺兩軍交戰的磨礪!先前給懷遠縣解圍時,死了那麽多兵,都是經驗不足的緣故!若是常上戰場的老兵,必不會傷亡這麽些人!”
“祖父,如此說來,都督與大總管兩位李公,豈不是更憋悶?”李遐玉道,“大軍兵分五路,聽說靈州道、涼州道都沒什麽斬獲呢。若是底下人議論起來,也都隻會提到主將罷。就如同英公(李勣),諾真水一戰的功勞大家也都隻記得他老人家呢。”
“薛延陀雖敗,但畢竟並未像突厥那般並入大唐疆域。”謝琰也接著道,“說不得再過些年,他們故態複萌,又來侵擾大唐邊疆,我們或許便能遇著出戰良機了。漠北那些胡人部族忽興忽亡,突厥去後又有薛延陀,薛延陀去後或許還有迴紇、靺鞨。若不能徹底擊潰薛延陀,設立震懾漠北的都護府,北疆數千裏將永無安寧。下一迴的征戰,一定比這次更浩浩蕩蕩,目標更遠大。”故而,不必愁不能報仇雪恨,更不必愁不能保家衛國,當然也不必擔心沒有軍功可斬獲。
李和微微一震,眯起眼看向他:這番見識,絕非尋常少年郎所有。如何平定邊患這等用兵之策,全在於聖人與諸英豪心中,當世有多少人能猜得?一個年僅十一歲的少年郎便能有理有據地揣測出未來對薛延陀用兵的走向,比之他這種直覺靈敏的老將,所缺的或許也隻有曆練了。
柴氏笑了笑:“元娘以為如何?”
“阿兄說得有道理。”李遐玉道,“泱泱大唐如今看著是盛世無憂,其實咱們住在邊疆的人都知道,危機時時刻刻都在。祖母曾與兒說過,國朝初建時,便是危機四伏,經過曆年南征北戰,才有今日的安寧。兒仔細想想,自今上登基之後,種種大戰均誌在穩定邊疆:破突厥當屬舉世大功,北部邊疆大致穩定;破吐穀渾又是一功,使河西涼州不再受製於人,與吐蕃之間亦有緩衝之地,維護了去往西域的路途;破高昌安西域又是一功,製衡西突厥;滅薛延陀亦是必然,未來定會建立安定漠北的羈縻都護府。”
“西北與北部徹底安寧之後,便隻剩下西邊的吐蕃與東北的高句麗。”謝琰道,烏黑的雙眸當中風雲交匯,神光湛然,“欲使大唐長保安寧太平,不受侵擾,這兩處也決不能放過。”
聽了兩個孩子的話,李和撫了撫長須,嘿然笑道:“你們兩個年紀小小,誌向卻是不小!薛延陀都不放在眼中了,居然還想著吐蕃、高句麗?!那可是已經建了國的番邦,不比得突厥與薛延陀,不過是一群部族而已。”
“建國的番邦更易滅。”李遐玉道,“祖父想想,那些漠北部族不就是仗著遊牧居無定所,才敢突襲中原麽?中原建城定居,走無可走,這才總讓他們占了上風。反倒是他們忽走忽留,行蹤不定,茫茫草原很難找見。就算破了他們的牙帳,他們也能帶著兵馬遠遁,伺機報複。西突厥便是這般,怎麽驅趕都像是陰雲一樣籠罩在西域。”
“不過,若要破吐蕃與高句麗,確實不容易。就說吐蕃罷,在雪山高原之上,聽說氣候瞬息萬變,兵士很容易水土不服而亡。當年煬帝巡幸塞外,通過山隘時忽遇風雪,隨從軍士宮人凍死大半。若是兩軍交戰時忽然遇上這等事,我們更容易慘敗罷。”謝琰非常冷靜地繼續分析,“吐蕃確實勢大,聖人才允嫁文成公主,與吐蕃維持交好。不過,和親確實並非良策,吐蕃遲早會垂涎大唐的繁華。”
“所以,若要攻吐蕃,阿兄有何良策?”
“暫時想不出來。”
兩個孩子雖是紙上談兵,隻憑著對戰例與曆史的了解,便隨性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但字裏行間,多少都顯露出了在兵事上的驚人才華。李和與柴氏互相瞧了瞧,忽然覺得讓他們走上這一條路,說不得確實是再適合不過了。
☆、第二十四章 時光轉移
時光荏苒,轉眼便已經過去兩載有餘。自英國公李勣大敗薛延陀之後,數千裏北疆幾乎再未遭遇過任何侵擾。人們漸漸忘卻了曾經的傷痛與悲慟,恢複了舊日的安寧生活。往來於靈州、夏州等地的商旅愈來愈多,來自西域與長安的貨物最受北地民眾們青睞,商道亦越發繁華忙碌起來。
夕陽西下,延綿起伏的金色沙丘上,緩步走來了一隊行商。光是瞧著他們的麵貌,便知這些大都是粟特胡商,烏發黑眸的漢商幾乎不曾得見。蓋因絕大部分漢商都不似粟特人那般熱衷商事,亦不知道該如何越過茫茫大漠、荒原之故。也正因為這些商道過於艱險,故而粟特人來往西域、長安、靈州夏州等地販賣貨物,才能取得十倍甚至於百倍的利潤。
數十頭駱駝馱著沉甸甸的貨物,慢吞吞地跟在主人身後。行商們早已習慣在漫漫風沙中行走,臉上雖有疲憊之色,卻仍是十分有精神地互相調侃起來。隨口說道了幾句關於嬌妻美妾、好酒佳肴之類的話後,眾人的話題便轉到了商隊中的幾張陌生麵孔上。
“隊伍後頭的那三兄弟,到底多大年紀?那個年紀最幼小的,看著頂多不過八九歲哩!他家爺娘居然也舍得讓這麽小的孩童出門吃這樣的苦楚?!”
“是啊,我一直以為漢人都吃不得行走沙漠的苦,想不到也有狠心的!就算是兩個年紀大些的,肯定也不過十五歲!當年我十五的時候,哪敢獨自跟著陌生的商隊走商?足足隨在阿爺與兄長後頭一起走了十年商,才敢跟著別人哩!”
“沒錯,這年頭,當爺娘的居然也這麽心寬了。便是認識商隊管事又如何?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一路上遇上什麽事都說不準。說不得三兄弟都折在外頭了,到時候恐怕連哭都來不及。”
“別胡說八道!”商隊管事雇傭的夥計道,“漢人看著顯小,那小家夥據說已經快十一歲了。這三個漢人少年郎來頭不小,是康家的五郎君做的擔保。聽說他們並不是為了走商而來,隻不過是跟著來見識一番。”
聽了此話,便有人恍然大悟道:“那也難怪,他們隻帶了三頭駱駝。我原本還想著,到底是什麽金貴的貨物呢。說來,他們隻帶了這麽些貨品,恐怕頂多也不過隻得幾分利而已。走一趟大漠不容易,為了增長見識便冒著性命危險離家遠行,那也太不值得了!”
“我也想起來了!那兄弟幾個像是對商道特別感興趣:長安到西域之間的所見所聞,他們聽得津津有味。如何在大漠中辨別方向、尋找綠洲與水源之類的事,他們也打聽了很不少。”又有人接著道,“想來他們如今便能吃得這樣的苦,將來千裏迢迢地走商也無須擔憂懼怕了!”
一行人嗬嗬地笑了起來,又不免感慨:“若是我那兔崽子也能像這三兄弟那樣懂事,我恐怕做夢都能笑出來!”“不錯不錯,雖然人人都說咱們粟特人擅長商賈之事,但一家子裏總會出幾個例外!我時常擔心,若是我雙腿一蹬去了,我那小兒子可靠什麽活啊!走商走不得,經營店鋪也不會……”
熱熱鬧鬧的說話聲傳進三位烏發黑眸的少年郎耳中,看起來年紀最大,生得十分魁梧的少年郎甕聲甕氣道:“他們怎麽在背後說人?咱們都跟著走了好幾天了,有什麽話不能當麵問?”他性情直率,又是一根筋,自然覺得這些胡商似乎有幾分失之真誠。
“他們也不曾說什麽,不過是猜測一二而已,聽著倒也有趣。”另一位年紀約莫十三四歲的少年郎笑道,嘴角輕輕一勾便端的是玉樹臨風,“而且,咱們問起商道之事,他們也不曾藏私,性情都不錯。”
“阿兄,他們可知,最近這條商道上很有些不安穩?若是不知,我便能理解他們言行舉止之間為何如此輕鬆;若是知道——大概就不得不讚一聲不愧是粟特行商了,為了逐利,確實什麽都不管不顧。”年紀最小的少年郎道,黑白分明的眼眸璀璨之極。
“以前就常聽人說,粟特人膽子大得很!還有什麽他們不敢做的事?”
“嗬嗬,有些馬賊隻會搶商隊的貨物,並不輕易傷人。與其殺人奪物,讓行商們心生畏懼不敢接近,倒不如時不時這裏搶上幾迴、那裏搶上幾迴。守株待兔滿載而歸,豈不是更便宜許多?”
“這些馬賊確實精明得很,居然也懂得不可‘竭澤而漁’的道理。不過,無論傷不傷人,都是不勞而獲,隻不過劫掠造成的傷害有輕有重。有人或許並不在意一次行商的結果,但有人或許便會因此而傾家蕩產——這與直接傷人也並無什麽太大的分別。”
三個少年郎低聲談論著,若是有人在旁邊細聽,恐怕定會心生訝異:尋常人提起馬賊,除了厭惡之外更有畏懼。然而這三人年紀幼小,談論起馬賊來卻毫無顧忌,仿佛那些窮兇極惡、橫行霸道的匪類絲毫不值得一提。
而他們,便是年紀長了些許的謝琰、李遐玉與孫夏了。在貞觀十五年那個漫長而又痛苦的冬季裏相遇的時候,他們皆年紀尚幼:謝琰十一歲,李遐玉八歲,孫夏十二歲。如今已是貞觀十八年春,謝琰已經十三歲,李遐玉十歲,孫夏剛滿十五歲。而若是論起虛歲,他們更是年長一兩歲,已經很是能夠獨當一麵了。
這一迴與這些粟特行商同行,他們當然並不僅僅是為了見世麵。經過兩年多的嚴苛磨礪之後,他們的武藝與兵法學習都已經初見成效。作為憑借軍功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往上升的典型人物,李和自然很清楚,紙上談兵絕非好事。於是,經過他與柴氏商量之後,孩子們便得到了證明自己實力的機會:剿滅在靈州、夏州附近的商道上肆虐的馬賊。
除了薛延陀人之外,李遐玉最厭惡的便是馬賊。當初在懷遠縣城外屠戮,致使外祖孫氏一家遇難的馬賊始終不曾在靈州附近出現過。她心中一直都有些憾恨,這些年也並沒有放棄繼續追查這群馬賊的行蹤。這迴奉祖父祖母之命剿滅馬賊,她十分欣喜。或許,這夥馬賊仍在靈州夏州附近遊蕩呢?若是他們還在,便遲早能與這些喪心病狂的畜生遇上,也好報仇雪恨。
“阿玉。”謝琰道,“可別光顧著想馬賊的事,忘了咱們須得繪製漠南的輿圖。”出門在外,為了掩飾李遐玉的小女娘身份,他與孫夏都喚她的名字。剛開始他尚有些不習慣,但久而久之卻覺得“阿玉”比“元娘”似乎更順耳一些。
“阿兄放心。”李遐玉迴道,“今夜咱們便去尋商隊管事,請他幫著校準這些天繪製的輿圖。”因她年紀幼小,去詢問行商們漠南的地形地貌以及商道特征時,他們幾乎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漠南以及大漠的輿圖,自然比剿滅一群普通的馬賊更有價值——這也是謝琰與她所想出來的,更為關鍵的任務。
漠南與大漠的輿圖隻不過是先行準備,畢竟此時這片區域已經算是與突厥降部一起歸了大唐。他日若能補全漠北的輿圖,將薛延陀人及其他鐵勒部族的生活習性與遷徙路線徹底弄清楚,便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開始了。
孫夏隻知道他們倆在畫輿圖,究竟畫的什麽,每日又忙忙碌碌地去問些什麽,他完全不清楚。不過,他一向很想得開,對謝琰與李遐玉都言聽計從,幫得上忙的時候便不遺餘力,幫不上忙的時候便很是安靜。“我也陪著你們一起去?”
“大兄在旁邊聽一聽也好。”李遐玉道。
謝琰頷首:“阿夏,你可不能像上迴那樣,在旁邊唿唿大睡。這樣畢竟有些失禮。”
孫夏搔了搔腦袋,憨厚地笑了起來:“上迴你們說什麽,我都聽不懂。那管事說話又慢,簡直就像聽和尚念經似的,所以我才撐不住。這迴你們說什麽勞什子的圖,我還可以看一看,肯定不會睡著。”
“阿夏也很該認一認輿圖才是。”謝琰道。李和與他都已經教過很多次,但孫夏卻死活都不開竅。每當說起輿圖對於行軍打戰如何重要,他便迴答“都聽阿琰與元娘的”,口氣還甚是驕傲,讓聞者皆無言以對。
“就算我認得它們,它們也不認得我啊!”孫夏道,“我早便說了,你和阿玉叫我往東,我絕不會往西——東南西北我還是能分得清楚的,你們盡管放心就是了。”說著,他還拍了拍健碩無比的胸膛。
李遐玉抿唇微笑:“阿兄,大兄既然對輿圖並無興趣,又何必要逼他呢?”孫夏最感興趣的,便是揮舞著雙斧左劈右砍。雙斧因過於笨重的緣故,招式並不多,而且絲毫不花哨,正好也十分符合孫夏的性子。
孫夏連連點頭:“就是,就是。阿玉、阿琰,你們累不累?累了就坐上駱駝,反正咱們就帶了些碎茶,也不沉。”他雖然性格粗疏,卻並未忘記自己是年紀最大的,很是盡心地擔當起了作為一位兄長的職責。
“雖說我們確實不累,不過,阿玉或許應該坐上去。”謝琰道。
李遐玉立即理解了他的言下之意——眼下她隻是一個尋尋常常的小少年郎,自然經不得一連數日在沙漠中行走。先前她的表現已經給了旁人“身子骨不錯”的印象,或許偶爾示弱一番,也更符合如今的身份。想到此,她便不再推辭,騎上了駱駝。
商隊其他人見狀,都十分理解地衝著“兄弟三人”笑了笑。
此時,金烏已經墜至沙漠邊緣,紅霞漫天。商隊的管事使夥計向前後傳話:“時候已經不早了,咱們找個最近的綠洲歇息!今天走得很順利,離綠洲也近了不少,天擦黑的時候應該就能到!”
已經勞累了一整日,便是再如何習慣沙漠旅途的人其實也早就疲憊得很了。此時聽得這個好消息,眾人心中都鬆快許多,紛紛加快腳步,希望盡早到達綠洲——也好盡情喝酒吃肉談笑,再好生歇息一晚。
☆、第二十五章 商隊遇險